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资料整理(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修订《论语》)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文中的【悟评】,均为王蔚教授感悟点评。悟评里的”我“,指的是王蔚教授。
16.1
【原文】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②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fú)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④有言曰:‘陈力就列⑤,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⑥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⑦出于柙(xiá)⑧,龟玉毁于椟⑨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fú)颛臾,固而近于费(bì)⑩。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fú)舍曰欲之⑾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fú)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xiàng)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
⑴颛臾: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费县西。
⑵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⑶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⑷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⑸陈力就列:发挥自己的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⑹相:搀扶盲人的人。此处是辅助的意思。
⑺兕:雌性犀牛。
⑻柙: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⑼椟:匣子。
⑽费:季氏的采邑。
⑾舍曰欲之:把丢掉说成是求之(说反话)。
⑿夫子:指季康子。
⒀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崩,倒塌。析,分开。
⒁萧墙: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萧,通“肃”。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可能要找颛臾麻烦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从前是周天子让颛臾主持东蒙祭祀的,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是季孙大夫想这么做,我们两个人都不同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履行你的职责,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最讨厌你这种人,把不要说成要,并且还为此编造许多理由。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平均,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为此,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感召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无法感召他们前来;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的宫廷之内啊!”
【悟语】这个故事发生在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以后,这时鲁国的国君是鲁哀公,国相是季康子。孔子两个著名的学生冉求、季路在季氏家里当家臣。季康子就是季孙肥,姓季孙,名肥,康子是他的谥号,他的封地在现在的临沂费县。它旁边有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叫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冉求、季路见于孔子曰”,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冉求、季路就觉得必须把这个事情告诉孔老夫子,于是跑到孔老夫子那里说,这个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注意啊,冉求说得非常委婉啊,他不说要攻打,而是说“将有事于颛臾”。孔子一听就很明白了,“求!无乃尔是过与?”孔老夫子听完后马上表态说,冉求啊,这不是你的过错吗?之后孔老夫子就讲颛臾为什么不能伐。
“夫(fú)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应当是指周武王,颛臾这个国家是先王封的,让它负责祭祀东蒙。“且在邦域之中矣,”颛臾在鲁国境内,“是社稷之臣也”,人家恪守君臣之道。“何以伐为”呀?为什么去攻打人家呢?冉求就给孔子解释。“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老师,这不是我们的主意!是人家季大夫的主意,是他想去攻打颛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两个并不想这样。一看老师不高兴,冉求就把责任向季氏身上推。
冉求讲完后,孔子说,“求!周人有言曰”。周朝有一个叫周任的,他讲过一段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人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做事情,有能力就去做,没能力就不去做。意思是冉求、季路的能力不行。然后孔老夫子继续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你知道瞎子吗?瞎子为什么要找个相啊?相的作用就是危而持,颠而扶。季氏让你们去当这个家宰,就如同盲人找相一样,你得好好的帮着人家,不能让他们做错了事。“且尔之言过矣”,冉求,你刚才说的话错了。“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个虎是老虎了,兕是犀牛。平常这个老虎和犀牛都要关在笼子里,老虎、犀牛不关在笼子里,被放出来了,放出来那是要祸害人的。老虎与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了,这是谁的错?这不就是看管的人的责任吗?龟甲呀,玉石呀,这些珠宝呢,平常是在椟中藏着,结果被弄坏了,”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错呀?这不就是管理者的责任吗?
到了这地步,冉求就继续辩解。“今夫(fú)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老夫子您是知道的,颛臾这个地方的城墙非常坚固。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它离季氏的封地非常近。如果现在把它拿下来,“后世必为子孙忧,”以后就更麻烦了。所以为了以后着想,现在就把它拿下。“孔子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老夫子说,冉求,我来告诉你君子最痛恨的是什么?君子最讨厌的就是把舍说成要,为了达到目的,编很多理由,找很多借口。你去攻打颛臾,攻打就攻打吧,还说人家好多不是。
孔子发完脾气,就给这两个学生讲道理了,“丘也闻”,我孔丘听说过,“有国有家者”,这个治理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东西少了不要紧,就怕不平均;国家穷了不要紧,就怕不安于现状。“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和气了就不觉的少,安定了国家就不会倾覆。这样做了,若远人还不服啊,“则修文德以来之”。文可以理解成是文化,也可以理解成是教化。德可以理解成为政以德,实行仁政。“既来之则安之”,如果人家来投奔了,就好好地安顿人家,让人家安安心心地过日子。
讲到这里,孔老夫子发现还没有点仲由呢,就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你们两个给人家季氏做家宰,外面的人不来,是因为你们没有修文德,不修文德别人怎么会来呢?“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你看看你们把国家都弄得分崩离析了啊,快守不住了。“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只想到动武,只想到讨伐,只想到发动战争。我想这个季大夫真正忧虑的地方“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担心呀,季氏他应当担心的是内部出了问题。他的意思冉求和季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孔子说话善于用比喻,其说话的特点“无喻不出口〞,孔子这里讲的“萧墙”,也是用的比喻,萧墙是王宫内的很矮的墙,也有的人解释是进了王宫门后的屏风,屏风后是君与臣议事的地方,借指内部。孔子说季氏更应当担心的是内部要出问题,是说冉求和季路给季氏当家宰不合格。
读罢这一章,我们得佩服孔子睿智,也佩服孔子一眼就把事情看穿,看透。老师就是老师,冉求、季路虽然也很了得,但在孔子面前,就是小儿科,只有挨熊的份。
16.2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①,则礼乐(yuè)征伐②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yuè)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③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④不议。”
【注释】 ①天下有道:国家政治清明,君主圣贤。 ②征伐:出兵攻打。 ③陪臣:古代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又自有家臣。大夫对于天子,大夫之家臣对于诸侯,都是隔了一层的臣,即所谓“重臣”,因之都称为“陪臣”。这里指大夫之家臣。④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阶层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庶人还包括具有自由身份的劳动者及被免除人身依附关系的奴隶。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规制礼乐和出兵打仗由天子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规制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决定。由诸侯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如果是家臣操纵了国家政令,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朝政了。”
【王蔚悟语】 天下有道,天子圣明,政治清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在正常轨道上运行;天下无道,天子昏庸,政治昏暗,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在非正常轨道上运行。 层次越低的人执掌天下大权,垮的也快。 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政在诸侯。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但天下无道,连庶人也看不下去,会议论纷纷。
纵观孔子的一生,是处在天下无道的环境中。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去世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典型的春秋末期。 春秋末期,天子是有,但已经说了不算,政令不出京城;国君也有,但大夫专权,甚至陪臣(阳虎)等执国命。 孔子去世后三年,公元前476年,中国进入战国时期。 战国比春秋就更乱了,你打我,我打你,最终在公元前256年,秦国把东周也给灭了。 孔子去世那年,是周敬王在位,在敬王之后,东周又传了11代,至周郝王时被秦国所灭。应了孔子那句话,“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十世希不失矣。”由此看,孔子还真是了不起,预见了十代之后的事。
16.3
【原文】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①矣,政逮(dài)②于大夫四世③矣,故夫(fú)三桓④之子孙微矣。”
【注释】
①五世:指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五世。
②逮:到,及。
③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④三桓:鲁国孟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译文】 孔子说:“鲁君失去禄爵之权已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衰微了。”
【王蔚悟语1】 重点是最后一句。三桓之子孙微矣。 为什么三桓之子孙微矣?是因为陪臣执国命。诸如阳虎之类的人(大夫之臣)把持了鲁国的政权。 有必要认识一下阳货这个人。 阳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与阳货的交往,孔子是多么不愿意见阳货,但冤家路窄,孔子与阳货竟然在路上碰到了。阳虎的跋扈与孔子的屈尊跃然纸上。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这是典型的礼坏乐崩。
【悟语2】
孔子讲这个话的时候,鲁哀公还没有即位,这应当是在鲁定公执政时期。
孔子讲这个话表明一个事实:鲁君在国内实际上上没有什么实权,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五代了;大权落在了大夫手里,这种情况也已经持续四代了。在这种情况下,三桓后代们的势力是越来越小了。
孔子所表明的意思是:国家陷入了不正常的状态,离乱不远了。
16.4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pì)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注释】①谅:诚信。②便辟:惯于走邪道。③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④便佞: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王蔚悟语】 益者三友,虽有益但感觉上并不舒服。损者三友,有害但感觉上舒服。
友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正直的人有时候说话难听,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
友谅,谅者,诚信也,与说话算数的人交朋友。朋友说话是不是算数,得交往一段时间才知道。
友多闻,与阅历丰富,见识多的人交朋友。你从这样的人身上可以得到知识与教益。但很多人却不愿意这样做,在这样的人面前感到压抑,往往会自卑地抬不起头来。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明明知道有害,但人就是喜欢。为什么?因为与便辟、善柔、便佞的人在一起感觉舒服。这些人都顺着你,你当然觉得舒服。
16.5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yuè)①,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②,乐佚③游,乐晏乐④,损矣。”
【注释】 ①节礼乐:用礼乐来节制人。 ②骄乐:骄纵而不知节制的乐。③佚:通“逸”。④晏乐:宴饮之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也有三种。喜欢以礼乐节制自己,喜欢称道别人的好处,喜欢多结交贤德之友,这是有益的;喜欢骄纵作乐,喜欢安逸游乐,喜欢宴饮取乐,这是有害的。”
【王蔚悟语】 对自己有益的喜好有三种,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这三件事许多人并不愿意为,何也?节制使自己受到限制,道别人善不如自吹自擂更令自己愉快,贤友使自己显得不高尚。而对自己有害的喜好则很多人愿意为之,何也?骄乐、佚游、宴乐能使自己感到开心啊。
16.6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②。”
【注释】 ①愆:罪过,过失。 ②瞽:盲人。
【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说话的人可以称之为瞎子。”
【王蔚悟语】 这里的君子可理解成国君。 一般人侍奉君主常犯的三个毛病是躁、隐、瞽。 躁者,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隐者,该说话的时候却没有说。瞽者,像瞎子那样,不看脸色说话。
总而言之,是不会察言观色,或者是察言观色的能力欠缺。而在官场上,不会察言观色,则是一大忌。 改进的办法只有一条,虚心向前辈学习,多多历炼。
16.7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xuè)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有三种事情君子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壮年的时候,血气正旺,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王蔚悟语】 对于人生的每个年龄段,孔子都给出了建议。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在衰,戒之在得。
这里请注意“血气”这个概念。 血气指血液和气息,是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要素。血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对人体有着推动调控、温煦凉润、防御、固摄和中介的作用。血对人体有濡养和化神的作用。 《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 由此看,孔子对医学还是蛮懂的,至少能熟练地运用“血气”这个概念。 此外,“血气方刚〞这个成语的发明权是孔子,在本章,这一点当无可争议。在中国常用的三千个成语中,《论语》贡献了接近三百个,就凭这一点,《论语》就该好好读。
16.8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①: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释】 ①畏:害怕,敬畏。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说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故不知敬畏;小人对地位高的人满不在乎,故不礼貌;小人出言不逊,侮辱圣人的教导。”
【王蔚悟语】 君子知天高地厚,而小人往往不知天高地厚。 君子知天比自己强,故敬畏天命;知大人比自己强,故敬畏大人;知圣人之言绝对正确,故敬畏圣人之言。 而小人呢,无知者无畏。对天命不在乎,对大人不尊重,对圣人之言更是踩在脚下。 两者的区别是:君子做法可保长久,而小人做法只逞能一时也。
16.9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王蔚悟语】 孔子按学与知的关系把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知者,困而不学者。 有没有生而知之者,当有。只是我们接触得少。 孔子认为自己是学而知之者。在《论语述而篇》,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大部分人应当是困而学知者。为了混碗饭吃,为了有较好的工作,不学不行啊。 最糟糕的是困而不学者,说什么也不肯学习,论开堆了。对于论堆的人,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一点办法也没有,况且你还没有天大的本事。
16.10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nàn),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思:看要看得清,听要听得明,脸色要温和,态度要谦恭,说话要真诚,做事要敬业,有了问题就问,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面对财利要考虑该不该取。”
【王蔚悟语】 孔子的君子有九思是日常行为与做事的指南。 可以分成两部分记忆。 第一部分日常行为(视、听、色、貌、言)该如何做。 第二部分是遇到事(事、疑、忿、得)该怎么做。 视思明、听思聪,看要看清楚,听要听明白。日常生活中应当认真,不应当马虎。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脸色要温和,态度要谦恭,说话要诚恳,日常生活中应当恭敬,不应当蛮横。 事思敬,为人谋而忠。 疑思问,遇到不懂的要问。学问、学问,只有问才有学。 忿思难,生气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它的严重后果。要学会制怒。怒火中烧,容易丧失理智。 见得思义。对于物质也好,荣誉也好,该拿的则拿,不该拿时坚决不拿。孔子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16.11
【原文】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①。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①探汤:把手伸到开水里。汤,开水。
【译文】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自己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做的人。”
【王蔚悟语】 宋.张载在评论这一章时说,“见善如不及,此好仁者也;见不善如探汤,此恶不仁者也。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恶不仁,同此义。”(宋·张载《张子全书·语录》)孔子曾讲过好仁者与恶不仁者。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见善则追,见不善则避,这个容易做到。所以孔子说,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是不得志时的有所作为,“穷不失义”。“行义以达其道”,是得志时的施展抱负,“达不离道”。二者皆是人生境界的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责任担当。
孟子对此解释得很透;“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人生有时屈,有时伸,而伸的时候少,屈的时候多,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极少。想想,DXP应是这样的人,正是因为文革时其在江西七年的隐居求志,则有后来二十年的行义达道。
16.12
【原文】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祇以异。”)其斯之谓与?
【译文】 齐景公有4000匹马,他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诚不以富,亦祇以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王蔚悟语】齐景公年少登基,在位58年,几乎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孔子陪鲁定公赴夹谷之会,当时齐国国君就是齐景公。正是从齐景公手里,鲁国君臣通过艰苦努力,最终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汶阳三田。
据说,齐景公治理齐国用两帮人。一是能臣,一是佞人。能臣使齐国保持强大,佞人使景公过得舒坦。可谓两手抓,两手硬。 临死前,齐景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有马千驷”,但老百姓并不怎么说他好,“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二人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 首阳山位于现河南洛阳市偃师区邙岭乡,为邙山在偃师境内的最高处。海拔359.1米,是邙山山脉的最高峰。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 孔子很赞赏伯夷叔齐的德行与气节,经常跟弟子们提及,本章又是一例。
16.13
【原文】 陈亢(kàng)①问于伯鱼②曰:“子亦有异闻③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④。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⑤其子也。”
【注释】
①陈亢:即陈子禽。②伯鱼:姓孔,名鲤,字伯鱼。孔子的儿子。③异闻:不同的听闻。这里陈亢怀疑孔子对孔鲤有偏私,对他教授的比弟子们多。④庭:堂阶前的院子。⑤远: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您在夫子(孔子)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指孔子)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问:‘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后就开始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问:‘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后就开始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知道了《诗》,知道了礼,知道了夫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悟语】 孔子有儿有女,女儿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知道她嫁给了公冶长;但儿子伯鱼的名字流传下来了,伯鱼是其唯一的儿子。 伯鱼先孔子而死,且在颜回之前。《论语》中记载:当颜路请子之车以为颜回之椁时,孔子说:“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论语》中伯鱼极少出场,所以这一章弥足宝贵。 这一章描述的场景,让我们知道孔子是如何做父亲的。也知道了伯鱼是如何做儿子的。 孔子与伯鱼之间的关系,是那种父严子顺的关系。父子俩均一本正经,一是一,二是二,各守其位,毫不马虎。 后来中国的父子关系,大抵如此,应是受了这一章的影响。
这一章提到了孔子的“尝独立”,还提到了孔子的“又独立〞。 看样子,老夫子经常站在院子中独立,或沉思静想,或苦思冥想。 这时,儿子伯鱼出现了,他或者是不愿意打扰父亲,或者是怕父亲,他想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溜过去。 但终究还是被父亲发现了。 第一次,孔子说,“学诗否?不学诗,无以言。”于是鲤退而学诗。 第二次,孔子说,“学礼否?不学礼,无以立。” 于是鲤退而学礼。 孔子教学生《诗》、礼,也用这些东西教育儿子。
请注意陈亢对孔子的总结:“君子远其子也。”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孔子作为父亲疏远自己的孩子,而是孔子是一位严肃的父亲,对儿子从不溺爱,该严格要求的时候就严格要求。 孔子的“远其子也,”不容易做到。
16.14
【原文】 邦君①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②;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③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注释】
①邦君:指诸侯国的国君。
②小童:国君妻子自己的谦称。
③寡:少。这里是“寡德”的意思,自谦之辞。古代王侯和士大夫均可自谦为“寡人”。唐以后,只有皇帝称“寡人”。
【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君称他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本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国君)在其他国家的人面前称她为寡小君;其他国家的人称呼她,也叫君夫人。
【王蔚悟语】 自古称呼都是大问题。 这章的重点围绕着邦君之妻的称呼展开。 首先,“夫人”不是随便称的,只有邦君之妻才可被称之为“夫人。” 第二, “夫人”是尊称。 国君称自己之妻为夫人,而国君之妻在国君面前只能自称“小童”(千万不能称自己为“本夫人”)。注意“小童”二字,意又小又无知之意。 国君在异邦人面前称自己的妻子为“寡小君”。(在本邦人面前可能不会称“寡小君”,而应当称“寡夫人”。) 无论是本邦的人,还是异邦的人,都称国君的妻子为“君夫人。”
……………………………………
【悟语2】自古以来,称呼是个大问题。 称呼既可以反映人和人之间尊重,可以反映人和人之间的不齿。
这里介绍了关于“夫人”这个称呼的用法。
首先,只有国君才可以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其他人不配或者是其他人没有这个资格。也就是说,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的配偶都可以称呼为夫人的。夫人显然是尊称。
第二,既然是是尊称,作为“夫人”的那个人,是不可以自称自己为“夫人”的。在国君面前,她称自己为小童。这“小童”当然是谦称。
第三,自己邦内的人,或者外邦的人,应当称国君的夫人为“君夫人”。在“夫人”面前加上个“君”字,显然表示尊重。
第四,国君在给外邦介绍自己的夫人的时候,把自己的夫人称之为“寡小君”。自己为君,当然自己的夫人为“小君”了。
从本章当中大家可以理解到什么是敬称,什么是谦称。中国是礼仪之邦,从本章中可略见一斑。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4/29/%e8%94%9a%e7%84%b6%e8%ae%ba%e8%af%ad%e3%80%8a%e5%ad%a3%e6%b0%8f%e7%ac%ac%e5%8d%81%e5%85%ad%e3%80%8b%e5%8e%9f%e6%96%87%e5%8f%8a%e8%af%91%e6%96%87/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