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及译文
首页 > 传统文化——论语 作者:礼记 2022年4月29日 浏览:152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本文内容转发自论语学习群,文中的我指的是王蔚教授,收集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

13.1
【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注释】

①先之,劳之:先之,走在前面,起表率作用。劳之,动员下属或老百姓劳动。

②请益:请求多讲一点。

③倦:倦怠,懈怠。

【译文】

子路询问政务,孔子说:“领导人要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子路请孔子多讲一些。孔子补充说:“要勤勉,不要懈怠。”
【王蔚悟评】《论语》中,子路的章节很多,但向孔子请教问题的章节并不多,故此,这一章难能可贵。孔子的回答应当是顾及到子路的性格特点说的,尤其是最后一点。对子路这种风风火火、手起刀落的人来讲,无倦较难。先之,身先士卒也,起带头作用也。劳之,为民服务也,立人达人也。无倦,忠于职守也,不敢懈怠也。

13.2
【原文】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注释】①先:做在前。②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③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前面,赦免手下人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会埋没他们吗?”
【王蔚悟评】冉雍被列为孔子的十大学生,名列德行科,排第四。孔子对冉雍的评价很高,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孔子还称赞冉雍为“犁牛之子骍且角。”这当然是比喻,是说冉雍虽然出身贫苦,但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当冉雍成为季氏宰向孔子问政的时候,孔子提了三条建议。一是“先有司〞。“先有司“的意思首先完善职能,事有专人负责。也有的解释是为有司带好头,做在有司的前面。意思是带好头,身先士卒,也对。第二是“赦小过。”部下都会有小毛病小错误,不要抓着小辫子不放,该放过的就放过,体现了宽容的思想。孔子讲,宽则得众。第三是“举贤才。〞为政之要,在于举才。〞没有人才,什么也办不了。但如何得到人才呢?冉雍似乎有点不清楚,孔子的建议是“举尔所知”,把自己了解的人才先用起来。如果人人都把自己身边的人才都用起来,那人才就不会浪费了。

顺便说一句,季氏的封地在现在的山东费县。“费”由“鄪”演变而来,这个字读bi。

13.3
【原文】子路曰:“卫君①待子而为政,子将奚②先?”子曰:“必也正名③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④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quē)⑤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yuè)不兴,礼乐(yuè)不兴则刑罚不中(zhòng)⑥,刑罚不中(zhòng)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⑦而已矣。”
【注释】①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②奚:为什么。③正名:即正名分。④迂:迂腐。⑤阙:放在一旁。⑥中:得当。⑦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如果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什么地方做起呢?”孔子说:“首先要正名啊。”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老师真是迂腐!正什么名?”孔子说:“仲由,你真是胡搅蛮缠!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应放在一旁不表态。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因此,君子做事一定要师出有名,此名必须能够说得通,说得通才能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一点也不敢马虎的。”
【王蔚悟语】这段话发生在卫国,在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中,孔子在卫国待的时间最长,据有的学者研究,前后待了六年半。六年半的时间,当然会发生很多故事。孔子在卫国没有做官,无论在卫灵公期间,还是在他的儿子和孙子当政期间。孔子不是不想做官,而是因为环境条件不允许。

有一天,他的学生子路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假设卫君让你去治理国家,你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孔子认为,应当从正名开始。所谓正名,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找出做事的依据,并给它合适的名称。谁知,他的学生子路不以为然,且出言不逊:“子之愚也,奚其政?”意思是老师是不是愚腐啊?为政怎么能正名开始?学生说老师愚腐,背后说说也就罢了。当面说,老夫子哪能受得了?于是老夫子回敬道:“野哉,由也。”意思是,仲由啊,你怎么这么不懂礼数呢。

在批评了子路不讲礼数以后,孔子开始给子路讲道理。孔子讲的道理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平常说话都是很短的,但我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特别长,孔子几乎是连珠炮式地在讲话。孔子不仅讲的长,还讲逻辑,讲推理,一层层地讲,让子路根本插不上话。结束时,孔子还忘不了再教训子路一通:“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矣。”意是是“君子从来不随便说话,君子都是想好了再说。”从这一章,我们得到几点印象:一、子路有时对孔子不大尊敬,或者说尊敬不够。别的学生是把孔子当老师看待,甚至当父亲看待。子路似乎把孔子当成了兄长看待。在子路的心目当中,他与孔子的关系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兄弟关系。这定位似乎不怎么对。二、虽然老夫子秉承“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对人,但遇到像子路这样对他失敬的学生,还是忍不住要发脾气的。他痛斥子路不知礼数,并郑重提醒他说话慎言。三、孔子在这章中提出的名正言顺的理念之后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做事法则之一。做事不仅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还要有恰当的名称。子路最大的特点是忠诚,子路最大的毛病是对老师的表面尊敬不够。人人需要面子,孔子亦然。

13.4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pǔ)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②。 夫(fú)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①圃:菜地,引申为种菜。 ②用情:以真心实意来对待。 ③襁:又称“背单”,背小孩子的布、布带。这里用作动词。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王蔚悟语】 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樊迟初见孔子时。 在樊迟的脑海中他的老师孔子应当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 所以他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也请教如何种菜。 孔子回答说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 注意孔子用的是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 孔子不是不会种庄稼,也不是不会种菜,只是他认为无论种庄稼也好,种菜也好,不是他的长项。 孔子的长项是教书育人,培养治国人才。 孔子认为作为治国人才,应当“好礼”,“好义”,“好信”。 孔子解释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孔子认为,樊迟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将精力放在将来的治国上,而不应该把精力放在种庄稼、种菜上。

有人拿这一章说事,说孔子看不起农民,我倒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劳动分工思想。应当治国的就培养他治国,应当种庄稼和种菜的,就培养他种庄稼种菜。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由樊迟请学稼、学圃看孔子的分工思想》,百度上有,大家可看一下。

13.5
【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
【注释】 ①达:通达,融会贯通。 ②专对:独立对答,应对。 ③以:用。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不能融会贯通;让他当外交使节,又不能独立应对。背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
【王蔚悟语】 《诗》者,《诗经》也。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是孔子编的,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诗经》有三大部分组成,一曰《风》,二曰《雅》,三曰《颂》。 《诗》被认为是孔子教学生文化课的课本。 孔子认为,学《诗》的目的有俩:一是内政,二是外交。即所谓授之以政则达,出使四方则能专对。 典型的学以致用。 如果只是把词句背的滚瓜烂熟,而在实际活动中不能用,这种学习一点意义也没有。 但生活中学而不用的人比比皆是。

有一年我随中国孔子基金会的领导到广州一所很有名的中学去讲课(孙中山曾在那学校作过演讲,至今演讲的礼堂还保留着),遇到一位青年教师,名字就不说了。他满足于知,满足于道,满足于把知的东西说出来,满足于自己被别人称之为学问家。 虽然学了那么多东西,但工作没搞好,人际关系也没搞好,快四十的人了,甚至连个对象都谈不成。你说这种学有什么用呢? 学而不用,还不如不学。

13.6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下命令,老百姓也会跟着去干;自身不正,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一定服从。”
【王蔚悟语】 孔子讲的是领导学。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季康子曾向孔子请教何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 正者,端端正正,堂堂正正也。公平、公正、正直也。 所谓正,不走歪路,不走邪路也。 从正者,为国为民为大多数人服务为正,为己为家为少数人服务为邪。 孔子认为,如果你思想正,行动也正,即使你不下命令,别人也听你的;如果你思想不正,行动不正,即使你下了命令,别人也不会听你的。 可见,以身作则是多么重要。

2015年4月26日,我曾经根据《论语》中的内容,做过一个正字歌,反映了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政不正不为,礼不正不行。
人不正不交,利不正不要。
言不正不出,貌不正不临。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这正字做起来应当特别难。但唯有正,才能久。

13.7
【原文】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之间的事一样(差不多)。”
【王蔚悟语】这一句话,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理解。 首先以正的方面看。鲁国与卫国是周朝最重要的封国。周公与康叔是兄弟俩。周公在鲁国受封,康叔在卫国受封,两国的风气都非常的好。因为两位都是圣君,治理国家,都是国泰民安,人民百姓都懂伦理、守道德,所以两国政治非常好,都像兄弟一样。

其次从反处看。到周朝末年,东周末年,也就是春秋时代,两国的政治也好,民风也好,也都是每况愈下,愈来愈恶。从国君到大夫、到臣民,都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所谓礼崩乐坏也。这也像兄弟一样,都非常不好。

孔子是善于借古讽今的,这句话很可能是孔子到了卫国之后说的。孔子的意思是,原来卫国与鲁国一样,也都是糟糟的。

13.8
【原文】 子谓卫公子荆①:“善居室②。始有,曰‘苟③合④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释】 ①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 ②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居家过日子。 ③苟:将就,差不多。 ④合:足够。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财产),他说‘差不多已经够了’;稍微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已经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已经完美了’。”
【王蔚悟语】 人有两种,有一种人知足常乐,有一种人贪得无厌。 像卫公子荆就属于前者,卫公子荆容易满足。 从孔子的语气看,孔子特别赞成卫公子荆。 孔子何尝不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啊。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人只要不贪,就会活得很快乐。

13.9
【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pú)①。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①仆:驾车。 ②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王蔚悟语】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他的学生冉求为其驾车。 冉求位列孔门十哲之一,专长是政事。 卫国比鲁国人口多,也繁华,引起了孔子的赞叹。 “这么多人啊!” 若是一般的学生就会附合:“是啊老师,人的确多。” 但人家冉求却从另外一个角考虑问题:“是啊,人多,该怎么办呢?” 孔子很明确:“富之”。 如何富?孔子没有讲。 其实想想,要想富,正确的做法有二:一是肯定富,富无错,富无罪。二是先让一部分富起来,然后带动全体人民富起来。 第一条,孔子有明确的认识。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孔子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我亦为之。但第二条,孔子似乎没有这么认识。第二条,2500年以后,一位姓邓的伟人意识到这一点,他与他的继任者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把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

“富而以后怎么办?”冉求又提问。 “教之。”孔子回答。 看样子,孔子对治国有成熟的系统的思考,到现在这种思想并不过时。 教什么?无非是德礼二字。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3.10
【原文】 子曰:“苟①有用我者,期(jī)月②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注释】 ①苟:假设。 ②期月:从这一年的此月份到下一年的此月份,时间为一整年。
【译文】孔子说:“假设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治理得差不多,三年就一定会大见成效。”
【王蔚悟语】 孔子很自信,认为自己有治国的才能。这句话应当是孔子在从政以前说的话。孔子从五十多以后开始做官,做了五年多的官。从中都宰做起,一直做到鲁国的大司寇,摄相事。孔子的为政经历,说明孔子此言不虚。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执政期间,政治清明,民风淳朴,“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宾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执政三个月,市场上卖羊和卖猪的商人都不敢乱要价,男女各行其道,掉到地上的东西也没有人拾取,四方的宾客到鲁国邑办事不用向官员求情,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都像回到家里一样。“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赞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孔子在定公九年任鲁国中都宰,治理一年大见成效,四方都来效仿他。接着被提拔为小司空,由司空提拔为大司寇。定公十年,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摄行相事。在齐鲁“夹谷之会”上,孔子据“礼”力争,不仅捍卫了鲁国尊严,并且还使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 。

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解释过为何期月而可,三年有成。这当然是他自己的体会,不一定是孔子的原始含义。 “一年则弊政革除,良政复兴,纪纲法度渐次就理,皆有可观者矣。若至于三年之久,则教化行而风俗美,礼制齐备而音乐和,民生富足,民德一新,治功有成。” 张居正曾为太子师,后来这太子成了皇帝。他的《四书直解》是他带领翰林院讲官为当时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神宗)写的启蒙读本,是唯一留存的《四书》皇家读本,读读还是很有意思的。

13.11
【原文】 子曰:“‘善人为邦①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注释】 ①为邦:治理国家。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王蔚悟语】 善人者,好人也。 何谓好人?道德高尚之人士也。 为邦者,治理国家也。 这里的“百年”可以理解成是一百年,也可以理解成是一个较长时期。 “善人为邦百年”,如果把“善人”理解成是一个人,那么这“百年〞就是较长时间的意思,因为一个人是不可能为邦百年的,如果把“善人”理解成是“几个善人”,那么这个“百年”才有可能是真正指的一百年。 善人为邦百年才有可能胜残去杀,如果不是善人为邦,那就永远不可能胜残去杀。

13.12
【原文】子曰:“如有王者,必世①而后仁。”
【注释】 ①世:代。三十年为一世。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后才能实现仁政。”
【王蔚悟语】 看样子执政前三十年无法实行仁政。 因为反叛的力量太强,必须靠强大的镇压手段方能站住脚。仁政是需要条件的,不是说实行就实行的。

 13.13  

【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自己行得正,从政会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己行得不正,又如何使别人行得正呢?”   

【王蔚悟语】这一章可以看作是13.6的姊妹章,讲的都是“政者正也”的道理,只不过是换了一种书法而已。

 13.14   

【原文】冉子①退朝。子曰:“何晏②也?”对曰:“有政③。”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注释】     ①冉子:冉有。在孔子的弟子中,称“子”的不多,冉有是其中之一。     ②晏:晚。     ③政:政事,国家大事。   

【译文】 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大事。”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大事,即使我没有参与,我也会听说的。”    

【王蔚悟语】  喜欢吹牛,是人的本性之一。 吹牛的目的是显得自己能,孔子的弟子冉有也有这个毛病。     但孔子并不信冉有的吹牛。     孔子说,冉有回来晚绝对不是因为有什么国家大事。如果真有国家大事,即使我不参与,我也会通过别的渠道了解到。    

 不知道冉求听了孔子的话是否会感到尴尬?我想不会。一般而言,从政的人脸皮都比较厚。

13.15  

 【原文】定公①问:“一言②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jī)③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jī)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sàng)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jī)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④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jī)乎一言而丧(sàng)邦乎?”

 【注释】      ①定公:名宋,鲁国国君,鲁昭公之子。       ②一言:有时指一个字,有时指一句话。这里指一句话。        ③几:差不多。        ④莫予违:不违背我。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似的话。有人说:‘做君主难,做臣下也不容易。’做国君的如果明白了这句话,不几乎是一言兴邦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似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是很好的吗?但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一言丧邦吗?  

 【王蔚悟语】      定公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这从他问话中可见端倪。      在其位,谋其政。既然是当了国君,当然要思考两个事,一是如何兴邦,二是如何不能丧邦。      如何才能兴邦?关键还是得看君主。孔子指出的路是“为君难,为臣不易”。君臣之间要上下同心,相互体谅。做国君的尤其要意识到做臣子不容易,要体谅臣下。     如何会丧邦?关键还是看君主。如果国君搞一言堂,什么事都是自己说了算,不让别人违背,也不让别人提意见,那迟早会丧邦。    “为君难,为臣不易”的实质是国君考虑属下,而“予无乐乎为君,于其言而莫予违也”的实质是国君只考虑自己,这是二者的区别。     

顺便说一句,定公对孔子有知遇之恩。孔子之所以从中都宰做起一直做到鲁国的大司寇,是因为有定公的赏识与提拔。没有定公,孔子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从这一点上看,孔子应当好好地感谢定公,是定公把他推向了历史舞台。

13.16     

【原文】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yuè),远者来。”   

 【译文】叶公问如何为政。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王蔚悟语】 近者悦,远者来,是为政的目标。但如何做到近者悦?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想,要想做到近者悦,至少做到三点: 尊敬近者,关心近者,惠及近者。  

被尊重的第一需要。任何人都需要被尊重。     仁者爱人。关心别人是仁者的最重要的体现。惠则足以使人。说一千,道一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没有恩惠,是支使不动对方的。

 13.17    

【原文】 子夏为莒(jǔ)父①宰②,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莒县境内。       ②宰:先秦时代君主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的宰,问孔子怎样处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王蔚悟语】       欲速则不达,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为什么欲速则不达?因为一味求快,往往准备工作不足。准备工作不足,往往要返工,而一返工,就会耽误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孔子强调欲速则不达,不是一味反对快,而是反对做事时准备工作不足。      

 这使我想到了《中庸》中的一句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至于见小利而大事不成,也容易理解。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捡了芝麻,忘了西瓜。事情往往是这样,很多人往往看到芝麻后忘了西瓜,更多的人是只看到芝麻,看不到西瓜。当然,捡芝麻容易,捡西瓜费劲,也可能是个重要原因。

 13.18

  【原文】 叶公语(yù)孔子曰:“吾党①有直躬②者,其父攘(rǎng)羊③,而子证④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①党:古代500户为一党。    ②直躬:直身而行。     ③攘羊:偷别人家的羊。攘,侵夺、偷窃。     ④证:做证,这里引申为揭发、告发。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的人不一样:(若有这种事,)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王蔚悟语】    

  第一,攘羊是不对的。不管是顺手牵羊还是别人家的羊混入自己家的羊群假装不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该拿,不该占。  

  第二,叶公认为,“其父攘羊,其子证之”,在叶公这个地方被认为是正直的行为,而孔子认为,在鲁国,这种事情不会被归为正直。在鲁国,遇到这种事情,其做法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并且孔子还补了一句,“直在其中矣。”   

   第三,如果不是当事人,仅从道理上判断,大多数人会认为孔子不对。但如果其父攘羊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人的看法会发生变化,毕竟,告发父亲这种事一般人是很难做得出来的。   

    第四,事情往往是这样,如果仅从是非曲直来判断容易下结论,但加上利益、亲情等因素考量,处理起来就复杂多了。  

关于这一章,恐怕是引起争议最多的一章。      我的微博当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2013年10月24日,我收到一位网友的来信,信是这样说的:“王教授好,请教《论语》上有一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最后一句的意思怎么理解呢?”      我当即做了回答:“第一,攘羊不对。第二,攘羊是顺手牵羊,是小过而非大罪。第三,家庭为重。子告父,父告子易使家庭失和也。第四,对外隐而对内劝也。第五,直有大直小直,弃小直而循大直也。第六,不能为直而直,该直则直,不该直则不直。要考虑做事后果。 ”      就攘羊本身,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也许是对的。毕竟攘羊是小过而非大罪。如果其父不是攘羊,而是杀人,这其子该如何对待呢?

  13.19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chǔ)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①,不可弃也。”   

【注释】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居于东部者称为“夷”,居于北部者称为“狄”。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也不可背弃。”    

【王蔚悟语】      在学生当中,樊迟虽不是孔子最好的学生,但却是经常陪伴左右的学生。樊迟不但“御”,给孔子驾车,还曾“从游于舞雩台下”,陪着孔子到舞雩台游玩。       另外,樊迟还是唯一一个孔子给他全部讲仁义礼智信的人。     在这里,当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讲了三点:恭、敬、忠。当然,这里孔子讲的仁,是作为属下的仁。   

  在《论语》的《颜渊篇》第22章,樊迟也曾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后来,孟子把“仁者爱人”连在一起使用,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成语。

  13.20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tì)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②,硁(kēng)硁③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shāo)之人④,何足算也?”    

【注释】       ①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时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②果:果断,坚决。      ③硁硁: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④斗筲之人:比喻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筲,竹器,盛一斗二升。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作士呢?”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作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都是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是士呢?”    

【王蔚悟语】      士也分为几等。第一等是能为国做事的人,第二等是得到家族肯定的人,第三等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的人。      至于当时的当政者,孔子是颇为瞧不起的。孔子认为他们是些器量小的人,根本不值一提。     怪不得孔子挂冠而去,周游列国。原来是孔子不屑与他们为伍啊。

 13.21

【原文】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之,必也狂狷(juàn)②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①中行:行为合乎中庸。②狂狷:狂,言行粗野,不受约束。狷,行为拘谨,胆小怕事。

【译文】孔子说:“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共事,现在的人不是言行粗野就是谨小慎微!言行粗野的人敢作敢为,谨小慎微的人缩手缩脚。”

【王蔚悟语】孔子认为,中庸的人不多。孔子曾经这样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篇第六》)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人要么是狂者,要么是狷者。狂者的特点是进取,狷者的特点是不思进取。狂者也好,狷者也好,正确的道路是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中庸,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13.22

【原文】子曰:“南人①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②。’善夫(f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③子曰:“不占④而已矣。”

【注释】①南人:南方之人。在孔子看来,吴、楚等地的人当属南人。②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③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能恒久地持守自己的仁心,或许会因此蒙受耻辱(见《易经·恒卦·爻辞》)。④占:占卜。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以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是不能做巫医的。’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子说:“这是无须占卜就会明白的。”

【王蔚悟语】孔子认为,人要想成事,必须有恒心,有恒志,持之以恒。孔子引用南方俗语,引用《易经》上的话来阐明他的观点。一,这说明当时的南北方交流甚多。孔子有个学生叫言偃(子游)便是来自长江以南(常熟)。子游曾为武城宰,后来回到南方,被称为南方夫子。二、孔子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诗》《易》。《论语》中谈《诗》多,谈《易》少。《论语》中孔子这样谈《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篇》第七)据说孔子晚年特别喜欢《易经》,曾韦编三绝。如此推断,这句话是孔子在晚年说的。也许到了晚年,才更加知道“恒”的极端重要性。

孔子还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可以加深对这一段的理解。““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篇》第七)

 13.23

【原文】子曰:“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③而不和④。”

【注释】①和:心不争。②不同:立志各异。③同:恶性一致。④不和:争斗。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相处,但相互尊重;小人臭味相投,但明争暗斗。”

【王蔚悟语】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知道事物与人的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所以以更广阔的胸怀与视野容纳別人与别的事。小人同而不和,小人不懂得事物与人的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所以胸怀比较小,眼界比较低,只接纳与自己观点、作派相同或一致的的人或事。

“君子”与“小人”是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到的一对概念。应特别提醒的是,“君子”与“小人”不仅是两类人,更是一个人身上的两个面。

  13.24

【原文】子贡问曰:“乡人①皆好(hào)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wù)③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wù)之。”

【注释】①乡人:全乡的人。②好:喜欢。③恶:讨厌。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好断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不好断定。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王蔚悟语】孔子认为,乡人分两种人,一种是善者,另一种是不善的人。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对辩证思维很熟稔,懂得两分法。如果无论是善者还是不善者都说某个人好,这肯定不是真正的好人。如果无论是善者与不善者都说某个人坏,这个人也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坏人。孔子还曾这样讲过:“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篇第十五篇》

  13.25  

【原文】子曰:“君子易事①而难说(yuè)②也。说(yuè)之不以道,不说(yuè)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③。小人难事而易说(yuè)也。说(yuè)之虽不以道,说(yuè)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释】  ①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     ②难说:难以取得他的欢喜。      ③器之:量才使用他。   

 【译文】  孔子说:“为君子做事比较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君子用人时总能量才而用。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即使不按正道去讨好他,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用人的时候,却总是求全责备。”    

【王蔚悟语】 君子是有原则的人,君子用人也好,做事也好,有一定之规。小人是没有原则的,所以用人也好,做事也好,随意性大。 君子用人是量才而用,小人用人是求全则备。  所以,如果你的领导是位君子,你在他手底下做事会感到舒心;但你的领导如果是个小人,那你在他手底下干事会感到特别不舒服,由于他的求全责备,你会感到无所适从。

 13.26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坦然。”   

【王蔚悟语】       泰,泰然也,泰然自若也。君子平等待人,不卑不亢,处处坦然。      骄,傲慢也,骄横也,目中无人也。小人不知天高地厚,时时骄横。      孔子对骄是特别反感的。孔子讲:““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篇 第八)

 13.27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nè),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坚定、朴实、慎言,(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王蔚悟语】 仁最本质的特征是爱人,不是爱自己,而是爱别人。 因为要爱别人,就必须克制自己,锻炼自己,修养自己,使自己身上有好的品质。     故刚、毅、木、讷近仁。

 13.28  

【原文】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sī)偲①,怡(yí)怡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①切切偲偲:亲密无间,互相勉励、督促。切切,亲密无间的样子。偲偲,互相勉励、督促。      ②怡怡: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亲密无间,互相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士之相处,)应似朋友那样亲密无间,相互督促、勉励,如兄弟间那样和和气气。”   【王蔚悟语】 关于“士”,先看一点小资料。士最初只是泛指部落中的成年男子。 到西周和春秋,士被用来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他们拥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在王官之学中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文武兼修,有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也是国家军事力量的中坚。  

    春秋后期,随着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的瓦解和世卿世禄制度的衰落,随着民间聚徒讲学风气的兴起,西周以来的教育体制逐步瓦解。过去由贵族所垄断的学术文化流传到社会下层,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孔子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很多庶民子弟通过接受教育掌握了学术文化知识。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士的身份逐渐由武士转变为文士,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之首。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他们学习知识并不是简单地出于好奇,而是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即为了治国安邦,从事政治实践,这也是与当时官僚制的确立过程相适应的。

     子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何如斯可谓之士矣”这样的问题。意思是,士之间该如何相处?     孔子给出的答案,一是切切偲偲,二是怡怡如也。要像朋友那样切切偲偲,要像兄弟那样和和气气。

  13.29    

 【原文】子曰:“善人①教民七年,亦可以即(jí)戎矣。”    

 【注释】       ①善人: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   

  【译文】      孔子说:“善人当政,且对百姓加以七年以上的军训,就可以叫他们去打仗了。”     

  13.30   

【原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就让他们去打仗,这可以说是抛弃了他们。”   

 【王蔚悟语】   我认为,13.29与13.30应当连在一起读。两章的主题只有一个,孔子主张打仗前应对士兵进行训练。只不过13.29是正着说,13.30是反着说。      战争是要死人的。所以,打仗一定要打有准备之仗。      所谓有准备之仗,首先要对士兵进行训练。如果不对士兵进行训练,就派他们上战场,这与杀死他们,没有什么两样。    

孔子极少谈论战争,而从整体而言,他对战争总体上是反对的。《论语》中说,子之所慎:齐、战、疾。   《论语》中还记载: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发动自己所称的特别军事行动侵入乌克兰,本以为是闪电战,但最后成了持久战。无奈之下,普京宣布征召30万人入伍。而许多新兵,还没有怎么训练,便投入战斗。许多人稀里糊涂地就把命丢了。  当时我就想到了孔子这句话: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道理普京不是不知道,但在发动战争人的眼里,普通士兵的生命又算什么呢?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蔚然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及译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37秒。
  • 内存消耗 4.44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