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教授:《论语》“六学”论
首页 > 传统文化——论语 作者:礼记 2022年10月4日 浏览:185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注:此文系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特聘专家、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2017年2月11日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第一家海外孔子学堂,【天泰讲堂】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挂牌仪式上的演讲。摘自王蔚著作《论语注释及主题类编》序言,略有改动。文中的我,为王蔚教授。

我从2004年开始在山东财政学院(今山东财经大学)开设“《论语》选读课”,屈指算来,已经13年,选这门课的学生超过5000人。我从2010年开始在社会上讲《论语》,每年有几十场。但今天的这次演讲对我来讲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我在海外做的第一场关于《论语》的演讲。

《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对《论语》的概括是“《论语》六学论”,即《论语》是生活之学,是教育之学,是修身之学,是处世之学,是为政之学,是智慧之学。

第一,《论语》是生活之学。《论语》记载了孔老夫子和他的弟子们的生活。如孔老夫子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坐车,甚至如何喝酒,这些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席不正,不坐”。2500年以前,是没有桌子和椅子的。无论是讲课还是吃饭,孔老夫子都是坐在席子上面的。如果学生们没有把席子铺正,他是不坐的。从这一点上看,孔老夫子近乎是个完美主义者。我有时候想,中国北方地区的人特别强调东西南北,特别强调正正当当,当与孔老夫子的“席不正,不坐”有关。

《论语》中有一章记载了孔子如何与家乡人饮酒:“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老夫子当年与家乡人饮酒,年纪大的人说酒席结束可以离开了,孔老夫子才会离开。我想,中国人的尊老传统,与这句话有很大关系。关于“酒”字,《论语》中至少出现过5次。孔老夫子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唯酒无量,不及乱。”孔老夫子从不把酒喝高了,喝大了。

第二,《论语》是教育之学。在许多人心目当中,孔老夫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但事实恰恰相反,孔子是一个敢于挑战传统和勇于创新的人。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都由国家举办,孔子是第一个创办私立学校的人,他由此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另一个是学。孔老夫子提出了教与学的最高指导原则:诲人不倦学而不厌

对老师来讲,如何对待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是极其重要的。孔老夫子至少在三个方面为我们所称道:一是有教无类,二是因材施教,三是寓教于乐。除此以外,孔老夫子还有非常高深的教学艺术:无喻不出口。即没有比喻不说话。孔子面对的学生,有些是年龄大的,有些是年龄小的,有些是基础好的,有些是基础差的。如何让这些学生快速懂得道理,这是孔老夫子重点思考的问题。孔老夫子的办法是运用比喻,运用各种各样的比喻。运用比喻教育学生,是孔子的一大发明。

比如孔子讲到信的时候,他用当时的马车和牛车作比喻。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讲到为政的时候,他用北辰作比喻。他这样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当讲到领导的重要性时,他用风草作比喻。他这样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类似的例子有好多好多。

第三,《论语》是修身之学。在《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君子”和“仁”。“君子”出现过106次,“仁”出现过110次。在孔子的眼中,“君子”与“仁”是没法分开的。君子即仁,仁即君子。孔子曾这样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培养成“君子”。成为“君子”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仁爱之心,二是要有本领。孔子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君子”的成分,也都有“小人”的成分。教育的目的是尽量把人身上的君子成分放大,把人身上的小人成分压缩。孔子认为,可以通过教育、通过修身、通过约束把普通人变成君子。

另外,“君子不器”,君子要博学。孔子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过3次。

普通人变成君子要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普通人变成君子的五个步骤:学、思、省、改、约。即学习、思考、反省、改过、约束。通过“学习、思考、反省、改过、约束”的不断循环,普通人才有可能变成“君子”。

对于修身来讲,自我约束非常重要。儒家倡导“君子慎其独也”,我有一个“十不任性”的说法,讲的就是自我约束。这“十不任性”是:有权不能任性,有钱不能任性;有功不能任性,有恩不能任性;有爱不能任性,有恨不能任性;有才不能任性,有貌不能任性,年长不能任性,年少不能任性。

 第四,《论语》是处世之学。孔子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只有与人相处,才是正道。《论语》中讲“鸟兽不可与同群”,人不能逃离社会与自然为伍,人还是要与人在一起,而与人在一起,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孔子认为,人在社会当中存在六种基本的关系,家庭内有三种,家庭外有三种。家庭内的关系是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家庭外的关系是君臣关系、朋友关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孔子不仅明确了这六种基本关系,还提出了处理这六种关系的具体原则和一般原则。

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是: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君礼而臣忠,友信而敬久,见义而勇为。应当指出,孔子在《论语》中没有谈论夫妻关系,但在另一部重要文献《礼记》中有所论述。按孔子在《礼记》当中的讲法,夫妻之间要内外有别,要各司其职,要琴瑟和鸣。夫妻、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关系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五伦”。

孔子认为,除了“五伦”之外,人在社会当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关系,即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处理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义之与比”、见义勇为。孔子强调“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强调“见义不为,无勇也”。所谓“义”,当做之事也。该做的事做了叫作“义”,不该做的事做了就叫作“不义”。

孔子认为,人有被爱的需要、被理解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被帮助的需要和追求快乐的需要。一个人要想与另外一个人处理好关系,就要满足对方的这些需要。根据这个理解,孔子提出处理人际差系的一般原则是“仁、恕、礼、惠、乐”。仁者,爱人也;恕者,理解人也;礼者,尊重人也;惠者,帮助人也;乐者,使人快乐也。

 第五,《论语》是为政之学。所谓为政,即做官也。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些做官应当重视的问题。我把它们概括为为政之道、为政之术、为政修养和为政忌讳。我曾经作过一首打油诗,把这四点概括为四句诗。诗是这样写的:“德正智勇立,宽庄敏慎讷。见闻明达远、虐暴贼吝绝。

第一句谈为政之道。做官的人要“德”字为先,要正直正派,要有智慧,要有勇气,要“立人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第二句谈为政之术。做官的人要宽宏大量,心胸宽广。过去人讲,宰相肚子里能撑船,现在应讲,总理肚子里能行航空母舰。做官的人要庄重。孔子讲:“临之以庄,则敬。”做官的人要勤奋,要勤勉,人不勤勉做不出成绩来。做官的人要慎重,一是慎言,二是慎行。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子张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做官的人要少说话。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对做官的人来讲,“讷于言”特别重要。许多人因为说话太多而招来麻烦。

第三句讲为政修养。所谓“见”,就是多见。见识,见识,有见才能识。所谓“闻”,就是听。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听听部属的意见,多听听臣民的意见。所谓“明”,就是要明白事理,明白人情世故。所谓“达”,就是要达观。什么叫“达观”?“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所谓“远”,即看得远。孔子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四句讲为政忌讳。为政忌讳是为政的高压线,不能碰,孔子称之为“为政四恶”。这是孔子在《论语》倒数第二章中提出的观点。所谓“为政四恶”,即“虐暴贼吝”。做领导不能靠杀戮,要靠教育;做领导不能只下命令,要适当给予告诫;做领导不能只要求部下完成任务,而不给予适当的提醒;做领导要大方,不能吝啬。孔子讲:“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第六,《论语》是智慧之学。我认为《论语》讲了三大哲学问题:一是讨论了中庸问题,二是讨论了言行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是讨论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这三大问题都特别重要。

何为中庸?中庸者,用中也。而“中”是很难把握和掌握的,故孔老夫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是很大的智慧呀,可惜的是能够掌握这种智慧的人太少了。

简单地讲,中庸就是恰到好处,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冷不热,不强不弱,不偏不倚。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到恰到好处,得把规律把握好。要格物致知,要诚意正心。

所谓言行之间的关系就是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孔子非常反对夸夸其谈。有一次,他的学生端木赐(即子贡)问:老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老夫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你先把事情做了,然后再说。做不了的事,千万不要说。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孔子的表述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孔子看来,内容和形式同等重要,不可分割,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也离不开内容。孔子的学生端木赐也曾对这个问题作过阐述。

以上就是我对《论语》的整体看法,也就是“《论语》六学论”。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相信大家在研究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独到的体会,我愿意向大家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声明:文章收集整理自论语学习群,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

………………………………………………………………………………

2012年10月9日,王蔚教授正式提出《论语》六学论”。

《论语》是生活之学,教育之学,修养之学,关系之学,为政之学,智慧之学。

第一,《论语》是生活之学。《论语》反映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日常生活,也反映了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的日常生活,是春秋末期中原广大地区的生活画卷。重点展现了孔子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所思所想。

第二,《论语》是修养之学。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论语》中,“君子”出现过106次,“仁”出现过110次。“君子”的基本要求爱人,同“仁“”者爱人。

第三,《论语》是教育之学。《论语》中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无常师等等都是丰富的教育思想。

第四,《论语》是关系之学。孔子认为,人在社会当中存在六种基本的关系,夫妻、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孔子提出处理这六种关系一般原则:恕。

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仁者爱人、恕者谅人、礼者敬人。无爱则无恕,无恕则无敬。

第五,《论语》是为政之学。孔子的为政思想是孔子在与君主、大臣及学生们的交谈中提出的。所谓为政,即做官也。孔子与学生探讨了为政之道、为政之术、为政之养、为政之忌。王蔚教授据此作为政歌:“德正仁信为根本,忠宽敏慎知进退。学思见智达为君子、虐暴贼吝是小人。

 第六,《论语》是智慧之学。《论语》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自古道天儒地,道需儒实。所谓世界观,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未知人,焉知鬼?

所谓方法论,孔子指出,过犹不及,坚持中庸。《论语》提出了一系列对立与统一的概念,如君子和小人,义与利,富贵与贫贱,智与愚等。孔子处理矛盾的方式是和而不同。

声明:文章收集整理自论语学习群,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论语680:论语六学论及80字歌
王蔚:学论语智慧 做成功人士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31秒。
  • 内存消耗 4.2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