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及译文
首页 > 传统文化——论语 作者:礼记 2022年3月19日 浏览:76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论语》修订注解及悟评),收集整理仅为家人们学习参考所用。

18.1【原文】微子去之,箕(jī)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①微子:周朝宋国的始祖。子姓,名启,殷商贵族,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纣王的庶兄,封于宋国。他曾劝谏纣王,但纣王不听,于是离去。

       ②箕子: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名胥余。他劝谏纣王,纣王不听,他便装疯,被降为奴隶。

       ③比干:殷帝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任辅佐纣王。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译文】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被降为纣王的奴隶,比干因进谏被纣王杀死。孔子说:“殷朝就这三位仁人啊!”

       [王蔚悟语]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10次。孔子从各个方面阐述仁。

     孔子在过里谈到了三个人,微子,箕子,比干,这三人是殷朝的贵族,其共同点都是忠心耿耿,都是殷朝的骄傲。

     孔子是殷人的后代,孔子为出现这么三个仁人而骄傲。这三人,因为忠诚,一个主动流放,一个被贬为奴隶,一个被杀死。

     比干死得最惨,成为中国历史上忠烈之士的代表。

      18.2【原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chù)。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①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②黜:罢免不用。

    【译文】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先生您怎么不离开鲁国呢?柳下惠说:“按正道侍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侍奉君主,何必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王蔚悟语]

     柳下惠是个直人。不阿谀奉承,不曲意奉迎。我行我素,忠于职守。

     有人不喜欢,所以三黜;但也有人喜欢,否则不会两次官复原职。

     这样的人应当是做士师最恰当的人选。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妇嬬皆知,但我疑心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不一定是历史事实。据查,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最早出自元朝胡炳文《纯正蒙求》:“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柳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这时,柳下惠已去世一千多年了。

      18.3【原文】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注释】

        ①齐景公:当时的齐国国君。孔子曾经到齐国,谋求齐景公的重用,但未果。

        ②季氏:季桓子。当时鲁国的执政者。

     【译文】齐景公在讲到如何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可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王蔚悟语]

      原来齐景公还是想用孔子的,不是大用,重用,而是一般地用,如鲁君对叔孙、孟孙那样。

     但后来,由于晏子等劝阻,齐景公就不打算了。

     孔子知道再坚持下去没有意义,就主动离开了。

     晏婴当时说的话是挺难听的:“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这段话译一下是这样的:

   “儒者这种人,能说会道,是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的;他们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不能任为下臣使用;他们重视丧事,竭尽哀情,为了葬隆重而不惜倾家荡产,不能让这种做法形成风气;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自从那些圣贤相继下世以后,周王室也随之衰微下去,礼崩乐坏已有好长时间了。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

      不知晏婴说这番话是不是出于嫉妒,若说嫉妒也不为过。首先从个子长上讲,孔子相貌堂堂,伟岸挺拔,为“鲁之长人〞,身高超过一米九。而晏婴近乎侏儒,恐怕连一米五也不到。另外,孔子当时已经名气很大,以礼为主,兼学别样,是闻名遐迩的好学者。

 18.4【原文】 齐人归(kuì)女乐(yuè),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①归:通“馈”,赠送。

      ②季桓子:鲁国上卿季孙斯。

     【译文】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悟语] “季氏归女乐”的目的,就是离间鲁君臣。“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第一个上当是季桓子。“孔子行,”第二个上当的是孔子,中了人家的离间计。鲁君的执政者,无论是正直的,还是不正直的,从政治上讲均不是成熟的。

     有一次讲课中,我的一位学生问我:孔子算不算成熟的政治家?我说不算。一个中了离间计的人怎么能算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我猜想“孔子行”的场景,孔子口里喊着“道不同,不相为谋”愤然离去。

    关于本章,推荐唐代吕温的一篇文章《齐人归女乐赋》给大家看看。作品出自《全唐文》,看看后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昔齐人馈鲁,倾城者十八人。瑰艳绝代,绮罗娇春。洞横波于慢脸,回流风于袅身。盖以仲尼定鲁礼乐,制齐君臣。斩倡优于夹谷之会,复土田于汶水之滨。故遏云与回雪,实内图而外亲。将败鲁之政,弱齐之邻。鲁君臣果不端操,迷不先觉。闻进淫哇之声,皆忘圣人之学。城南于是考雷鼓,黕云幄。结齐鲁之欢,受郑卫之乐。感烦音之惉滞,成正声之舛驳。夫子则不可救其失,复其迷。望龟山以命操,观凤凰而衔凄。痛王纲之荡荡,顺天命之栖栖。鲁侯若盛德是树,古道是稽。抑丽靡而不纳,见圣性以思齐。知季孙之僭,惟仲尼是与。足以受无疆之休,足以振将坠之绪。何敌国之敢抗,良霸功之可伫。悲夫!任权臣之倾国,纳文马与美女。荐神祗之所歆,诱耳目而不拒。荒笑语之哑哑,溺衣裳之楚楚。由是齐日以长,鲁日以微。见邻国之侵地,闻志士之沾衣。虽代祀则远,而德音不违。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若鉴鲁道之有荡,放郑卫而不归。则可以得域中之大,致天下之肥者矣。”

  

       18.5【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迎接(相遇并经过)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②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事就不说了,未来的事还去追求。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风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却还可以去追求(还来得及改正)。不说了,不说了!今天的执政者太糟糕了!”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话,(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够和他交谈。

    [王蔚悟语]

    首先,我认为本篇的18.5,18.6  18.7应当放在一起读。把这三章放在一起读,可以给它一个题目《周游途中遇奇人》。

     本章中,孔子遇到狂人接舆,狂人知道坐在车子上的人是孔子于是说了三段话。

    第一段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凤啊,凤啊,你的运气怎么这么糟糕啊?”意思是孔子生不逢时。

   第二段话:“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是句很有哲理的话,劝孔子重新考虑自己的行动(不要谋求在他国做官)。

     第三段话:“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现在礼崩乐坏的,从政太危险,还是不搞的妙。

     通篇都是劝孔子的话,且充满了善意。

    孔子不一定赞成这个人的话,但孔子,知道这位狂士是好心,所以要下车跟他说说话,至少要表示一下感谢。

    狂人就是狂人。狂人不需要孔子的感谢,所以狂人抓紧离开了。

    我们可以想到孔子的失望与惆怅。你想给别人说话别人却扬长而去。这无论如何心里是不好受的,并且还是在弟子们面前。

  18.6

    【原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fú)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bì)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②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③问津:询问渡口。津,渡口。  

        ④执舆:即执辔,拉着缰绳。

       ⑤辟:通“避”。

       ⑥耰:用土覆盖种子。

       ⑦怃然:怅然,失意。

       ⑧与:和。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那里,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拽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现在不合理的事像洪水一样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们呢?而且你们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只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清明有道,我也不赞成变革。”

     [悟语]

     孔子要过河,至于哪一条河,不得而知。过河吗,当然要问下渡口在哪里。于是就打发子路去问。自己则牵着缰绳拉住牲口等着。

     看样子在这次出行只有师徒两人,若是人多了,也轮不着孔子去牵牲口。

    这两个人,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

     现在看,这两个名字都是怪怪的。

     子路问了半天,长沮也不告诉渡口在哪,还阴阳怪气地来了一句,“既然那人是孔子,就应当知道渡口在哪”。看样子,孔子的名气很大,走到哪里都有人知道。

     桀溺说了半天,也没有告诉子路渡口在哪。不仅没告诉渡口在哪,还把子路教训了一通。说现在天下混乱,在这种混乱之世,最好的办法就是避世。弄块地自己种种,比什么都好。还劝子路说,别跟着你老师瞎跑了,没有意义。

     子路行以告,大概把原话也说了。

     弄得夫子很惆怅,孔子就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鸟兽不可与同群。

     当然这是个倒装句,意思是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人既然生活在社会当中,就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想去改变这种现状。我不去改造,又有谁能去改造呢?

     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跃然纸上。

     最后多说一句,现在中国有好几处“子路问津处”,牵强附会者多,不可考也不可信。

   18.7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而食(sì)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zhǎng)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①丈人:拄拐杖的人。形容年纪大的人。

      ②蓧:古代锄草用的农具。

      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脚不勤快,五谷分不清。意指既懒惰又没有农业常识。

      ④芸:通“耘”,锄草。

       ⑤止子路宿:留子路住下。    ⑥黍:黏小米。

      ⑦食:拿东西给人吃。

      ⑧不仕无义:不出来做官,就是该做的事没有做。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位老汉,用担杖挑着锄草的工具。子路问道:“您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汉说:“若四体不勤,则五谷不分。哪知道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继续去锄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锄完草后,)老汉留子路到他家住宿,并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回到那里,老汉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该做的事没有做。长幼间的关系礼节,尚且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义,怎么能废弃呢?这人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之道与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道之不行,从这一点上看已经很清楚了。”

      [悟语]

      子路从而后,遇到的丈人是个隐者。此隐者,自食其力,自己劳动,过着恬静的日子。

     实际上,隐者过的是“邦无道,则可兼而怀之”的生活,也是所谓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也都是孔子以前主张的。

     由于子路的态度谦恭,这位隐者不仅为子路提供了住宿,还杀鸡为粟以食之,还让子路见了他的两个儿子。

     想想天晚了,若这老者如果不为子路提供食宿,这子路还真得受冻挨饿了。

     典型的古道热肠。

     至于孔子为什么使子路反见之,文中没有交待,让人难以揣摩。

     因为隐者己离去,子路没有见到隐者,难道这隐者知道子路要返回?

    这增加了事情的神秘感。

     文末子路那段“不仕无义”的宏论,表明子路已经完全走上了忠孝的正途。这也为子路的忠烈结局埋下了伏笔。

      最后,请注意这位隐者说了一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关于这句话自古以来便有不同的解读。

    有人说,隐者说几句话是讥讽孔子,也有的说不是。有的人说这隐者说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农业劳动最重要。真正有意义的事就是从事农业劳动。

      在以农为本的社会中,这种观念不错。

   18.8

      【原文】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zhòng)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①逸民:避世隐居的人才。逸,通“佚”,散失、遗弃。

       ②伯夷……少连:除伯夷、叔齐、柳下惠外,虞仲、夷逸、朱张、少连四人身世无从考。从文中意思看,这些人当是没落贵族。

      ③放:放置。

    【译文】避世隐居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说:“既没有降低自己的志向,又没有屈辱自己的身份,做到的只有伯夷、叔齐吧?”孔子这样评价柳下惠、少连:“被迫降低自己的志向,辱没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又评价虞仲、夷逸说:“过着隐居的生活,不谈世事,洁身自爱,主动辞官。”

      “我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王蔚悟语]

      本章一开始提到了七位逸民,评论时只评论了6位,把朱张漏掉了。是一开始就漏掉了,还是后来在传抄过程中漏掉了,不得而知。

     这应当是孔子在给学生们讲逸民的课堂记录。最后那句““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是孔子的结语。

     这7位逸民实示上分三类:

     一、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那只有死。

    二、降志辱身,言中伦,行中虑。能苟且偷生。

     三、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不仅活下来,而且活得不错,还自由自在。

      孔子说,“我则异于是,”,我与他们不一样。

     “无可无不可”,意思是权变。

      权变者,根据情况作出变化也。

    孔子对权变是极为看重的,孔子曾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虽认识到权变的极端重要性,但自己做的并不怎么样。“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便是一例。孔子不仅没有做到权变,还中了齐人的离间计。

   【原文】

     18.9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táo)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qìng)襄入于海。

     【注释】

        ①大师挚:大,通“太”。太师是鲁国乐官之长,挚是人名。

        ②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亚饭、三饭、四饭,都是乐官名。干、缭、缺,是人名。古代天子、诸侯吃饭时都要奏乐,因此有“亚饭”“三饭”“四饭”之称。

       ③鼓方叔:击鼓的乐师,名方叔。

        ④鼗:小鼓。⑤少师:乐官名,副乐师。

         ⑥击磬襄:击磬的乐师,名襄。

      【译文】(鲁国)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王蔚悟语]

     国君吃饭挺讲究的,国君吃饭要奏乐。

     国君一天吃几顿饭。每一次吃饭,用的乐师不同,奏的乐也不同。

     但到了周朝晚期,这套礼乐制度难以为继。乐师们只好做鸟鲁散。

     是因为国君不喜欢,还是国君养不起这些人了?不得而知。

     典型的礼坏乐崩。

18.10

  【原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chí)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①鲁公:指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于鲁。

     ②施:通“弛”,弃置、疏远。

     ③以:用。

     【译文】周公对鲁公(伯禽)说:“君主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悟语]

      周公被封在鲁国,但由于武王死后,他要辅佐成王,他还没有到鲁国赴任。是他的儿子伯禽代他赴任的,这是伯禽临行时周公嘱咐的话。

      一、要与亲人们搞好关系,与亲人们的关系不能松驰。

     二、要使大臣们觉得你倚重他们,信任他们。千万不能让他们觉得你抛弃了他们。

    三、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要重情重义。故旧者,可以理解成老部下,也可以理解成老朋友。这里指老部下。

    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有缺陷,都有生病。对人不要求全责备,如果求全责备,你会发现无人可用。

     父子情深,微言大义。

   18.11

    【原文】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kuò);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guā)。

     【注释】

       ①八士:本章中所说八士已不可考。须注意人名中有伯、仲、叔、季四字。据说这八位为一母所生,且是四对双胞胎。

    【译文】周代有八位名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王蔚悟语]

     过去讲这八人是四对双胞胎兄弟,乃一母所生。

     若此,则令人称奇。

     这八人都是用的字。

     是按伯仲叔季排的。

    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老四。

    这八人的事迹已不可考。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蔚然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及译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37秒。
  • 内存消耗 4.4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