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论语》修订注解及悟评),收集整理仅为家人们学习参考所用。
20.1【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lài),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liáng),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yuè)。
【注释】
① 尧曰:下面引号内的话是尧禅让帝位时对舜说的话。
② 咨:即“啧”,感叹词,表示赞誉。③ 允:真诚,诚信。
④ 履:商汤的名字。⑤ 玄牡:黑色的公牛。玄,黑色。牡,公牛。
⑥ 简:阅,知道。⑦ 朕:我。从秦始皇起专用作帝王自称。
⑧ 赉:赏赐。⑨ 周亲:至亲。
⑩ 权量:权,秤锤,指量轻重的标准。量,斗斛,指量容积的标准。
⑪ 法度:测量长度的标准。
【译文】尧说:“啧啧!你啊你,舜!治理天下的大任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陷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了。”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这个后辈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对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作为天帝臣仆的我也不敢向您隐瞒,因为天帝您明辨一切。如果我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百姓;天下万方百姓若有罪,都由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即使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
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制定礼法制度,重新修立已经废弃的官职,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复兴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中断的世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应重视四件事:百姓、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高兴。
【悟语】
可以把本章理解成是孔子讲历史课的课堂笔记。
也可以给本章起个题目,叫《古代天子们的治国智慧》。
这一章还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孔子讲古代天子们的治国智慧。二是孔子讲完以后的感悟。
如比,这一章就好理解多了。
这一章我讲过多次,我就是按照这种理解讲的。
最近一次讲这章是2022年4月30日。在齐鲁论语研读第114次公益活动中,我专门讲的就是这一章。
由于疫情肆虐,本次活动在线上举行。
下面是演讲记录,根据视频整理。
这个尧就是尧舜禹的尧,一上来就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以以命禹。〞尧年龄大了,发现了自己这个天子之位再坐起来有点累了,所以尧决定把自己这个天子位让给舜。就把舜召来讲,“咨,尔舜”。“咨”这个字没有任何意思,就像我讲话拖着长音一样,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而已。舜,你听着。“天之历数在尔躬,”治理天下的重任现在轮到你身上了。尧看到舜有才能有品德,决定把天子位传给他。但是尧在讲话的时候不强调自己的作用,不是说我相中你了,我觉得你行,你来干吧,我把这个天子位传给你,你可得好好感谢我呀。尧很会说话,说“天之历数在尔躬〞,是上天把治理天下的任务交给你了。这个说话呀,的的确确是一种艺术。“允执其中”,我做天子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允执其中”。这个中当然就是中庸了,中是居中,不偏不倚,执中就是坚持中庸之道。你是所有人的天子,并不是某几个人的天子,这个话说得非常透彻。《尚书》当中也有这几个字,《尚书》中的允执其中是“允执厥中”啊,允执其中与允执厥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讲完了这个话以后,尧又讲了一句话,“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啊,你做天子得注意,你如果没有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你这天子就做不成了。四海就是天下。中国古代人认为中国是处在中间,四面都有海,东海,南海,北海,西海,四面都有海。从现在观点看啊,的的确确中国四周都是海。向南向北向东向西,都能看到海啊。东边就是东海,南边是南海,我们一直向北走,就到了北冰洋,西边也有海,跨过亚欧大陆就是大西洋,大西洋也是海,只不过离我们更远一些而已。四海之内就是天下,天下就是四海之内。如果是把天下的人都弄穷了,你这个天子就做不成了。
把这一段概括一下就是两点。第一点要“允执其中”,作为最高的统治者,要公平的对待所有群体和所有阶层,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坚守中庸之道。第二,不能把老百姓的生活搞糟了。如果把老百姓的生活搞糟了,这天下也坐不成了。
其实做企业也是同样道理。作为企业家,你把企业搞好了,大家的工资待遇比较好,你这个企业稳定就发展,你就会受到员工的尊重。把企业搞糟了,最后也得不到员工的尊重,最终你自己也会很难受。
舜把这个天子做了几十年以后也老了,得找一个更年轻的人接班,他相中了大禹治水的禹。他说:“咨,尔禹。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我们知道禹把天子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后来建立了夏朝。至于禹在把位给启的时候,是不是也讲了同样的话,我们不得而知,至少《论语》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下面这段话是商汤讲的,“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方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商汤在继位的时候,他向天祷告啊。“予小子履”,在天帝面前,商汤是很谦恭的,自称“小子”。“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我献上黑色公牛,表明我的心迹。“有罪不敢赦”,如果有谁犯了罪,我绝对不敢私下赫免他。“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我对天帝您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的一切的一切您都看得非常清楚。“朕躬有罪,无以万方。”如果我有罪,请您不要牵连天下的老百姓,由我来承担责任好了。“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如果天下的老百姓犯了什么错,您用不着去惩罚他们,责任在我。
周朝实行分封制,善人都得到了分封,地位高且有财富。这个时候武王就讲了一段话,“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啊。说我作为天子,虽然也有兄弟姐妹呀,也有亲戚朋友,但是要真正要把天下治理好,还得靠贤德之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如果百姓有过,过错不在他们,过错在我。这个百姓和现在的老百姓不一样,过去的百姓是大户人家,贵族,现在的老百姓是平民。
从“谨权量”开始,到最后结束,都是孔子总结的历史经验。由于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讲了。
20.2【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注释】
①何如:如何。②从政:做官,治理国家。③尊:尊重,遵照。④屏:摒弃,抛弃。⑤惠而不费:给人恩惠,但不过度。
⑥劳而不怨:让人劳动,但不让人产生怨恨。⑦欲而不贪:满足人的正常欲望,但不让人产生贪婪之心。
⑧泰而不骄:泰然自若,但不让人感到骄傲。⑨威而不猛:让人觉得有威严,但不让人感到害怕。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从政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屏除四种恶习,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恩惠,但注意不要浪费;让百姓劳作,但不要引起他们的怨恨;满足官员的欲望,但不使他们贪婪;要庄重而不让人觉得傲慢;要威严而不让人感到凶猛。”子张说:“怎样叫给百姓恩惠而不浪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浪费吗?选择合适的时间和适合的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官员自己想要仁而他得到了仁,他还贪什么呢?君子不管人多人少,不管大事小事,从不怠慢,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使人见了就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什么是四种恶习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作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作暴,不加督促而突然限期完成任务叫作贼,给人财物像有司那样(出手吝啬)叫作小气。”
【王蔚悟语】
本章中孔子提出为政要遵五美。
何谓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统领“五美”的是中庸。唯“允执其中”,方可做到为政五美。
本章孔子提出“屏四恶”。
何谓四恶?虐、暴、贼、吝。
虐暴贼吝的实质是不仁。于天下不仁,于手下不仁。
不知中庸,则难以治国;不怀仁爱,则不能治国。
20.3【原文】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做不成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话语的真实含义,就不能真正了解别人。
【悟语】 这是《论语》的最后一篇的最后一章。
从所谈的内容看,可以看作是孔子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或者把它当成是孔子在弟子毕业时的临别赠言。
孔子是个特别注重礼节的人,学生毕业时或者离开时不可能不举行点仪式,更不可能不说点话。
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何谓命,命者规律也,命者使命也,命者,命运也。
孔子说,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懂得规律,懂得自身的使命,懂得自己独特的命运。
这很难。孔子说,他自己到了50岁才知天命。
二、不知礼,无以立也。
礼是规矩。
礼的作用是创造秩序和表达尊敬。
如果人不懂得礼,在社会上就混不出来。
从大的方面来讲礼是礼法,是礼制;从小的方面讲,礼是礼仪,是礼貌,甚至是礼物。
孔子最担心他的学生们到社会上吃不开。那样的话,不是白学了吗?
孔子曾经告诉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
异曲同工。
三、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言为心声。
每个人说话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有的人正话反说,有的人反话正说。有的人一本正经,有的人嬉皮笑脸。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研究他的说话方式、说话特点。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人还是应当与人打交道,既然与人打交道,当然要了解人。
了解人,先从他讲的话开始。
………………………………………………………………
《论语》与《系辞》的最后一章备注:《论语》的最后一篇的最后一章(《尧曰篇》第三)是这样的: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注意,其最后一句是,“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系辞》下篇的最后一章是:“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其译文如下:“将要背叛的人说话有惭愧之色, 心中有疑问的人说话模棱两可;心地善良的人说话不多, 浮躁的人说话喋喋不休; 诬陷好人的人说话闪烁其词, 失去节操的人说话卑躬屈膝。”
读了《系辞》的这一章才会真正理解孔子讲的“不知言为之仁也。” 这两个最后一章可以结合起来看。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1/11/07/%e3%80%8a%e8%ae%ba%e8%af%ad%e3%80%8b%e4%b8%8e%e3%80%8a%e7%b3%bb%e8%be%9e%e3%80%8b%e7%9a%84%e6%9c%80%e5%90%8e%e4%b8%80%e7%ab%a0/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