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及译文
首页 > 传统文化——论语 作者:礼记 2022年4月29日 浏览:218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资料整理(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修订《论语》)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文中的【悟评】,均为王蔚教授感悟点评。悟评里的”我“,指的是王蔚教授。

14.1    【原文】 宪①问耻。子曰:“邦有道,谷(gǔ)②;邦无道,谷,耻也。”“克、伐③、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①宪: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      ②谷:俸禄。      ③伐:自夸。    

 【译文】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不为耻);国家政治混乱,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我就不知道了。”   

【王蔚悟语】      原宪是孔子的学生,与颜回一样,这也是个不爱财的主儿。他曾经给孔子当管家,孔子给他栗,他坚辞不要。孔子劝他说,你可以分给你的邻里乡党吗?      原文见《雍也篇第六》。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提出什么是耻这样的问题来,这是个形而上的问题。      

孔子的回答总是联系实际:邦有道的时候(国家政治清明时)可以出来做事,邦无道(国家政治不清明时)再出来做事,这就是耻。      啥叫邦无道?就是国君不行。可能是品行不行,随便杀人;也可能是能力不行,分不清孬好;也可能是别的原因净出昏招。总之是把国家弄得乱糟糟的。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许多学生都问过何谓仁这个问题。原宪可能认为,一个人不争强好胜,不自吹自擂、不怨恨别人,又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应当算是仁者了吧?但孔子说,做到这样难能可贵,但离仁的要求还差得远。     为什么?仁者爱人。这些行为虽然很好,但与爱人不大沾边。     由此看,孔子是一个概念极清的人。  

   孔子死后,孔子的许多学生都飞黄腾达,如子贡,但原宪还是坚持清贫,住的差,吃的差,用的差。《庄子》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原宪出身贫寒,住在睢阳城内一个小巷内,住房很狭窄,茅草盖的屋顶,蓬蒿编织的门,破瓮做的窗,上漏下湿,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然而,原宪却不以为然,整天端坐里面,兴致勃勃地弹琴歌唱。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原宪的同窗好友子贡,做了卫国的上大夫后,穿着轻裘,内着表,外着白,衣着华丽,坐着驷马高车,前护后拥,浩浩荡荡来到了宋国看望原宪。因陋巷狭窄高车无法通过,只好下车步行。原宪衣冠不整,就出来和子贡见面。子贡见他这个样子,就关心地问他:“是不是生病了?”原宪说:“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我没有病,只不过穷而已。”子贡被他这一骂,很惭愧。原宪站在门口,拄杖唱《商颂》。

    我怀疑这故事是庄子编的。庄子很可能是依据“宪问耻”这一章编的故事。

14.2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①怀居: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怀,思念,留恋。居,居家。  

 【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王蔚悟语】   孔子认为,士应当以天下为己任,而不应当把眼光放到家庭生活的小圈子里。       孟子讲,“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大概是受了这句话的影响。     

人要想有点理想,有点出息,有点作为,就不能太享受家庭生活。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啊。

14.3

【原文】子曰:“邦有道①,危②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③。”

【注释】①邦有道:国家政治清明,君主不昏庸。②危:高,这里指正直。③孙:通“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要正言正行;国家政治混乱,行为要正直,但说话要谦和谨慎。”    

【王蔚悟语】 孔子认为,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正直。政治清明的时候正直,政治不清明的时候还要正直,不要做亏心事。      人要管住自己的嘴,记住不能乱说话。尤其是在政治不清明的时候。政治不清明的时候乱说话,会惹来祸端,甚至会惹来杀生之祸。     别忘了那个时候是君主制,君主对平民有生杀予夺之权,因言获罪,因言掉脑袋的事比比皆是。

  14.4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肯定勇敢,但勇敢的人未必都有仁德。”  

 【王蔚悟语】     有德者,必有言,必有善言。德者,走正路也。走正路的必定有好的感悟,好的体会。有言者,不必有德,因为夸夸其谈者往往言不及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有仁者必有勇。仁者,爱人、立人、达人者也。孔子心目中的仁者,往往就是君子。君子即仁,仁即君子也。孔子讲,君子有三个主要的特征: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勇是仁者的一个突出特征。孔子这里讲的勇,是见义勇为也。      勇还有另一层意思,勇者,勇敢者也,敢作敢为者也。孔子注意到,许多敢作敢为的人未必有仁德之心。《论语》中有一次孔子曾这样批评子路:“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结合上面这一段话,可能理解孔子这一章更容易些。

 14.5  

 【原文】      南宫适(kuò)①问于孔子曰:“羿(yì)②善射,奡(ào)③荡舟④,俱不得其死然。禹、稷⑤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kuò)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①南宫适:即南容,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侄女婿。适,通“括”。     ②羿:古代传说中叫羿的人有三个,都是射箭能手。一是帝喾的射师,见于《说文》;二是传说当时有十个太阳,射落了其中九个的羿,见《淮南子·本经训》;三是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这里指后者。     ③奡: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     ④荡舟:用手推船。传说奡力大,善于水战。     ⑤禹、稷:禹,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君子就是这个样啊!崇尚道德的人就是这个样啊!”    【王蔚悟语】      这一章,结合着上一章理解,就容易些。      羿也好,奡也好,都是力大无比者,这样的人最终还是把国家丢了,把命丢了。原因何在?勇有余而仁不足也。而禹也好,稷也好,人家不逞蛮力,而是老老实实地种地,最后人家夺得了天下,这是靠仁不靠勇。    

 南宫适是善于思考的人,发现了这个规律,于是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孔子听,但“孔子不答。”,即当面没表态。不知这段对话是南宫适成为侄女女婿之前还是之后。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又是一个典型案例。

  14.6

【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fú),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时会做出不仁的事来,而小人肯定不会做出有仁德的事。”

【王蔚悟语】这一章孔子讲话的逻辑与14.4完全相同。孔子掌握了辩证法,用辩证思维看待事物。君子可能会做出不仁的事来,所以君子要小心;而小人绝对做不出仁德的事来,这一点不用怀疑。既然如此,如果认定身边有小人,迟早会祸害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敬而远之,躲得远远的。

14.7

【原文】子曰:“爱之,能勿劳①乎?忠焉,能勿诲(huì)乎?”

【注释】①劳:劳动,操劳。有的解释为“为其劳”,有的解释为“让其劳”。

【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能不让他劳动吗)?忠于他,能不对他进行劝告吗?”

【王蔚悟语】从这一章的语气来看,应当说的是臣下如何对待君主。臣下对君主两个字:劳与忠。如果爱君主,当然就要为君主操劳;如果忠诚于君主,当然,就要对君主的不当言行进行劝告。为君主操劳,君主肯定喜欢;但对君主规劝,君主可能不会喜欢。

  14.8

【原文】子曰:“为命①,裨(bì)谌(chén)②草创之,世叔③讨论之,行人④子羽⑤修饰之,东里⑥子产润色之。”

【注释】①为命:制定政令或外交文书。命,指国家的政令,另解释为诸侯会盟的外交文书。②裨谌:人名,郑国的大夫,以多谋见称。③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④行人:官名,掌管外交事务。⑤子羽:姓公孙,名挥,字子羽,郑国大夫。⑥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译文】孔子说:“郑国拟定的政令公文(外交文书),首先由裨谌起草,再由世叔提出意见,然后由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最后由东里子产润色。”

【王蔚悟语】这里讲了为文的四个步骤:草、讨、修、润。这个步骤恐怕永远不会过时。

我经常给我的研究生讲这一段,给徐勤航当然讲过。徐勤航从我这里毕业后,考到南农(南京农业大学)去读博士,现在已博士毕业。2018年12月3 日,徐勤航在蔚然经管师门群里发论语每日一悟,谈到了这一段。幸好不长,贴在这里:“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这句话的意思是郑国制定政令,裨谌起草创作,世叔讨论,掌管外交事务的子羽修饰,东里子产润色。不仅是制定政令如此,写文章亦是如此。

因为毕业的要求,必须要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所以就开始了学术创作,刚刚结束了最近一版的修改,打开文件夹一看,第一版(2018.5.21)已是半年多之前的事情。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草、讨、修、润”过程的往复循环,一开始先要根据研究主题确定研究思路、厘清研究方法、构建分析框架、起草初步稿件;有了初步的想法之后要跟老师进行讨论,看看文章中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文章的修改;把文章修改完之后还要对文章的逻辑和语言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和润色,达到让别人看懂、看顺、看好的目的。在投稿之后要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再次经历“草、讨、修、润”的过程,往复循环,直至见刊。”

14.9

【原文】或问子产①。子曰:“惠人也。”问子西②。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③。夺伯氏④骈(pián)邑⑤三百,饭疏食,没(mò)齿⑥无怨言。”

【注释】①子产(?~前522):即姬侨,字子产,又字子美,又称公孙侨、郑子产,春秋后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是孔子最尊敬的人之一。公元前543~前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②子西:楚国的令尹,名申。③人也:此人。④伯氏:齐国的大夫。⑤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⑥没齿:一辈子,终身。

【译文】有人问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施惠于人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他曾剥夺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茶淡饭,但直到老死,伯氏也没有怨言。”

【王蔚悟语】《论语》中多次出现“或”,意思是“有人〞。至于是谁,无从考究了。他问了几个历史人物,孔子给了不同的回答。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是“惠人也。”在《论语》《公冶长篇》第五,曾这样记载:“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对于子西,孔子是不屑一顾:“他呀,他呀。”至今如果我们对谁不屑一顾,还用这样的语气。对管仲,孔子的评价更高,说他是个人物。夺了伯氏的骈邑,伯氏口服心服,至死都没有怨言。如果如孔子言,大概的情况有二,一是管仲处理得公道,二是伯氏也是个君子,真正认识到自己不对。但还有一种情况是伯氏敢怒而不敢言,管仲权势炙手可热,不得不装出心服口服的样子。

 14.10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却是容易做到的。”

【王蔚悟语】 我认为人性有可以用十难十易概括:  

  他难己易,德难色易,

  庸难偏易,直难枉易,

  义难利易,学难耍易,

  行难言易,讼难伐易,

  改难故易,贫难富易。       

注意,这第十个难易就是指的“贫而无怨难,富而不骄易。”       既然如此,正确的做法就是把穷人都变成富人。 但把穷人变成富人谈何容易。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容易,而让所有人都变成富人难,难上加难。 人类正在探索如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希望能找到这样的道路。

14.11

【原文】子曰:“孟公绰①为赵魏老②则优③,不可以为滕薛④大夫。”

【注释】

①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

②老: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

③优:有余。

④滕薛:滕,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州。薛,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州东南一带。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才力有余,但做不了滕、薛这样的小国的大夫。”

【王蔚悟语】人各有志,人各有才。有的人做大臣可,但不一定做得了具臣。有的人在A岗位上表现杰出,但在B岗位上却一蹋糊涂。如孟公绰,可在赵魏老的岗位游刃有余,但却做不了滕薛大夫。

所以,做领导的第一任务是知人善任,把人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一个好的宣传部长,不一定是一位合格的铁道部长。而一位合格的铁道部长让他去做卫生部长,可能把卫生系统弄得一团糟。顺便说一句,孔子对孟公绰的评价甚高,曾说这人的最大的特点是“不欲”,不欲者,不贪也。不贪,在任何朝代都是好品质。

【原文】

14.12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zhì),公绰③之不欲,卞(biàn)庄子④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yāo)⑤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③公绰:指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

④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⑤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廉洁、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学习礼乐,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能想到义,遇到危险愿意献出生命,长久处于困穷仍不忘终生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王蔚悟语】 这里的“成人”可以理解成是“君子”。 一般认为,君子有三达德,仁、智、勇。 在这里,孔子谈到了智(臧文仲),谈到了勇(卞庄子),没有谈仁,但谈到了不欲(孟公绰),谈到了艺(冉求),还谈到“文之以礼乐”。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意,上一章孔子谈到了孟公绰的能(才干),这一章孔子谈到了孟公绰的德(不欲),孟公绰给孔子的印象不错。

有必要了解一下孟公绰这个人。

孟公绰,鲁国大夫,三桓孟氏族人,《史记》说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其廉静寡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之所严事:於周则老子;於卫,蘧伯玉;於齐,晏平仲;於楚,老莱子;於郑,子产;於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左传》对孟公绰也有记载:二十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以报孝伯之师也。公患之,使告于晋。孟公绰曰:“崔子将有大志,不在病我,必速归,何患焉!其来也不寇,使民不严,异于他日。”齐师徒归。 孟公绰“不欲”是好事,但其知不足,也是缺陷。

【原文】

14.13 子问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贾②曰:“信乎,夫子③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④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①公叔文子:即公孙拔,卫国大夫,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②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③夫子:这里指公叔文子。

④以:此处是“这个”的意思。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公叔文子,说:“传说先生他不说话,从不笑,也不要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告诉你这话的那个人说得不对。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讨厌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讨厌他笑;合于道义的财利才求取,因此别人不讨厌他求取。”孔子说:“原来是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王蔚悟语】 孔子从旁人那里知道了公叔文子的三个特点:不乱说话,不苟言笑,不贪财。孔子有点不相信,就去向公明贾求证。

公明贾对公叔文子是熟悉的,说传说有点过头了,公叔文子达不到传说中的那样。 公叔文子的特点是,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该笑的时候就笑,该取的时候就取。度把握得相当好。 公明贾的意思是,公叔文子秉承中庸之道,在说话做人做事上拿捏得非常到位。 公明贾的话解开了孔子的疑惑,于是孔子说:“这样啊,原来是这样啊。”

一般而言,人的真实面目往往与传说中的不一样。有可能没有像传说中的那么好,也有可能没有像传说中的那么坏。遇到这种情况,不用着急,一笑了之可。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原文】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①,虽曰不要(yāo)②君,吾不信也。”

【注释】

①“臧武仲”句:防,臧武仲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东北60里的华城,紧靠齐国边境。公元前550年,臧武仲因帮助季氏废长立少,得罪了孟孙氏,逃到邻近的邾国(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久又回到他的封邑防城,请求鲁襄公为藏氏立后代于防,继承他的封邑。

②要:要挟,胁迫。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为臧氏立后代袭封,,虽自己说这样做不是要挟君主,但我不相信。”

【王蔚悟语】 到鲁襄公的时候,君权已经很弱了。 这臧武仲,凭借自己的封地防,要求鲁襄公把这块地方封给自己的后代。虽然他自己说这不是要挟国君,但孔子说,这就是在要挟国君。臧武仲以知著称,曾做过鲁国的大司寇。当然这是在孔子之前。 群众的眼睛是亮的,孔子的眼睛更亮。这种事情怎么能逃过孔子的法眼?

【原文】

14.15 子曰:“晋文公①谲(jué)②而不正,齐桓公③正而不谲。”

【注释】

①晋文公(前697~前628):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晋文公在处事时善于玩弄权术。

②谲:欺诈,玩弄手段,玩弄权术。

③齐桓公(前716~前643):姓姜,名小白,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但其晚年昏庸,最终在内乱中饿死。齐桓公在处事时往往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王蔚悟语】孔子在这里用的是对比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短短的14个字,让我们记住了这两个历史人物。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用对比手法。如《公治长篇第五》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4.16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③,不以兵车④,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⑤,如其仁。”
【注释】 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他与齐桓公争王位,为齐桓公所杀。 ②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③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 ④不以兵车:不用武力。 ⑤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且不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王蔚悟语】 孔子强调仁。仁者,爱人、立人、达人也。 忠也是好的品质,但忠与仁是两回事。 召忽为主自杀,这是忠;而管仲没有为主自杀,这是不忠。 子路混淆了不忠与不仁的概念。 古代人讲三立,立言,立德,立功。 如果以此观,召忽做的是立德,而管仲做的是立功。 立德重要呢?还是立功重要呢?真说不清楚。在小德与大功之间,孔子选择了大功。

14.17
【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xiàng)之。”子曰:“管仲相(xiàng)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①管仲,吾其被(pī)发(fà)左衽(rèn)②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④于沟渎⑤而莫之知也。”
【注释】①微:无,没有。②被发左衽:当时的夷狄之俗。被,通“披”。衽,衣襟。③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④自经:上吊自杀。⑤渎:小沟渠。
【译文】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国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蒙受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缢于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王蔚悟评】这一章,子贡与子路犯了同样的毛病,把管仲的不忠当成了管仲的不仁。就管仲相桓公这件事而言,管仲是舍小忠而就大仁。

这一章孔子人给管仲非常高的评价,看样子,在对管仲的认识问题上,孔子是一以贯之的。人有时候就要做出选择,要舍小节而就大义。而对事物的取舍决定了这个人的格局与器度,也决定了这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14.18
【原文】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xún)①与文子同升诸公②。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释】①僎:公叔文子的家臣。②升诸公:指僎由家臣升为大夫,与公叔文子同位。公,公室。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后说:“(公叔文子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王蔚悟语】 先来了解一下谥号。谥号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根据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约周穆王时期,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较普遍。 公叔文子对自己的家臣僎同升诸公安然自得,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格局。这样的人的确应当有个好的谥号。文子是他的谥号。

14.19
【原文】 子言卫灵公①之无道也,康子②曰:“夫(fú)如是,奚而不丧(sàng)?”孔子曰:“仲叔圉(yǔ)③治宾客,祝鮀(tuó)④治宗庙,王孙贾(gǔ)⑤治军旅。夫(fú)如是,奚其丧(sàng)?”
【注释】 ①卫灵公:卫国国君。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时,卫灵公在位。 ②康子:即季康子。 ③仲叔圉:即孔文子,卫国大夫。 ④祝鮀:卫国大夫。 ⑤王孙贾:卫国大夫,负责军事。
【译文】 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仲叔圉管理外交,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王蔚悟语】 自已不行不要紧,关键是手下的人能干就行了。关键是如何让能干的手下的人保持忠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不知这无道的卫灵公是如何做到的?

14.20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①,则为之也难。”
【注释】 ①怍:惭愧。
【译文】 孔子说:“说大话的人,让他兑现诺言是很难的。”
【王蔚悟语】 说大话的时候,本身就没有想着去做。所以,不要相信说大话的人。中国人常讲,轻诺者必寡信,也许是从这一章延伸出来的。

14.21
【原文】 陈成子①弑简公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fú)三子③。”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④,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fú)三子’者。”之⑤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①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又叫田成子。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得到百姓拥护。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夺取了政权。这个时候孔子已经70岁了。 ②简公:即齐简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前481年在位。 ③三子:指季孙、孟孙、叔孙三家。 ④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⑤之:往。
【译文】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您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王蔚悟语] 孔子于公元前486年回到鲁国,被鲁哀公拜为国老。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顾问吧。当顾问吗,可顾可问,也可不顾不问,但显然,孔子选择了前者。

在孔子回国5年以后,发生的陈恒弑简公这件事情。 从孔子的角度看,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应当讨伐。所以就去找鲁哀公。鲁哀公虽贵为国君,但实权掌握在三桓手中,所以鲁哀公说你去找三桓吧。 于是孔子又到三桓那里去。 三桓当然不愿意出兵。第一,他们虽然没有到了弑君的地步,但也不太拿着国君当回事儿。第二,齐国力量强大,鲁国那点兵力根本不是对手。所以,他们的答复不可。

其实孔子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他去找哀公和三桓之前,他知道就是这个结局。所以他强调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4.22
【原文】 子路问事君①。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注释】 ①君:君主。
【译文】 子路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君,也不要犯颜(让君主下不了台)。”
【王蔚悟语】 这一句话很多人翻译成:子路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君,但可以犯颜直谏。 这当然是错的了。 过去国君掌握着生杀予夺之权,你去犯他,那不是明摆着找死吗? 孔子绝对不会教学生这样做。 有人之所以这样翻译,是因为不知道“而”有多种用法。 我们来看看这个“而”。 “而”这个字太复杂了,表并列,表修饰,表承接,表转折,感觉它好像是个什么成分都能接的万能词。 a.表并列,如“多~杂”。 b.表相承,如“取~代之”。 c.表递进,如“~且”。 d.表转折,如“似是~非”。 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 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 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弄懂了“而”的用法,就懂得孔老夫子说话的真正意思了。

14.23
【原文】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王蔚悟语】 孔子重要的贡献就是改造了君子和小人这两概念。 请注意,君子和小人是两类人,也是人身上的两个面。 这就是说,每一个人身上既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一面。 我们修身的目的就是把自己身上小人的那一面压缩或者去掉。 如此,人人可以为尧舜。 多关心仁义之事,少做点财利之梦,这就是上达;如果相反,则是下达。

14.24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王蔚悟语】 为人者,做给别人看的。为己者,使自己品行提高也。 自古以来,就有这两种人。 孔子这么说,只不过强调世风日下而已。 现在的人,恐怕为人的更多,为己的更少。

  14.25

【原文】 蘧(qú)伯玉①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②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①蘧伯玉:卫国大夫。姓蘧,名瑗,字伯玉,卫国大夫蘧庄子(无咎)之子,谥号成子。蘧伯玉是孔子的好朋友,孔子在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

     ②夫子:指蘧伯玉。

    【译文】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会说话的使者啊,好一位会说话的使者啊!”

   【王蔚悟语】蘧伯玉是孔子在卫国的老朋友,他俩关系不错。孔子回到鲁国后,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人际关系的维持在于来往,没有了来往,关系也就淡了。时间久了,也就断了。

      孔子问使者遽伯玉在做什么?使者似乎答非所问:“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这是一句概括性极强的话,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遽伯玉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他在努力修身。

       话只有一句,似乎把遽伯玉的一切努力都说明白了。

     怪不得使者离开后,孔子对使者大加赞扬。

     话不在多,关键是说到点子上。 这使者,把话说到了点子上。

     14.26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①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注释】①本章前一部分系重出,见8.14章。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

    【王蔚悟语】 这句话的另一种表达是“在其位,谋其政。”

      “在其位,谋其政”,强调的是尽职尽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确切含义是强调不越位,尊重别人的权限。

      同事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因为越位所致。如果同事之间都都能遵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原则”,同事之间的矛盾会少得多。

      孔子意识到很多矛盾都是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引起的。

     所以聪明的人离开原来的位置之后,对继任者的工作从不说三道四,评评点点。

       曾子讲的那段话,可以看成是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补充。曾子也是个明白人。

        14.27

      【原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王蔚悟语】

     孔子强调慎言,反对夸夸其谈。

    孔子强调言行一致,反对言过其实。

     子贡曾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由此看,孔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以贯之的。

    做一说一,千不能做一说十。

       14.28

     【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zhì)者不惑,勇者不惧①。”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注释】

       ①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此句系重出,见9.29章。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王蔚悟语】

      仁智勇是君子之三达德。

     孔子自谦地认为,自己做不到这三点。

     孔子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这句话又是一例。

      而子贡认为,恰恰是孔子能做到这三点。

       想想也是,如果连孔子也做不到这三点,那谁能做到呢?

     我们得佩服子贡的聪明。如果孔子说完以后,子贡没有后面这句话,那孔子该有多尴尬。

     什么是聪明人?在关键的时候说关键的话,说该说的话,说画龙点睛的话。

     子贡就是这样的聪明人。

14.29
【原文】 子贡方(bàng)人①。子曰:“赐也贤乎哉?夫(fú)我则不暇。”
【注释】 ①方人:评论、诽谤别人。方,诽谤。
【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做得那么好吗?我就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王蔚悟语】 谁人背后没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 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 这句老话应当流传了2500年了吧。 位列孔门十哲的子贡也有背后说人的毛病,结果被孔老夫子逮了个正着。 孔老夫子认为那是子贡闲的,无事生非吗。 孔老夫子说我就没有那些闲工夫去议论别人。

的的确确,孔老夫子说了一个真理,当人闲下来的时候会去议论别人,如果忙得脚不着地,就没有闲工夫去议论别人了。 忙比闲好。

14.30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王蔚悟语】 类似的话,孔子说过几次。 孔子曾这样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担心没什么用。没有能力,别人怎么会了解你呢? 加强学习,各方面努力提升自己,这才是正途。

14.31
【原文】 子曰:“不逆①诈,不亿②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①逆:预先猜测。 ②亿:通“臆”,猜测。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及早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王蔚悟语】 怀疑一切是不对的。 不要轻易地认为别人有诈,也不要轻易地认为别人不可信。 人与人交往有一个规律,你害怕别人欺诈你,别人就可能就欺诈你;你不相信别人,别人就可能不相信你。 所以还是要多相信别人。 但的确有人有这样的本事,他往往对事情有预感,而且预感得比较准。别人是蒙不了他的,也是骗不了他的。 这样的人不是一般的人,是圣贤啊。

14.32
【原文】 微生亩①谓孔子曰:“丘,何为是②栖(xī)栖③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④也。”
【注释】 ①微生亩:姓微生,名亩,鲁国人。这里称孔子名,其应当比孔子年长。 ②是:如此。 ③栖栖: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 ④疾固:疾,恨。固,固执。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难道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口才吗?”孔子说:“我怎么敢花言巧语,我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王蔚悟语】 这微生亩称孔子名,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岁数比孔子大,二是辈份比孔子高。也只有在这种情况,这人才可能称孔子名。 从说话的语气看,微生亩多少有点教训的口吻了。 “整天忙忙碌碌地干啥呢?今天教育这个,明天教育那个,有点过分地炫耀自己的口才了吧?” 孔子一向尊老,即使这话不好听,也还得回复,好好解释:“我哪敢花言巧语?有许多顽固不化的人,我不说不行啊。” 我们知道孔子一向是反对“佞”的。《公冶长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生活中,人常被别人误解,孔子亦然。

14.33
【原文】 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①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恒心)。”
【王蔚悟语】 在孔子那个时代,马的作用比现在要大得多。 与人比起来,马不仅力气大,而且速度快。可拉车,可骑乘。是人类最有用的朋友。 而马中精品,乃千里马也。 拥有千里马,是多少人的梦想。 一匹马要成为千里马,靠两点。一是气力,二是品行。

有气力的马多,但有德行的马少。 千里马的德行是什么?是“恒”。 孔子特别赞成恒。《易经》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论语》上说,“人而无恒,不可做巫医。” 只是,千里马之恒是人类用鞭子抽出来的。不知孔老夫子讲这话时,是否想到这一点?

14.34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问:“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王蔚悟语】 有人对你不好,这就算是怨了。 人对你不好,有两种情况。 一是你自己不好,别人以不好待你。这就是所谓的以不好对不好。 你自己以不好在先,别人也不好待你,这就是所谓的一报还一报吧。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对别人不错,但是别人就是对你不好。这就是所谓的怨。

从理论上讲,对这种怨有三种处理方法。 一、以德报怨。 二、以怨报怨, 三、以直报怨。 第一种情况是孔子是坚决反对的。人家对你不好,你却以好待之。别人打你的右脸,你连左脸也贴上去。 第二种情况是别人对你不好,你对别人也不好。这种情况孔子并不赞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怨怨相报何时了? 孔子赞成的是第三种情况。别人对你不好,你要把话说清楚,说明白,阐明自己的立场,解释自己的观点,不藏着,不掖着,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这是一种最好的做法,但往往我们不愿意用这种办法。

有时候对有些人,我们不屑用这种办法。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可以把道理讲明白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小人,喜欢胡搅蛮缠,东拉西扯,不讲是非,讲什么道理也没有用。遇到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不是说过吗:道不同不相为谋。

14.35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fú)!”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②。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①尤:责怪,怨恨。 ②下学而上达:下学人事,上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学习人世间的常识,探索自然间的道理。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王蔚悟语】 孔子渴望被人理解。 孔子认为别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人不被别人理解是痛苦的。这是一种真正的痛苦。 孔子曾经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孔子认为,真正了解他的只有老天。 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下学而上达的人。 这两句话说了两层意思。 首先,孔子认为自己是学者,一个学习者,一个不断学习的人。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正因为好学,孔子才上达。 其次,孔子认为自己是个上达的人。 上达者,知命、知礼,知言也。 在《论语》的最后一章,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子贡是孔子的好学生,在这里,孔子是把子贡当“知己者”看待的。 也许孔子认为,只有与子贡才可以谈论如此私密的话题。 事实证明,子贡是一个很好的聊天者。他诱导孔子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能力。

14.36
【原文】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③。子服景伯④以告,曰:“夫子⑤固有惑志⑥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⑦诸市朝⑧。”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①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又作公伯僚。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②愬:通“诉”,告发、诽谤。 ③季孙:这里指季康子。 ④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伯,谥号景。鲁国大夫。 ⑤夫子:指季康子。 ⑥惑志:惑乱人心。 ⑦肆: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⑧市朝:集市,街市。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我却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王蔚悟语】 这一章虽然不长,但牵扯了五个人:孔子、季氏、公伯寮、子路、子服景伯。 孔子沉着冷静、淡然处之与子服景伯的仗义直言,敢做敢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知公伯寮在季氏面前说了子路什么坏话,弄得子服景伯义愤填膺。估计公伯寮说的太离谱,弄得子服景伯连杀他的心都有了。 子服景伯也就是说说而已。生气归生气,如果因为生气而杀人,那就是另外性质的问题了。 我们应当学习孔子的淡定。孔子认为,像公伯寮这样的跳梁小丑(小人)根本用不着认真对付,因为这样的人对道之将行与道之将废不产生任何影响。

中国人常说,君子勿与小人斗。有些小人,是不值得与之斗的。 与小人斗,会拉低自己的身段,得不偿失。

14.37
【原文】子曰:“贤者辟(bì)①世,其次辟(bì)地,其次辟(bì)色,其次辟(bì)言。”子曰:“作者七人②矣。”
【注释】 ①辟:通“避”,逃避。 ②七人:或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七人。
【译文】 孔子说:“贤者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点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王蔚悟语】 孔子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孔子还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按孔子的说法,遇到战乱或社会动乱,应当躲得远远的。 第一,不去做无谓的牺牲。 第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了家庭乃至家族的最高利益,活下去是最高原则。 故,最好的选择是避世,其次是避地,再次是避言。 历史上有七人是这么做的,他们是 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明哲保身。

14.38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①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②门: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早上起来后,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王蔚悟语】 有许多人问我,孔子姓什么?我答曰:孔子姓子后来孔子的后代们以氏为姓,都改姓孔了。 这一章孔子的学生子路讲的特别清晰,其老师是孔氏。 孔子在当时就非常有名了,连在城门看门的人的都知道。 不仅知道他的名,还知道他的特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 一个孤独者、抗争者和奋斗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后来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精神。 后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了孔子的典型标签,也成了中国人不屈不挠努力进取的精神写照。

 14.39      

【原文】        子击磬(qìng)①于卫,有荷(hè)蒉(kuì)②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kēng)硁③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④”子曰:“果哉!末⑤之难⑥矣。”    

【注释】

①磬: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甲骨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发展到玉制、铜制。

②荷蒉:肩背着草筐。荷,肩扛。蒉,草筐。

③硁硁:击磬的声音。

④深则厉,浅则揭:过河时水深就垂衣过,水浅就提裙走。

⑤末:无。

⑥难:困难。

【译文】孔子在卫国的时候,一次,他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着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事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见识一般。是说没有人了解自己,没有人了解怕什么呢。‘人应当这样(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对,若这样,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王蔚悟语】       孔子是位大音乐家,不止懂乐理,还会演奏各种乐器。    比如击磬。    这里谈到孔子击磬于卫。    总体来说,孔子在卫国过得并不顺利,更谈不上愜意。   

 击磬的时候,那种郁闷、彷徨甚至孤独都展现出来了。     那位荷蒉者是位行家,边听边评论,并且都说到了点子上。     听完了,这位荷蒉者给孔子的建议是“深则厉,浅则揭”。      这是很有智慧的建议,人要根据情况做出调整。     这类似于在劝孔子,不用愁,走一步,说一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如此,会有什么愁事呢。    孔子最后的回应意味深长:“是啊,如果能够做到深则厉,浅则揭,这世上还有什么难事呢。”

 14.40   

【原文】     子张曰:“《书》①云:‘高宗②谅阴③,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hōng)④,百官总己⑤以听于冢宰⑥三年。”      

【注释】

①《书》:指《尚书》,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②高宗:这里指商王武宗。

③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

④薨:古时诸侯国君之死叫“薨”。

⑤总己:自己管理自己。

⑥冢宰: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译文】子张说:“《书》上说:’殷高宗守丧,三年不议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继位的国君不问政事,朝廷百官各自管理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王蔚悟语】 在孔子的学生中,子张是一个极有个性,且善于思考的人。他向孔子请教了各方面的问题,孔子都给予认真的回答。      古代人是非常讲究的,对于死,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天子死叫崩,国君死叫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而现在,则是一个死字了之。     不论如何称呼这个死字,从天子到庶民,父母死后守孝三年,这是通例。      确切地讲,这三年不是三整年,而是两年零六个月。两年零六个月,一般跨度是三年。  

   孔子的学生宰我,也向孔子请教过类似的问题。只不过宰我那个人有点叛逆,他认为守孝用不了三年,守孝一年就够了。     当然,孔子不赞成宰我的说法,孔子伤感地说,“予之不仁也。”    宰我姓宰名予,是孔子的十大弟子。     用现在的眼光看,宰我的观点还是对的。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快,父母去世守孝三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国家规定,父母去世后的丧假只有一到三天。      如果是路途遥远,这三天根本不够啊。

 14.41   

【原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役使了。”   

【王蔚悟语】     礼者,敬也。      好礼者,尊敬人者也。      对人来讲,被尊敬是一种稀缺资源。       所以,当处于上位的人对处于下位的人表示出尊敬时,处于下位的人无论是出于感动,还是出于礼貌,都会愿意听上位人的话。

  14.42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②。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①安人:使自己的下属安于工作。人,与“百姓”相对,在这里指官吏。

②百姓:人民大众。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能成为君子(好的国君)。孔子说:“以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养自己。”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部下(下属的官吏)感到心安。”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天下老百姓生活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这样的道德高尚、修养极高的圣人)犹恐难以做到,难道不是吗?”

【王蔚悟语】     这里的君子是指国君,或者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成为好的领导者当然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应当爱护下属,应当爱护老百姓。      前提是一个敬字。       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的实质是尊重别人,尊重所有人。

 14.43     

【原文】原壤①夷俟(sì)②。子曰:“幼而不孙(xùn)弟(tì)③,长(zhǎng)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①原壤:姓原,名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的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②夷俟:夷,双腿分开而坐。俟,等待。③孙弟:通“逊悌”,谦逊与孝悌。

【译文】原壤叉开双腿坐在地上。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不讲孝悌,成年后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老了还不死,真是害人虫。”(边说边)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王蔚悟语】  这原壤应当是孔子的发小。说是好朋友吗,未必,但是与孔子很熟,孔子对其一生也十分了解。      过去的人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而原壤一点也不讲究,而是随意地瘫坐在大路上。     这一幕让孔子碰见了,孔子好一顿数落:幼而不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     孔子说,这原壤就是个贼,一辈子没干过什么好事。     这原壤应当不是第一次这样做,这一次不过是让孔子碰见了而已。     注意,最后一个细节,孔子以杖叩其胫,说孔子用自己的拐杖敲原壤的小腿。      也就是做做样子而已,不会真敲的。      这说明孔子也不小了,都拄开拐杖了,也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了。

14.44    

【原文】阙(què)党①童子将命②。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③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①阙党:即阙里,孔子居住的地方。

②将命:在宾主之间传话。

③居于位:童子与长者同坐。

【译文】阙里的一个少年在宾主间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追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看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个追求上进的人,而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王蔚悟语]  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往往从细节中反映出来。     孔子从阙党童子的两个表现(坐在大人的座位上,与大人并肩而行)得出结论:这孩子不是一个谦虚踏实的人,而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什么也瞒不过孔子那双眼睛。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蔚然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及译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45秒。
  • 内存消耗 4.71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