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修订),资料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用。文中的【悟评】,均为王蔚教授感悟点评。悟评里的”我“,指的是王蔚教授。
1.1
【原文】
子①曰:“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yuè)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lè)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yùn)⑧,不亦君子⑨ 乎?”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中“子曰”的“子”特指孔子。
②学:指学习。当时孔子教给学生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③时习: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通“悦”,内心高兴、愉快。现在一般写作“悦”。
⑤有朋:有本作“友朋”。“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同窗、同学。
⑥乐:与“说(yuè)”有所区别。“说”发于内,“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也有的解释为别人不知道、不明白、不清楚。知,了解。
⑧愠:恼怒,怨恨,生气。
⑨君子:这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与“小人”相对。《论语》中的君子,大多指有德者,有时也指有地位者或君主。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生气也不恼怒(或译:别人不清楚,不明白,作为教师不因此而气恼),不也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吗?”
【王蔚悟评】
从说话的语气、内容判断,这是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的话。
孔子特别讲究礼,开学时举行开学典礼,符合孔子的一贯思想。
在开学典礼上讲什么?相信孔子是做了一番功课的。
面对学生,当然要讲学习。所以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鼓励学生们要快乐地学习。
学生来自很多国家,有鲁国的,有齐国的,有卫国的,当然还有吴国的,还有陈蔡的。这么多学生凑在一起,搞好团结很重要,所以孔子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由于学生们刚凑在一起,大家相互不了解,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互不了解,人就容易产生矛盾和摩擦。孔子告诉大家,要有耐心慢慢了解,所以孔子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论语》,要做的工作是还原场景。只有当你真正地还原了场景,你才能真正读懂《论语》。
顺便说一句,《论语》的最后一篇的最后一章是孔子在毕业典礼上讲的话。《论语》的最后一篇的最后一章是这样说的: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学生毕业了,孔子还是不放心,要嘱咐一下。说什么呢?孔子说了三句话:“知命,知礼,知言。”
命是什么?命是规律。孔子嘱咐学生们要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所谓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其实就是格物致知。孔子认为,人如果不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则永远成不了君子。
人要懂礼。礼是什么?礼是礼法,礼是礼仪,礼是礼貌。孔子认为,人不懂得礼,在社会上混不出来。
人还要学会听别人讲话。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说话风格和特点,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研究他说话的风格和特点。所以孔子讲:“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结论就是:《论语》开篇第一章是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的话,《论语》闭篇最后一篇是孔子在毕业典礼上讲的话。
你不得不佩服《论语》编纂者的匠心独运。
1.2
【原文】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tì)②,而好(hào)犯上③者,鲜(xiǎn)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⑦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⑧与!”
【注释】
①有子:即有若,字子有,春秋末年鲁国人。因他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师”。有人说《论语》即为有若的学生编辑而成,有一定道理。《论语》中对孔子的其他学生或称名,或称字,唯独对有若、曾参、冉求、闵子骞称“子”。
②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弟,现在多写作“悌”。
③犯上:犯,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少。
⑤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简单讲,就是“仁者爱人”。
⑧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仁,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伦理道德准则。其主要含义为“爱人”。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冒犯处于上位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上位,却喜好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道,道树立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为仁(或做人)的根本啊!”
【王蔚悟评】
有子者,有若也。
在孔子的学生中,有若不算是很有名,至少不在十大弟子之列。在《论语》512章中,有子也不过出现了4章。但有子这段话,排在开篇《学而第一篇》之第二章。何也?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内容重要,二是编排者有意为之。当然,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前者。
先从内容来说。有子在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有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在家孝悌,他就不会犯上;不好犯上,当然就不会作乱。何谓作乱,造反也。中国有一句成语叫“犯上作乱”,当出于此。二、有子认为,君子务本,本立才可能道生。何为本?本者,树根也,也指树干。树没了根当然不活。树没了干,也就不称其为树。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何谓君子?仁者也。孝悌是君子之本,当然也是仁之本。一个人,如果不孝悌,其谈不上是仁者,自然也就不是君子。是否孝弟,是考察一个人是不是仁者、是不是君子的最基本的标准。
在《论语》中,除了孔子被称为“子”外,还有四人也被称为“子”,即有子、曾子、冉子(冉有)、闵子,而“子”是弟子对老师的尊称。有许多《论语》的研究者据此判断,至少这四人的弟子参加了《论语》的编纂工作,而有子的学生极有可能是《论语》的定稿者。何以知之?出现在《论语》中的有子的话有4章,而前3章竟然都出现在开篇《学而篇》中,而开篇的总章数也不过才16章。无论从那个角度讲,这都是不正常的。别忘了,孔子有十大弟子。而孔子的十大弟子,其在《论语》中出现的位置均排在有子之后。
人无私心,是不可能。有子的学生对他老师有若偏爱,这也是完全可能的。
只是猜测,并无实据。
1.3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论语集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言巧则人喜,色善则人爱,但过之则令人烦。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这种人很少是仁爱之人,也很少有仁爱之心。”
【王蔚悟评】
早在2015年的7月14日,我在蔚然经管师门群中,对此章悟过。我的微博曾做如下记载: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放在开篇第三章,表明了《论语》的宗旨:研究人也。
巧言者,善说也;令色者,表情生动也。孔子讲,巧言令色的人,爱人者少。注意,孔子说的是少,而不是无。孔子持中庸,不搞绝对化,由此略见一斑。”
前几天曾悟评巧言乱德。有如下言辞:
“注意,‘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学而篇》第三章,第二次是在《阳货篇》第17章。
巧言者,巧舌也,花言巧语也。令色者,脸色变化快也。根据形势的需要,说哭就哭,说笑即笑。
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德行好的不多。
巧言令色的另一种叫法是佞。
佞者,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也。
《论语》中有人讲雍也仁而不佞。孔子就此发挥说:‘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焉用佞!’”
孔子反对巧言令色。孔子认为,巧言令色不好。
问题的关健是:人为什么会巧言令色?什么情况下人会变得巧言令色?
首先,我不认为有天生的巧言令色者,巧言令色应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当有人意识到巧言令色会带来收益,或者带来巨大收益时,他才会去学巧言令色。
第二,有人喜欢巧言令色,才有人表演巧言令色。喜欢听好话,喜欢听赞美,喜欢被歌颂,大约是人的天性。尤其是有权力、有资源的人喜欢巧言令色时,巧言令色的人才会多起来。
第三,巧言令色可能是引导与示范的结果,也可能是人在高压环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
第四,巧言令色有各种手段,各种表现形式。居心叵测,防不胜防。
1.4
【原文】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xǐng)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chuán)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5):即曾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他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著有《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②三省:对“三省”一词的解释有三种,一是三次检查,二是多次检查,三是从三个方面检查。省,检查、察看。
③忠:此处指为别人做事时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说话算数。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多次或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课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王蔚悟评】
曾子三省:省自己是否忠,省自己是否信,省自己是不是认真对待了老师的传授并且加以复习了。
人在家庭中讲孝悌,人在社会上讲忠信。有子在第二章谈了孝悌,曾子在第四章谈了忠信。孝悌忠信这是为人的最基本原则。
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显然,孔子认为“时习之”是学习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虽然“时”有众多的解读,但“时”翻译成经常当不会有什么错。
习的本意是练习。小鸟儿练飞叫习。把习翻译成预习温习或者复习,也不会有什么错。
曾子在这里讲“传不习乎?”,这个习应当是温习复习之义。
孔子提倡“时习之”,曾子在这里做出了积极的响应。这样的学生孔子怎么会不喜欢呢?
孔子曾说“参也鲁”。鲁的意思是愚钝、不聪明。积我二十多年执教经验,聪明的学生如果不肯干不一定成事,而不太聪明的学生只要肯干且持之恒,不但成事,而且还可以成大事。
学思与实干,才是成事的关键。
后来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成为孔子事业的接班人,被人称为宗圣,与这最后一省(传不习乎)有很大关系。
1.5
【原文】
子曰:“道(dǎo)①千乘(shèng)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注释】
①道:一本作“导”,用作动词,本义指引导,这里是统治、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乘,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4匹马拉的兵车1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春秋时代,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用车辆的数目来衡量。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不是大国。
③敬事:对待所从事的工作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是狭义的人,指官员。爱人,指爱护官员。
⑤使民以时:役使百姓时要考虑季节。该役使时则役使,不该役使时则不役使。
【王蔚悟评】
千乘之国,大国也。如当时的齐国、卫国。
孔子讲了几个重要的治理原则:一、敬事而信;二、节用而爱人;三、使民以时。
这话应当是孔子是对国君讲的,有可能是对齐景公讲的,也有可能是对卫灵公讲的。
《论语》记载:孔子见过齐景公,也见过卫灵公,且见过不只一次两次。
孔子曾向齐景公讲君君臣臣臣,父父子子;当卫灵公向孔子问陈(阵)时,孔子回答,“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治理大国的第一个原则:敬事而信。拿着国家当回事儿,说话算数。不能吊儿郎当,不能朝令夕改。
治理大国的第二个原则:节用而爱人。节用者,厉行节约,不铺张浪费。爱人者,爱护臣下,爱护下属也。注意,在古代,人与民具有不同的含义,人指官员,民指百姓。
治理大国的第三个原则:使民以时。役使百姓时要考虑季节,考虑农时。千万不要在农忙时去打扰百姓。农忙时让老百姓安心种好自己的庄稼。
这些话到现在过时了吗?到现在也没过时。
1.6
【原文】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则弟,谨③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余力⑤,则以学文⑥。”
【注释】
①弟子:有二义,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子系对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学生。
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人是人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③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④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温和、善良的人。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力。
⑥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翻译】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王蔚悟评】
后来这一章被人扩充为《弟子规》,《弟子规》是这一章内容的细化。当然这是两千年以后的事了。
这一章,孔子讲了孝悌、谨信、仁爱,学文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家孝悌,在外谨信。无论在家,还是在外,要博爱、亲仁。博爱、亲仁的意思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爱一切人。仁者爱人也,爱人者,君子也。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孝悌、忠信、仁爱做好了以后,弟子们还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如六艺等。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也。
如此看来,孔子对弟子的要求是做一个君子。君子既要孝悌、谨信、仁爱,还要爱好学习,格物致知。
说到《弟子规》,不能不说到李毓秀。李毓秀是个极有学问的秀才,通四书五经,山东潍县李家营人,在家乡辟馆授学,后来接清朝皇帝秘密使命赴山西公干。
《弟子规》诞生以后,在蒙学领域影响甚巨,甚至盖过《三字经》。《弟子规》之所以广泛流传,有两大原因,一是内容好,二是形式妙。三字一句且押韵,适合记诵。夫子曾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1.7
【原文】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③色④;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的第一人,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誉为“传经之鼻祖”。他晚年时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开创“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
②贤贤:尊重贤者。第一个“贤”用作动词,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用作名词,指贤者。
③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二是轻视。
④色:可解释为脸色,也可解释为女色。
⑤致其身:奉献生命。致,意为献纳、尽力。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他见到贤者脸色就庄重(或译:如果他尊重贤者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愿意献出生命,同朋友交往时说话算数,虽说他没有受过教育,但我会说他已经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了。”
【王蔚悟评】
这是子夏在《论语》中第一次出场。
理解这一章的关键是贤贤易色。
“易”有两种解释,可解释为”改变”,也可解释为“轻视”。
“色”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脸色”,另一种是“女色”。
于是贤贤易色既可解释为见了贤能的人肃然起敬,也可以解释为尊重贤能的人且不要太看重(轻视)女色。
似乎两者都对。
但就我而言,我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有什么理由吗?没有。我凭得是感觉。
何为贤者?贤能之人也。既有品行,也有学问,还有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贤者,亦可以理解为君子、仁者。
这样的人,要么为国家服务,要么为地方服务。
这样的人应当得到社会的尊重。邓小平先生讲尊重人才,尊重人才,其实讲的就是贤贤。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人要贤贤易色,见了贤者肃然起敬;更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
贤贤易色是子夏讲的,见贤思齐是孔老夫子讲的。老师就是老师,老师的见识就是比学生高明。
理解了贤贤易色,其他的就容易多了。
子夏在后面谈到孝、忠、信。
孝者,事父母能竭其力也;忠者,事君能致其身也;信者,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也。
本章既可以看作是子夏的学习体会,也可以看作是子夏对弟子的要求。但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子夏效法孔子,后来当了老师,开馆收徒。还当了了魏文侯的老师,曾给魏文侯解释为新乐与旧乐的区别。
当然,这是后话。
请诸君注意最后那句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你还没有开始学习,但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几条,我就说你就是个有学问的人了。
学习也不过就是要做到贤贤、孝、忠、信。
故此话应是子夏对学生所讲,当确定无疑。
1.8
【原文】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⑥者。过⑦则勿惮(dàn)⑧改。”
【注释】
①君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②重:庄重,自重,自持。
③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牢固”解,二是作“固陋”解。
④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⑤无:通“毋”,不要。
⑥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符合孔子的原意。
⑦过:过错,过失。
⑧惮: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若不庄重,就没有威严;爱好学习,便不会固执。君子要坚守忠信,不要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君子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王蔚悟评】
孔子从各方面阐述对君子的理解。
在本章中,孔子讲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重、庄重。君子不自重,不庄重,便没有威望,也没有威严。
二、学则不固。人知少容易固执,而知多则容易通达。博学于文,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正途。
三、主忠信。忠者,事上之道也,信者,交友之道也。对上尽忠,则可得君上信任,对朋友说话算数,则会得朋友信赖。
四、无友不如己者。其实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者,最好少接触。接触多了,可能伤害多,厌恶多。既如此,不如敬而远之。
五、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改错的关键是认错,如不认错,则改错何从谈起。认错要真诚,不真诚的认错不但得不到对方的谅解,反而会使对方更加疏远。
1.9
【原文】
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注释】
①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去世时谨慎对待。
②追远:指通过祭祀缅怀祖先。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父母去世时一定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要经常祭奠祖先,这样做,百姓的道德风尚便会越来越淳厚。”
【悟评】
古代对丧、祭特别看重。
何谓慎终,葬之以礼也; 何谓追远,祭之以礼也。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违之谓也。
你会发现,同样的思想,夫子与弟子之间,可用不同的词语表示。
这样的例子,《论语》中比比皆是。
顺便说一句,过去墓田中常常见到慎终追远的牌匾,现在公墓中亦是。比如我养父母长眠的邹平公墓,便有这样一块牌匾。
民德归厚,民风越来越淳厚也。讲究孝之人,必忠必信必义。若此,民风怎能不厚?
1.10
【原文】
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gang,字子禽。郑玄注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②子贡(前520~?):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善辩且通达。他的成就很大,是外交家,也是商人,还是政治家。子贡对孔子非常尊敬,孔子死后,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
③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
④邦:诸侯的封国。
⑤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⑥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谦恭、俭朴、礼让。
⑦其诸:大概,或许。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到了某个国家,总是能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能做到这样,是他自己求得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性情温和,心地善良,态度谦恭,生活俭朴,行为礼让,他是靠这些得到的。夫子求得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王蔚悟评】 我们常说“温良恭俭让”,许多人认为这是孔子说的,其实不是孔子说的,是孔子的学生端木赐说的。“温良恭俭让”是子贡对孔子形象的概括,这段话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期。
首先说说这个“俭”字。许多人认为这个“俭”是节俭的意思,非也。这个“俭”是“约束”的意思。
约者何也,约之以礼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
约者何也?君子慎其独也。
因此温良恭俭让完整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谨、约束、谦让。
自端木赐发明这句话以后,温良恭俭让便成为君子的代名词,也成为孔子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孔子一个爱好学习的人,孔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周游列国时,孔子到某个国家(邦)必定很快了解当地的情况。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别人主动告诉夫子的呢?还是夫子自己求来的呢?这子禽有些疑惑,他就去问端木赐。端木赐就告诉他,当然是夫子自己求来的。夫子是靠什么求来的呢?夫子是靠“温良恭俭让”求来的。
如果你温和、善良、恭谨、约束和谦让,别人就愿意把真实情况告诉你;如果你恰好相反,你就得不到真实情况。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指出,搞好调查研究要注意两条,一是甘当群众的小学生,二是不要摆架子。其实,这与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小的时候我老娘就告诉我,要想路变短,就要嘴变甜,意思是问路的时候要称呼别人,而不能“哎、哎”的没有礼貌。该叫大爷的时候叫大爷,该叫叔叔的时候叫叔叔。这可能是我老娘对我进行的最早的启蒙教育。这十个字使我终身受用。想想,老百姓代代相传的各种生活智慧,有许多可以从《论语》中找到源头。这不ye是其中之一。
这使我想到那句著名的老话,“百姓日用而不知”。
1.11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mò),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注释】
①其:他的。此指儿子的。
②行:指行为举止等。
③三年: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三年,二是指多年。古人所说的“三”字,通常不是确指,而是指较多、较长。
④道:这里指志向、原则、行为方式、方法等。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其父亲去世三年(多年)以后,他还按父亲的原则与方法去做,他就可以算是个孝子了。”
【悟评】于人而言,父亲活着与父亲不活着,其志向、行为当有所不同。
父亲活着,行为受到父亲约束,一般人不敢乱来,所以从行为上不大好判断其优劣。但他的志向如何,志向大小,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当父亲去世,失去了约束,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就可能完全呈现出来。这个时候,从行动上判断其优劣、好坏就比较容易。
如果一个人,在他父亲去世三年(这里可以理解多年)之后,仍按他父亲生前制定的规矩去做,这个人是个孝子,但如果相反,则这个人就不是孝子。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其父亲生前制定的规矩正确,符合正道。
我想,不正确、不符合正道的规矩,改了也就改了吧。
1.12【原文】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⑤,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礼:春秋时代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有时指“周礼”或“礼节、礼仪”等。
②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④斯:这,此。
⑤不以礼节之:不用礼来节制。节,用作动词,节制、制约。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这也是古代先王治国之道中最宝贵的。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王蔚悟评】
许多人把“礼之用和为贵”当成是孔子讲的,其实不是。这段话是孔子的学生有子讲的。
有子虽然讲话不多,在《论语》当中一共出现过4章,但都是讲的大事情。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就是创造一个和谐的秩序,有子开门见山。
“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们认为这是最好的事情。
“先王”应当指尧舜禹商汤文王、武王等。
“小大由之”。无论是居家,还是治国,这个道理通用。
“有所不行,”有些特殊情况例外。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为了达到和而和,不用礼去规范,这和可能实现不了。
礼者,规矩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所以 ,礼是达到和的手段,没有礼,便没有和。
1.13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①:恭近于礼,远耻辱也②,因不失其亲③,亦可宗也④。”
【注释】
①复:实践,履行。
②远(yuàn):使远离,可以译为避免。
③因:依靠之意。④宗:主。同姓。
【翻译】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可以是同姓人。”
【王蔚悟评】说实话,这短短的一段话,困扰我很多年。 有子认为,并不是所有说出的话都要遵守的。说出的话符合义的,就兑现,不符合义的,就不用兑现。孔子也说过:“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在这个问题上,师徒二人看法一致。 义者,宜也,该做之事也。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君子贞而不谅”,意与此同。 谦恭是美德,但并不是所有的谦恭都好。只有符合礼的谦恭,才不合招致羞辱。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孔子讲的一句话:恭而无礼则劳,如果谦恭不符合礼的规定,这种谦恭就是在白费功夫,是不会什么效果的。
最后这一句是难点,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理解“宗”字是关键。宗有多重含义,有宗主之义,也有同姓之意。我以前赞同前者,现在我认为,翻译成“同姓”更好。有子的意思是,做事要依靠关系亲近的人。什么是关系亲近的人?同姓的人当然关系要近一些。老百姓常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翻译】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可以是同姓人。”
【悟评】
说实话,这短短的一段话,困扰我很多年。
有子认为,并不是所有说出的话都要遵守的。说出的话符合义的,就兑现,不符合义的,就不用兑现。孔子也说过:“言必行,信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在这个问题上,师徒二人看法一致。
义者,宜也,该做之事也。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君子贞而不谅”,意与此同。
谦恭是美德,但并不是所有的谦恭都好。只有符合礼的谦恭,才不会招致羞辱。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孔子讲的一句话:恭而无礼则劳,如果谦恭不符合礼的规定,这种谦恭就是在白费功夫,是不会什么效果的。
最后这一句是难点,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理解“宗”字是关键。宗有多重含义,有宗主之义,也有同姓之意。我以前赞同前者,现在我认为,翻译成“同姓”更好。有子的意思是,做事要依靠关系亲近的人。什么是关系亲近的人?同姓的人当然关系要近一些。
老百姓常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14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悟评】
在《论语》当中,“君子”这个词儿出现过106次,孔子从各个方面来诠释君子。
在本章中,孔子说了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不要太看重物质生活,不要在这些方面过于追求,吃也好,住也好,只要满足基本的要求就可以了,不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君子道谋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二是多做事少说话。敏则有功,只有多做事才会有成绩,而话多了功效不大 ,话多了不但没有功效,还会惹人讨厌。
三是“就有道而正焉”。孔子曾讲过德,德不孤,必有邻,人要多接近品德高尚的人,以匡正自己的毛病与不足,要走正路。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当然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学问做什么用?学问就是用来修身的。
1.15【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悟评】
读本章句,我们可以得到几点。
第一,子贡擅长思考,有问题就问,所谓“疑思问也”。这有点像他的老师孔子类似。孔子是“入太庙,每事问”。只要有不懂的东西就问。
第二,老师比学生高明。子贡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不错了,但孔子认为,人应当“贫而乐、富而好礼”,显然老师孔子比学生子贡高一个层次。
第三,师生间的切磋琢磨特别令人向往。如果没有好的提问,也就没有好的回答。因为子贡善于提问题,才会逼迫孔子认真思考。在提问与回答中,师生两个都进步了。
第四,《诗》是当时孔子用于教学生的教科书。端木踢引用《诗经》上的话,而孔子也用“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来鼓励他。
第五,端木赐是个聪明的学生,孔子称赞他“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后来子贡成为大商人、大外交家、大政治家,与这种聪明分不开。
学问,学问,从问开始。
1.16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悟评】
人的本性都是很拿着自己当回事儿。
因为很拿自己当回事儿,就会关心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
所以孔子在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提醒他的弟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这里,孔子继续教育他的学生:不要担心自己不被别人了解,要担心的是你不了解别人。
话说白了,孔子的意思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而是要把别人当回事儿。
先把别人当回事儿,这是做君子的开始。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5/03/%e8%94%9a%e7%84%b6%e8%ae%ba%e8%af%ad%e3%80%8a%e5%ad%a6%e8%80%8c%e7%ac%ac%e4%b8%80%e3%80%8b%e5%8e%9f%e6%96%87%e5%8f%8a%e8%af%91%e6%96%87/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