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心语:普明学习心得之二)在普明传统文化中心,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而到底什么是教育?在我也是首次听到,原来“教育”是这么回事……
蔡礼旭老师在《幸福人生讲座》一文中,曾经关于这个提问,“我常常会问朋友,我说你们为人父母知不知道什么是教育?”“很多家长被我这么一问,突然都愣住了,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好像孩子一出生就忙着照顾他,一晃五年、八年都过去了,从没想过什么是教育。
也许关于这个提问,有人会哑然失笑,这还用问吗?学东西呗!甚至很多人会联系起来,一位人民教师,在讲台上板书,学生们在下面或写或听,再或者说有孩子犯了错误,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批评一顿,这就是教育吧?
那么,百度百科是怎么回答“教育的内涵”的呢?“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
“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在普明学习期间,我听到的关于教育的解释是这样的:
教育的定义首先就是这个“教”字,正体的写法是“敎”,上面的“爻”是父母,是上施下效的意思。就像是说:我们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你是什么样子的,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教”的定义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当然上施下效也包括很多。 比如说我们想让孩子孝顺,关键的是我们自己先孝顺。我们自己尽好了孝道,孩子自然就会孝顺,不用教。我们上施,孩子就下效,这就是上施下效。
“育”在《说文解字》里面是什么呢?育就是:“养子使作善也!”《三字经》里面有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首先要从善字入手,善就是善良,我们自性是至纯至善的。没有被污染之前我们都是善的。就像一盏灯,它本来应该是很亮的,但是现在上面沾满了油污、灰尘,它就没有那么亮了。我们做教育就是要把它的油污、灰尘给擦掉。让它把本真的那种亮发出来。孩子的善是我们给他加上去的还是他自性就有的?自性就善!
江老师为什么要一次次办师资培训?因为孩子在学校,有大半天的时间是跟老师在一起的,在学校是老师施、孩子效,那么老师就要肩负重任。就像学校里为什么要进行上课礼和下课礼一样,老师做到了,孩子自然就做到了。为什么现在不让孩子看电视?因为现在孩子早恋的比较多,是从电视上学的!这是电视施、孩子效。年龄小的孩子喜欢跟在大孩子后面跑,模仿大孩子的动作,这是“大孩子施、小孩子效”。
就是在普明的这一堂课上,我才知道原来“教育”是这么回事!所谓教育工作者,不单单指的是“在校的老师”,而是几乎所有的人!为人父母者,是家庭里的重要“老师”,而所有的包括耳朵可以听到的、眼睛所看到的信息,都是在“教”,都是“老师——在上所施”……“建国军民,教学为先”,这个教,我们不得不慎重啊!
接下来,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涵义—“上所施,下所效也,养子使作善也。”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大家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在普明,我听到的是如下:
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那要孩子们“效”什么?我们施教什么?我会做这道数学题,孩子就学着会做了,我会解方程了,孩子模仿就会解方程了。教育就是教学生们做题吗?——非也,《礼记*学记》里面对于教育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开示:‘教也者’,‘长善而救失’,教育是‘长善’加上‘救失’,这句话把教育最重要的两个主轴—抓出来了。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教人做人还是教人做题呢?——当然是做人了。
育,养子使作善也,也是教人做人。
有人问:“难道学科学就不是教人做人吗?”那也是教人做人,但那是教人做科学人。教人物理、化学学明白了也是养子使作善也。但那是很次要的一个做人因素,不是必须要这么做。人不学数学,一样可以成为大人物、大人才,这辈子过得很幸福。但是如果不做人了,不养子使作善了,这个人就完了!所以,西方的科学教育,只占我们教育中的一小部分,是了解外在的宇宙真相中的一小部分。
关于教育的定义,关于教育的目的,在普明的课堂上,真的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回想孩子小的时候,爬桌子踩凳子,玩具扔的满屋都是,老爸(接受过私塾教育)指责我惯孩子,不好好教,还被我当做耳旁风,因为我感觉教孩子小小年龄就会认字、会背唐诗、会几句英语,那才是教呢,调皮捣乱是孩子的天性嘛,而后来又自作聪明,用人民币作奖学金,作为孩子成绩提升的诱饵用物质诱惑让孩子去做家务,一味的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进入了多大的“育子”误区啊。
在普明,知晓了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接下来学习的是,当老师的目的是做什么?如果不接受培训,自然而然的想当然,做老师的就是教文化,学生们跟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又是“一个误区”。
“教书-育人”——为人师的职责,简单的说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目的就是把人教育成像个人样,不是个鬼样,不是个畜生样。王阳明在《训蒙大意》里面说过:“古之教者,教以人伦。”所以真正古代的圣贤教育,很简单,就是教一件事,教以人伦。所有的教育都是教人做人。
什么是人伦?就是人和人怎么处理关系,就是怎么做人。人本来就是人嘛,怎么还教人做人呢?原因是有些人本来是个人,“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因为后来社会的不良习气等的影响,学会了一些坏毛病、坏习气,结果变成了“畜生”,好吃懒做、贪得无厌、损人利己。导致大了以后不明白道理了。或者有的天天受苦,生不如死,恶病缠身,这其实都是因为教育没做好的原因。
孩子没有教好, 那么我们给他讲一些道理,这是我们老师的工作——传道,给他指条正道,让他回头。教师的工作就是《礼记.学记》所言“长善救失者也。”让他的善长养出来,让他的错误改掉。这就是老师的工作目的,教育职责。
想想如果不参加师资培训,知晓老师的职责,就直接看似简单的拿来书本教孩子,“人师”不当,很容易把孩子误导入有“知识”没“文化”,不会“真正做人”的地带,是多么危险的事情。虽然学习科学很需要,“经师”书籍容易得,但是一个明白师道的“人师”起着更关键的作用。
我们的孩子本来是一杯没有污染的清澈的纯净水,到了社会上之后,被社会上的人抓一把沙子塞进去了,这水就被污染了。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沙子一粒一粒的捡出去,再经过沉淀、过滤,一层层的过滤,把它的灰尘、污垢都给过滤掉,最后回归它至纯、至善、本来的样子,就是本来面目,就叫自性,又叫本来的人性。这就是“本自具足、本不动摇、本自清净、能生万法。”这个过程叫育(养子使作善也)。
养子使作善,一个是善良,一个是光明或者说是智慧。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把这份善给他启发出来,用光明和智慧启发他的光明和智慧。
什么是醍醐灌顶啊?那时那刻,虽然我对“真正的教育”还没有深入内心,但是犹如黑夜中前行遇到了灯光,在带领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时,也领悟到,诵读国学经典,不单单是“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只为增加孩子们的识字量,提高阅读能力,不只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定性,国学经典,当有了正确的“人师”的指引,还可以为孩子擦亮心里的灰尘和污垢,“这个世界上具有光明和智慧的是什么?是经典!”孩子每读一遍经,就是给他的心灵擦了一遍。经常读,他的灰尘和污垢就不见了,本身的亮度就发出来了。
感恩在普明传统文化中心的十天培训,令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教育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有了明确的概念,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避免走弯路走错路。就让越来越多明白师道的“人师”来引路,让国学经典发挥它的至极魅力,让孩子们智慧开启,幸福一生!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18/10/15/%e4%bb%80%e4%b9%88%e6%98%af%e6%95%99%e8%82%b2%ef%bc%9f%e6%95%99%e8%82%b2%e7%9a%84%e7%9b%ae%e7%9a%84%e6%98%af%e4%bb%80%e4%b9%88%ef%bc%9f/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