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转自齐鲁论语学习群,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2019年3月2日下午 )在2019年度青岛校友会上的演讲。整理转发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
《论语》这部书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作,共20篇,512章,15924个字。里面共有153个人物。我曾经做过打油诗,概括这本书:论语二十篇,一万六千言,孔门弟子作,人物一五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读这本书有不同的理解。我对这部书的看法是,《论语》是一部洞察人性和充满智慧的关系学巨著。《论语》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和一般原则。学好论语,可以使我们找到处理人际关系的钥匙。
在这个前提下我归纳出论语六学论,即论语是生活之学,是教育之学,是修身之学,是处世之学,是为政之学,是智慧之学。
我认为论语六学论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一个叫生活教育智慧系统,简称生教智系统。另一个是叫修身处世为政系统,简称修处政系统。各用40个字表示。
其一:生活教育智慧40字歌
衣食住行详,喜怒哀乐多。乐好博会恒,有因启喻琢。
天命安城进,上下左右悦。中庸质文慧,先做而后说。
其二:修身处事为政40字诀
学思省改约,恭敬温谦和。孝悌忠信义,仁恕礼惠乐。
德正智勇立,宽庄敏慎讷。见闻明达远,虐暴贼吝绝。
为了记忆与传播方便,我把论语六学论及这80字歌命名为论语680。我认为,论语680是学习和传播《论语》的方便法门。
我简单地解释一下修身处世为政40字诀。比起生教智系统40字歌,这个更加重要一些。
按照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说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他从30岁开门办学,73岁去世,从事教育活动43年。在43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培养了3000学生。我查过有关的资料,在当时的中原地区一共生活了1300万人。按这个数据来推算,每4000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孔子的学生。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
孔子开门办学的目的,是把他的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孔子给了这种人一个名号:君子。
我认为孔子的伟大贡献是提出了君子这个概念并以此为中国人树立了道德国标。论语中,提到君子106次,提到“小人”34次。我们熟知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都是出自《论语》。自孔子以后,中国人总是自觉和不自觉的运用君子和小人这两把尺子衡量自己,也衡量自己周围的所有人。不仅如此,孔子的这个思想还影响了中国周边国家的人,如越南、朝鲜、韩国、日本等。
“君子”最原始的含义是“君之子也”,系国君之子。孔子给君子这个词以崭新的含义。孔子认为。君子首先是一个怀有仁爱之心的人。在《论语》中孔子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其次,君子要有智慧,要有担当。在《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的讲:“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后来,这被称为三达德。
《论语》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修身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认为,修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它从生命的起点开始,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点。孔子晚年的弟子曾参把这一点说得非常透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论语》当中探讨了修身的步骤和修身的目标。修身的步骤是学思省改约,修身的目标是“恭敬温谦和”。即通过学习,思考,反省,改过和约束的不断循环,人最终修炼成君子。
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大多数人的体会往往是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在《论语》当中出现了65个”学”字。这65个字可以概括为六学,即乐学、好学、博学、会学、恒学、用学。用学特别关键。孔子当年说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多么有学问,而是要把这种学问用到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中去。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特别强调思考,孔子提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对于财经大学的学生来讲,这见得思义,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财大的毕业生很多是与钱财打交道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实说的就是见得思义。
孔子认为,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讲,反省特别重要。孔子的学生曾参是反省的榜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大家熟知的三省。其实孔子还有“四省”,孔子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我认为反省与感恩是人前进的两大动力。反省使一个人获得了强劲的内动力,感恩使一个人获得了前进的外动力。2017年7月4日,我填过一首卜算子《反省感恩》,表达了我的这种感受。
“闭目醒己过,开口感人恩。人生前进两动力,不可不思忖。
过则勿惮改 ,受恩当记心。母臆毋必毋固毋我,永记达立人。”
孔子认为,改过是成为君子的一个必要条件。孔子反复地强调,“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过而不改是为过矣”。人有过错不要紧,最怕的是不改过错,对错误不改,是最大的错。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君子犯了错,应当改正。子贡这样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的学生子夏认为,“小人之过也必文”,意思是小人犯了错误必定文过饰非。我们知道孔子特别喜欢颜回。我认为孔子喜欢颜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路,他的最大特点是闻过则喜。闻过则喜是很难做到的。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约束自己,这个人永远成不了君子。孔子讲,“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讲,“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请大家注意,这段话在论语中出现过三次。我们常说重要的事情讲三遍,看样子,早在2500年以前,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早已明白这个道理。
人在社会当中必须约束自己。约束分两种,一种是他约,一种是自约。而自约,对君子的成长来讲,非常重要。自约就是“君子慎其独也”。我认为,人的约束,首先是不任性。我提出了十大不能任性的观点。这十大不能任性是:
有权不能任性,
有钱不能任性。
有功不能任性,
有恩不能任性。
有爱不能任性,
有恨不能任性。
有才华不能任性,
有美貌不能任性。
年长不能任性,
年少不能任性。
至于恭敬温谦和,这是孔子认为的君子标准。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讲了。
孔子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应当生活在社会当中。而生活在社会当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就特别重要。论语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孝悌忠信义”,也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仁恕礼惠乐”。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认为,人一共生活在六种基本的关系当中。这就是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孔子不仅分析了这些关系,并且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具体原则。这就是夫妻之间琴瑟和鸣,父子之间父慈子孝,兄弟之间兄友弟恭。君臣之间君礼臣忠,朋友之间友信敬久,社会成员之间见义勇为。
孔子特别强调义。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干比。”孔子还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和另一个人处理好关系,必须满足对方的需要。孔子认为,人有五大最基本的需要,这就是被爱的需要,被理解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被帮助的需要和追求快乐的需要。孔子把这些需要称之仁、恕、礼、惠、乐。
我们回想一下我们每一个人和自己母亲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在所有的关系当中 ,母子关系是最深沉,最持久,最温馨和最动人一种关系。为什么?是因为母亲在与我们相处的过程当中 ,她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运用了仁怨礼惠乐这五个原则,并且是百分之百地运用。母亲用最大的爱来爱我们 ,母亲用最大的理解来理解我们,母亲用最大的尊重来尊重我们,母亲竭尽全力来帮助我们,母亲想尽一切办法来使我们快乐。
我们再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最恨的那个人,假设有这样的人的话。我们为什么和他的关系那么糟?甚至不共戴天?要么是我们没有按照仁恕礼惠乐的原则与他相处,要么是他没有按照仁恕礼惠乐的原则与我们相处。
大道至简。关于孔子的修身和处世,我就讲这么多。至于论语当中的为政思想,我们可以另找一个时间再谈。
下面我谈一谈我对成功的认识。我认为每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他的必然性。我认为成功有五大要素:天、命、向、贵、恒。天是指天赋,命是指拼命努力,向是指方向正确,贵是指贵人相助,恆是指持之以恒。
先说第一点,天赋。做任何事情,要有天赋。做事没有天赋是难以成功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天赋就是人的绝对优势。别人十个小时搞不定的事情,你两个小时就搞定了,你就有做这个事情的天赋。人要发现自己的天赋,研究自己的天赋,做符合自己天赋的事情。做自己最善于做的事情。这实际上就是用己所长。
许多人对这个简单的问题总是搞不明白,有的人从来不分析自已的天赋,而是随波逐流,别人搞什么自己就搞什么。这些人错误地认为,别人能够成功,自己也一定能够成功。其实这是不对的。发挥自己的天赋,发现自己的绝对优势,这才是成功的关键一招。
再说第二点,命。这个命,我讲的是拼命努力的意思。周华健在《真心英雄》唱道: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我特别赞赏这句歌词。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1%的天才加99%的汗水”。虽说在这句话当中它极大的夸大了努力的作用,但却说明了没有努力是不行的。爱因斯坦天赋极高,尚且看重努力。何况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呢,就更应当努力了。我是西南大学毕业的,我们西南大学出了一位大科学家叫袁隆平。去年他被评为改革先锋人物100人。我见过他两次,当然都是远距离的,他在主席台上,我在主席台下。为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他一直在拼命努力。几十年以来,他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田间地头,不是在研讨会上,就是在去研讨会的路上。几乎从来没有节假日,也没有星期六,星期天。
第三是向,向是指方向正确。再有天赋再努力,方向错了,那就是南辕北辙。这个道理是极简单的,我不重复了。
第四是贵,贵人是指贵人相助。对年轻人来讲,这一点特别重要。
什么是贵人?贵人就是在生活上,在事业上给你指导的人,在关键时候,帮你一把的人。贵人可能掌握权力,可能掌握资源,可能掌握机会,有许多年轻人,得到贵人的帮助,上去了。也有许多年轻人,没有得到贵人的帮助,下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好多人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时运不对。同志们,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反思的问题是,为什么我没有遇到贵人?贵人为什么不帮助我。把这个问题想透了,你的贵人就来了。
首先,贵人绝对不会帮助他不了解的人。其次,贵人绝对不会帮助他认为没有前途的人。第三,贵人不会帮助他认为不诚实的人。因此要想得到贵人的相助,必须让贵人了解你,信任你,知道你诚实可靠,肯努力,有前途。
每年新研究生入学的时候,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什么是能力?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什么他的数学好,什么他的外语好,什么他的专业课好,等等。当然,这些回答并不错。但最后我会告诉他们,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能够取得别人信任。尤其是要取得掌握资源的人的信任。而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最后是恒。恒就是持之以恒,就是坚持不懈,就是扭住不放。“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易经》上讲,“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意思是,如果不坚持不懈,你可能会一事无成,最终的结果是遭到别人的羞辱。
在这里我愿意提一万小时定律。加拿大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必须在那个方面刻意用功一万小时。一万个小时是个什么概念?假设你一天用功1小时,需要33年,假设你每天用功2小时,需要16.5年。假设你每天用功4小时,需要8.25年。假设你每天用功8小时,需要4.125年。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10/05/%e7%8e%8b%e8%94%9a%ef%bc%9a%e5%ad%a6%e8%ae%ba%e8%af%ad%e6%99%ba%e6%85%a7-%e5%81%9a%e6%88%90%e5%8a%9f%e4%ba%ba%e5%a3%ab/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