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论语《子罕第九》原文及译文
首页 > 传统文化——论语 作者:礼记 2022年5月2日 浏览:195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修订《论语》),资料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用。文中的【悟评】,均为王蔚教授感悟点评。悟评里的”我“,指的是王蔚教授。

   9.1

【原文】子罕①言利。与②命,与仁。

【注释】①罕:稀少,很少。②与:赞同,肯定。

【译文】孔子很少谈论利益方面的事。承认天命,赞成仁德。

【王蔚悟评】这个记录应当出自孔子最亲近的人之口。对孔子的思想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对孔子的生活如果没有熟悉的把握,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评论。

   首先,子罕言利。罕言不是不言,只是少而已。比如孔子讲过“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利是什么?利是利益也。利益有两种,一是有义之利,二是无义之利。所谓有义之利, 该得之利也,所谓无义之利,不该得之利也。该得之利当取,不该得之利不取。孔子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我们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有道就是有义。

  其次,孔子与命与仁。与者,赞同,赞许也。命者何也?命者,一是规律,二是使命,三是命运。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即是规律,也是命运。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的命,既有规律的意思,也有使命的意思。一个不懂得规律的人,一个不懂得使命的人,怎么可能会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呢。大家知道子夏讲过一句话叫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个命就是命运的意思。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也,仁者立人也,仁者达人也。《论语》当中出现了110个仁字,孔子讲过一段著名的话:“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离开了仁,那还叫君子吗?在孔子的语境中,君子即仁,仁即君子者也。

 9.2

  【原文】

   达巷党人①曰:“大哉孔子!博学②而无所成名③。”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①达巷党人:达巷党这地方的人。古代500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

    ②博学:学问渊博,样样精通。

     ③无所成名: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样样精通,无法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后,对他的学生说:“我的专长在哪个方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可能更擅长驾车吧。”

   【王蔚悟评】

     这达巷党无从考,这达巷党人更无从考起。

      达巷这个名字不错。达者,通达,通观也。寓意很好。

    这段话传达了几个信息。

      一、孔子博学。

      这基本上是定论。孔子讲,“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既是他对学生们的要求。也是对他自己的要求。

    二、“无所成名”,实际上是无所称名,意思是找不到合适的词儿来赞美孔子的博学。

     孔子的人品太高太大,孔子的学问太深太广。达巷党人除了找到“大哉孔子”以外,我也找不到其他的词来形容孔子。其实“大哉孔子“这4个字就够了。

      三、至于这达巷党人的评价是如何传到孔子耳朵里的,我们不知道,但孔子的确是知道了,孔子知道了以后非常幽默。孔子讲,“我也不过是会驾车会射箭,也就是在这两项上还算是有点专长吧。就这两项而言,我可能驾车更好一些。”

      孔子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幽默而谦虚的形象。

   9.3    

   【原文】    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③,吾从众。拜下④,礼也;今拜乎上,泰⑤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①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②纯:丝绸,黑色的丝。    ③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④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⑤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过去,)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过去,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才是符合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种做法有些简慢。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样,我还是坚持在堂下拜。”    

【王蔚悟评】    人总是活在取舍当中,有的取有的舍。孔子亦然。    随着条件的变化,礼也发生变化,这一点也不奇怪。    有的变化孔子接受了,有的变化孔子没有接受。    礼的本质一是创造秩序,二是表达尊敬。    礼帽的材料由麻变成丝,似乎更精致了,但没有改变礼帽的作用,所以孔子接受了。    但拜见君主由在堂下拜改成在台上拜,显然表达尊敬的程度低了,所以孔子不接受。    孔子始终坚持君礼臣忠,孔子认为要事君尽礼。知道孔子这个原则,就不难理解这段话。

9.4

【原文】子绝①四: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注释】①绝:独一无二,或作杜绝解。第一种解释更好些。 ②意:通“臆”,猜想、猜疑。    ③必:必定,坚信不疑。  ④固:固执己见。⑤我:这里指自私之心,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   

  【译文】 孔子有四绝:不主观臆测,不毫无变通,不固执己见,不以自我为中心。(或译:孔子杜绝了这四种毛病:主观臆测,毫无变通,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    

  【悟评】 “意、必、固、我”是人常犯的毛病之一。    “意”者,臆也,主观臆测也。只凭自己的感觉做出的判断叫臆测。客观事物相当复杂,一个事物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我们认为的那个原因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大家都知道邻人偷斧的故事,主观臆测的结论往往不对。   

 “ 必”是绝对化,是一根筋,是just do it。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事物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可以向多个方向发展。把事物绝对化了,实际上是杜绝了其无限的可能性。把偶然当成必然,怎么可能不犯错误。  

 “固”是固执。固执往往与固执己见联系在一起。总认为自己的对,总认为别人的非。听不得反对意见,也无视别人的劝告。一杆子插到底,一条路走到黑。不到黄河不死心,到了黄河也不死心。死扛、死犟,死磕,死碰。周围这样的人不少。孔子讲,“学则不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习不够,见识不够。

   “我”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都是首先想到自己,然后再考虑别人。先考虑别人,后想到自己的人有没有?有,但少。每个人应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也要认识到在不同的场合,你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下属面前你是领导,你说了算;但在领导面前你是部属,你说了不算。你不能谋求在任何场合下你都是主角,你都说了算。其实人都是在三种角色中来回地变换,一会儿是主角,一会儿是配角,一会儿是看客。人要学会变换,学会切换。孔子是伟大的,他的弟子们认为孔子身上没有臆必固我这四种毛病。对此,我多少有些怀疑。比如宰予昼寝曾被孔子大骂一顿。如果宰予是拿着孔子不当回事而昼寝那当然该骂,但如果还有其他隐情,也许孔子是骂错了。   

 9.5

【原文】子畏于匡①,曰:“文王②既没(mò),文不在兹③乎?天之将丧(sàng)斯文也,后死者④不得与⑤于斯文也;天之未丧(sàng)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⑥?”    

   【注释】    ①畏于匡: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途经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将他围困。匡,地名,在今河南长垣西南。畏,受到威胁。    ②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③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④后死者:自我之后的人。    ⑤与:通“举”,掌握。    ⑥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围困时说:“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要灭绝这种文化,那我死后,就不会有人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灭绝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悟评】 畏于匡,在匡地受到威胁。据史料记载,孔子曾经在匡地被围。匡地,据认为是在今长垣西南一带,当时属于卫国。 孔子之所以被畏于匡,是因为一个误会。阳虎在匡地烧杀抢掠,名声不好。孔子因长得像阳虎,当孔子路过时,匡人把他当作阳虎扣了起来。后来,误会解除,才把孔子放了出来。   

   人在生死未卜时,最能看出人的气节。孔子的自信与勇敢在这一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先说自信。孔子有强烈的使命感。他把自己当成是周文王以来文化的继承者。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自信,他大概不可能去周游列国,更不可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种使命感用孔子的话来表示叫义。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次说勇敢。孔子实际上是做出了去死的准备才说出这番话的。当人真正的正视死亡以后,死亡就不可怕了。孔子讲勇者不惧。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历史选择了孔子,孔子避过了那次灾难。正是因为孔子避过了那次灾难,我们这些后死者才“得与斯文也”。    说到“子畏于匡”,我想起老家(山东邹平)有一句俗语叫“mao si yanghu”,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长得差不多,但这几个字怎么写,我一直不知道。    后来读《论语》,读到了相关的注释。我猜想“mao si yang hu”应写作“貌似阳虎”。原来我们老家的那句土语,说的是孔子的事。孔子的事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只是传久了,没人知道它的出处了。

    9.6

   【原文】太宰①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②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③。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①太宰:官名,掌管国君宫廷事务。当时吴、宋两国的上大夫也称“太宰”。②纵:让,使。③鄙事:卑贱的事。

    【译文】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一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必定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学会许多卑贱的技艺。贵族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的。”

   【王蔚悟评】 这个太宰是周天子手下的官员,还是各诸侯国的官员?不得而知,有待考证。而后者的可能性大。 这位太宰对孔子的情况摸得很透,与子贡也较熟。 这当然是发生在周游列国期间的故事。太宰认为夫子为圣者,又通晓各种技能。他不明白孔子为什么这样多能,于是请教子贡。子贡认为孔子的多能,拜老天所赐予,“天纵之将圣也。” 这不仅是子贡的认识,也是许多人的认识。 但孔子不这样认为,孔子认为,自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其“少也贱”。 孔子出生于贵族家庭,但自从他父亲去世以后,他的家庭就没落了。 他三岁丧父,十六岁丧母,为了生计,他做过许多贫贱之事。如委吏、乘田吏等。 孔子认为,在贵族当中,象他有这种经历的人是不多的。“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不认为世上有生而知之者,人的各种技能都是靠学习得来的。 在《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的表达过这种观点。 最后,我提醒诸君注意子贡遇到类似问题时的不同回答。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贡其实也并不认为夫子多能是“固天纵之将圣。”子贡之所以回答太宰“固天纵之将圣,”在很大程度上是制造神秘感。至于为什么要制造这种神秘感,也许只有子贡本人知道。

    9.7  

 【原文】    牢①曰:“子云,‘吾不试②,故艺’。”    

【注释】    ①牢:姓琴,字子开。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②试:用,被任用,做官。    

【译文】    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王蔚悟评】    注意这段话是琴牢转述的孔子的话。    牢在《论语》当中就出现了这么一章,就露了这么一次脸。孔子有3000学生,在《论语》当中能露脸的,也不过是30多位。这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孔子说这段话的时候还没有去做官。我们知道孔子从50岁开始做官,一直做到了55岁,做了5年多的官。孔子从中都宰做起,后来做司空,做司寇,还摄相事。    在没有做官之前,孔子学了很多的技艺,比如六艺。    六艺者,礼乐书数射御也。    

大家可能还知道另外一句话,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官有做官的好处,不做官也有不做官的好处。从个人才能发挥来讲,不做官也许才能发挥的更多,更充分。     孔子说己“艺”。“艺”当然是指多才多艺,有多方面的才能,与君子不器差不多。除了承认自己“艺”外,孔子曾经说“求也艺。”孔子认为,冉求是个多才多艺的。    只是这个多才多艺的人,曾经令孔子大为光火。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见《先进篇》)    孔子讲,“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大概是孔子对冉求发火的主要原因。

 9.8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①问于我,空空如也②。我叩③其两端④而竭⑤焉。”    

  【注释】    ①鄙夫:文盲,没有文化的人。    ②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③叩:叩问,询问。    ④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⑤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有一个没有文化的人问我,(对他的问题)我一无所知。我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思考,尽量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王蔚悟评】    越有知识的人越谦虚。孔子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    孔子很谦虚。虽然孔子掌握那么多的知识,但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知的人。    并且孔子还举例说明。    孔子深知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道理。    而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狂妄的人,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比起孔子来,这些人应当感到脸红才是。

9.9    

【原文】     子曰:“凤鸟①不至,河不出图②,吾已矣夫!”    

【注释】    ①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②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会来了,黄河中也不会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王蔚悟评】    孔子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个礼坏乐崩的年代,孔子认为自己生不逢时。    孔子非常希望自己生活在圣王时代。而圣王时代的出现,是有许多征兆的,比如“凤鸟至,河出图。”    孔子没有看到凤鸟至,河出图,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悲伤和绝望。也许鲁哀公十四年的西狩获麟,是压垮孔子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西狩获麟”一词,源自《春秋》中的一句话:“西狩获死麟”,后演变为美丽传说,闻名全国。元、明、清《曹州府志》、《曹南文献录》、《巨野县志》(明清版本),以及相关古碑刻,皆有“西狩获麟”之记载,其内容与诸古籍相同。大家不妨看看这个美丽的传说。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领着他的大臣们围猎选择的地点是大野南部,通过轰赶野兽,突然惊扰了一只神兽,也就是麒麟。这只神兽被惊扰之后仓皇逃窜,鲁哀公和他的大臣们见到一只从来没见过的神兽,感到非常的好奇,于是在后面拼命的追赶。其中孙叔氏之车子鉏商的马跑得较快,车子鉏商在后面对麒麟射了一箭,麒麟中箭后继续向西奔跑。最终麒麟因为负伤在今嘉祥卧龙山西部被车子鉏商一班人马围住捕获,发现是一只从来没见过的母兽,等鲁哀公等人赶到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讨论,也不能确定这个神兽到底叫什么名字。后来请来了大师鉴定。大师看到麒麟负伤惊魂未定的样子心中万分悲痛,言此乃麟也,天下第一仁兽。”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仁者爱天下所有的生命,悲怜之情难以言表,建议鲁哀公将麒麟带回去疗伤。不想麒麟因惊吓过度不吃不喝很快就死了,葬在今巨野县麒麟镇。现在麒麟镇有麒麟冢。”     相传孔子作《春秋》闻西狩获麟而辍笔,两年后,孔子(公元前479年)去世。

9.10   

【原文】    子见齐(zī)衰(cuī)①者、冕衣裳(cháng)者②与瞽③者,见之,虽少,必作④;过之,必趋⑤。   

【注释】    ①齐衰: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古代有五服之说,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②冕衣裳者:指做官的人。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指官服。    ③瞽:盲人。    ④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⑤趋:小步快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遇齐衰者(直系亲属丧者)、官吏和盲人时,即使他们很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表示尊重);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是小步快走(表示尊重)。    

 【王蔚悟评】    中国有五服之说,根据与死者关系远近,活着的人穿不同的丧服。天子驾崩,属国之丧,着斩衰;父母、爷爷奶奶去世,着齐衰。一般为父母服丧三年,为爷爷奶奶服丧一年。    齐衰者,一般要持哭丧棒。这个比较容易辨认。    人之父母去世,爷爷奶奶去世,当悲痛无比。孔子为仁爱之人,当体谅此种人之感受。故见之会表达善意。如何表达?不管其年龄大小,见了以后,孔子会站起来表达尊敬;如果从他们身边走过,要小步快速离开,其意是表达尊敬。    冕者,为官者也。过去为官者,戴帽子,以示与民区别。孔子见到官员,那怕是极年轻的官员亦如此。何也?对国家表示尊重也。瞽者,瞎子也,两眼失明者之谓也。见到失明者站起来施礼,失明者是看不见的;路过失明者快步离开,失明者亦是看不见的,但孔子却认真地做,这说明孔子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对自身的一种要求。孔子对老瞽者是如此,对少瞽者亦是如此。    礼者,敬也。孔子用行动阐述了对人的尊重,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尊重。    提醒大家,在《乡党篇》中有类似的内容,大同小异。《乡党篇》第25章是这样记载的: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9.11    

  【原文】     颜渊喟①然叹曰:“仰之弥②高,钻③之弥坚④。瞻⑤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⑥善诱⑦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⑧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⑨。虽欲从之,末由⑩也已。”    

  【注释】    ①喟:叹息。    ②弥:更加,越发。    ③钻:往地下打孔。    ④坚:硬,牢固,结实。    ⑤瞻:视,看。    ⑥循循然:有次序地。    ⑦诱:劝导,引导。    ⑧罢:穷尽。    ⑨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⑩末由:指没有办法。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    

  【译文】     颜渊感叹说:“抬头仰望(老师的学问与道德),越仰望越觉得高不可攀;低头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厚无比。(事物是很难把握的),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像是在后面,老师却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在各方面教育我,开发我的潜能与才气。(老师的学问与道德)如高山一样耸立在我面前。虽然我想上去,却找不到攀登的路。”   

 【王蔚悟评】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在《论语》当中对颜回进行的赞扬,比对其他学生赞扬加起来还要多。孔子是真心喜欢颜回的。喜欢他的仁爱,喜欢他的好学,喜欢他的反省,喜欢他的不迁怒,不贰过,喜欢他的讷言。    颜回对孔子是尊敬的,甚至是崇敬的。在这一章,颜回表达了他对孔子的真实感受。    第一,颜回赞叹了孔子的人品与学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第二,颜回赞扬了孔子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及对自己的教育。事物是很难把握的,是飘忽不定的,唯有孔子才能掌握之。孔子教颜回各种知识,又用礼节约束颜回的的行动。孔子注意开发颜回各方面的潜能。    第三,颜回认为孔子是学问的高山,也是道德的高地。自己永远不可能达到孔子那样的高度。    孔子与颜回之间形同父子的师生关系,是人世间最美的关系之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能体会到这种关系的人极少。

   9.12   

 【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①。病间②,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    ③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④,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①为臣:臣,家臣、总管。孔子当时已经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安葬孔子之事。    ②病间:病情减轻。也有的注解认为是病已好。    ③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④大葬:隆重的安葬,高规格的安葬。指按大夫的规格安葬。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孔子的)门徒扮作家臣。孔子病好后,说:“仲由做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已经很久了。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天吗?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被安葬,难道我会死在路上没人管吗?”   

【王蔚悟评  这一次孔子病了,病的还不轻。  为什么?子路都在给老师安排后事了。     无疑子路是忠心耿耿的,子路对孔子的忠诚,也许只有颜回比得上。     子路有为政的天赋,所以未雨绸缪。    “子路使门人为臣”,当然这个臣是假扮的臣。    孔子以前当过鲁国的大司寇,手下有臣。    但自从孔子辞去鲁国的大司寇职务之后,他就只有弟子而没有臣了。    子路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孔子才风光,才有面子。    病好以后,孔子批评子路的弄虚作假。

   从孔子的批评当中,我们发现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不务虚荣的人。    有臣就是有臣,无臣就是无臣,无臣而装作有臣,这是在欺天。    我们常说,头上三尺有青天,这青天是不可欺的。    孔子不肯欺骗天,更不肯欺骗人。    其实,为人做事还是老老实实的好。

  9.13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yùn)椟(dú)①而藏诸?求善贾(gǔ)②而沽(gū)③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①韫椟:收藏物件的柜子。    ②善贾:识货的商人。    ③沽:有时指“买”,有时指“卖”。这里是“卖”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若是我,就等着识货的人。”    

【王蔚悟评】    子贡富可敌国。估计子贡做过玉的生意。    春秋末年,贵族们都佩玉。有的人还把玉做成了金缕玉衣。    当然那是极富有的人才能做的事。    孔子讲君子如玉。玉者,温也,润也。    玉在贵族之间是一种平常物,所以师生两个拿玉作为谈论的话题。    从子贡的问话当中知,似乎子贡更看重的是玉的保值增值作用,“韫椟而藏诸”。这当然是典型的商人思维。      而孔子则赞成把它卖掉。      很难说子贡对孔子不对,也很难说子贡不对孔子对。       对与不对,看情况。

 9.14   

 【原文】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②,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①九夷:指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    ②陋:鄙野,不开化。   

【译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条件简陋,该怎么办?”孔子说:“君子居住,还管什么简陋不简陋?”  

 【王蔚悟评】    九夷,古代东方九个部落的总称。中国古代诸夏族称东方的少数民族诸部落为“夷”。夏周均有“九夷”。”邢昺疏:九夷,“一曰玄菟,二曰乐浪,三曰高丽,四曰满饰,五曰凫臾,六曰索家,七曰东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又《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注云:“九夷在东。”   《后汉书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周穆王时,“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九夷,在中原地区的人看来,蛮荒之地,落后之地也。一言以蔽之,曰:陋。    

孔子为什么要到九夷去?是因为厌倦了中原地区的礼坏乐崩。是因为道不行。    孔子不止一次地产生这种想法。如在《公冶长篇》中,这样记载:“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但据现在的文献表明,虽然孔子有这样的想法,但始终没有成行。     孔子周游列国选择的都是较富庶的地方,如卫国。孔子重精神自由而轻物质享受,由此章可见一斑。

9.15

【原文】子曰:“吾自卫反鲁①,然后乐(yuè)正②,《雅》《颂》③各得其所。”

【注释】①自卫反鲁: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长达14年的游历生活。反,通“返”。②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③《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以后,整理了乐,并使《雅》《颂》各得其所。”

     【王蔚悟评】

    这次自卫反鲁当是孔子晚年的事情,在冉求的帮助下返鲁的。大致时间在鲁哀公十一年,时年,孔子六十八岁。

      在孔子14年的周游列国中,孔子多次往返于卫鲁之间,这里讲的应当是最后一次由卫返鲁。

      这里谈到的乐,是指《乐经》,但《乐经》失传了。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重大损失,尤其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大损失。

     但也有人说,乐指礼乐制度,也通。

     孔子是大音乐家,《论语》中有多处孔子谈论音乐的记载。如在《八佾》中,孔子说:“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诗》包括三部分,《风》《雅》《颂》。这里谈到《雅》《颂》,没有提到《风》,有可能两种情况。一是,这的《风》还没有“得其所”,二是虽说这里只提到《雅》《颂》,但是意指《风》《雅》《颂》。

9.16   

【原文】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在外侍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且不为酒所困。这些事我做得如何呢?”  

 【王蔚悟评】     我在讲课时经常谈到这一章,我把它命名为《孔子的反省》。大家都知道曾子的反省。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是“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是“三省”。   

 孔子在这里是“四省”。当然不是每日。    其实第一省还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不过这里的“为人谋”换成了为“公卿”谋。    第二省是“孝悌”。我在家孝悌做的怎么样?    第三省其实还是“孝悌“。孟懿子问孝,孔子曰,无违。无违者,对父母“生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    第四省是“不为酒困”。在孔子那个时代酒就已经很普遍了。《论语》当中屡屡谈到酒。孔子提出了喝酒的基本原则:第一“不及乱”,第二“不为酒困”。酒不得喝多了,也不能因为酒耽误事。更不能有酒瘾,酗酒。    若把第二省及第三省合起来,孔子讲的是“三省”。    忠否?孝悌否?因酒耽误过事否?    人要学会反省。你做的不是很差,别人一般是不会说到你脸上的。如果已经说到你脸上了,说明别人已经忍无可忍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一定要反省自己。人只有反省自己才能进步。    孟子在这方面也做得很好,孟子也注重反省。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反省是一个人前进的内动力。

 9.17    

【原文】    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②昼夜。”    

【注释】    ①川:本义是指流向泽、海的水流。这里很可能是指孔子家乡的河。    在泗水河旁,有子在川上曰碑。    ②不舍:不停下来。    

 【译文】     孔子在河岸上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王蔚悟评】    毛泽东曾经把这句话直接引用到他的词当中。    那首词叫《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说明毛泽东很同意孔子的这个观点,同样感叹时光的流逝。    毛泽东得出的结论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同样的话,孔子还讲过:“岁不我与”,意译的话就是时光不等我呀。    还是要努力奋斗的意思。    孔子的一生是努力学习的一生,是进取的一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    这与孔子认识到时光飞逝有关。    其实想想,人在世界上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    年轻时觉得有大把大把的时光,但到了中年和老年以后,才知道,人生苦短,其实真正用于学习与工作的时间都不长。    往往是这样,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该做的事没做,该完成目标没有完成。上愧天,下愧地啊。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年轻时浪费的时间太多了。    相信与我有同样感觉的人大有人在。

  9.18    

【原文】    子曰:“吾未见好(hào)德如好(hào)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从没有见过喜欢仁德如喜欢女色那样(强烈)的人。”    

【王蔚悟评】     这句话在《卫灵公篇》还重复过一次,大同小异。     《卫灵公篇》是这样记载的。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好德,喜欢美德;好色,喜欢美色。    孔子认为,就人的天性而言,德难色易。喜欢品德难,喜欢美色容易。    这应当是孔子的观察,也是孔子的体验。    无疑孔子的观察与体验是正确的。    孔子只谈了自己的结论,没有解释为什么。   

 2400年以后,一个叫弗洛伊德的外国人对此做出了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①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②攻击与破坏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他将性欲本能的能量叫做力比多,力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

   我讲课时,会遇到有的同学问,“孔子也是这样的吗?”    对这样的提问,我的回答是: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本章出自《雍也篇》。    孔子去见了南子,南子者,卫灵公之貌美的夫人也,这时应是风韵犹存,风情万种。司马迁描述了当时见面的情景。当然,司马迁是想像的:“孔子拜见南子的情景,《史记》记载得很生动: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    这里有个问题,孔子见南子,子路为什么“不悦”?且这“不悦”是极为不悦,是大不悦。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逼得孔子发开了毒誓。师徒俩之间肯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不然孔子不会发毒誓。有的人据此章判断,孔子做了不对的事,不然子路不会“不悦”。也有的说,孔子不可能做错了什么,这莽撞的子路误解了孔子。    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9.19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①,未成一篑(kuì)②,止,吾止也;譬如平地③,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①为山:用土堆山。    ②篑:土筐。    ③平地:把洼地填平。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把洼地填平,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这时要继续下去,那是我自己要继续下去的。”   

【王蔚悟评】    大家应当知道“功亏一篑”这个成语。这一章,应当是这句成语的来历。    孔子说话的特点是“无喻不出口”,意思没有比喻他不说话。    无论是为山还是平地,都要一篑一篑地来。    如果设定了目标,就不应当停下来。    如果停下来,为山造不成,平地地不平。    这一切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与判断。    我总怀疑这一章有前后文,因为没有前后文,一上来就说比喻,似乎逻辑上讲不通。    做事,自己一定要想好了,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如果弄反了,就是白费力气。

 9.20    

【原文】     子曰:“语之而不惰(duò)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一点也不倦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王蔚悟评】     孔老夫子是一个何等细心的人。     他注意到,在他讲话时只有颜回一个人不倦怠。     颜回的不倦怠有两种情况。     一是真的对老师讲的东西感兴趣。二是虽然对老师讲的东西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强打精神装出一副感兴趣的样子。     我想颜回应当是前者。  

   有时我要给研究生们开开会。     我注意到研究生们的表情是不一样的。     有的学生在认真听,也有的学生不认真听。有时我讲到兴头上的时候,有的学生竟然敢打哈欠。     这使我很不悦,但当时又不能发作起来。     我有时候劝自己,自己讲的东西都是老生常谈,学生们都听腻了。     我有时也这样劝自己: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够摊上像颜回这样的学生的。     这样就会释然,就会不再生气。

9.21

【原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评论颜渊说:“可惜呀(他死得太早)!我只看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下脚步。”

【9.21和9.22两章合在一起悟评】

   9.22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fú)!秀而不实②者有矣夫(fú)!”

【注释】①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②实:果实,结果。   

【译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也是有的!”

【两章合在一起悟评】     这两章应连起来读。后面这一章,表面上是讲的庄稼的事,实际上还是在谈论颜回的事。      颜回早孔子两年去世。孔子去世于公元前479年,颜回去世于公元前481年。     颜回去世以后,孔子曾在多个场合,从多个方面谈论颜回。     孔子对颜回一个人的赞扬比对其他弟子加起来的赞扬还要多。     在这里,孔子赞扬了颜回的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何尝不是这样的人。  

   孔子与颜回不仅是师生关系,还如同父子关系。《论语》记云: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回是把孔子当父亲看待的,孔子其实也是把颜回当儿子看待。     这样的学生去世,无疑引起了孔子的巨大悲痛。      颜回去世以后,可能有的人会说风凉话:“您不是喜欢颜回吗?可颜回死了。人死了,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面对这样的诘问,孔子做出的回答是:“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既是回答,也是自我安慰。     

人有时候要学会自我排解,要学会自我解嘲。学会自我解嘲,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解脱。

  9.23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今天这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    

【王蔚悟评】     我们常讲的“后生可畏”,就出自这一章。     这段话的经典表述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大家应知道甘罗这个人吧。据说甘罗十二为宰相。     我虽不大相信这个话儿,但历史上白纸黑字记载着这件事。     历史上的秦始皇、康熙也都是年龄不大当了皇帝。     毛泽东特别看重年轻人,认为年轻人有朝气,有闯劲。     毛泽东如此阐述“后生可畏”:“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是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满怀激情地讲了上面这段话。    毛泽东的这段话,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虽说中国人有大器晚成这个说法,但孔子似乎不赞成这样的观点。    孔子认为,人到了四十、五十了,还默默无闻,这一辈子也就算完了。    孔子那个时候人的寿命短,四十、五十已经是暮年了。    如果考虑到这种因素,孔子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现在人的寿命普遍增加了,比如日本的平均寿命超过83.4岁,瑞士人的平均寿命83岁。    从这个角度看,四十岁、五十岁正值壮年,好多人是这个年龄之后才达到生命的顶点的。    其实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人在年轻时应当拼命努力,不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成名趁早。

9.24    

【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xùn)与之言②,能无说(yuè)③乎?绎④之为贵。说(yuè)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⑤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①法语之言:符合礼法规则的正言规劝。法,礼仪规则。    ②巽与之言:恭顺赞许的话。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    ③说:通“悦”。    ④绎:抽丝,引申为推究、追求、分析、鉴别。    ⑤末:没有。   

 【译文】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要改正错误而不真正去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王蔚悟评】    首先,我认为,按照逻揖与对应顺序,这段话应当是这样的才完美。即把原文中的“说而不绎、从而不改”掉一下顺序。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xùn)与之言,能无说(yuè)乎?绎之为贵。从而不改,说(yuè)而不绎,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本章中孔子谈了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对待别人的规劝,二是听了好话后该是么做。    首先有人规劝你,说明这个人真心对待你,这个人对你好。如果这个人不真心对待你,不对你好,他是不会规劝你的。也就是说,规劝你的人是满怀极大的善意。对这一点始终要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要别人规劝,自己肯定不舒服。毕竟自己做的不对,做得不够好,别人才规劝你。有的人遇到别人的规劝,一是恼羞成怒,二是火冒三丈,这都是心胸小的表现。    孔子讲过则无惮改。如果的的确确做了不对的事情,就不应当害怕改正。孔子讲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要勇于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人都愿意听好听的话,听赞扬的话,听肯定的话。但人一定要弄清楚,别人之所以说好听的话、赞扬的话与好听的话,有两种可能。一是你自己做的确实好,别人发自内心。另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做的并不一定那么好,别人只是出于礼貌,出于客气,甚至有求于你不得已而说。    所以,按照孔子的教导,认真对待别人的规劝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对别人赞扬的话别只管高兴而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这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

9.25   

【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①”   

【注释】    ①此章系重出,见1.8章。    

【译文】    孔子说:“坚持忠信,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王蔚悟评】    有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这一章要重出。    有必要把第一篇的第8章全文放在这里: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出时,把“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删掉了。只留下了“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其实,这里出现的这一章应当和前一章连起来读就明白了。    我们看前一章说的啥。    《子罕篇》第24章: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xùn)与之言,能无说(yuè)乎?绎之为贵。说(yuè)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⑤如之何也已矣。”    再看译文: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要改正错误而不真正去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看到这里,就明白编者的意图了,人要“从而改,说而绎。”    如何才能做到“从而改,悦而绎?”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读到这里,你不得不佩服《论语》编纂者的匠心独运。

9.26   

 【原文】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pǐ)夫②不可夺志也。”    

【注释】    ①三军:指诸侯国的军队。天子的军队称为“六军”。    ②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其主帅可能被强取,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其意志是不可能被摧垮的。”    

【悟评】     孔子喜欢用对比的方式谈论问题。     这一章不过是最新的一例。    “三军夺帅”,意味着三军覆没。要使三军覆没,那得费多大的劲。    一般情况下说,是很难从三军中夺帅的。换句话说,从三军中夺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人要有志气,有志向,有气节。人有了志气,有了志向,有了气节,就得守住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矢志不渝,坚贞不屈。   

 写到这里,想到了被称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先生。    网上有篇文章写到了梁漱溟在批林批孔中的表现:    “1972年底,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梁漱溟参加政协组织学习近一个月,却一言不发。于是,有人说梁漱溟与孔子有着割不断的“阶级感情”。梁漱溟终于开口了,他花了两个半天时间,讲自己对“批林批孔”的意见。他说,我只批林,不批孔。批孔是从批林引起的,我看不出林彪与孔子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不批孔,至于批林,我认为林彪谈不上有什么政治路线,不过一心要搞政变夺权而已。    梁漱溟这番话一出口,政协学习组立即开始批判梁漱溟。从1974年2月到9月,先后6个月地分小组批判,然后是两个月的批判大会。然而,当组织者询问梁漱溟有何感想时,他却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     孔子这句话,对中国正统的仁人志士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

 9.27    

【原文】    子曰:“衣(yì)①敝缊(yùn)袍②,与衣(yì)狐貉(hé)③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④”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    ①衣:用作动词,穿。    ②敝缊袍:破旧的丝袍。敝,坏。缊,旧的丝絮。    ③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④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嫉妒,不贪欲,做什么事能不好呢。忮,忌妒。求,贪欲。臧,善,好。    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袍,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羞愧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诗》上说:)‘不忌妒,不贪欲,做什么事能不好呢?’”子路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说:“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悟评】    孔子很少表扬子路,即使表扬,也是夹杂着鞭策。表扬的目的大概是为了鞭策,鞭策弟子们进步,这是作为老师的本分。子路对物质的东西不那么看重,穿着破棉袍子而那些穿着狐貉皮的人站在一起,子路并没有觉得不好意思而一般人就会产生羞愧感。    孔子是一个观察事物很细的人,子路在这个特点被孔子捕捉到了。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不忮不求。     

受老师表扬,子路当然很高兴 。为了尊重自己老师的教导,也为了宣扬自己的这一特点,子路总是把《诗经》当中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挂在嘴上。    这一点当然也被孔子发现了。    孔子说“不忮不求“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但这还不是最好的。”    比“不忮不求”更好的,孔子没有讲。    比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比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比如“立人达人。”  

 但我的体会是,人能做到“不忮不求,”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们会发现周围的人,嫉妒的人特别多。    同学当中有嫉妒的,同事当中有嫉妒的。差不多的人当中突然有一个人脱颖而出,就会引起嫉妒。    何谓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    《楚辞·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嫉与妒过去是两个词儿,现在合而为一了。    嫉妒有这么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无论你做什么,对方都会有意或无意的看不起或贬低你。    二是,处处针对你,无论你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对方都总是觉得挺不顺耳看不顺眼。    三是,有意无意地模仿你,甚至在暗处学习你。    我们也发现,社会中贪欲的人太多了。    贪由“今”与“贝”两个字组成,意思是今天的宝贝。    今天的宝贝,就不是明天的宝贝,也不是后天的宝贝。意思是你可以暂时占有,但是不可以长期拥用。    贪的意思是把不应该属于自己的变为属于自己的。    贪者,无非三种,贪名,贪利,贪色也。    有权有势容易把贪变为现实,比如华融集团董事长。    2021年1月5日,赖小民被判处死刑。赖小民太贪了。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确认: “赖小民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利用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7.88亿余元;赖小民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共计人民币2513万余元;赖小民有配偶而长期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     一个人,真正做正做到“不忮不求”并不容易,虽然孔子认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9.28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注释】     ①凋:草木衰落。    

【译文】     孔子说:“到了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是最后凋落的。”    

【王蔚悟评】    首先,松树与柏树都是常绿乔木。    松树和柏树是针叶,叶子像针一样,这样水就不会从叶子上溜走,也不怕缺水,所以不容易落叶。    不容易落叶不等于不落叶。    松树与柏树落叶是分批分批进行的。比如在深冬,天很冷的时候,它会落叶,并且落的比较多。    这个细节被孔子扑捉到了。于是孔子说了上面的这段话。    松树与柏树自古以来受到中国人的喜爱。比如《论语》中讲,“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夏后氏者,禹之后代也,祭祀禹的家庙里栽的是松树。而殷朝家庙中栽得是柏树。    松柏不怕严寒,傲然挺立风格与孔子倡导的君子气节高度吻合。    这一点影响了中国的很多人。    泰山上有棵迎客松,黄山上也有迎客松。这两棵松树的出现,既是自然的选择,也是中国人喜爱松树的具体体现。    陈毅元帅咏松树的诗,很有名: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扯远了,就此打住。

  9.29    

【原文】    子曰:“知(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王蔚悟评】    这段话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大同小异。    另一次出现在《宪问篇》,比本章更形象,更有画面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既可以看作是孔子对学生的要求,也可以看作是孔子的座右铭。   

       仁者何无忧?仁者,爱人立人达人者也。无害人之心,有助人之怀。君子是活得坦荡荡的。    仁者不忧另一种表述是“内省不疚”。《颜渊篇》记载了孔子与司马牛的一段话,把这个问题说得很透。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注意,在孔子的语境中,君子即仁者,仁者既君子也。

     知者何无惑?何谓知者,知者智者也。何谓知?孔子说得很透,识人者也。就领导者而言,知者就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把正直的人提拨,把不正直的人废用。这也是使老百姓信服的最重要的途经。    就领导者而言,“知”还有会察势,会察颜,会谋事的含义。

     勇者何不惧?勇者,见义而为者也。孔子曾讲,“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孔子又讲,“见义不为,无勇也”。义者,责任、义务也。该做的事去做为义,不该做的事去做,不义也。    古代人把仁智勇称为三达德,即作为君子的最基本的三项品质。

   9.30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①,未可与适道②;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③;可与立,未可与权④。”    

【注释】    ①共学:一起学习。    ②适道:追求道。适,往。    ③立:坚持道而不变。    ④权:秤锤,引申为权衡轻重。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都能坚守道;能坚守道的人,未必都会权衡轻重。”    

【王蔚悟评】      孔子把同学分为四个层次:共学,适道,立,权。

     第一个层次,共学。共学者,共同学习也。

     第二个层次,适道。不仅共同学习,还有共同的志向,所谓道同相谋也。

     第三个层次,立。立,汉语常用字,本义是人站在地上,后引申为树立、设立、建立,在社会上站住脚等义。如三十而立。

第四个层次,权。权衡、权变也。不仅有原则,还得会根据情况做灵活处理。这应当是做事的做高层次。    能够达到立与权的,大概只有端木赐吧。

 9.31     

【原文】    “唐棣(dì)①之华,偏其反而②。岂不尔思③?室④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fú)何远之有?”    

【注释】    ①唐棣: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    ②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    ③岂不尔思:难道我不思念你。    ④室:居住之处。    

【译文】    “唐棣的花朵啊,翩翩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只是由于你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的呢?”   

【王蔚悟评】    唐棣者,棠棣也。一种开黄花的落叶灌木。    如果有风,棠棣之花摇动起来是很美的。    这当然是春天的景象。    开花季节,也是人怀春之时。    看到花,那位多情的男子便抒发情感。   “我是多么想念你。可是我们离得太远了。我虽然爱你,但是我却无法去看你。”    但孔子一眼就看出了这个人的虚伪。孔子对此评论说,这个男子实际上并不真爱这位女子,若是真爱这位女子,他会跑去去看她。路途远只是借口。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爱情观。  

 孔子是一位对爱情向往的人,如果真有这样的爱情,孔子会克服千难万苦去追求,去坚守。    孔子评论的是一位古诗。这古诗是佚诗,在《诗经》中是找不到的。   但《诗经》中确有反映棠棣的诗,诗名就叫《棠棣》,这诗不是歌颂的爱情,而是歌颂了兄弟之情。    原诗有点难懂,也许附上译文,更容易懂些:    棠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    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    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虽有良朋好友,遇难谁来帮助。    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    摆上佳肴满桌,宴饮意足心欢。兄弟今日团聚,祥和欢乐温暖。    妻子情投意合,恰如琴瑟协奏。兄弟今日相会,祥和欢乐敦厚。    全家安然相处,妻儿快乐欢喜。请你深思熟虑,此话是否在理。    最后说一句,中国还有一种花叫棣棠,据说与棠棣相差不大。我不是研究植物学的,分不清楚。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蔚然论语《乡党第十》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泰伯第八》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子罕第九》原文及译文
本文作者:礼记     文章标题: 蔚然论语《子罕第九》原文及译文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5/02/%e8%94%9a%e7%84%b6%e8%ae%ba%e8%af%ad%e3%80%8a%e5%ad%90%e7%bd%95%e7%ac%ac%e4%b9%9d%e3%80%8b%e5%8e%9f%e6%96%87%e5%8f%8a%e8%af%91%e6%96%87/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38秒。
  • 内存消耗 4.69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