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论语《里仁第四》原文及译文
首页 > 传统文化——论语 作者:礼记 2022年5月2日 浏览:235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资料整理(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修订《论语》)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文中的【悟评】,均为王蔚教授感悟点评。悟评里的”我“,指的是王蔚教授。

4.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住的地方有仁者做邻居最为美好。选择居所却不和仁者为邻,这能算是有智慧吗?

     《八佾第三》篇主要围绕着“礼”来讨论,《里仁第四》篇则集中讨论“仁”这个题目。

     在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一里之内都是邻居,至今中国人还在说的“邻里”这个词就来源于此。

     在今天一提到买房安家的事情,除去预算资金之外,多数会考虑的是住房地段、小区环境、生活便利、交通便捷、周边安全等等。邻居可以挑的不多,尤其是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今天大城市的公寓楼里,不来往、不认识也是常态。

     但回到孔夫子的时代,邻居之间交往非常密切,是除了血缘关系之外,走动多、最常见也最普遍的人际关系。邻居好不好对家里孩子的影响很大,大多数人们肯定也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

    而且邻居之间的关系,其实正是儒家那套熟人社会友爱和睦最基本的道德土壤。这得跟自己的邻居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一个小社群,有美好的道德关系,才能成就自己和社会的整体和谐。

     北宋初年陕西蓝田出现了吕氏乡约,这是中国最早的村规民约,很简单,只有四句话、十六个字——“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什么意思呢?这是说邻里之间要相互倡导善行,要互相规劝错误,推行美好礼俗,患难时互相帮助。短短几句话就把乡里邻里间的人际关系准则完整地表达出来,跟儒家的“里仁为美”一脉相承,只是表述更明确。

     那它的影响有多长远呢?谁要是看过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那里提到的“乡约”其实就是“吕氏乡约”。从北宋到清末,就这么四句话,一直延续了上千年,而且是深入地影响了最基层的乡村社会。

      

4.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5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6【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7【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悟评】  《里仁篇》之4.1至4.7章。我始终认为,这7章是个完整的整体,应当把它当成是一篇文章看待。如果硬起一个题目,那就叫《仁论》,或者叫《论仁》。如果我们把除第一章外的其他章句的“子曰”去掉,按现代文的格式排列,并加上题目《仁论》,便成了这种样子:

仁 论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亲近仁德是最好的。如果一个人不选择仁德,他怎么能算得上是聪明?

     不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仁德的人安于仁道,真正聪明的人一定会实践仁德。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是非分明。才会真正喜欢一个人,才会真正憎恶一个人。

     如果立志于行仁德,就不会有恶行了。

    财富和地位,都是人想要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获得,宁肯不要。贫穷和地位低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宁肯忍受。

      君子离开了仁德,那还叫君子吗?君子是连一顿饭的功夫也不肯违背仁德的,仓促紧迫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我没有见到过真正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会把仁德奉为至高无上;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不让不仁德的事情施加在自己的身上。有哪怕一天的时间也把自己的力量用于实行仁德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要实行仁德而)力量还不够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人,但是我没有见到过。

    人所犯的过错,与他是哪一类人有关。观察一个人所犯的过错,也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4.8【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规律(闻天道,识人道),即使在当天晚上死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悟评】 道是什么?道是规律,道是主张。

      孔子的道是什么?有人说是忠恕,有人说是仁义,还有人讲是天道,更有人说是人道。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通读《道德经》,道者,世界万物之基本规律也。

     而孔子这里讲的道,此有此意。

     但孔子讲的道,更多的是人道。

     人道者,仁道也。讲人道,实际上是讲仁道。人道,人间爱也,仁道,亦爱也。

     注意,本章是在孔子论仁之后出现的,可以看作是前几章的总结。如此,这里的道当指仁道。

    而本章又是在讲“义”之前出现的,可以看作是后两章的引言,如此,则道指“义也”。义,何也?义者,宜也,该做之事也。铁肩担道义,即此也。

  4.9【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应当以道为己任,对于那些以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辱的所谓士,是不值得与他共谋大事的。”

    【悟评】 孔子有句名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可以把此章“看作是对“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说明。

     士者何也,以天下为己任之人士也。士有两种,一是武士,二是文士。后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士主要是指读书人,当然,是指有名望的读书人。士往往与大夫相连,谓之士大夫也。士大夫者,古代中国人对于官吏和士人的统称。

      孔子主张“士志于道”。道者,谋道,忧道也。曾子讲,“君子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之道者,仁以为己任也。

   4.10【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③之与比④。”

    【注释】 ①适:亲近,厚待。②莫:疏远,冷淡。③义:适宜,妥当。④比:比较。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什么(特别)喜欢,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喜欢,只是按照义去做。”

    【悟评】义之于比,用义去衡量。  符合义的就去做,不符合义的就不去做。

      义者,宜也,该做之事也。义务,职责,职守皆为义也。 孔子讲,见义不为,无勇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而义勇军为抗日名师。而义勇军之名得自《论语》。君子者,铁肩担道义者也。   也有人把义理解成社会公德。恪守社会公德,义也;不守社会公德,不义也。

    4 .11【原文】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注释】①怀:思念。②土:田地,财富。③刑:刑法,法治。

【译文】孔子说:“君子惦记的是道德,小人挂念的是财富;君子关心的是法治,小人贪图的是恩惠。”

【悟评】 我认为孔子最大的贡献是为中国人提出了道德国标。这个道德国标就是孔子重新解释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并且为君子和小人赋予新的含义。

      君子者,爱人、立人、达人者也。小人者,自私、自利、损人者也。

     爱人、立人,达人者,为义也;自私、自利、损人者,为利也。

      故孔子讲,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君子知晓义之正,小人明白利之怡。

     怀德者,知义也。怀土者,晓利也。  怀刑者,知是非也;怀惠者,贪好处也。

      过去中国人起名名来自《论语》的很多。比如元帅彭德怀的名字起自《论语,》就源自这一章。不过略为颠倒了一下,把“怀德”变成了“德怀”,意义不变。

     重申一下,彭德怀这名字是彭德怀后来(1922年)起的,在此之前,彭德怀叫彭得华。至于为什么把得华改为德怀,不得而知。

    4.12【原文】  子曰:“放(fǎng)①于利而行,多怨②。”

   【注释】  ①放:一说依据、根据;一说效法、效仿,引申为追求。  ②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孔子说:“一切依据利益行事,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悟评】 人不可能不明义,又不可能不言利。  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只强调义,不強调利,最终会导致道德虚伪,伪君子横行;只强调利,不强调义,最终会滑向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甚嚣尘上。

     利不能不强调,但不能是唯一的标准。  如果一味强调利,人就会唯利是图。

   唯利是图的社会是可怕的。唯利是图的社会往往怨恨丛生,矛盾重重。

   4.13【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注释】 ①何有:何难之有。 ②如礼何:将礼怎么办。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依据礼让来治理国家,能把礼当回事吗?”

【悟评】 孔子深知,就治国而言,有两种方法。

    孔子在《为政篇》中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治国有两种方法,以法(政)治国,以德(礼)治国。要两手抓,两手硬。

    孔子比较了两种治国方法的优劣。孔子认为,以礼(德)治国比以法(政)治国更好些。

     了解了孔子这个基本态度,理解本章就简单了。

     孔子的意思是,当理解了以礼治国的重要性以后,治国就不难了。当不知道以礼治国的重要性时,就不会拿着礼当回事。

     学习《论语》,对礼的重要性怎么理解都不过分。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孔子还说,“不学礼,无以立。”

    故要知礼、学礼。 即使2500年后,这个观念仍不过时。

    山东人知礼,讲礼、用礼在全国有名。山东人打造“好客山东”这一区域品牌,其实质是在打礼牌。

  4.14【原文】子曰:“不患①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注释】 ①患:害怕,担心。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官位,要担心自己没有胜任的能力;不要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努力提高自己,以让别人了解。”

  【悟评】  这应当是孔子跟他的弟子说的话。

    弟子们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问夫子,而夫子总是耐心的回答。

    弟子们跟夫子学习,是来学习如何治国安邦的,像樊迟那样要跟夫子学习稼、圃的弟子毕竟很少。

     他们有时会问到毕业后的去向。

    或许就有人问,“夫子,毕业后若找不到能报效的地方怎么办?”

    于是孔子开始做这弟子的思想工作:“你不用担心你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你得把本事(本领)学好。把本事(本领)学好了,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

    孔子还补了一句:“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你所能做的,是尽量学好本事(本领)让别人知道。”

      我父亲是位木匠,也是石匠,瓦匠,我小的时候正好是文革闹的最厉害的时候,大学不招生了,中学也在闹停课,没有考大学这一说。在那种情况下,父亲希望我子承父业,像他那样,做一个好木匠,名木匠,可以靠耍手艺,吃百家饭为生。

    “艺不压身”,这是父亲常说的一句话。 “要学门手艺,不能只靠卖力气。”这也是父亲常说的。

    父亲总是启发我跟他学木匠,下雨下雪天,他有时会把我叫到跟前,讲各种工具的用途及其使用方法。

    “木匠的绝活如何下料,一是多琢磨一下这块料可作什么用?二是尽量地少动工具,多出料。”

     等我略大,父亲便传授他的绝技。 “等你真有本事了,你就不愁没有饭吃了。”

    可我对父亲要让成为一个好木匠的伟大理想,始终提不起兴走趣,也许我就不是块做木匠的料。我从小对文字的东西感兴趣,如饥似渴地找各种文字的东西读。

      感谢邓小平,恢复了高考,我才有机会读大学,读研究生。不然,我真有可能像父亲希望的那样,我会是位好木匠,在农村里耍手艺呢。

   “ 艺不压身,多学点本事”其实老百姓讲的这些普通道理,与孔子讲的〝不患无位,患所立以”是一样的。

     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句老话,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4.15【 原文】子曰:“参(shēn)①乎,吾道一以贯之②。”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③而已矣。”

  【注释】①参:即曾参,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46岁。 ②一以贯之:用一个基本思想贯串。③忠恕: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谓之恕。恕,孔子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15.24章)。

   【译文】 孔子说:“参呀!我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串起来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别的弟子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道(学说),就是忠恕罢了。”

   【悟评】  曾子者,曾参也。姓曾名参字子舆,按当的风俗,老师称弟子名而不称字。

   曾子比孔子小的多,小46岁。孔子去世时,曾子不过是一位27岁的年轻人。颜回去世后,孔子是把曾参当接班人培养的,虽然时间很短。这段话应当是发生在颜回去世之后。

    孔子充满深情地讲“参乎”,注意,在“参”之后加了个“乎”。孔子从来没有对子路这样喊过。孔子喊子路就一个字:“由”。

     孔子对曾参讲,“吾道一以贯之。”  道可以理解为思想,也可以理解为理论,还可以理解为学说。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道是用一条主线串起来的。  但孔子没有讲,这根主线是什么。

    曾子理解孔子指的是什么。于是只回答了一个字:唯。“唯”是“是”的意思。巧了,法语中的“是”的发音也是“唯”,“唯”就是英语中的“yes。”

      这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呢?按曾参的理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者,不骗己又不骗别人也;恕者,如心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也。“直道而行,推己及人”谓之忠恕。

     在《论语》之15.24章,当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时,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孔子举例说,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

    有许多人把“恕”解释成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不对,而是不全面。

      恕的本质是理解别人,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别人。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别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理解是沟通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对方,才容易与对方沟通。

     一般人认为孔子的学说是仁,仁者爱人。这没有错。但儒学大家杜维明认为,孔子的恕道才是孔子学说中最独特、最有价值的部分。有了恕,有了理解,人世间的冲突、矛盾才会减少、消除。世界之所以不太平,你争我斗,关键是“恕”字缺乏。

     一语中的。

     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如果能多一点恕,世界就会安稳许多。杜维明曾向安南建议,把恕道作为文明对话的基础与原则。

     我同意杜维明的观点。并且认为,人如果掌握了恕道,就会变得通达与通透起来。

    孔子这样讲达。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是谓达。只有恕,才可能达。

4.16【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明白)义,小人明白(知道)利。”
【悟评】
恐怕这是孔子最家喻户晓的一句话了。
义者,宜也,该做之事也。道义、责任、义务也。
利者、财富、利益、实惠也。
孔子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与不同,对义与利的态度不同,是其分水岭之一。
君子不是不要利,君子是在义的前提下取利。所谓先义而利也;
小人大概对义没什么概念,只认利,不讲义,唯利是图者也。
但小人不会明确表态说他不讲义,只要利。他不会把这说在嘴上,他只是在行动上贯彻而已。
有许多小人,还往往把自己装扮成大公无私者。
这样的小人其实更可怕。

  4.17【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悟评】 这一章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思齐,一个是内省。

     思齐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内省者,察己之非与不足也。 思齐的反义词是思嫉,这是最恶劣的一种情感。思嫉容易生恨。

    内省是孔子曾子孟子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遗产。  内省使一个人获得了前进的内动力。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4.18【原文】子曰:“事父母,几(jī)     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

【注释】①几:委婉,婉转。 ②劳:劳作,操劳。这里     指侍奉父母。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发现父母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违抗他们的意志,仍毫无怨言地侍奉(父母)。”

    【悟评】  孝者,敬也。 孝者,顺也。 所以中国人讲孝敬、中国人讲孝顺。

      做儿女的,有时候会觉得父母有些事做得不好,有些事做得不对。

      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选择:一是对父母提出劝谏,提出劝谏后,父母可能接受,也可能不接受。如果父母接受更好,好果父母不接受,还是要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这当然是正确的做法。

      另一种做法是如果父母不听自己的,就选择与父母对抗,逼父母就范。   这当然是错误的。

     我们应当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而不是相反。 最后说明一下,事奉领导,事奉师长的道同。

   4.19【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悟评:母行千里儿担忧。古时交通不方便,通讯不方便,生活方便,儿子出门,尤其是远行,除了面临许多困难外,还可能有生命之忧。故孔子告诉弟子们,父母在,不远游。

      但有时候又必须远行,又必须远游。这是义之所在,忠之所在。在这种情况下,要,要把事情给父母说清楚,要告知父母到什么地方去,去做什么,以减少父母的担忧。

     学《论语》,我们一定要联系到当时的情景去考虑。否则有些事情想不清楚,也弄不明白。

   4.20 【原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悟评】这一章系重出。

    “三年者”,可以理解成三年,也可理解为多年。

    三者,多也。

     《论语》中“三”字用得特多。

      如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孔子言,“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如孔子言,“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如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父亲去世后,儿子不改其道,难。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父亲生前行的那一套,儿子本身就不赞成。生前碍于父亲的面子,不得不遵守,不得不照办。父亲一死,管不了了,于是马上改。

     二、时代变了,父亲那一套不合适宜了。

     三、有人強迫,不改不行。

     《论语》中提到一个人,不仅不改父之道,还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这个是孟庄子。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庄子比孔子要早,他曾参加过公元前555年诸盟国对齐鲁国的战争,并曾砍到一棵树,说用这棵树给鲁国国君做琴。

    孟庄子是孟懿子的老爷爷,是孟武伯的曾爷爷。

      有资料记载: 孟庄子生孟孝伯,孟孝伯生孟僖子,孟僖子生孟懿子,孟懿子生孟武伯。

     咱们的东邻朝鲜,金正日在金日成去世后,不仅为父亲守孝三年,还无改于父之道,无改于父之臣,无改于父之政,是难能可贵的。

  4.21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迈而有所担忧。”

     【悟评】年,粗一点指年龄,指年岁,指年纪。细一点指出生的具体日期,生日。

     孩子一天一天地长大,父母一天一天地老去。

     随着孩子的结婚、長大,参与社会活动,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削弱,影响力越来越小。

      这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突变的过程。

    更让人可怕的是父亲也好、母亲也好会突然离世。让人没有半点准备。

    这样的家庭悲剧,在我们身边会几乎天天上演。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我异常健康的娘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突然去世,虽然三十八年过去,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心痛。我有时还梦到她老人家。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种人生大憾,不经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孔子提醒我们,父母健在时,我们要高兴快乐。有父母在,是快乐的源泉、幸福的源泉。尽量多陪父母,多与父母在一起。

     尽孝要早。在尽孝这个问题上要有危机意识,不可拖,不能拖。

    4.22【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悟评】人的表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二是行。

     言与行有三种情况:

    一、言大于行,言过其实。 二、言等于行,言行一致。三、言少于行,少说多做。

      孔子反对前者,孔子讲:“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赞成的是后两者,即言行一致,或者言少于行。孔子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其实言与行还有三种关系:

     一、言早行,事还没做,先大肆宣传。二、言行同时,边做边说。 三、言后于行。

    孔子基本上赞成后者。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行之。   

    理解了孔子关于言与行的基本观点,再来看这章,就很明了了。

    古代人之所以不轻易出言,是担心说出的话做不到哇。

   说出的话做不到者,失信也。

    为不失信记录,先不说出口。

     4.23 【原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样的事比较少。”

       【悟评】约者,约束也。 约分为两种,自约与他约。

     自约者,自我约束也; 他约者,别人约束也。

     人都有欲望,人都有贪心。约者,克制欲望,克制贪心也。

      约者,克己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约者,非礼勿视,勿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  

     约的最高境界,君子慎其独也。

    还有一种约是他约。诸如党纪国法、乡规民约、规章制度也。

    自约与他约结合起来,人犯错误的几率是少多了。

     约的实质是人不能任性,保持中庸。再好的事,一任性就完了。

    我总结了人生之十大不能任性:

    有权不能任性, 有钱不能任性。

    有功不能任性, 有恩不能任性。

    有爱不能任性, 有恨不能任性。

    有才华不能任性,有美貌不能任性。

    年长不能任性,年少不能任性。

   4.24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悟评】 毛泽东主席很欣赏这句话,给自己的两个女儿起名为李敏、李讷。希望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敏行,一个慎言。  

     至于为什么姓李?有一种说法是,毛泽东曾化名李德胜。那是胡宗南进攻延安时。德胜者,以德取胜也。过去北京有一城门叫德胜门,当是此意也。

     敏行讷言是《论语》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在《学而篇》孔子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一次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者,先做后说也,而不是相反。

   4.25【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品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追随他)。”

     【悟评】德不孤,必有邻。这短短的六个字,揭示了德行、品德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李宗仁吧?桂系军阀,后来做了中华民国的副总统。

    他的字叫德邻。讲个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的故事。

     1948,在风雨飘摇当中,蒋介石当选为总统,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

    就职典礼前一天,李德邻询问蒋介石该穿何种衣服出席典礼,蒋介石答曰着戒装。

      第二天,李德邻着戎装出席,而蒋则长袍马褂。那架式,李德邻活像蒋的卫兵。

     国家都到了国將不国的地步,蒋还在耍小聪明。德不孤,必有邻反义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虽说国民党倒台有诸多原因,但蒋的德行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26【原文】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过度的意思。 (2)斯:就。
  【译文】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巴结,就会受到侮辱;与朋友相处过分亲昵,就容易导致疏远。”
【悟评】无论是与领导相处,还是与朋友相处,都有个度的把握问题。
与领导太远了,想得到领导的照顾,太难了。与领导近的,领导尚且照不顾过来,况且离领导远呢。但与领导太近了,优点与缺点太明显,领导一目了然,不定哪天领导一发脾气,倒楣的便是领导身边的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古人云,伴君如伴虎,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刚入职的时候,一位比我大的与我相处不错的老大哥嘱咐我:领导就是蜡烛。离领导远了,领导的光芒照不到你;离领导近了,可能被领导烧着,甚至烧伤。但他没有多远多近才算合适。
这话几十年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但明白得有点晚了。
朋友是人生中的志趣所在、温暖所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与朋友相处的多,与家人相处的少。没有朋友的人生是暗淡的,是没有乐趣的。所以每个人都珍重朋友。朋友关系不是刚性关系,朋友关系需要经营,需要维护,甚至需要呵护。与朋友太远,关系就渐渐淡了;所与朋友要定期发发微信,见见面,吃吃饭。有个人说,朋友不吃饭,关系要完蛋,想想有一定道理。但朋友也不能成天粘在一起,不分你我。朋友之间一定要保持适当距离。见面的次数不要太频繁,每次相处的时间也不宜太长。否则双方生厌了,生烦了反而不美。
其实,这都是讲的中庸。但熟练掌握中庸的人太少了。正如孔子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然。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蔚然论语《公冶长第五》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八佾第三》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里仁第四》原文及译文
本文作者:礼记     文章标题: 蔚然论语《里仁第四》原文及译文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5/02/525/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41秒。
  • 内存消耗 4.56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