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论语《先进第十一》原文及译文
首页 > 传统文化——论语 作者:礼记 2022年4月30日 浏览:154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来源于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注解),收集整理仅为家人们学习参考所用。

【原文】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yuè),野人也;后进于礼乐(yuè),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①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②野人:指朴素粗鲁的人或乡野平民。

③后进: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

④君子:这里指统治者。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平民)。”
【王蔚悟评】
孔子是没落贵族的后代。其父亲叔梁纥算是贵族吧,虽然地位和职位都不高。孔子曾经讲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知道这两点,有利于我们理解孔子的立场。
孔子念念不忘地恢复周礼,提倡“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应当与他出身没落贵族家庭有关。
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又不是贵族,他是地地道道的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了解穷苦人家的甘苦。
学习礼乐是穷苦子弟到达上流社会的唯一办法,因为只有学习了礼乐,才有可能参加到治理国家的行列中去,他开门办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帮助穷苦人家子弟实现翻身的一种途径。
这样说来,孔子的“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就特别容易理解。
11.2
【原文】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注释】①陈、蔡:均为国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过这两个国家,并且在那里同弟子们一起遭受过许多苦难。②不及门:不在跟前受教。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
【译文】孔子说:“曾跟随我到陈国和蔡国去的弟子们,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王蔚悟评】“门”可以当家门讲,门也可以当“师门”讲。无论是“家门”,还是“师门”,表达的意思基本上是一回事。

孔子在说这话的时候,应当是垂垂暮年了。 垂垂暮年的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经常怀旧,另一个是特别失落。 陈蔡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最艰苦的时光。《论语》有云: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连子路这样忠心耿耿的人都产生了动摇,就不用说别人了。 但患难见真情。也正是在这种生死存亡之际,人与人之间才会结下最深厚的感情。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 孔子是个重情的人,重情的人老了就特别喜欢怀旧。

请注意,孔子在这里用了一个“皆”字,不一定表达的是事实,但应当表达的是感情,是强调之意。 那些患难与共的学生们怎么能会忘了老师呢?只是因为大家忙,去的次数少而已。 有情的孔子更让人敬重。
11.3
【原文】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注释】①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②言语:指善于辞令。③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④文学:指通晓古代文献。
【译文】(孔子的弟子中,)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悟评】 有人据这一章讲,这里出现了孔子的十大弟子。 因为本章中称呼人时称字不称名,可以断定这不是孔子的原话。按照当时的规矩,孔子称呼其弟子时称名不称字。 有两种可能。一是孔子讲过这段话,后人把它记下来了;二是孔子没有讲过这段话,这段话不知道是谁说的,但留在《论语》中了。 由这段话,导致了孔子有十大弟子之说。

但注意这段话当中,没有提到曾参,也没有提到子张,这有失公允。也可能孔子说这段话的时候比较早,曾参与子张的才华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 如果这段话确实是孔子所说,应当看到孔子特别注重“德行”。“德行”不仅排在前面,还出现了4个人。 在这段话当中,“言语”排在了“政事”前面,“政事”又排在了“文学”前面。这与孔子提倡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又似乎不大一致。 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说来说去,我总感觉这段话不是孔子说的。孔门十大弟子中没有曾参,这说不过去。 因为曾参后来成了“圣”,成了“宗圣”。当年连十大弟子都挤不进去,后来却成了“圣”,这逻辑上讲不过去。 至于子张,排不进去也有道理。子游也好,曾参也好,都不大待见他。子游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参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说这人不仁,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人。
11.4
【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yuè)。”
【译文】孔子说:“颜回,是对我没有什么帮助的人呀,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好好听的。”
[王蔚悟评] 孔子曾经说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有时候人说话正话反说,有时候人说话反话正说。这段话是典型的正话反说。 其实孔子是对颜回是极端肯定的,但他却说“非助我者也。” 如果颜回对他没有帮助,那谁对他有帮助? 也有人这样的解释:说孔子希望颜回刚直一些,能够顶撞他一下,因为孔子说过:”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如果真是那样,那还是颜回吗?
11.5
【原文】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jiàn)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注释】①间:非难,批评,挑剔。②昆:哥哥,兄长。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赞扬他的话,从没有什么异议。”
【王蔚悟评】 要想真正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要懂得什么是“鞭打芦花。” 鞭打芦花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民间传说故事,属于二十四孝之一,主要讲述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丝绒,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了这件事,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的故事,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大概“鞭打芦花”这事情,孔子当时知道了。孔子知道以后,就发了上面的评论。

在孔子的学生中,孔子明确称为其孝的就是闵子骞。 济南有闵子骞路,也有闵子骞墓。闵子骞墓在闵子骞路上。
11.6
【原文】南容三复白圭(guī),孔子以其兄之子妻(qì)之。
【注释】①白圭:指《诗经·大雅·抑》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
【译文】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孔子就把哥哥的女儿(侄女)嫁给了他。
【王蔚悟评】 南容是孔子的学生。 孔子从南容三复白圭这件事上,意识到南容是个谨言慎行之人。这样的人无论是清世还是乱世,都能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所以孔子才把侄女嫁给他。

在《公冶长篇》中,也记载了此事,略有不同。“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孟皮,对孔子极为信任。连嫁女这样的大事都托付给孔子,可见兄弟俩关系处得不错。
11.7
【原文】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您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王蔚悟评】 在《雍也》篇中,有一章的内容与本章高度相似。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看样子,季康子与鲁哀公关心的问题高度一致。

孔子有三千学生,七十二贤者。孔子认为,好学的人只有颜回一人。 孔子之所以喜欢颜回,颜回好学应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孔子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好学的老师喜欢好学的学生。
11.8
【原文】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guǒ)。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①颜路:即颜无繇(yóu ),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②椁:古人(有身份地位者)所用棺材有两层,内层为棺,外层为椁。③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早孔子两年去世,死时50岁。④从大夫之后:这是谦虚的说法。孔子做官时,地位相当于下大夫。从大夫之后,意即当过大夫。孔子在鲁国曾任大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员。
【译文】颜渊去世时,(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改装成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孔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对你我来说都是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把自己的车子改装成椁,是因为我跟随在大夫们之后,是不可以徒步而行的(必须有车才行)。
【 王蔚悟评】 颜回死了,最心痛的就是两个人,一是他的父亲,二是孔老夫子。 颜回家里穷,穷得连办一场像样的丧礼都不可能。最突出的表现是“有棺而无椁。” 于是他的父亲颜路来请孔老夫子“以子之车为之椁。” 孔老夫子婉言拒绝。

孔老夫子说了两个理由:一是我儿子伯鱼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惇”。儿子总比学生近吧? 二是“我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无论是伯鱼也好,无论是颜回也好,他们都是平民,按当时的礼制,平民是不应当享受有“椁”的待遇的。 孔子不“以己车为之椁〞,是在坚持礼制。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孔老夫子对颜回那么好,颜回死了,他却连车都不舍得,他是不是很小气啊?” 我微微一笑,给他讲了上面这段话。 顺便说一句,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只出现了这一章。虽说为了儿子求子之车以为之椁情有可原,但也是个死要面子的主儿。

11.9
【原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颜渊死的时候,孔子说:“噫!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呀!”
【王蔚悟评】 颜回死给孔子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孔子不掩饰自己的悲痛。他说,“这是老天在要我的命啊。是老天在要我的命啊。” 行文的重复,使我们感受到老夫子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孔子已经把颜回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了。 颜回的死可能彻底击垮了孔子,在颜回去世两年以后,孔子撒手人寰。

我有时候想,如果颜回不死,孔子可能会多活几年。但这也只是猜想,历史就是历史,是没法推理的,也是无法假没的。 孔子与颜回的关系,不是父子,胜过父子。
11.10
【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tòng)矣。”曰:“有恸乎?非夫(fú)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①恸:本义大哭,指过于悲痛以至于大哭。②夫: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译文】颜渊死后,孔子极为悲痛,大哭。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悲痛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痛过度,又为谁悲痛过度呢?”
【王蔚悟评】 颜回死了,孔子“哭之恸”。不仅“哭之恸”,并且孔子解释说,不为这样的人哭之恸,又为谁哭之恸呢? 为什么孔子“哭之恸”? 我猜想有三个原因。
一、孔子与颜回感情深厚。他们既有师生之谊,又有父子之情。孔子说,“回视予犹父也”,颜回是把孔子当父亲看待的,而同样,孔子也是把颜回当儿子看待的。
二、孔子失去了接班人。孔子一直是把颜回当接班人培养的,这接班人的猝然离世,使孔子万念俱焚。
三、伯鱼伯牛之死的叠加作用。在颜回死之前,孔子的儿子伯鱼去世了,好学生冉伯牛也去世了。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使老人真有点抵抗不住。 虽然孔子讲“哀而不伤”,其实他自己也做不到啊。
11.11
【原文】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fú)二三子也。”
【注释】①门人:孔子的弟子。②厚葬:隆重地安葬。③予不得视犹子也:我不能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④夫:语助词。⑤二三子:两三个弟子。
【译文】颜渊死后,孔子的弟子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弟子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本意,是那些弟子们要强行这样做呀。”
【王蔚悟评】颜渊在孔门中的威信还是巨大的。 虽然按礼制孔子不同意厚葬颜回,但颜回的那些师兄弟们还是把他厚葬了。我猜想这“厚葬”应当包括“有棺也有椁。”这当然是“礼坏”了。 众意难违。孔子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但孔子还是认为这违反了礼制,孔子认为,这同样也违反了颜回的初衷,如果颜回有在天之灵的话。

孔子说,如果颜回真是我的儿子,我就不让你们厚葬。可我说了不算啊。 颜回既是孔子的好学生,又是众弟子的好同学啊。 让老师喜欢,同时也让同学喜欢,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也许只有颜回一人才可能做到。
11.12
【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释】①敢:表示谦敬,意思是斗胆。
【译文】季路问怎样去侍奉鬼神。孔子说:“人还没能侍奉好,怎么能侍奉鬼呢?”季路说:“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活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明白死呢?”
【王蔚悟评】 季路就是子路,因在季氏家当过家臣,故被称为季路。 虽然孔子讲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还讲过“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但我始终认为,孔子是不信鬼神的,孔子是一个无神论者。 因为孔子曾经对樊迟讲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在《论语》中还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本章中,子路一问“事鬼神”,孔子就火冒三丈,因为孔子根本就不信这个。

翻遍《论语》你会发现,孔子只谈此生,不谈往世,也不谈来世。 顺便说一句,《论语》涉及到鬼神的章一共有5章,这是其中之一。 这子路也真是瞎了眼,问点别的不好,专挑老夫子不愿意谈的话题问。 这子路不会是故意的吧?是为了专门气老师才问这样的问题吧。 按说勇而果敢的子路不该问这样的问题才对。
11.13
【原文】闵子侍侧,誾誾(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释】①闵子:指闵子骞。②誾誾:和悦而诚恳的样子。③行行:刚强、气壮的样子。④侃侃:说话流畅,轻松自如。
【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和悦而诚恳;子路刚强而气壮;冉有、子贡则侃侃而谈。孔子非常高兴。(但孔子话锋转说:)“像仲由这样(总是雄赳赳,气昂昂),恐怕会死于非命。”
【王蔚悟评】 孔子的学生神态各异,在孔老夫子面前表现也不一样。 闵子是一个孝子,在老师面前当然不会张狂,说话和悦而诚恳。 子路是个好勇果断之人,说话时则会表现得雄赳赳气昂昂,一幅舍我其谁的样子。 而冉有与子贡一个“艺”,一个“达”,自然侃侃而谈。

有这样的一帮学生围绕在身旁,孔老夫子怎么会不高兴呢? 最后那一句转折的很突然。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这应当不是当时讲的,是以后讲的。若是守着子路讲那话,也太不近人情了。 后来子路死在了卫国的内乱当中,被人剁成了肉酱。子路坦然赴死,临死前还注意戴正了帽子。 孔子一语成谶,细思极恐。
11.14
【原文】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fú)人不言,言必有中(zhòng)。”
【注释】①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者。在当时,“人”与“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指官员,民指百姓。”②为长府:改建鲁国的国库。为,改建。长府,鲁国的国库。③旧贯:盛钱的旧房子。贯,古代串钱的绳索(把方孔钱串在绳子上,每1000个为一贯)。④夫人:夫,语气词。人,指闵子骞。
【译文】鲁国当政者翻修仓库。闵子骞道:“保持原样,不是很好吗?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指闵子骞)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点子上。”
【王蔚悟评】 长府是鲁国存放钱粮兵器的大仓库,公元前517年,鲁昭公曾据此抵抗过权臣季氏的进攻。季氏在把鲁昭公赶走之后,便急于改建长府,企图消除其军事上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在得知这件事之后,评价道:“还是照原来的老样子吧,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它的旧貌呢?”隐晦地表达了对于季氏以下犯上、驱逐国君这种僭越行为的强烈不满和批评。 孔子在得知这件事之后非常欣赏闵子骞的措辞与见识,不由得点头称赞道,“闵子骞这个人啊,要么就不说话,但是一说就能说到点子上。” 闵子骞比孔子小15岁,闵子骞说这话时才19岁。 本章为中国人贡献了一个成语:言必有中。
11.15
【原文】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注释】①瑟: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②奚:为什么。③为:弹。④堂:正厅,入室的必由之路。⑤室:内室。
【译文】孔子说:“仲由将瑟弹成这样,为什么还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弟子们因此不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弹瑟水平)已经升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
【王蔚悟评】 本章为中国贡献了一个成语:登堂入室。 中国无论南北,大户人家一般遵循前堂后室的建筑格局。小户人家则往往堂室一体。 在前堂后室的建筑格局中,如不经过前堂,不可能进入后室。 孔子教学生六艺,乐是其中之一。 孔子借此说子路的鼓瑟水平已达到相当程度,但还有很大的提升水平空间。

后来,这弟子便被分为了三种:入门弟子、登堂弟子、入室弟子。入门弟子为初级阶段,登堂弟子为中级阶段,而入室弟子为高级阶段。高级阶段的弟子方得老师真传。
11.16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①师:颛孙师,即子张。②商:卜商,即子夏。③愈:胜过。
【译文】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颛孙师嘛,做得过头;卜商嘛,有些不足。”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更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
【王蔚悟评】 本章是“过犹不及”的原始出处。过犹不及的意思是,事情做过了头与事情做不到位都不够好,都没有达到中庸状态。 孔子是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表达这一观点的。 师者,颛孙师也,子张是也。商者,卜商也,子夏是也。孔子认为,颛孙师做事往往做过了头,而卜商做事往往做不到位。 可见孔子对这两位学生的了解是何等熟悉。

在我们现在的语境中,做过了头往往表示为“左”,做不到位往往表示为“右”。许多人坚持“宁左勿右”。当年子贡就持这种观点,但孔子断然否定这种观点。 孔子的观点是既反左,又反右,永远保持中庸。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把其总结为“忠恕而己矣,〞其实,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就是中庸。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11.17
【原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①周公:一说是周公旦,一说是在周朝天子旁边做公卿的人。后者的可能性大些。②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③益:增加。④鸣鼓:过去打仗进攻时鸣鼓,退兵时敲锣。
【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有,而冉求还继续帮他积聚和搜刮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轰他出去。”
【王蔚悟评】 吃人饭,受人管。做了季氏管家的冉求,把自己的全部才华用在为季氏敛财上。虽然季氏已经比周公还富,但冉有还在不遗余力。这使老夫子不高兴了,生大气了,老夫子嚷着与冉求断绝关系,“非吾徒也。”老夫子不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并且让弟子们“鸣鼓而攻之。” 弟子们是不是真正“鸣鼓而攻之”不得而知,恐怕没有人会当真吧。冉求名列孔子十大弟子,若真正开除门籍了,大概《论语》当中就不会记载了吧。 孔子是刀子嘴豆腐心,说说而已。
11.18
【原文】柴也愚,参(shēn)也鲁,师也辟(pì),由也喭(yàn)。
【注释】①柴:即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②愚:不聪明,这里指愚而耿直。③鲁:迟钝。④辟:偏激。⑤喭:鲁莽,粗鲁,刚猛。
【译文】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王蔚悟评】 这段话应是孔子的原话,因为在这段话里,称名不称字。称名不称字,唯师长可为。 孔子各用一个字评价自己的四个学生,这说明孔子对自己的学生非常熟悉,非常了解。

说高柴“愚”。愚可以理解为笨,反应慢;也可以理解为忠厚老实。高柴后来做了官,名声很好。据说高柴活了118岁,是孔门学生中之最长寿者。 说曾参“鲁”。鲁可以理解为慢,也可以理解为稳重。曾参比孔子少46岁,最后成了孔子的接班人。 说颛孙师“辟”。辟,通“僻”,怪僻、孤僻。也可以理解成孤傲,不大会与人相处。曾参就曾讲:“堂堂乎张也,难以并为仁矣。”子游也有类似的评价。 说仲由“喭”。喭者,粗鲁也,可理解为勇而无礼也。

孔子在其他地方有类似的评价,如说由也“果”。还曾说“由也好勇过我。” 在另外的篇章中,孔子还用一个字评价过冉求,说“求也艺”。还评价过端木赐,说“赐也达”。看样子,用一字评价学生,这是孔子的一大突出特点。
11.19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zhòng)。”
【注释】①庶:庶几、相近,一般多用于称赞的场合。这里指颜渊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②空:贫困,匮乏。③货殖:做买卖。④亿:通“臆”,猜测、估计、预测行情。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木赐不服从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对行情每猜必中。”
【王蔚悟评】 我们常说一人一命。 有道德有才华的颜回是个穷命,只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因为他安贫乐道。 而端木赐就是个富命,结驷连骑,富可敌国,与国君、大夫分庭抗礼,因为他“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他是个经商的天才。 还是应了子夏那句老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除此以外,还有别的更好的解释吗? 无。
11.20
【原文】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注释】①善人:好官。人,官员。②践迹:踩着前人的脚印走。迹,脚印。③入于室:进入内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译文】子张问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官。孔子说:“如同走路,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王蔚悟评】 子张是向善之人,不向善,问不出这样的问题来。 向善,要跟着好人学。好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这如同回家,沿着以前留下的足迹才可回家。 在这里,孔子只是用了个简单的比喻而已。
11.21
【原文】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注释】①论笃是与: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论,言论。笃,诚恳。与,赞许。
【译文】孔子说:“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应当表示赞许。但应分辨他是真君子,还是伪装成君子。”
【王蔚悟评】 君子受人尊敬。由此,有些人为了博取别人的尊敬,就把自己打扮成君子。 君子的特点是论笃。论笃者,诚实可信也。社会都肯定诚实可信的人。 因此,有必要分清什么是真君子,什么是假君子。 切记,有些君子是假装出来的,这些人只是表面上像君子而已。 看样子,孔子当时深受伪君子之害,故有此说。

11.22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①闻斯行诸:听到就行动。诸,“之乎”二字的合音。②兼人:好勇过人,意即敢作敢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如何?”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如何?”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说‘听到了就行动’。我被弄糊涂了,冒昧地问问。”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我那样讲是为了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我那样讲是为了约束他。”
【王蔚悟评】 对不同学生的同一个问题孔子给予不同的答案,这是孔子的因材施教。 有的学生性格强,激进,如子路;有的学生性格软,绵软,如冉有。有的人色厉内荏,有的人棉里藏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做老师的,就得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予以指导。 得感谢公西华的敏锐,是他看出了这一点。 要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打成一片,才可能做到如此。 孔子的一段话为此做了注脚。 孔子在《述而篇》中讲:“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谈何容易。
11.23
【原文】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rǔ)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注释】①畏:难。这里指受难、蒙难。另解释为受到威胁。
【译文】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王蔚悟评】孔子一行曾经在匡地被围,师生逃难,颜回最后一个逃了出来。 孔子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我认为你死了呢。”孔子实话实说。孔子无时无刻不在挂念颜回,一见到颜回,情不自禁。 而颜回的回答太妙了:“子在,回何敢死!〞意思是, “老师,您活得好好的,我怎么敢死?” 这样的回答,让人感动,让人惊叹,也让人温暖。

有人据此说,颜回真会说话,我说,这是颜回的真情流露。 惟有真情才会打动人。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后来孔子把颜回当作儿子看待,不是没有道理的。
11.24
【原文】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释】①季子然:姓季孙,名平子,字子然。也有注说其名襄,字子然。②大臣:帮助天子与国君处理政事的人。天子与国君遇事时往往向大臣咨询。③曾:乃,原来是。④具臣:办理具体事务的官员,地位比大臣低。⑤之:指季氏。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
【译文】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您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者,侍奉君主时办事讲原则,如大道不行,他宁肯不做。由和求这两个人,顶多也就是办理具体事务的具臣。”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完全服从吗?”孔子说:“杀父、弑君这样的事,他们是不会跟着干的。”
【王蔚悟评】 季子然认为仲由、冉求具备做大臣的材质。孔子认为这两个虽然有为政才能,但顶多也就是个具臣。具臣者,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也。 大臣具有原则性:一是以道事君,只扶助君王走正路,不会助纣为虐。二是不可则止,大臣认为君王的命令不对,就不会再去执行,而是想办法劝阻。 孔子对仲由、冉求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杀父、弑君这样的事,他们是绝对不会跟着干的。 结合《季氏将伐颛臾》那一章去看,发现孔子的判断无比准确。仲由、冉求在那件事情上的做派,完全不像大臣的样子,是典型的具臣做派。
11.25
【原文】子路使子羔为费(bì)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wù)夫(fú)佞者。”
【注释】①子羔:姓高,名柴,字子羔,齐国人,小孔子30岁(《家语》作40岁)。孔子以为愚,不怎么看重他。曾受子路提携,做了费郈宰。后来卫乱,子路死,高柴逃归,孔子赞他明大义、善保身。②贼:害。③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坛。古代国都及各地都设立社稷坛,分别由国君和地方长官主祭,故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社,土地神。稷,谷神。
【译文】子路让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是在坑害人家的孩子。”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管理百姓、进行祭祀活动,不是很好吗?)何必读书,何必光做学问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强词夺理、善于狡辩的人。”
【王蔚悟评】 虽然子路对孔子忠心耿耿,但的的确确师生俩两个经常发生冲突。此章中所描述的场景,不过是最新的一例而已。

子路推荐高柴到季氏的封地费去做费宰,孔子认为这是在坑高柴。 为什么孔子会这样认为?

一是孔子认为去季氏家做宰不是好的选择。冉有、子路都曾经做过季氏家臣,孔子都不赞成。“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另外,当季氏将伐颛臾时,孔子对冉有季路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二是孔子认为高柴现阶段的任务是继续学习,而不是去从政。别忘了孔子曾说,“柴也愚”。柴比较笨,学东西比较慢。 遭到孔子反对后,子路并不认错。子路反驳道: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原来问题的关键是子路不愿意好好学习,觉得高柴也没有必要好好学习。 这对好学的孔子是直接的挑战。 孔子也不是好惹的茬。孔子反击子路说:“所以我讨厌、巧言善辩、强词夺理的人。” 不知最终高柴是不是去做了费宰,应当没有吧?

顺便说一句,高柴是孔门弟子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据说他活了118岁。 会有人活那么大岁数吗?我不相信。
11.26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 zhǎng)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 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yuè),以俟(sì)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zhuàn)。”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①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而不敢说话。③居:平日,平时。④则何以哉:将会怎么样呢。⑤率尔:轻率,急切⑥摄:迫于,夹于。⑦哂:讥讽地微笑。 ⑧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⑨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会同:诸侯会见①端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②相:赞礼之人,司仪。③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④作:站起来。⑤撰:撰述,说法⑥莫:通“暮”。⑦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⑧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⑨舞雩: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南。唯:语首词,无实义。
【译文】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你们平时总说:‘没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子路率先回答:“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国侵犯,且国内又闹饥荒,假若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如何去做。”孔子听了,微笑一下似有讥讽之意。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向这方面努力。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个负责些具体工作的小司仪。”

孔子问:“曾点,你怎么样呢?”曾点正在弹瑟。听到孔子的问话,他放慢动作,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各自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春暮时,换上春装,和五六位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先出去了,曾皙后走。曾皙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讥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间的大事又是什么?像公西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司仪,那谁又能做大司仪呢?”
【王蔚悟评】 在《论语》的512章当中,这一章篇幅最长,有315个字。这一章出场的人物也比较多: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这一章的故事性也很强:夫子循循善诱,弟子侃侃而谈,还夹杂着曾晳鼓瑟。 这一章内容也很诱人。在孔子的启发下,弟子们敞开心扉,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总之这一章是非常有特点的一章。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是谈的治国,孔子也就是姑妄听之,孔子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致。孔子唯独对曾晳的“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不仅仅满足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孜孜以求的治国追求,还对于田园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仅仅就是表示兴趣而已。 在另一章当中,孔子提到了“鸟兽不可与同群“。孔子觉得整个兴趣还是在社会生活的改造上。

曾皙是曾参的父亲。曾晳曾参父子俩都是孔子的学生。类似的,父子都是孔子学生的,还有颜路和颜回。 这是曾皙在《论语》中的唯一一次出场。他的鼓瑟、他的这番对暮春的心往,对中国的文人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文人之所以那样地喜欢田园生活,喜欢琴棋书画,当与曾晳有关。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蔚然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乡党第十》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先进第十一》原文及译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34秒。
  • 内存消耗 4.3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