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论语《乡党第十》原文及译文
首页 > 传统文化——论语 作者:礼记 2022年5月2日 浏览:153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修订),资料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用。

    10.1

    【原文】孔子于乡党①,恂(xún)恂②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pián)便③言,唯谨尔。

   【注释】乡党:指家乡。乡、党皆为古代的居民组织,500家为党,12500家为乡。②恂恂:温和恭顺,不急不躁。③便便:能言善辩,善于辞令。    

   【译文】    孔子在家乡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但在宗庙、朝廷,他却说话流畅、能说会道,只是特别谨慎。

    【王蔚悟评】    人是环境的产物。孔子亦然。    孔子在乡党表现得异常谦恭。态度恭谨,似乎不会说话。而在宗庙、朝廷,却很自如,侃侃而谈,但保持恭谨。    何也?因为孔子深知,恭则不侮。大家应当知道遽伯玉吧。遽伯玉是孔子的好朋友。遽伯玉同孔子一样,始终保持恭谨。

遽伯玉不欺暗室的例子广为流传:春秋时候,有一天卫国国君卫灵公正与夫人夜坐闲聊,忽然听到宫外车声辚辚,车行到宫殿门前的宫阙,声音就戛然而止,过了一会儿,才又有辚辚车声。灵公问夫人:“你能猜出门外乘车而过的是谁吗?”夫人回答:“这一定是蘧伯玉。”她解释说,按照礼的规定,经过君王之门应该下车,见到国君使用的路、马应凭轼行礼,这是为了多方面显示尊敬之心。忠臣和孝子,从不因天色明亮就张扬节操,也从不因天色昏暗就败坏品行。蘧伯玉是卫国有名的贤大夫,仁义而聪慧,事奉国君十分谨慎,这样的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所以这个在黑夜里还严格守礼,在国君门前下车步行而过的人一定是蘧伯玉。    灵公派人出去探个究竟,果然不出夫人所料,这个人正是蘧伯玉。蘧伯玉“不欺暗室”,赢得国君的承认和尊重。虽然他遵守的那些礼制和背后的忠君观念,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他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还严格按照规矩办事的精神,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10.2    

【原文】    朝(cháo)①,与下大夫②言,侃侃③如也;与上大夫言,訚(yín)訚④如也。君在,踧(cù)踖(jí)⑤如也,与(yǔ)与⑥如也。   

【注释】    ①朝:朝廷。    ②下大夫:大夫分上大夫与下大夫。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③侃侃:说话自如流畅的样子。    ④訚訚:谦和而恭敬的样子。    ⑤踧踖:行动恭敬而小心的样子。    ⑥与与:恭维与赞赏的样子。

   【译文】    孔子在朝廷,同下大夫说话时,流畅而自如;同上大夫说话时,谦和而恭敬。国君在场时,恭敬而拘谨。

   【王蔚悟评】    孔子讲,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在官场时,察言观色,把握说话的时机是一项基本功。不仅要把握说话的时机,还要把握说话的分寸,看人下菜碟,也许更重要。

孔子的身份是下大夫,下大夫与下大夫是平级的,故孔子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比较轻松与愉快。

上大夫是孔子的上级,孔子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注意那个訚字,訚者,中正和悦之意也。訚訚如也,谦和而恭敬的样子。给上级说话,当然要谦和而恭敬。在朝廷中,国君是最高领导者。在最高领导者面前,行动、表情须更加谨慎。不能大摇大摆,不能旁若无人,迈步应迈得小一点,说话应当轻声一些,表情应当愉悦甚至是恭维一些。在领导面前,总不能板着脸吧。

我怀疑,中国官场,尤其是山东官场上百分之八十的规矩应当是从这一章衍化而来的。

 10.3

   【原文】    君召使摈(bìn)①,色勃如也②,足躩(jué)③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④也。趋进,翼如⑤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释】①摈:动词,接待宾客。②色勃如也:脸色立即庄重起来。③足躩:快步走。④襜如:衣服整齐、飘动有致的样子。襜,古代系在身前的围裙。⑤翼如:如鸟儿展翅飞一样。翼,展翅飞。

   【译文】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的神情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两旁的人作揖,左右拱手,衣服随着身体的动作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走远了。”

  【王蔚悟评】    这一章写得特别形象、细致,生动,栩栩如生。    春秋时,各诸侯国之间你来我往相当频繁。除了经贸活动外,无非是你联合我斗A,我联合你斗B,相互讨伐。所谓“春秋无义战”也。    诸侯之间来往,就有了专门做外交的人。我们知道,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就是位有名的外交家。    而孔子本人为政的最高成就也就是在外交上。齐鲁会盟,孔子凭智慧要回了被齐国占据的汶阳三城。   本章中记叙了孔子接受国君召待外交使节的命令的整个过程。    一、接受任务时神色庄重,快步行走。见国君,见使节,当然不敢懈怠。态度要庄重,行动要迅速,不可慢慢行走。   

 二、接待人须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与各色不同的人打招呼(作揖)。孔子注意到使自己各个身体部位(前后左右)协调一致,尤其是束身的带子不乱。快步行走时,整个身体,如同鸟儿展开翅膀飞起来那样。    古代人都穿宽松长袖的衣服。若走快了,就会像鸟儿展开翅膀那样。   

 三、最后一点,特别关键。“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这叫事事有交待。孔子受命接待宾客,宾客走后,孔子必须给国君汇报一声。这既是工作的程序,也是对国君的尊重。

  10.4

   【原文】入公门①,鞠躬②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③,行不履阈(yù)④。过位⑤,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zī)⑥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⑦,逞⑧颜色,怡怡如也。没(mò)阶⑨,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cù)踖(jí)如也。

   【注释】①公门:朝廷之门。②鞠躬:弯着腰,谨慎而恭敬的样子。③中门:门的当中。④履阈:脚踩门槛。阈,门槛。⑤过位:古代礼节,大臣议论政事时要入朝经过君主的座位,经过时态度必须恭敬严肃。⑥摄齐:提起衣服的下摆。摄,提起。齐,衣服的下摆。⑦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⑧逞:舒展开,松口气。⑨没阶:走完台阶。

   【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好像没有容身的地方一样。他从不站在门的中间,也不脚踩门槛。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庄重,脚步加速;若说话,则声音很低,似中气不足。升堂时,他提起衣服下摆,恭敬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走下来下台阶时,神态便舒展开来,轻松自然。下了台阶,快步向前,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重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时,态度又变得恭敬谨慎起来。

    【王蔚悟评】    这章描写了孔子在朝廷时的生活状态。    先写进入朝廷的大门。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好像没有容身的地方一样。他从不站在门的中间,也不脚踩门槛。    注意“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这8个字,这一传统在农村的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我小时,我那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娘就告诉我,不要在门框下停留,要么出去,要么进来,更不能脚踏门槛。我问为什么?老娘说,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不能那么做。读了《论语》,我才知道,原来这规矩出自这儿。    

朝廷中国君的地位最高,他高高在上,端坐在台子上,其他人要与他说话,必须到他跟前去,或者上几个台阶。当然,大夫们依据自己的官阶大小,会依次排开。官阶高的离君位近,官阶低的离君位远。孔子属于下大夫,官阶较低,离君位较远。了解了这一情况,再看下面的记叙,就清楚多了。“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庄重,脚步加速;若说话,则声音很低,似中气不足。到国君的坐的台子上讲话,他提起衣服下摆,恭敬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走下来下台阶时,神态便舒展开来,轻松自然。下了台阶,快步向前,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    从君位旁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以后,孔子又踧踖起来,变得恭敬而谨慎。    

我时常讲,人有三个角色随时变换:主角、配角、看客。孔子在朝廷中算不得主角,大多数时间是配角与看客。既然是配角与看客,当然就得有配角与看客应有的样子。

   10.5

   【原文】    执圭①,鞠躬如也,如不胜②。上如揖,下如授。勃③如战色④,足蹜(sù)蹜⑤,如有循⑥。享⑦礼,有容色。私觌(dí)⑧,愉(yú)愉如也。

   【注释】    ①圭:一种玉器。举行典礼时,不同身份的人举着不同的圭。出使邻国,大夫拿着圭作为代表君主的凭信。    ②胜:承担,承受。    ③勃:突然,忽然。    ④战色:脸色严肃,甚至有点战战兢兢。    ⑤蹜蹜:小步走路的样子。    ⑥如有循: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循,沿着,沿袭。    ⑦享:贡献,指把礼品献给天子、君王。使者受到接见后,接着举行献礼仪式。    ⑧觌:相见,会见。

    【译文】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的时候,)举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动似的。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拿着时好像是在递给别人东西。他脸色庄重,诚惶诚恐,步子迈得很小,像沿着一条直线在走。赠送礼物时,满脸和气。与国君私下相见时,就轻松多了。

   【王蔚悟评】    这一章描写了孔子作为使者访问其他国家的情景。    这一章从“执圭”开始。    何为圭?圭者,古玉器名。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也有的是上端为圆形,下端为方形。中国古代帝王、诸侯、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出访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使者代表国家,一举一动,当然要慎重。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这反映了孔子对本国国君的尊重。   “勃如战色,足蹜(sù)蹜,如有循。”这反映了孔子对出访国国君的尊重。   “享礼,有容色。”享礼者,贡献礼物也。当对方国君接受礼物,表明这次外交活动比较顺利,故孔子这时表现得比较轻松。   “私觌,愉愉如也。”觌者,见也,私觌,私下见也。关系好才私下见面,关系不好私下不可能见面。对方国君私下与孔子见面,是把孔子当成朋友,孔子当然要表现得高兴,神情愉悦。

人是环境的产物,更是角色的产物。理解这一点,才会理解人的行为。对于孔子,也应作如是观。

 10.6  

  【原文】     君子不以绀(gàn)(zōu)饰①,红紫不以为亵(xiè)服②。     当暑,袗(zhěn)(chī)绤(xì)③,必表而出之。     缁(zī)衣④,羔裘⑤;素衣,麑(ní)⑥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⑦。     必有寝衣⑧,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⑨。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cháng)⑩,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注释】    ①不以绀緅饰:不以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给平常穿的衣服镶上边作饰物。绀,深青透红,斋戒时所穿衣服的颜色。緅,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    ②红紫不以为亵服:不用红和紫这两种颜色的布料做便服。亵服,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    ③袗絺绤: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单衣。袗,单衣,此处用作动词,穿单衣。絺,细葛布。绤,粗葛布。④缁衣:黑色的衣服。⑤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⑥麑:小鹿。毛为白色。⑦短右袂:右袖短一点,是为了便于做事。袂,袖子。⑧寝衣:睡衣。⑨狐貉之厚以居:用毛厚的狐貉皮当坐垫。狐貉之厚,毛厚的狐貉皮。居,坐。    ⑩帷裳:上朝、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作,多余的布不加以裁剪,折叠缝上。     必杀之: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杀,裁。     玄冠:黑色礼帽。    不以吊:不用于丧事吊唁。吉月:农历每月初一。

  【译文】君子(这里指孔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    睡觉一定要有睡衣,睡衣要有一身半长。    用毛厚的狐貉皮做坐垫。     丧期结束,脱下丧服后,便佩戴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裁剪。     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     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王蔚悟评】    这一章,可命名为《孔子穿衣九做法》    孔子的穿衣是相当讲究的,涉及到各个方面:   首先是色彩搭配:君子不以绀(gàn)(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xiè)服。    孔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  

  其次是夏天与冬天不同:    夏天穿单衣,冬天穿裘衣。    当暑,袗(zhěn)絺(chī)绤(xì)③,必表而出之。    夏天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    冬天则是另一番景象:缁(zī)衣④,羔裘⑤;素衣,麑(ní)⑥裘;黄衣,狐裘。    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   

 第三,平常在家穿的衣服长一些,宽一些,右胳膊衣袖短一些。怎么舒服怎么来。从这一段,我们知道,孔子习惯用右手,不是左撇子。

 第四,孔子睡觉时穿睡衣。且睡衣很宽松,长一身有半。穿睡衣有很多好处,至少不会因为蹬了被子着凉。2500年之后的今天,还有许多人不穿睡衣。比起孔子来,应当感到羞愧。

第五,冬天孔子注意保暖,用毛厚的狐皮、貉皮垫在屁股底下。    第六,丧期结束脱下丧服后,孔子便佩戴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由此看,孔子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第七,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裁剪。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若是礼服则决不裁剪。   

 第八,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   

 第九,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拜见君主。    看样子,这一天是国君接待日,国君肯定在,否则,孔子会扑空。

    10.7  

  【原文】     齐(zhāi)①,必有明衣②,布。齐(zhāi),必变食③,居必迁坐④。       【注释】     ①齐:通“斋”,祭祀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     ②明衣:指斋戒期间换穿的贴身内衣。     ③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     ④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同房。

   【译文】    (孔子)斋戒时,一定要有贴身内衣,用麻布做成。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挪地方(不与妻同房)。

    【王蔚悟评】    齐者,斋也。    斋既可做名词用,也可做动词用。做名词用时,意房舍也;做动词用时,意即斋戒也。    这里是斋戒的意思。    古代有大的祭祀活动或者典礼,人要沐浴更衣。据说这规矩是周公制定的,之后沿续了下来。 这一是显示虔诚,二是表达敬意。

   孔子斋戒时要有明衣,明衣者,内衣也,用布做成。   《仪礼·士丧礼》载:“明衣裳用布。” 贾公彦疏:“下浴讫,先设明衣,故知亲身也。”    除了沐浴更衣,还要变食。一般人理解变食就是改变食物,就是吃素。做这样的理解也不无正确。我们知道孔子是吃肉的,但他吃肉有个原则“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里的变食,应当就是不吃肉。居者,住也。迁坐,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到别处住也。迁坐的实质是与妻子暂时分开,暂不与妻子同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有话不明说,点到为止。

10.8

   【原文】食①不厌②,精;脍(kuài)③不厌,细。食(yì)饐④而餲(ài)⑤,鱼馁(něi)⑥而肉败⑦,不食。色恶,不食。臭(xiù)恶,不食。失饪⑧,不食。不时⑨,不食。割不正⑩,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fǔ),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①食:粮食。②厌:通“餍”,吃饱、满足。③脍:切细的鱼、肉。④饐:陈旧,指食物放置时间长了。⑤餲:变味了。⑥馁: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⑦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⑧饪:烹调制作饭菜。⑨时:应时,时鲜。⑩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译文】    粮食无论舂得多么精,鱼和肉无论切得多么细,都不会吃撑。    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    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    烹调不当,不吃。    不时新的东西,不吃。    切得不方正,不吃。    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    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粮食的量。    酒量很大,但从不喝醉。不吃从外面买来的酒和肉干。    每餐必有姜,从不吃多。          

【王蔚悟评】    这一章记录了孔子的吃。    民以食为天,对任何人来讲,吃是天大的事。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能够生产食物,除了狩猎以外,会种植与养殖。    通过种植与养殖,人有了充足的食物,至少不会被饿死。    到了孔子这个时候,食物已经比较充足了。    孔子吃饭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填饱肚子就行,二是食物绝对安全。    孔子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对物质生活并不那么看重,无论是吃,还是住,只要过得去就行。    在本章中,记叙了孔子对吃的基本态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厌者,魇也。魇也,饱也。    饭做得再好,也不要吃撑;肉做得再好,也不要吃撑。    这是吃饭中的中庸原则。

   孔子吃饭坚持的另一个原则是安全。吃了不能闹肚子,吃了不能食物中毒。古语讲,病从口入,孔子那个时候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在吃上不注意,是要出人命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是孔子坚持食物绝对安全的重要理由。    注意食物安全,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为了秉承孝道。

   从这一章,我们还知道孔子的食物偏好,比如他也喝酒,也酒量很大,但他坚持一个原则“不及乱”;孔子也喜欢吃姜,且顿顿吃姜,但从不多吃。

 10.9

   【原文】     祭于公①,不宿(sù)肉②。祭肉③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①祭于公:指士大夫参加国君的祭祀典礼。     ②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早晨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    有些祭祀活动,要持续到第二天,比如祭祀天地、社稷、山川。这叫作“绎祭”。若有绎祭,则绎祭之后,才把肉分给助祭者。这样,到手的祭肉已不新鲜,所以不能再留过夜。     ③祭肉:祭祀用的肉。

    【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主持的祭祀时,(有时)分到祭肉,他不留到第二天。祭祀用的肉一般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再吃了。

   【王蔚悟评】    祭祀当然要宰杀动物。大的如牛,小的如羊。祭肉是献给神的。但神并不真正吃肉,祭祀完之后,肉还是是分给助祭的人。

   作为朝廷官员,孔子当然要参加祭祀活动,而在古代,这类活动郑重而频繁。所以孔子分到了不少的祭肉。    如果祭祀在天气热时举行,大概这祭肉当天还可以吃,但到了第2天能不能吃就很难说了。但如果是在冬天,时间可以放长一些。    总而言之,以保持食物新鲜为要。

  10.10

   【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孔子)吃饭时不说话,睡觉前不言语。

   【王蔚悟评】    为什么要食不语?有人写了很长的一段话,我觉得挺有道理,粘在这里:    “食不语,寝不言”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礼仪,还蕴含着养生道理。

1.首先是要进食专注。俗话讲,一心不可二用,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进餐时候,将头脑中的各种琐事尽量抛开,人的精神集中在品尝食物上,阴阳之气集中于脾胃,能够增强食欲,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如果分心说话,则会有部分的阴阳之气分散,脾胃的能量不足。

2.其次是进食缓慢,既有利于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避免急食暴食,保护肠胃。急食则食下易化,暴食则会骤然加重肠胃负担,还容易发生噎、呛、咳等意外。现代医学也认为,人们在进食时,消化系统在大脑统一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工作,唾液腺、胃肠的腺体不断地分泌消化液,胃肠蠕动加快而促使消化与吸收。在吃饭时,人的嘴和食管为进食做准备,气管还要不断的呼吸,人的神经应当高度协调,才能确保食物不会进到气管中,而吃饭时说话,很容易导致神经调节紊乱,出现食物进入气管的现象,引起剧烈咳嗽或者气管堵塞。另外,吃饭时说话,唾沫星子乱飞,容易污染食物,传播细菌,从卫生的角度来讲,“食不言”也是一种文明健康的习惯。

为什么要寝不言呢?也有人讲了一大通道理:至于“寝不语”,是因为睡眠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个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睡眠质量的好坏关乎人的身体健康。在白天,人的中枢神经一直处在活动或者活跃的状态,睡眠需要把大脑从兴奋转到抑制状态,让大脑细胞和各器官组织得到充分休息,这样才能够彻底消除疲劳。那么,如果睡觉前高谈阔论或者思考问题,就会让人精神过度兴奋,不能很快的使情绪平缓下来,容易导致失眠、降低睡眠质量,影响身心健康。

 10.11

   【原文】     虽疏食菜羹①,瓜祭②,必齐(zhāi)③如也。

    【注释】     ①菜羹:用菜做成的汤。     ②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餐具之间祭祖。     ③齐:通“斋”。

   【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孔子)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王蔚悟评】    祭祀是古代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即使是吃的疏食菜羹,孔子也要进行瓜祭,如斋戒那样庄重认真。    真是做到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10.12

   【原文】席不正,不坐。

   【注释】①席: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古人用以坐、卧。孔子那个时候没有桌子和椅子,人一般坐在席子上。

   【译文】席子放得不端正,(孔子)不坐。

     【王蔚悟评】这是《论语》当中篇幅最短的一章,只有5个字。    孔子在日常生活当中是非常讲究的,也是非常严谨的。“席不正,不坐”就是其中一例。    从记叙中我们猜测,席子应当不是孔子自己摆的,摆席子的应当是孔子的学生或者是下属。    什么叫正?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也。    我怀疑北方人特别重视方向应与这短短的一章有关。    别看这短短的一章,对北方人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小的时候,我的老娘特别重视这正南正北。    小时候在院子里摆桌子,老娘总是要求摆正它,摆正它。如果桌子摆得不正,老娘会亲自调正它。    老娘并不知道《论语》,她的这些观念应当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而别人应当是从《论语》当中学习来的。

 10.13

    【原文】    乡人饮酒①,杖者②出,斯出矣。  

    【注释】    ①乡人饮酒:指举行乡饮酒礼,古代嘉礼之一。《后汉书·李忠传》:“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乡饮之礼,是中国的传统礼节,持续了两千多年。    ②杖者:拄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译文】    (孔子)与家乡的人饮酒,(饮酒结束后,)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王蔚悟评】    乡饮是中国古代农村持续逾两千年的风俗,这一礼俗只是民国成立后才废除。    

乡饮者,基层地方官主持也,春秋两季举行。主要目的是通过举行饮酒礼表达对乡绅、乡贤的尊重。    山东省有个宁阳县,宁阳县有个乡饮乡,乡饮乡存有乡饮宴,当是此之遗存也。    杖者,拄着拐杖的人。意即岁数大之人也。    杖者出,让年龄大的人先出,意尊老也。  

  孔子是仁者,孔子是君子,这仁者,这君子在各个方面有体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孟子这段话。    这段话可看作是对孔子生活的真实写照。

 10.14

【原文】  乡人傩(nuó)①,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②。

【注释】①傩:古代腊月举行的驱鬼仪式。    ②阼阶:东边的台阶,是主人迎宾送客时站的地方。

【译文】乡里人举行驱鬼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王蔚悟评】   傩,古代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疫逐鬼的仪式,是原始巫舞之 一,后演变为一种舞蹈形式。    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其实,孔子是不相信鬼神存在的。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往往是受社会约束的产物。    孔子亦然。孔子也得从众,孔子也得随大流。  这是对礼俗的尊重,也是对乡人的尊重。 并且还得装得象模象样。

朝服,郑重其事也。立于阼价,礼之要求也。    约之以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0.15
【原文】 问①人于他邦,再拜②而送之。
【注释】 ①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 ②再拜: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译文】(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在送别受托者时拜两次。
【王蔚悟评】 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也不便。 对朋友表达善意或者思念之情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亲自去,二是委托别人去。 委托别人致意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专门委托,二是顺便委托。

我们不知道这里说的是专门委托还是顺便委托。总之是托别人向自己的朋友致意。 这种致意除了捎信(口信或者书信外),往往得带点礼物。 而带礼物给别人,这对受托者来说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 为了表达自己的谢意,孔子是“再拜而送之”。 毕竟路途远啊,毕竟远路无轻载呀。 当委托者郑重其事时,受托者才可能郑重其事。 孔子深谙托人之道。
10.16
【原文】 康子①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注释】①康子:季康子。即季孙肥,当时鲁国的执政者。“康”是谥号。
【译文】 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用。”
【王蔚悟评】 季康子为鲁国上卿,实际上是鲁国的国相。 是季康子执政时期把孔子从国外接回了国内。 《论语》中关于季康子的篇章很多,大多是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的问题。 比如季康子问政。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季康子对孔子是尊重的,也是关心的,说明他们两者的关系是不错的。 也正是因为关系不错,季康子才有可能馈药给孔子。 当然这药应当是中药。由此看中药的历史多么长,2500年以前就很普遍了。 孔子一向秉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的行事,对季康子送的药,因为对其药性不明,药效不知,所以孔子没有吃。

孔子之所以能够活73岁,这在现在很平常,这在当时是高寿了。应当说与他注意吃饭、注意吃药有关。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想,孔子之所以不吃季康子送的药,应当与此有关。这件事,也反映了孔子严谨的生活态度。
10.17
【原文】厩①(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注释】①厩:马棚,泛指牲口棚。
【译文】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有没有死伤。
【王蔚悟评】 这应当是孔子当大司寇时候的事。 按当时的礼制,当了大司寇的孔子须有车马,上下朝须乘车。 孔子曾经说过,“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有车马是身份的象征。 突然有一天,孔子的马厩失火了。 马厩失火,既可能伤到人,也可能伤到马。 但孔子只问“伤人乎?”而没有问“伤马乎?” 在孔子的心目当中,人是第一位的,所以问伤没有伤到人。 至于马,那只是财产,孔子对物质的东西不是那么看重的。 也可能是孔子这个时候养了很多的马,至少不是一匹,至少耽误不了他上朝下朝用。

其实从我的角度看,孔子问问马也未尝不可。 一个“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人,问问马也许更让人信服些。 马可是比鸟、比鱼珍贵多了。
10.18
【原文】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①,必熟而荐②之;君赐生,必畜(xù)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注释】 ①腥:生肉。 ②荐:供奉。
【译文】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孔子)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的动物,(孔子)一定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孔子担心饭有毒,)一定要先尝一尝。
【王蔚悟评】这个国君应当是鲁定公。鲁定公对孔子有知遇之恩,正是在鲁定公执政时期,孔子才开始从政,并且做到了很高的位置,比如说做到了鲁国的大司寇,且摄相事(代理国相意也)。

人关系好的时候才会在一起吃饭,这里记载了国君对孔子赐食以及与孔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这说明鲁定公与孔子的关系不错。 “国君赐熟食,当正席尝之。”何谓正席?把席子摆正也。《论语》曾经记载,孔子“席不正不坐”。 “国君赐腥,必熟而荐之。”腥者,生肉也。荐者,供奉也。煮熟后先供奉给祖先。国君赐腥,对臣下而言是一种荣耀,应当把这种荣耀让祖先知道。 “国君赐生,必畜之。”如果国君赐的是活的动物,那就把这动物养起来。这动物有可能是牛,也有可能是马,也有可能是羊,也有可能是狗。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作为国君的近臣,陪国君吃饭是少不了的。国君吃饭之前要进行祭祀,祭祀之前,孔子先把饭尝一尝(怕饭菜坏了,或者防备被人下毒)。这既是尊敬国君的先人,也是尊敬国君本人。

说到最后这一点,我想到了周恩来总理。据说是在重庆谈判时,周恩来总理怕国民党特务给毛泽东主席的饭菜里下毒,总是在毛泽东主席吃饭之前,先把饭菜尝一尝。
10.19
【原文】 疾,君视之,东首①,加朝服,拖绅②。
【注释】 ①东首:头朝东。 ②拖绅:病人躺在床上,还做出穿朝服的样子,把带子拖在地上,表示对国君的尊敬。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王蔚悟评】 从本章看,孔子与国君的关系的确不错。不然的话,国君不会到家里来看探视孔子。

注意这里有一个“东首”。东首者,头朝东也。为什么头朝东?太阳从东方升起,生命、生长亦来自东方,万物生长靠太阳嘛。孔颖达 疏:“以东方生长,故东首乡生气。”一般病人为了希望早日康复,都愿意头朝东。

生病的人一般都是靠北窗,但当国君来视之的时候,一般会移到南窗下,为的是国君可以南面而视之。至于本章中没有提孔子是否是移到南窗下。按礼,孔子是应当移到南窗下的。孔子是朝廷命官,国君来了,为了表示对国君的尊重,应当穿上朝服。但由于有病,朝服就不穿了,便盖在身上,装装样子。拖绅,亦此义也。
10.20
【原文】 君命召,不俟(sì)①驾行矣。
【注释】俟:等待。
【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去了。
【王蔚悟评】在君臣关系中,孔子提倡君礼臣忠的原则。 臣子的忠表现在多个方面,对君主命令的马上执行应当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君命召,说明君有急事。没有急事,君不会命召。

遇到这种情况,孔子没有等车准备好,就匆匆往王宫赶。由此我们判断,王宫离孔子的住处不远。如果是路远,孔子不会徒步而去。孔子知道,也许徒步而去,用时最短。

10.21
【原文】入太庙,每事问。①
【注释】①此章系重出,见3.15章。
【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一件事都要询问。
【王蔚悟评】 先看3.15章。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说明两点: 一、祭祀是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孔子以极其郑重的态度对待祭祀。孔子曾言,“使民如承大祭。” 二、孔子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所以要“每事问”。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其中很重要的一思是“疑思问”。

10.22
【原文】 朋友①死,无所归。曰:“于我殡②。”
【注释】①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②殡:停放灵柩和埋葬亡者都可以叫“殡”,这里泛指丧葬事务。
【译文】(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王蔚悟评】 这朋友是谁?无从考证。 这朋友的情况特殊,人死了,却无人料理丧事。 孔子只有把这朋友的丧事揽下来。说“我来吧。” 朋友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说它脆弱它极端脆弱,说它牢固,它又极其牢固,甚至保持终生。 孔子看重朋友,并且提出了处理朋友关系的原则:信而敬久。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朋友之道。

  10.23  

【原文】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悟评】    孔子的人缘不错,有人送车马等贵重物品,也有人送祭肉。送祭肉的时候拜,送车马等贵重物品的时候不拜。 拜者,谢也。 祭肉之所以要谢,因祭肉要献给祖先;而车马等贵重等物不拜,是因为这些东西自己享用。 拜与不拜,差别在此。

     10.24【原文】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居家也不像做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悟评】这种记载之所以留传下来,应当是孔子最亲近的人所为。或是儿子、或是女儿,或是女婿,或是关系好的学生。    “寝不尸”者,不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也。看样子孔子睡觉不是仰卧而是侧卧。“居不客”者,不用像有客人时那样正襟危坐,穿戴整齐。没有客人时,孔子较随意,或坐或躺,轻松愉快。大家还记得那句“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吧。这两章,可对比着看。

     10.25【原文】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关系很亲密,也一定改变表情,表示哀悼。看见戴着礼帽的官员和盲人,即使很熟悉,也一定要打招呼。在车上遇到穿丧服的人,一定要微微俯身,手扶着车前的横木致意。遇见背负国家地图的人,也这样做。有丰盛的菜肴,一定要改变神色,站立起来致谢。遇到疾雷大风,也一定要改变神色。

  【悟评】孔子特别强调恭,恭者礼也,礼的本质是敬,对别人表达尊敬。对别人表达尊敬,实际上是尊重别人。    孔子遇到穿丧服的人是要致意的,即使与这个人很熟。遇到官员,遇到盲人,也要做出有礼貌的表示。这种表示官员可能看得到,但盲人却绝对不会看到的。有时孔子乘车会遇到穿丧服的人,或者是背负国家地图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总是扶着横木向他们致意。   

(别人)备有丰盛的菜肴,一定要改变神色,站立起来致谢。何也?感恩上苍所赐也。    遇到疾雷大风,也一定要改变神色。敬畏大自然也。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章的部分内容在《子罕篇》当中出现过(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0.26 【原文】    升车,必正立,执绥①。车中,不内顾②,不疾言③,不亲指④。

   【注释】    ①绥: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 ②内顾:回头看。   ③疾言:大声说话。   ④亲指:用自己的手指指画画。

   【译文】   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指指画画。

   【悟评】    孔子坐车是小心的,安全第一。孔子坐的车是马车或牛车。一般马车拉人,牛车拉货,一般情况下,孔子坐的是马车,马车快。马易受惊。马受惊后无论对赶车人,还是对坐车人都会造成威胁。    “升车,必正立,执绥”。这是描写孔子上车时的状态。正立者,站直也,站如松。执绥者,抓紧绳子,是为安全考虑。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乘车有两种坐法。一是站着,二是坐着。一般是短途站着,长途坐着。    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孔子掌握的原则是不内顾(体现庄重),不疾言(怕惊了牲口),不亲指(对驾驶给予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见微知著。从孔子坐车,可以看出孔子的孝,孔子的庄重以及孔子对人的尊重。

10.27
【原文】 色①斯举②矣,翔而后集③。曰:“山梁雌雉(zhì)④,时哉!时哉⑤!”子路共(gǒng)⑥之,三嗅⑦而作。
【注释】 ①色:惊悚状。 ②举:鸟飞起来。 ③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 ④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野母鸡。 ⑤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自由自在,想飞就飞,想落就落。 ⑥共:通“拱”。 ⑦嗅:应为“狊(jù)”字之误,指鸟张开双翅。一本作“戛”字,指鸟的长叫声。
【译文】 一群野鸡受到惊吓飞起来,在空中盘旋几圈后落下。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野母鸡呀,想飞就飞,想落就落,自由自在啊!”子路向那群野母鸡拱拱手,那群野母鸡展翅飞走了。
【王蔚悟评】 2500年前的某一天,孔子与他的弟子仲由在山间活动。 是周游列国之前?还是周游列国途中?还是周游列国之后?不得而知。 似乎把场景设定在周游列国途中,更为合理。 那个时候,由于人类活动不那么频繁,山中的野鸡还是很多的。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野鸡: “野鸡,是动物学上雉鸡类动物的俗称,据说汉代吕太后名雉,为了避讳,汉高祖下令将雉鸡改为野鸡称呼。雉,也称“雉鸡”,通称“野鸡”。因雄雉颈部有较宽的白色羽毛环绕,故学名“ 环颈雉”,又名 山鸡(商名)、 雉鸡。雄雉重1~1.5千克,羽毛色彩鲜艳,尾羽40~50厘米,有黑褐相间的横纹,两颊绯红,颈部紫绿色。雌雉重1千克左右,夹杂着黑栗及沙褐色,尾羽较短,一般不超过30厘米,无绿颈和白环。” 野鸡受到惊吓,自然“色斯举矣。”不仅“色斯举矣,”还“翔而后集”,飞起后又落下。 了了几字,这个过程描写得极为简洁、明快,但形象生动。 这一幕被孔子看见了,于是孔子触景生情,且大发感慨。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这里孔子说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山梁,二是雌雉。 首先,孔子说的是山梁。山梁者,有两种含义,一是山涧之桥也,二是山脊也。我觉得是山脊的可能性大。孔子那个时候不比现在,在山涧上修个桥并不容易。所以山梁为山涧之桥的可能性不大。另外,从鸟类的习性看,习惯“择高处立”,这样要安全些。 其次,孔子说的是“雌雉”,说明孔子对野鸡是熟悉的,一下子便能分辩出雌雄。孔子的格物致知的功夫你不得不服。 “时哉,时哉,”应时而生,应时而动也,自由自在之意也。

孔子不时表现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虽然孔子讲“鸟兽不可与同群。” 这看似矛盾,而这恰恰是生活的真实。 子路的表现说明了这个人的率性、真诚,不做作。“子路共之”,共者,拱也,拱手也。子路向野鸡拱手,或是出于向野鸡表达善意,或是响应老夫子的赞叹,或是纯粹地搞笑。又有谁猜得准呢?但从野鸡的角度看,这动作应当存在危险,于是“三嗅而作”,还是飞走了。我想这一段之所以被记载下来,一是孔子为之,二是子路为之,或是师徒俩对这个事说过多遍,被后面的人记载下来了。也许这事的背后有别的含义,我们并未悟透。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蔚然论语《先进第十一》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子罕第九》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乡党第十》原文及译文
本文作者:礼记     文章标题: 蔚然论语《乡党第十》原文及译文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5/02/%e8%94%9a%e7%84%b6%e8%ae%ba%e8%af%ad%e3%80%8a%e4%b9%a1%e5%85%9a%e7%ac%ac%e5%8d%81%e3%80%8b%e5%8e%9f%e6%96%87%e5%8f%8a%e8%af%91%e6%96%87/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36秒。
  • 内存消耗 4.4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