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译文
首页 > 传统文化——论语 作者:礼记 2021年11月7日 浏览:120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论语》修订注解及悟评),收集整理仅为家人们学习参考所用。

19.1【原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敢于献身,看见有利可图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时能想到是否哀伤。这样才能算是士。”

     【王蔚悟语】

      士者,具有社会担当献身精神之人也,有文士,有武士。后来,在谈到士时,我们常联想到士大夫一词。

    作为士,要见危致命,哪里有危险,就到哪里去。子路明知进城有危险,但毅然前行,最后被剁成肉酱,这就是士。

    作为士,还得见得思义。该拿的东西拿,不该拿的东西坚决不拿。贪财之人非士也。

     士还得是个行孝之人。祭思敬,丧思哀,皆孝者所为。

     孔子讲,“祭神如神在。我不与祭,如不祭。”

     孔子讲,“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看样子,子张得夫子真传。

19.2

  【原文】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wú)?”

  【译文】

    子张说:“执守道德却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义却不能忠实坚定,(这样的人)算是有道德呢,还是没有道德呢?”

 【王蔚悟语】

      在本章中,子张既谈到道,又谈到德。不过是德在前,道在后。

     何为道?路也。

     何为德?走正路也。

     既然认准了路,坚定地走下去,这就是信道笃;既然选择德,那就要把它发扬广大,这就是执德弘。

 19.3

    【原文】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询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不一样:君子尊重贤人且能容纳众人,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如果我不贤良,那别人就会拒绝我,我又怎么能拒绝别人呢?”

    【王蔚悟语】

        关于此章,我写过一篇短文,叫《孔门弟子亦相轻》,是2018 年6月 6日写的。

       “自古以来,同学相轻既是一种规律,也是一种通病。不论你本事多大,能力多强,在同学眼里,都不过尔尔。为什么同学之间会相轻?道理很简单:同窗共读朝夕相处知根知底。你的智商怎么样?情商如何?你是何种脾气什么样的性格……有哪些好的品质,哪些坏的毛病,甚至你的出身、家庭背景等等……这一切在同学眼里,都会随着相处日深而清清楚楚,想藏也藏不住。有的平步青云高官在任;有的财运亨通富甲一方;还有的才华洋溢受人钦慕……这些在外人眼中的无限风光,在同学眼中可能都不是事儿,没什么可值得称道和敬慕的,甚至有的同学对此会嗤之以鼻,不以为然。

     晨读论语《子张篇》,发现孔门弟子也是如此。子张看不起子夏,子游也看不起子夏。当然,子夏对他们也不以为然。子张可能是由于才高八斗的缘故,更受人关注,更易被人说三道四。子游看不起他,曾参也看不起他。

     我们先看19.3(略)。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子张对子夏的“看不起”。当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如何交朋友时,子张并不先说自己的观点,而是问子夏是如何看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讲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你觉得行,就与他交往,你觉得不行,就不与他来往。对于这个回答,我觉得子夏是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如果我的学生问我,我大概也是这样回答。子张是怎么回复的呢?“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实事求是地讲,“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但子张这样说,就不免有“为了说而说”之嫌,也就是只是为了显得比子夏高明。是不是他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去做,《论语》当中没有肯定的回答。”

     再看19.15和19.16,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这两章谈论的都是一个人,即子张。首先,无论是子游还是曾参,对子张的气度和才华都是佩服的,但他们认为子张仁德不行。而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说一个人“仁”不行,等于把这个人从根子上否定了。

19.4

【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nì)②,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①小道:指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②泥:阻滞,不通,妨碍。

【译文】

子夏说:“即使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在这上面用功多了,恐怕要为其所累,所以君子不做这样的事。”

【王蔚悟语】

     人一生中应当认准几件自己喜欢的对社会有益的事去做,千万不要在一些无聊的小事上用功,那会耽误很多时间的。把小事做出来,做到极致又怎么样?聪明人不做这样的傻事。

19.5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wú),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都能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忘记已经学过的东西,这就可以叫作好学了。”

【王蔚悟语】

    每一天都要学一点新东西,日日新也。把每日学到的东西,如果在一个月后还没有忘记,那就可以称为好学了。

     只有不断地重复,温习,所学的东西才可能不会忘记。所以,这月无忘其所能,其实是不断复习的结果。

    2500年以后,西方人艾宾浩斯专门研究记忆规律问题,并提出了艾宾浩斯曲线。若追起源头,子夏应当是研究记忆规律的鼻祖。

19.6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①志:有两种解释,一是记忆在心,二是志向。

②切问:问与自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

子夏说:“博学且记得牢(或译:博学且志向坚定),多问且勤于思考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是达到仁的理想途径。”

【王蔚悟语】

    子夏在这里给中国人贡献了两个成语,博学笃志与切问近思。

     无论是博学,还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念。这里牵扯到一个恒心和恒志的问题。

     研究学问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切实的体会入手来思考问题。要具体,要有针对性。即使是从现在的角度看,切问近思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19.7

【原文】

子夏曰:“百工①居肆②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①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

②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如酒肆就是制造酒的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要在作坊里才能完成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治国)大道。”

【王蔚悟语】

     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是无喻不出口,说话必带比喻。这种表达方法,子贡学会了,子夏也学会了。  

    百工在作坊里完成自己的工作,领导者通过学习掌握治国的本领。

19.8

【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注释】

①文:掩饰。

【译文】

子夏说:“小人有了过错,必定会(千方百计)掩饰。”

【王蔚悟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犯错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犯错误,一种是有意犯错误。

       所谓无意犯错误,就是主观上不想犯错误,但这个错误的确犯了。

        就君子而言,犯了这样的错误,他会反省自己,他甚至会痛心疾首,当然最重要的是“不二过”,不再重犯这样的错误。但前提是承认错误,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

     君子为什么敢于承认自已犯了错误,因为君子谦虚,君子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理。

      而小人呢?却不愿意承认犯了错误,对错误文过是非。或是把责任怪罪于客观原因,或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小人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小人怕暴露自己的无能,怕自己丢了颜面。其实,越怕暴露自己的无能就越无能,越怕丢了颜面就越没有颜面。

     结果是:不承认错误,当然就不会想着改正错误,错误会一直不断地犯下去。不断地犯错误,前进的步伐就慢了,成长的步伐也就慢了。

19.9【原文】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yǎn)然,即(jí)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与君子相处会体会到三种变化:从远处看,样子庄重严肃;接近他,会感到温和可亲;听他说话,会感觉其说话直接且一语中的。”

  【王蔚悟语】

      这里的“君子”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泛泛的谈,二是专指。

      专指是指谁呢?是指孔子。

     在这里,子夏谈了他对他老师(孔子)的印象。

     一开始,对夫子不了解,从表面看发现他是很威严的。

      接触以后发现不是这样,原来老夫子是很温和的。这跟子贡的看法是一样。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夫子谈话是很严肃的,内容直击要害。这里可以理解为少而精,不啰嗦。一个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怎么会啰嗦呢?

    论语当中还有一章记载了学生对孔子的印象,可以对照着看。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一章出自《论语 述而》篇第38章。

19.10【原文】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注释】①厉己:对自己严厉。②谤己:诽谤自己。

【译文】子夏说:“君子(君主)只有在得到百姓信任的情况下才能去役使百姓;未取信于人,百姓就会以为这是(君主)在虐待他们。(作为臣下,)要先取得(君主)信任,然后才能去规劝;未取得(君主)信任而去进谏,(君主)就会以为(臣下)在诽谤他。”

【王蔚悟语】上级与下级如何相处,下级又和上级如何相处?

    过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上级若是取得下级的信任,说话才会有力量,说话才有人听。如何能够取得下级的信任,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然要说话算数,不能朝令夕改。

    如果你还没有取得部属的信任而随便给部属下命令,部属就会认为你这个人很冷酷。

     作为下级来讲,不要随随便便地给上级提建议。

     给上级提建议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你已经取得了上级的信任,在还没有取得上级信任的时候你给上级提建议,上级会认为你在逞能,你看不起上级。

      所以一定要确认你已经得到领导信任了你再给领导提建议,否则就不要给领导提建议。

19.11【原文】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①大德:大节。②闲:木栏,这里指界限。③小德:小节。

【译文】子夏说:“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马虎,要坚持原则;而在小事小节上可以有所出入,不必那么讲究。”

【王蔚悟语】原则问题,是非问题,不能马虎。非原则问题,非是非问题,可以灵活处理。

      这是作为上级对下级而言,应当持的态度。

      如果是对自身要求,大德不逾闲,小德也不可出入。大事和小事最好都是认真对待。在这一方面,周恩来同志是光辉的典范。

19.12【原文】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chuán)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①抑:但是,不过。②倦:倦怠。③诬:欺骗。

【译文】子游说:“子夏教学生,尽教些洒扫和迎来送往的事,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教,这怎么行呢?”子夏听后,说:“噫!言游说话过头了!君子之道,(各有各的教法,)先传授什么,后传授什么,这就像草木有别一样,也是有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便诬蔑呢?也许只有圣人才能以整体全面的方式教育学生吧?”

【王蔚悟语】在这一章当中,子游对子夏教学生提出了批评。子游说子夏教学生都是教一些细枝末节问题,本之则无。子夏听了这段话当然不高兴:“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chuán)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从子夏对子游的反击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子夏对子游也并不怎么当回事。

     原来孔门弟子之间亦相轻。

     注意,本章中,子夏给中国人贡献了一个成语,有始有卒。后来这个成语转化成有始有终。好多人做事只开头不结尾,这是不对的,做事最好要善始善终。

19.13【原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①优:有余力。另解释为优秀、好。

【译文】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后仍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或译:官做得好了,应当去搞学问;学问做得好了,也可以去做官)。”

【王蔚悟语】 这一章只有10个字,这一章所表达的思想对中国和东南亚的历史产生了深刻和重要的影响。

     这一章好多人误认为是孔子说的,其实它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说的。

    何谓仕而优则学?意思很简单,要想把官做好,必须好好学习。

     那个时候,做官都是贵族的专利,贵族一代一代的把持着治理国家的权力,平民是没有份的。子夏看到了这一切,苦口婆心地劝那些贵族及贵族子弟,要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怎么能够把官做好呢?

     何谓学而优则仕?这是子夏向贵族发出的大声呐喊,给那些平民的子弟以做官的机会吧,如果他们学习好,就让他们参加到治理国家的行列中来。

     同时,这也可以看成是子夏对平民弟子的勉励,你们只有努力学习,才有可能去治理国家。

     相比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更大。

     从子夏提出学而优则仕到真正实现学而优则仕并形成一种制度性的安排,大约经历了1000年。只是到了隋文帝杨坚那个时候,才开科取仕。而这一制度一实行就是1500年。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很多平民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优异,鲤鱼跳龙门,最终跻身于治理国家的阶层。

     后来这种制度传到了日本,传到了高丽,传到了越南。东南亚诸国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其实现在我们也能看到它的影子,比如高考,比如研究生考试,比如公务员考试。

      想想那些农民的孩子,能够进入城市生活,能够进入国家机构当中,不就基本上靠高考这条路吗?

     现在许多人攻击中国的官本位制度的根源是来自“学而优则仕。”这批评不是不对。但有些人一边在批评,一边在鼓励孩子好好复习考试去考公务员。这也是中国的现实。

     疫情期间,虽然发现公务员这个饭碗虽然不是铁的,但至少不是玻璃的,说它是皮的最为合适,皮的摔不坏,除非用刀剁。

19.14【原文】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注释】①致:达到。

【译文】子游说:“居丧时能够表现出悲伤就可以了,不要过度。”

【王蔚悟语】 死了人,人悲痛甚至悲哀,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尤其是父母的离去,给孩子留下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不经过的人是不知道的。

      有时候,用痛不欲生来形容这种情况也许最为恰当。

     但生活还是得继续下去,我们无论如何悲痛悲哀,死去的人是不能复活了,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不要悲哀过度,也不能悲哀过度。

    其实孔子在评论诗经《关雎》的时候,已经把这个话说的非常透彻。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人死了,把悲哀表达出来就行了,不要过度。其实这里,体现的还是中庸。

19.15【原文】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能人了,然而还不能算是个仁者。”

19.16【原文】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注释】①并:合并,归类。【译文】曾子说:“子张器宇轩昂,但还不能并入仁者之列。”

  [第15章与第16章合悟]

    第15章和第16章说的都是一个人,都是说的子张。

    子游只是觉得子张这个人很有能力,但是品性不怎么样,离仁的要求很远。

    曾参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子张不能归到仁者之列。但他说,堂堂乎张也。颛孙师,相貌堂堂,一表人材。

     看样子子张在同学当中的威信不高。威信高的话,不至于同学在背后说坏话。

     其实孔子对子张评价也不高。虽然子张向孔子请教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孔子都耐心地给予回答。孔子曾说过“师也辟”,又说“师也过”。“辟”是乖僻,是孤傲。“过”是把事情做过了头,偏激。

      当然子张也说过别人的坏话,他对子夏交友之道就很不赞赏,却守着子夏学生的面,把子夏窝囊了一通。

    真是应了中国古代那句老话: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19.17【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注释】①致:尽,极。指尽情、尽心等。

【译文】曾子说:“我听夫子说过,人一般不会轻易彻底流露感情,(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

【王蔚悟语】就正常人而言,没有比父母去世更让人撕心裂肺的。

    那是一种来自心底的痛,一只一种来自骨髓的痛。 现在流行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所以父母去世的时候,那种巨大的悲痛是难以掩盖的。

也许就只有在这个时候,真情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或嚎啕大哭,或泪如雨下,或呆若木鸡,或痛心疾首。

      没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觉的。但最好不要经历。

    请注意曾参用的话“吾闻诸夫子”,意思是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我老师孔老夫子讲的。多实诚的弟子!

19.18【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①孟庄子:即孟孙速,鲁国大夫。

【译文】曾子说:“我听夫子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别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并且不改变父亲的行事方式,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王蔚悟语】一上来,曾参老老实实地说“我闻诸夫子〞,这故事是我从老夫子那里听来的。说这话有两点含义:一、诚实地交待这故事的来源,二、增加这话的权威性。

     孟庄子比比孔子大,孔子出生的第二年,公无前550年,孟庄子便去世了。

     孟庄子善战,前555年,曾联合诸小国攻打齐国,打到齐国的东门外,为了纪念这次战事,他曾砍倒了一棵橁树,说回去为鲁襄公制琴。如此看,孟庄子还是位忠臣。有孝才可能有忠。

     另外,橁即香椿芽树。就是在今天,临淄一带也还大力种植这种树。我的老家邹平离临淄不远,故知之。

19.19【原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注释】①孟氏:当时的鲁国下卿。②阳肤:曾子的学生。③矜:怜悯。

【译文】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执政者离开正道已很长时间,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如果有人犯事,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因为终于有了惩罚他们的机会而感到高兴。”

【王蔚悟语】曾子本人优秀,教出的学生当然优秀,这不,有人推荐自己的学生去当监狱官了。

     这学生很懂事,觉得应当请教一下老师该怎么做。老师告诉他说,应当怀着同情心去做事,在做典狱官时尤其如此。老师进一步嘱托说,任何事情都有因有果,比如有人犯罪,这可能是大环境所致。学生是好学生,老师是好老师。

19.20【原文】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wù)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①纣:商代最后一位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纣是一位暴君。

②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

【译文】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讨厌被别人认为下流,因为一旦如此,天下一切坏名声都有可能归到他的身上。”

【王蔚悟语】20和21章(并)

19.21【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他犯了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把错改了,人们也都能看得见。”

【王蔚悟语】我认为子贡说的这两章,是相互联系的两章,应该放在一起来读。

   19.20讲的是纣的事情。子贡认为,其实历史上的纣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么昏庸与残暴。前期的纣还是因为励精图治,颇有作为的君王,只是到了后期,变坏了。

历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19.21可以看成是子贡对这个事情发的议论。领导者做错了事儿,就像在天上的月食和日食一样,谁都可看得见,想遮掩是遮掩不了的。如果真想对自己的错误遮掩,那定是欲盖弥彰。

    最好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错了。如果真能老老实实的承认自己错了并加以改正,那么百姓就会更加敬仰。

     话是这么说,但是有几个这样做的呢?你又见过几个呢?

19.22【原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①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②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是因为有人在传承它们。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能的人只能了解它的末节。到处都有文武之道存在。夫子在哪里不能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王蔚悟语】孔子周游列国14年,住的最长的地方是卫国,前前后后合计总共住了6年半。他与卫国的上上下下交往比较多,论语中关于他在卫国活动的记录也特别多。

     这一章应当是其中之一。

     关于“仲尼焉学”有两种解释。

  一是仲尼学的什么?二是仲尼是如何学习的?这是对这两个问题,都做了回答。

      孔子学什么?孔子学文武之道,孔子为识其大者。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

      至于孔子怎么学?孔子向所有人学习。 所谓圣人无常师也。

     圣人无常师是唐代韩愈的概括,这个时候孔子去世已经快1000年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向所有人学习,只有他有长处,孔子是这么教的,也是这么做的。

19.23【原文】叔孙武叔语(yù)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hǎo)。夫子之墙数仞(rèn),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①叔孙武叔:名州仇,鲁国大夫,“三桓”之一。②子服景伯:鲁国大夫。③宫墙:宫外之墙。④夫子:这里指孔子。⑤仞:古时七尺(一说八尺或五尺六寸)为一仞。⑥官:这里指房舍。⑦夫子:这里指叔孙武叔。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强。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宫墙来作比喻,如我之墙只有齐肩高,家里的东西一目了然;而如老师之墙却有几仞高,如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不了解情况,)那么讲,不是很自然吗?”

【王蔚悟语】人无论怎么能,怎么优秀,总有对你不在乎的人。

       孔子就遇到了这么一位,这位叫叔孙武叔。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讲,“子贡贤于仲尼。”不知是叔孙武叔是这样认为,还是故意为了让孔子不舒服。

       世上总是有传话的人。这个话被子服景伯听到了,子服景伯觉得必须把这个话传给子贡。也许子服景伯想,子贡听到这话应当特别高兴。但子贡并非如此。子贡用墙作比喻。说自己是“及肩之墙”,而夫子是“数仞宫墙”。

     孔老夫子的说话的特点是“无喻不出口”,没有比喻不说话,这种表达方法,子贡已经学去,并且学得炉火纯青。

     现在曲阜古城还保留了一段宫墙,在城门的上方写有“万仞宫墙”四字,突出孔老夫子的崇高与伟大。明眼人一看,就知其出处来自本章。

     “万仞宫墙”四字原为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清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 当然明巡抚比不过清皇帝,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清皇帝的御笔,至于胡巡抚的原创,则永远不会再看到了。

19.24【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①毁:诽谤,诋毁。②自绝:自己抛弃自己。③多:用作副词,只是。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被诽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这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王蔚悟语】 这一章一上来就说,叔孙武叔毁仲尼。毀者,诋毁也。但是怎么诋毁的?没有细说。估计说的话很难听。

     子贡不愿意了,从说话的语气看,子贡很气愤。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照现在的话说是:这样做有意义吗?仲尼怎么能诋毁得了呢?

     子贡斩钉截铁地说,“他人之贤为丘陵,仲尼之贤为日月。丘陵可越,这日月怎么可能逾越?”

      意思是这叔孙武叔是在作死啊。这使我们想起现在常说的一句话,不作死我就不会死。

      然后子贡又说,“即使作死,也挡不住日月之光啊。” 最后子贡总结说,“多见其不知量也”。叔孙武叔只不过是不自量力而已。

      子贡为孔子十大弟子,名列言语科,就凭这段话,名至实归。

    在本章中,子贡发明了一个成语,叫“不自量力。”即使到了现在,这个成语也是使用量最高的一个成语,当我们批评别人没有数的时候,往往就用这个成语。

19.25【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①言:一句话。

【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您太谦恭了,难道仲尼能比您更贤良吗?”子贡说:“从君子的一句话中,就可以知道他是睿智还是愚蠢,所以说话不可不慎重。夫子(我的老师)高不可及,正像天不能够顺着台阶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为诸侯或为卿大夫治理国家,教百姓立,百姓就立;引导百姓走,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同心协力。夫子活着的时候十分荣耀,去世时又让人们非常悲痛。照这样看来,谁又能赶得上他呢?”

【王蔚悟语】有人说陈子禽是孔子的学生,也有人说不是 。《论语》中陈子禽共出现了三章,这个人对孔子充满了好奇。

     不知是为了他逗子贡,还是他这么认为,他认为仲尼并不比子贡强。我总觉得他逗子贡的可能性大。子贡觉得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他首先批评陈子禽不智,随便说话。

   “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教训完了陈子禽,他给孔老夫子戴了一顶高帽子。“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这又是比喻。

    至于后面所谓的“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这一大段话,我总觉得有些拔高的成份。

     从当时的情况看,孔子没有达到子贡所说的那个地步。在本章子贡说孔子“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看,说这段话的时候,孔子已经去世了。我猜想,也许这段话是子贡在守孔子墓时说的这段话吧。只是猜测。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尧曰第二十
蔚然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译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38秒。
  • 内存消耗 4.58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