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遗规》卷下:朱子读书法
首页 > 传统文化——养正遗规 作者:礼记 2022年11月27日 浏览:143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搜索,收集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

《朱子读书法》

原文:元四明程氏辑。程名端礼,号畏斋。

端礼窃闻之朱子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解说:

○端礼:程端礼(1271~1345),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鄞县(今浙江鄞县)人。元代理学家、教育家。十五岁,能记诵《六经》。他独从史蒙卿游学,以传朱氏(朱子)之学。任衢州路儒学教授。著有《读书工程》,被国子监颁示郡邑校官,为学生必读之书。卒年七十五。○易:改变,更改。○门人:弟子、门生。○私淑(sī shū):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师的,称之为私淑。○会萃(huì cuì):汇集、聚集。

朱熹强调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就是进行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是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宏谋按:朱子自定读书之法,一曰循序渐进,一曰熟读精思,二者固尽其要。而此六条者,则后人集其说而推明之者也。考庆源辅氏,先以居敬持志,次及循序渐进,而江东书院讲义,则先之循序渐进,而以居敬持志终焉。夫居敬持志,固循序致精之本,但在初学,似难遽责之使然。

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自定,然后进之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而终之以居敬持志,则由是以渐进于大学,于为学之序似较顺。故是编采程氏所辑,而辅氏之说,则俟善学者参观而自喻之。

……………………………………………………………………………………………………………………………………………………………………

原文:

循序渐进。

朱子曰:“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字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

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趱著了,则看犹不看也。”近方覺此病痛不是小事,元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解说:疏易:粗率、轻率。 陵躐(líng liè):超越等次;越级;不循原有序列。趱(zǎn):赶,快走。元来:当初;本来。即“原来”。

就两本书来说, 则应先通晓一本, 然后再读另一本。 就一本书来说,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也要各自讲究顺序而不可混乱。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去读书, 并且谨慎地恪守这一原则。一个字,要探求清楚它的解释,一句话要探明它的意旨。前面的未有所得益, 就不可探求后面的; 这个地方未通晓明了, 就不去阅读那个地方。

 像这样去读书, 就有利于坚定志向, 搞明义理, 而不会有随心所欲, 不讲顺序、 规律读书的毛病。

……………………………………………………………………………………………………………………………………………………………………

原文:

熟读精思

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徧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徧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徧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徧数。但百徧时,自是强五十徧。二百徧时,自是强一百徧,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

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已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解说:

横渠: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该地安家、讲学,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训释:解释字句的意义。 纽: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说文》)。

荀子说反复诵读,将所读内容贯穿起来,可见古人背书也记遍数。贯是熟的意思,就好像习惯、自然而然。贯又有通晓的意思,读书的时候先要读熟,背得熟了,才能通晓。

为此,朱子主张读书要能成诵,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即使已能成诵,但若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因为在他看来,“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 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确实有助于理解,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最终化为自己的知识。

……………………………………………………………………………………………………………………………………………………………………

原文:

虚心涵泳。

朱子曰:“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著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豪杜譔。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箇意思,卻将圣贤言语来凑。有不合,便穿鉴之使合,如何能见得圣贤本意。其虚心涵泳之说如此。

虚而委蛇(yí):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典出《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秤停:衡量斟酌。穿凿: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

解说:庄子讲:我对他只是虚言应付。既然是虚言,就随他曲意顺承去吧。现在暂且和你说个大概,时间长了你自然会有心得。

大概读书一定要不自满才能有所得,圣贤说是这个字就是这个字,自己只是平心静气地街量斟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杜撰,只是顺着圣贤的话讲。我(朱子)过去也曾经杜撰过说辞,到最后也没什么用。现在已经六十一岁了,才知道圣贤的一言一语都没有欺骗我。才明白这个道理。如果去年我就死了,就太冤了。今年夏天以来,觉得看到的原文就是圣人的话,一字不少,一字不多,正好,完全不用穿凿附会。

现在的人读书大多是心里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只是把圣贤的话往自己的看法上靠。一旦有不合的地方,就穿凿附会,曲解圣贤的话和自己的想法一致。让他谦虚也是很难的。我之所以认为自己读书比较有心得,只是因为我不会先有成见,只就句子本身的意思,根据文章本身来解读。

读书首先要读出作者说的是什么,然后再做下一步的解读。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不容易做到的。即使是朱子,也是六十一岁时,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

……………………………………………………………………………………………………………………………………………………………………

原文:

切已体察。

朱子曰:“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已为一。”而今人道在这里,自家在外,元不相干。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已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覆,我实能克已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其切已体察之说如此。

解说:

在读书时,要联系自身实际,切身体会圣贤所讲,不可以仅把读书当做对文字的过目,应该领悟书中道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并用其道理指导实践。

有了经典在胸中,就好比有圣贤在身边随时谆谆教导。每行一事,脑中或闪现圣贤教诲。如:“克己复礼”,“出门如见大宾”等,便是教学会约束、克制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出门的时候跟人会晤,就好像见贵宾一样。不管对方是不是真的是贵宾,但是这个恭敬的心是一样,所谓一切恭敬,毋不敬。学会换位思考。

熟记熟背经典,能于做事中,随时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才能真正受益。

……………………………………………………………………………………………………………………………………………………………………

著紧用力。

朱子曰:“宽著期限,紧著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其著紧用力之说如此。

居敬持志。

朱子曰:“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貫该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明。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其居敬持志之说如此。

……………………………………………………………………………………………………………………………………………………………………

《朱子读书法》补充翻译: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先自动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

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养正遗规》卷下:颜氏家训·勉学篇
《养正遗规》卷下:朱子治家格言
《养正遗规》卷下:朱子读书法
本文作者:礼记     文章标题: 《养正遗规》卷下:朱子读书法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2/11/27/%e3%80%8a%e5%85%bb%e6%ad%a3%e9%81%97%e8%a7%84%e3%80%8b%e5%8d%b7%e4%b8%8b%ef%bc%9a%e6%9c%b1%e5%ad%90%e8%af%bb%e4%b9%a6%e6%b3%95/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7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30秒。
  • 内存消耗 4.24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