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论语《泰伯第八》原文及译文
首页 > 传统文化——论语 作者:礼记 2022年5月2日 浏览:170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修订《论语》),资料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用。文中的【悟评】,均为王蔚教授感悟点评。悟评里的”我“,指的是王蔚教授。

 8.1

      【原文】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的人了。把王位让给三弟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称赞他。

    【王蔚悟评】

     先来看看泰伯这个人。泰伯,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四月初四(约公元前1165—前1074年)生,立国“勾吴”,以国为氏,第一位吴国君主,在位49年,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卜氏,吴氏开氏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葬今江苏无锡鸿山(古称皇山)。

      公元前1123年,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排行老三)之子昌,泰伯为了使父亲这一愿望实现,便携弟仲雍(排行第二)逃到荆蛮句吴,建立吴国。

     所以“三以天下让”,把天下让给三弟也。

     也有人把三以天下让解释成为几次把天下让给季历,文字上通,但逻辑上似乎不通。这天下不是小狗小猫,不是说让就让的。

    泰伯把天下让给三弟季历,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有诸多看点。

    第 一,孝也。孝者,顺也,敬也。按古礼,父亲应当把王位让给长子,但父亲没有这样做,泰伯不但没有反对,还做老二的工作,劝老二也放弃继承权。这是多么高尚的行为。

    第二,在这事情上人家老二仲雍做了幕后英雄。若老二死活不同意,这三以天下让的好戏根本就演不成。

    第三,还得赞一下老三季历。老三季历得到王位,并不是父亲看中了老三,而是父亲看中了其子昌,季历不过就是当了个二传手而已。如果季历坚辞不就,就是不做这个王,这“三以天下让这美戏”也演不下来。

      说到这里,还得说说昌。昌者,姬昌也。周朝的建立者。商纣王发明了名为炮烙的酷刑,也就是命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一滑倒就会跌落到火坑里,顿时皮焦肉烂,死于非命,但商纣的宠妃妲己看见此惨状却笑个不停,所以商纣就一直强逼犯人这样做,以博得妲己一笑。姬昌很是气愤,诸侯和人民无不痛恨的咬牙切齿。姬昌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西伯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于是姬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这说明周太王古公亶父还是很有眼光的。

最后说一句,无锡梅村镇的伯渎河畔有个泰伯庙,感兴趣的朋友可去看看。

    8.2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孔子说:“谦恭但不用礼加以节制就会白白辛劳;谨慎但不用礼加以节制就会胆小懦弱;勇猛但不会用礼节制就会犯上作乱;率直但不会用礼节制就会尖酸刻薄伤害他人。君子如果能够真诚善待亲人,老百姓就会仁德厚道;如果对老朋友不遗弃,民情就不会淡薄。”

    【王蔚悟评】

      这一章可以分成两章。

第一自然段为一章,第二自然段为另一章。

      第一自然段从理论上阐述礼的重要性,讲了4个方面。恭、慎、勇、直。

       恭者,对人恭敬也。

       慎者,行为谨慎也。

       勇者,见义勇为也。

       直者,有话直说,直道而行也。

       这当然都是一些好的品质。

       这些好品质的呈现应当有好的形式。好的呈现形式就是礼。

       孔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恭慎勇直是内容,而礼是形式。

      这实际上是孔子从理论上阐述礼的极端重要性。

     本章后边部分的内容强调上对下的影响。

    还记得孔子那句话吗?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里强调领导者对民众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领导者如果能够真诚善待亲人,老百姓就会仁德厚道;领导者如果对老朋友不遗弃,民情就不会淡薄。”

    领导领导,自身做好。

   8.3

   【原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①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②夫(fú),小子③!”

   【注释】

    ①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②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③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会再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王蔚悟评】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儒家认为,身体发肤是父母给的,保护好身体发肤,是对父母孝的一种表现。

     知道了这句话,就不难理解本章了。

     曾参以孝闻名。对待自己的身体发肤,他一生中尽力呵护。

    他用了一组比喻来表示自己的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人在薄冰上行走,当然要万分小心;

    如临深渊,人在悬崖边上走,当然要万分小心。

    从场景上看,曾子这一次病得不轻,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做临终嘱咐。

    自己孝,当然也希望弟子们孝。

    临死还不忘教育自己的弟子。

    此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4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②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③,斯远暴慢④矣;正颜色⑤,斯近信矣;出辞气⑥,斯远鄙(bǐ)倍⑦矣。笾豆⑧之事,则有司⑨存。”

【注释】

①孟敬子:即鲁国大夫仲孙捷。

②问:探望,探视。

③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④暴慢:粗暴,放肆。

⑤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⑥出辞气:指说话的言辞和口气。出,说话。

⑦鄙倍:鄙,粗野。倍,通“背”,悖理。

⑧笾豆:笾、豆均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⑨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的时候,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容貌一定要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鲁、傲慢;态度一定要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无欺;言辞和语气不能粗俗、悖理。祭祀之事(不可荒废),要有专人负责。”

   【悟评】

     许多的论语研究专家几乎一致认为,这一章是曾子的临终嘱咐。

    孔子说话的特点是无喻不出口,这一点,作为最好的学生之一,曾参也学会了。

    曾子在临终遗嘱中还不忘用比喻来说话,由此可见,孔子对曾参教育的影响之深。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几乎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言。

     曾参在他的临终遗嘱说了三个最重要的方面。

    作为国家的领导者、治理者,也就是曾子口中的“君子”,应当在下面三个方面用力。

     第一个,动容貌,斯远暴慢矣。要温和恭敬,如孔子言,色思温、貌思恭。

     第二个,正颜色,斯近信矣。如孔子言,“君子不重则不威。”“临之以庄,则敬。”

     第三个,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说话别粗俗,别骂骂咧咧的。似乎在我的印象中,孔子没有讲过类似的话。孔子讲“讷于言”,孔子讲“言思忠”,但没有如曾子讲的这么明确细致。

     最后,曾参又补充了一点,算作第四点吧。“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要安排专人从事祭祀活动。这与曾子以前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完全一致。

 8.5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jiào)①。昔者吾友②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①校:通“较”,计较。

    ②吾友:我的朋友。此指颜渊。

   【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冒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颜回)曾这样做过。”

  【王蔚悟评】

    有许多论语研究者认为,这里谈到的昔者吾友,应当指的是颜回。

     昔者我友,我的过去的老朋友也。

    从这段话的语气来看,应当是曾子跟他的弟子们谈的。

    这一个昔者,可以理解成“过去”,这个时候颜回应该去世很长时间了。

    曾子这里谈到了这位昔者吾友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这是谦虚,这是真正的谦虚。这种谦虚是建立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基础上的。这种谦虚实际上是不耻下问,是不耻下问的另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第二个特点是“有若无,实若虚。”

     自己有学问却显得没有学问,本来极有内涵,却显得空空如也。真正有学问的人都虚怀若谷。

    第三个特点是“犯而不校”。

    意思是指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一般人遇到“犯“都是会反击的。比如我们经常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曾子的这位“昔者吾友”却极宽容,不大去在乎这些事情。我理解人犯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犯之。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也。另一种是有意犯之,故意去激怒你。要分析这两种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无意犯之自然不必再去校,对有意犯之也要认真分析一下情况再做决定。要秉承“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原则,该忍的时候还要忍。

    讲个公孙弘与汲黯的故事吧。

     “汲黯在朝堂上说:‘公孙弘身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俸禄非常多,却总是装穷,盖布被子,是个十足的伪君子’。

    公孙弘回答:“汲黯说的对,九卿中没人比汲黯更加了解我了,汲黯说的对。我身为三公之一,却盖布被子,就是想要一个清廉的好名声。当年齐国名相管仲,有三处豪宅,日子过得比齐桓公还奢侈,可他照样辅佐齐桓公成就一番霸业。晏婴也是齐国名相,可他非常简朴,一顿饭都舍不得吃两个肉菜,可他也辅佐齐景公成就一番伟业。可见臣子生活奢侈和辅佐君王的能力没有直接关系。”  

     说到最后,公孙弘还说了一句:“汲黯是个大大的忠臣,如果没有汲黯,陛下怎么能听到这么了解我的话呢?”

    这是多么高超的化解之道,这才是真正的“校”。

 8.6

   【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①之孤②,可以寄百里之命③,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

   ①六尺:古代尺短,一尺相当于现在的6寸9分(合0.23米)。六尺,指未成年。

    ②孤:指丧父的小孩。

    ③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春秋时实行分封制,方圆百里的国家算是中等以上的国家。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交付给他,(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不是君子?是真正的君子!”

    【王蔚悟评】

      孔子与他的学生总是从各个方面阐述君子。

     本章中曾子谈了他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第一,可以托六尺之孤。这就是朋友信之。这还不是一般的信,是特殊的信。人能够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朋友。这得有多大的信任。

     刘备曾经把他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第二,“可以寄百里之命”。

      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刘备曾把蜀国托付给诸葛亮。

      第三,“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大节者,生死关头也。在生死关头,不背叛,不屈从,视死如归。

    这似乎一般人做不到。

    小时候听老师讲刘胡兰的故事,曾被深深地震憾。刘胡兰是真正的英雄,那种视死如归的气节,一般男人也做不到。

 8.7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①弘毅:志向坚定而不动摇。弘,广大。毅,果决。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也不可以没有毅力,士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难道路途还不遥吗?”

   【王蔚悟评】

     士者,贵族也。如士大夫。

     也有人把士当成是有责任感、具有社会担当精神的人。士可以分为武士文士两类。

      再后来士代指读书人。

      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当然要志向远大,目标坚定。

     士应当把实行仁、践行仁当做自己的责任。

     仁者,爱人也;仁者,立人也;仁者,达人也。

      爱人、立人、达人,这是士极其伟大的使命,也是其终生追求的目标。

    但任重而道远也。

     有人喜欢把弘毅、任重、任远作为自己的名字。

    N年之前,我的一位学生让我给他儿子起名,我起名弘毅,且送字任远。

     而大家熟知,有一位革命家叫王任重。此人做过湖北省委书记,陕西省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于1992年去世。

 8.8

   【原文】

    子曰:“兴①于《诗》,立于礼,成于乐(yuè)。”

   【注释】

     ①兴:起,奋起。

    【译文】

     孔子说:“《诗》使人奋起,礼使人立身,乐使人完善。”

   【王蔚悟评】

     孔子在《论语》当中经常谈到诗、书、礼、乐。

     诗者,《诗经》也;书者,《尚书》也;礼者,《礼经》也,乐者,《乐经》也。

    这是孔子当年教学用的教材。

     在这个地方,孔子强调了诗、礼和乐的作用。不知为什么孔子在这里没有谈到《书》。《书》偏向于政治层面,大概得到高年级才能谈。

     孔子在《论语》当中这样谈《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还谈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说实话,我读过《诗经》,但不深入,没有吃透,体会不到兴于《诗》的感觉。

       礼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一个重点。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又讲,“不知礼,无以立。”

      礼是礼法,礼是礼仪,礼是礼貌,礼是礼物。从大到小,无所不包。

     人如果不懂礼,不知礼,不按礼的要求做,在社会上混不出来。

      至于乐,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完善。音乐是除了语言以外,人类表达情感最有力的武器。如果不懂音乐,生活少了许多的乐趣。

     孔子本身是个大音乐家。他在《论语》当中多次谈到乐。

    据说孔子做过乐经。但是《乐经》后来失传了。

      懂诗,懂礼、懂乐,这是孔子在本章当中刻意强调的内容。即使到现在,这些东西仍然适用。

     8.9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你认为)老百姓做得对,就由着他去做;如果(你认为)老百姓做得不对,就要告诉(教导)他。”

    【王蔚悟评】

      这句话是孔子对治理国家的人讲的。

     如果你觉得老百姓做的还可以,就不用去打扰他,让他自由发挥;如果你觉得老百姓做的不好或者不对,你就去教导他,引导他,领导他,给他指出正确的方向。

   一、民可使,由之

   大家可能知道琴治这个词。琴治者,抚琴而治或鸣琴而治也。许多为政者把琴治作为最高的治理国家的标准。琴治者,“民可使,由之”也。

    据《吕氏春秋·察贤》记载:“ 宓子贱 治 单父 ,弹鸣琴,身不下堂而 单父 治。”后人遂称州、府、县署为琴堂,或者叫琴治堂。

   《论语》中子贱出现过。只出现过一章。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在中国,就治理国家而言,有极強的“不扰民,不折腾”的历史传统。

     二、不可使,知之

    孔子认为,对老百姓进行教育,始终是为政者者最重要的责任。

    孔子认为为政有四恶,其中最大的恶是“虐”。何谓虐?“不教而杀谓之虐。”

     孔子还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论语》中冉求与孔子有段对话,把孔子富而教之的思想阐述得淋而尽致。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治理国家靠教育,治理家庭实际上也是靠教育。做父母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教育子女。

     写到这里,“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名言从耳边响起。

    谁都知道,那是《三字经》里的话。

     顺便说一句,有人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成“老百姓只可被役使,不可使其知情”并把它当作孔子推行愚民政策的证据而加以批判这是极端错误的。这严重曲解了孔子这段话的原义。

 8.10

   【原文】

    子曰:“好(hào)勇疾①贫,乱也。人而不仁②,疾之已甚③,乱也。”

  【注释】

    ①疾:恨,憎恨。

    ②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③已甚:即太过分。已,太。

    【译文】

      孔子说:“喜斗而又嫌自己穷困,就会作乱。对于不仁的人非常厌恶、憎恨,也容易出乱子。”

  【王蔚悟评】

    本章表达了孔子的分析社会的辩证思想。

     一、孔子认为君子有三达德:仁智勇。孔子讲,“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勇是好,但“好勇”则未必好。孔子讲子路,“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认为,“勇而无礼则乱。”勇需要礼来规范。

    在本章中,孔子认为好勇最怕与疾贫结合起来。孔子认为,“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人穷了,让他没有怨恨是不可能的。

    就“好勇疾贫乱也”而言,应从两头做工作,一是不让他好勇,二是不让他贫。应当说,这两手都有效。

     二、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智慧。“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无论做什么事,秉承中庸最好。

    痛恨不仁是好事。但如果对于那些不仁的人过于痛恨,使他们无所容身,也会惹出祸乱。

      儒家倡导以礼来规范制约人的行为,认为适宜合度是非常重要的。

    中庸,惟有中庸。

 8.11

   【原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lìn),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即使如周公那样能干且品德高尚,但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王蔚悟评】

     在这里,孔子指出了为政的两大忌。一是骄横,二是吝啬。

     人一骄横了会无所不为,就会胆大妄为。无所不为与胆大妄为可能触犯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底线。触犯了道德底线就会让人从心底里厌恶,失去别人的尊敬,失去人心;而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则会引起众怒。

    毛泽东同志讲,“骄傲使人落后”,中国人讲骄兵必败。大家都知道关云长大意失荆州。无论是从政还是处世,骄傲是要不得的。

     人如果吝啬就会变成守财奴。守财奴的特点是不该花的钱不花,该花的钱也不花。中国人常讲,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如果一个人过分吝啬,别人就会离开他。这样的人会变得没有朋友。

    看看周围的人,虽然吝啬的的人不多,还真有。有的人成天吃这个吃哪个,吃东吃西,但自己从来不舍得请一次客,掏一次钱。表面上是赚了,实际上是赔了。如果人得了个一个“不锈钢公鸡”的绰号,那么这个人在人群当中就完了。

      为什么叫“不锈钢公鸡”?铁公鸡嘛还掉点碴,而不锈钢公鸡,连点渣也不掉。

     人,可千万不要做不锈钢公鸡啊。那会让人看不起的。

  8.12

  【原文】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①,不易得也。”

  【注释】

  ①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

   【译文】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没有想到去做官求取俸禄,这种人少见。”

  【王蔚悟评】

     孔子教学生的目的,一是把学生培养成君子,二是把学生培养成官吏。当然,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则更好。

    孔子好多学生后来都做了官。如子路、冉求、子游、子夏,宓子贱等。子夏讲,“仕而优到学,学而优到仕,”这话应当是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做什么事都需要门槛,做官亦如此。官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孔子认为,为官之前要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孔子坚持做官前要学好礼乐。

    孔子这样讲,“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认为,要想做好官,跟他学习三年远远不够,应当有更长的时间。

    漆雕开就很明白孔老夫子的意思。《公冶长篇》这样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大家注意最后两个字“子说。”“子说”者,孔子高兴也。漆雕开似乎是钻到了孔老夫子的心里去。

    《孔子家语》对此的记载大同小异:孔子曰:“子之齿可以仕矣,时将过。”子若报其书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悦焉。

     漆雕开,名开,字子开,又字子若。

     孔子说:“按你的年龄可以出仕做官了。不然就错过时机了。”漆雕开(子开)后来给孔子写信说:“我还需要继续学习,以我现在的学识和才能,恐怕还不能胜任。”孔子非常高兴。

    据说漆雕开终身未仕,漆雕开于公元前489年去世,死于孔子之前。

     8.13

   【原文】

     子曰:“笃信好(hào)学,守死善道。危邦①不入,乱邦②不居。天下有道则见(xiàn)③,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①危邦:出现动乱之兆的国家。

    ②乱邦:据东汉儒学家包咸讲,“乱邦”者,臣弑君、子弑父之国家也。

     ③见:通“现”,现身。

   【译文】

     孔子说:“为人真诚,努力学习,完善大道,至死不移。危险的国家不要去,动乱的国家要离开。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政治混乱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王蔚悟评】

     孔子教给人的都是一些大智慧。

   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孔子认为,人最可贵的品质是诚实,是守信,是好学,是坚守到死的善念,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探索。

    不诚实守信,则无人可交;不好学,则不会成为君子,学则不固;不走正路,不行仁事,则会让人看不起。孔子有个朋友叫原壤。大家应还记得。论语这样记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为老不尊,下场好不了。

    二、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危邦也好,乱邦也好,其共同的特点是危险。危险就有可能使自己失去生命。而失去生命,对本人来讲,那是最大的损失,生命毕竟是最可贵的。但对父母而言,是最大的不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父母对孩子的去世,那是刻骨铭心的悲痛。所以尽可能地情况下,不要到动乱的地方去。眼下世界各国疫情肆虐,非必要勿出国,也算是“危邦不入”的具体运用。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我是爱下棋的人,当然我下的是象棋,不是围棋。象棋中“车”的作用最大,直来直去,效率最高,作用最大。下象棋非必要不可失“车”。下棋者一句名言“车不履险地,”其实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三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到隐。

      天下有道者,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也。

      天下无道者,政治昏聩,人人自危也。

     天下有道的时候,就得出来做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天下无道时,就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修身养性,等待时机。当年阳虎劝孔子出来做官,孔子认为邦无道虚与委蛇,文革时邓小平偏居江西一隅安心劳动,这些大人物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也。

      四、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邦有道,因懒惰不出来做事,弄得尿裆尿裤,当然要感到羞耻;邦无道时助纣为虐,虽然谋得了荣华富贵,也应当感到羞耻。

      最后说说这个耻字。人可贵的地方就是有耻,知耻。人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无耻。人无耻了,就没有底线。“我是流氓我怕谁?”这就是典型的无耻。

     《论语》中有几次谈到“耻”字。孔子教导他的弟子们说“行己有耻”。孔子还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孟子特别重视这个耻字。孟子认为,“耻之于人大矣”。孟子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人不可以无耻。”

8.14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就不要管那个位置上的事情。”

【王蔚悟评】

     不知道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句话,也不知道孔子是对谁讲的这句话。

     也有可能这是孔子为政的体会。

     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悟出两层意思。

    第一,在其位,谋其政。

    第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在其位,谋其政”最基本的要求。你在那个位置上当然要尽职尽责。每个岗位都有它特定的要求。如果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有可能耽误事情。除非那个位置是为你特设的一个虚职。那这种情况只是领俸禄的一个借口,只要装装样子就行。但这种情况是极少见的。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还要在其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三种情况。

       第一,是对同僚而讲的。同僚之间各有分工,你管你的事,我管我的事,大家泾渭分明,各负其责。我的事你不要插手,你的事我也不去插手。大家各顾各的,各忙各的。

     第二,是对退出岗位的人讲的。

     人会因为各种情况退出岗位,比如年龄大了,比如生病了,比如被调整了。总而言之是退出原来岗位了。有的人因为在那个岗位上待的长了,或者对那个岗位有感情,往往会对继任者耳提面命、指手画脚、建言献策。这往往引起继任者的反感,把本来很好的关系搞僵了。所以人退了就要全退,就要裸退,千万不要恋恋不舍,不要拖泥带水。

    第三,是对无关的人讲的。

    有的人总觉得自己挺能。这个也会,那个也会。总觉得要是让我干,我会干得更好。于是对别人岗位上的事情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其实你不一定比别人做得更好。因为那个岗位上的事,在那个岗位上的人最清楚。他之所以不愿意改变,一定有他的理由。有些事情不是想到想不到的事,往往是想到而不敢做,不能做。外人一般是不懂得这里边的诀窍的。

    不论是哪种情况,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应当坚持。

   8.15

【原文】子曰:“师挚之始(1),《关睢》之乱(2),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

(1)师挚之始: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2)《关睢》之乱:“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乱”是合奏乐。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

   【译文】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王蔚悟评】

      孔子是大音乐家,《论语》有不少篇章记载了孔子的音乐生活。

    这是孔子听了一场音乐表演的体会。

     既然有太师挚出席,这可能是一次宫庭表演。

     孔子是很懂音乐的。他曾经这样谈论乐。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与当时的音乐达人交往甚密。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师冕的交往。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

     从这篇当中我们知道,《诗经》的很多篇章是可以演奏的。比如《关雎》。

    在另一个地方,孔子也提到《关雎》: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孔子与他的学生共同编定的。《关雎》排在首章。

     《关雎》是很美的。尤其是那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凡是中国读书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的。

    《关雎》是先秦无名氏作的。看看原诗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孔子把这一章排在首位是有深意的,这反映了孔子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所有人的梦想。

   8.16

    【原文】

      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愿(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1)狂:急躁、急进。

      (2)侗:音tóng,幼稚无知。

     (3)愿:谨慎、小心、朴实。

     .(4)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要求。孔子说:对这样的人我真理解不了。

      【王蔚悟评】

       孔子对人性当中那些不好的地方是极有洞察的,并且毫不留情地指出。

      直、愿、信是好品质,但不直、不怨、不信却广泛存在。不直与狂结合,不谨慎与无知结合,不守信与表面诚实结合,这更可怕。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遇到那种狂而不直的人。狂意味着自傲自大,自以为是,狂意味着恃才自傲,目中无人,狂意味着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样的人除了在乎自己的感觉以外,对别人的存在无所谓。你对别人无所谓,难道别人对你会有所谓?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经常遇到那些无知而又胆大妄为的人。无知者无畏,这几乎是一个真理。因为无知,什么都不怕。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好事,但其结局可不怎么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最终结局是被虎吃掉。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会经常遇到表面上诚实而实际上并不守信的人,我们经常被这种人所骗。表面上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而实质上根本不守信。这种人实际上最可怕。

   8.17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就像总也赶不上似的,甚至是学到的东西总担心会忘记。”

      【王蔚悟评】

      对于一个什么都想知道的人,总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了。

     对于一个把自己定义为学而知之的人,总担心自己学过的东西随时会忘记。

      孔子就是这样的人。

      孔子的第一个体会是我生有涯而知无涯。所以要抓紧时间学习,要有时不我待、岁不我与的精神。

     孔子的第二个体会,就是对记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其实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者,都是要靠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既然如此,人都要尊重记忆规律,要想真正掌握东西,必须不断地复习,即所谓的学而时习。如果不随时复习,学的东西是真的会忘记。

     结论就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且要不断的复习。

  8.18

   【原文】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注释】“与”的意思很多。这里是赞许、吹嘘的意思。引申为自吹炫耀。

    【译文】多么崇高伟大呀。舜、禹拥有天下,为天下之主,但从不自吹炫耀。

      【王蔚悟评】这一段话虽短,但解释起来五花八门。

     其他都容易理解,关键是这个“与”字如何解释。

    “与”有赐予、给予的意思。赐予、给与也有两种。一种是老子(父亲)给的,一种是外人给的。

     无论是舜也好,禹也好,他们之所以拥有天下,都不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而是因为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由别人禅让而得来的。

     沿着这个思路,这句话可以这样翻译:多么崇高与伟大呀。舜、禹之所以拥有天下,不是从他们的父亲那里继承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能力出众,通过禅让而得来的。

    这样也讲的通,只是又拐了个弯。

     其实这里的“与”就是自吹自擂的意思。

    孔子反对一切形式的自吹自擂。孔子认为谦逊是美德。

      无论是舜也好、禹也好,按说都有自吹自擂的资本,

舜本身至孝,又会用人,又极谦逊与宽容,又常反躬自省,天下治理的很好;而禹治水,为民消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但他们从来没有自吹自擂。

     贵为天子尚且谦恭有礼,不自吹自擂,这不是伟大又是什么?

    而反观我们自己及周围的人,只做出来一点小小的成绩便沾沾自喜,甚至暗示别人鼓励与表扬,这是多么渺小与可笑啊。

  8.19

【原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崇高啊,只有天才会这样高大,也只有尧才能为天下制定规则。多么广大啊,老百姓都无法用语言来称颂他。他的功绩多么崇高啊,他制定的礼乐多么辉煌啊!”    

   【王蔚悟评】

     我们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我们都认为自己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代。但在《论语》当中,孔子没有谈论过黄帝,也没谈过炎帝。

     孔子谈论的最早的历史人物就是尧帝。

    据说尧出生于山东鄄城。是黄帝的玄孙,活了117岁。尧退位以后,居于定陶。但死于成阳,成阳为尧之都城,也在今鄄城境内。

    孔子对尧有那么的崇敬,我想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绩卓著,二是禅让天下。政绩卓著,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而禅让天下,这是天下为公的具体体现。

    有人总结了尧的8项功劳。“一、确定四季,为后世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成功治理水患,为后世百姓安居乐业建立了千秋功业。三、制定法律和“种家庭伦理”,设立执法官员,开创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国家管理方式,为后世国家管理模式提供了借鉴。四、完善了祭祀鬼神、祭祀祖先和接见诸侯等礼制。五、统一了音律和度量衡。六、在政治体制上,打破了以往国家权力“传子不传外人的做法,第一次将国家最高权力禅让给有才能的外人,任用人才不分地位的高低贵贱。七、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民主议事制度。八、采取有力措施,维护了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我曾去过鄄城几次,也曾去尧陵凭吊。鄄城这地方人杰地灵,出了不少名人,如孙膑、汲黯等。近代名人有李建国,做过山东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8.20

【原文】

   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②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③之际,于斯④为盛。有妇人焉⑤,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⑥,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①五人:传说是禹、稷、契(xiè)、皋陶(yáo)、伯益。

    ②乱臣:治乱之臣。据《说文》:“乱,治也。”

    ③唐虞: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

    ④斯:指周武王时期。

    ⑤有妇人焉:指武王的“乱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⑥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商分为九州(荆、凉、雍、豫、徐、扬、青、兖、冀),文王得六州(荆、凉、雍、豫、徐、扬),占三分之二。

  【译文】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更是这样。周武王时,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女性,实际上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侍奉殷朝。周文王的德,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了。”

    【王蔚悟评】

    事在人为。人才难得。

    就治理国家而言,第一要务是选对人,用对人。选贤任能。政在得才,政在选贤,政在选臣。

    选对了人,事成了一半;选不对人,事几乎不可能做成。

     舜不过用了五个贤能之人便天下大治。而武王呢?有治乱之臣十人。  

      这十人中,其中一人是妇人,此妇人可不是一般的妇人,她是武王的夫人邑姜。

    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成王姬诵、唐叔虞的母亲。

     据传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山西太原的晋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姜。

      武王说,予有乱臣十人,孔子却说九人,何也?

    孔子之所以把邑姜排除在外,是因为邑姜为武王后,从孔子的角度,后非臣也。

    8.21  

   【原文】

     子曰:“禹,吾无间(jiàn)然①矣。菲②饮食而致③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fú)冕(miǎn)④,卑⑤宫室而尽力乎沟洫(xù)⑥。禹,吾无间(jiàn)然矣。”

  【注释】

    ①无间然:无缺点可说。间,空隙。

    ②菲:薄,不丰厚。

    ③致:致力,努力。

    ④黻冕: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戴的帽子叫“冕”。

    ⑤卑:低矮。

    ⑥沟洫:沟渠。  

  【译文】

    孔子说:“对于禹,我找不出他任何缺点。他饮食简单,但祭祀先祖时非常丰盛;他平时衣着朴素,但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但修治水利不遗余力。对于禹,我实在是挑不出什么毛病。”

   【王蔚悟评】

    禹,身上有许多优点。

    自己平常吃的不怎么样,却把最好的食物用来祭祀;自己平常穿的不怎么样,却在祭祀时穿上最华美的衣服。自己平常住的不怎么样,不去修筑自己的宫室,却把精力物力用到水利上。

    概括一下,禹敬重祖先,关心民众疾苦。

   《论语》中孔子这段话,《说苑》中亦有记载。“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禹最让人熟知的是因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的君位是由舜禅让而来的。据说舜把天子位传给禹十七年后,舜去世了。三年丧之后,禹把君位传给舜的儿子商均,但诸侯不答应。这样禹就只得把天下再坐下去。

     禹对国家治理是蛮用心的。比如定夏历为国历,至今仍在用;比如“夏后氏以松”,在庙里栽松树,至今仍在用。比如铸九鼎,重新划分九州,许多地名保持至今。比如根据离京畿地区的远近确定五服制度以规定岁贡标准,这都是蛮有创意的。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自己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蔚然论语《子罕第九》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述而第七》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泰伯第八》原文及译文
本文作者:礼记     文章标题: 蔚然论语《泰伯第八》原文及译文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5/02/%e8%94%9a%e7%84%b6%e8%ae%ba%e8%af%ad%e3%80%8a%e6%b3%b0%e4%bc%af%e7%ac%ac%e5%85%ab%e3%80%8b%e5%8e%9f%e6%96%87%e5%8f%8a%e8%af%91%e6%96%87/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47秒。
  • 内存消耗 4.97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