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方便学习与理解,特将同学们学习过的《千家诗》部分注释进行了整理,内容来自网络摘选。
《江楼有感》《枫桥夜泊》《泊秦淮》《易水送别》《廷试》《梅》《雪梅其一》
1.《江楼有感》 唐 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注释】(1)江楼:江边的小楼。感:感念旧友旧事。思悄然:思绪怅惘。悄然:悠远的样子。依稀:仿佛;好像。
【译文】 独自登上江楼,不禁触景生情,感到寂寞怅惘。月亮倒映在水波粼粼的江面上,水天相接,分不清哪是月色,哪是水色,哪是天色。昔日来此共赏明月的朋友哪里去了?这儿的风景却仿佛还和去年一样,没有变化。
【赏析】这是一首情味隽永、淡雅洗炼的好诗。 在一个清凉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悄然”三字,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
第二句, “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象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
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吧?然而,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伴来游,共赏江天明月,那是怎样的欢快!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同伴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
读到这里,我们才豁然开朗,体味到篇首“思悄然”的深远意蕴,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这首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友朋,“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创作背景】这首诗据清人所辑,作者赵嘏进士落第东归返乡之后,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濒临江边的一座楼上,眺望江上月夜的美景,进而想起去年与友人同赏的情形,兴发出物是人非之感,遂作此诗。
2.《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是一同打渔的伙伴。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赏析】《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了古诗。
3.《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bó秦淮(huái)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秦淮:即秦淮河。烟:烟雾。泊:停泊。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译文】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创作背景】杜牧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诗人夜泊秦淮河岸,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诗的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4.《易水送别》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易水:也称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昔时:往日;从前。”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死,即“殁”字。水:指易水之水。犹:仍然。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赏析】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创作背景】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5. 《廷试》 宋 夏竦殿上衮衣明日月,砚中旗影动龙蛇。 纵横礼乐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
【注释】 衮衣:帝王和三公所穿的绘有龙的图案的礼服。这里借指皇帝。
动龙蛇:似龙蛇在舞动。
礼乐:即《礼记》和《乐记》。这里泛指关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考试内容。
独对:宋朝设有特荐的科举,若对策者得到皇帝赏识,就赐进士及第,所以称为独对。丹墀(chi):红色的台阶。
【译文】这首宫词是描述皇帝殿试的。前两句描写殿试氛围,坐在殿堂上进行殿试的皇帝,如同日月一样光辉灿烂。砚中旌旗的影子似龙蛇般在蠕动。天子高坐,旌旗森森,答卷用的墨汁早已磨足备好,营造了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后两句描写应试者功底扎实,才思敏捷,绝非常人之所及。应试的人对答如流,洋洋洒洒几千言,一挥而就,奔放自如。所有的考对都完了,殿前台阶上的太阳还没有西斜呢。
【赏析】“动龙蛇“,比喻形象而贴切,既强化了肃穆性,又增加了生动感。“纵横“、“三千字“、“日未斜“,用夸张的修辞,突出了应试者的才华横溢,机敏出众。该诗通过对天子和人才的赞扬,从侧面对皇家进行了歌功颂德。
6.《梅》 宋 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注释】尘埃:尘土,比喻污浊的事物。侵:侵蚀。林和靖:北宋著名诗人林逋,后人称为和靖先生,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译文】品质高洁的梅花,不受半点世间尘埃的侵染,甘心淡泊地生长在竹篱边、茅舍旁,只是无端端认识了酷爱梅花的林和靖,惹得诗人谈笑至今。
备注:王淇,字菉猗。取自《诗经》:“瞻彼淇奥,菉竹猗猗。”与谢枋得有交,这首咏梅诗,通过对梅花特点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志趣。
7.《雪梅其一》 宋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卢梅坡,宋朝末年诗人,生卒年不详,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降(xiáng),服输。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0/12/30/%e3%80%8a%e5%8d%83%e5%ae%b6%e8%af%97%e3%80%8b%e6%b3%a8%e9%87%8a%e6%95%b4%e7%90%86%ef%bc%882%ef%bc%89/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