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遗规》卷下:吕近溪小儿语并序
首页 > 传统文化——养正遗规 作者:礼记 2022年11月27日 浏览:58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搜索,收集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

吕近溪《小儿语》并序

解读】《小儿语》和《续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撰写的两部蒙学著作。吕氏父子的两部《小儿语》因其语言通俗、富有教益而受到后人的广泛欢迎。

吕得胜,号近溪,又号渔隐闲翁,生平不详。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河南宁陵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吕坤为人“刚介峭直”,历官河南、山西、山东、陕西,所在多有政声,最后官至刑部左侍郎。万历二十五年(1597),吕坤上《忧危疏》抨击时政,遭谗去官,此后二十年居家讲学,后人称其“立朝有大节,居官有善政,在乡党有德泽教化,言为人师,行为人法”(清汪永瑞《吕沙随先生祠记》),《明史》本传将其与海瑞同列。吕坤的著作很多,有《呻吟语》《去伪斋集》《四礼疑》《四礼翼》《黄帝阴符经注》《疹科》等,清人辑有《吕子遗书》《吕新吾全集》。

《小儿语》是父亲吕得胜的作品,《续小儿语》是吕坤在其父亲的启发和要求下撰写的。据吕得胜在《小儿语序》中所言,由于不满当时民间流传的童谣浅薄粗俗、缺乏教益,他采用民间通俗的语言形式撰写了“新童谣”,也就是《小儿语》一书,他把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培养道德的训诫写入其中,希望借此达到“欢呼戏笑之间,莫非理义身心之学”的教育目的。吕得胜完成《小儿语》之后,意犹未尽,希望吕坤能按照《小儿语》的思路继续扩充内容。于是,吕坤遵循《小儿语》的模式,写成了《续小儿语》,此外,他还改写了一些当时流行的童谣,编为《演小儿语》。

相比于其他蒙学著作,《小儿语》和《续小儿语》更加浅显通俗。为了便于传习和儿童记诵,吕氏父子采用了类似于白话的语言,甚至还夹杂有当时的谣谚和方言土语,比如“能有几句,见人胡讲。洪钟无声,满瓶不响”“慌忙到不得济,安祥走在头地”“大凡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之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等等。这样的语言形式效果非常明显,大部分内容不烦言而解,且朗朗上口,儿童容易理解和记忆,父母也方便讲解和教授。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吕氏父子的两部《小儿语》体现了正统的价值观,无论是“民胞物与”的仁义观念,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心,无论是孝悌廉耻,还是诚信节俭,每一句“小儿语”都富有强烈的教化意义,儿童在诵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传统道德的洗礼。

今天看来,这两部书依然是蒙学著作中的上乘之作,大部分内容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品格和高尚的道德节操,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依然是大有裨益的。

………………………………………………………………………………………

小儿语序

【原文

儿之有知而能言也,皆有歌谣以遂其乐,群相习,代相传,不知作者所自。如梁宋间“盘脚盘”“东屋点灯西屋明”之类①,学焉而与童子无补,余每笑之。夫蒙以养正②,有知识时,便是养正时也。是俚语者固无害,胡为乎习哉?
余不愧浅末,乃以立身要务,谐之音声,如其鄙俚,使童子乐闻而易晓焉,名曰《小儿语》。是欢呼戏笑之间,莫非理义身心之学。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庶几有小补云③。纵无补也,视所谓“盘脚盘”者,不犹愈乎?

嘉靖戊午秋沙随近溪渔隐吕得胜书④。

【注释】

①梁宋间:指河南东南部,本书作者吕得胜、吕坤父子的家乡宁陵即在此区域。“盘脚盘”“东屋点灯西屋明”:当地的童谣,具体内容各地区流传有所不同,据吕坤在《演小儿语》中记载,前者的内容为:“盘脚盘,盘三年。降龙虎,系马猿。心如水,气如绵,不做神仙做圣贤。”后者的内容为:“东屋点灯西屋明,西屋无灯似有灯。灯前一寸光如罩,可恨灯台不自照。灯前不见灯后人,灯后看前真更真。慢道明尤远,提防背后眼。”这些童谣似乎经过了吕坤的加工,不过从中也可看出该童谣的大概规模。

②蒙以养正:语出《周易》“蒙”卦的《彖传》,后世用这句话强调要在人年幼时用正确的道德人生观教育,以便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③庶几:也许可以。

④嘉靖戊午: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沙随:古地名,在河南宁陵县西北。近溪渔隐:吕得胜的号。

【翻译】

儿童有了一定的知识、能说话以后,都有相应的歌谣去满足他们说话的乐趣。这些歌谣,儿童们一块儿学习,代代相传,不知到底是谁创作的,比如河南东南部就流传有“盘脚盘”“东屋点灯西屋明”之类的歌谣,儿童都会,但是对儿童的成长却毫无益处,我常讥笑这些歌谣之无聊。古语说“蒙以养正”,从孩童时期开始就要涵养正气,儿童有了一定知识的时候,就应该用正确的道德人生观教育他们以养成良好的品格。那些通俗的歌谣固然没有害处,但是学习它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不惭愧于自己的粗疏浅薄,于是将为人处世最重要的事情写成歌谣,并采用民间流行的通俗语言,让小孩子喜欢听而且还容易明白,起名为《小儿语》。这样的话,孩子们在欢呼嬉笑之间,不知不觉全都在学习符合伦理道德的处世准则了。一个孩子学了,就可以传播给其他孩子;小时候学习它,终生都会有新的体察和认识,这样也许可以对儿童的教育有些帮助。纵然没有帮助,相比于那些“盘脚盘”之类的歌谣,这些内容难道不是更好一些吗?

嘉靖三十七年秋,沙随近溪渔隐吕得胜书。

…………………………………………………………………

【原文】

临桂陈宏谋按⑤:《沧浪之歌》⑥,孺子歌耳,孔子叹为自取,且呼小子听之,当是时,不复计其歌之出自孺子也。近溪先生思所以语小儿,而因自为《小儿语》,若规若刺,若讽若嘲,冲口而出,自然成音。小儿闻之,果小儿语也。嗟乎!儿固有不儿时,儿时熟之、复之,不儿时思之、味之,虽欲终视为小儿语,不可得已。或曰:言之毋乃不文?夫以小儿语语小儿,亦焉用文为哉?

【注释】

⑤临桂:今广西临桂县。陈宏谋:字汝咨,号榕门,临桂人,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清代学者,编纂有《五种遗规》《吕子节录》等书。

⑥沧浪之歌:《孟子·离娄上》记载:曾经有个小孩唱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听到后非常感慨,召他的弟子来听,并且说: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脚,这都是由水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啊。

【翻译】

临桂陈宏谋案:《沧浪之歌》,小孩子唱的歌曲罢了,孔子感叹儿童尚且懂得自己选择,就叫年轻人去听一听。而且还召唤自己的弟子来听,在那个时候,谁也不再考虑那首歌是出自小孩之口。近溪先生思索要用什么来教给儿童,因此自己创作了《小儿语》,既像规劝,又像告诫,既像讽刺,又像调笑,脱口而出,自然成音。小孩听了,会觉得果然是小孩自己的语言。唉!儿童总有不再是儿童的时候,儿童时记熟它们、反复地念诵它们,等到不再是儿童的时候思考它们、体会它们,到那时,即使想要把那些歌谣看作是儿童的话,也是不可能的了。有人说:这些歌谣是不是不够典雅呢?既然用儿童的话去说给儿童听,又要那么典雅干什么呢?

………………………………………………………………………………………………………

四言部分

【原文】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①。
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注释】

①安详:稳重,从容,不忙乱。

【译文】

一切言语行为,要稳重,从容不迫;我们出现的差错,大都是由于慌慌张张造成的。

【解读】

这段话告诫我们“忙中易出错”,所以遇事不要慌张。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凡事经过仔细思量,做到心中有数,稳步推进。如果着急忙乱,往往顾此失彼,反而耽误了时间,甚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导致整个事情的失败。因此,越是紧急的事情,越应该沉稳应对。

【原文】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翻译】

为人处世要沉着冷静,说话要不急不缓,从容自若平平和和。言语和动作不要轻佻,让人笑话和辱骂。

【解读】

这段话依然强调说话做事要沉稳冷静、从容不迫,作者特别指出不要轻薄。这里所谓的轻薄,是指言行轻佻,不稳重,逞一时之快、争一时之胜。但是,“不要轻薄”不代表要“畏手畏脚”,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才是说话做事的正确方式。

【原文】

先学耐烦,快休使气。 
性躁心粗,一生不济。

【翻译】

首先要学会耐烦,千万不要耍脾气。性情急躁心又粗,一生难得有成绩。

【解读】

在这段话中,作者强调要养成良好的性格,就是“耐心”。没有耐心,就会急躁粗心,做事往往半途而废,终将一事无成。《世说新语》中记载,晋朝王述性格急躁,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夹不起来,也插不进去,王述十分生气,于是将鸡蛋扔在地上,用木鞋底去碾,然而鸡蛋滑溜,踩也踩不着。王述更加愤怒,就将鸡蛋从地上捡起来塞进嘴里咬碎,然后再一口吐出,这才解恨。王述吃鸡蛋的情形非常可笑,我们在生活中也应避免出现类似“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情况。

………………………………………………………………………………………………………………………………………………………………

【原文】

能有几句,见人胡讲。 
洪钟无声①,满瓶不响。

【注释】

①洪:大。因为大钟都是重金属铸造,非常沉,所以一些风吹草动是不能使它惊动而发出声响的。

【翻译】

刚学了一点点道理,还没完全弄明白,见人就胡说乱道,真正有学问,明白道理的人不会这样的。就像一些风吹草动是不能使洪钟发出声响的,装满的水瓶是不会发出声响的一样。

【解读】

这段话讲的就是俗语“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的道理。越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越是了解知识的无穷与可贵,因此心中常怀敬畏,绝不自吹自擂、四处张扬。相反,越是自我标榜、叫得响亮的人,往往并无真才实学,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坐井观天、目光短浅。庄子曾经说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有一种虫子朝生暮死,又如何能明白春夏秋冬的变化呢?因此,我们既要认清那些说大话的人的真实水平,更要避免自己的狂妄。

【原文】

自家过失,不消遮掩。 
遮掩不得,又添一短①。

【注释】

①一短:掩饰过失的缺点。

【翻译】

自己身上有过错,不要遮遮又掩掩。遮来遮去遮不住,从此又添一缺点。

【解读】

这一段说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面对错误,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人,大家赞许他的诚实和勇气,他也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获得了进步。相反,那些为了面子拒绝承认错误,还一味为自己的错误找理由的人,往往会再次陷入同样的错误不能自拔,同时更失去了他人的信任与尊重。遮掩与回护,其实是软弱的象征,应该坚决摒弃。

【原文】

无心之失,说开罢手①。 
一差半错,那个没有②

【注释】

①罢手:即放手,这里指原谅别人。

②那:同“哪”。

【翻译】

不是有意犯的错,解释清楚就放手。小小差错和过失,谁敢说从来没有?

【解读】

这一段则说如何对待他人的错误。他人不小心犯了错,只要他承认错误、解释清楚,就要原谅对方。人都会犯错,设身处地体谅他人,宽容地对待他人,世界上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纷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然,这种谅解不是无原则的,所谓“无心之失”不能触犯法律、违反道德,否则宽容就变成了纵容。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寸步不让;个人的一时得失,我们则无需太过较真儿。

………………………………………………………………………………………………………………………………………………………………

【原文】

宁好忍错①,休要说谎。 
教人识破,谁肯作养②?

【注释】

①宁好:宁可,宁愿。

②作养:培养,培育。

【翻译】

宁可忍受犯错误,千万不要去说谎。被人识破了谎话,谁还愿把你培养?

【解读】

说谎是人生的大忌。一句谎言,需要无数句谎言来维持,其自我繁殖的速度超出想象,它不仅会扭曲你的心灵,更会吞噬他人的信任。“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失去信任的结果就是葬送自己。因此,作者指出,与其用谎言为自己开脱,不如忍受一时的苦痛坦然承担错误,错误一旦改正会促使人进步,而谎言则如同贪婪的黑洞,无法弥补。

【原文】

要成好人,须寻好友。
引酵若酸①,那得甜酒?

【注释】

①引:取用,使用。酵(jiào):这里指酒曲,用来酿酒的酵母。

【翻译】

要想做一个好人,一定要找对朋友。交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怎么可能成材呢?酒母如果是酸的,怎么酿出甜酒来呢?

【解读】

这段话是讲选择朋友的重要性。古人非常重视选择朋友,孔子就曾经指出三种有益的朋友和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有益的朋友是:正直的人、诚信的人和知识渊博的人。三种有害的朋友是:爱奉承的人、爱背后说人坏话的人和爱浮夸的人。朋友是对一个人影响深远的生存环境,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原文】

与人讲话,看人面色。
意不相投,不须强说①。

【注释】

①强:勉强。

【翻译】

和人讲话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别人的脸色,话不投机,就不必再说下去了。

【解读】

作者在这里强调与人交谈时,要注意观察别人的神态,如果对方表示不耐烦或者反感,就要适可而止。作者的这一观点,涉及人际交往中交流的技巧,是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经验。然而我们反对无原则的妥协,如果事情有关大是大非,那么我们必须坚持原则,无需妥协。

………………………………………………………………………………………………………………………………………………………………

【原文】

当面证人,惹祸最大。
是与不是,尽他说罢。

【翻译】

当着人家的面为某种事情提供证明,惹出的麻烦最大,最得罪人,对与不对,随他自己说去吧。

【解读】

作者在这里还是接着上面讲人际交往中言谈的技巧。尽管作者的观点是经验之谈,并且出于爱护晚辈的良好愿望,但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庸俗的处世哲学。在现代社会,我们反对这种无原则的沉默。当面质询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出于真心,就应该有勇气去批评谬误。章太炎曾说过,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人情不能成为遮挡真理的障碍。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

【原文】

造言起事,谁不怕你。
也要堤防①,王法天理②。

【注释】

①堤防:即提防,防备,当心。

②天理:自然法则。

【翻译】

制造谣言和事端,谁都会怕招惹你,但是也要记住这样做的后果,要想到还有国家的法律和因果报应。

【解读】

谣言是猜忌和祸乱的根源。它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并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也不应该采取造谣这样卑劣的手段。在信息的数量和传播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对谣言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既不制造谣言,更要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善于甄(zhēn)别,绝不轻信和盲从。相信“谣言止于智者”。

【原文】

我打人还,自打几下。
我骂人还,换口自骂。

【翻译】

打人骂人,会遭到人家的反驳和还手,就像自己打自己,自己骂自己一样。

【解读】

打人、骂人都是陋习,应该坚决杜绝。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挨打挨骂的痛楚和屈辱既然自己难于承受,那么也要避免施之于人。

……………………………………………………………………………………………………………………………………………………………

【原文】

既做生人,便有生理。
个个安闲,谁养活你?

【翻译】

既然活着,就应该有一个维生的职业,如果人人都只顾安闲自在,谁来养活你呢?

【解读】

自食其力是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保持自己独立地位的先决条件。只有每个人都做到自食其力,这个社会才会减轻负担、稳步发展,每个人才能生活得越来越好。相反,如果每个人都好逸恶劳,厌弃工作,依靠别人而生存,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陷入困境,财富萎缩,并最终影响到每一个人。学会自食其力,不仅是生存的必须,更是一份社会责任。

【原文】

世间生艺,要会一件。
有时贫穷,救你患难。

【翻译】

世间生活的技能,一定要学会一种,特别是当你贫穷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它会帮助你。

【解读】

这段话是讲学习一门技艺的重要性。俗话说“技多不压身”,这里强调的“技艺”是指具体的技术,无论种地养花还是喂猪喂马,都是实实在在的谋生手段。所以,每个人从小至少应该学会一样本领,才足以谋生立身。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也从小学习各种技艺,长大后才成为有“多能”之称的圣人。

【原文】

饱食足衣,乱说闲耍。
终日昏昏,不如牛马。

【翻译】

吃饱喝足穿暖了,胡乱说话,游手好闲,每日稀里糊涂,真还不如马牛哩。

【解读】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对物质的消耗,而在于创造。作者认为,那些沉迷于物质享受,饱食终日的人甚至还不如耕田的牛和拉车的马有价值,毕竟后者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请你在吃饱穿暖之后,动手创造,或者动脑思考,不要白白浪费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

…………………………………………………………………………………………………………………………………………………………

【原文】

担头车尾①,穷汉营生。
日求升合②,休与相争。

【注释】

①担头车尾:指挑担子、拉车等单纯出卖体力的工作。

②升合(gě):古代度量单位,一合为十勺,十合等于一升,形容微薄的薪水、口粮。

【翻译】

挑担、拉车的小生意,是穷人谋生的活计,每天挣的很少,不要和他们相争利。

【解读】

作者抱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强调要同情单纯靠出卖体力维生的人,要宽容地对待他们。无论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这些从业者往往都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当然,在现代社会,这种情怀首先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每一个自食其力的人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弱势的个体都与我们平等,我们反对施舍的心态,赞成理解之同情。

【原文】

兄弟分家,含糊相让。
子孙争家,厮打告状①。

【注释】

①厮:互相。

【翻译】

兄弟分家,如果含糊相让。到子孙时争夺家产,一定会导致厮打,惹上官司。

【解读】

家庭中的财产分配,一定要清楚明白,否则会引起争端,破坏家庭内部的和谐关系。所谓“亲兄弟,明算账”就是这个意思,在明算账的情况下,该谦让就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更何况是兄弟呢!

【原文】

强取巧图,只嫌不彀①。
横来之物②,要你承受。

【注释

①彀(gòu):够,满足。

②横(hèng)来:意外得来,突然发生。

【翻译】

强取巧夺抢占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不厌其多,将来必定要遭到意想不到的灾难,终归要你把账付。

【解读】

知足常乐,人生别有境界。陶渊明穷得家无余粮,却能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趣味,而那些贪婪的人,哪里有时间体会生活的真面目呢?他们的心被欲望占据,无时无刻不渴求着没有得到的,记挂着正在得到的,担心着已经得到的,人生在物质索取的忙碌和急迫中擦肩而过,到头来精神空虚得一无所有。

………………………………………………………………………………………………………………………………………………………

六言

【原文】

儿小任情娇惯①,大来负了亲心。
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

【注释】

①任情:由着性子。

【翻译】

孩子小的时候放纵他,娇惯他,大了以后违背了父母的心愿。真是费尽了千辛万苦,最后养成了一个不孝的子孙,如仇人一般。

【解读】

教育儿童,打骂固然不可取,娇惯更是要不得。这就如同养花,水少了花会干死,水多了根会烂掉。父母的爱要像恰到好处的水,能够滋润孩子的心灵而不泛滥,并最终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学会爱别人。

【原文】

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
人若不遭天祸,舍施能费几文?

【翻译】

世界上最好的事,莫过于救苦救难,扶助贫穷。一个人若能不遭受上天降祸的话(行善积德便可免祸),施舍能花去你几个钱呢?

【解读】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不要以为给予是一种损失,也许只是放弃一次享受,却能够让别人摆脱困境,这种放弃相比于他人的所得微不足道,相比于你所获得的道德体验和心灵愉悦更是不值一提。因此,帮助别人是无需量化的,尽你所能去帮助世上需要帮助的人吧,因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

【原文】

乞儿口干力尽,终日不得一钱。
败子羹肉满桌,吃着只恨不甜。

【翻译】

讨饭的孩子四处讨要口干力尽,最后没得到一文钱;败家之子在满桌美餐面前却还嫌不好吃。

【解读】

这段话揭露了当时的贫富差距。一面是不得温饱的乞丐贫民,一面却是挥霍无度的富贵公子。作者对比二者,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同时也是告诫自己的子弟,一方面要同情穷苦之人,一方面要杜绝奢侈挥霍。作者那份关心民间疾苦、悲天悯人的社会责任感,与杜甫发出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呼喊一脉相承,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节操所在。

【原文】

蜂蛾也害饥寒①,蝼蚁都知疼痛②。
谁不怕死求活?休要杀人害命。

【注释】

①蜂蛾:蜜蜂和飞蛾,泛指微小的生物。

②蝼(lóu)蚁:蝼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生物。

【翻译】

昆虫也害怕挨饿受冻,蚂蚁都知道疼痛,有谁不怕死呢?因此,千万不要干那种杀生害命之事。

【解读】

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理念。动物的生命尚不可肆意剥夺和伤害,更何况人的生命?生命只有一回,是不可逆行的单向旅程,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珍惜。珍惜自己,珍惜他人,还要珍惜构成这个世界美好风景的所有其他生命。

…………………………………………………………………………………………………………………………

【原文】

自家认了不是,人可不好说你。
自家倒在地下,人再不好跌你。

【翻译】

如果自己承认了错误,别人就不好再批评你了;自己倒在地下了,别人也不好再踢你了。

【解读】

知错就改是一种美德,要想获得别人的宽恕,自己首先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

【原文】

气恼他家富贵,畅快人有灾殃。
一些不由自己,可惜坏了心肠。

【翻译】

别人富了自己气恼,别人遭灾心里高兴。这些事丝毫不能由自己决定,可惜白白地让它们坏了自己的心肠。

【解读】

“气人有,笑人无”的心态是嫉妒的体现。它断送道德,吞噬良心,害人害己。从古至今,嫉妒都是人生大忌。三国时的周瑜,就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感叹技不如人,最后气极而死的。我们与其将心思花在嫉妒上,不如回头想想自己的不足,想想如何学习别人的优点,从而获取自己的成功。

………………………………………………………

杂言

【原文】

老子终日浮水①,儿子做了溺鬼。
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

【注释】

①浮水:在水中游泳。

【翻译】

老子终日浮水,儿子做了溺鬼。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为父者,不可开为恶之端。

【解读】

这段话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老子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老子的一切不好的行为,影响着孩子可能干出更加恶劣的事来。没有任何一位老师的教育效果比得上父母,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言传要与身教表里如一,否则孩子会成为家庭教育的牺牲品。所以为了孩子,每一位父母先将自己从内而外作一番净化吧。

【原文】

休着君子下看①,休教妇人鄙贱②。

【注释】

①着:让。下看:看不起。

②这里引用了“乞墦”的典故。乞墦(fán):乞食于坟墓之间,典出《孟子·离娄下》。齐国有一人每天向扫墓之人乞食,吃饱后回家向自己的妻妾夸口,说天天与权贵宴饮,后被其妻发现,受到妻妾的鄙视仍不自知。后来,“乞墦”用来形容乞求施舍而恬不知耻。这里是说不要做“乞墦”一样的被妇人所轻贱的人。

【翻译】

不要让道德高尚的人看不起你,不要让妇人都鄙夷你。

【解读】

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节操,否则,被君子看不起,一个人就丧失了他的社会地位。被妇女看不起,一个人就丧失了他的家庭地位。其实,二者是相通的,无论社会地位还是家庭地位,都以一个人的节操和德行为基础。只有坚持原则,坚守道德节操,才会获得社会与家庭的尊重。

休著君子下看,俗人下看何妨。休教妇人鄙贱,乞墦之类是也。

……………………………………………………

【原文】

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

【翻译】

人一辈子出现家破人亡的事,祸从口出的占了八分,所以说话伤人,也害己。

【解读】

作者在这里强调言语是祸事的主要根源,所以说话要深思熟虑。不当的言语确实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每个人对自己的语言采取谨慎的态度是必要的。但如果片面夸大语言的负作用同样也是不可取的,我们还是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语言与别人交流。

【原文】

任你心术奸险,哄瞒不过天眼①。

【注释】

①天眼:天上的眼睛,这里指代天理公义。

【翻译】

人心术要正,背地里干的一切瞒得了人,瞒不过天。

【解读】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奸诈阴险的坏人都会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我们不要心存侥幸去做坏事,也不要因为坏人暂时得势而屈服甚至效仿,要相信法律的公正严明,相信天下有正义之剑制裁他们。

………………

【原文】

使他不辨不难,要他心上无言。

【翻译】

能让别人不说话,是算不了什么,要做到让别人打心眼里服气才行。

【解读】

靠威势抵制别人的言论是不能长久的,他人心中的反对意见并不会因此消除。要想真正说服别人,就一定要允许别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利,然后针对这些意见作出合情合理的回应,让别人认同你的道理,这才能使人心服口服。

【原文】

人言未必皆真,听言只听三分①。

【注释】

①只听三分:这里是指还要虚心审察,不可听说了就行动。

【翻译】

别人的话不一定都是真话,听的时候信三分就行了。还要虚心审察,不可听说便行。

【解读】

作者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告诫我们不可轻信别人的话,这当然是一种经验之谈,无可厚非。但是,一个良性的社会应该是诚信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不说谎话,那么对别人保持戒备的心态也就没有必要了。希望我们能从讲真话做起,得到别人信任的同时也信任别人,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单纯而诚挚。

………………

【原文】

休与小人为仇,小人自有对头。

【翻译】

不要与小人为敌,小人自有做他对头的人。

【解读】

作者告诫我们不要跟小人结仇,这是出于对晚辈的爱护。但是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谴责和制止恶行是一种社会责任。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恶人自有恶人磨”,这实际上只会助长恶人的气焰,并最终危及每个人的安全。

【原文】

干事休伤天理,防备儿孙辱你①。

【注释】

①辱:羞辱。

【翻译】

做事情不要伤天害理,要当心报应在儿孙身上,使你受辱。

【解读】

作者在这里劝告人不要干有违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一个道德败坏的人是没法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的,我们培养美德、遵纪守法,一方面是成就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将美德通过言传身教传给自己的儿孙。

………………………………

【原文】

你看人家妇女,眼里偏好;
人家看你妇女,你心偏恼①。

【注释】

①恼:恼怒、恼恨。

【翻译】

你看别家的女子,越看越爱越觉好;别人看你的妻子,你却不高兴。凡事要将心比心。

【解读】

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文明开放,看与被看都是正常的人际关系,在这里借助古代这种社会现象,告诫后人不要苛求他人,放纵自己。

【原文】

恶名儿难揭①,好字儿难得②。

【注释】

①揭:揭去,去除。

②好字:好的名声。

【翻译】

恶名子孙难去除,美名子孙难继承。坏名声很难改过来,要别人夸奖你一句都很难得。

【解读】

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对后代的影响。一个人如果道德败坏、恶名昭著,那么他的子孙一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很难从阴影中走出来,而一个人的美名在子孙那里也很容易被消解甚至败坏。所以,一方面,我们绝不能做不好的事,以免遗祸子孙;一方面,我们即使获得了好名声也不能自满自得,以为可以作为子孙生存的资本,我们依然要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使他们能够自立自强,积极地开创自己的未来。

………………………………

【原文】

大嚼多噎①,大走多蹶②。

【注释】

①噎(yē):食物堵塞在咽喉。

②大走:疾奔。蹶(jué):跌倒。

【翻译】

吃得快容易噎着,跑得快容易摔着。凡事小心谨慎。

【解读】

“欲速则不达”,做事应该循序渐进。越是着急越容易出错,吃饭如此,走路如此,做事也是如此。因此,凡事须三思而行,越是急迫的事越应该谨慎小心。当然,谨慎不可过度,不能变成畏手畏脚,“因噎废食”同样不可取。

【原文】

为人若肯学好,羞甚担柴卖草①。
为人若不学好,夸甚尚书阁老②。

【注释】

①甚:同“什”,什么。

②尚书:六部长官,相当于国务大臣,泛指高官。阁老:翰林院中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大学士,地位崇高,泛指高官。

【翻译】

如果做个好人,就是担柴卖草也不丢人。如果行为不好,地位再高,职位再大,也没什么可夸耀的,尚书阁老又如何。

【解读】

人以德行为本。一个人如果德行高尚,即使贫穷低贱也令人敬佩。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参、原宪与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都很贫贱,但都很有德行,受人尊敬。一个人如果德行卑劣,即使有高官厚禄也会让人不齿。

………………

【原文】

慌忙到不得济①,安详走在头地②。

【注释】

①到:同“倒”,相反,反而。济:成功。

②头地:前头,领先。

【翻译】

慌慌张张反而难成功,稳重往往会有所作为。

【解读】

有句老话——欲速则不达。在现代社会,有太多的人急于成功,功利心太重,事事抢先却往往落后,相反,那些抱定理想,坚持走自己路的人,因为基础牢固、心态平和,虽然不屑于争抢,却往往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希望我们能少一些浮躁,多一分踏实,切切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原文】

话多不如话少,语少不如语好①。

【注释】

①好:得当,恰当。

【翻译】

人说话多不如说话少,说话少不如说与人为善的话。

【解读】

空话说得再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引人厌恶,失去别人的信任。因此,说空话不如说实话,实话不在多少,在于能否切中要害,能否解决问题。

………………

【原文】

小辱不肯放下,惹起大辱倒罢。

【翻译】

受了一点小的屈辱就忍不下,惹起大的屈辱就会无法收场。此受气不过者之通病。若大辱不罢,必到家败身亡。

【解读】

有心胸、有肚量才能成就事业。遇到小的挫折不记挂于心,不让它们影响自己的情绪和信心;遇到大的问题不回避,勇敢面对,积极解决。这才是做一件事的正确心态。

【原文】

天来大功①,禁不得一句自称②;
海那深罪,禁不得双膝下跪。

【注释】

①大功:莫大的功劳。

②自称:自我称赞。

【翻译】

天大的功劳自己一夸,就使人反感;再深的罪过自己勇于承认,也就容易使人原谅。

【解读】

为人处世最忌目中无人,骄傲自满,即使有再大的功劳也会因此丢掉。所以人要谦虚谨慎,纵使人称,还要谦让,归功于人,才免嫉妒。遇到错误也要自我反省,勇于承担,虽然无法抵消错误,终归保持了人格的完整。

【原文】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翻译】

和人发生争执,双方都不好,如果谦让一下,对双方都会有好处。(正如“虞芮之闲田,亡父之白金”。)

【解读】

这句话讲得是谦让的好处和争抢的坏处。相互争夺,不仅优雅风度全失,贪婪的丑态毕露,而且很有可能双方都达不到目的。相互谦让,展示的是先人后己的博爱胸怀,并有利于解决问题,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相传,古时候,虞国和芮国因为争夺田地,到周文王的领地去找周文王调解纠纷,两国国君在途中发现当地人民互相谦让,深受感动,也不再争夺田地了。

………………………………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养正遗规》卷下:朱子治家格言
《养正遗规》卷下:吕新吾续小儿语有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7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664秒。
  • 内存消耗 4.82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