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讲《论语》,已经不是一次了,齐鲁论语公益研读活动,每个月进行一期,犹记得第一次见到王蔚教授时,是在华信路的国学堂,侯老师很幸运的邀请到王蔚教授前来讲《论语》,作为学堂的一位老师,我忙着为来听课的家人引导和招待,没来得及仔细听课,由于所听断断续续,感觉论语确实非常的深奥难懂。
后来只要时间允许,我便经常去参加齐鲁论语公益研读活动,听王蔚教授讲《论语》,但是初期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就是教授在上面讲课,我在下面忙着拍照,发朋友圈,发微信群、QQ群,向大家传递一个信息:论语研读活动开始了,我们来参加啦,家人们有时间的也来参加吧……至于学到听到了什么,却忽略了。
当我意识到自己这个非常严重的低级错误时,在以后的听课中,就开始用心做笔记,这样几次课之后,果然有些收获,有时候惊喜地发现王蔚教授讲的内容和上次的有些接近,更加的欢喜,刚好弥补上期的不懂之处。
王蔚教授讲课的开篇,总会有真诚的感恩感谢:感恩为齐鲁论语研读活动提供场地、提供帮助的各方领导、各界人士,感恩蔚然师门等为齐鲁论语公益研读活动的辛苦付出,感谢家人、同学、学生的支持,感谢齐鲁论语活动磨练了“我”,丰富了“我”……从王蔚教授身上,我们也学到了如何做一个“谦卑的君子”,还有教授亲自力行的“重前后、顾左右”智慧。
下面将听课笔记,其中的一部分整理一下,与《论语》的初学者们共享。
1、《论语》共20篇,512章,15924个字(中华书局出版的,纯文字,不计篇名及标点符号),一篇《论语》通读下来,平时的语速,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看到这里,亲?你还没 时间通读一下《论语》吗?
2、《论语》有严格的逻辑体系,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是相当完整与完善的,每一篇都有一个主题,所有章节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3、《论语》20篇,是有连贯性的,第一章,可以看成是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讲学习、团结、修养。
最后一章可以看成是毕业典礼时孔老夫子的叮嘱,“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命者,道理也,命者,规律也,独特的命运,不了解规律,永远成不了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言很重要,不善于分辨别人话语的真实含义,就不能真正了解别人。
4、《论语》内容之精髓用数字来概括:一核、二尺、三德、四道、五智、六学。 以下是对《论语》精髓之六个角度方面的进一步整理。
一核:仁
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单字,就是“仁”字,出现过110次;另外,“君子”出现过106次。人与人的关系,有斗与和,斗中有和,和中有斗,孔夫子是重视和的关系的,重视和谐的体系,首先就是关心、爱护对方,也就是“仁”。仁表现于:爱人、立人、达人;爱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立人,即帮助别人;达人,就是让别人和自己一起发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尺:两把尺子,君子-小人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某某是个十足的君子,谁谁真是位十足的小人!君子就是爱别人的人,小人就是不爱别人、只爱自己的人。君子者,不自私者也;小人者,自私者也。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老夫子的贡献之一,可以说发明了这两把尺子,明确了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也可以说是道德国标,究竟什么样的是小人,什么样的是君子。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用这两把尺子衡量身边的每一个人,身边的人也用这两把尺子衡量我们。
三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智、仁、勇,具有以上三者,才是一个完整的君子形象。 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孔子四十而不惑;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者不惧,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具有担当精神,如果缺少勇气,则不敢担当。
(学习整理未完待续)上篇:《论语》内容精髓用数字来概括:一核、二尺、三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