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修订),资料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用。文中的【悟评】,均为王蔚教授感悟点评。悟评里的”我“,指的是王蔚教授。
12.1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①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②一日:一旦,假如有一天。③归仁:归顺仁道。归,归顺。仁,仁道。④目:与“纲”相对,指孔眼、网眼,如“举一纲而万目张”。后引申为条目、细目。⑤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假如某一天,天下人都做到了克己复礼,那么天下就会变成一个仁爱的世界。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弟子我虽然愚笨,但会照您说的去做。”
【王蔚悟评】克己者,克制自己的欲望、言行也。复礼者,符合礼的要求也。如果天下所有的人都克己复礼,则天下就会是个仁爱的世界。而行仁,应是自觉的行为,与别人无关。如孔子言:“吾欲仁,则斯仁至矣。” 何谓仁?仁者,爱人、立人、达人者也。何谓礼?礼法、礼仪、礼貌也。礼的本质是敬人。爱人、立人、达人的前提是对人表达尊敬,对别人不敬,则很难爱人、立人、达人。 如何做到敬呢?则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勿礼勿言、勿礼勿动。〞即在“视听言动”四个方面特别注意。
注意孔子讲完以后,颜回说了一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才是好学生应有的样子。这话在《论语》中,一共出现过两次,冉雍也讲过类似的话。在颜渊篇第12.2章,这样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样会说话的学生,谁不喜欢?
12.2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①大宾:重要的客人,贵宾。②大祭:重要的祭祀活动。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迫别人去做。④邦:诸侯统治的国家。⑤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⑥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的国家里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会按照您的话去做。”
【王蔚悟评】 孔子说,做仁可以三个方面考察。 第一个是态度。态度要敬:“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第二个是方法。方法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个是目标。目标无怨:“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是典型的施政纲领。冉雍出身贫寒,但极有出息,孔子说:“犁牛之子骍且角”孔子对冉雍的评价甚高,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冉雍这个人还特别会说话。如讲:“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冉雍字仲弓。雍者,和也。可做名词,也可做动词。雍者,古天子祭祀宗庙毕撤俎豆时所奏的乐章,亦用为撤膳时所奏的乐歌。如《论语》有云:三家者,以雍彻。弓者,打猎之器也。雍与弓相对,相反相成者也。
12.3
【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①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又名犁,字子牛。孔子的弟子,宋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提到过他,说他“多言而躁”。②讱: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③斯:就。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谨慎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困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王蔚悟评】 孔子曾讲过,刚毅木讷近仁。 訒,可以想像成木讷。 人为什么要訒?因为说了话要兑现的。如果只说不做,訒不訒倒也无所谓。 这段话表面是谈言语谨慎,实质上是强调信。 君子不可吹大牛,话想好了再说。如子贡言“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12.4
【原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xǐng)不疚,夫(fú)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就可以叫作‘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王蔚悟评】 忧、惧是人类两种最基本的情感。 忧,担忧也,惧,害怕也。 人为什么忧?欲望大而力不足也。人为什么惧?心有愧而不可免也。 所以消除忧的办法是降低欲望增强能力,消除惧的的办法是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 成为君子,应当在这两个方向上努力。
12.5
【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wú)。”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他的兄弟了。作为君子,怎么会担忧自己没有兄弟呢?”
【王蔚悟评】 看样子,司马牛这人是一个怕这怕那,忧东忧西的人,不然,他问什么是君子时,孔子告诉他“君子不忧不惧。” 本章中,他忧的问题是“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按说,这问题是应当他父母忧才对,他这是典型的杞人忧天。
子夏很有学问,也很会劝人。首先,子夏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有没有兄弟,那是上天的安排。其次又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补救的办法就是敬,就是恭。子夏把敬、把恭提高到很高的高度。 我国领导人在接见外宾时经常引用“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句话。这是一种大胸怀,大格局。
12.6【原文】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①浸润之谮: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这种谗言不易觉察。谮,谗言。②肤受之愬: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恶毒的诽谤。这种诽谤容易激怒人。愬,诬告。③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子张问怎样才算是明智。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王蔚悟评】 这一章可以加上个题目:《何为领导者的明远?》 作为领导者,因为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就往往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 方法之一,谮。谮者,进谗言,说别人坏话也。说坏话的目的是让对自己不好、不利的人失去领导的信任。有时这坏话听着还象好话,让听的人挺受用。就象人接触温水那样,让人觉得忒舒服。耳旁风、枕边风属于此类。 方法之二,愬,诬告别人。或说某人看不起领导,或说某人对领导不忠,或说某人有异心、正密谋造反等。这话于领导,就像火灼皮肤那样不能忍受。领导最听不得这个,十有八九会上当。历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事。 所以,对领导而言,所谓明远,就是不上这两种当。 办法就是亲君子,远小人,举直错诸枉。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但这又谈何容易!
12.7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①兵:兵器、武器。这里指军队、军备。
【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什么东西都有灭亡的时候,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无法存在。”
【王蔚悟评】 这一章对理解孔子的治国思想非常有帮助。 当子贡问政时,孔子给出了三个答案,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似乎是孔子不假思索的一个答案。 在这个答案当中有个排序:食、兵、信。 食,粮食也;兵,军队也;信,老百姓信任也。 但在子贡追问下,孔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并重新排序。孔子的重新排序是信、食、兵。 老百姓的信任最重要,其次是粮食,最次是军队。 这与一般人的理解不同。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一、问题越讨论越深入。对于讨论问题来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非常重要的。 二、孔子之所以思想深刻,是因为有一帮好学的学生在后面不停地追问。学问学问,学往往来自问。
12.8
【原文】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kuò)。”
【注释】①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②夫子:这里指棘子成。③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④鞟:去掉毛的兽皮。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本质好就行了,要那些形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是文采,文采就是本质,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皮、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狗皮、羊皮一样(是难以区分的)。”
【王蔚悟评】 任何事物都有形式,也都有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质一般代表内容,而文,则代表形式。 可有的人就愿意偏重一点。比如本章中的棘子成,就认为:“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意思是君子注重内容就可以了,弄那些形式做什么? 子贡不赞成他的说法。子贡认为,内容和形式要完整统一,没有内容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他甚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 这话我们听着特别耳熟。因为我们在学唯物辩证法的时候,常常看到这样表述。 针对棘子成的只重内容不重形式,子贡用了个比喻: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是呀,我们之所以能分出什么是虎豹,什么是犬羊,是因为它们皮上面的那层毛。如果那层毛没有了,我们就什么也分辨不出来了。 孔子讲话善用比喻,对这一点端木赐心领神会,并且运用得炉火纯青。
12.9
【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①彻:西周时的一种田税制度,“什一而税谓之彻”。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抽十分之一的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用度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用度够又有什么意思呢?”
【王蔚悟评】 中国夏商周以来的赋税制度是贡助彻。贡者,进贡也;助者,劳务也。彻者,实物地租也。《孟子·滕文公》:“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本章中谈论的是最后一种情况,彻。年成不好,税就收的少。这鲁哀公就琢磨着另辟财路,就去问有若。有若当然不赞成加税,就装着不明情况的样子,给国君说,为何不征十分之一的税呢?逼着国君说出“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的话来。于是趁机进谏。当国君的,应当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老百姓的日子好了,国君的日子自然好了,老百姓日子不好,只是国君自己的日子好,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当国君的,就应当把老百姓的日子搞好,把老百姓的日子搞好,才是目标。 有若谈的是正道,但鲁哀公会听吗?不见得。古代的天子也好,国君也好,大夫也好,虽然口口声声地讲黎民百姓,但大多是先想着自己,如齐景公曾说:“信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我得而食诸?” 另外提一句,有若不是孔子的十大弟子,在《论语》中只出现过4章(其中有3章出现在《学而篇》,且被称为“有子”。其中在开篇的第二章就是有若讲的,位置特别重要。许多人据此认为,有若的弟子参与的《论语》的定稿工作,很有可能。
12.10
【原文】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xǐ)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wù)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释】①崇德:尊崇道德。②惑:迷惑,不分是非③徒义:向义靠拢。徙,迁移。④诚不以富,亦祇以异:语出《诗经·小雅·我行其野》。意思是说,这样做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这里有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王蔚悟评】 何谓崇德?主忠信,徙义也。何谓徙义?向义靠拢也。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又言:“见义不为无勇也。〞 何谓辩惑?知何为惑也。惑者,非中庸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非中庸也。“既欲其生,又欲其他”是自相矛盾也,自相矛盾,更是非中庸。非中庸者,为惑也。 “诚不以富,亦祇以异。”从上下文的意思看,这里要说的意思是:人往往心里想的与嘴里说的不一致,这一点也要特别注意。
12.11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①齐景公:名杵臼,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在位时间长达57年。②粟:小米,古称“稷”或“粟”。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故名。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多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小米),我能吃得上吗?”
【王蔚悟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要像君的样,臣要像臣的样。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儿子要像儿子的样。 孔子强调了两点:一是秩序,二是角色。 这八个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来,有人把这八个字理解错了,解释反了。把这八个字解释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弄得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乱七八糟,乌烟瘴气,一点民主、自由的气氛都没有。有的人还把这板子打在了孔老夫子身上。这真是冤枉他老人家了。 其实,这冤枉从一开始就开始了。齐景公误解了孔子的原意,并从自身的利益做出了错误的解释。当然,齐景公是故意为之。
12.12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注释】①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词,古时也叫“单辞”。②折狱:断案。狱,案件。③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④宿诺: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宿,久。
【译文】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对应诺的事总是马上去做,从不拖拉。
【王蔚悟评】 孔子说,由也果。孔子还说,由也喭。 本章是对果与彦的注脚。 子路做事果断,不拖拖拉拉,即事即办。 片言可以折狱,这当然是果断,但未免有些轻率。而无宿诺应当提倡。
12.13
【原文】子曰:“听讼(sòng),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注释】①听讼:审理案件。讼,诉讼。②使无讼:使没有诉讼案件发生。
【译文】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听讼的目的,)最好是使人们不进行诉讼!”
【王蔚悟语】孔子当过鲁国的大司寇,有丰富的司法实践。听讼者,审理案件也。孔子说在审理案件方面,他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当然,他也不会像子路那样片言可以折狱。孔子说,他听讼的目的在于消除听讼。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天下无讼,只有人人都是君子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但这谈何容易。
12.14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恪尽职守不懈怠,执行政令要忠诚。”
【王蔚悟评】
本章中,孔子强调为政的态度一是无倦,二是忠诚。
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把为政工作做好,必须特别喜欢这项工作,热爱这项工作。只有热爱,才可能无倦。
至于忠诚,即忠于职守。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又讲“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子夏曰“事君能致其身。”忠诚乃为人臣下之第一要旨。
12.15
【原文】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fú)!”
【译文】孔子说:“广泛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又以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不会犯错了。”
【王蔚悟评】 本章的关键词是学与约,学要博学,约要以礼。这段话在《论语》中重现过三次,包括颜回的有感而发。颜回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最看重学习,在《论语》中出现了65个学字,孔子强调乐学、好学、博学、会学、恒学、学以致用。博学者,学习各种知识与能力也。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孔子说:“吾少贱,故多能鄙事。”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约者,约束自己的行为也。约者,克己复礼也。约者,“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孔子讲,“以约,失者鲜矣。”孔子又讲,“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约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言行达到中庸。
约的实质是人生不能任性。根据《论语》,我总结成人生之十大不能任性:“有权不能任性,有钱不能任性;有功不能任性,有恩不能任性;有才华不能任性,有美貌不能任性;有爱不能任性,有恨不能任性;年长不能任性,年少不能任性。” 学与约,是成长为君子的必备条件。
12.16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行。小人则与此相反。”
【王蔚悟评]】 帮别人是一种美德,但要分清所帮之事是好事还是坏事。好事则帮,坏事则不帮。 何为好事?对对方有利,对别人也有利,至少对别人无害之事也。 何为坏事?对对方有利,对别人有害之事也。 为人,不可助纣为虐,这是底线。
12.17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的本义就是正。假如您本人行得正,那还有谁敢不正呢?”
【王蔚悟评】 政者,为政,从政也。无论是为政,还是从政,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也。 治理管理国家的最高原则是什么?就一个字:正。 正则公正也,一碗水端平。 正则正派也。搞阳谋,不搞阴谋也。
孔子特别看重这个正字。孔子说: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曾经评价历史上的两个名人:“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唯正可以服人。
12.18
【原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担忧被盗,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钱财,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悟评]
有钱的人怕盗,无钱的人不怕盗。
季康子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这样的人自然怕盗。
孔子说话直接,说季康子太贪婪了。如果自己不贪婪,自己家里没有那么多财富,即使鼓励盗贼去窃,盗贼也不会去。
看样子当年孔子的堕三都,并没有动着季氏家的筋骨。孔子的堕三都,不但没有憾动三桓的地位,还弄得自己挂冠而去,周游列国。
自古以来,权力致富就是个痼疾,似乎永远解决不了。
12.19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注释】①无道:指无道的人。②有道:指有道的人。③草上之风:吹草的风。④偃:仆,倒。
【译文】季康子问政,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留下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能用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上位的人的品德好比风,在下位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风向什么方向吹,草就向什么方向倒(草是随风倒的)。”
【王蔚悟评】
一、季康子为鲁国上卿,实为鲁国国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生杀予夺之权。在季康子当政之时,恰鲁哀公为国君,年纪轻不说,能力也弱,很多时候得看季康子的脸色行事。
二、杀无道,就有道,这是季康子的想法。至于什么是无道?什么是有道?这自然由他来定义。在很多时候,这容易成为他杀人的借口。也许很多冤案,正是打着就有道的借口制作出来的。
三、孔子是何等聪明的人,一听就明确劝阻:“子为政,焉用杀?”并且讲了一番道理。“子欲善则民善矣。”国家是不是有道,完全取决于国相自己。国相倡导善,则民善矣。国相倡导恶,则民恶矣。
四、孔子说话是无喻不出口,本章是精彩的例证。此章孔子用风与草的关系做比喻。领导者是风,被领导者是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国家的方向是由领导者决定的。这不由使人想起一则典故,“楚王好细腰,宫女皆饿死。”
12.20
【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fú)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fú)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①达:通达。②闻:有名声。③质:本质,本色。④下人:地位低的人。
【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作达?”孔子说:“你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诸侯的国家里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要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善于察看别人的脸色,从下位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的人,就可以在诸侯的国家里行得开,在大夫的封地里行得通。至于那些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这种人在诸侯的国家里追求的是出名,在大夫的封地里追求的也是出名。”
【王蔚悟评】 本章中孔子对闻与达进行区分与定义。 闻者,有名也,大家都知道。邦里人知道,家里人知道。当然,这里的家,指士大夫的领地。往往有名的人,表面是君子,但行动上离君子差得很远,一切靠装,一切靠演,说白了,伪君子而已。
而达也者,真君子也。真君子有三个特质。一是质直而好义,为人正直敢于担当;二是察言观色,进退有据;三是虑以下人,为下属着想,考虑手下人的利益。
子张想做一个有名的人,而孔子建议他做一个真君子。但最终子张也没有做成真君子。比如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又比如子游也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做个真正的达者,是不容易的。
12.21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①修慝:改正邪恶的念头。修,改正。慝,邪恶的念头。②先事后得:先致力于做事,把利禄放在后面。③忿:愤怒,气愤。
【译文】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致力于做事,后说报酬的事,这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只攻击别人的错误,这不就是改邪为正吗?由于一时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12.22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zhì)。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xiàng)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zhì),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gāoyáo),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注释】①举直错诸枉:选拔直者,罢黜枉者。错,通“措”,放置。枉,不正直、邪恶。②乡:通“向”,刚才。③皋陶:姓赢,名聩,出生地为山东曲阜,逝世地为皋城(今安徽六安)。他是舜、禹时期的士、士师、大理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法官。④远:用作动词,远离、远去。⑤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⑥伊尹:一说名挚,商初大臣,曾辅助汤灭夏兴商。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山东曹县)。因为其母亲在伊水居住,以伊为氏。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伊尹为“伊”,金文则称其为“伊小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之所以有天下,是因为在众人中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去了。汤之所以有天下,是因为在众人中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去了。”
【王蔚悟评】 什么是仁?爱人。 仁者爱人的思想是孔子提出来的。后来孟子把这四个字连在一起说。 什么是智?知人。何谓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直者,正直也。枉者,邪侫也。为政之要,在于举才,在于提拨任用正直正派的人。
樊迟笨一些,理解不了孔子话的要旨,就去问子夏。樊迟是个谦虚好学的人。 子夏学问做得好。不仅理解孔子说话的要旨,还举历史上的例子加以说明。子夏是个博学的人。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gāo)陶(yáo),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国家是如此,企业是如此,团队是如此,选对人比什么都重要。
12.23
【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诚心诚意地劝告他,用恰如其分的方式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王蔚悟评】 没有朋友的人生是暗淡的人生。 人要有朋友。不用多,三、五知己可。 交朋友有三个原则:信、敬、忠。 信者,说话算数也。敬者,尊重也。忠者,忠告也。 缺一不可。 对于朋友的错误,不指出不行,孔子说,“友直”,要实话实说,但指出朋友的错误,要考虑到朋友的接受程度,要有度,不可逼迫。说不说是你的事,听不听是他的事。
12.24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提高仁德。”
【王蔚悟评】 以文会友,得先有文。何谓文?文者,文化、知识、智慧也、学问也。孔子讲,“博学于文”,即此意也。要做一个博学的人。 以友辅仁,须交善友。交德行高尚之人。孔子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还讲,“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简言之:做好学问,交好朋友。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4/29/497/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