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修订),资料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用。文中的【悟评】,均为王蔚教授感悟点评。悟评里的”我“,指的是王蔚教授。
3.1
【原文】孔子谓季氏①:“八佾(yì)②舞于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这里指季平子(季孙意如)。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②八佾:佾是古时乐舞的行列。八佾就是8行8列,64人。据《周礼》规定,周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这里季氏“八佾舞于庭”,是明显的越礼行为。 ③忍:有两种解释,一是忍心,二是容忍。
【译文】孔子评论季氏:“竟然在自己的庭院中享用八佾这种天子才能享用的舞蹈。这种事都忍心去做,那还有什么事是他不忍心做的呢(或译:这种事我们都能容忍,那还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容忍呢)?”
【王蔚悟评】 季氏是三桓之首。长期以来,为鲁国上卿(相当于国相),权倾朝野。连鲁君也得让他几分。鲁昭公就是因为与三桓不和而被赶走的,最后客死他乡。
人有了权往往容易任性。任性的特点是违礼违制,不该自己享用的东西拿来享用。比如“八佾”这种舞蹈,按礼制只有天子才能用,但季氏却“舞于庭”,在自己的院子里享用。这当然是一种僭越行为。
坚持“人之生也直”、直道事人的孔子看不下去了。于是说了那句著名的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样的事情我们如果可以忍受,那还有什么事情我们不能忍受呢?
一个义愤填膺的勇者形象跃然纸上。
3.2
【原文】三家①者以《雍》②彻。子曰:“‘相(xiàng)维辟(bì)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注释】①三家:鲁国当时当政的三家,姬姓,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此诗。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意思是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相,助祭者。维,语助词,无实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的样子。 ④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唱《雍》这篇诗。孔子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诗乐,他们三家怎么配享用呢?”
【王蔚悟评】 古代人有姓有氏有名有字。姓者,家族符号也,氏者,家族分支之符号也。
三家者,鲁桓公之后代也,均姓姬。但分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这三家长期联盟,统一行动,把持鲁国政权。在三家眼里,鲁君不过是傀儡而已。
这三家既不把鲁君放在眼里,也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于是只有天子才可享受的乐《雍》乐,三家却在自己的家里享用。 这当然激起孔子的不满。
不平则鸣。“奚取于三家三堂?”只有天子才可配享的音乐,你们三家凭什么敢拿来享用?
孔子虽然讲过“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在这里实在是不想忍了。
3.3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会推行礼?一个人没有仁德,又怎么会重视乐呢?”
【王蔚悟评】 这一章如果把它看成是孔子对季氏八佾舞于庭及三家者以《雍》彻的评论,就容易理解了。
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在指责三家“不仁”。
仁者,爱人也。既然仁者爱人,当然仁者要爱天子,要爱君主。
而无论季氏、无论孟氏、无论叔氏均拿天子不当回事儿,均拿国君不当回事儿,当然就不会拿着礼当回事儿,拿着乐当回事儿。
三章悟评完了,最后说点题外的话。
《论语》采取的是章句的形式。章句者,段也。
其好处是分而治之,篇幅小,容易理解与记忆。
其坏处是比较零碎,有时把完整的意思割裂了。
比如我们把八佾篇中的第一第二章第三章合起来,内容就更丰富,语义也就更完整。
三章合起来,是这样子的: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xiàng)维辟(bì)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我做过一本书,叫《论语可以这样读》,该合的合,该调的调,比现在这个样子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
3.4【原文】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注释】 (1)林放:鲁国人。(2)易:变化多端。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也有人理解为简易、草率。(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悟评】 林放在《论语》中一共出现过两章,这是其中之一。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说,“大哉问!”这是个大问题。
礼的实质是创造秩序,表达尊敬。
许多人认为礼越铺张,越豪华,越周全,越完备越好,其实不是这样。孔子认为,若是那样,就是在搞形式主义。孔子认为,没有必要在形式上面用那么多功夫。
孔子也反对在礼上的草率及应付。比如丧事,如果不郑重其事,而是草草了事,那还不如不搞。遇有丧事,要表达出心中的真正的悲伤,丧礼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
这其实还是在强调中庸,强调为礼,行礼过程中的中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智慧,可惜懂得这一智慧的人太少了。
3.5【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注释】夷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yí dí,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异族。
【译文】孔子说:“夷狄之邦有国君,还不如中原没有国君呢。”
【悟评】
不知孔子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这段话。
孔子说话的意思是说夷狄比较落后,而中原地区比较先进。
这应当讲的是礼制。中原地区的礼制的确比周边地区先进。
在孔子那个时候,中原地区的人对在其四周生活的其他民族有不同的称谓,所谓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也。
注意这里有个“诸夏”。诸夏指周代分封的“王之子母弟甥舅”各个诸侯国也。
这“诸夏”当与夏朝有关。周承殷,殷承夏。故周朝人认为其为夏朝人之后裔也。
而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旧时的南蛮、西戎、北狄、东夷之地已经变得非常先进,而中原地区则变得相对落后。
此所谓沧海桑田也。
3.6【原文】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②曰:“女(rǔ)③弗能救④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⑤乎?”
【注释】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按古代礼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名山大川。
②冉有(前522~?):即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以政事见称,是“孔门十哲”之一。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家宰。公元前487年,冉有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后因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使季氏富于周公,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③女:通“汝”,你。
④救:劝阻。这里指谏止。
⑤林放: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季孙氏(这里指季孙肥)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泰山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悟评】这段对话当发生于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此时冉求为季氏的家宰。
季氏者,季孙肥也,即季康子也,此时为鲁国的正卿,行国相之职。地位类似于现在的省长。
季氏旅于泰山。旅者,祭祀也。按照礼制,泰山只有天子才可祭祀,他这个级别的官员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名山大川,五岳为先;五岳之尊,首推泰山。
泰山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祗的仪式。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季氏之所以敢僭越,有两个原因:一是天高皇帝远,天子管不着他;二是鲁君年轻懦弱,鲁君约束不了他。
孔子一向主张,“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孔子又主张“以道事君”,故孔子希望冉求阻止此事,因为这是义之所在。
但冉求的态度则是吃谁的饭受谁管。什么义不义的,我是季氏的管家,季氏叫干啥就干啥。对于孔夫子的要求,冉求选择的态度是一口拒绝,干脆利索。
于是孔子讲,“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林放是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礼之本,孔子称之为“大哉问”。林放尚且懂礼,难道泰山连林放也不如吗?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泰山若懂礼,则会拒绝季氏前往。
孔子重礼,孔子对季氏不懂礼,且冉求之不救表现的是痛心疾首,无比愤慨。
3.7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有竞争的)一定是射箭比赛了!相互礼让登台,下得台后,便(相互祝贺)开怀畅饮。这样的竞争也是君子之争啊。”
【王蔚悟评】
“ 君子无所争”,这是孔子给君子的基本定义之一。
孔子主张和。故孔子的弟子子夏曰: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深知,一切的不和,均因争、斗而起。 而不争、不斗则“和”自生。
如果不理解儒学之和为贵思想,则很难理解孔子之君子无所争的大义。
其实,孔子深知,这无所争是一种提倡,是一种思想理念,在社会生活中,争还是少不了的。
比如射箭,总得有个高低吧。而男子之射,在古代是一种极普遍、极重要的活动。不仅在于锻练身体,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交手段。
在孔子教学科目(六艺)中,就有射。
射还是“乡饮”之礼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射者,弓弩发於身而中于远也。
顺便说一句,山东宁阳县有个乡饮乡,“乡饮”当是那个时候的遗存。
不懂得射礼,恐在当时的社会中难以立足。孔子用“揖让而升,下而饮”来概括射礼。
这明显的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吗。可能年轻人不知道,这“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原则后来成为体育竞技最重要的指导原则。
由此我们看到从孔夫子到毛润之之间的文化传承与精神相连。
…………
顺便说一句,毛泽东主席深受《论语》的影响。
毛主席主席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李敏,另一个叫李讷,其敏、讷来自《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毛主席写诗,直接引用《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但毛泽东主席老年反孔,也是不争的事实。
何也?毛泽东主席在信奉斗争哲学,其曾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一个强调斗争哲学的人,当然会反对“无所争”。
毛泽东与孔夫子不同,毛泽东有阶级斗争的观念,而孔夫子没有。这是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也是两人之社会观的根本不同。
3.8【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③予④者商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后一句不知出自何处,可能是逸诗。倩,笑得好看。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神采。②绘事后素:先打好底子再绘画。绘,画。素,白底。 ③起:启发。④予:我,孔子自指。⑤商:即子夏,姓卜,名商。古时,师称弟子名而不称字。
【译文】子夏问孔子:“‘盈盈笑容多么美好啊,频频顾盼、黑白分明的眼睛多么妩媚啊,洁白的素粉打扮得多么有神采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知道绘画吧,是说先有白色的底子,再加以色彩。”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产生于仁之后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王蔚悟评】 理解这一章的关键是“绘事后素 ”。 关于绘事后素,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是绘事在前,素在后。 二是素在前,绘事在后。我倾向于后者。实际上孔子讲的是“绘事后于素。”
绘事后素讲的是化妆。素者,白也,先在脸上打上白底子,然后在白色的的底子上再进行腮红、描眉、涂唇等其他。 如果底子没有打好,那画出的妆肯定不会很好看。 打基础很重要。
在孔子思想体系当中,仁为先,礼为后。所谓仁先礼后也。
仁者爱人也,礼者尊重人也。 人只有先爱别人,才有可能尊重别人。 如果一个人不爱别人,他就不可能去尊重别人。这既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必然体现。
子夏是孔子学问当中很大的一个人。在11.2中,讲了10个人,子夏排第十,这是孔门十哲的原始来历。子夏是孔子得力的学术助手,帮孔子整理了《诗》《书》,还有《易》。《易》为六经之首也。
子夏对《诗》《书》很熟。于是,引经据典成为他们师生俩对话的一个重要特点。
所以起问,子夏从《诗经》开始。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徇兮,何谓也?” 孔子用绘事后素回答,一语中的。
如果仅到这里,就没有多大意义,不过是一般的对话而已。精彩的是卜商听到老师答案后的再次提问“礼后乎?”这才是神来之笔。 这一提问反映了子夏对孔子思想体系(仁先礼后)的完整与深刻的把握。
素者,仁也;绘事者,礼也。女孩子化妆,如果不素,则无绘,素为基础。但如果不绘,则不绚,绘是素的升华。
为人,如果不仁,则礼无所依。如果有了仁,又讲究礼,则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做老师的,当弟子完全掌握自己的理论体系后,不提有多高兴了。孔子亦然。
于是夫子来了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已是一位老师给予学生的最高评价。
“始可与言诗已矣”,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另外一次是孔子赞扬端木赐。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说起绘事后素这一章,还有两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自从我讲《论语》以后,我给不少人起了字。我起字一般都是从《论语》上起,大体算了一下,应当有几十位了吧?我有一个观点,学习传统文化,应当先从恢复用字开始。
要知道,中国人用字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一位姓付名媚的女企业家搞艺术金融,人长的美,业绩也不错,捧红了好几位大艺术家,让我起字,我给她起字“倩兮。” “教授,此字可有出处?”“有啊。可以读读《论语》3.8呀。”
还有一位是广东的企业家,姓黄名昌田,与他的几位朋友开了家头彩公司,专门做美的生意 ,生意都做到东南亚去,做的很大。几年前要开发一服务产品,请我给其取名。我说,就叫“素为绚”吧。
“老师,这“素为绚”可有出处,又何意也?”“读读《论语》3.8便,知道了。” 我回答说。 黄先生当场百度:“好!好!就用这名。 据说这“素为绚”卖的很火。有一次,黄先生与我交流,说要不是这新冠疫情,卖的会更火 。我相信。
3.9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征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征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①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②征:验证,证明。
③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④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特指熟悉历史典故的人。
【译文】
孔子说:“我能说出夏朝的礼,但杞国(夏之后代)不足以验证;我能说出殷朝的礼,但宋国(殷之后代)不足以验证。这都是杞、宋两国现有的典籍和贤人不足的缘故。如果文献丰富(有足够的典籍和贤人),我就能搞得更清楚一些。”
【王蔚悟评】
理解这一章的关键是知道何为文献。
文献这个词由文与献两个单体实词组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现在语义中的文献意义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
百度中如此介绍文献: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我们现在做社会科学研究有两大基本手段,一是做文献综述,二是向专家请教。读本章知,这两大方法实际上是孔子发明的。
下面我们回到本章。
孔子说,我虽然可以讲夏礼,但我讲的夏礼是不是准确,我自己不敢保证;我虽然可以讲殷礼,但是不是准确,我也不敢保证。
原因何在?文不够、献不足也。
至于有人说杞人行之礼为夏礼,宋之行之礼为殷礼,孔子并不赞同。孔子之所以不赞成,还是文与献不足的缘故。
孔子坦言:文不够、献不足很难做研究。
孔子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社学研究者。他不仅强调学习,强调教育,还强调研究,强调表达。
在《宪问第十四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为命 , 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孔子说,郑国制定命(外交文件),至少经过四个步骤:草、讨、修、润。其实这四个步骤,我们在写文章时仍然在用。
如果写文章不经过这四个步骤,写出的东西往住经不住推敲。
3.10
【原文】
子曰:“禘(dì)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③。”
【注释】
①禘:古代只有天子可行的祭祖先之典礼,五年一次,非常隆重。成王因周公旦功勋卓著,特许鲁国举行,后鲁国国君行此礼成惯例。
②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③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译文】
孔子说:“对于(在鲁国)举行的禘礼,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3.11
【原文】
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②乎!”指其掌。
【注释】
①禘之说:关于禘祭的学说、规定。说,理论、道理、规定。
②斯:指后面的“掌”字。
【译文】
有人问关于禘礼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禘礼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像把它们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王蔚悟评】
可以把这两章看作是同一个时间发生的事。
如注释中所说,禘礼是只有天子才可以举办的仪式。但鲁国特殊,鲁国也可以举办禘礼。这特殊当来自于周公,周公对周朝功劳很大,曾辅作成王。功劳大吗,总得给点特殊待遇。允许在鲁国举办禘礼,便是。
这禘礼每五年才可以举办一次,不可谓不重视,不可谓不郑重。
禘祭是祭礼中最隆重的大礼,分祭祖和祭天两种。诸侯能享用的禘礼是将历代先祖合于太庙的总祭,这是一种最高级别的祭祖仪式。
鲁国举办的禘礼当属前者,祭祖之礼也。但到了孔子这个时候,鲁国人已经不把这个真正当回事了,已经不郑重其事的搞了。即使搞,也是在应付。
灌是禘礼的第一个程序,给祖先献酒。
估计这个程序,致祭者(当是国君,或国君的代表)做的还可以。但这个程序以后,致祭者就开始应付了,或者是弄错了。
为礼不敬是孔子最讨厌的事情之一,于是孔子开始不满。
“你们弄成这样,我是真不想看了。”估计是这是当场发的牢骚。
孔子是大学问家,尤其是礼学方面的专家。这个时候就有人过来请教孔子,问孔子关于禘礼的事情。
孔子说他不知道。 孔子说那些正在表演禘礼的人也不知道 ,如果有人真正懂得谛礼,治理国家易如反掌。
孔子是在拿禘礼说事,说在鲁国当政的这帮人不懂治国,孔子是在典型地议论朝政。
3.12 【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yù)①祭,如不祭。”
【注释】①与:动词,参与、参加。
【译文】 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好像祖先真在面前(受祭);祭祀神灵的时候,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祭祀,那就和没去祭祀一样。”
【王蔚悟评】在孔子那个时代(春秋末期),祭祀在政治、文化及家庭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祭祀者,慎终追远也。而惟有慎终追远,民德才可归厚矣。
孔子也好,孔子的学生也好,在《论语》中屡屡谈到祭祀。
孔子言,“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还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曾子临终言,“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子张言,“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孔子主张为礼要敬。孔子曾言,“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如何做到为礼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心中有敬,眼前有神,当然会郑重其事,严肃认真。
祭祀这事是不能让人代劳的,也不能假手别人。“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说,我不亲自参与祭祀,而让别人代劳,这跟没祭祀是一样的。
这些年兴起代祭之风,还有人专门成立了这种公司,据说生意火爆。估计孔子在九泉之下当会气得发疯。孔子曾言“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代祭是赤裸裸的“非其鬼而祭之”,孔子怎能不发疯?
有空就祭,无空作罢,祭祀这种事情千万不要弄虚作假。代祭不仅是糊弄先人,更是在糊弄自己。
何必呢?
3.13【原文】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 ①王孙贾:卫灵公时大夫,主管军旅。 ②媚:谄媚,巴结,奉承。 ③奥:居室的西南角为奥,是古时一家中尊者所居之地。这里指室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④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其地位低,却能通天,“上天言善事”,后来演化成灶王爷。奥、灶当时均属“五祀”之一,奥的地位要高些。
【译文】王孙贾问道:“‘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得罪了天,无论怎么祷告也没有用了。”
【悟评】 奥,原来指房屋的西南角,家里最尊贵之处。 灶,烧火做饭的地方。古代人认为,处处有神灵。奥处有神,灶处也有神。奥处之神比灶处之神地位要高贵。奥神高,灶神低。灶神为宅内五祀之一,奥神却不是。
据《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祀于公社及门閭,腊先祖五祀。”郑玄 注:“五祀,门、户、中霤、灶、行也。”汉 王充《论衡·祭意》:“五祀报门、户、井、灶、室中霤之功。门、户,人所出入,井、灶,人所欲食,中霤,人所託处,五者功钧,故俱祀之。”
在后来的演化中,灶神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奥神则鲜有人提及。
还是回到本章中。王孙贾者,卫国之重臣也。治军旅,手握军权。《论语》中记载孔子回到鲁国以后,曾忆及此人: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王孙贾为什么会问孔子这个问题?是单纯的请教还是另有所指?莫衷一是。窃以为,单纯的请教似乎不可能。 王孙贾可能暗示孔子在与卫国各大臣交往中,要分清主次。地位高的人说了一定算,地位低的人说了不一定不算。
我们来看孔子的回答。孔子的回答简洁而明快。“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人得罪了天,向谁祷告都没有用。
孔子是敬天的。孔子认为,天是最高的主宰,天不可得罪。 孔子也可能在暗示,对卫国的最高当权者不可以得罪,得罪了卫国最高当权者,无论结交谁都不管用。
卫国的最高当权者,表面上是卫灵公,实际上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孟子一句话来:“为政不难,不得罪巨室。”
看来,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是实事求是者。
3.14【原文】子曰:“周监(jiàn)①于二代②,郁郁③乎文④哉,吾从周。”
【注释】①监:通“鉴”,借鉴。②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商代。 ③郁郁:丰富,浓郁。④文:指礼乐制度。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赞同周朝的制度。”
【悟评】孔子说了两点。
一、文化有继承性。周朝文化是借鉴夏商的制度而来的。没有夏、商的文化,也就没有周朝的文化。
二、我赞赏周朝的文化。 周朝的文化丰富、深厚博大。我为这种文化感到自豪。
中华文化五千年,孔子恰居其中。他继承了在他之前的2500年的文化,开创了在他之后的2500年的文化。我曾经写过一首诗赞孔子 :承前又启后,生民确未有。 诗书礼易传,毁誉惟春秋。 中华文化第一人这帽子送给孔子,应没什么错。
3.15
【原文】子入太(tài)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庙,用来祭祀周公。
②鄹: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因孔子父亲做过鄹邑大夫,故“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什么事都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问。”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悟评】
这应当是孔子年轻时发生的事。
子“入太庙,每事问”,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除了本章外,《乡党第十篇》也曾提到过。
第一,这是个事实。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孔子是个好学的人,不懂的东西就问。
第三,孔子对礼很感兴趣。 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才会问。
中国有个词儿,叫学问。学问者,又学又问也。肯学肯问,方有知识,方通道理,方见水平。故后来学问者指有知识,通道理,有能力,有水平的人。《论语》中孔子不仅“每事问”,并且孔子告诉他的弟子们说“君子有九思“,“疑思问”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孔子说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是因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中孔子的学生都是善问的高手。比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知,子曰“知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可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张向仁于孔子,孔子答“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政,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等等,等等。
当然也有例外,颜回不问。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由此知,《论语》主要的特点是学生问,孔子答。学生善问,孔子善答。孔子许多伟大的思想,都是在学生的逼问下提出的。如孔子的恕道,就是在端木赐的逼问下提出的。学生问,老师答,学生再问,老师再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成为孔门教育的一大特点。
………………………………
我是做老师的,我喜欢学生提问。但我发现,在课堂上,极少有学生提问。问为什么,学生答,怕问的问题幼稚,让同学们笑话,怕丢面子。唉,小小的年纪,顾虑还真不少呢。
要面子不要里子,这是我们许多人的通病。不想这通病,已经传染给孩子,孩子不仅得了病,而且还病得不轻。
3.16【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注释】 ①射不主皮:不以射穿箭靶子为主,而以射中为主。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 ②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箭靶子(而在于射中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悟评】 射为六艺之一,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论语》中有所反映是正常的。
说到射,就不能不谈到羿。在中国文化中,羿有两个。一个是射日的羿,这是传说中的人物,另一个是后羿,为夏朝的第六代君主。
我们先看传说中的羿。《淮南子·本经训》将后羿射日的故事做了总结:“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现实中的羿在《论语》曾提到过。宪问篇如此记载: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射箭有悠久的历史,最初用于打猎和战争。最初的射手就是猎人,他们用弓箭捕杀动物维持生存。后来弓箭变成了战争中可怕的武器。无论是中国文献还是外国图画,对此均有记载。据有关资料记载,埃及人在七千年前就可熟练使用弓箭。
在和平时代,射成为一种比赛的项目。既然是比赛,就得有规则。规则如也?射不主皮。一、靶子为兽皮,二、因为射箭者力气有大有小,谁输谁赢,看是不是射中靶心,而不是看是不是射穿靶皮。孔子特别强调,这是古之道也。
读这一章,最好联系着“君子无所争”章读。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17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①。子曰:“賜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①去:去掉,废除。告朔之饩(xì)羊:告朔,朔为每月的第一天。周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向诸侯颁布来年的历书,历书包括指明有无闰月、每月的朔日是哪一天,这就叫“告朔”。诸侯接受历书后,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头羊祭于庙。宰后的羊叫饩羊。羊杀而不烹叫’榨”(烹熟则叫“飨”)。
【翻译】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则爱惜那种礼。”
【悟评】古人重视祭祀,古人把死人当活人待。活着的人要吃东西,死去的人也要吃东西。对这种说法,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相信。因为祭祀后祭品并没有减少,所以相信死去的人吃东西的人越来越少。
何谓告朔?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朔政颁发给诸侯,叫“告朔”。《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郑玄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
告朔时宰一只羊,作为祭礼。而告朔的目的无韭是取得历法之书。端木赐发现,取得历法之书没有必要非要去杀这只羊,于是端木赐想在告朔仪式中把献羊这个环节去掉。
孔子知道后,委婉地,甚至是诙谐地对此评论道:端木赐是爱惜那只羊,而我却是珍重礼的完备与郑重。
师生俩的意见不一。但在此问题上是孔子胜了,还是端木赐胜了,不得而知。
一、老师与学生总是会有分歧,这很正常。我们发现,孔子与子贡,孔子与子路,孔子与冉求都曾有过分岐,有的还产生过激烈的冲突。如季氏富於周公,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的表态是,“非吾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
二、端木赐是个灵活的人,大概他是就去掉饩羊之事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话才比较委婉,诙谐。子贡不同于子路,子贡不会做先斩后奏的事。孔子曾讲“赐也达”。何谓达?“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一个懂得察言观色的人,一般不会做先斩后奏之事。
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端木赐的做法是对的。一般来讲,年轻人往向看,年纪大的人往后看。继承与发展往往是一对矛盾。年纪大的人倾向于继承,而年轻一点的人倾向于发展。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发展,社会才能前进。
3.18【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严格按照礼节去侍奉君主,别人却认为这是在讨好君主哩。”
【悟评】 这应当孔子的真实体会。
尽礼者,严格按礼节做也。首先态度上郑重,其次过程不少,其三,到位。该鞠三个躬,绝对鞠三个躬。该鞠九十度躬,绝对不能弄成六十度。
但从旁人(主要是同僚)的角度看,这是在巴结君主,这是在讨好君主。
由于人处的地位不同,角色不同,对同一件事,会做出不同的评价,这不奇怪。
我的看法是,事君尽礼,这是做臣的本份。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可不去管他。我们做事,只问该不该这样做,而没有必要去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还是孔子说的好:“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3.19【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君主指使臣子,臣子侍奉君主,该怎么做?”孔子回答说:“君主指使臣子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臣子侍奉君主要竭尽忠诚。”
【悟评】 这段话从文字上来讲没什么难理解之处。从表面上看,不过就是一个平常的问答而已。
但孔子讲的10个字“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却是人世间最重要的法则之一。
君臣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普遍的关系。君者,下命令者也,臣者,执行命令者也。社会是按照金字塔结构组织起来的。除了金字塔的顶端与底端以外,任何人既是君,也是臣。相对于上级是臣,相对于下级是君。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角色始终在变化中,忽而为君,又忽而为臣。在A处你是君,但在B处,你可能是臣。
做君该怎么做?礼也,使臣以礼。 礼者,敬也。敬者,尊重也,礼遇下级,礼待下级。
君之礼是内仁外礼。内心对下级充分仁爱,外化于礼。
孔子言,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还讲,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作为领导者的礼,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见了下属,主动打招呼是礼,收到下级微信,尽可能早一点回复是礼;下级到办公室去看你,起身相送是礼。
千万不要认为官大一级可以压死人。作为别人的上级,动辄训斥下级,批评下级,甚至羞辱下级,有的人认为,这样可以显示做上级的威风。其实,这不是在做领导,这是在树敌。
其实,越大的领导,越谦和,越没有架子。敬爱的周总理,对下级,甚至对服务人员也是谦逊平和,彬彬有礼。周总理批评下属最狠的一句话是:这是不可以的。
臣如何看君?就六个字:礼不礼,惠不惠也。
又分四种情况:又礼又惠,只礼不惠,只惠不礼,不礼不惠。
又礼又惠者,忠心耿耿也;只礼不惠者,虚与委蛇也;只惠不礼也,尚可忍受也(也有人讲,士可杀不可辱,当面顶撞也);不礼不惠者,离心离德也。
忠者,尽心尽力者也。忠于职守,忠于上级也。
臣之忠是内义外忠。把份内工作做好,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是做臣子的本份。
子夏曰:事君,能致其身。 孔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孔子曰:事君尽礼。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这些都是讲的忠。
君如何看待臣?也是六个字:“忠不忠,行不行”也。
也分四种情况:又忠又行,只忠不行,只行不忠,不忠不行。
又忠又行者,重用大用也;只忠不行者,妥善照顾也;只行不忠者,用中存疑也;不忠不行者,弃之如破履也。
君礼臣忠,看似简单,实则意深。不懂这四个字,在社会上很难会有大出息,尤其是机关中,在职场中。
3.20【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所表现了欢乐但不过度,哀婉但不忧伤。”
【悟评】《诗》是孔子编的,有305首民歌,后人称之为《诗经》。
孔子这样论《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是孔子教学生的教材,孔子曾这样谈诗:“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有两个学生,因为在与夫子谈话中引用了《诗》之原句并贴切,孔子特高兴。孔子评论子贡:始可与言诗己矣,告诸枉而知来者;孔子评论子夏:启予者商也: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曾告诉儿子伯鱼:不学诗无以言。于是鲤退而学诗。
《关雎》为《诗经》第一篇,写一对青年男女从思恋到成婚的完整过程,其相思之苦,其相拥之乐,写得动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孔子对这一首的评价时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意思是高兴不要过了头,悲伤也不要过了头。凡是都有度,这度便是中庸。
中庸者,用中也。《论语》中孔子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既是一种哲学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论语》中对中庸的概括为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把《关雎》放在《诗》的第一篇,原来用意如此深刻。
除了思想性以外,《关雎》写的非常之美。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爱情永远是动人心魄的。
我们看一下《关睢》的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迎娶她。
最后说一下“雎鳩”,朱熹注云: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鳧鷖,今 江淮 间有之。”
有许多人把“雎”(JU)与“睢”(SUI)常常弄混,要特别注意哟。雎是鸟名,睢是地名,不知老祖宗为什么把这两个字造的如此相近?这是在考验人的眼力吗?
3.21 【原文】哀公問社於宰我①,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②。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③。”
【注释】①宰我:名予,“予”有二義,贈與義,我自稱。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早年弟子。
社:古人建國必立社,所以祀其地神,猶今俗有土地神。立社必樹其地所宜之木為社主。亦有不為社主,而即祀其樹以為神之所憑依者。今此俗猶存。
②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三代所樹社木及所為社主各不同。夏居河東,其野宜松。殷居亳,其野宜柏。周居酆鎬,其野宜栗。此皆蒼老堅久之材,故樹以為社。
曰使民戰栗:曰字承上文。宰我既告哀公三代社樹不同,又云周人所以用栗,乃欲使民戰栗。戰栗,恐懼貌。栗,今作慄。或說此乃宰我欲勸哀公用嚴政,故率意牽搭為諷。
③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事已成,不再說之。遂,行義。事已行,不復諫。事既往,不追咎。此三語實一義。
【译文】哀公問宰我關於社的事。宰我答道:“夏后氏用松為社,殷人用柏,周人用栗。宰我又說:‘用栗是要使民戰慄,對君有畏懼。’”夫子聽到了,說:“事已成,不須再說了。事既行,也不須再諫了。已往之事,也不必再追咎了。”
【悟评】 本章告诉我们,古之社者必有树。夏朝人栽松树,殷朝人栽柏树,周朝人栽栗子树。此三树者,皆寿命长也。现岱庙中有汉柏园,树龄逾二千年矣,仍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宰我解释说,周朝人栽栗子树的目的就是要使民众害怕。栗者,慄也。如何使老百姓害怕?无非就是严刑酷法。周朝祖宗社栗树的用意被宰我揭穿了。
孔子是周朝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不能容忍别人说周朝人的坏话,对于自己的弟子说周朝人不光彩的那一是面,孔子也不赞成。但孔子又认为宰我说的是事实,于是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的态度是向前看,不向后看。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不去纠缠,更不要去浪费精力。把时间与精力浪费在过去,从小处说是愚蠢,从大处说浪费。而毛泽东有言:“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3.22【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问道:“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住宅,他手下的官员(都是专职的)从不兼职,哪里谈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门前有塞门,管仲在门前也建有塞门。国君为了两国国君的友好,筑有放酒杯的台子,管仲也筑有这样的台子。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谁还不知道礼呢?”
【悟评】 我们先了解一下管仲这个人。
管仲(约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管仲比孔子早一百多年。相对于孔子来讲,是一位历史人物。
管仲在《论语》中共出现过4章,分别是3.22、14.9、14.16、14.17。孔子对管仲有褒有贬。褒的多,贬的少。其他三章都是褒,唯独本章是贬。
我们先看孔子对管仲的褒::“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还有:“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在《宪问第十四篇》,孔子称赞管仲是个人物:“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本章中,孔子指出了管仲的三大不足:
第一,管仲的器量小。孔子只是下结论,并没有说证据。关键是听此话的人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何谓器量小?一是心胸小,二是格局不够。心胸小一般是指容不下别人,或者易生气。管仲有这样的毛病吗?似乎没有。而格局小,这就很难判判了。如果以王业视霸业,则霸业格局小。格局大小分跟谁比。如果拿管仲与周公旦比,管仲的格局的确小。也许孔子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管仲格局小吧。
第二,管仲不是个节俭的人。三归者,有人解释成为三处住宅,也有人解释为三份收入。不论是三处住宅还是三分收入,都说明管仲不节俭。
孔子这人对物质财富并不多么看重,主强“君子谋道不谋事,君子忧道不忧贫。”有一次,林放曾问礼本。孔子称赞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孔子不赞成铺张浪费的人。
第三,管仲不知礼,甚至有些僭越。在许多方面与国君平起平坐,国君怎么样,他就怎么样。这当然入不了孔老夫子的法眼。孔子特别看不上的是君不君,臣不臣,君不像君的样,臣不像臣的样。齐景公曾向孔子问政。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像君,臣不像臣,这国家迟早要乱套。
在《论语》中,孔子对礼的僭越是持强烈反对的。孔子反对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反对三家者以《雍》彻,孔子反对季氏旅于泰山。读此章,我们似乎找到了春秋时诸侯国礼坏乐崩的源头。
原来,始作俑者,管仲也。
3.23 【 原文】子语鲁大(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与鲁国乐师谈论奏乐之道,说:“奏乐的规律是可以把握的。开始演奏时,由无到有慢慢开起,越来越强;展开之时,音律纯正和美,悦耳动听;音调清晰明快,抑扬顿挫;声音前后相接,连绵不绝。最后是收尾。”
【悟评】 孔子是大音乐家,他教学生《诗》《书》《礼》《乐》。
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音乐生活。下面是其中的几章。
在《述而第七篇》第24章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在《八佾第三篇》第25章,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曾经接待过鲁国的盲人大师,《卫灵公篇》如此记载: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音乐演奏有规律。有开头,有中间,有结尾。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也都是遵循这个规律的。
翕者,鸟起飞也。意开始也。音乐开始时,由无到有。当慢慢引入也。
名典《梁祝》,其引入,便遵循了这一规律。
纯者,纯净,单一,不含杂质也。 皦者,白色,高亮也。 绎者,抽丝,意连绵不绝也。孔子善用比喻。其实,翕、纯、皦、绎也都是比喻也。
我对音乐是个门外汉。就从85年开始,35年了,只听一首曲子,就是《梁祝》。听俞丽拿的,听盛中国的,还听其他人的。较之盛中国的,我更喜欢俞丽拿的。俞丽拿的演奏既欢快轻灵,又淒美哀婉。对这首曲子,我是高了兴也听,不高兴也听。我以为,在《梁祝》中,什么翕如,什么纯如,什么皦如,什么绎如,都诠释得清楚、透彻、明白。
孔子讲的是音乐,实则是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3.24【原文】 仪封①人请见(现),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②见之。出曰:“二三子③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译文】 ①仪: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请见:请求会见孔子。 ②从者:随从之人。见之:让他被接见。 ③二三子:你们这些人。患:忧愁,担心。丧(sàng)、失掉官位。 ④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用以宣布政教法令。
【译文】卫国仪地管理疆界的官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来这里的君子,我没有不见的。”随从孔子的弟子就带他见了孔子。出来后说:“你们这些人何必担心没有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长时间了,夫子将执掌政权,并号令天下。”
【悟评】 这应当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发生的事,在卫国边界。
孔子的名声在当时已经很大了。若名气不大,恐镇守边境的小官不会知道孔子为何人。
孔子是名人,孔子是君子,于是这边防官请求见孔子。
见了自然会发表观点:
“你们这些人担 心什么呢?天下政治不清明已经很长时间了。孔老夫子将执掌政权,号令天下!不知这边防官如何得出的这个结论?是根据面相?还是根据谈吐?还是根据气度?抑或都有?
但这仪封人的结论却是下对了。天以夫子为木铎。 上天安排夫子作为思想的统领,不仅影响了他那个时代,还影响着在他以后的若干时代,包括现代。
也许是孔子强烈的使命感与自信感染了这位边防官。
孔子曾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也说过:“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后来的《庄子·秋水》对此,有过精彩的描述;“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最后说说木铎。木铎是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后来这词儿有了新的含义,比喻实行教化的人。我想这第二层含义,当自本章始。
北师大(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时,曾立“木铎金声”巨型雕塑于校园,已成为北师大之标志性建筑,不可不观也。
3.25【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曲调优美,(内容)也好到了极点。”评论《武》乐说:“曲调优美,但内容还没有达到最好的境界。”
【悟评】孔子曾经讲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的意思是,只有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才是最好的。内容好,形式好,才是真好。内容不好,形式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了解了孔子这一基本思想,再看本章就极为容易了。
《韶》之所以尽善尽美,是因为其内容好,形式也好。 传说《韶》乐为舜帝所作。舜曾为苗人所围,后奏韶乐以退之,化干戈为玉帛。《韶》的主旨是赞扬和平。
《论语》中有孔子闻《韶》的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
《武》之所以尽美矣而未尽善也,是因为其内容是宣扬战争,炫耀武力。《武》传说是周文王所作,周武王时盛行。《诗》亦有同名诗《武》,歌诵武王伐纣。孔子认为周武王虽然师出有名,推翻商纣王的暴政,救民于倒悬,但是毕竟动用了武力,造成人命的伤亡。从人道(即仁道)的立场来说,这是不够圆满的。
《论语》中讲,“子之所慎齐战疾”,孔子是反对战争的。反对战争的人当然会说炫耀武力不好,会说其“未尽善也。”
3•26【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悟评】人都有看不惯的事,孔子也有。孔子在这里谈了三件他看不惯的事。
一是居上不宽,二是为礼不敬,三是临丧不哀。
上者,居于上位者也。我们现在通俗的叫法叫领导。孔子认为居上要宽。做领导要宽厚宽大,心胸开阔,格局要大。孔子曾经给子张讲过,“宽则得众”。在《尧曰》篇之第一章,孔子也重申过这个观点。
过去讲宰相肚子里能撑船,现在讲,总理的肚子里能行航空母舰。这都是讲的宽。
我总结过当领导的十个最重要的方面。“德正智勇立、宽庄敏慎讷”。其中宽字排在第六位。
礼者,敬也。礼有两大功能,一是表达敬意,二是创造和维持秩序。如果为礼不敬,那就失去了为礼的原意。所以,行礼时态度端正。
临丧哀,这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如果临丧不哀,这既违背了常礼,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也会让人觉得这人精神有毛病,别人会敬而远之。
想想,孔子讲的都是些基础或基本的东西。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5/03/%e8%94%9a%e7%84%b6%e8%ae%ba%e8%af%ad%e3%80%8a%e5%85%ab%e4%bd%be%e7%ac%ac%e4%b8%89%e3%80%8b%e5%8e%9f%e6%96%87%e5%8f%8a%e8%af%91%e6%96%87/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