
(礼记传统文化学习之路——原创:普明学习心得之一)当我从慈光书院参加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学习回来后,与其说是心灵的一次洗涤,更可以说是一种“深深的震撼”,身为中国人,竟然丝毫不知道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深刻的认识到,如果此时立马与同学一起开办“国学馆”,是非常幼稚浅薄的,“国学馆”,不是租个房子,买些教具就可以“开张”的。这里要感恩慈光书院同期的一位学友,她热心的给我推荐:如果你真的想开国学馆,就要全方位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果顾虑培训师资的地方离家远不方便的话,可以去我们济南当地的普明进一步学习。
如果说慈光书院是我传统文化的引领者,那么在普明,我获得了相对比较全面的传统文化的“洗心”。这次是十天十夜的封闭培训学习,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晨练、晨读、晨课,晚上九点下课,紧张而有序,好像又回到了为高考而拼命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的“高中时代”,听江洪波老师讲课,是恩教,也是荣幸,还可以说是“享受”,江老师风趣幽默,时而大声疾呼,时而激昂高歌,穿插一个个妙语连珠的故事,用他的话说,这样大家就不会因为听“枯燥”的理论而发困,真的是煞费苦心。而某个老师连续几天,每天的早晨、 上午、下午、晚上,都在连续不段的几个小时的持续讲课,在我印象里好像还是第一次,由衷的佩服江老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心。
在普明,第一次,我知道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传“——中华民族的祖先,父传子、子传孙,绝对不会伤害我们的,用最大的爱意传给我们的;“统”——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历代的圣人君子,经过统一的意见,理论的论证和实践检验,证明是完全正确值得信赖的;“文”——为了防止文字语言时代的变迁,专门发明了文言文的这种形式,记录下来,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文言文经典;“化”——作用是为了教化天下,得乐儿女,让自己的子孙得到幸福快乐,明白人生、宇宙的真相。
“这里面有可能也有糟粕,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天下糟粕最少的,最值得可信的东西,经过几千年检验,至少几千年来说都是正确的,而且我们民族强大、国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我们家大业大,这说明是有道理的。”
传统文化,化的是人,载的是道,传统文化讲的就两个字“人道”,也就是“做人之道”。老祖宗用文言文的形式把这个道给记录下来了,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证明完全正确值得信任的,这个是可以其义自现的,叫文言文的经典,是为了让子子孙孙得到幸福和快乐的,这就叫传统文化。
…… …… ……
应该说,刚开始听江老师讲课时,我是懵懵懂懂的,每天对我而言大量的“陌生”词汇,海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反刍”都是来不及的,直到今日,一直在修学的路上,才略略能领悟到江老师所言(“记得有一次,我学了传统文化以后,如梦初醒、恍然大悟!我乐极生悲,痛哭流涕。人家都以为我疯了!哭什么哭呀,神经病吗老江?他们无法体会我悲喜交集的那种感觉,体会不到!你们能体会到吗?……”)
还记得江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愿意做圣贤的请举手?”“发愿做菩萨的请举手”?“这么好的事情都不愿意举手?”,是啊,当时的心境,圣贤,菩萨,在我是多么遥远的事情,非凡夫所至,今日才晓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
如果没有机缘接触传统文化,我也和现在多数人一样,认为《论语》“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三纲五常”之类多封建思想、封建糟粕。以为《周易》专用于算卦,迷惑于人。《弟子规》的“父母呼,应勿缓”是盲目服从,今日方悔接触晚矣,传统文化,实乃警示后代子子孙孙:天下的学问,都是做人的学问!都是在告诉我们这辈子如何获得幸福快乐!老祖宗是最慈爱的!
接触学习了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领会到,吕明晰吕导在《亲爱的祖国,请听我说》所言:“今天的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建立起我们中国人心中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我们需要道德之树的繁茂,我们需要孝道之根的鲜活,我们需要古圣先贤的智慧,我们需要正能量的传播!”
补充摘要:新华社北京2020年11月27日电 全国政协27日在京召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从坚定文化自信高度认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的重大意义,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整体设计和分类施策相统一、内容优化和形式创新相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田,培养富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18/03/25/%e4%bb%80%e4%b9%88%e6%98%af%e4%bc%a0%e7%bb%9f%e6%96%87%e5%8c%96%ef%bc%9f/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