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论语学习群,王蔚在齐鲁论语研读第一百期(2021年02月28日)公益活动上的讲演(实录)内容节选。收集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
(一)论语680的提出
《论语》这部书很短,有20篇,有512章,有15924个字。《论语》这本书的创作与孔子本人无关。孔子生前没有见过《论语》。这部书是孔子去世以后,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编的关于孔子、还有其他主要人物言行的一本言行集。这里边主要是介绍了孔子的思想,关于孔子的篇章呢占到了所有章节的91.3%。另外呢,还有8.7%的篇章呢与孔子本人没有关系,是关于其他人的篇章。
这是本语录体书,一段话一段话的。比如开篇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比如这个闭篇吧,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里边有很多很多孔子讲的话,所以《论语》很多人认为应该叫“子曰”。叫“子曰”特别恰当。
我从这个85年学习《论语》,我就琢磨一个问题,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来概括的都有。有的人说,《论语》是一部教育的书啊!对不对呢?对!有的人说《论语》是一部修身的书啊!对不对呢?对!你比如说余秋雨先生就写过一本书,叫《君子之学》,就谈《论语》。《论语》是一部修为的书,对不对啊?对!有的人讲,《论语》是一部智慧的书,对不对啊?对!还有的讲呢,说《论语》这部书就是一部人际关系的书,对不对呢?对!《论语》还是一部为政的书,对不对呢?也对。我们知道,北宋的宰相赵普讲: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老百姓的一个通俗的说法,其实他的原话倒不是这样。原话的意思啊就是我用这个半部《论语》教你的哥哥赵匡胤,他这话是给赵匡义说的,夺了天下,现在呢,我用半部《论语》帮你来治天下,所以《论语》啊是一部为政的书。这个都对。
我发现,从一个方面来概括这部书,怎么概括也概括不全面。有的说是教育的书,修身的书,生活的书,处理人际关系的书,为政的书等等都可以讲,但是不全面,没法完整、全面、系统地来概括这本书。所以呢在遇到这种情况下哈,我就想,怎么能把这部书能够把它概括得完整一些?我认真地把这个《论语》当中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比如说关于生活方面的篇章有多少?我们知道啊,做科学研究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分类,你别的不会做,你分分类总可以吧?有分类就容易发现它的规律。所以我把生活方面的篇章集合起来,再看看关于教育方面的篇章有多少?把它集合起来。再看看关于修身方面的篇章有多少?把它集合起来。再看看关于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有多少?为政的有多少?关于智慧方面的东西有多少?把它归归类。一归类发现,如果用“论语六学论”把《论语》完整地概括,就比较清楚。
这“六学论”是什么呢?第一《论语》是生活之学;第二,《论语》是教育之学;第三,《论语》是智慧之学;第四,《论语》是修身之学;第五,《论语》是处世之学;第六,《论语》是为政之学。我提出“论语六学论”之后呢,就从中国知网上就看一看,这“六学论”当中哪些人讨论?都是怎么讨论的?他们是怎么研究的?怎么分析的?最后发现,无论哪一个学者在归类的时候,都逃不出“论语六学论”的这个范围。有的人是在生活范围里讨论,有的人是在教育范围里讨论,有的人在修身方面讨论,有的人在处世范围内讨论,有的在为政方面讨论,有的在智慧方面讨论。总是在“论语六学论”这个大的框架当中来讨论问题。这样呢,我就对“论语六学论”有了充分的信心。
2017年2月17号,中国孔子基金会海外的孔子学堂,第一个孔子学堂,就是在堪培拉孔子学堂在堪培拉挂牌,当时的孔子基金会呢,就说王教授啊你看我们这里有一个挂牌仪式,如果您方便的话呢,我们一起呢去。我说很好,谢谢,我去!这样呢我和中国孔子基金会的邹丽妍女士和张爱洁女士啊,我们就到了澳大利亚,去孔子学堂挂牌的时候,我第一次在澳大利亚系统地阐述了“论语六学论”。
我记得当时我讲了四十多分钟,后来呢我就把讲演稿呢整理出来,给了《联合日报》,《联合日报》觉得这个东西还不错,就登出来了。后来呢我们的校报还有其他的刊物也转载了。
同志们,“论语六八零”这个六啊,就是指的“论语六学论”。
“八零”是什么?“八零”就是我总结的“论语六学论”的八十个字。“六学论”好讲,生活之学、教育之学、智慧之学、修身之学、处世之学、为政之学——这个很好记,但是这里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认真地研究了生活之学、教育之学、智慧之学、修身之学、处世之学和政之学之后,然后每一个学又跟上了十个字,或者二十个字,这样一共凑起来八十个字,叫“八十字歌”。
…………………………………………………………………………………………………………………………………………………………………………………………………………………………………………………………………………………………………………
(二)论语生活教育智慧四十字歌
你比如说,《论语》是生活之学,生活之学怎么能概括孔子的生活呢?我觉得呢用这么十个字来概括,叫:“衣食住行详,喜怒哀乐多。”你要讲孔子的生活的话,你离不开衣吧?离不开食吧?离不开住吧?离不开行吧?《论语》当中关于孔子的衣食住行特别详细。我们2500年以后之所以还能够通过《论语》能接触到当年孔子怎么穿衣啊?怎么吃饭啊?怎么住啊?怎么行啊?这里边东西很多,所以叫“衣食住行祥”。
第二呢,叫“喜怒哀乐多”。孔子呢是个圣人,这个不错,是万世师表,这个不错。但是你认真地去读读《论语》你发现,孔子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也是神。首先孔子啊是人不是神。孔子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有七情六欲的,有脾气性格的这么一个人。你读读《论语》以后你就会发现,孔子这个人很有意思,很可爱,他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他不是一堆神,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喜啊,他有怒啊,他有哀啊,他有乐啊!你比方说他喜的时候,他高兴,那么就是看着学生在一起,啊,子悦!他非常高兴。他看到学生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讲喜。孔子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乐”也是喜啊!孔子还发怒。他的一个学生叫冉求不听他话,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哈哈,这个冉求呢不听他的话,老师就生气啦!不是我的学生啦!断绝师生关系,弟子们给我把他撵出去——发怒!他有哀啊!这个颜回去世以后呢他非常地悲痛,悲痛欲绝。《论语》当中啊,大家看先进篇的、十一篇当中,有很多关于孔子的这个方面的记载。就是孔子呢非常地悲痛,等等,有哀啊!有乐,孔子呢我们知道孔子乐,非常地高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下朝的时候,非常轻松,非常愉快。孔子讲:不知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乐以忘忧,发愤忘食,不知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这个喜怒哀乐很多。
我们如果读读《论语》的话呢,这个“衣食住行祥,喜怒哀乐多。”通过这十个字啊,你就把孔子这个人的生活,你就能搞清楚啦!《论语》当中啊,有这么一段话,就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有就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孔子是一个对物质生活不是那么很追求的人,这是一个大的判断。但是《论语》怎么来了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呢?这不是和孔子本身很矛盾吗?很多人怎么解释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呢?就说这个食物做得越细越好,这个食物当然是指粮食啦!这个肉啊切得越细越好,做得越精细越好——有的人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这么解释。同志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是这个意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什么意思?就是这个粮食做得再好吃,这个“厌”是饱的意思,孔子绝对不吃多了,再好的美食也不吃多咯!做的肉再精细,也不吃多了咯。这才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关于生活之学我就总结了这么十个字。
关于教育之学怎么解释呢?冯友兰先生讲,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司马迁就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我们现在做老师的,还是尊重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伟大在于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30岁开门办学,一直到73岁去世,从事教育活动的时间是43年。当年这43年还干了些别的,比如说在齐国呆了3年半,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做过五年的官,但即使是在做官的时候,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教育活动。读《论语》呢你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在《论语》当中关于教育孔子讲了很多的话。教育它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怎么教;第二个是怎么学。学生怎么学啊?孔子首先要告诉学生啊,有“五学”:“乐、好、博、会、恒”。第一学生要乐学了。《论语》中这个“学”字讲了65次。这65个学字可以概括出“小六学”——乐学、好学、博学、会学、恒学,另外还有一个学以致用。我称之为小六学。作为学生来讲呢要“乐学”,怀着愉快的心情学习。作为学生来讲要好学,对学习不能厌烦。一个人的成就大小由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这个投入有很大的关系,你再聪明你不努力没有要用。第三,要博学。《论语》当中有段话,“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如果要博学的话就是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当时孔子教学生教六艺啦!——礼、乐、射、防御、书、数,孔子都教。孔子是一个全能的教师。另外呢要会学。学习啊,你会学,你的效率就高,你不会学,效率就不高。你比如说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来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你看到好的你就想想,哎,人家做得不错,我怎么跟人家学这个长处。你见到不好的你就想想,我自己身上有这个毛病没有啊?孔子还讲过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个人当中一块走,三人行嘛!必有我师焉。这三个人还包括你自己,还有另外两个人,这两个人必定有你的老师。必有我师焉,孔子是用的“必有我师焉”。孔子用的不是“偶有我师焉”。什么样的人和你一块走,你都可以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强调向所有人学习。要向年纪大的人学,向年小的人学,向高个子学,向矮个子学,向聪明的人学,向不聪明的人学,向男人学,向女人学,甚至向小孩子学。第二个,孔子讲的“每事问”。不懂的东西啊就问,疑思问。孔子认为啊,不耻上问,不耻中问,不耻下问。当然比你高的人你问没什么可羞耻的,和你差不多的人问没有什么可羞耻的,比你低的人,很多人觉得,他不如我,我向他学什么?同志们,这个可不对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要树定耻上问,不耻中问,不耻下问的这种学习态度。另外呢,还要恒学。一上来我就讲,孔子说过: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又讲,“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子特别强调这个“恒”字,就是坚持,恒久。
孔子认为这个学习主要的还是“用”。比如说我们学《论语》啊,学《论语》不是说我信把词原文背过就很好,当然背过了很好。我的学生能把《论语》全部背过的不少。王成兰可贵的地方是,她除了把《论语》背过以外,她现在认真地践行《论语》,按照《论语》的教导去做。学习《论语》呢不是光学些词句,关键是怎么用,其他的知识也是一样,就是学以致用。
怎么教呢?我也总结了五个字,叫“有因启喻琢”。“有”就是有无的有,“因”呢就是因材施教的那个“因”,“启”呢?就是启发式教育,那个“喻”呢就是比喻,“琢”呢,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那个“琢”。
做教育来讲,我觉得孔子这五点特别重要:第一个,有,叫有教无类。第二个字,因,叫因材施教。第三个字叫启,启发式教育。第四个字叫喻,就是比喻。第五个字呢叫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学相长也。在《论语》当中啊,孔子的这个“有教无类”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思想,“启发式教育”的思想,“比喻”的思想,还有“教学相长”的思想,这是最宝贵的教育,教育者的思想和教育艺术。
我做大学老师啊,到今年整整做了25年。从1996年1月23号开始在财政学院教书到现在整整25年,这25年的时间,我充分体会到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和孔子教育艺术的了不起。同志们,为什么说伟大?第一个,有教无类做到很难。什么叫有教无类啊?——什么样的学生都教。好学生教起来啊轻松一点,笨一点的学生教起来难度大一点,你要有耐心。你要没耐心,你教基础差一点的学生的时候啊,你就会发脾气,一发脾气,这就不是有教无类。
第二个呢,就是因材施教。这个因材施教啊,是老师的基本功。但是这个因材施教啊,做起来很难。因材施教你得首先对这个“材”进行研究,你首先得把学生研究透了,你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材”,然后你才能决定给学生讲什么,这个很难。如果说带研究生,这个因材施教啊还可以做到,但是你带本科生,面对着成百上千的本科生,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孔子非常强调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你告诉学生房子有四个角,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西南角,如果你告诉学生这个角,东北角是个什么样子,学生就应当推断出其余那三个角应该是什么样子。你就得对学生确定用启发式教学。“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遇到这种笨学生,我告诉他一个角,其他的角他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这样的学生我不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在《论语》当中专门讲这个启发式教育。什么是启发式教育啊?从我做老师的观点来讲,启发式教育就不是满堂灌,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内心的这种主观能动性,这才是这个启发式教学。
这个“喻”,就是比喻的那个“喻”。一个“口”字,一个俞国华那个“俞”,“喻”啊是比喻。同志们,谈到比喻我多说一点,孔子说话基本上是“无喻不出口”,就是没有比喻孔子不说话,孔子说话必带比喻。后来我做老师发现了,你一千个道理不如一箩筐例子。有时候你讲来讲去学生不明白,你讲一个例子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论语》当中孔子就是用的这种办法。孔子为什么用这种办法?学生的基础差,你就得讲类似的东西给他讲透了他才能知道。比如《论语》当中讲“信”,我们知道,孔子特别讲“信”。孔子强调“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有一次讲到“信”的时候啊这么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说人啊,如果不讲信啊,就像车上没有輗和軏,大车上没有輗,小车上没有軏那样,你是不能走的。当然现在城里的孩子啊没见过牛车没见过马车,很难知道什么是輗什么是軏?我简单讲一讲,輗和軏实际上是插销。连接马、牛与车。一插上,马能拉车啦!一插上,牛能拉车啦!孔子用这个讲,就特别清楚了。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端木赐问:“赐也何如?”——老师我怎么样啊?孔子说你啊,器也,什么器啊?你瑚琏啊!孔子一上来就讲:汝器也——你是个器皿啊!你还没有到君子这个地步啊!器也。何器也?瑚琏也。当然这个器皿呢还是比较好的器皿——瑚和琏。
孔子有一段话,叫“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讲这个领导者就像风那样,这个被领导者就像草那样,那么这个草呢,被领导者是跟着领导者跑的,领导者的风向哪个方向刮,这个被领导者就跟着向哪个方向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用这个比喻啊是讲得太多啦!像“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啊,这个“暴虎冯河”,也是比喻。孔子的“无喻不出口”这是孔子的一大特色。你注意了这个特点你再去读《论语》的话,你会发现孔子讲得特别生动。
“琢”,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们在《论语》当中啊经常看到啊,孔子和他的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比如说端木赐就跟孔子讨论问题,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然后呢孔子就讲讲这个。就是这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与他的学生们教学相长啊,论语中讲了很多。你比方说孔子和子夏谈到了关于“绘事后素”,也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例子。
《论语》当中的第三个学,就是《论语》当中的“智慧之学”。我总结了《论语》当中有十大智慧。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可能总结成二十大智慧,有的人可能总结成三十大智慧,但是从我这个角度来讲,我就总结了《论语》的十大智慧。这十大智慧呢用二十个字来概括。当然这二十个字呢,PPT要好的话大家一看这二十个字就很轻松了。这个PPT呢它放不出来,我只能用嘴说,用嘴说就嘴说吧!那二十个字是什么呢?叫“天命安直进,上下左右悦。 中庸质文慧,先做而后说。”
“天命安直进”,“天”就是上天的那个天,“命”就是自己的命那个“命”,安就是安心的那个安,“直”就是直来直去的那个“直”,“进”就是进取的“进”。“天命安直进”啊,我认为是孔子最重要的智慧。这个“天”就是敬天。这个“命”是“知命”。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也讲究“知我者天乎。”要敬天,要知命。第三,孔子讲要安心,既来之则安之,虽然原话、原意不是这么个意思,但是现在我们理解成,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坦然面对着一切,心安。直,诚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而幸而免。”——直。“进”,进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谓之进也。
同志们,今天上午,我和一帮老乡们吃饭,一共有两个阶层的人,一个是六十年代的,像我这个年代的,接近退休的一帮人,我讲呢我说到了天花板啦!我说这帮人啊到了天花板啦!我说我们这个到了天花板的人,就是要把身体搞好它,要锻炼好它,不给家庭添麻烦,不给社会添麻烦,把身体搞好它,我们的任务就是这样。但是吃饭的这些人中啊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三十多岁二十多岁啊这帮人,我说,这个年轻人就得进取,就得奋斗,就得努力,你这个时候不奋斗不进取不努力你到什么时候进取、奋斗和努力啊?所以这个进取特别重要,这就是“天命安直进”。
“上下左右悦”什么意思?《论语》你学了以后你会发现,孔子最大的智慧就是重上下,顾左右。这个君臣是上下,他是非常重视的,父子、母子是上下,他是非常重视的。所以在家庭中,那么这个上下级关系是孔子最重视的一种关系,父子关系。在社会当中,君臣关系,所以叫重上下,总得有上有下吧?一个单位没有上没有下这个单位不就乱套了吗?一个家庭没有上没有下这个家庭不就乱套了吗?所以这个重上下、顾左右。你啊不要光顾自己,你还得顾顾左,顾顾右,顾顾朋友。兄弟之间是左右关系吧?夫妻关系是左右关系吧?社会成员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吧?要顾左右。并且呢还得要上下左右都要高兴,你倒重视啦!你倒顾啦!你弄得俺不得劲儿啦!这个不行。你重视、你重上下顾左右的目的呢,是使这个上下左右都快乐。就像朋友讲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你得做到这一步才非常地重要。这就是孔子讲的这个“上下左右悦”。
“中庸质文慧,先做而后说。”我认为《论语》当中有三大哲学智慧。第一个是中庸的智慧;第二个,是质与文的智慧,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智慧;第三个,就是言行之间的智慧。
中庸是什么?用中也。同志们其实谈中庸啊很简单,有的人把中庸啊弄成调和,弄成庸俗那是不对的,折中就是中庸不是这样的。中庸是什么?孔子认为任何事务都有一个核,有一个人,有一个心。要把握这个事物的规律,要掌握这些事物要研究这个事物的核,要研究事物的心,要研究这个事物的本质的东西,就是核,这就是中。那么中庸呢就是用中。《论语》当中孔子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说,中庸可是个大的智慧啊,可惜啊,懂得这个智慧的人太少、太少啦!这叫中庸的智慧。
《论语》当中讲:《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是中庸啊,在感情处理上的这种中庸。高兴不要过了头,哀伤也不能过了头,因为这对身体啊都没好处。乐,有时候能乐极生悲。有的人一高兴就高兴得了不得,大笑而死,这个不可取。有的人呢遇到不好的事情啊情绪很低落,把身体弄糟啦,这个也不行,把身体弄糟喽也不行。《论语》当中啊有很多中庸智慧,像刚才我讲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是属于中庸这个层面的东西。啊,这是中庸。
第二个呢,《论语》当中关于质和文,质就是本质的那个质,文呢就是内容和形式辩证的那个文,就是形式,质就是本质,这个文啊就是形式。孔子讲过一句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强调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呢,端木赐对孔子的这个思想也有阐发:“质尤文也,文尤质也。”——有时候啊,内容呢就是形式,形式啊就是内容,内容和形式啊,不能完全地分割,这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
再一个智慧呢就是言行之间的关系。在《论语》当中啊,你会发现,它就讲啊,最好的状态呢就是言行一致。那么孔子多次强调,君子要敏于行而讷于言,就是作为君子来讲,在这个行动上要敏捷,在说话上要慢着说,要少说。这个“讷言敏行”这是孔子关于言行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
刚才我讲了四十个字,叫“生活教育智慧四十字歌”,这四十个字是这样的:“衣食住行详,喜怒哀乐多。乐好博会恒,有因启喻琢。天命安直进,上下左右悦。中庸质文慧,先做而后说。”讲了孔子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讲了教育的十大思想,乐好博会恒,就是关于怎么学,又讲了怎么教,有因启喻琢。也讲了《论语》的十大智慧,十大智慧呢就是敬天,知命,安心,诚直,进取;上下,左右,中庸,质文,言行,讲了十大智慧。
……………………………………………………………………………………………………………………………………………………………………………………………………………………………………………………………………………………………………………………………
(三)修身处世为政四十字诀
下面呢我就讲这个修身处世和为政这三学。刚才我讲了生活、教育、智慧这三学,讲了四十个字。这个“论语六学论”呢,从我的研究角度来讲呢,我把它分成两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就是我刚才给大家讲到的,生活、教育、智慧这个子系统。第二个子系统呢,就是修身、处世和为政这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我用了四十个字来概括,后面修身、处世和为政啊,同样我也用了四十个字来概括。这四十个字是:“学思省改约,恭敬温谦和。孝悌忠信义,仁恕礼惠乐。德正智勇立,宽庄敏慎讷。见闻明达远,虐暴贼吝绝。”
前十个字:“学思省改约,恭敬温谦和”讲的是《论语》当中的修身之道;后面那十个字:“孝悌忠信义,仁恕礼惠乐”讲的是《论语》当中的处世之道。后面的二十个字:“德正智勇立,宽庄敏慎讷。见闻明达远,虐暴贼吝绝”讲的是《论语》当中的为政这二十个字。
首先,修身十字诀“学思省改约,恭敬温谦和”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讲了《论语》当中的修身的步骤;第二个讲了《论语》当中修身的目标。修身的步骤是“学思省改约”;修身的目标是“恭敬温谦和”。就是通过学习、思考、反省、改过和约束的不断循环,最后达到“恭敬温谦和”,成为一个君子。“恭敬温谦和”这是君子的外在的形象,通过学习、思考、反省、改过和约束的不断循环,最终成为一个恭敬温谦和的君子。
修身十字诀前五个字非常重要。学习、思考、反省、改过、约束,叫“学思省改约”。“学”在《论语》中这个“学“字出现过65次。孔子给自己贴的标签:“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好学者。孔子之所以喜欢颜回,也是因为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日月至焉而已矣”以外,还在于颜回的好学。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颜回的好学那是孔子最为喜欢的。《论语》中啊还讲了一个好学者,就是“孔文子。孔子讲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个“学”字啊特别重要,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要想成为一个君子不学习不行。
第二,作为一个君子不思考不行。“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当中孔子讲,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九思。所以人呢,要不停地思考,因为只有思考,你才知道哪是对哪是错,哪是捷径哪是弯路。所以学思。
第三个是反省的“省”字。山东省那个“省”,那个字呢念xing,反省的省。我们知道在《论语》当中的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省很重要。
第四个字就是“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犯了错误以后啊,孔子说有一个最重要的思想:“过则勿惮改。”有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害怕改正。同志们“过则勿惮改”这句话背起来容易,“过则勿惮改”、“过则勿惮改”、“过则勿惮改”……但是这句话如果真真正正地落实到行动上很难很难。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犯了错,即使自己有错也不愿认错,总觉得自己没有错。就是即使自己认识到错也不认错。我的一个经验和体会啊,错了就大胆地认错,这个事儿是我错了不是你错了,就是我错了,真心实意地承认自己不对,错了有什么?错了改就是了,“过则勿惮改。”
这个《论语》当中有句话,叫“小人之过也必文。”这是子夏讲的一句话,是说小人啊,就是怕这个错误啊,犯了以后必定文过饰非。端木赐啊,就是子贡讲过一句话:“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个君子是什么?君子是个领导者。领导者犯了错,就像天上的日食和天上的月食那样,日食谁看不见?月食谁看不见?看见就要改。
第五个字,约。约就是约束。孔子在《论语》当中讲:“已约,失之者鲜矣。”如果人能学会约束自己啊,那么他犯错误的机率啊,就很少啦!这个《论语》当中有一段话:“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句话呢在《论语》当中至少出现过三次。所以这个“约之以礼”是非常重要。
我就发现啊,人生所谓犯的错误啊,无非就是不约造成的。没有党纪国法的约束,没有单位规章制度的约束,犯错啦!没有自我的约束,犯错啦!很多人犯错误是为什么犯错误?就是因为约束不够,自我约束不够。约束不够呢往往都是任性造成的,万错自从任性始。任何的错误都是因为任性导致的。我呢通过观察这么多人的一些例子,总结出一句话来,就是叫人生之十大不能任性。人生无非就是权啊、钱啊、功啊、恩啊、爱啊、恨啊、才华啊、美貌啊、年长啊、年少啊,人生无非就是这些东西。在人生过程当中有权不能任性,有钱不能任性,有功不能任性,有恩不能任性,有爱不能任性,有恨不能任性,有才华不能任性,有美貌不能任性,年长不能任性,年少也不能任性。你想想人生的错误不就是在权啊、钱啊、功啊、恩啊、爱啊、恨啊、才华啊、美貌啊、年长啊、年少这些方面任性造成的。你一任性,本来它是好事情,然后把它变糟啦!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这种例子太多啦!所以呢这个“学思省改约”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个君子来讲,要通过学习、思考、反省、改正、约束的不断循环,最终成为一个恭敬温谦和的君子。这就是修身十字诀。
**************************************************************
处世,《论语》当中处世之学啊,我也用了十个字来概括。叫“孝悌忠信义,仁恕礼惠乐。”这个“孝悌忠信义”,这五个字啊大家一听可能就明白了。“仁恕礼惠乐”,那个“仁”就是仁爱的仁;“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字,“礼”就是我们讲的礼仪的“礼”;“惠”就是恩惠的“惠”;“乐”,就是高兴的“乐”。高兴快乐的那个“乐”,叫“仁恕礼惠乐”。这十个字啊前五个字就是讲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具体原则,后五个字讲的是人际关系处理的一般原则。
人在社会上最难的就是如何把复复杂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好,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么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掌握好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是什么?孔子研究了人类的关系啊,认为人类的关系无非就是这几种关系,最基本的关系:第一个是父子关系;第二个是兄弟关系;第三个是就是君臣关系;第四个是朋友关系;第五个就是社会成员的关系,这就是“孝悌忠信义”是由五种关系来对应的。当然人类社会呢还有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同志们在这里必须说明,《论语》当中没有详细地谈论这个夫妻关系的处理。但是在《礼记》当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谈论过夫妻关系的处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也提出过,这个夫妻关系处理的一些原则,像常强先生就概括说,叫夫和妻柔,作为这个当丈夫的呢要和和气气的,当这个妻子的呢要柔顺。其实呢《论语》当中讲的这个夫妻关系实际上就是要“琴瑟和鸣”,讲这种关系。
“孝悌忠信义”在父子关系当中讲父慈而子孝;在兄弟关系当中讲兄友而弟尊;在这个君臣关系当中讲君礼而臣忠;在这个社会成员关系当中讲见义而勇为。在《论语》当中讲,“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这个见义啊要勇为。
孔子的伟大在于提出了际关系处理的一般原则。人际关系处理的一般的原则是五个字,叫“仁恕礼惠乐”。“仁”啊,就是仁爱的这个“仁”;“恕”呢,就是一个“如”一个“心”,就是理解的意思;“礼“呢就是尊重的意思;“惠”呢就是恩惠的意思,“乐”呢就是快乐的意思。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认为,人有五大最基本的需要:第一被爱的需要,第二被理解的需要,第三被尊重的需要,第四被帮助的需要,第五追求快乐的需要。孔子认为呢,人就有这五大需要:“仁恕礼惠乐”。被爱的需要,谁不喜欢爱啊?谁喜欢恨啊?被理解的需要,你误解了我啦,你不是那个意思,人被误解的时候很痛苦,人需要被别人理解。就是尊重的需要,同志们,被尊重啊是一种稀缺资源,人啊,大人也好,小孩也好,领导也好,群众也好,老师也好,学生也好,丈夫也好,妻子也好,父母也好,孩子也好,都需要被尊重,被尊重是一种稀缺资源,人有尊重的需要。人啊有时候啊有被帮助的需要,这些很多事情啊遇到难点啦遇到难题啦根本就弄不了,需要被别人帮助,被别人帮助,被帮助的需要。当真正遇到难处的时候知道,有人帮你一把是多么重要。另外,人生最基本的东西啊,就是每个人啊他生活当中追求快乐,他是反对不快乐的。孔子研究了人类五大最基本的需要:被爱的需要,被理解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被帮助的需要和追求快乐的需要,这是人的五大需要。如果一个人想要和另一个人处理好关系,你就满足人的这五个最基本的需要,满足被爱的需要,满足被理解的需要,满足被尊重的需要,满足被帮助的需要,满足追求快乐的需要,你满足这五大需要,他和你的关系就处好啦!如果你没有满足他的需要,就处不好。
我们每个人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呢应当说是最好的。每个人和母亲最好,为什么每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最好?同志们想想,母亲是怎么做的?母亲用最大的爱来爱孩子,母亲用最大的理解来理解孩子,母亲用最大的尊重来尊重孩子,母亲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孩子,母亲想方设法地使自己的孩子快乐。为什么每个人谈到自己母亲的时候都心怀感激啊?都有一种温暖充满在心间啊!那是因为母亲她是自觉不自觉地用孔子的“仁恕礼惠乐”的思想跟我们每个人来相处。
**************************************************************
最后还有二十字讲《论语》当中的为政思想。可能屏幕前的很多同志是做管理工作的,做管理工作呢就是领导者,做领导就是做为政。你管三个人也是为政啊!你当小组长也是为政啊,你当主任也是为政啊,你当厅长也是为政啊,当更大的领导干部也是为政啊!赵普讲“半部论语治天下”,他是有些道理的。但是呢,赵普没有讲半部《论语》何以治天下?我在读《论语》的过程当中啊,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半部《论语》何以治天下?怎么治天下?治天下就是治人啊!治天下就是得人心啊!所以治天下怎么能够得人心?这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怎么才能够得到人心呢?你钻到人的心里去你就能够得人心,你弄的事情准你就能够得人心,你弄得事情不准你就不能够得人心。要想得人心的话,你得是一个被人接受的人啊!你得是一个正人君子啊!你不是一个正人君子谁服你啊?所以呢,为政来讲呢有四个最基本的方面:第一,为政之道;第二,为政之术,就是为政的一些技巧和方法;第三呢,就是为政修养,就是做为政来讲,从哪些方面来提高这个为政的水平;第四,为政的忌讳,就是为政有哪些高压线是不能碰的。你做领导不就是研究这些东西吗?做领导最基本的素质是什么?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做领导基本的一些技巧是什么?做领导怎么能够提高领导水平呢?做领导哪些事情不能做呢?《论语》就研究了为政之道,为政之术,为政修养与为政忌讳。我把这个为政之道,为政之术,为政修养与为政忌讳概括了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呢就是“德正智勇立,宽庄敏慎讷。见闻明达远,虐暴贼吝绝。”
首先说为政之道:德正智勇立。那个德是道德的那个德,正是正派的那个正,智是智慧的那个智,勇是勇敢的那个勇,立就是站立的那个立,这里是指立人达人的那个立。做领导啊,这五个方面是最基本的。做领导没有德不行,“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做领导不正派不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领导没有智慧不行,什么是领导的智慧?智在识人。当领导啊就得研究下属。看下属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智在识人,智在用人,智在选人,做领导需要决策,需要担当,如果你没有决策和担当,你是做不了领导的,尤其是做一把手,需要决策和担当。立,做领导呢要有立人和达人的胸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每个做领导的都希望自己立起来,都希望自己腾达起来,但是你自己立起来要帮着别人立起来,要帮助下属一块立起来。你自己腾达起来你自己成长起来要使下属一块成长起来和腾达起来,你才是合格的领导。做领导呢不能光想到自己,做领导呢要想到你的下属。
我们评价一个领导合格不合格,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去评价。有没有德啊?正派不正派啊?有没有智慧啊?有没有勇气啊?有没有立人和达人的胸怀啊?我们可以把这五个字赋一个分,比如说100分制,德算是20分,正派20分,智慧20分,勇敢20分,立人达人20分,可以评价评价领导嘛,可以评价评价自己嘛!如果是得了个60分还算合格,如果60分不到,那么你作为一个领导啊,就基本上不合格啦!你可以把这五个方面把它拆开嘛、赋分嘛,然后计算嘛!这样就能够德正智勇立啊就能够看出来。
第二个做领导者呢要“宽庄敏慎讷”,这是做领导的艺术。有时候我们看这个人像领导那个人不像领导,为什么这个人像领导那个人不像领导呢?那个像领导的人主要是掌握了做领导的艺术。那个不像领导的人他没有掌握做领导的艺术或者做领导的技巧。做领导的技巧是什么呢?叫宽庄敏慎讷。做领导呢要心胸宽厚,过去讲宰相肚子里能撑船,现在讲总理的肚子里能撑航空母舰。
第二个呢,做领导的要庄重,“临之以庄则敬。”在下属面前你就要庄重,你不庄重你自己都不庄重你怎么让别人重呢?“君子不重则不威”啊!敏呢就是勤奋。做领导,尤其是做一把手,要操心要费力,如果不勤奋,你不要去做这个一把手。做这个一把手要比别人啊要想得多,做得多,要跑的多,要吃苦在前,要享受在后。
慎,做领导呢因为你掌握这个政策,你掌握奖惩,你掌握褒贬,所以做领导呢一定要说话要慎重,另外呢,做领导做决策的时候啊,一定要慎重,再一个呢就是要讷。讷呢就是讷言敏行的那个讷。做领导一定要说话呢要想好了再去说,不能随便说,随便说很麻烦,所以一般地来讲做领导的话都比较少。这个话啊一说出去就收不回来啦!所以说话呢一定要慎重,这是“宽庄敏惠讷”、
做领导还要掌握技巧方面的东西,我也总结了五个字,叫“见闻明达远”,要多见,多看。见闻嘛!明呢是要明白事理,尤其这个领导不要被下面骗了!说句不好听的话哈,下属骗上级啊不能说是天经地义,但是情有可缘,你当领导你掌握资源你掌握权力不骗你骗谁啊?所以作为下属来讲骗上级不能说是天经地义,但是情有可原。但是作为上级来讲你被下级骗啦,那就是你的问题。所以这个明就是不能叫别人忽悠喽啊!三句话就把你忽悠晕啦,那还行?你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个人说话什么目的,他的潜台词是什么。达呢,就是达观这个达。这个“知之而后矣,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视为达。”远呢,就是孔子在《论语》当中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做领导的一定要深谋远虑。别人考虑一步你要考虑三步,别人考虑三步你要考虑五步,别人考虑五步你要考虑十步,你总得比你的下属考虑远吧?结果你看问题还不如下属看得远,那你去做别人的领导别人怎么服呢?所以这个见闻明达远这个远字特别特别重要。
另外呢叫“虐暴贼吝绝”,做领导呢有四条高压线,虐,“不教而杀谓之虐。”第二个呢是暴,“不戒视成谓之暴。”贼,“慢令致期谓之贼。”吝,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认为啊,做领导有四个大的方面毛病。一个是虐,一个是暴,一个是贼,一个是吝,吝就是吝啬的吝!虐,就是不教育啊!靠惩罚来维持领导,靠惩罚来维持统治,靠残酷来维持治,孔子说这个虐是不可取的。做领导第一要务就是靠教育。所以一定要把教育放在一个做领导的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孔子的一个思想。暴,“不戒十惩谓之暴。”作为领导呢一定要告诫下属,这个地方可能有问题,那个地方可能有情况,你一定要多注意。作为领导呢要多告诫下属,什么事情可以办,什么事情不可能办。做领导呢就是要不断地来提醒下属,啊,不能够不提醒下属。贼,慢令致期为之贼。布置任务的时候呢轻描淡写,考核任务的时候瞪起眼来了,这叫贼。或者是呢,布置任务的时候给人完成任务的时间很短,今天晚上让别人下得了命令,明天早上就让人交结果,这就是贼。所以呢要给下属呢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完成任务的时间。
最后一个是吝。做领导的千万千万不能吝啬,该给别人的一定要给别人。说了话,奖金要给别人,一定要给别人,不能够啊想尽一切办法把别人应得的奖金啊工资啊待遇啊想尽设法地苛扣。这是做领导的一大忌讳 ,吝啬。孔子呢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说一个人啊,如果有周公那样的美德,有周公那样的才能,但是就犯了两个毛病,一个是骄横,一个是吝啬,那么这个人就完了!所以孔子呢认为啊,当领导有两大忌,一个是忌骄。自古骄横的领导没有好结果,骄横的领导人没有好结果。第二个呢就是吝啬,想尽办法去苛扣别人,别人怎么请自己吃都行,就是从来不请客,这个做不锈钢工具,不仅一毛不拔,连点渣都不掉,千万不能做这种领导,这种领导呢这个骄啊和吝啊,别人是看不起的。
…………………………………………………………………………………………………………………………………………………………………………………………………………………………………………………………………………………………………………
结束语
同志们,我做一个总结,我们是从“论语六学论”讲起,论语是生活之学,论语是教育之学,论语是智慧之学,论语是修身之学,论语是处世之学,论语是为政之学,这就是“论语六学论”。
“论语六学论”又分为两个大的子系统,生活、教育、智慧算一个系统,修身处世和为政算另外一个系统。
每个系统我又总结了四十个字:
这是生活、教育、智慧总结了四十个字是:“衣食住行详,喜怒哀乐多。乐好博会恒,有因启喻琢。天命安直进,上下左右悦。中庸质文慧,先做而后说。”
修身处世和为政,我也总结了这么四十个字:“学思行改约,恭敬温谦和,孝悌忠信义,仁恕礼惠乐。德正智勇立,宽庄敏慎讷。见闻明达远,虐暴贼吝绝。”
这一共就是“六学论”,前四十个字,后四十个字,加起来就是八十个字。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09/19/%e8%ae%ba%e8%af%ad%e7%9a%84%e5%8a%9f%e6%95%88%ef%bc%9a%e6%82%a6%e5%b7%b1%e4%b9%90%e4%ba%ba/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