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教授短文集锦(1):尼山声音、无喻不出口等
首页 > 传统文化——论语 作者:礼记 2022年10月30日 浏览:40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论语学习群,收集转发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

(一)尼山声音

(二) 孔子的说话特点:无喻不出口

(三) 孔子的学说:内仁外礼

(四) 人生要有五度

(五)孔子当年是如何调查研究的

(六)研读内容:论语中的仁字

(一)尼山声音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7届,每年秋天,在孔子诞辰之日,全世界顶级学者都会济济一堂于尼山,探讨人类的相处之道。

儒家文化诞生于2500年前,对个人而言,它强调自身的完善与提高,即通过学习、思考、反省、改过和自我约束的不断循环,把自己锻造成恭顺、虔敬、温和、谦虚、和宁的君子;就人际关系而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其遵循的具体原则是孝悌忠信义,一般原则是仁恕礼惠乐。儒家认为,人类一共有六种基本关系(夫妻、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和社会成员之间),夫妻之间相处的原则是琴瑟和鸣,父子之间父慈子孝,兄弟之间兄让弟尊,君臣之间君礼臣忠,朋友之间信而敬久,社会之间义以为上,见义勇为。除了提出人际关系处理的具体原则,儒家还提出了人际关系处理的一般原则:仁爱、宽恕、尊重、帮助、快乐。如果人人都把自己修养成君子,且按人际关系处理的具体原则和一般原则去做,那家庭一定是个和谐的家庭,社会一定是个和谐的社会。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杂居且相互竞争融合发展的独立区域,各个独立的国家构成了世界。简而言之,全人类被分属于不同的国家。显然,要使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星球上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必须建立超越国家之上的共同价值观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就是基于这种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必须建立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之上,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这四大方面都可以从儒家那里吸取智慧,儒家的许多主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基础。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含义即承认对方的存在,承认差异的存在,大家都有生存的权利。就国际权力观而言,必须树立一种共识,即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发展程度高低,都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不仅有生存的权利,还有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力。无论是权利还是权力,均以承认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全球治理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儒学大师杜维明曾讲,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要想真正和平相处,儒家的恕道是应当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宽容,有宽恕。20世纪80年代,75位诺贝尔获奖者曾表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些人类智者的声音,是他们认真思考的结晶,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本文转发网络来源,王蔚 中国孔子基金会 2022-10-04 10:02 发表于山东作者为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讲师团特聘专家。)

………………………………………………………………………………

(二) 孔子的说话特点:无喻不出口
孔子有句话,叫“辞达而已矣”。意思是把话说明白就行了,用不着罗里罗嗦。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我为文的一个原则就是平白实易。但孔子另一个说话的特点我却没有学会,即善用比喻。
孔子认为,为政必须以德。即为政者必须把德放在首位。他这样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为政者如果坚持德政,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人民就会象天上星星围绕北极星转那样,围着他转。孔子也特别非常强调信,孔子认为就治国而言,信比粮食和军队更重要。“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两者何先?子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不仅对治国者而言非常重要,个人发展也离不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車无yue,小车无ni,其何以行之哉?大家注意,在这两段话当中,孔子都是用的比喻。
孔子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叫子贡。在孔子的弟子中,他在〈论语》中出现的篇章最多。有一次他想知道孔子孔子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就问“赐也何如?”孔子回答说,“汝器也”。意思是,你像一个器皿。子贡就问,我像什么器皿,孔子回答说:瑚琏也。 王蔚教授 (写于2014年3月19日旱上5时至6时半)
………………………………………………………………………………
(三) 孔子的学说:内仁外礼
《论语》何也?《论语》是人学,也是仁学。人学者,研究人之学问也。仁学者,研究修养之道也。如果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论语》可看作是一部关系学著作;如果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论语》就是一部道德必修课,是一部让人成为君子的教科书。
就人学而言,其原则为礼。礼者何也?礼者敬也。故有君臣之礼,夫妻之礼,父子之礼,兄弟之礼,朋友之礼,社会之礼。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就仁学而言,其原则为仁。仁者何也?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人之爱:惠人,立人,达人为君子之爱。
如何把人际关糸处好?如何把自己的修养搞好?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克己复礼。克己者,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者也。克己者,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推己及人;克己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故孔子的学问可概括为内外两字。内仁外礼,内恕外礼,内仁外恭,内恕外恭。仁藏于心外礼于人,克己复礼也。恕藏于心而外恭于人,克己复礼也。
克己者,内仁也。仁者,爱人也。爱人不易,恕者可也。恕者,如心也。如心者,如已之心也,推己及人也。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恕,己所欲,亦慎施于人也。慎者,毋臆,毋必,毋固,毋我。破执,破我也。
内仁外礼,内外一致,君子也;内不仁而外于礼,内外不一致者,伪君子也。内大不仁而唯外于礼者,奸佞之人者也。故孔子曰:人之生也直,枉之生也幸而免。直者,致也。直者,内外一致者也。
孝者,为人之本,亦为仁之本。为人之本者,人无孝,难以忠于君,亦难于友于兄弟,更难于取信于朋友。为仁之本者,人无孝,何能爱人?何能惠人,何能立人,何能达人?人生由孝始,人生亦由孝终。有子言,其为人也孝悌,一语中的矣。故有子此言,列孔子学而章之后,突出之重要性也。
内仁者,为人之道也。外礼者,做人之术也。道为本,术为末也。自古道难入而术易进也。古人深谙此理,故作《弟子规》以教之。《弟子规》者,纲自《论语》之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者,弟子之尊礼者也。 王蔚教授(写于2014年3月9日)
……………………………………………………………

(四) 人生要有五度
一、人生要有长度。印度有个总理叫德赛,八十岁多时才当了总理。如果活不到八十岁,他如何当总理?所以长度很重要。我的一个老师叫叶谦吉,活了108岁,是周恩来老师的女婿,是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和生态农业的创始人,为国家生态农业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
二、人生要有宽度。人生如果只有长度,很窄很窄的,像一条线一样,也没意思。人生不只是一条线,人生应当是一个面,各种事情要尝试尝试,各种经历都要有。最好活成人生的万花筒。要学会反射社会的这多种光芒。
三、人生还得有高度。如果你活得有长度又有宽度了,但是没有高度不行。要从品行与专业两个高度来要求自己。就像“期鹏”讲的,这个高度要“自己逼自己”,要“别人逼自己”,但是“自己逼自己”比“别人逼自己”更重要,实际上任何事情啊,都是“别人”逼和“自己逼”结合,自己不逼自己,哪来的高度啊?!
四、人生还要有亮度。每个人你总得找个时间找个地点发次光,总得当次主角吧,要有自己的“高光时刻”。这高光时刻,也许是十年磨一剑,也许是遵循了一万小时。当自己的高光时刻来临的,要当仁不让于师,要好好地发次光。
五、人生还得有温度。
如果你也有长度,你也有宽度,你也有高度,你也有亮度,但是你是个冷冰冰的人也不行。你应该能让别人感受到你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所谓有情,就是爱,所谓有义,就是责任。人无情无义,其如禽兽乎?其实好多禽兽也都是有情有义,如狗。
如果人生有这“五度”做指导,并且积极地、主动地与践行这五度,人生才是全面的,人生才是立体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才不算虚度。
* 附:德赛:印度政治家,1896年2月29日(农历1896年1月17日),吉尼斯世界记录史上最高龄的总理莫拉尔吉·德赛出生。他1977年当选总理时81岁。
说明:2022年元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一日),借用三喻书店的宝地,组织并主持了张期鹏先生、亓凤珍女土的《张炜评传》新书发布会。新书发布会结束后,三喻书店提供午餐。在午餐开始时,王蔚对前去活动的学生讲了这段话。许敬华根据录音整理王教授讲演稿。

…………………………………………………………………………………………………………………………………………………………………………………………

(五)孔子当年是如何调查研究的

  现在中央号召大搞调查研究,中共中央为此专门发了文件。估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个话题会非常热。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由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法宝。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都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尤其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小的时候读《毛选》。《毛选》中有篇文章叫《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那是毛泽东同志在调查研究后写成的。40多年过去了,还印象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重视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九年以前的3月26日,也就是2014年3月26日,我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意识到孔子是调查研究的高手。当时的微博记载了这么一段话:
“孔子是调查研究的高手,孔子发明了调查研究的态度,这就是温良恭俭让。‘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靠温良恭俭让可以闻其政,而用“冷恶傲奢抢”的方法则未必能得到。 〞
 在那篇短文当中,我特别强调,要想真正得到情况,得到真实情况,必须靠“温良恭俭让”。而“冷恶傲奢抢”是绝对不行的。
  昨天(2023年3月25日)应山东演讲协会武传涛会长的邀请去山左讲坛(第二期7讲课,我专门讲了这一章,强调温、良、恭、俭、让。想一想,搞调查研究,温良恭俭让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先说温。温,温和也。温和容易让人接受,不大容易引起别人反感。温和的态度特别重要。孔子的学生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想在外人面前,孔子只能“温”,而不可能“厉”。“厉”足专门对自己学生的。
良,善良。人凶恶还是善良,别人是会感觉到的,在这点上谁也骗不了谁。心地善良的人面相也是和善的,相由心生吗。良的实质与人为善。中国人最怕的是来者不善。所以中国人常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当你善了,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喜欢。
恭,敬也。孟子讲,“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尊敬别人,别人才有可能尊敬你。这是极浅显而又极深刻的道理,但往往好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敬别人就是给别人面子。你给别人面子,别人才会给你面子。你不给别人面子,别人也不会给你面子。表面上看,面子是别人给的,实际上面子是自己给自己的。
  俭,过去我理解俭是节约,是节俭,其实在这里不是。在这里,俭是约束的自己的意思。人是社会的产物,受到各种环境的制约,要学会约束自己。约束自己是对别人尊重。中国人重礼讲礼,中国人发明礼,不仅约束自己,其实更重要的是在约束自己。
  让,就是谦让,就是不争。孔子讲,“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仔细想想,争上争下,争名争利,其实没有多大意义。人要和平相处,有不争的心态是非常的重要。
孔子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向孔子学调查研究,只是最新的一例。王蔚(2023年03月26日)
………………………………………………………………………………………………………………………………………………
                                     (六)研读内容:论语中的仁字
1,仁字的写法。上面一个身,下面一个心。上面一个千,下面一个心。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
2,仁字的念义。天地人为一体,是谓仁;当一个想到别人,顾及到别人存在时才是个仁者。
3,论语20篇,有16篇出现仁字,论语中共出现109次仁。
4,仁字在论语中有三层含义:仁,仁人,仁政。
5,仁有三个含义。爱人,立人,达人。仁者,即君子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最垂要的特点就是仁爱在身。论语中的仁,还有仁政的意思。仲弓问仁,子张问仁,孔子回答的都是仁政的概念。
6,仁,孔子认为是个很高的标准。他自己不算个仁者,子路,冉有,公西华也都达不到仁者的要求。颜回三月不违仁,其余日月至焉而已矣。
7,孔子认为,陈文子,令尹子文都达不到仁的境界,管仲是仁者。
8,仁,是自我修养。人要亲仁,里仁。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仁以为己任。
9,仁,要从身边做起。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0,仁者无忧,仁者安仁,仁者其言也訒。

活动序号:山东财大论语研读第22次活动
时间:  晚七时至九时半
地点:明湖西路1367号三生公司
主讲人:王蔚
参加人数:51人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王蔚教授讲 为政之术(下):宽庄敏慎讷
(唐)王维 诗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30秒。
  • 内存消耗 4.21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