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论语《述而第七》原文及译文
首页 > 传统文化——论语 作者:礼记 2022年5月2日 浏览:362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修订《论语》),资料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用。文中的【悟评】,均为王蔚教授感悟点评。悟评里的”我“,指的是王蔚教授。

7.1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
【注释】
①比于我老彭.把自己比作老彭。老彭,一说指商代的贤大夫彭祖;二说老指老子,老聃,彭指彭祖。但两人是不是均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似没有史料作证。
【翻译】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王蔚悟评】
这应当是孔子在评价自己的学术活动时讲的话。
述者,记录也,阐述也。不作,不创作。不把另创一套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信者,相信也,不怀疑。好古,喜欢研究古代的文献。
孔子是个虚心的人,他认真整理他所接触到的文献,并把弄清楚弄明白这些文献作为自己的责任。
有一次孔子这样讲:“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他在学术研究上是个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人。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不是一点也不作。孔子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创作了《春秋》,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也许从孔子看来,他作的《春秋》也只是述而已。

7.2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①识(zhì):通“志”,记住。、
【翻译】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王蔚悟评】
孔子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这一章就是典型的代表。
孔子反省三个问题。默而识之我做到了吗?学而不厌我做到了吗?诲人不倦我做到了吗?
默而识之是孔子学习的最主要方法。
默者,不出声也。识者,用心记。
我的体会,这默而识之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比读、诵、抄写、背写效果都好。
至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几乎每个读书人都知道,在这方面喋喋不休会让人烦。我的体会是,当学生时,做到学而不厌难,当老师时,做到诲人不倦难。

7.3
【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xǐ)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①徙: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
孔子说:“不修养品德,不追求学问,见义而不为,有了错也不主动改正,这些都是令我忧虑的。”
【王蔚悟评】
关于学生,孔子有四忧。
第一个担心是德之不修。如果学生不在品德上用功,这个学生即使培养出来也没有多大用处,孔子最看重学生的德行培养。在孔门十哲中,有四人位列德行科:他们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何谓德?用眼、用心走正路也。在孔子看来最重要的德是怀有仁爱之心。而仁者,爱人,立人、达人者也。孔子讲,里仁为美。里仁者,向德者也。孔子讲,德不孤,必有邻。如果一个人尚德,则会不乏追随者。
第二个担心是学之不讲。“学”这里可以看成是学习,也可以看成是学问。做学生的最怕不讲学习,不讲学问。但有的学生就是不爱好学习,不愿意谈论学问。对学习,对学问毫无兴趣。有一次,孔子不无担心地讲:“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第三个担心是闻义不能徙。什么叫闻义不能徙?知道了有些事该做但不去做。义者,宜也,该做之事也。孔子极其看重义的。孔子讲:“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孔子又讲:“见义不为,无勇也。”义,其实是责任,是担当,是义务。
第四个忧:不善不能改。不善者,错误也、缺陷也,不足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缺陷、不足,但不去改正。孔子认为,人只有不断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前进。孔子这样讲,“过则勿惮改。”有了错误不要怕改正。但有许多人会顽固地坚持自己的错误。子夏这样讲:“小人之过也,必文。”
我是做老师的,我觉得这四点说到了学生最根本的要害。其实孔子的担心是所有老师的担心。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把做老师的担心全部说出来了,我想,这也许是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原因之一。

7.4
【原文】
子之燕居①,申申②如也,夭(yāo)夭③如也。
【注释】
①燕居:安居,闲居。
②申申:容貌舒展安详。
③夭夭:轻松自如。
【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的时候,自然舒展,悠闲自在。
【王蔚悟评】
何谓燕居?退朝时闲居在家。
《礼记·仲尼燕居》:“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郑玄注:“退朝而处曰燕居。”
申者,伸也,轻松舒展;夭者,欢愉之状也。
因为无公事烦忧,在家轻松愉快。
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孔子亦然。
《乡党篇》记载了孔子在宗庙朝廷的生活:“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注意,“唯谨尔”是关键。
我有一位好朋友,在我面前随心所欲,东批西评,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而有一次吃饭,有几个级别高的现任同志在场,他却拘拘谨谨,小心翼翼,甚至还起身端起了茶,倒起了水,使我大为诧异。我还真没有想到他还有这一面。但仔细想想,他有这一面也是对的呀。孔老夫子尚且如此,他这样做不是很正常吗!

7.5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的太快了!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王蔚悟评】这应该是孔子很老的时候说的一段话。
孔子活了73岁,在那个时候应该是高寿之年。
孔子感叹自己很老了,老得连做梦都梦不见周公了。
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周公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今山东曲阜东)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
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榜样。孔子曾把恢复周公创制的周礼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
当然,孔子没有实现这个理想。
正因为没有实现这个理想,孔子才觉得遗憾。这句话表达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论语》中有一章这样讲周公:“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

7.6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
【注释】
①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译文】
孔子说:“立志于道,据守于德,依托于仁,践行于艺。”
【王蔚悟评】这既可以看成是孔子的教育方针,也可以看成是孔子对其弟子的基本要求。
志于道。道者,规律也。学习当然是为了把握规律,掌握规律。天有天道,地有地道,社有社道,人有人道。孔子要求他的学生要把握天地、社会和人的规律。
孔子认为,人应当把把握规律当成终生追究的事业。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据于德。德者,用心、用眼走正路也。德者,品行修养也。孔子要求他的学生走正路,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孔子曾这样赞扬南宫括∵“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依于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一切应从仁爱出发。仁者,爱人也;仁者,立人也;仁者,达人也。孔子强调人不能自私,人要想到别人。孔子强调,行仁要从身边的人做起。孔子讲,“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艺者,六艺也。六艺有大六艺和小六艺之分,这里应当讲的是是小六艺。小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这是孔子设定的教学科目,也是当时受教育者必须学会的六种技能。不会礼乐,则在社会不能行也;不会射御,则非成士也。无书数,则不会交流与计算也。

  7.7
【原文】
子曰:“自行束修①以上,吾未尝无诲(huì)焉。”

【注释】
①束修:许多版本作“束脩”。郑玄注,束修即束发,男子15岁束发,束发后生活可自理。
《说文》解“修”为“脯也”,干肉。脯十条为束。束修,即十条干肉(后指学生的学费)。
【译文】
孔子说:“男孩只要到了15岁能够自己照顾自己(或译:只要带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王蔚悟评】
本章虽然有两种译法,但我只认为第一种译法对,第二种译法有些牵强。
孔子说:“男孩只要到了15岁(或以上)能够自己照顾自己,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这是孔子设定的最低的入学年龄。
这个入学年龄,应与孔子自己入学年龄相一致。
孔子曾这样讲:“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修”可以干肉讲,束修亦可解释为十条干肉。但干肉为南方做法,北方是不是有干肉需要考证。这把“修”解释为干肉的一般为南方学者,南方有干肉,对这种解释,北方学者一般不会同意,北方一般不会制作干肉。
另外,有许多人认为“束修”是干肉,干肉代表学费。其实在孔子那个时代的鲁国,通行的货币是“粟”而不是干肉。
如《雍也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再如《雍也篇》: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最后把“束修”解释成学费,从逻辑上也讲不通。自行束修,是学生自己带着学费。学生入学,学费应当由家长缴纳。学生自己带着学费去见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收啊。

7.8
【原文】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fěi)②不发。举一隅(yú)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①愤:苦思冥想而仍未想通。
②悱:想说又表达不清楚。
③隅:墙角,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房子的一个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那就暂时先不教他(让他继续思考)。”
【王蔚悟评】当学生愿意学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开启脑筋,认真思考。
愤者,想把道理弄清楚也,悱者,想把话说清楚也。
注意这两字左边都有个竖心,这说明这两个字表达的都是在思考。
心者,思之官也。
启者,开也。
发者,放也。
对用脑子认真思考的学生,则启则发。对不用脑子认真思考的学生,则不启不发。
孔子还强调太笨的学生不能教。如果一个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学生不要再教。
这章后来形成了两个常用语,一个是启发,另一个是举一反三,仍然活跃在我们生活中。
启发,启发,只对愿意思考的学生用这招。如果对不愿意思考的学生,这一着是没有用的。

7.9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死者亲属(居丧者)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同别人一样难过)。
【王蔚悟评】
孔子强调恕。恕者,推己及人也。
有丧者心情不好,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一般对吃喝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对此
孔子心里很明白。
所以,孔子不在有丧者之侧大吃大喝,更不能吃的打嗝。
人的修养往往在细节中体现出来。

7.10
【原文】
子于是日哭①,则不歌。
【注释】
①哭:因吊丧而泣。
【译文】
孔子只要在那天哭过(因吊丧而泣),就不会再唱歌。
【王蔚悟评】
人死了,有关系的,去吊唁一下,这是人之常情,孔子亦然。
吊唁回来后,心情不好,怎么可能唱歌呢。
若唱歌,既是对自己不尊重,也是对丧主不尊重,更是对死者不尊重。
孔子不做这样的事,我们也不会去做这样的事。

 7.11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fú)②!”子路曰:“子行三军③,则谁与④?”子曰:“暴虎⑤冯(píng)河⑥,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⑦,好(hào)谋而成者也。”
【注释】
①藏:隐藏。
②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③三军:指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12500人。
④与:共事。
⑤暴虎: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暴,徒手搏击。
⑥冯河:不用舟楫,徒步过黄河。冯,涉水。河,在古语中专指黄河。
⑦临事而惧:遇到事情格外小心谨慎。惧,谨慎、警惕。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有人用我,我就会实行我的主张;不用,我就隐退。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听到此话后)问孔子:“老师,假如您统帅三军,您喜欢什么样的人?”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连死都不在乎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我喜欢的,必须是临事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做成事的人。”
【王蔚悟评】读这一章,我有时会笑。
为什么?因为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会用一些小手段。
而这些小手段,又往往奏效。
一个老师面对两个学生,最好的办法是平等对待,采取等距离方式,这样,两位学生都会感到舒服。如果是厚此薄彼,则往往效果不好。
相信洞察人性的孔子,对这一点是非常明白的。
但在这一章,孔子则反其道而行之。
面对颜回与子路两个学生,孔子只表扬颜回,对子路似乎是视而不见。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
注意孔子用的是“惟”。这个“惟字”就把人家子路排除在外了。
要是换了别的学生,排除在外就排除在外吧。但子路怎么能吃这口气?子路是一个不平则鸣的人。
子路的特长在于玩军事,他要把话题向有利于自己这方面引。
于是他说:“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路认为,孔子应当会夸奖自己这一方面的才能。
谁知孔子不但没有表扬他这方面的才能,而是借这个机会把子路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孔子认定子路的性格缺陷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这可是大毛病。孔子明确的表态是“我不与也,”孔子明确说,我不赞成这种做法。
孔子认为处事不能孟浪,不能胡来,正确的做法“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注意,这里的“惧”不是害怕,而是高度警觉。
人遇到大事的时候不可懈怠,要想方设法予以对待。

……………………………………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8个字对我印象极深,我常常讲这8个字,有时也把这8个字书赠学生。

讲个我与学生的故事。
好多年前,我在一培训班上课,课间的时候,一位学员过来跟我打招呼。
“老师,我是你的学生,上过你的论语课。”
“噢。你是哪个学院的,哪一级的?”
学生回答。当时我还记得,现在忘了。
学生说:“老师,我让你看件东西。”
学生掏出钱包,里面有字条。上面写着“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字有点眼熟,似是我的字。
“ 老师,这是临毕业时我让你写给我的。”学生说。
我正眼看了一下,是我的字。
“老师,这8年来,我一直按这8个字去做。这8个字改变了我的工作态度,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老师,谢谢你。”
学生告诉我,他是他那个单位的中层。
再后来,听说那学生进入了单位的领导班子,干得很好。

 7.12

   【原文】

    子曰:“富①而可求②也,虽执鞭之士③,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hào)。”

  【注释】

   ①富:富裕,指发家致富。

   ②求:追求,获得。

   ③执鞭之士:一是指古代手执皮鞭,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开路的人;一是指维持秩序的市场守门人。都是低贱的差事。

   【译文】

     孔子说:“如果靠正道能够致富,即使是做手执皮鞭这样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还是做我喜欢的事吧。”

  【王蔚悟评】

     孔子不反对富贵,孔子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认为,如果富而可求,让我做下层人士,我也愿意。执鞭之士,为贵族赶车之人也。

    当然,真正做执鞭之士,是不可能富的。

    其实,说话的重点还是在后面。“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人不要太看中富不富,只要衣食无忧,做自己喜欢做的就可以了。

   7.13

   【原文】 子之所慎:齐①,战,疾。

   【注释】

     ①齐:同“斋”,古代祭祀之前,先要整洁身心,叫作斋戒。

  【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事有三件:斋戒,战争,疾病。

   【王蔚悟评】

      齐者,斋也。祭祀之前静心寡欲,显示其敬也。儒家主张祭思敬、丧思哀。孔子曾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不与祭,如不祭。”

     战者,两国打仗也。战者必有死伤,必有生灵涂炭。而仁者爱人,爱人的最高标准,不杀生也。虽然孔子讲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但这与战争造成的生命涂炭完全是两回事。

      疾者,病也。轻者身体受损,重者可致命丧。《雍也篇》曾记载孔子关心患病弟子伯牛的故事。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之所慎齐战疾,显示了其对先人的尊重,显示了对生命的尊重。

   7.14

    【原文】

     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②为乐(yuè)之至于斯也。”

   【注释】

    ①《韶》:舜时古乐曲名。孔子认为其尽善尽美。②不图:没有想到。图,料想到。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且习之),三个月虽吃肉但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没有想到演奏音乐能如此美妙。”

     【王蔚悟评】

       这一章传达了丰富的信息。

     第一,孔子是在齐闻的《韶》。这应是孔子在30岁至35岁之间的事情。孔子曾经追随了鲁昭公在齐国呆过三年半。

     第二,孔子是个吃肉的人。除了这里谈到肉外,在《论语》中还有几次谈到肉。如“割不正,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等等。

    第三,孔子特喜欢音乐。孔子是个大音乐家。孔子曾与鲁太师这样评论乐:“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闻《韶》后这样评论:“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武》,则评价低一些:“尽美矣,未尽善也。”

    最后,补充一点:山东有好几个闻韶台。淄博有,济阳也有。但弄不准哪个是真。从地理位置上判断,淄博的也许更靠谱一些。

 7.15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说:“老师想要帮助卫国君主吗?”子贡说:“哦,我去问问。”子贡进入老师的屋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德的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悔吗?”孔子回答说:“他们追求仁并且得到了仁,还有什么怨悔呢?”子贡走出老师的屋子后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国君主的。”

【王蔚悟评】这一段话背景很复杂,反映的问题也很多。这是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到卫国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当时的卫君是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因为南子的关系,卫灵公驱逐了太子蒯聩,蒯聩逃往晋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这个时候晋国又把蒯聩送回卫国,与卫出公争夺君位,但辄拒不让位。

     而伯夷叔齐的故事反映的则是这兄弟俩对君位相互推让的事实。这个我说的详细点。

     商朝末年,伯夷和叔齐兄弟很有盛名并且以仁义著称,他们两个都是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死前想立叔齐(弟弟)作为君,但是父亲死后,叔齐不愿继承父亲的君位,并且硬要把自己的君位让给自己的哥哥伯夷,伯夷觉得这违背了自己父亲的意愿,坚决不肯,但是叔齐力推举伯夷继位,伯夷不想让叔齐和群臣为难,就自己偷偷地逃走了。

     虽然伯夷逃走了,但是叔齐还是坚决不肯继承父亲的君位,大臣一一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是叔齐觉得自己的哥哥比自己更有才能,他都不肯继位自己凭什么可以坐上君位,于是叔齐也逃走了,找哥哥伯夷去了。没办法,大臣们只好另立孤竹君的另外一个儿子继位。

      长期的呆在卫国不走,冉有就猜想老师可能要在卫国帮助卫君做事,但他没有直接去问孔子,而是唆使子贡去问。

    为证明这个猜想的真假,聪明善言的子贡便决定问问老师。而子贡的发问不像子路直来直去,很委婉。他拿伯夷叔齐的历史故事来问老师,在得到老师的回答后,他得出结论是老师不会帮助卫君(卫出公)。孔子赞同兄弟之间谦让,就不会赞同父子之间相争。不赞成父子之间相争,当然就不会去帮助作为儿子的卫出公。

    孔子是赞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他怎么可能去帮助抢了父亲君位的卫出公呢?

    看这一章,不得不佩服冉求的老谋深算,更得佩服子贡的说话艺术。后来冉求从了政、子贡成了大外交家,可从此章中看出端倪。

  7.16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自由自在地躺在天地之间,乐趣就在这样的情境之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对我来说就好比天空的浮云。”

    【王蔚悟评】

    没有人不喜欢富贵。孔子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孔子又讲,“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孔子主张取得富贵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以义取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但认真分析起来,人对财富的追求,有三种类型:强烈追求者,一般追求者,淡然处之者。孔子当属于第三类。

     孔子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在《子罕》篇之14章,这样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从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赞扬的态度,也反映了孔子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了解了这个背景及孔子的一贯主张,再来看这一章,就简单多了。

     孔子的话不多,却极为形象。

     “疏食”者,粗饭也。指无肉无菜之饭也。

     “水”者,冷水也。至少不是热水,古人把热水称之为”汤。”如赴汤蹈火。

     “ 曲肱而枕之”,穷的连个枕头也没有,更不用说铺盖、被褥也。

     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还是乐在其中,真正实现了其自己所讲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

     注意最后一句,是名句,也是真正的金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何等潇洒,又是何等超脱!

       当然,古今中外,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最后多说一句,本章中提到的“饮水曲肱”后来成为一句成语,形容人清心寡欲,生活极为简朴。如宋代邵博在《闻见后录》中说:“饮水曲肱,乐在其中,岂非厄穷而不悯乎!”

7.17

    【原文】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加者,假也。假设,如果。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再年轻几岁,五十岁的时候就学《周易》,这一辈子也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王蔚悟评】

       孔子晚年喜《易》,有韦编三绝之说。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从本章中短短的十几个字,透露了大量的信息。

    一、孔子接触《易》很晚,至少认真学习的岁数已经很大了。按说孔子作为乐学、好学、博学者,不该如此。何至于斯,不得其解。

    二、孔子承认自己犯过“大过”。至于这“大过”是什么,似乎没有人研究过,探讨过,猜测过。孔子讲的大过,可能是指在治国理政时,也可能是在待人接物时。

     三、孔子有了过就承认,绝不藏着腋着。《论语》中孔子讲,过则勿惮改。孔子又讲:苟有过,人必知之。

    五、孔子认为《易》中有大智慧。学习了《易》,可以少犯错误。

    五、孔子喜《易》,还为《易》作传。一般认为《系辞》为孔子所撰。大家熟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孔子为《易》做的《象传》中。

   7.18

    【原文】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注释】 (1) 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西周时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后来东迁,雅言则变为洛阳一带的语言。孔子平时谈话时用鲁国的方言,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以当时的雅言为准。

    【译文】孔子使用雅言的场所:诵读《诗》《书》,执行礼事。在这些场合,都说标准话。

    【王蔚悟评】

       雅言,类似于今天的普通话,标准语言。也可以理解成官话,官方语言。一般认为,天子所在地方的语言会被定为或称之为雅言。西周之雅言与东周之雅言当有所不同。

     执礼,与今天的主持人差不多。主持礼仪活动。譬如主持祭祀,主持拍婚、丧、嫁、娶等。

      由于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与当时许多地方的人频繁交往,应当会多种方言。

       但孔子注意在正式场合(公开场合)使用雅言,这既显示了对周天子的尊重,也显示了孔子对礼仪的尊重。

      由此判断,孔子在教育活动中应当是积极推行雅言的,这为其后来周游列国也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7.19

  【原文】叶(shè)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②。”

    【注释】

     ①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大夫。因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②云尔:如此而已。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用起功来忘了吃饭,快乐起来不知忧愁,甚至连自己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王蔚悟评】

      这段话应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期。

     这里提到老之将至。后来这转化成成语,意思是自己已经衰老了。

    叶公对孔子不了解,或者想听听子路对孔子的看法,就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子路没有回答。不知为什么子路为什么没有回答,也许子路那天情绪不高,或者是弄不清对方的意图不愿意回答。按说,子路是对孔子最为了解的人。

     但子路回来,还是把这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后,告诉子路说,你应当这样告你他,他是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他甚至连自己是个老年人都忘记了。

    《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自己。如孔子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人都有老的时候,但对老的态度却不一样。

     一种是觉得自己老了,无所谓了,什么都不干了,暮气沉沉,所谓退而休之。

     另一种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根本不把自己当成老年人,仍然在不停地学习、劳作,精神抖擞,所谓退而不休。孔子属于后者。

      这两种态度,当然成就就不一样。往往是前者庸庸,后者隆隆。

     当代大儒梁漱溟属于后者,我看过他九十岁时的一段视频,他说自己一生都在拼命干。他说,“我是一个拼命干的人。”他说这话时声音宏亮,底气十足。

    看看特朗普、看看拜登。一个七十四,一个七十八,还在为争总统之位争得不亦乐乎。别的不说,不服输的精神可嘉。

     我亦临近退休年龄,脑子里经常有两种声音在打架。一种是退而休之,另一种是退而不休。

    据我个人而言,还是会选择后者,做点力所能及,且喜欢做的事。

   7.20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hào)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我之所以知道这么多,)是因为我推崇古代的东西,并且勤奋地学习。”

  【王蔚悟评】

    孔子认为,就学习而言,人可以分为四类。他在季氏篇中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把自己划为第二类:学而知之者。

    在本章中,孔子介绍了自己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法。

    学习的态度,好古。

    孔子喜欢历史,喜欢历史上发生的一切,尤其是喜欢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

    孔子是个历史学家。孔子好古的目的是知今。

    孔子的学生子张曾问:“十世可知也?”孔子回答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是个勤奋的人。孔子说,敏则有功。只有勤奋,才可能有所成就。

      这一章的最好注脚大概就是韦编三绝了。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敏以求之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7.21

    【原文】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乱七八糟、鬼神方面的事情。

     【王蔚悟评】

       非要给这一章起名字,我想起这么一个名字:具有科学精神的孔子。

      怪力乱神者,非科学、非理性也。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当然这是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

      想想这发生在2500年以前,你不得不佩服孔子。

     怪者,怪异也。不正常的东西为怪。人们之所以谈论怪异的东西,是因为没法对怪异的东西进行的正确的理解与科学的解释。但更多的人谈论怪异则是出于炫耀或者是蒙骗的目的,对此孔子是明白的。

       力者,暴力也。作为仁的提出者,孔子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孔子曾多次强调“君子无所争”,孔子提倡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孔子的学生有子对此讲得特别清楚:“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大家应知道印度有一个大人物叫圣雄甘地,他提出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并领导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我没有研究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是不是从孔子那里得到了启发,我想说的是,在最高层面上,大人物对问题的理解是基本上是一致的。

       乱,乱七八糟也,没有秩序和条理。在孔子眼里,这个乱大概就是礼坏乐崩吧。孔子是强烈谴责礼坏乐崩的。季氏曾八佾舞于庭,孔子知道后,非常气愤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季氏旅于泰山(去泰山祭祀),孔子知道后,曾对他的学生冉求说“女弗能救与?”并发出这样的诘问:“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神者,鬼也。孔子是不相信神,也不相信鬼的。孔子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何谓智时,孔子讲“敬鬼神而远之”。当子路问如何事鬼神时,孔子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间接否认了鬼神的存在。

     孔子不喜欢怪力乱神,不等于别人不喜欢。有的人专门喜欢怪力乱神。清代有三本书很出名,一部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另一部纪昀的《阅微堂笔记》,再就是袁枚的《子不语》。子不语的意思就是怪力乱神。其实,认真读读这三本书你会发现,但这三本书的特点都是借鬼怪而言人事,算不得真正的怪力乱神。

    顺便说一句,我喜欢《聊斋志异》,特别喜欢其中的《胭脂》《聂小倩》《促织》,读过多遍。

 7.22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地方,我就学习;发现不好的地方,我就注意改正。”

    【王蔚悟评】

      这应当是孔子最有名的格言,也是我最喜欢的格言。

      这“三人”,倒不一定就是指“三人”,在这里,孔子是形容人数少。但理解成就是“三个人”也未尝不可。

    孔子表达的意思是,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你的老师。

    不过老师可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老师,所谓善者;另一种是坏的老师,所谓不善者。

      要向善者好好学。对于不善者,要提高警惕,避免受他的影响。如果自己身上与他有同样的毛病,要改正。

      在这里,孔子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我们要不耻上问,不耻中问,还要不耻下问。

    7.23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①其如予何?!”

     【注释】

      ①桓魋:即司马向魋。当时主管宋国军事,曾以砍树威胁孔子。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实行仁德的任务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王蔚悟评】

     这是发生在周游列国时的事情。

     宋国司马桓魋对孔子不感冒,当孔子在宋国演习周礼时,司马桓魋派人把树砍倒了,树还差一点砸到孔子。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讲了这一段话。

      首先,孔子认为自己有重大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使仁德大行于天下。

      第二,孔子有大无畏的精神。孔子经常讲,“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讲,“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有三达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有勇气,是很重要的方面。

    顺便说一下桓魋:桓魋(音tuí),又称向魋,子姓,东周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掌控宋国兵权。他是宋桓公的后代,深受宋景公宠爱。

     桓魋有个弟弟叫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司马牛曾以其兄为耻,甚至不想认他这个哥哥。他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于是子夏劝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7.24

   【原文】

     子曰:“二三子①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①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隐瞒的事吗?没有。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你们陪着。这就是我孔丘啊。”

  【王蔚悟评】

   人大概都怕被别人误解。孔子也怕被别人误解,尤其被他的学生们误解。

     孔子认为他对学生们没有什么隐瞒,但学生们却不是这样理解。学生们认为老师有什么事背着他们。

    于是孔子说,我没有什么事瞒着你们呀。你们不是时时刻刻与我在一起吗?

      不被别人信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孔子当年也体会到这种痛苦。

     作为老师,我有时候也体会到不被学生理解,甚至误解的痛苦。

     有时候可以解释,有时候不愿意解释。

为生不易,为师亦难啊。

    7.25

    【原文】

     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注释】

     ①文:文献、古籍等。

     ②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③忠:对人尽心竭力。

     ④信:说话算数。

     【译文】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文、行、忠、信。

    【王蔚悟评】

      文,文字,知识,文化也;

       行,做事,行为,德行也;

       忠,尽心,尽力,忠诚也;

       信,诺言,约定,信义也。

      文行忠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文化知识类,属于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二是修身做人类,如何加强好个人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前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着重点是个人能力的提升,后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

     套用现代常用的术语,所谓两手抓,两手硬也。

     7.26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①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②者,斯可矣。亡(wú)而为有,虚而为盈,约③而为泰④,难乎有恒矣。”

   【注释】

    ①斯:就。

    ②恒:指恒心。

    ③约:穷困。

    ④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见到了,能见到君子,也就不错了。”又说:“善人,我是不可能见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的人,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让其有恒心是很难的。”

    【王蔚悟评】

      古代的圣字写作聖。左上有耳闻道,右上有口布道。下面是个“王”字。何意也?闻的是王道,布的是王道。

     在孔子的心目中,何为圣人?尧舜文王武王周公等。

      孔子认为,所谓圣人,必须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而做到这一点是极难的。

    何谓善人?善人是与圣人相对的概念。善人首先他是老百姓,他是有道德,有品行,愿意做好事的人。

     懂得了这两个概念,理解这一段话就容易了。

     孔子表达的意思是今不如昔,圣人他见不到,善人也见不到。他能见到的是只是君子与有恒者。

      君子比圣人差一个层次。君子者,最初的含义是君之子也。后来,孔子改造了这个词,赋予其新的含义。君子者,有德行且多能之人也。

     恒者,做事一以贯之者也。孔子讲,“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 ”人有恒心、恒志,才可能做成事。

    孔子感叹说,我连有恒心、有恒志的人也见不到。我见到的都是些无恒心、无恒志的人。

    孔子说:“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让其有恒心是很难的。”

        想想我们周围,这样的人是不是遍地皆是啊。

7.27

 【原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大概有不学习就能创造的人吧,但我不是这样的人。多听,选择好的跟从,多看并记在心里,这才是获取知识的次序。”

     【王蔚悟评】

       孔子认为,人分四种: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知者,困而不学者。

       他认为自己属于第二种,学而知之者。

        孔子是个好学者。

        孔子认为,就学习而言,第一要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树立向一切人学习的观念。第二,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要学会倾听,要坚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的正确方法。当然还要用心记住所学的一切。

     孔子最后强调说,这才是掌握知识的次序。

  7.28

    【原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打鸟不打归巢的鸟。

     【王蔚悟评】

      纲:提网的总绳,意指网。

      弋(拼音: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木桩,后引申义有系有绳子的短箭、猎取等。

       宿,止也,指归巢的鸟。  

     从这一章当中我们知道了,孔子既钓鱼也射鸟。

      只不过钓鱼的时候他不用网,打鸟的时候他不打已经归宿的鸟。

       用网网鱼,大鱼小鱼都会网住。当然这样捕捞的效率高。而钓,只是愿者上钩。看样子孔子的钓而不纲,不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他应当有别的考虑。

     有人说这表达了孔子对鱼生命的尊重。如果真正对鱼生命表达尊重,那连钓也不用。所以,这根本讲不通。

     而有的人解释弋不射宿,也是从这个角度。我认为这也讲不通。若真正对鸟生命尊重,那应该不用弋射。

      那怎样解释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有的人说这里面没有多么高深的道理。这其实是孔子的一种习惯,一种偏好而已。

    我觉得,这里面包含的道理是做事不要做绝,留有余地。钓而纲,弋射宿这都是赶尽杀绝的意思。孔子是秉承中庸的,秉承中庸的人不愿意做极端的事情的。如果从这个角度讲,这就讲得通了。

  7.29

【原文】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与之打交道,一个少年却得到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疑惑不解。孔子说:“我们赞许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太过分?人家改正自己的不足以求进步,我们赞许他能改进自己的不足,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王蔚悟评】

      互乡是什么地方,已经难以考究。

    《论语》中屡次拉到乡,也屡次拉到党。乡、党是当时的行政单位。现在陕西一带还用乡党这一词儿。不过含义与当时有所不同。现在的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

     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按一家五口人算,一个乡的人口约在62500人左右,按4口人算,也有5万人。

    不少了。

    在孔子的学生中,互乡人的名声不好,口碑不好,至少他们认为互乡的人难缠,不容易打交道。

     这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误解,也可能是偏见。

     其实,这种误解与偏见现代人也有。

    但孔子不为这种误解与偏见左右。互乡的一位童子表示愿意跟孔子学习,孔子接纳了他。

      看到学生们疑惑不解,孔子便给弟子们做思想工作。

    要鼓励别人进步,不要鼓励别人退步。人如果愿意进步,我们一定要鼓励他。

    另外,弟子们,做事不要太过份,要留有余地。

     孔子总是辩证地看待人与事,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7.30

    【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成为一个仁者,就一定会成为一个仁者。”

     【王蔚悟评】

       孔子讲过一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 ,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但习性相差很大。

     人的本性是什么?孔子没有明说。

    其实在孔子的心目中,人身上既有善的成分,也有恶的基因。所谓善恶同体,阴阳相侵也。

     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人可以为盗跖。

     人人可以为君子,人人可以为小人。

     在孔子看来,君子与小人既是两类人,更是人身上的两个方面。

    我认为,孔子对人性的认识可用十难十易来表示。

     这十难十易是:他难己易,德难色易,庸难偏易,直难枉易,义难利易,学难耍易,行难言易,讼难伐易,改难故易,贫难富易。

     理解了人性这十个方面,再来理解孔子这句话就容易多了。

    孔子认为,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当你选择做仁者的时候,你可能成为一个仁者。但潜台词是,当你选择做小人的时候,你会滑落到小人的行列中去。

     当然孔子希望人人成为君子,这也是孔子办教育的目的。

     人还是应当选择做君子。

 7.31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  ,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懂礼吗?”孔子回答说:“懂礼。”孔子走后,陈司败作揖来到巫马期身边,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的错误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位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要说鲁君懂得礼,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是幸运的。偶尔有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王蔚悟评】  

      读罢这一章,我脑子里忽然闪出个题目:《陈司败设套坑孔子  巫马期传话露回脸》。

      陈司败何许人也?司败是官名,相当于鲁国的大司寇。这陈司败姓甚名谁,已无从考究了,总之是陈国的大夫。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过卫国,到过蔡国,到过陈国。孔子在陈国待的时间比较长,据说有三年多。时间长了,他就和陈国的国君以及一些大夫有来往。

      陈司败有一天碰到了孔子,就问了一个问题。“昭公知礼乎?”对这种笼统的问题,孔子只能回答说:“知礼。”因为他不知道他问的是什么事,只能笼统地回答。回答完了以后呢,孔子就退下去了,或者说孔子就走了。陈司败正好遇到了巫马期,巫马期是谁呢,他是孔子的学生。陈司败遇到巫马期以后就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我听说你老师不偏袒任何人,原来你老师也是有偏袒的。我问他一个问题:“君娶于吴,谓之吴孟子。”我问昭公知礼否?他居然说知礼。你知道,昭公曾经娶了一个同姓的吴国的美女,后来呢,昭公把她改成姓孟,然后对别人称是吴孟子。娶同姓女子当然是违礼的,改名骗人就更不应当。如果是昭公知礼的话,那还有哪个人不懂礼呢?

陈司败讲完这段话以后,巫马期觉得有必要把这个事情向孔子汇报,所以就到了孔子那里,把陈司败的这段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在这个时候讲了一句话,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我孔丘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啊,你看,假设我犯了什么错误,别人肯定知道,并且能够指出这个错误。

      首先,陈司败说的很笼统,说的很不具体。实际上,这是在给孔子挖坑。如果陈司败把事情说得很清楚、很具体,孔子就会说,对对对,在这个问题上,昭公是做得不对的。但是他不这么说,他只是笼统地问孔子,“昭公知礼乎?”孔子不知道他具体指哪件事,只能回答说“知礼”。孔子的回答是没有任何错的。陈司败有点不地道。

      这里面牵扯到一个人物,就是昭公。孔子的一生当中,经历过四代君主,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昭公做了很多不怎么样的事情,后来被三桓撵走了。古代同姓不能结婚,这谁都知道,作为国君,昭公更应当严格遵守这个习俗。但是昭公到了吴国以后,遇到了一个同姓美女,就娶回来了。我们知道,昭公姓“姬”,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姓,也是一个名姓。轩辕皇帝就姓姬。文王,武王都姓姬。周公的后代,分封到鲁国了,昭公当然姓姬了。吴国的这位美女,吴孟子呢,原来也姓姬。昭公遇上了绝代美人,不娶到手不甘心,娶到手呢,又怕名不正言不顺被人笑话,所以干脆给把这女子改姓孟,掩人耳目。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俗话说坏事传千里。这个事不仅鲁国知道,陈国也知道了。所以陈司败就问孔子这个事。

      其实就孔子而言,听到巫马期的传话,完全可以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孔子可以说陈司败这个人不地道,怎么能挖坑呢?这么说行不行呢?当然行。一般人就是这么个反应。但是孔子采取了另外一个办法,就是他没有怪罪陈司败,而是把这个事揽在自己身上。是啊,我的确说错了,我有错。昭公是不知礼,但我说他知礼了。我孔子真是个幸运的人,我有错别人就知道了,并且提醒我,这一提醒,我将来就不会犯类似的错了。

     注意,本章中出现了一个人物,叫巫马期,《论语》中巫马期就出现过这么一次。他的出场就是传了一次话,露了一次脸。但这一露脸,就成了历史人物了。

    最后还得讲讲陈司败的贡献,陈司败在这里为中国贡献了一个成语,叫“君子不党”。作为一个君子来讲,要堂堂正正,不要结党营私,不要拉偏杆子,君子应当是一个正直和正派的人。我觉得陈司败的这个贡献是非常大的。

 7.32

   【原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果听到好歌,或者觉得歌好听,就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王蔚悟评】

     孔子是一位音乐大家。据说《乐经》是孔子整理的,但《乐经》失传了。

     据说孔子还做了不少的歌曲。词、曲都是自己弄。比如《幽兰曲》。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中国人喜欢兰花,并把兰花作为君子之花,有的干脆把兰花称为君子兰,当与此歌此曲有关。

    《论语》记录孔子谈论音乐,也数次谈到孔子的唱歌。

      如《八佾》篇“子语鲁大师乐”章,孔子对音乐的表现何其精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再如《述而》之第十章,“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从这个简单的记载来看,孔子似乎每天都在唱歌,似乎唱歌是孔子的一项功课。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唱歌上,他也是坚持这种态度。

     遇到好歌(内容好),好听的歌(形式也美),他总是请人家再唱一遍,然后再跟着人家一起唱。

    有这种态度,什么事能做不成?

      这短短的一行字,透露的信息量极大。

     这也许就是《论语》的魅力所在。

   7.33

  【原文】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理论知识我大概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做个君子,我还没有完全做到。”

   【王蔚悟评】

     文,文化知识也。

     躬行君子,亲历亲为的君子,意思是不是口头上的君子。

    《论语》开篇第四章,记载了曾子的反省。其实曾子的反省肯定是受了他老师孔子的影响。

     在《子罕篇》孔子曾这样反省过:“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这一章不过是孔子反省的又一例证而已。

     虽然孔子提出了成为君子是教育与修身的终极目标,但孔子认为自己做得并不怎么样。

    孔子说,就文化知识的掌握而言,我与大家差不多。然而就学做君子而言,我却差得远。

    第一句话,孔子是自谦。作为当时最有学问的人,谁能赶得上他?

    而第二句话,孔子更是自谦。作为后世公认的圣人,他如果不是君子,谁还敢被称为君子?

      自谦与反省并没有使孔子变得矮小,相反,却衬托其更加伟大。

    7.34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圣和仁,我是不敢当的。我只不过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不厌烦的去做,不知疲倦地教导他人这样做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学生学不来的。”

    【王蔚悟评】

      大概有人称赞孔子是仁者与圣者,孔子讲了这段话。

      孔子说,“我离圣者和仁者还差得远呢。我其实是在向这方面努力。我的目标是成为圣者与仁者,我也教育我的弟子们这样做。”

      这话大概是守着弟子公西华讲的,于是公西华由衷地讲了一句:“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注意师生中的对话艺术,尤其是做学生的该怎么说。老师自谦是美德,但如果老师一味自谦,学生连点回应也没有,那局面就会有点尴尬。公西华来一句“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则恰如其份。

     孔子学生中有这种智商情商的学生除了公西华外,还有颜回与子贡。

     颜回之会说话也无以伦比。《先进篇》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

     子贡也不逊色。有一次孔子亦谦虚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来了一句“夫子自道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有句话“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了解别人如何说话,这是多么重要。

  7.35

  【原文】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请求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样的事情吗?”子路回答说:“有这事。祈祷文上说:‘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已经祈祷很久了!”

    【王蔚悟评】

     人都有生病的时候,孔子亦然。

     人生了病就要治,尤其是得了大病不治不行。

     自古以来,这病的治疗有两种办法。

      一种是药治,另一种是神治。

     所谓药治当然是吃药了。   《论语》中记载了季康子送药的事。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

    孔子是极其小心的,尤其对疾病高度重视。“子之所慎斋战疾”,孔子最慎重的事情之一,就是疾病。

      另一种办法是神治,祈求鬼神保佑。

      对后一种办法,孔子是不大相信的。孔子应当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大相信鬼神。他曾劝樊迟说,“敬鬼神而远之”;他也曾对子路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子路虽然威武雄壮,虽然孔武有力,但他却信神信鬼。

     所以当老夫子得了病,子路首先想到的是向鬼神祷告。

     向鬼神祷告,当然得安排个仪式,他得请求孔子批准这个仪式。

     即使生病,孔子还是很幽默。孔子带着揶揄的口气说:“有诸?”意思是这么做管用吗?

      孔子是不信这一套的。

     但子路这人认真啊,倔犟啊,还引经据典地说,这方法管用。

      孔子最后还是委婉地拒绝了子路。说,“丘之祷久矣。”

     其实他并没有祷告,也许连半个字也没有。但他不想让子路折腾。

     子路是孔子最信任的学生,也是对孔子最忠诚的学生。

     不论子路采用的方法对不对,但他对老夫子的真诚关心还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毕竟师生情深啊。

 7.36

   【原文】

     子曰:“奢則不孙,儉則固。與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孙:同逊,恭顺。不孙,这里的意思是“越礼”。

      固:简陋、鄙陋。这里的意思是寒酸。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王蔚悟评】

      孔子讲话经常用对比的方法。

     因为对比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透彻地了解两者的不同之处。

    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讲奢与俭时也是对比着讲。

    孔子是反对奢的,孔子是赞成俭的。

      一个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人当然会反对奢、赞成俭。

    奢的本质是铺张,是浪费,是炫耀。人一粘上炫耀的毛病,就会自我膨胀,就会行事夸张。人若膨胀与夸张就容易越礼,违礼。

    俭是节约,是节用。过分节约当然会让人觉得寒酸。当然只是觉得而已。

    孔子的节约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毛泽东一生都注重反对铺张浪费,节约闹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于1934年1月23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作了《我们的经济政策》的报告,在谈到财政支出时,他说:“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应该使一切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他告诫人们,为人民服务和贪污浪费是水火不能相容的,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反对贪污浪费,不仅贪污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同样是极大的犯罪。”

     1943年10月,毛泽东发出号召:“在一切党政机关中讲究节省,反对浪费,禁止贪污”;1951年1月,毛泽东更是明确指出:“对于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严重现象,如果不加以彻底肃清,它们就要腐蚀我们的党,腐蚀我们的政府,腐蚀我们的军队,腐蚀一切财政经济机构和一切革命的群众组织,使我们的许多干部人员身败名裂,给我们的国家造成极大的灾害,一句话,这就有亡党、亡国、亡身的危险。”

      据毛泽东身边的人回忆,毛泽东特别注重节约,衣服总是补了又补,他的一件睡衣穿了十多年。

 7.37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注释】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敞亮,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悟评】

      我认为孔子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改造了君子这个概念,并赋于它新的含义。

      君子者,原意是国君之子也。国君之子,当然是地位高者,是贵族,是领导者。孔子认为,作为执掌国家权力的人,不仅地位高,品德也应当高。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也。

      在孔子的语境当中,君子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有品行,二是有能力。

       所谓有品行就是仁者爱人,所谓有能力就是君子不器。

      除此以外,孔子还从多个方面描述君子。要知道,在《论语》当中出现过106个“君子”。

     比如君子坦荡荡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坦荡荡者,胸怀宽广,不小肚鸡肠也;

    坦荡荡者,性格豪爽,光明磊落也。

    坦荡荡者,大大方方,不畏畏缩缩也。

    人只有在志趣高远,无私无畏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

    而与君子坦荡荡相对的,是小人长戚戚。

      戚(拼音:qī)是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商代,古字形像边缘带齿的斧钺,本义是斧钺,古兵器名。假借指亲近、亲戚。又借用来表示悲伤、忧愁,后也写作“慽”。只是现代汉字整理时,“慽”字被淘汰。

      戚戚者,悲伤忧愁也。

      戚戚者,愁眉苦脸也。

      戚戚者,哀声叹气也。

      我的体验是,与这样的人待在一起,心情会变坏,要极早远离之。

7.38

   【原文】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王蔚悟评】

       这样的记载显然出于孔子的学生之手。

      第一,孔子既是温和的,又是严厉的。

     子贡曾说孔子温良恭俭让。温和是孔子的一大特色。

     子夏也对此有过描述,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孔子讲过君子有九思,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说:“色思温。”

     孔子的严厉也给弟子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子夏说,“听其言也厉”。

      孔子的严厉还表现在对子路的教育上:“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季氏富于周公,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时,孔子很生气。说,“非我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

       第二,孔子威而不猛。

       何为威而不猛?孔子这样解释:“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第三,孔子恭而安。

      恭者,谦恭也。

      安者,心安也。

      孔子曾这样赞扬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其实,套用子贡的一句话“夫子自道也。”孔子何尝不是这样的人。

     所谓心安,不忧不惧也。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日常生活中的孔子是心安的: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说到心安,也许大家会想到孔子那句著名的话:“既来之,则安之。”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蔚然论语《泰伯第八》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雍也第六》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述而第七》原文及译文
本文作者:礼记     文章标题: 蔚然论语《述而第七》原文及译文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5/02/%e8%94%9a%e7%84%b6%e8%ae%ba%e8%af%ad%e3%80%8a%e8%bf%b0%e8%80%8c%e7%ac%ac%e4%b8%83%e3%80%8b%e5%8e%9f%e6%96%87%e5%8f%8a%e8%af%91%e6%96%87/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50秒。
  • 内存消耗 5.12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