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论语》修订注解及悟评),收集整理仅为家人们学习参考所用。
17.1
【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kuì)孔子豚(tún)。孔子时其亡(wú)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qì)失时,可谓知(zhì)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①阳货:姓阳,名虎,字货,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阳货曾一度掌管鲁国政事。阳货曾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②归孔子豚:赠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归,通“馈”,赠送。豚,小猪、猪。
③时其亡:等他外出不在家的时候。亡,通“无”,不在家。
④遇诸涂:在路上遇到了他。涂,通“途”,道路。⑤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⑥亟:屡次。⑦岁不我与:我不可能永远与时间在一起,意思是时间不等人。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想要孔子回拜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去阳货家拜谢,不想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您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作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也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考虑去做官。”
[悟语]中国人有一句成语叫冤家路窄,大概由此而来。
孔子最反对的就是礼坏乐崩,礼坏乐崩一个突出标志就是“陪臣执国命”,家臣把握了国家大权。 阳货又叫阳虎,阳货原来是季氏家的家臣,阳虎曾一度把持了鲁国的大权。 三桓拿他没办法,鲁君也拿他没办法。孔子更拿他没办法。
阳货知道孔子有能力,威望高,且还有一大帮的学生,阳货想请孔子出来做官。他是去见见孔子,但孔子就是不见。于是阳货想了个办法,送给孔子一个烤乳猪,这在当时算是珍贵的礼物了。别忘了孔子生儿子伯鱼的时候,鲁国的国君不过是送给孔子一条鲤鱼而已,还因为这件事把儿子取名为孔鲤。按照当时的礼仪,来而无往非礼也,收到这珍贵的礼物,孔子要登门拜谢。孔子是讲礼的人,不可能悖礼而行。
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前去拜谢。当然不可能是孔子亲自去,应当是其弟子担任了侦察的任务。谁想两人在路上对面相碰。这下躲不过去了。阳货当然是居高临下:“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你过来,我跟你说话。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个时候,孔子只得老老实实的听着阳货教训。 那幅可怜相我们今天都能感受得到。阳虎很会讲话,阳货知道孔子讲仁讲义,于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
首先,阳货指责孔子不仁:怀其宝而迷其邦;其次指责孔子不智:好从事而亟(qì)失时。” 这两点直击命门。孔子有什么办法呢?只得老老实实听着。不仅老老实实地听着,还得虚与委蛇,最后表态说:“诺,吾将仕矣。”
仔细想想,这一章是蛮有意思的。
第一,孔子讲“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不愿意与阳虎共事,尤其是帮阳虎的忙。
第二,孔子虽然赞成“直”,但是在这里孔子还是蛮有心计的。“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往而不来不可废,但可以来个有来不见。《红楼梦》上尴尬人难为尴尬事。人算不如天算,孔子也有尴尬的时候。谁知道竟然在路上碰到了。
第三,阳货的专横跋扈跃然纸上。但你得承认,阳货的这几句话讲的还是蛮好的。尤其是那一句“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到今天看也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第四,虎落平阳被犬欺。孔子纵然伟大,那是后来的事情,那是死后的事情,那是死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事情。其实在当时,孔子跟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有活得很窝囊的时候。
17.2
【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的习惯却相差很远。”
【王蔚悟语】 孔子从两个方面去观察人。一个是从人的天性,二一个是从人所处的环境。孔子的结论是,人的天性相差不大,人的习性相差很大。人的天性是什么?孔子在这里没有讲。其实在《论语》当中,孔子很委婉地讲了人的天性的很多方面。比如孔子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委婉地说,人很把自己当回事儿,这就是人的天性之一。有谁不把自己当回事呢?人一般是先想到自己,后想到别人。所以孔子劝他的学生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根据《论语》,我总结了孔子对人性的十大认识,称为十难十易:
他难己易,
德难色易,
庸难偏易,
直难枉易
义难利易,
学难耍易,
事难言易,
讼难伐易。
改难好易,
贫难富易。
最后这一句需要解释一下,这“贫难富易”的意思是: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孔子说,人穷了你让他没有怨恨是很难的。但人富了你让他不骄横是容易做到的。
17.3
【原文】子曰:“唯上知(zhì)与下愚不移。”
【注释】①上:努力向上。 ②下:不求上进。
【译文】孔子说:“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人如果努力向上就会变得聪明,如果不求上进就会变得愚蠢。”
[悟语] 我见过这句话有这样翻译的: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在上位的人有智慧,在下位的人的则愚蠢。智慧愚蠢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
职位高的人总比职位低的人见得多,听得多,想得多,见的多听的多想得多总比见的少听的少想的少的要有智慧。这也就是为什么上级领导下级的一个基本原因。
当然事情不能绝对化。应当承认,具体情况、个别情况、新鲜情况,下级更熟悉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强调上级要加强调查研究的原因。所以万事不可绝对化,要看是处在什么角度上看问题。 我认为,相比起上面的讨论,本章现在的译文更准确。
17.4
【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②弦歌:以琴瑟伴奏歌唱。弦,指琴瑟。
【译文】孔子到了武城,听见弹琴弹瑟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夫子说过:‘君子学了道就能爱人,小人学了道就容易支使。’”孔子说:“弟子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
【王蔚悟语】 子游是孔老夫子为数不多的的长江以南的学生,吴国(现在的江苏常熟)人,后来,他在南方设坛讲学,死后被称为南方夫子。子游做了武城宰,老夫子很高兴。带着几个学生去看他。一进城,闻弦歌之声。这弦歌之声,可能有琴有瑟。多说一句,瑟后来失传了,只留下了琴。瑟据说转化成了现在的筝。孔子一下乐了。这言偃这不在小题大作吗。孔子善用比喻,他来了句“割鸡焉用牛刀。”这里只所以用割,大概杀鸡是用刀割鸡的喉咙的缘故。在山东农村,仍保留着杀鸡割喉咙的习惯。人家言偃一听这话不高兴了。“老师,这用礼乐治国可是我跟你学的。你不是曾经讲过吗?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典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遇到这样认真的学生,孔子只好自打圆场,找个台阶下来。 “你们几个好好听着,我刚才的话是闹着玩的。言偃说的对。”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孔子如果不是自己找台阶下,而是采取别的办法,或是辩解,或是发脾气,都收不到这么好的效果。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寓教于乐吧。
17.5
【原文】公山弗扰以费(bì)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yuè),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注释】 ①公山弗扰:复姓公山,名不狃(也作“弗扰”“不扰”),字子泄。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和阳虎同时,都是鲁国当政者季桓子的家臣。季桓子非常器重公山弗扰,派他担任季氏的私邑—-费邑的邑宰。②末之:无处去。末,无。之,到、往。 ③之之:前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 ④徒:徒然,空无所据。 ⑤吾其为东周乎:我将在东方复兴周礼(或周公之道)。周,周公之礼(或周公之道)。
【译文】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是白忙活吗?如果有人用我,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在东方复兴周礼(或周公之道)。”
[悟语]有时候,有一个忠直的学生真是幸事。孔子有子路,除了“自吾得由,而恶言不入于耳”外,还避免犯许多原则性错误。比如子路劝阻了孔子去公山弗扰那里做事。
设想一下,如果孔子真正去了公山弗扰那里做事,就会与季氏家结了梁子,季氏就会激烈地反对孔子出仕。在季氏的强烈反对下,定公就不可能让孔子做中都宰,做司空,做鲁国的大司寇。那孔子的历史就会改写。
请注意孔子在被劝阻后说的那句话:“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我们发现,孔子很清楚,公山弗扰有公山弗扰的打算,而孔子有自己的想法。
孔子的想法无非是想借助公山弗扰的力量恢复周礼。应当说,孔子的想法是不错的,但选择的路径不可取。孔子的想法中有机会主义的成分。
17.6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的人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谨、宽厚、诚信、勤敏、恩惠。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任用,勤敏就会做出成绩,对人有恩惠才能够使唤别人。”
[悟语]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他还说了另外一句话,“半部论语夺天下(定天下)。”只是后面这句话,传播的人少,知道的人也少。
《论语》这部书,一共有15,924个字,而其中5800个字是讨论为政(管理)的。
孔子几乎与所有的好学生都讨论过为政问题,但这一方面提问题最多的是子张。孔子的很多重要的为政思想,比如说“尊五美,屏四恶”,就是在回答子张提问题时提出来的。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五字要诀并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讲解。 这五字要诀是“恭、宽、信、敏、惠。”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说,“为政的人如果谦恭就不会遭到羞辱;如果心胸宽阔了,就会得到别人的拥护;想让别人信任必须说话算数;勤奋才能做出成绩;想真正支使动别人让别人跟你走,那只有一个办法,给别人恩惠。”字字珠玑。
别说是为政者,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如果按照这五个字去做,我们会成为一个受别人尊重的人并会收获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五字字字珠玑,为什么孔子把“恭”字放在前面?为政者都是掌握权力的人,只有有掌握权力的人,自身谦恭才成为收获人心最锋利的工具。如果你一点力量没有,谦恭只是证明你修养高,不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力量。
孔子为什么把“惠则足以使人”放在最后?因为这是这五个字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相互恩惠,相互成就的关系,说的白了一点,是一个相互交换的关系,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
你给别人恩惠,不管是虚惠还是实惠,对方来讲是一种帮助。因为你帮助了对方,对方才愿意听你的话,跟你走。如果你没有帮助对方,对方绝对不听你的,它所谓的听你的话跟你走也是虚与委蛇。
我们每个人之所以愿意听母亲的话,说白了,无非是因为母亲给了我们最大的恩惠,不仅给了我们身体,还养育了我们,还为我们的成长挡风遮雨,甚至母亲为了我们生命的延续,都有可能牺牲自己的生命。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恩惠。每个政治家,每个管理者,如果真正理解了“惠则足以使人”这句话,他就会无往而不胜。
孔子这段话很短,它揭示出为政的本质,甚至是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实质。
孔子讲过“启予者赐也”,讲过“启予者商也”,但孔子真正应该讲“启予者师也。”也许孔子讲过这个话,但是这段话并没有流传下来。师,就是颛孙师,颛孙师不大会处理人际关系,孔子曾说“师也辟”。“辟”是什么?有点孤僻,有点骄傲啊。
17.7
【原文】佛肸(bìxì)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móu)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niè)而不缁(zī)。吾岂匏(páo)瓜也哉?焉能系(jì)而不食?”
【注释】 ①佛肸: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地方官。 ②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③畔:通“叛”,叛乱。 ④磷:损伤。⑤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 ⑥缁:黑色。 ⑦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食用。⑧系:结,扣。
【译文】佛肸在中牟反叛,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夫子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您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
孔子说:“是的,我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能吃呢?”
[悟语]这是子路又一次阻止孔子去叛臣那里做事。前一次是子路阻止孔子去公山弗扰那里做事(见17.5)。
这次子路用的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用孔子的话驳斥孔子的行动。孔子首先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说过那句话。在自己学生面前矢口否认说过的话,成本很大,那会失去学生的基本信任的。再一个,那也违背了“忠”的原则。忠者,不骗己也不骗别人也,曾参讲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以退为进,又为自己的行动进行了辩解。“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意思是,仲由你放心,环境是改不了我的初衷的。我意志坚强,即使我去佛肸那里做事,也不会受佛肸的影响。
讲完这一点,孔子强调说,“难道我就是无用的葫芦吗?只系在那儿让人看,而不能吃?”这里孔子用的又是比喻。我曾经概括孔子说话的特点,无喻不出口。
说归说,孔子最终还是接受了子路的劝阻而没去佛肸那里做事。通过这一章我们发现,孔子如我们平常人一般,也有强词夺理的时候。孔子是人不是神,但是因为他是人,一个真实的人,最终成了神。
17.8
【原文】子曰:“由也!女(rǔ)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yù)女(rǔ)。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①六言:六个字。这是下文说的仁、智、信、直、勇、刚六种品德。
②居:坐。 ③愚:受人愚弄。荡:放荡。 贼:害,危害。 ④绞:指说话尖刻。 ⑤乱:小指捣乱闯祸,大指犯上作乱。 ⑥学:主要指学礼。 ⑦蔽:通“弊”,弊病。
【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字说法(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受人愚弄而)危害亲人;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王蔚悟语】 人为什么要学习?孔子讲的特别透彻。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的品质,但这些好的品质如果不与学习结合起来会有弊端,弊端是愚荡贼绞乱狂。
我曾经就这一章做过一幅对联:发扬仁智信直勇刚,摒弃愚荡贼绞乱狂。横披是:好好学习。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孔子对子路有很多的评价,比如说“由也好勇过我”,比如说“由也彦”,比如说“野哉由也”。子路最大的毛病是不愿意学习,且不懂装懂。孔子曾经谆谆教导子路说:“由,诲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认为,子路身上有仁智信直勇刚六大品质,如果不好好学习,这些好的品质容易转化成六大毛病愚荡贼绞乱狂,所以专门为子路讲了这段话。
孔子讲这段话的时候态度是严肃的。说,“居,吾语女”。意思是,“坐下来,好好听我讲”,这与对待孩子差不多。孔子很少用这种语气给他的学生说话,用这种语气讲话,大概也就是子路、宰我与冉求,这三个人日常表现得不大听孔子招呼。
17.9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fú)《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①兴:激发感情。 ②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③群:合群。④怨:恨 ⑤迩:近。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从中了解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学会表达不平。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悟语] 这一章孔子系统地阐述了学《诗》的作用与意义。
《 诗》者,《诗经》也。据说是孔子编定的,是在他学生(主要是子夏)的帮助下编定的。
孔子在《论语》当中多次谈到《诗》。其中有一章是这样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曾经告诉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据许多专家考证,《诗》后来成为孔门与儒学的基本教材。中国人经常讲诗书礼乐,《诗》是排在首位的。
孔子不仅笼统地谈论《诗》,还谈到《诗》的一些具体篇章。如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曾经批评过一个人耍嘴,不是真爱。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在中国,大概搞文字,尤其是搞文学的人不懂点《诗经》是不行的。最近我的一位文友许枫先生说正沉浸在《诗经》中,如孔子般三月不知肉味。想想,没事的时候,或春或秋,或冬或夏,拿出《诗经》读一读,还是蛮好的。
17.10
【原文】子谓伯鱼曰:“女(rǔ)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注释】①《周南》:《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周朝时期采集的诗篇,因在周王朝都城的南面而得名。同时,“南”又是方向之称。在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为“南国”或“南士”“南邦”(见《小雅·四月》《大雅·嵩高》)等,所以诗的编辑者便将采自江汉流域许多小国的歌词,连同受“南音”影响的周、召一些地方釆来的歌词,命名为“周南”。②《召南》:《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共有14首诗。 ③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着。
【译文】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那样(是没有前途的)。”
[悟语] 在《论语》中,孔子的儿子孔鲤(伯鱼)只出现了三章。
从这三章中看,孔子对于伯鱼的要求极为严格。如子禽所言,“君子远其子也。”
孔子要求伯鱼学《诗》学礼。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在本章,孔子重点强调要伯鱼学习《周南》和《召南》。《周南》和《召南》是15国风中的两部分,共25首民歌。
在这里,孔子指出学习《周南》《召南》的极端重要性,说如果不学习《周南》和《召南》,如同人面对墙壁一样。
墙把一切都挡住了。正面面对墙的人,是没有出路,没有见识的。中国人讲碰到南墙不回头,大概是从这里演化来的。
当然这里孔子还是用的比喻。孔子说话的特点是无喻不出口,这一点我已经多次强调过了。另外,也有的学者提出,这里的《周南》《召南》实质上是代指的《诗经》,我同意这种说法。
17.11
【原文】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yuè)云乐(yuè)云,钟鼓云乎哉?”
[注释]①玉帛:古代指国与国间交际时用作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
【译文】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吗?”
[悟语]礼当然通过玉帛体现出来,但玉帛本身不是礼;乐当然通过钟鼓发出来,但钟鼓本身不是乐。
礼的作用是维护秩序,体现尊重;乐的作用是抒发情感,表达庄重。看问题要看内容,要看本质,不能只看形式,只看现象。
17.12
【原文】子曰:“色厉而内荏(rěn),譬诸小人,其犹穿窬(yú)之盗也与?”
【注释】 ①色厉而内荏: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厉,威严。荏,虚弱。 ②窬:洞。
【译文】孔子说:“外表严荏厉而内心虚弱的人,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悟语]中国人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中国人又常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
有一种人是表面上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所谓外强中干者也。这种人当然是典型的小人,这种人会使人联想到在墙上打洞盗窃的小偷。
这一章很短,但给中国人贡献了两个成语,一个是色厉内荏,另一个是穿窬之盗。
17.13
【原文】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注释】
①乡原: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也有的解释为没有原则的好好先生。
【译文】孔子说:“没有原则到处讨好的人,对道德的危害特别大呀。”
[悟语]
乡愿者,好好先生呀。
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没有是非,没有对错,一味地“好好好〞。
见到谁都点头哈腰,曲意奉迎;见到谁都唯唯诺诺,低三下气。
其实其内心当中并不以为然。
这种人其实很自私,伪装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孔子对这样的人很看不起,孔子认为这种人私德不怎么样,对公德造成损害。
这种人的特点是枉,是不直。
孔子曾讲过这样一段话: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理解了这段话,就理解了什么是乡愿。
乡愿者,巧言令色足恭之徒也。
17.14
[原文]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悟语]
孔子的意思是听到消息以后要分析要判断,要明辨是非。不要一点脑子都不动,就把听到的消息向外传播。
古代人得到外界的消息只能是靠道听途说。而现在得到消息的渠道多了,有电视,有电台,有报纸,还有各种融媒体,自媒体。说白了,现在人得到外界消息主要媒介是网络。一部手机全办了。
网上的消息有对的有错的,同样要分析要判断。出于政治目的与商业目的,有些人有些机构往往发布一些错误的信息,有的甚至是公开造谣。
所以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转的每一条消息,都要判断一下。确认没有问题的时候再转。
17.15
[原文]
子曰:“鄙(bǐ)夫(fú)!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注释】
①鄙夫:人品鄙陋、见识浅薄的人。
【译文】孔子说:“可以和粗俗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吗?在没有得到官位时,他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也能做得出来。”
[悟语]
本章,是中国常用成语患得患失的出处。
人之所以会患得患失,大概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天性如此,性格使然。
二、心胸狭小,目光短浅。
三、自私自利,盘算太多。
四、这山望着那山高,庄稼总是别人的好。
我遇到过几个患得患失的人,与这种人打交道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这种人还是不遇到好。
17.16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wú)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
①狂:狂妄自大。
②肆:放肆,不拘礼节。
③荡:放荡,不守礼。
④廉:正直。
⑤戾:火气太大,蛮横不讲理。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变样了。古代的狂妄者不过是有些放肆,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矜持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矜持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极不老实啊!”
[悟语]
在本章中,孔子表达了强烈的今不如昔的情绪。
似乎人人都有这种情绪,觉得过去的一切都好,现在的一切皆非。
首先,我不知道孔子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因为今人很难知道古代的事。靠文字记载,靠口头传说都是不靠谱的。文字记载也好,口头传说也好,与真实情况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我不知道孔子说这段话是针对具体情况,还是一般情况。是针对一个具体事发议论还是泛泛发议论?当然这是不同的。
第三,我弄不准孔子是在一种什么背景下说的这段话。
孔子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是一个带有强烈情绪的人,我们要允许孔老夫子有情绪。我说话的意思是我并不赞成孔子的这个结论。
孔子是因为没有和古人一起生活过,所以才这么说。如果他和古人一起生活过,他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了。
17.17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 ①本章系重出,见1.3章。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之心。”
[悟语] 孔子注意到,巧言令色的人,很少具有仁之心与仁之行。
注意孔子在这里用了个鲜字。鲜者,新鲜也。少之意。
孔子并不绝对化,有些巧言令色的人,既有仁心也有仁行。
从这里,我们应当向孔子严谨的表达学习。
17.18
【原文】
子曰:“恶(wù)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孔子说:“我憎恶用紫色压过红色,憎恶用郑国的音乐危害雅乐,憎恶伶牙俐齿的人把国家弄得乱七八糟。”
[悟悟]
如果非得给这一章加个题目,可以加《孔子的三恶(Wu)》。
恶者,厌恶,讨厌也。
首恶:恶紫之夺朱也。红色就挺好,为什么红的发紫呢?其实,孔子表达的还是事情不能过了头。事情过了头就不好了。过与不及,都不是最佳状态。
次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声者,郑国这地方的音乐也。不知为什么孔子特别讨厌郑地的音乐,是粗鄙?还是因为郑地的音乐是靡靡之音?2500后的今天,我们是无法考证了。
三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利口者,巧言令色、能说会道之人也。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长的说成短的,把方的说成圆的。所谓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者也。反对巧言,反对佞,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孔子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讲,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焉用佞?
17.19
【原文】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说:“夫子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过话呢?还不是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过什么话呢?”
[悟语]
孔子当年也有不愿意说话的时候。
不知这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总之是孔子不愿意说话了。孔子不愿意说话就不说吧,但孔子却把不愿说话的想法告诉了子贡。
“我不想说话了。”
“老师,如果你不讲话,我们记什么呀?”
子贡总是快言快语。
仔细琢磨一下,这是一句近乎拍马屁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这是最好的一句答话。
看样子,孔子平常说话的时候有人记录。也许在以往孔子很享受他讲话弟子们认真记的感觉。
但那天老夫子就是不高兴:“老天讲过话吗?老天不讲话,春夏秋冬不是照样过吗,百物不都是活得好好的吗?老天讲过话吗?”
老夫子如此讲,子贡只好闭嘴。
侍候君主难,伴君如伴虎;想不到,有时候侍候老师也不容易。
17.20
【原文】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①孺悲:鲁国人,有人说是孔子的学生。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译文】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悟语]
孺悲的一些做法惹得孔子不高兴,不满意。但还不至于太不高兴,太不满意。孔子还是想教育他。
孔子传达的意思是:在家,但我就是不想见你。你得好好想一想为什么。
如果孺悲想明白了,理解了孔子的用意,那事情就解决了;如果孺悲把孔子的用意理解反了,情况会更糟。
孔子是一个大音乐家,“取瑟而歌,使之闻之,”便是明证。
17.21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jī)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yuè),乐(yuè)必崩。旧谷既没(mò),新谷既升,钻燧(zuānsuì)改火,期(jī)可已矣。”子曰:“食夫(fú)稻,衣(yì)夫(fú)锦,于女(rǔ)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fú)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yuè)不乐,居处(chǔ)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fú)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①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
②期:一年。
③食夫稻:吃大米。古代北方很少种稻米,故大米很珍贵。
④旨:甜美。指好吃的食物。
⑤予:宰我。
【译文】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接上,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父母去世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开始吃大米饭,穿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3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对他父母的爱连三年也维持不了吗?”
[悟语]
孔子与宰我的这段对话,很有意思。
宰我认为,父母去世后,守孝一年即可,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当然,宰我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根据:“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yuè),乐必崩。”振振有词。
中国有个成语叫礼坏乐崩,当来源于此。
孔子认为守孝一年时间太短,孔子认为守孝三年才合理。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呢?孔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父母生育儿女不容易,至少有三年时间,子女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其实,到长大付出的更多)。
师生俩各执一辞。
古代治国所重无非是民食丧祭四个方面,所以守孝三年就守孝三年,大家没有异议。人家子贡还为他的老师孔子守孝六年呢。但是现在社会,节奏快了,大概没有人再遵守守孝三年的古礼。
1994金日城逝世,他的儿子金正日遵循古礼为其父亲守孝三年,直到1997年才开始公开露面,这是极罕见的例子了。
17.22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注释】
①博弈:下棋。这里指下围棋。
【译文】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这种人真难办啊!不是有博弈(下围棋)的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悟语]
孔子指出了学生最糟糕的两个毛病,一是饱食终日,二是无所用心。
这是典型的不思进取。
孔子说,如此还不如去下下棋。
博奕有赌博的意思,但我想,孔子说什么也不会鼓励学生去赌博。
孔子想不到的事,博奕后来变成了博奕论,变成了一门学科,并且变成了一门显学,当然是在他之后2500年的事儿。
17.23
【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注释】
①义以为上:以义为最高尚的品德、最基本的行事原则。
【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最基本的行事原则。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悟语]
勇是一种好的品质,君子有三达德,勇是其一。孔子讲,“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许是性格使然,子路尚勇。
孔子曾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认为,勇应当与义结合起来。无论君子(贵族)还是小人(平民),如果其勇离开了义,则会致乱、致盗。
义者何?责任,义务,担当也。
除了义,勇还得与学结合,与礼结合。孔子说勇而不学其弊也乱,勇而无礼则乱。
乱者,犯上作乱也。
17.24
【原文 】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wù)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shàn)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jiǎo)以为知(zhì)者,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恶讦(jié)以为直者。”
【注释】
①恶:厌恶,讨厌。
②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③讪:诽谤。
④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⑤徼:窃取,抄袭。
⑥知:通“智”。⑦孙:通“逊”。
⑧讦:攻击、揭发别人。
【译文】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位的人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抄袭(窃取)别人(成果)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短处)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悟语]
孔子讲过“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反对“好好好,是是是”的人。
人要有是非,有对错。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不能含糊。
对这一点,子贡是清楚的。
孔子有四恶,子贡有三恶。
这一章与其他章不同的是,在回答问了子贡的提问后,孔子来了句:“赐也有恶乎?”
一般情况下,是学生问,孔子答。也会偶尔记录一下孔子的评语:“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或者记录一下学生的反应:“子张书诸绅。”
在本章中,孔子之所以反问子贡,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问题特别具体,特别个性化;二是反映了孔子对子贡的重视。在本章中,孔子是把子贡当做朋友而不是仅当做学生对待的。
我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应避免成为这七恶的对象。
不称人之恶,不居下讪上,不勇而无礼,不果敢而窒,不缴以为智,不不逊以为勇,不讦以为直。
17.25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xùn),远之则怨。”
【注释】
①女子:未结婚的女性。女子结婚后为“妇”。
②小人:一是指品德低下之人,二是指小孩子(男)。
③孙:通“逊”。
【译文】孔子说:“只有女子(女孩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
[悟语]
这大概是孔子最让现代女性愤恨的一句话。
这也许是《论语》中最让人误解的一段话。
有许多人认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女性的误解与诋毁。
理解这段话有两个要点。一、什么是女子?二、什么是小人。
女子者,未结婚之少女也。
小人者,有多重含义。在与贵族相对时指平民,在与君子相对时指品德低下者,在与大人相对时指小孩子。
可以把这里的女子与小人理解成女孩子和男孩子。
未成年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真不好相处。对他们亲近了,他们上头扑脸,不拿着大人当回事;如果远离他们,他们又往往心生怨恨,在背后里咬牙切齿。
这不就是说的叛逆期的女孩子与男孩子吗。
当然,也有人不是这样解释。
17.26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wù)焉,其终也已。”
【注释】
①见恶:被人嫌弃、厌恶。
【译文】孔子说:“到了40岁的时候还被人厌恶,这个人的一生也就算完了。
[悟语]
孔子那个时候人均寿命很短,40岁已经是爷爷辈了。
到了爷爷辈上还被人厌恶,这一辈子不就快结束了吗?
不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孔子这句话,那样会理解不了的。现在40岁很多人还没结婚呢。有的人40岁其事业才刚刚开始呢。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3/20/%e8%94%9a%e7%84%b6%e8%ae%ba%e8%af%ad%e3%80%8a%e9%98%b3%e8%b4%a7%e7%ac%ac%e5%8d%81%e4%b8%83%e3%80%8b%e5%8e%9f%e6%96%87%e5%8f%8a%e8%af%91%e6%96%87/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