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资料整理(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修订《论语》)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文中的【悟评】,均为王蔚教授感悟点评。悟评里的”我“,指的是王蔚教授。
5.1【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qì)也。虽在缧绁(léi xiè)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qì)之。
【译文】孔子谈论起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曾经身陷牢狱之灾,但这并不是他的过错。”于是真的就把女儿嫁给他了。
此篇里大都是孔夫子对人的评论,包括他的几个学生和当时的名人,有的人还成了孔夫子的女婿。孔夫子是不会用一时的荣辱来评价人的,他看重的是人的核心品质,这一点不变,其余的在老夫子眼里都不重要。 这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凭一时的得失去审视评判任何人,需要综合各个方面来衡量,这其中最主要还是看一个人的德行怎样。德行高就会有较好意识,一个人一生过什么样的生活,走怎样的道路则完全取决于,自我意识里产生的那些。不怨天不尤人。但有些成功的人可能是得益于一时的投机,不代表就能有较高德行!这样的人只能得一时之利。还有我们现代人多拿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为人标准,我个人觉得,这未免有点太肤浅了! 公冶长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据说孔夫子的这个齐国弟子一生治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鲁国君主多次请他当大夫,但他一概不答应,而是像老师一样教书育人,深受孔夫子赏识。但很遗憾,因为一些不清不楚的原因,他无辜获罪,不得不遭受牢狱之灾。 但显然,孔夫子还是蛮欣赏公冶长这个弟子的,而且可以肯定他不觉得公冶长有罪,不在乎公冶长曾经身陷囚笼,还解释说这不是他的过错,这是极大的信任。
5.2
【原文】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孔子评论南容时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被罢免;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可免于刑罚。”就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
【悟评】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孔家亦不例外。
这两章,记录了孔子为其女儿、为其侄女选择夫婿的故事。
一、为女儿选女婿,孔子选了公冶长。公冶长虽在监狱服刑,但孔子认为罪不在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把女儿嫁给了他。
二、为侄女选夫婿,孔子要慎重得多。孔子要选一个侄女能够终身相守的人。他选了南容。为什么选南容?因为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在《先进篇》之第6章,又解释了孔子选南容的原因: “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所谓三复《白圭》,多次吟诵“白圭”之诗也。《诗经·大雅·抑》有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点,还可以把它磨掉,但说话不谨慎而出错,却是无法挽回的。
南容三复《白圭》,目的是告诫自己说话要谨慎。
这两章说明了一个问题:南容谨言慎行,孔子之所以把侄女嫁给他,也正是考虑到这个因素。
孔子谈论起南容时说:国家政治运转正常、社会清明的时候,他不会受冷落遭废弃;当国家政治运作出问题、社会黑暗的时候,他不会遭受关押杀害的危险。于是就把侄女嫁给了他。 前面听到了孔夫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再来看看南容,就是“南宫适(kuò)”——他姓南宫,名适,字子容。从经历上看,他似乎是个我们今天会觉得有点滑头的人:国家有道,他保官;国家无道,他保身。但我不这么认为,用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审时度势”,这应该属于君子特质的一部分,是办事有分寸。毕竟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可能改变大趋势。只有先保护好自身,进而才能用自己的作为慢慢的影响趋势的发展。不是“委曲求全”而是明哲保身。这似乎和惯常印象里儒家读书人的刚直不阿不大一样。但要知道,孔夫子其实是很通达的人,原始儒学也绝不讲究动不动就玩命死谏。 前面学过,孔夫子讲求孝道,那么儿女当然应该努力保全性命,不至于让父母伤心难过。身体发肤受自父母么,这才不违背孝道。所以这一个女婿、一个侄女婿,刚好能帮助我们理解孔夫子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复杂性,他的这两个侧面都无比真实。
另外,这两章读下来,我的个人感受是,对比前面坐过牢的公冶长,和治世乱世都能保全自己平安度过的南宫适,从世俗社会父母选女婿的角度来看显然南宫适比公冶长更可靠。孔夫子替侄女优先考虑,这是他作为家族长辈的处事方式,又何尝不是尊重兄长的“悌”呢?也就是有威望的所在,凡事不以自我为中心,先替周边的人考虑。 要知道,在古代社会,子女在婚嫁的事情上,父母往往有很大的决定权和影响力。而且这个时候,孔夫子同父异母的哥哥“孟皮”已经过世了,他作为叔叔就能够为侄女做主去操持这件事情。
5.3
【原文】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注释】①子贱: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也是孔子的高足。
【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是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获得这种好品德的呢?”
【悟评】 这个学生姓“宓”,叫不齐,“子贱”是他的字。一般来说,孔夫子称赞自己的学生(比如他最看好的学生颜回),最高的评价是说他好学,不特别强调某一种能力,只是说他内心永远都充满仁德。 要知道,孔夫子评价人物一般习惯分成几等:圣人、贤人、仁人、君子。前两个肯定不是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想见“君子哉若人”这句话的评价之高。孔夫子直接称赞学生为君子的时候实在不多,可见孔夫子对子贱的赏识和喜爱。
中国有一句成语君子尚德,当是来自此章。
这君子指宓不齐,尚德指崇尚道德。尚德崇德一个意思,指把道德放在首位。
孔子的意思是,宓不齐是位君子,他很把道德当回事儿。
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一般人孔子是不许其为君子的。在孔子的心目中,仁即君子,君子即仁。而君子者,爱人、立人、达人者也。
孔子称赞子贱为君子,子贱当有过人之处。
据《吕氏春秋·察贤》记载,子贱为单父宰时,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结果是“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当他向孔子述其政绩以后,孔子称赞说:“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意即宓子贱还可以做更大的官。
《孔子家语》记载了子贱为官时孔子去看他时的一段对话。
“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偕仕。孔子过孔篾,而问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对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龙, 学焉得习, 是学不得明也;俸禄少饘粥,不及亲戚,是以骨肉益疏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问疾,是朋友之道阙也。其所亡者三,即谓此也。”孔子不悦,过子贱,问如孔蔑。对曰:“自来仕者无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诵之,今得而行之,是学益明也;俸禄所供,被及亲戚,是骨肉益亲也;虽有公事,而兼以吊死问疾,是朋友笃也。”孔子喟然,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若人犹言是人者也鲁无君子者,则子贱焉取此。”
在孔蔑眼里只有失没有得,而在子贱眼里,只有得没有失。
单父,单县古称。春秋鲁邑,秦始置单父县,后唐同光二年(924年)改置单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单县,地名沿用至今。
据说单父因舜帝的老师单卷在此居住而得名。单县还是西汉女政治家、开国皇帝刘邦妻子吕后的故里。单县县城素有牌坊城之称,雕刻精美的“百狮坊”、“百寿坊”等重点保护文物闻名全国。
当然,单县羊肉汤也很出名。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论语》中也可找到出处。孔子曾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当政者认民可使(听当政者的话),就不用去管他;如果当政者认为民不可使(不听当政者的话),就应当去教育,使其明白道理。
宓不齐应当是孔子这一思想的真正践行者。
5.4
【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rǔ),器也。”曰:“何器也?”曰:“瑚(hú)琏(liǎn)也。”
【译文】子贡请教孔子:我的表现如何呢?孔子回答:你嘛,像一种器皿。子贡接着问:那到底像什么样的器皿呢?孔子说:是宗庙里贵重的瑚琏。 “瑚琏”是古代宗庙祭祀时很重要的器物,盛粮食用的,在夏朝的时候叫做“瑚”,在商朝的时候叫做“琏”。“瑚”和“琏”都有个王字旁,也就是玉,两者合并用来比喻尊贵而华美的器物。
【悟评】 谁都知道孔子有句著名的话叫“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至少有两个含义。第一,君子是人。第二,君子不能如器皿那样,只有特定用途(意思是君子应当博学,应具备多种才能)。
君子是人不是器。何为人?有子讲的很清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hào] 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不器的第一个含义是孝悌。
孔子主张好学,主张博学。因为只有好学,只有博学,人才能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还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衅矣夫。”
对孔子这个观点(君子不器),相信端木赐是很清楚的。端木赐很想自己知道是不是达到了君子的标准,就去问孔子。
不想孔子当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 女,器也。” 孔子的意思是,你还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你还要继续努力。
“何器也?”端木赐不死心,非要问个清楚。 “瑚琏也。”孔子回答说。 瑚、琏是宗庙祭祀用的高档器皿,盛放黍稷等供品。
孔子教育学生多用比喻。孔子把子贡说成瑚琏,是说子贡还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还得继续努力。孔子用这一比喻,为子贡的进一步学习与修养指明了方向。听着孔夫子回答子贡的话,仿佛能看见孔夫子面对这个学生的提问,有着隐约可见但又没有表现出来的一丝笑容。 所以这句话,其实既是褒又是贬,还有点开玩笑的调侃。我们前面学过“君子不器”,所以孔夫子还是隐隐约约在说,学生的发展似乎并没有完全达到他的期待。但是瑚琏的重要性,又暗指子贡的才能也兼具高雅和厚重的风采。所以这个评价并不低。只是离孔夫子心中理想的品格差了那么一点点。那就是“君子不器”。 整个问答的大背景,其实是在一个很轻松幽默的对答中完成的。再仔细品味一下,还有点开玩笑的意思。
说到瑚琏,自然会想到王熙风的丈夫贾琏,那位风流成性的富家子弟。《红楼梦》中贾琏为二爷,我没有注意到大爷为谁,我想,这大爷当是贾瑚。也许贾瑚死得早,曹雪芹没有展开写。瑚琏不分家,既然二爷叫贾琏,这大爷当是贾瑚。这没有考证,只是瞎猜而已。
5.5
【原文】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释】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2)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有人说:冉雍也算是个仁德的人吧,可惜就是口才不太好。孔子说:何必要那么好的口才呢?靠伶牙俐齿总跟人辩论的人,最容易招来他人的厌恶。再者,我不知道冉雍算不算仁德之人,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悟评】在本章,有人称仲弓仁而不佞。意思是仲弓仁爱厚道,不擅长能言善辩。孔子高度赞同,并借题发挥。
“冉雍”这个人刚正廉直又沉默少言,这恰恰是孔夫子肯定的品格。他是孔夫子的弟子,是孔门十大哲人之一,孔夫子对他评价很高,甚至觉得他有“面南而治”的君主才华,称其为“犁牛之子骍且角。”而且就《论语》这本书来说,相传他是主要的编辑者,所以说他对于儒家学派的贡献也很大。 这句一开头,就是别人议论冉雍的话传到孔夫子的耳朵里。大概当时社会的风气是:伶牙俐齿的人很吃得开,有好辩逞才的心理趋向。但孔夫子觉得这样的人,往往喜欢在众人面前逞能,很能出风头,也容易遭人恨。
关于言与行之间的关系,孔子有三个基本的主张。
一是讷言敏行,二是行先言后,三是少说多做。
孔子反对一切形式的能言善辩,夸夸其谈。
孔子喜欢的学生都不大爱说话,如颜回、仲弓。对话多的学生,孔子都不喜欢,如宰我、仲由、司马牛。
这里的“佞”这个字得单独说明一下,在今天如果说一个人“奸佞”,评价是很差的;但在孔夫子的时代这个字还没有大奸大恶的意思,只是口才好而已。 要注意,本章中,“焉用佞”三个字重复了两遍,语气颇重。看来孔夫子对这种说法非常不满,所以一点也不客气,直接驳回。 老夫子的性格相当耿直,只要不是进宗庙见国君那样的正式公开的场合,他跟学生、晚辈们私下交流时是相当的率真,是个性情中人。
孔子指出了佞的三个危害,一是给人留下话柄(言多必失),二是让人生厌(喋喋不休的人没有几个人会喜欢),三是让人觉得不厚道(不知其仁)。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少说话。不说话,人家并不会把你当哑巴卖了。
5.6
【原文】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yuè)。
【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当官这件事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孔子听了打心底很高兴。
【悟评】漆雕开复姓漆雕,名开,又名启,字子开,蔡国人。是孔子早年的学生,比孔子小十一岁。喜研《书》(《尚书》),是孔子在《书》方面的得力助手。孔子死后,设坛讲学,为儒分为八之一。他认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这一点与孔子的认识是一致的。司马迁《仲尼弟子列传》及《孔子家语》中对此人都有记载。传有《漆雕子》十三篇。《论语》中,漆雕开只出现在这一章。
孔子对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非常了解的。孔子大概知道漆雕开做学问是把好手,但又怕耽误了漆雕开的为仕前程,于是劝漆雕开去做官。做官吗,一是可以为国家做事,二是可以取得俸禄,养家糊口。 跟孔夫子学习的学生们, “学而优则仕”,出路之一就是去从政当官。一般来说,学有所成必急于一试,“直挂云帆济沧海”嘛, 且他的好多弟子后来也都是去做了官。孔子对漆雕开也是这种态度。做官吗,当然有年龄限制。过了那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况且在孔子的学生中,漆雕开属于年龄较大者。可漆雕开很稳重也很谦逊,是个能沉得住气的人,没有急于求成,反而显示出这个人的志向不小,所以孔夫子感到十分满意。
我想,孔子之所以高兴,原因可能有二:
一、漆雕开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是做官的料。人贵有自知之明吗。
二、孔子认为,漆雕开应当继续在门下学习。孔子曾说过,“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漆雕开应划在“难得”之列。
也不排除孔子是在故意测验漆雕开,看其志向如何。夫子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设个小圈套套套学生,也不是不可能的。这句话背后,有个很特别的背景,其实是从漆雕这个姓氏看出来的。“漆雕”这两个字,说的是在古人日常使用的漆器上雕刻,所以这是用自己的职业当了姓氏。 因此看得出来,其实孔门弟子真的阶层丰富,既有子贡这样的大富豪,也有孟武伯那样的大贵族,还有漆雕开这样的底层手工业者,“有教无类”绝不是虚言。
短短的对话,深刻的意蕴,这就是《论语》的魅力。
5.7
【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我的学说主张实行不了的话,就坐个木筏子漂洋过海吧,能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听到这个话,很高兴。孔子听到子路的反应后又说:“仲由啊,太好勇了,已经超过我了。但是除了这一点,其他就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了。”
【悟评】孔夫子为了政治理想奔走呼号,但始终不得志。孔夫子也是人,当然也会在某些时候感到特别失落,恨不得要出海归隐了。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容易想到离群索居,想到远走他乡。
孔子说,“天下这么乱。我还是到海边去吧。谁会追随我呢?大概只有仲由了。” 我们通读《论语》,就会觉得这句话特别有意思。子路是个急性子,平常挨老师训的时候多,很少能听到表扬。但到了关键时候,就看出来谁真的跟孔夫子铁了,这种信任是别的学生没法跟子路比的。 子路听到老师这么说,当然是大喜过望。于是孔夫子马上就又敲打他,说虽然子路很猛,找不到木材扎筏子也是白搭,不给他翘尾巴的机会。
仲由者,子路也。他比孔子小9岁。孔子与子路的关系比较复杂。首先他们是师生关系,其实是兄弟关系,还是朋友关系。子路还是孔子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子路对孔子忠心耿耿,这一点特别明显。
在《孔子家语》中,孔子曾说:“自吾得由而恶言不入于耳。” 好勇是子路性格中的一大特点。
在《阳货篇中》,子路曾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主张勇要与义结合起来,如果有勇无义,则非乱即盗。孔子还讲过,“见义不为,无勇也。”子路有优点,也有缺点。孔子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子路。
孔子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君子。而君子者,仁、智、勇皆备也。
正因为孔子对子路寄予很大的希望,孔子最后来了一句:“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这就是所谓的恨铁不成钢。
5.8
【原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止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是仁德之人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德。”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封地里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德。”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之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德。”
【悟评】 孟武伯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两章。这是其中之一。在另一章中,孟武伯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思想就是围绕仁展开的。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仁者,爱人也;仁者,立人也;仁者,达人也。这是仁的最基本的标准。在孔子的学生中,孔子认为只有不多的学生能达到仁的标准。一是颜回,二是子贱。孔子说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说子贱:君子哉若人,尚德者若人。也许还有仲弓、冉伯牛、闵子骞。在《先进篇》第3章中,除颜回外,这三人被列入德行科中。
无论是子路,还是冉有,还是公西华,这都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大家还记得四子侍坐吧?这三人都在其中。
子路冉求有行政管理才能,公西华有外交才能。这都是孔子学生中的佼佼者。
孟武伯对孔子的思想了解,对他的这几位学生更了解。
孟武伯就想知道,孔子的这几位好学生是不是仁者。我们不知道孟武伯的用意何在。也许是好意,也许是不怀好意。 子路仁乎?冉有仁乎?公西华仁乎?孟武伯展开了一系列的追问。
孔子当然知道这几个学生还没有达到仁者的标准。但孔子没有回答说“不仁”或者“未仁”。孔子的回答是“不知也”。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回答。回答“不仁”不妥,回答“未仁”也不妥。惟有回答“不知也”才是最巧妙的。
如果回答“不仁”或者“未仁”,这是对这几位学生的否定。这话若是传到学生习朵里,那会引起很大的麻烦。作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孔子当然不愿意惹这样的麻烦。回答“不知”,即使传到学生耳朵里,也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弹。
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别人给你选择题是与不是时,如果你觉得难以回答,你可以向孔子学习,回答说“不知也。”“不知”应当是一种很好的外交辞令,用途广泛。
说话是艺术,且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孔子深谙此道。
……………………………………………………………………………………
这是第一次出现孔夫子系统地评价自己的学生们。提问的孟武伯,就是前面讲过的孟懿子的儿子。孟懿子和孟武伯这父子二人都跟着孔夫子学习,是学生中少有的贵族。 这里提到的“赤”也就是孔夫子的学生公西赤,字子华,所以也被叫成“公西华”。他学礼学得很好,擅长祭祀之礼和宾客之礼,又善于交际,有外交才能。“冉求”也被叫成冉有,因为他的字是“子有”。 子路就仲由。
作为老师,孔夫子对学生们的情况非常了解,看人看得极准。估计这是孔夫子五十岁时在鲁国做官时发生的对话,因为后来这三位随孔夫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后恰好都出任了相应的职位,一如老师的预判。 在孔夫子的学生中,这三个人明显各有特长,学习成就比较突出,也受老师器重,这在他同学们心目中都有共识。后面的《先进篇》里,像这样把他们对比的地方还有两处。那《论语》中为什么总把这三个人放在一块儿来说呢?想来可能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孔夫子返回鲁国后,在各国担任了官职,而且很快显露出了才华。况且,这三个人都是跟随孔夫子学习最早的一拨学生,因此在编辑《论语》的时候,把这几位前辈同窗放在一起说,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5.9
【原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能够悟出十个道理来,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悟出两个道理来。”孔子说:“不如他,我赞成你的说法,你的确不如他啊!”
【悟评】与者,赞同也。老师让端木赐自己与颜回比。 这是个比较尴尬的题目。
说自己比颜回强吧,这得需要脸皮厚,且老师未必同意。说自己不如颜回吧,自己未必是这样认为,人一般都是会把自己当回事儿,一般都不会把别人当回事儿。
端木赐何许人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一般人不在他眼里。
一番权衡后,端木赐还是决定忽悠老师。
“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能够悟出十个道理来,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悟出两个道理来。” 端木赐采取的是以退为进。
大概端木赐猜想老夫子会这么说:“你太谦虚了。颜回与你差不多。即使强也强不到那里去。”
端木赐深知,人谦虚时往往会得到表扬。即使是装谦虚,效果也不会差。
但没有想到孔老夫子早就看透了端木赐的用意。孔老夫子不留情面地说:“我赞成你的说法,你是不如他。”
孔老夫子实际上是在告诉端木赐,不用在我面前耍滑头。你那一套,我很清楚。孔子可能认为端木赐有骄傲的表现,故意通过这种方法来教育他。
从本章句我们看到了师生之间的斗智斗勇。师生之间的斗智斗勇也是蛮有意思哟。
………………………………………………
说完子路、冉有、公西华,这一回评价的是孔夫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 在前面(5.4)学过,孔夫子把子贡比作宗庙里的神器瑚琏。在这里孔夫子估计是故意套子贡的话,想看看他到底有没有自知之明,所以问:你比颜回如何?
子贡反应真是快,而且回答得滴水不漏,立刻承认“我不如颜回”。他当然知道颜回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可再仔细品品他的这句话,照样能够看得出子贡这个人自视甚高,即使是说谦虚的话也得给自己贴金:在充分肯定了颜回的优秀之后,对自己做的评价是“闻一知二”。 什么意思呢?比起颜回的“闻一知十”我的确不如,但我自己也不会很差,起码能做到“闻一知二”。闻一知二,在子贡自己看来已经是超级学霸了。
只是面对学生对颜回的理解和肯定,他心有同感,所以发出赞同的评论:“我们都不如他。” 两个“弗如也”,表明了他是真心认可,不是敷衍。第一个“弗如也”是孔夫子听到子贡一边谦虚,一边还要自吹自擂,就直说你确实不如他。第二个“弗如也”连带自己也一并加入:“我们俩都不如他”。前一个是对子贡的否定,后一个是对颜回的肯定。
5.10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之墙不能再粉刷了。我对宰予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啊?”孔子说:“以前我对于人,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对我来说是宰予让我有了这样的改变。”
【悟评】在孔子看来,白天是学习和劳动的时间,不能用来睡觉。
在其他人都在学习和劳动的时候,宰予却去睡觉了。
比如在课堂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他却突然打起了呼噜。 在课堂上睡觉甚至打呼噜,这是对老师的极大不尊重。
这是严重的违礼行为。
孔子当然不能容忍这种违礼行为的存在,于是孔子大发脾气。
孔子善用比喻,即使在骂人的时候也是这样。
孔子把宰予比喻成了朽木,朽木当然不可雕;孔子把宰予比喻成了粪土之墙,粪土之墙当然不可杇。孔子骂人是很狠的。
如果宰予只是偶尔一次两次这样,相信老夫子不会发这样的脾气。
宰予属于“惯犯”,属于屡教不改者。 为什么这么讲?
孔子解释得很清楚。“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从语境上推断,宰予曾经向孔子保证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但宰予又犯了。
对于屡教不改者,孔子当然不能原谅。
最后补充一句,虽然宰我经常跟孔子抬杠、给孔子出难题,但宰我是孔子的十大弟子之一。
宰我与子贡为言语科双雄,属能言善辩、侃侃而谈者。
……………………………………………………
“宰予”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那个“宰我”,因为他的字是“子我”。宰予白天睡觉偷懒,让老师抓了个现形;又因为《论语》的影响力太大,他大白天睡觉这件事被中国人记了两千年。甚至还从这里产生了两句特别常用的俗语:“朽木不可雕也”和“听其言,观其行”。 孔夫子对学生,从来是有啥说啥、直截了当。而且孔夫子骂宰予,应该主要还不是他白天睡觉,而是他言行不一。
战国秦汉的时代,有一句话特别流行,相传是孔夫子说的:“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史记》讲孔夫子也引用了,很多古书都提过。 孔夫子的意思是,子羽虽然长得丑,但是人很规矩,以貌取人是错误的;宰予非常会说话,但是不怎么守信用,用他说的话来判断他的人,那也是错误的。 这大概可以帮我们理解为什么孔夫子会在后面说,“原来我和人交往,他说什么我就相信什么,现在我和人交往,要听其言观其行”。
5.11
【原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chéng)。”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不就很刚强吗?孔子说:“申枨也是有欲望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刚强呢?
【悟评】 申枨,枨,音chéng,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学生。春秋时鲁国人,精通六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朱熹对于“刚”是这样注释的,“刚,坚强不屈之意,最人所难能者,故夫子叹其未见。”就是说意志上的坚强不屈是很难做到的。后面孔夫子还有句话,“刚毅木讷,近仁”,这说明在孔夫子的概念里,“刚”很接近“仁”的品质。“ 朱熹还引用了程颐的话“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 意思就是人只要有欲望,就无法做至刚毅不屈,刚毅不屈的人能做到不屈服于自己的欲望。
中国人常讲的无欲则刚当是与此章句有关。
人有了欲望,就会想方设法去满足欲望。而欲望如果很小,靠自己能力能够实现,则不用求人;但如果欲望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不求人办不成,这时候就刚强不起来。因为一刚強,欲望就得不到满足。所以有些人为了实现欲望,就会求天告地,就会卑躬屈膝,就会请客送礼,就会进谄献媚,就会溜须拍马、转风使舵,就会讨好别人、巴结别人,就会在关键时刻认怂,就会不要脸。
还有个规律,越是欲望极強的人,越是贪生怕死,越是贪生怕死的人,越不会顾及脸面。
…………………………
某普是个欲望极强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无所不用其极。元月六日,为了自己继续当总统,竟然煽动自己的支持者去冲击国会。这个人不要脸真是到家了。
听说某普正在研究利用总统特权自我赦免。自己赦免自己,这不是拿着法律在开它们国人的玩笑吗。这不是在制造全世界最大的笑话吗。…………………………
突然就想起孔老夫子的另一句话来,“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既然把老天得罪了,把众怒犯了,那就折腾什么也没有用了。
5.12
【原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说:凡是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的东西,我也不会想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端木赐啊,这可不是你能做到的。
【悟评】 这一章可以参照《八佾第三》里,曾子说的那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来理解。什么是忠呢?就是为人处世尽心竭力。什么又是恕呢?就是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说得特别明白,这是孔夫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一以贯之的脉络。子贡这句话,其实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差不多,这其实已经是一种非常接近“仁”的道德追求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求别人做到的,看看是否自己已经做到了。 但孔夫子觉得,这说起来轻松容易,实际做起来就非常难,需要深厚的学养和修为。
…………………………………………………………
假设一下这句话的场景:子贡深知孔子赞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于是子贡对老夫子说,“我不愿意别人强迫我,我也不愿意强迫别人。”
孔子对子贡是非常了解的。孔子相信子贡不希望别人强迫他,但他不相信子贡不强迫别人。
于是孔子说:“非尔所及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还做不到这一点”。
孔子对端木赐是一点面子也不留。对这种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标榜的学生就应当打击打击。
5.13
【原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夫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知识,我们做学生的可以听到,可以学习,可以弄明白;但夫子所讲的人人性与天道,不是像学问那样一听、一学习就会了,不容易明白与掌握。
【悟评】 所谓文章,指孔子传授的《礼》《乐》《诗》《书》等知识。这些东西,对端木赐来讲,较容易明白与掌握。
端木赐强调说,夫子讲的人性,讲的天道,却不是那么容易明白与掌握。
人性何?人之本性,人之天性也。孔子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既认为人性是善的,也认为人性是恶的。所谓善恶本同体,阴阳自相侵。这与后来的孟子、荀子不同。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但孔子认为,人可以通过教育,通过修身弃恶从善,舍小人而成君子。
天道何?天之规律也。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生焉,百物生焉。人应当顺天道,随自然。人不可违天。孔子讲,“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敬天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猜想,端木赐醉心于仕途,醉心于货殖,不大愿意去考虑这些在他看来这些较虚的东西。他不是弄不明白,而是不愿意下力气把它弄明白。
…………………………
又一种解释:子贡说:老师的风采仪度,世人可以听得到。老师有关人性与天道的说辞,世人恐怕很难听到。 这是子贡夸赞老师的话,孔夫子的教学风格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老师的文采风度是直观的,一般人很容易感受得到。但老师的思想和学问很高,一般人可够不着。这既是对老师的敬仰,也有点入室弟子的小得意。 需要提醒的是,这句话里的“文章”二字许多人解释为文献,觉得还是用“风采”更好。像子贡这样的学生,伴随夫子身边多年,要说他从来没听过夫子讲人性、讲天道,于理也说不通。更何况不论是《论语》还是《孔子家语》,甚至后来出土的考古证据(比如郭店楚简),都明明白白地记载过孔夫子和学生们讨论类似的话题。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样理解或许更好:子贡是想说,老师不是不谈论“人性”“天道”这些大题目,而不是直接谈,也不随便跟平常人谈论罢了,跟入室弟子们肯定还是谈的。
5.14
【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未抵达能够实践的程度以前,害怕自己又听到新的道理。有:通“又”。
悟评:老百姓常说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
每个人的脾气和性格都不一样。
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
关键从哪个角度去评价。
比如子路,永远是一副急火火的样子。
这事还没有做完,只要听到了另外一个事,就去做另外的事。
没有定力,沉不下心来。
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人真有。
每天忙忙碌碌,每天风风火火。
听不到风就是雨。
孔子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行也。
如果身上真有这个毛病要改。
但改正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江山易改,脾性难移。
实在改不了就改不了吧。做一个真实的人,跟着感觉走,也好。
只是要永远要记住一句话: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
前面学过“子路”也就是大弟子仲由,对孔夫子心服口服,死心塌地追随一生。但是比较起来看,他的处世方式显得似乎不那么成熟老到,性格又过于耿直,心里面有什么脸上就直接挂出来,肚子里放不下事情,甚至有时还显得有些粗鲁。 孔夫子的理想人格“君子”是“讷于言敏于行”的,但是子路就光敏于行了,甚至到了冲动毛躁的程度。 就拿学习这件事来说吧,本来你上课听老师讲了一个道理,你就安心去学去做就好了。可他像个孩子一样,生怕不在老师跟前的时候,就会漏听了老师讲的内容。所以觉得子路倒也是个非常天真耿直的人,性格可爱。
孔夫子评价弟子小结:《公治长》篇因为连续评价了弟子,有必要做个总结和梳理: “公冶长”一生治学,德才兼备,虽然坐过牢,可孔夫子不觉得他有罪,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南宫适”知晓分寸,进退有度,好年代能干、坏年代能自保,孔夫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宓子贱”仁德好学,刚正不阿; “子贡”心高气傲,有点喜欢自我标榜,孔夫子总是苦口婆心地对他旁敲侧击; “冉雍”朴素踏实、勇于实干; “漆雕开”稳重谦虚,志向高远但也沉得住气; “子路”是个急性子,自视甚高,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 “公西赤”善于外交,口才一流; “冉求”多才多艺,特别会管钱,但是因为帮季氏敛财,受到孔夫子的严厉批评,后来跟孔夫子学习之后逐渐成为仁德之人; “宰我”调皮捣蛋,能言善辩,他最出名的事就是白天睡觉被老师骂; “申枨”精通六艺,但欲望比较强,孔夫子觉得他还没培养出刚健的气质。
5.15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会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去求学问,而且也不认为这是一种羞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悟评】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人生前有姓、有名、有字、有号。对于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也要有个号。死后的这个号叫谥号。这个谥号是有一帮人根据程序来议定的。实际上这个谥号对这一个人生前活动做一个正确的评价。开始时是天子、国君、大夫有谥号,后来在民间,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乡绅死后也有谥号。
谥号者,盖棺论定也。
孔圉是卫国大夫。孔圉死后当然要给他一个谥号。
孔圉死后谥号“文”。
端木赐大概对这个谥号有疑问,就向孔子请教。
孔子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给孔圉拟定谥号为“文”。一是敏而好学,二是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者,勤奋而好学也。孔子不止一次地讲,敏则有功。不努力、不勤奋是做不出成绩的。
好学孔子赞赏的品质之一。孔子给自己贴的标签就是“好学”。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之所以最喜欢颜回,除了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外,还因为颜回好学。颜回不仅好学,还“不迁怒,不二过”。原文见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不仅强调好学,还强调了学习的方法 ,这就是向所有人学习。
不仅向比自己高的人学习,还要向与自己差不多的人学习,还有向比自己低的人学习。向比自己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孔子深知,不耻上问容易做到,不耻平问也容易做到,但不耻下问很难做到。
但人家孔圉做到了。
孔文子又叫仲叔圉,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曾谈到过这个人(论语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仲叔圉负责卫国的外交事务,是能干之臣。
……………………………………………………
【悟评】从这一章开始,孔夫子就跳出学生范围,评论当时的人了。 孔文子,名圉(yǔ),是卫国的贵族,曾在卫灵公、卫出公两朝为卿。他死后卫国的国君赐予他“文子”的谥(shì)号,后人就称他为“孔文子”。根据历史记载,孔文子去世大概比孔夫子早一年,所以这个对话应该发生在孔夫子晚年。子贡挑“文”这个谥号来提问,其实针对的是具体的礼法问题。 “谥号”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盖棺论定,一个国君或者公卿贵族去世以后,会根据当时的价值观给他一个最终评价。 根据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考古研究,谥号大概是在周穆王前后普及。周穆王,就是传说中拜会了西王母的那个周天子。一般来说,帝王的谥号由朝廷掌管礼仪的官员议定,再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古往今来都是封建王朝礼法中的一件大事。 针对《论语》的这段话,宋代大儒朱熹解释说: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孔夫子告诉子贡,孔文子的谥号是在赞扬他:机敏又爱学习,位高权重却不耻于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这也是后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两个成语的源头。
5.16
【原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在评论郑国的子产时说,他有君子的四种德行:他的行为很谦恭,对待上级能够做到敬重,对待老百姓有恩惠,役使他们合乎时宜。
【悟评】 “子产”是郑国大夫公孙侨的字,他执政二十多年,是郑简公、郑定公两朝老臣。郑国的国相,比孔子早几十年。孔子对子产非常敬重,称子产为“古之遗爱也。”
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
2600年前子产就认识到言路是堵不得的,防口如防川。
在本章中,孔子赞扬了作为相国的子产的四个特点:恭、敬、惠、义。
其行己也恭。他自身表现得谦恭低调。孔子讲,恭则不侮。很多人有能力,但没有学会夹着尾巴做人,这样的人往往因傲致败。
其事上也敬。上者,国君也。子产对国君尊重。对国君忠,对国君敬,是做臣子的本份。过去有大不敬罪。作为国相不敬君,轻则被罢免,重则会招来杀身之祸,甚至获灭门之罪。子产对此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其养民也惠。惠者、恩惠、实惠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孔子讲,惠则足以使人。要想让别人听你的,没有恩惠是不行的。
其使民也义。使民也义,实际上就是使民以时。该役使老百姓时则役使老百姓,不该役使老百姓时则不役使老百姓。要有时间观念,要有度。
如果做到了这四点,“于从政乎何有?”从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
……………………………………
子产执政之初,郑国不仅落后,还经常挨打,在晋国和楚国两强争霸的时候经常被当作出气筒,在纷乱中受尽欺辱。 子产励精图治,对外在晋国和楚国之间不亢不卑尽力周旋,让郑国免于战祸,为国家赢得了尊敬和安全。 而对内,他是很有建树的改革家,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包括整顿田制、重订赋税;还有特别著名的“铸就刑书”,也就是把法律条文铸刻在大鼎上,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的成文法。 子产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郑国在他的变法图强下,竟然呈现出了中兴的局面。据说子产逝世的时候,老百姓传唱的是这样的歌谣: 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意思是说:“我们的子弟,是子产教的;我们的田,是子产帮着开的;子产死了,谁能接替他啊?” 了解这个背景你才能明白,孔夫子为什么给他“君子”的称号。谦恭、敬重、慈惠、道义,都是孔夫子政治理想和君子人格的具体表现。
这几章除了孔夫子的弟子,我们还认识了两个历史人物,都是当时诸侯国的很有势力的大夫——一个孔文子,一个子产。孔夫子对子产评价很高。
5·17
【原文】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
【注释】 (1)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平”是他的谥号。(2)久而敬之:“之”在这里指代晏平仲。也有的解释指晏平仲的朋友。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这个人,很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越久,别人越尊敬他。
或译: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虽然都是老朋友了,他对老朋友仍然很尊重。
【悟评】于我而言,我更赞同第二种译法。
朋友之所有成为朋友,有两个前提,一是相互信任,二是相互尊敬。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朋友之间不是刚性关系,愿意交就是朋友,不愿意交就不是朋友。如果朋友之间相互不信任了,朋友也就做不成了。
朋友之间还需要尊重。尊重就是敬。越老的朋友越要相互尊敬。被尊重是一种稀缺资源,人与人之间一离开了尊重,关系就完了。尊重意味着不相互欺骗,尊重意味着以礼相待,尊重意味着互不埋怨,尊重意味着温文尔雅,尊重意味着和风细雨。
越老的朋友越要尊重,这是晏平仲留给我们最重要的交友经验。
………………………………
“晏平仲”就是齐国的重臣晏婴,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多年。在其它先秦典籍里记录了他很多事迹。有些我们很熟悉的成语,比如“对答如流”“自取其辱”“南橘北枳”“二桃杀三士”,都跟他有关。 孔夫子直接和他打过交道。虽然在孔夫子游历齐国时,他曾经反对过任用孔夫子,坏了夫子的好事,但老夫子对他的评价还是相当客观公正的。 晏婴这个人聪慧机智、能言善辩,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闻名诸侯。
孔夫子评价晏婴“久而敬之”,历来读书人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到底是他和别人交往很久?还是说晏婴和别人交往越久,别人越尊重他呢? 善于和人交往的确是长处,但是往往熟络之后就以为可以彼此不分、毫无顾忌,忘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分寸和距离,反而容易闹出矛盾来。这也就是我们学过的“事君数,斯辱矣;事友数,斯疏矣”。 但是晏婴这个人就很不一样,他知道如何拿捏分寸,也懂得自尊自爱,不轻易丧失原则,所以相处越久越敬重他。
顺便说一句,《晏子春秋》这部书很有意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5.18
【原文】 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节藻棁(zhuō)(3),何如其知也!”
【注释】 (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2)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3)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养了一只蔡这个地方的大乌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还雕刻绘有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悟评】
我们先看臧文仲这个人。
臧文仲(?—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曲阜(今山东曲阜市)人。春秋时鲁国大夫。
世袭司寇,执礼维护公室。博闻强识,不拘常理。服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位国君,废除关卡,利于经商,于国于民。
鲁文公十年,去世,谥号为文,世称臧文仲。
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但他对礼则并不在意。他不顾周礼的规定,竟然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孔子指责其为“不智”。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不大相信。至于用龟占卜,孔子明显表现出不屑。孔子对礼极为尊祟,对各种违礼越礼行为特别反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孔子才说臧文仲不智。在孔子看来,智者应当远离鬼神,应当不违礼制。
………………………………
这里有两个障碍得扫清: 1、臧文仲,是带着谥号的称呼,鲁文公十年,去世,实际上他叫“臧孙辰”,是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是经历过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朝的老臣,还是孔夫子的先辈,到孔夫子的时候早已作古了。臧氏家族是仅次于三桓的一个世家大族,臧文仲很有政治能力,所以去世后被国君赐予了“文”的谥号。 2、居蔡,就是给蔡地的大乌龟盖个居所的意思。蔡这个地方,以出一种特别大的乌龟闻名,这种乌龟非常珍贵。 何如其知也,这是孔夫子的一句反讽。他的智慧怎么样呢?就像你今天用讽刺的语气问“你也太聪明了吧?”,意思差不多。
臧文仲这么一个历事四朝、被人们以为有智慧有权谋的老臣,居然花这么大的财力、这么多的心思用于伺候这么一只神龟!还给它盖了个大屋子,还“山节藻棁”。什么意思呢?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房屋梁柱上画满了水草纹饰。其实天子宗庙才能这样装饰。 孔夫子认为他僭越了君臣应有的规格,对于这种事他可不会放过。 不过臧文仲这个人,在鲁国历史上也办了不少好事,作为一个老臣绝对不白给。所以即便不满他山节藻棁,孔夫子一方面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但也拐弯抹角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5.19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文子(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2)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
(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译文】学生子张问孔子:楚国的令尹子文多次受命为上卿,脸上并没有高兴的样子;多次被罢免,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脸上也没有不高兴的样子;他每一次被免职时,必会详细交代政务给新任职者,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算是尽忠了吧。子张问:那算的上仁了吗?孔子说:我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子张)又问:崔杼以下犯上,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的家资,全部舍弃而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悟评】
子张虽然没有做过官,但在《论语》当中和孔子讨论了许多做官的问题。
孔子的许多为政思想都是在和子张的讨论中表达出来的。
所以学习《论语》中的为政思想离不开子张。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一点这章特别清楚。
子张就是想弄明白,在孔子的心目当中,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个,子张想弄明白,忠于职守算不算仁。
从孔子的回答当中我们知道,忠是很好的品质,但算不上仁。
第二个,子张想弄明白,清高,不同流合污算不算仁。
从孔子的回答当中我们知道。清高是很好的品质,但算不上仁。
那么何为仁?仁者,爱人也;仁者,立人也;仁者,达人也。
其实,仁最最突出的特征是不自私,是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
…………………………………………
孔夫子的学生子张,连续拿南方楚国的高官和北方齐国的大夫两个人的行为来问孔夫子,问的都是“仁”。在他眼里,遭逢乱世,前途命运不可掌握,这两个人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了相当的素养和气节。 能够忠人之事以尽其心、保持清白,其实已经属于难能可贵的品质。但是把它和仁完全等同,孔夫子就不认同了,可见孔夫子心目中的“仁”的标准要高得多。 这一对比,“清”和“忠”都要比“仁”地位低,就能更清楚地明白“仁”在孔夫子一系列正面概念中的地位了。
5.20
【原文】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释】(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2)斯:就。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中国有句成语叫三思而后行,就是来自本章。
三思而后行的意思是遇事要多加考虑,不可草率从事。
这应当说是一种很好的品质。
但凡事有利有弊,我觉得要做具体分析。
如果遇大事三思而后行,这是对的。牵扯到国家的命运,单位的命运,和个人命运的事情必须三思而后行。
但是如果遇到的是一些无关紧要和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是例行公事,也要三思而后行,这往往是在浪费时间和浪费精力。
如果是为公事三思而后行,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值得提倡;但是为一己私利而三思而后行,这就不对了,要坚决反对。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这样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此话见宦懋庸之《论语稽》。
原来季文子太过世故,为自己事精于算计。孔子的意思是,为一己之私利用得着那么费心吗?!
是啊,为一己之私利用得着那么费心吗?!
原来孔子不是反对三思,而是借反对三思反对季文子的太自私。
…………………………………………
季文子处理事情总是要反复多次地盘算。孔子听说后,表示:反复想两遍,就可以了罢。哪两遍?遇事从头到尾想一遍,再从尾到头想一遍。
“季文子”是季桓子的先祖,也是历任四朝的鲁国重臣。看当时有关他的流传,都说他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遇事要反复思量才能做出决定。对此孔子表示不以为然,但这毕竟是在评论鲁国三桓之一的祖先,所以话说得比较委婉。 我们现在常常会说“三思而行”,都是正面肯定的,小心谨慎总不是坏处。但回到《论语》就会发现,孔夫子是觉得思虑太多反而没有必要,也没有多大好处或者说有点怯懦了。 我们前面学过,先秦的“三”不一定是实数,很可能比三更多。 孔夫子觉得反复想两遍就够了,考虑过度容易对利害估量得太细,反而会产生偏差。所谓“古往今来一转念,抱恨终身何其多”,想得太多,就可能会丧失掉敏于行的勇气和决心。
关于“思”的问题,我想多说几句我个人的心得。思~不是顾虑重重,想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人的思维方式是有方法可循的。 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就是事情最初制定的方向,中间你不要轻易的去改变,因为随着改变,事情的发展脉络也就会随着改变,就因为这些改变而影响了事情的结果,也往往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思考某一件事情,要有正确的方向方法;面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主体时要思虑周全;照顾、尊重、体现各方主体的利益,事物也就无所谓运气好与坏。做好最坏的打算,往最好处办。就是想一些什么样的策略,来避免发生最坏的情况。运气也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所谓的三思,谨慎;周全;忌心存侥幸;不使小聪明……等等,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5.21
【原文】子曰:“宁(nìng)武子①,邦有道,则知(zhì);邦无道,则愚②。其知(zhì),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①宁武子:姓宁,名俞,谥号武,卫国大夫。
②愚:笨。这里用作动词,装笨。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当国家有道时,他就发挥才智,显得很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不出来做事)。他的聪明,别人可以做到;他的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悟评】
宁武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在邦无道时装愚。其装愚的水平很高,孔子称赞说,他装愚的本事很高,无人能比得上他。
在邦无道时,要么不说话,要么就装疯卖傻。因为说话可能会因言获罪,所以不说话为妙。但有时有人逼着你说话,不说话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疯卖傻,插科打诨。
由此看,宁武子是位大智若愚的人。他的智在于装愚,却装的很像。
本章催生了一个成语叫愚不可及。现在的愚不可及是指笨到家了,与原来的装愚而不可及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了。
…………………………………………
实际上就我的理解,孔夫子的说“愚不可及”是对宁武子的一个相当高的评价:他不但有聪明才华,而且能屈能伸有气节,装傻充愣有谋略。 像我们熟悉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郭靖与黄蓉性格就恰好形成对比。黄蓉何其聪明,什么门派的武功,瞄一眼就懂得。而郭靖就是个傻小子,洪七公教了他“降龙十八掌”,里面一招“亢龙有悔”他就傻乎乎地,一遍一遍死练多少次才学会。反而是黄蓉和洪七公品茶喝酒、谈笑风生,她的聪明伶俐很讨老七公的喜欢。 可是郭靖下了聪明人不肯付出的笨功夫。他虽然学得很慢,显得愚钝无比,但一旦掌握了,一拳打出去,强大厚实的功力天下无人能敌。照孔夫子的意思,郭靖这就叫愚不可及!
成语(或谚语)离开了原来的文本,流传时间长了,有时候会走向它的反面。上一章里“三思而行”跟本章的“愚不可及”都属于这种情况。由于阐述某思想的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脾气秉性(价值观念);整个事情的经过和性质,后来听到的人,都无法完整准确的了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理解起来,难免有失偏颇。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打造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我们母语文字有这个特性,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时机状况下,表达出来的意思也不相同。加之有些字谐音,音同字不同的意思就更不同了。所以容易被误解扭曲。
比如说我们经常听的一句话叫“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咱先不论此话的出处,也不说怎么去理解这句话。我们大概都可意会,现今这话在常态下的意思。但请仔细思量,这句话有不妥之处。“君子、大丈夫”多是对男性最好最高的褒奖。后面的一句无毒不丈夫……“毒”字放在这,多表示耍阴使狠吧?哪又怎么配得上“大丈夫”的德行呢?就是脱离了原来的本意,人们以讹传讹,人为的扭曲了语句的原意,为自己不妥的行为美其名曰罢了。 我想正确的讲法,以“君子、丈夫”的德行反推回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量~肚量、气量;度~尺度、分寸。做人做事有容人的气量,不偏不倚有分寸,这才是一个君子或大丈夫该有的行径!这亦如前一章里学过的“三思”,实为正确思考的方式之一,首先要有良好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及标准。
再往深处想,学《论语》看似表面学些文字和事例,但更深层的是,老祖宗就是在引导培养我们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认知思维框架模式。担心我们不能很好的领会,才细述了一个个生动而直观的事例。若是我们只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的,停留在字面上的层次上了,那真是有点对不起祖宗圣贤的良苦用心啊! 可是有太多的人仍旧很“无知”,有多可怕呢?无知到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有一次我在与某熟人聊天时,就建议他读读《论语》吧,因为他总是不满意现状又无力去改变,随即我就给他发了一篇《论语》过去,过会他回复了我几个字~“你捣鼓这些心灵鸡汤有啥用”……有多可悲吧。他不知道在其为人处事当中,他所能做出的正确的行为,在《论语》里面都能找得到依据标准。 我还说什么呢,说什么他都不可能听的进去。有太多的人,听着论语里的道理的反应就是~你少讲这样没用的大道理!别的还说啥了。
还是言归正传吧。孔夫子为什么说宁武子“愚不可及”呢?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卫文公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宁武子辅佐他,很受器重,很多建议都能被采纳,卫国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文公死后偏偏又碰到个荒唐的君主卫成公,骄奢淫逸、刚愎自用,宁武子虽在大夫之位,但为避免与国君冲突退居幕后,周旋其间。但同样是他,在晋国国君要逼死卫成公的时候,用计救了国君。 在卫文公一代,卫国算“邦有道”,到了卫成公一代,卫国则被视为“邦无道”。而在这两代,作为大夫的宁武子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了解了宁武子这个人的故事,再回头来细细品味孔夫子这句话,就能体会到背后的深意了。
5.22
【原文】子在陈①曰:“归与!归与!吾党②之小子③狂简④,斐(fěi)然⑤成章,不知所以裁⑥之。”
【注释】
①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②吾党:我的家乡。古代以500家为一党。
③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④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⑤斐然:有文采的样子。
⑥裁:裁剪,节制。
【译文】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弟子们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采,但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我都不知道还能怎么栽培他们了。
【悟评】孔子周游列国14年。在这14年中,孔子曾多次回到鲁国。据有的专家考证,至少六次或者六次。并不是像有的文学作品当中所渲染的,这14年中间没有回来。
了解了这个背景,对于理解本章就很有帮助了。
一个在外漂泊的人不可能不想自己的家乡。作为老师的孔子,更多的是挂念自己的弟子。
狂简大概是年轻人的特点之一。家乡的弟子也不例外。
何为狂,何为简?
人年轻的时候志向远大,想做这个想做那个,什么都不在自己话下。
人年轻的时候往往不愿受拘束。总想着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孔子对年轻人的这两个特点当然非常清楚。作为教育者,要对年轻人进行引导。
干啥呟喝啥。做老师的,自然就想到如何教育学生。
于是,身在陈国的孔子某一天想起了他在家乡的弟子,那些狂简但有才华的弟子,想着回去去教育他们。
………………………………………………
评论了那么多人之后,后面这几章中有很多夫子自述的话,我们来看看夫子会怎么评价自己。 觉得这句话应该是孔夫子最后一次滞留陈国时说的。孔夫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这十几年来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政治抱负也不能实现。 到陈国的时候,恰好季康子请冉求等学生回到鲁国,帮助他治国理政。冉求他们一回去就崭露头角,不但把季氏领地里的采邑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帮季氏在对抗齐国的时候打了个漂亮仗,风头正劲。 孔夫子这么说,既表明他已经得到了冉求等人传递过来的信息,很得意;又说明他已彻底下了返回鲁国的决心,不再打算过继续漂泊异乡的生活了。倦鸟回巢、归乡之喜恐怕正是此刻孔夫子的心情,何况正有一帮年轻有为的学生在家乡等待着他。
5.23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①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注释】①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②希:通“稀”。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二人,不记人家过去对他们的恶行,所以他们心里的怨气很少,别人对他们的怨恨自然也就少了。”
【悟评】
自古怨怨相报何时了。
你恨我,我恨你,仇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我首先不再恨你,你也可能不再恨我,逐渐地,怨恨就越来越少了。
伯夷叔齐大概懂得这个道理,首先做到不念旧恶,不再把别人对他们的不好放在心上,不仅是嘴上不提,脑子里也不想。之后,对方的怨恨也越来越少。
还是中国古语说的好:怨恨宜解不宜结。
…………………………………………………………
相传伯夷、叔齐因为互相礼让,都不肯继承封国的君位,逃到周国。后来武王伐纣成功、天下一统,但伯夷、叔齐却认为作为诸侯讨伐天子是可耻的,决心不做周臣,不吃周的食物,隐匿在首阳山上仅仅采野菜吃,最终饿死。 他们俩被后代读书人当成古代高洁之士的代表,经常作为典故出现在文章里,孔夫子很喜欢他们。在后面的篇章里,我还会讲到他们。
回到这句话,应注意的重点是“不念旧恶”,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奉行的传统:主张和解、重视调停、既往不咎、不纠缠过去、避免冤冤相报。这个传统确实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底层土壤,直到现在这个态度也还在延续。比起美国人干什么都要找律师,一般中国人对打官司是敬而远之的。 在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里也有一句话讲:“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居家过日子,不论自家亲戚或街坊邻之间,里遇到某些事的时候,要多想着礼让宽容,不能动不动就起分争打官司,能容忍就不争执。到打官司时即使你赢了,也不是什么好事,不是伤了和气就是结下怨恨。 有人会问受了委屈或欺负又或是遇到不讲理的人和事怎么办?有道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不与之一般见识,别人又能耐你何。因此中国文化里面更讲因果循环,各有应报!大家切记不要望文生义,这里更多的还是讲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处世态度。并不是泛指的某些事情。
5.24
【原文】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xī)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①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很直率。
②醯:醋。
【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啊?有人向他借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邻居家借了后再转借给那人。”
【悟评】 这里的“醯”,就是我们现在常吃的醋。2500年前,中国人就吃醋,且是一种日用品。微生高说的是《庄子》里那个尾生,因为守信赴约最终抱着桥柱子被淹死了。可能当时人们对微生高的印象是直爽守信,都评价他是个有修养的人。可孔夫子却对此不以为然。 本来借醋这种小事,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直说就好了。但他跑去隔壁家借来送人,至于为什么微生高会这样做,我们搞不明白。或者是欠那位借醋人的情,或者是怕驳了那人的面子。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着一些不太直爽的心思,比如害怕被朋友说吝啬或者为了表现自己够义气,说明微生高心思比较重。 从这件事情上,孔子判断微生高不直。依照孔子的看法,微生高应当实事求是地告诉那位借醋的人:我家没有醋。你想别的办法吧(或者不吃醋,或者直接到别人家去借)。
这里说的“直”在文言文修辞里是有真假之分的,古人专门造了个表达叫“卖直”,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作秀”一样的意思。你要做好人,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自己本来没有醋也不肯直说,还要向邻居借醋来给人家,这恐怕有点虚伪了。
通过一些很小的生活细节来判定一个人的品性,孔夫子看人真是入木三分,这才是最关键的。有个词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最细微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怎样!不用非得等着处多久或经过多少事才可以的。别忘了有些事情,也许是我们无法经历更是承受不起的,到那时啥都晚了!
孔子赞成实话实说。孔子曾讲过,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讲《论语》时,我有时会讲到这一章。
有一年我给黄山市税务局的同志们讲这一章,并顺便做了个调研:你会做微生高吗?
记得那个班有24个人,有20个人选择不做微生高,有4个人选择做微生高。
巧了,不久后我给济南市的一个班上课,那个班也有24个人,我出了同样的题目,结果有20个人选择做微生高,只有4个人选择不做微生高。
这显出南北方之间的巨大差异。南方人喜欢直来直去,北方人则赞成委婉曲折。
5.25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一说是过分恭敬。
②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也有人说其复姓左丘,名明;还有人说其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人。史学家,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容貌伪善、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本来对那人有怨恨,却不表现出来,而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悟评】
人为什么匿怨而友其人?有三种情况:一是对方力量強大,不敢得罪;二是有求于对方,得罪了对方事情没法办,办不了;三是显示自己是君子,故意巧言令色足恭,赚个好名声。
孔子大概说的是第三种情况。
孔子反对伪善。孔子认为,在这一点上,他与左丘明高度一致。
这是左丘明在论语中的唯一一次露面。
据说左丘明是肥城人,应当是孔子的好朋友。我去肥城时到一个山上参观,山上有孔子与左丘明相对而谈的雕像,两人神情愉悦。
说到左丘明当然要提到《左传》,《左传》者,《左氏春秋传》也,亦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依孔子之《春秋》而作。《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如果读读这本书,当加深对《论语》的理解。
…………………………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脸媚态,过分恭顺,左丘明觉得很可耻,我孔丘也觉得很可耻。隐藏起心中的怨恨,假装和对方交朋友,左丘明觉得很可耻,我孔丘也觉得很可耻。
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作为史官,他本着绝不避讳的态度,如实记录和描写。他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传说后来又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别史《国语》。他和孔夫子是同时代人。
从这句话来看,孔夫子其实很有一点把左丘明当成同道的味道,简单说就是“他说的我都同意”,他对左丘明的评价非常高。
再往前一步,其实也可以理解成:孔夫子非常认同的不仅仅是左丘明这个人,而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史官精神,也就是那个很著名的词“秉笔直书”。
5.26
【原文】
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③轻裘,与朋友共,敝④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⑤善,无施劳⑥。”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
【注释】
①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叫“侍”。
②盍:何不。
③衣:身上穿的衣服。
④敝:破旧,用坏。
⑤伐:夸耀。
⑥施劳:表白功劳。施,表白。劳,功劳。
⑦少者怀之:让少者(年轻人)怀念,或让少者(年轻人)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自己的车马、身上穿的皮袍,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不愿意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愿意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听夫子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年人安心,让朋友们信任,让年轻人记挂我(或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悟评】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各有志,意思是各人有各人的志向。
这句老话在本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子路有子路的志向,颜回有颜回的志向,孔子有孔子的志向。
有一些人非要把这些志向分个高低,分个优劣,我觉得大可不必。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子路的志向是向外求。从某些方面来讲,我还是非常喜欢子路的。大方、不小气、豪爽、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中国人的仪义疏财、为朋友两胁插刀的气概大概是受了子路的影响。
这总比有些人小里小气,扣扣索索,把一分钱攥出水里,把一枚硬币看得比磨盘还大强。
颜回的志向是向内求,时刻关注自己内心的修养。不吹嘘自己有多么好,也不夸自己功劳有多么大。那怕自己有些事情做得好,哪怕自己的功劳很大。
颜回给我们是一个自敛的、低调的、严于律己、谦恭虚心的形象。
能做到颜回这样当然很好。
实际上大家更关注孔子的志向。
孔子说了12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有的研究者把孔子的这12字字向大处说。
说孔子的志向是:天下所有的老年人都得到安置;天下朋友之间都相互信任,说话算数;天下所有少年人都得到关怀和关心。
这当然会使人想到孔子所讲的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不能说错,但这的确有些拔高。
我觉得这12个字不如这样理解更实在些:
孔子的志向是:我与老年人相处会让老年人心安,我与朋友相处会让朋友信任,我与年轻人相处年轻人会记着我的好。
我把孔子的志向概括为“安信怀”。
说两则有“安信怀”有关的故事。
多年以前,我的一位朋友来找我,他开了一家叫长丰的公司,让我给他弄个广告词。
我给他说了十个字:“长丰安信怀,安信怀长丰。”
他不知其意,让我解释,我当然要解释。
解释完以后,他很喜欢。他把这十个字弄成大字,放到了自己的办公楼上。
有一次,我给一个班上课,讲完了这一章。
课下,有个学员到我面前来,说:“老师,我就叫安信怀。”
“ 噢,这么巧!你哥叫什么?”
“我哥叫安信关。”
原来此君姓安,辈份是信,名为怀。
写到这里,怎然想起:也不知长丰怎么样了?也不知那位安信怀怎么样了。
但愿他们都好好的。
……………………………………
颜回、子路站在孔子身旁,孔子坐在那里说:干嘛不谈谈你们各自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如果有了车马和轻暖的皮衣,愿意和朋友共享,用坏了也没什么可抱怨的。颜回说:我希望做到不夸耀自身的优点,不称道自己的业绩。
子路问:愿意听先生说一说您的志向。孔子说:让老年人都得到安养,让朋友们都彼此信任,让少年人都得到关爱。
这是一场师生之间轻松有趣的对话。但是要注意,这句话里的人物排序是颜回在子路之前,但在实际对话中却是子路先讲、颜回后讲,因为子路更为直露,颜回则沉稳多了。我觉得这恰恰是编者心目中,对这二位的学养深浅与成就高下的看法。
子路的话表明他是个义字当先的人,重承诺、讲义气,激昂慷慨、大方豁达,能和朋友通财,共享成功和快乐。相比之下,颜回就显得更为谦逊了。与人相处共事中,虽然自己有长处有业绩但也不骄傲,更不爱邀功,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会有如沐春风之感。
那孔夫子自己说的那句话,该怎么理解呢?乍一听你可能会觉得,跟子路和颜回相比,孔夫夫子说的那句话显得如此稀松平常,既没有子路向外的豪侠气概,也没有颜回内敛的反省。
但是孔夫子这种平淡无奇,却又隐隐然透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气度。年长的、同辈的、年幼的都照顾到了,这就囊括了身边各个群体至所有人。更体现了孔夫子凡事先从自身做起,自己做好了,才能逐渐影响周边的人。这样的特质是不是和当下人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差别。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反省。
在今天看来,这句直白浅显的夫子自道,其既是孔夫子追求的普世价值,又是儒家的最高理想:普施仁爱,皆大欢喜,世界大同。
我们应该再多体会一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7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呢。”
【悟评】
这里的“讼”是指究责、问责,“自讼”也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批评。 对这句话,清代学者陆陇其解释得非常到位:“天下有一种人,全不知自己差了,将差处都认作是处。这是不能见其过。有一种人,明知自己差了,却只管因循牵制,甘于自弃,或只在口头上说过。这是不能自讼。” 这话说得很实在,这种人肯定见过,有时我们自己说不定还要偶尔做一下这种人。为什么呢?陆陇其也分析得很明白。 不管是不能自我察觉,还是不能自我反省,都逃不出三个范围:自身气质无法改变,自身欲望不能扼制,和周围的习俗无法抵抗。
大概有一个学生说他自己愿意作自我批评,孔子才说了这句话。
从人的本性上来讲,大多人都是肯定自己,觉得自己是一朵花,觉得别人是豆腐渣。
我有一个看法,人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往往有乘法,而在评价别人的时候往往用除法。当然这个被乘数和被除数都大于1。
很少有人愿意否定自己,愿意做自我批评。
如果真有人这样做,那么这个人几乎是一个圣人。
我们在社会上也经常看到许多所谓的自我批评者。仔细分析一下,这些人或者迫于形势,或者做做样子,或者沽名钓誉。
真正做到自我批评,是了不起的事情,是真正的勇者。
我们党有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是毛泽东在1945年4月24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来的。
个人也好,组织也好,如果能够自讼,坚持自我批评,将无往而不胜。
5.28
【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hào)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但像我这样好学的人却很难找到。”
【悟评】
到了〈公冶长篇〉的最后一章,这句话是《论语》第一次写到孔子的自我评价,理解起来不难,但是我觉得夫子的自我评价背后是有一些深意的。 能做到忠和信,是社会的大环境(包括传统文化)发挥的作用;小环境乡土风俗也无形中培育了人,虽处乡野仍有君子之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成长。 但是“好学”这两个字可不简单,孔夫子不但自己实际做到了,而且影响了后世中国人。他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生于何时何地,身处什么境地,永远要终身学习。
孔子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好学者。
孔子对“学”字特别看重。《论语》开篇第一个字是“学”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中出现了65个“学”字。
如果把这65个“学”字归纳一下,实际上讲了六学:乐学、好学、博学、会学、恒学、学以致用。
也许孔子早就意识到,学习,惟有学习,才是改善命运、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当都是建立在这个认识基础之上的。
什么是好学?
一是喜欢学习,对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二是抓紧一切时间,不浪费那怕是一分一秒的时间。
三是学习的内容广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诗书礼乐、待人接物无所不包。
正是因为好学,孔丘成了孔子;正是因为好学,孔子成了集大成者;正是因为好学,孔子成了中华文化第一人。
孔子不仅提倡好学,还从理论上阐述了好学的好处。
有一次,孔子问子路:“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子路回答说:“未也。”于是孔子说“居,吾语女”。孔子认为,“仁知信直勇刚”是好东西,但如果不同好学结合起来,容易走向其反面“愚荡贼绞乱狂”。
孔子是这样讲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就学习而言,孔子认为,人分四种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第一种人应当没有。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把自己划为第二种人,孔子认为自己是学而知之者。实际上,许多人是第三种人,困而学知者。孔子最不喜欢的是第四种人,困而不学者。孔子強调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我们应当向孔子学习,做一个好学者。
《公冶长篇》到此全部结束,是不是感觉更有意思呢?这一篇不是孔夫子点评古人,就是褒贬同时代的人,更有夫子自道,往往还是微言大义,看人的标准也跟我们今天不一样。
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的成语 :闻一知十、朽木不雕、朽木粪土、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愚不可及、斐然成章、不念旧恶、计过自讼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5/02/%e8%94%9a%e7%84%b6%e8%ae%ba%e8%af%ad%e3%80%8a%e5%85%ac%e5%86%b6%e9%95%bf%e7%ac%ac%e4%ba%94%e3%80%8b%e5%8e%9f%e6%96%87%e5%8f%8a%e8%af%91%e6%96%87/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