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转自论语学习群(20220411) 王蔚教授分享,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用。
孔子的尴尬
说说孔子的怀旧
朋友们好,我是山东财经大学王蔚,今天是二零二二年的四月十一号,我是在山东济南,在山东省的省会,来做这个直播。
今天我想和同志们讨论的话题是孔子的尴尬。 红楼梦当中有一句话叫“尴尬人难免尴尬事”,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还是伟大的旅行家,那是后来人封的,其实孔子在生前的时候啊,跟我们普通人一样,也遇到很多的尴尬的事情。
在《论语》的第17篇的第1章,就记载了这个孔子的尴尬。下面呢,我就结合着原文来讲讲这个故事。
我们知道春秋末期呀,整个的局面是礼坏乐崩,当然也有讲叫礼崩乐坏的,礼崩乐坏的一个主要的标志就是“陪臣执国命”。什么叫陪臣呢?就是级别比较低的臣属。你比如说阳货吧,他是季氏家的家臣,后来他控制了季氏,通过控制季氏,又控制了就鲁国的政权,这就叫陪臣执国命。阳货成了实权人物以后呢,他就想让孔子帮助他,因为他知道孔子有能力啊,孔子有威望啊,孔子如果能来帮帮忙背背书,这对他来讲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所以他就去见孔子。“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阳货呢,想去见见孔子,但是孔子就是不见。阳货就想了个办法,你不是不见我吗?我给你送礼呀,我给你送大礼呀,送完礼以后,按照“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惯例,你孔丘得回个头来见我呀,所以“阳货归孔子豚”。这个豚呢,是小猪。这个小猪呢,有可能是蒸的,有可能是煮的,也有可能是烤的。我们知道广州有一道名菜叫烤乳猪啊,大概就是这么个东西。也可能是送个活的啊,因为《论语》上的没有讲,这个猪是死的还是活的。但是在当时这是个大礼,当时的物质啊,毕竟不那么丰富,别忘了孔子当年生儿子的时候,国君送给孔子的就是送一条鲤鱼去,孔子为了纪念这个事情呢,还把自己的儿子起名为孔鲤。送头猪啊,这就算是大礼了。送了礼以后呢,孔子就得去到人家登门致谢啊,不得已登门去致谢。但是孔子又不想见这个阳货,“时其亡也,往而拜之”,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或者是侦察到的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之。孔子学生多呀,“你去打听打听阳货在不在家,阳货不在家,那我就去。但是“遇诸涂”,人算不如天算,孔子去了,结果在半路上遇到了。别忘了阳货是掌权的人,掌权的人,对平民就居高临下。“来,予与尔言。”你过来我跟你说话。阳货这个人呀,还是很会讲话,他知道孔子讲仁,孔子讲智啊,所以他就从讲仁讲智上入手。他怎么讲呢?“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孔丘啊,你有能力,也有办法,但是任由国家沉沦,你这样做,是一个仁者的表现吗,是仁的表现吗?孔子只有老老实实说啊,“不可”,那样做是不对的。“好从事而亟失时”,喜欢做事情,但是屡次又把机会弄丢了,“可谓知乎?”你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吗?孔老夫子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不可”。第三句话,阳货就继续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丘啊,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时间可是不等人啊,“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间可不等我们呀。讲到这里啊,孔子只好给阳货一个台阶下,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就讲了一句话,“诺,吾将仕矣。”好好好好好,我这就去做官。
同志们故事呢我就讲到这里。下面我给大家读读原文,使大家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我慢一点读。
阳货第17篇第一章。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下面我来谈谈,读这一章的体会。
首先,阳货这个人啊很有心计,当然孔子也很有心计,阳货要去见孔子,孔子不见,不见怎么办?我送你一头小猪,你孔子不是讲礼吗?你讲礼就得来,到我到府上来拜谢,一拜谢我就见到你了啊。所以阳货呢就想了一个招,“归孔子豚”。孔子也很有心计,你不是见我吗?我就是不见。道不同不相为谋啊,我不大赞成你那一套,我怎么去见你呢。但既你送小猪来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不去拜见也不行啊,派人去侦察侦察,看看阳货在家不在家,不在家我再去;在家我就不去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两个人就在路上碰到了,碰到以后,这事就尴尬了。
第二点呢,阳货很会讲话,也很会教训人。指责孔子不仁,指责孔子不智,指责孔子在浪费时间。可以说,句句击中命门。
第三点,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孔子有什么办法啊?孔子就讲了一句话,“诺,吾将仕矣。”先把这个局面解决了再说。先把眼下这个尴尬化解了再说。“好好好好好,我去做这个官,我到你手底下去做官。”同志们,这人生啊,有很多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就像孔子这么伟大的人物,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他也没有办法。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受的事儿。就是贵为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物啊,也是经过磨难才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啊。
第四,这里阳货有一段话,对我启发很大。我们经常讲,一寸光阴一寸金,不要浪费时间。阳货讲了一句话“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告诉我们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绝对不能浪费时间。孔子曾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珍惜时间。
………………………………………………………………………………
说说孔子的怀旧
王蔚
2020.6.11
《论语先进》中有一章,极短。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意思是,跟从我到陈蔡的弟子,现在都不在我的身边了。
这当然是孔子回到鲁国以后讲的话,孔子是六十八岁那年回到鲁国的。
孔子回到鲁国以后,当了鲁国的国老,与当时的国君哀公、季康子等过从甚密。
晚年的孔子整理诗书。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而这个时候,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那些弟子,则各忙忙的。他们毕竟要养家糊口,毕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老师忙,弟子们更忙,大概忙得都没有时间见面了。
周游列国这一段是孔子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顺利也有不顺利,师生们在陈蔡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
下面这一章,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共患难的时光是忘不了的。于是夫子说了上面那段话。
现在不知道这句话孔子是对谁讲的,更不知道这句话孔子是讲了一次还是讲了多次。
注意孔子用了“皆”这个字,“皆”的含义是全部。
说实话,每看到这个字的时候,我替孔子难过。
师生关系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一种关系。说它是父子不是父子,说它是君臣不是君臣,说它是朋友不是朋友,说它是兄弟不是兄弟。但有时候它像父子,像君臣,像朋友,像兄弟。
孔子回到鲁国以后,师生之间曾经那么紧密的关系,那么深厚的感情,似乎没有存在过。
因为孔子说“皆不及门也”。那么多学生,竟然没有一个登门的。
是孔子不爱他们吗?不是。是孔子不教导他们吗?也不是。是他们感情不深厚吗?也不是。
那是什么原因呢?我不知道。读者诸君,你们知道吗?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9/19/%e5%ad%94%e5%ad%90%e7%9a%84%e5%b0%b4%e5%b0%ac/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