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转自论语学习群所转发 ,王蔚教授于2019年6月8日的一段感想分享,整理转发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段话出自《里仁篇第四》。
孔子对人的观察是深刻的。他认为,人人喜欢富贵,人人讨厌贫贱。但孔子教导他的弟子们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是求得富贵,还是摆脱贫贱,孔子的主张是以其道得之。所谓其道,义也。
孔子的一贯主张是不义之财不可要,不义之财不可得。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孔子特别强调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孔子认为,成人(成为君子)的一个主要标准是见利思义。在《论语·宪问篇》中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说过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注意这最后一思就是见得思义。
据说曾国藩见人一面便可判断某人是否有富贵命。他是通过面相来识人的。俗语讲,相由心生。这应该有道理的。
曾国藩认为:“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这段话是曾国藩在咸丰八年三月份的某篇日记中总结的,也算是他多年识人、观人的深刻心得体会。“咸丰七年到咸丰八年,曾国藩正在家里守父亲的孝,也可以放下繁琐的军务事项,静下心来,反省和总结过往的很多人或事。曾国藩回忆过往认识的人,他发现,人有四种富贵相:
第一类是端庄厚重,因为端庄的人,能做到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厚重的人,举止庄重,不浮躁,待人接物不急不躁,也属于贵相,正如明代大儒吕坤所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有人称宋庆龄是永远端庄的宋庆龄。宋庆龄既有贵相,也有福相。宋庆龄的贵相与福相与其永远端庄有关。
第二类是谦卑含容,因为待人谦卑,处事宽容的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更容易得道多助,所以更容易获得成功。
第三类是事有归着,做事情善始善终,因为这种人更靠谱,更值得人信赖,他们自己也因为“必有忍,其乃有济”,往往能够笑到最后,正如曾国藩所说:“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其实孔子也特别强调恒字。《易经》中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论语》中说,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
第四类是心存济物,不管是自己穷与富,都能够心怀天下,兼济天下,常替他人着想,正可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也。曾国藩认为左宗棠就是这样的人,因为左宗棠的名言“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就是最好的应证。不得不说,左宗棠能够大器晚成,得到朝廷破格提拔,和曾国藩的鼎力推荐有很大关系。
注意,曾国藩是把贵、富相分开说。曾国藩认为,有贵命不等于有福命,有福命不等于有贵命。既贵又富的人是极少的。想想也是,上苍怎么会把所有的好事加到一个人头上!看看曾国藩的话,对照镜子里的自己,就知道自己有没有富贵相了。如果镜子里的自己没有富贵相,不用担心,因为相是可以改变的。改变面相的唯一办法是加强修为,说白了就是做四种人:做端庄厚重之人,做谦卑含容之人,做事有归着之人,做心存济物之人。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10/18/%e5%ad%a6%e4%b9%a0%e8%ae%ba%e8%af%ad%e6%99%ba%e6%85%a7%ef%bc%8c%e5%a6%82%e4%bd%95%e5%ae%9e%e7%8e%b0%e5%af%8c%e3%80%81%e8%b4%b5%ef%bc%9f/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