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论语《为政第二》原文及译文
首页 > 传统文化——论语 作者:礼记 2022年5月3日 浏览:225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修订),资料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用。文中的【悟评】,均为王蔚教授感悟点评。悟评里的“我”,指的是王蔚教授。

 2.1【原文】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悟评】孔子认为,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一种好的手段。

     所谓德治,即以德为政,或者为政以德也。

      何谓德,走正路为德。在中国古代的语境中,德与仁常常不分。德政即仁政也。仁政者,关心人民,体恤人民,爱护人民也。

      如果治理国家的人坚持德治,他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他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那样。北极星不动,而群星却围绕着它转动。

      北辰这个词原指北极星,后来便作为帝王的代名词。

     如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徐东海乾学为司寇时,人赠以联云:‘万方玉帛朝东海,一点丹诚向北辰。’”

   有时也指受尊崇的人。孔子讲话善用比喻,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体现。

     2.2【原文】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 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悟评】《诗》后来被称为《诗经》。《诗经》是孔子编定的。当然,应当是在弟子的协助下完成的。

      《论语》中对此有记载: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据说,《诗经》是从三千多首民歌中选辑的。从三千多首民歌中,选了三百首诗,这工程量极为浩大。

      问题是,这三千首从何而来?

      王教授认为,应当是两个来源:一是孔子从年轻时就注意搜集,“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且“每事问”,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可能不对民歌注意;二是在周游列国中孔子注意搜集。“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我想,不仅闻其政,而且闻其歌。

       孔子编《诗》的原则是什么?思无邪。

       无邪者,正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在编《诗》时,孔子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

  2.3【原文】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3)免:避免、躲避。(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悟评】孔子在这里讨论了两种治国方法的优劣。

     一是法治,靠政、靠刑。二是德治,靠德、靠礼。

      在孔子看来,德治似乎优于法治。

     当然,这是从较长时期而言的。

      注意孔子讲过这么一段话:“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子还讲过:“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孔子当过鲁国的大司寇,当然对治国有较深的体会。

      孔子表达的意思很清楚:先法后德,两手抓,两手硬。治理单位或治理部门,何尝不是如此。

  2.4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

     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悟评】孔子活了73岁,在这里谈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应当是孔子接近生命终点时讲的话。

      在这段话当中,孔子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及其心理路程。

       “吾十有五而致于学。”孔子从立志于学开始谈起。孔子从15岁立志于学习,立志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好学是孔子生命的起点,也是孔子生命的终点,好学伴随了孔子的一生。孔子曾讲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自己好学,孔子喜欢好学的学生。孔子之所以那么喜欢颜回,颜回好学是一个重要原因。孔子教导他的弟子们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自己其实也是这样做的。

     “三十而立”。何为立?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也。这可能是指自己开门办学这件事。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创新者。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只能官府办,不能私人办。孔子打破了这个传统,开始了私人办学。照冯友兰先生的讲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

     “四十而不惑”。惑者,迷惑也。人生有许多惑。为名惑,为利惑,为情惑,为欲惑。孔子实事求是地讲,自己只是到了40岁,他才摆脱了这些东西的羁绊。但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包括我自己,都50岁了,都60岁了,都70岁了,甚至都80岁了,还为这些东西所惑。再看看大洋彼岸的两个老头(特朗普与拜登),为争美国的第一把交椅,还在斗的不亦乐乎。其实,这总统应该让年轻人去争,两个老头本不该掺和。人老了都固执,人老了都糊涂,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摆脱不了的,只是程度轻重而已。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何也?一是指自然规律,二是指自身命运。到了50岁,孔子对自然规律就明白了,对自己的命运也就洞察了。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懂得了天命,人才可能成为君子。孔子不仅成了君子,最后还成了圣人。正是因为孔子知道了自己独特的命运,他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一己之力去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他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通过实行教化,让人向善,让社会改良。

    “六十而耳顺”。孔子说,到了60岁,他什么意见都可以接纳了,无论别人说什么都影响不了自己的判断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听从内心的召唤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愿怎么做就怎么做。但这也有条件:不逾矩,总还是有一些条条框框在限制着自己,还得遵循这些条条框框。孔子讲过,以约,失之者鲜也。这使我想到那句老话:只有有条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否则变成了胡来。

     请大家注意,在这段话中,孔子没有讲他20岁做什么。孔子在20岁左右的时候和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孔子娶了亓官氏,生了儿子伯鱼。孔子得儿子伯鱼时,当时鲁国国君还给他送了条鲤鱼祝贺,为了纪念这件事,孔子把自己的儿子命名为孔鲤。

     注意,本章中贡献了众多的成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在此之后,中国人往往用而立之年代表三十岁,不惑之年代表四十岁,知天命之年代表五十岁,耳顺之年代表六十岁。不懂这些,古代的好多文章可能就看不懂。

 2.5【原文】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谥号懿。

       ②无违:不违礼。无,通“毋”。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36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以樊迟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樊迟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

 ④御:驾车。⑤孟孙:孟逊,指孟懿子。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礼。”樊迟恰好给孔子驾车,孔子就告诉他:“孟逊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礼’。”樊迟说:“(‘不要违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按礼祭祀。”

     【悟评】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

       无违者,不违礼也。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事之以礼,父母去世的时候,要葬之以礼,父母去世以后,要祭之以礼。

       我认为,在“三不违”中,最重要的还是“生,事之以礼”。

     如果生不事之以礼,则“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义不大,或者根本就没有意义。

     所以尽孝还要趁早,别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这段话出现了樊迟,樊迟是孔老夫子的马车司机,在给孔老夫子驾车。樊迟虽在《论语》中出现的章句不多(共6章),但樊迟好问。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正是在樊迟的追问下提出的。不仅如此,樊迟两次向孔子问知,孔子回答一次说“识人”,另一次讲“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另外,樊迟还向孔老夫子请教如何为稼为圃,孔子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 。”

    2.6 【原文】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①孟武伯:名彘,谥号武。孟懿子的儿子。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儿女的要特别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或译:做儿女的做到了让父母只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不担心别的)。”

  【悟评】

     虽说有两种译法,但我还是更倾向于第一种译法。

    作为孩子,应始终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要时刻关注父母是不是病了。

     古代缺医少药,小病也可能夺走大命。

     《论语》中曾记载,子之所慎,斋战疾。

      故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成为尽孝的第一要务。

 2.7【原文】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yǎng)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①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吴国人,曾为武城宰。与子夏、子张齐名,“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45岁。

      ②养:供给。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够养活父母(有吃有喝)。我们对狗、马,也能供给它们吃喝,如果对父母不敬,这两者有什么不同?”

     【悟评】孔子认为,孝者,敬也。

     孝,当然包括供养父母,给父母住,给父母吃喝,关心父母的物质生活。但孔子认为,这是低层次的孝。

      高层次的孝,是在供养父母的同时给父母足够的尊重。如果在供养父母的同时对父母不敬,这如同养犬养马差不多。

    对父母,既要供养,更要尊敬。

   2.8【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zhuàn)④,曾(zēng)⑤是以为孝乎?”

     【注释】

      ①色难: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不容易。色,脸色。难,困难。

      ②服其劳:服侍父母,为父母做事。服,从事、担负。

      ③先生:长者或父母。这里指父母。

     ④馔:饮食,吃喝。

     ⑤曾:乃,竟。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最难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有了事情儿女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先吃,你认为这就是孝吗?”

     【悟评】人有七情六欲,人有喜怒哀乐,这些随时写在脸上。

      人最难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感情,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父母面前。

    人为什么在父母面前不愿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大多数人认为,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用不着。

     父母年轻的时候,抗打击能力强,这样想可以;但父母年龄大了,抗打击能力弱了,这样想就不对了。

      我们做过父母的人都有体会,当孩子高兴的时候我们高兴,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我们忧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悅色,父母该是多么高兴。

      但孔子知道,做到这一点很难。

      故子夏向孔子请教何谓孝时,孔子回答说是“色难”。

     色难,是真难,而不是假难。如果真正做到了“色难”,就不会出现床前三年无孝子的情况了。

     色难,难。

   2.9【原文】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xǐng)其私③,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81),姓颜,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享年40岁(据熊赐履:《学统》)。他14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②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③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有时)我跟颜回说一天的话,他不违背我,像个笨人。等他退下以后,我观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讲的)阐述发挥得很好。颜回并不笨。”

    【悟评】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在《论语》中,孔子对颜回一个人的赞扬,甚至超过对所有学生的赞扬之和。

      孔子赞扬颜回三月不违仁,赞扬颜回好学,赞扬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在这里,孔子赞扬了颜回的相师之道。在老师面前,颜回表面上不大说话,似乎有点笨,其实颜回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清楚。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颜回在孔子面前实际上是在装愚。

      孔子说宁武子那段话,其实也适合颜回:“其智可及也,其愚而不可及也。”

     大智若愚。

  2.10【原文】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sōu)④哉?人焉廋哉?”

    【注释】

    ①所以:做事的出发点。以,凭借、依靠。

    ②所由:所走过的道路。由,方式、方法。

    ③所安:所专注的东西。安,目的、目标。

    ④廋: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分析其动机,观其做事的方式方法,察其用心的方向。如此,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悟评】

       认识人很重要。

       如何认识人呢?

       第一,要看看他的动机,即他的发心。人是有目的的动物,他所做的一切,皆由目的决定。把动机弄清楚了,把原因搞清楚了,一切也就明白了。

     第二,了解他做事的路径,或者是做事的方法。人都有路径依赖,人都有其固定的行为方式。把他做事路径研究透了,把他做事方法弄明了了,一切也就清楚了。

      第三,看看他的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看看什么事使他专注,心安。知此,便知其兴趣点所在。

     孔子说,通过“视观察”三法分析人,任何人也骗不了你。

      最后解释一下视观察三字。

      视者,神看也,神由天上看,万事难过神明眼。

       观者,楼上看也。楼上看则看得远,登高则望远也。

       察者,家祭也。祭祀须质明。引伸为仔细看也。

      六年以前,崔洪涛先生找王蔚教授给他的勘察设计公司起名,王教授起名为“××视观察科技有限公司”,他很满意。近日又听说,几位做教育的朋友觉得这几个字用于作学校的名字也很好,窃以为然。

     最后来一句顺口溜吧。

     识人有三法,

     所谓视观察。

     凡事皆用心,

     心明眼不瞎。

  2.11 【原文】子曰:“温故①而知新②,可以为师矣。”

    【注释】①故:过去的。 ②新:刚刚接触到的。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且能从中理解新事物,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这样做的人)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

    【悟评】 先说温故。

      温故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人的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

      当然,记忆规律这个词是后人发明的。

      艾宾浩斯提出了这一规律。

      艾宾浩斯是德国心理学家。生于1850年1月24日 , 死于1909年2月26日,一百多年前的人物。

       艾宾浩斯认为,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

      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是掌握知识的最好方法。

     艾宾浩斯认为,人对所接触的事物,一个小时后就会遗忘;在一个小时内回想就可以记住那个东西;最好一天之后再回想;下一次三天之后再回想就可以了。

    孔子这段话反映了他对记忆规律的认识,但孔子这段话还有更深的含义。

     有些东西,开始学习时并不能完全掌握它,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滤与沉淀后,再复习时,才能透彻地理解它。

      温故可以知新。这才是孔子强调的重点。

2.12【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注释】器:器皿,用来盛东西或加工东西。一般而言,器皿的功能比较单一。如觚为酒具,喝酒时用来盛酒。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悟评】君子不器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君子是人不是物。

人有主观能动性,人有思想,人会主动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器物不会。器物只会在人的安排下为人类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在这里,孔子强调人应当动脑子。

二、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君子应从道的层面上思考问题,而不仅拘泥于相。

《易经·系辞》中有一句这样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形而上的是无形的道体层面,形而下的是万物各自的相。按照这样的思路,“君子不器”的意思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本质上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三、器物都有特定的用途。君子应是通才,而不仅是专家。君子应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掌握各种各样的本领,而不仅仅是只知道某一方面的事情,所谓“博学于文”也。

2.13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什么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做在前,说在后,先做后说。”
【王蔚悟评】
在言与行这个问题上,孔子强调先做后说,少说多做。孔子反对只说不做,反对夸大其辞。
注意这段话是孔子对子贡讲的,子贡善言语。在11.3中,排在言语科的共两人,一个是宰我,另一个是子贡。
善言语就是会说话。我们在《论语》中能体会到子贡的会说话。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正是因为子贡善言语,孔子才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在《论语》中,孔子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也许,这句话是孔子对子贡讲的呢。
也许。只是也许。

2.14
【原文】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bì)②,小人③比(bì)而不周。”
【注释】
①周:合群。
②比:勾结。
③小人:这是《论语》中常提到的一个与“君子”相对的概念,指没有道德修养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合群。”
【王蔚悟评】
在任何一个群体(团体)中,团结都是重要的。
君子会顾全大局,尊重个性与差异,而小人只会蝇蝇苟苟,结党营私,只顾小团体利益。
故任何群体(团体)的领导人会反对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因为宗派主义,山头主义会导致群体(团体)分裂。

2.1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糊涂。殆:疲怠,危险,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措;只胡思乱想而不学习,就会把事情弄坏。”

【悟评】孔子既强调学,又強调思,所谓学思结合也。

学者,看过去人如何思或别人如何做也。思者,自己弄清楚事理与规律也。

孔子在年轻时犯过只思不学的毛病。在《卫灵公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但大部分人的毛病,是囫囵吞枣,只学不思。 故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思而学,学而思也。有的人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学思,思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2.16

【原文】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注释】

①攻:攻击。另有人解释为用功,即在异端上用功。

②异端:不正确的言论。③斯:代词,这。

④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意即停止、消除。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或译:在异端上用功,会祸害无穷啊)。”

    【悟评】虽然本章有两种译法,但目标指向只有一个:不允许异端邪说存在。

     何谓异端?怪力乱神也。

    《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自己不言怪力乱神,孔子反对怪力乱神。反对怪力乱神的人当然反对异端邪说,此所谓一以贯之也。

  2.17

   【原文】

    子曰:“由①,诲女(rǔ)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注释】

     ①由:即仲由(前542~?),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末期鲁国人。因为在季氏(季康子)家做过事,又称季路。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孔门十哲”之一。是孔子“堕三都”最主要的支持者。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卫国内讧中被杀,先孔子去世。②女:通“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告诉你!你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做才明智啊!”

    【悟评】

      由者,仲由也,字子路,孔子的著名弟子,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孔武有力,喜爱舞枪弄棒,大概对学习不那么在乎。有时候还不懂装懂。

     于是孔子喊着他的名字,教育他。懂得就是懂的,不懂的千万不要装懂。过去中国人有姓、有氏、有名、有字。作为老师,称弟子名而不称字,这一点应特别注意。

      胡玫女士执导一个电影《孔子》,其他都好,唯独在称名和称字上犯了错误,美中不足,贻笑大方。

       当然饰演孔子的周润发也不懂这个,饰演子贡的阚金明也是。

      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2.18

    【原文】

      子张①学干(gān)禄②。子曰:“多闻阙(quē)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①子张(前503~?):即颛孙师,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弟子。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性格狂傲,后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论语》中,子张多次向孔子请教为政之学,但并未从政。孔子死后,子张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②干禄:求取官职。干,求。禄,古代官吏的俸禄。

     ③阙: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④疑:怀疑。

     ⑤寡尤:少犯错误。寡,少。尤,过错。

     【译文】

       子张问孔子如何为官。孔子说:“要多听,不明白的不说;对于自己认为明白的,也要说话谨慎,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危险的事不做;对于自己认为没有危险的,也要谨慎从事,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就可以做好了。”

     【悟评】  

       为政者犯错,无非是说错了话,做错了事。

       要想少说错话,多听听别人怎么说。不懂的,不清楚的,先不用表态,先不发表意见。

     所谓兼听则明也。

     要想少做错事,要多了解情况,多到下面看看。 危险的事最好不要做。即使觉得危险不大的事,也要慎行。

     所谓决策慎重也。

      为政者要管住自己的嘴,捆住自己的手。要少说话,慎决策。

    2.19

 【原文】

   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②曰:“举直错诸枉③,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①哀公:姓姬,名蒋,谥号哀,鲁国第25位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他是鲁定公的儿子,承袭鲁定公之位,在位期间执政者为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季孙肥、叔孙舒、仲孙彘。孔子生前,鲁哀公曾多次向孔子请教。孔子去世于鲁哀公十五年,哀公曾写诔文悼念。

    ②对:处下位者回答上位者的话为“对”。

    ③举直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把不正直的人置于一旁。举,选拔。直,正直、公平,这里指正直公正之人。错,通“措”,放置。枉,与“直”相对,不正直,这里指奸佞小人。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使百姓信服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把不正直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信服;把邪恶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信服。”

     【悟评】

       这段对话应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

       此时定公已去世,他的儿子继承了君位。

       这是一位年轻的国君,从问话当中可以看出,哀公励精图治想把国家弄好。

      为政之要,首在选才。故当哀公问怎么做才会让老百姓信服时,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则老百姓信服;提拔不正直的人,则老百姓不信服。

      于国君而言,可以选正直的人,也可以选不正直的人。

      选正直的人对国家有好处,但对国君来言,不一定觉得爽。

      正直的人往往不会阿谀奉承,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来个犯颜直谏,弄得国君不尴不尬,下不了台;而不正直的人则往往会溜顺拍马,见风使舵,拍的国君会异常舒服,如沐春风。

     是让老百姓信服,还是让自己舒服,这是国君选人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让老百姓信服,就选正直正派的人,如果想让自己舒服,就选奉承阿谀之徒。

     察其人,观其友;察其君,观其臣。

    2.20   

   【原文】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劝②,如之何?”子曰:“临③之以庄,则敬;孝慈④,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①季康子:即季孙肥,谥号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其任正卿时迎孔子回鲁国,并拜孔子为国老。冉有、季路均在季孙肥手下为官,为季氏家臣。

     ②劝:努力工作。

     ③临:对待。

     ④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保持尊敬且尽忠,该怎样做呢?”孔子说:“您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百姓就会尊敬您;您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爱,百姓就会尽忠于您;您选用善良的人,又教导能力不足的人,百姓就会努力工作。”

     【悟评】

        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回国以后,这个时候孔子是鲁国的国老,国老类似于顾问。

      大家知道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吧。李光耀不干总理以后干的就是资政。资政者,国老也。

      季康子当时是鲁国的上卿,为鲁国国相。

      作为国相,当然关心如何能得到老百姓的尊敬,如何能得到老百姓的忠诚,如何让老百姓努力工作。

      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庄、孝慈、举善而教不能。

     先说庄。庄者庄重也。孔子曾讲,“君子不重则不威”,这里的“重”,即庄重也。孔子也讲过,“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说的也是庄重。

     在《卫灵公篇》中,孔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孔子说,为政要有知,要有仁,要庄以涖之,要有礼。在孔子看来,庄重是为政的基本要求之一。

      再说孝慈。孔子告诉季康子说,若提倡在家孝慈,人们在外必忠信。这既是一种逻辑的推演,也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最后是举善而教不能。

       举善者,表彰善人,倡导善行也。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上面提倡什么,下面就跟随什么。如果领导者倡善,则老百姓向善。孔子也曾对季康子讲过,“子欲善则民善矣。”

     “教不能”者,对没有能力或能力低下的人进行教育培养也,这样,他们便会尽力做事,努力工作。

      想想,这都是为政的大智慧。

  2.21

    【原文】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④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①或:有人。

      ②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③《书》:指《尚书》。

      ④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影响”讲。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去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中说:‘唯有孝是最重要的,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贯彻到为政中去。’按这个去做,就是为政。你说的为政是什么意思呢?”

     【王蔚悟评】

       孔子是为过政的。在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先是做了中都宰,又做了司空,又做了鲁国的大司寇,地位显赫。

      当然,孔子为政的时间并不长,从被重用到挂冠而去,前后也就是5年多的时间。

       显然,本章中所记叙的对话当在孔子为政之前。

       有人就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去做官呢?”

      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孔子只是讲了一通道理。

       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是孝悌,为政中应当贯彻孝和悌的原则。孔子说:“我现在就是在坚持这种原则。既然我坚持了这种原则,我就是在为政。你说的为政是什么意思呢?”

      当然,孔子满腹经纶,他是引用《尚书》说上的话来表达这种观点的。

      孔子经常会引用《诗》《书》上的话,这是孔子说话的一大特点。

       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两种选择。一是正面回答,二是非正面回答。显然,孔子在这里采取的是非正面回答的方式。

       孔子的学生子夏曾经讲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的学生子路讲过,“不仕无义,”我相信这些观念都是孔子灌输的。在孔子的理念中,为政应当是他孜孜以求的东西。人往往是这样,你追求什么,你却不一定得到什么,孔子亦然。孔子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不然也不会到了50岁才去做官。

      我们原谅圣人吧,圣人也有尴尬的时候。圣人尴尬的时候也与我们一样,圣人尴尬的时候也往往会选择不正面回答问题。也会“顾左右而言他。”

  2.22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①,小车无軏(yuè)②,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①輗: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用以连接牛与车。大车指牛车。

     ②軏: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用此连接马与车。小车指马车。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说话不算数,是不可以的。(人说话不算数)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怎么能行走呢?”

   【王蔚悟评】

    信者,人言且兑现者也。人说了话算数,叫守信。人说的话不算数叫失信。

     孔子极端看重信。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无信,这个人肯定不行。

    孔子认为,信是人生立身达命、行走于社会的通信证。孔子曾对他的学生端木赐讲过,人无信不立。

     孔子生怕学生们不明白、就用大车上的輗,小车上的軏来比喻。大车无輗不走,小车无軏不行。

     孔子每天乘坐大车和小车,学生们每天见到大车小车,这比喻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们当然容易理解。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守信的人,言必信,行必果。但我们也常常遇到失信的人,出尔反尔,朝令夕改。

      生活中有一个规律,叫轻诺者必寡信。

      一个人越是拍肚皮,越是信誓旦旦,就越不要相信他。

      我自己在这方面也做得不好。有时答应的事忘了,有时答应的事没有做好,有时答应的事一拖再拖。

      原因很多,一是重视不够,答应时就没有当回事儿。二是怕伤了别人面子,勉强答应。三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觉得自己能做好,其实自己并没有那方面的能力。

       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很尴尬,很不自在,很不舒服。

      结论就是,尽量少应承事。宁肯拒绝,也不要轻诺。

 2.23【原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②因:因袭,沿用、继承。

       ③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王蔚悟评】

      未来可不可知?可能谁也被这个问题困惑过。

     颛孙师颇有点“疑思问”的味道,就这个问题向孔子请教。

       孔子做了肯定的回答:可知。但强调方法要对头。

       还记得孔子对子贡的赞扬吧:告诸往而知来者。

     要想知道未来,不仅要了解现在,还要了解过去,还要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要知道在其中的变化因素中,何者增加了,何者减少了。

      掌握了这些,未来就可知了。比如,殷的礼制沿袭夏而来,周的礼制沿袭殷而来。看看什么地方增加了,什么地方减少了,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即使百世(三千年之后)之后的事情,也能知道。

     孔子在这里谈的是预知未来的方法。

      谈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路径依赖”。这可是诺斯的伟大贡献。百度上这样解释:

     “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斯,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斯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本章看,孔子是最早意识到“路径依赖”的人,诺斯只不过是把路径依赖规范化而已。可以把孔子看成是路径依赖理论的启蒙者,只不过我们无法确定诺斯是不是受了这种启蒙。

  2.24

   【原文】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chǎn)②也;见义③不为,无勇也。”

   【注释】

    ①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指前者。

   ②谄:谄媚,阿谀。

    ③义:宜,应做之事。

   【译文】

     孔子说:“不是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去做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就是不勇敢。”

    【王蔚悟评】

      孔子主张祭其鬼,孔子主张见义勇为。

     该祭祀的则祭,不该祭祀的不用去祭祀。

    不该祭祀的却去祭祀,这是献谄。

     献谄是一种贿赂,贿赂的目的不是对“非其鬼”表达尊敬,而是对“非其鬼”的后代示好。只有“非其鬼”的后代们有权有势的情况下才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非其鬼而祭之的实质是做给活人看。

     何为义?义者宜也,该做之事也。该做的事去做,这叫义,该做的事不去做,这叫不义。义者,责任、职责、担当也。

    孔子强调,人要有责任感,要敢于担当,要见义勇为。否则就不是个勇敢的人,就是个懦夫。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达德:仁智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勇气、勇敢是君子的可贵品行之一。 但做到勇很难。

     因为见义勇为不只是要付出气力、才华、智慧,还有可能是付出生活乃至生命的代价。

     故救人者之勇易,救世者之勇难。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蔚然论语《八佾第三》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学而第一》原文及译文
蔚然论语《为政第二》原文及译文
本文作者:礼记     文章标题: 蔚然论语《为政第二》原文及译文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5/03/%e8%94%9a%e7%84%b6%e8%ae%ba%e8%af%ad%e3%80%8a%e4%b8%ba%e6%94%bf%e7%ac%ac%e4%ba%8c%e3%80%8b%e5%8e%9f%e6%96%87%e5%8f%8a%e8%af%91%e6%96%87/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43秒。
  • 内存消耗 4.81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