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搜索,收集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
原文:
《颜氏家训·勉学篇》 颜氏名之推北齐人
宏谋按:教弟子之法,自夫子以学文后于力行,本末固已粲然。兹辑养正规,诸凡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之事,上卷略备,然圣贤成法,非学古安能有获。观颜氏《勉学篇》,反覆提撕,词旨恳到,而以幼而学者方诸日出之光,则及时自勉,所当爱惜分阴之意,溢于言表矣。余故录此为下卷开章,即以《朱子读书法》继之,盖序固不容淆,功尤不可缺也。
译文:教导弟子的方法。从孔夫子提出学文应该在力行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主次和先后顺序已经非常清楚明白了。编辑的《养正规》,各种孝养父母、敬爱兄长、恭敬诚信、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的相关事宜,上卷中已经很完备了。然而圣贤已经有的既定之法,不向古人学习我们怎么能有所收获呢?
所以《颜氏家训》的勉学篇再三教导,言辞非常恳切,要旨说的很清楚。又把一个人从小学习比作日出的光芒。那么及时的勉励自己,要珍惜光阴之意也就溢于言表了。所以我把这一篇收下作为下卷的开篇之作,然后紧接着他的就是《朱子读书法》,因为顺序固然不可以混乱,功用更是必不可少的。
……………………………………………………………………………………………………………………………………………………………………
原文: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终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惰慢,便为凡人。
译文:自古以来的那些圣明帝王们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老百姓?这样的事情在经书和史书中随处可见。我也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所以姑且挑选近代紧要的事情说一说以启发点悟你们。现在士大夫的这些子弟们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接受教育的。学的多的已经学了《礼记》《左传》,学的少的也学完了《诗经》和《论语》。
等到他们成年,体质性情逐渐成形,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育诱导。他们中间那些有志向的能经受住磨练,成就了清白正大的事业。而那些没有操守的,从此就会懒惰起来,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
原文: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计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既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谓为足,安能自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译文:人生在世,应该从事正当的工作。当农民的就要进行耕作。当商人的就要做买卖,当工匠的就应该精心制作各种用品。艺人就要深入研习各种技艺。当武士的就要熟悉骑马射箭,做文人的就要谈论圣贤经典。常见士大夫耻于从事农业商业,又羞于从事工匠技艺等工作。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动笔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整天混得酒足饭饱,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了结一生。
还有的人因为祖上有德,得到了一官半职,于是就自我满足,又哪里能苦心致力于学业呢?碰上有吉凶大事,议论起来就张口结舌,茫然无所知。如同掉进云雾中一般。在各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能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却像塞住了嘴巴一般,低着头不吭声,只有打哈欠伸懒腰的份儿。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替他们害臊,恨不得钻到地下面去。这些人为什么不勤学几年以免终生的羞愧和耻辱呢?
………………………………………………………………………………………………………………………………………………
原文: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祕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簷车,跟高齿屐,坐碁子方褥,凭班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三九公讌,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译文:梁朝全盛之时,那些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以至于当时的谚语说:“登车不摔跤,可当著作郎。会说身体好,可当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
等到朝廷变革,动乱来临,考察选拔官员时不再使用过去的亲信。在朝廷执掌大权的也没有了过去的同党。这个时候这些贵族子弟们自己一点能力也没有,对社会毫无用处。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蠢材。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
只 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自从兵荒马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有人虽然世代都是平民老百姓,但是由于懂得《孝经》《论语》,还能给别人做老师。有些人虽然是世家贵族子弟,但由于不通文墨,无不落魄到给别人耕田养马的地步。由此看来,怎么能不努力的去学习呢?
………………………………………………………………………………………………………………………………………………
原文: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原文: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
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
译文: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
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 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
原文:
以上为不学者言学,以下为学者言实学。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智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 今子既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译文: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是次一等的人。因而,之所以要学习,就是要使自己的知识丰富、明白通达。如果说有天才存在的话,那肯定是出类拔萃的人.如果作为将军,那么他们不知不觉就能具备和孙武、吴起相同的能力。作为执政者,他们先天就能有相管仲、子产那样的才干。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又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蒙着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
原文: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
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矛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发穀,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
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已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
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得情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译文: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
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
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
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
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
原文: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慙惧,起而行之也。
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
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
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
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已,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音涅疲也然沮丧,若不胜衣也。
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
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远。
译文: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於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於做实事。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於是谨慎戒惧,起而照办。
不懂得服侍君主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守职不越权,见到危难不惜生命,不忘对君主忠谏,以利国家,於是凄恻自忠,要想效法。
一贯骄傲奢侈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恭俭节约,谦卑养德,礼为教本,敬为身基,於是惊视自失,敛容抑气。
一贯鄙吝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重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周济穷困,於是羞愧生悔,积而能散。
一贯暴悍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贬抑自己,齿弊古存,待人宽容,尊贤纳众,於是疲倦沮丧,身体弱得不胜衣。
一贯怯懦的,要他看到古人的不怕死,坚强正直,说话必信,好事干下去不回头,於是勃然奋力,不可慑服。
这样历数下去,百行无不如此,即使难做得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於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用在哪一方面都会见成效。
………………………………………………………………………………………………………………………………………………
原文: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迁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陵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译文:只是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判断一件诉讼,不需要弄清事理,治理千户小县,不需要管好百姓,问他造屋,不需要知道楣是横而兑是竖,问他耕田,不需要知道稷是早而黍是迟。
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情既很悠闲,人树更见迂诞,处理军国大事,一点没有用处,从而被武人俗吏们共同讥谤,确是由於上述的原因吧?
………………………………………………………………………………………………………………………………………………
原文:
古之学者为已,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无矣。然人有坎坷,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 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 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 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 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 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尔。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独夜行,犹贤乎瞑目无见者也。
译文:
古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用学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今人求学是为了他 人,为了向他人炫耀。古人求学是为了他人,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 福社会;今人求学是为了自己,修身养性为了做官。学习好比种树,春天 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评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天的 花朵;修身养性有利于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好比摘取秋天的果实。
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
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
原文: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
梁朝皇孙以下,总之年 ,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己后,便从文吏,略无卒业者。
冠冕,而为上者,则有何胤、刘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绥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
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那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
【译文】
所以士大夫的子弟,都讲究多读书,不肯专守章句。梁朝贵族子弟,到童年时代,必须先让他们入国学,观察他们的志向与崇尚,走上仕途后,就做文吏的事情,很少有完成学业的。世代当官而从事经学的,则有何胤、刘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舀等人,
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世道变迁而变化。汉朝时代的贤士俊才们,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发扬光大圣人之道,上知晓天命,下贯通人事,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获取卿相职位的人可多了。汉末风气改变以后就不再是这样了,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知道背诵老师讲过的现成话,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我看大概不会有什么用处。因此,后来的士大夫子弟读书都以广泛涉猎为贵,不肯专攻一经。
梁朝从皇孙以下,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学读书,观察他们的志尚,到步入仕途的年龄后,就去参与文官的事务,没有一个是把学业坚持到底的。
既当官又能坚持学业的,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縚等人,他们都兼通文史,不只是会讲解经术。在洛阳城,我还听说有崔浩、张伟、刘芳三人的大名,邺下那里还有位邢子才:这四位学者,虽然都较为喜好经术,但也以才识广博擅名。像以上的各位贤士,原本就该是为官者中的上品。
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村夫庸人,这些人语言鄙陋,风度拙劣,互相之间固执己见,任何事也干不了,你问他一句话,他就会答出几百句,词不达意,不得要领,邺下有谚语说:“执教的人上市去买驴,契约写了三大张,没有一个‘驴’字”。”如果让你以这种人为师,岂不会使人丧气。孔子说:“去学习吧,你的俸禄就在其中了。”而今这些人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上下工夫,恐怕不算正业吧!
………………………………………………………………………………………………………………………………………………
原文: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译文】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经文,精通注文之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提供些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它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去弄清楚究竟“居”是在闲居的内室还是在讲习经术的厅堂,这样就算讲对了,这一类的争议有什么意义呢?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似箭,应该珍惜,它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还。我们应当博览经典著作之精要,用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能两全其美,那样我自然也就没必要再说什么了。
……………………………………………………………………………………………………………………………………………………
原文:
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吾初八邺,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崔转为诸儒道之。始将发口,悬见排蹙,云:“文集只有诗赋、铭、诔,岂当论经书事乎?且先儒之中,未闻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似》,博士笑曰:“未闻《汉书》得证经术。”收便忿怒,都不复言,取《韦玄成传》,掷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寻之,达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
【译文】
世俗的儒生,不博览群书,除了研读经书、纬书以外,只看注解儒家经术的著作而且。我刚到邺下的时候,和博陵的雀文彦交往,曾对他讲起王粲的文集里有驳难郑玄所注《尚书》的地方。崔文彦转向儒生们讲述这个问题,才开口,便被凭空排斥,说什么:“文集里只有诗、赋、铭、诔,难道会有讲论经书的问题吗?何况在先儒之中,没听说有个王粲”崔文彦含笑而退,终於没把王粲的集子给他们看。魏收在议曹的时候,和几位博士议论宗庙的事,他引闲《汉书》作论据,博士们笑道:“没有听说《汉书》可以用来论证经学。”魏收很生气,不再说什么。拿出《韦玄成传》丢在他们面前站起来就离开了。博士们一通宵把《韦玄成传》一起翻阅寻找,到了天亮,才前来向魏收致歉道:“原来不知道韦玄成还有这样的学问啊!”
…………………………………………………………………………………………………………
原文: 邺平之后,见徒入关。思鲁尝谓吾曰:“朝无禄位,家无积财,当肆筋力,以申供养。每被课笃,勤劳经史,未知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褐,我自欲之。”
校订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译文】
邺下平定以后,我被迁送进关中。大儿思鲁曾对我说:“朝廷上没有禄位,家里面没有积财,应该多出气力,来表达供养之情。而每被课程督促,在经史上用苦功夫,不知做儿子的能安心吗?”我教训他说:“做儿子的应当以养为心,做父亲的应当以学为教。如果叫你放弃学业而一意求财,让我衣食丰足,我吃下去哪能觉得甘美,穿上身哪能感到暖和?如果从事於先正之道,继承了家世之业,即使吃粗劣饭菜、穿乱麻衣服,我自己也愿意。”
校勘写订书籍,也很不容易,只有当年的扬雄、刘向才算得上是称职的。如果没有读遍天下的典籍,就不可以妄下雌黄修改校订。有的那个本子以为错,这个本子认为对;有的观点大同小异,有的两个本子的文字都有欠缺,所以不能偏听偏信,倒向一个方面。
……………………………………………………………………………………………………………………
既当官又能坚持学业的,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縚等人,这些人文笔也很在行,不光是只能口头讲讲而已。在洛阳城,我还听说有崔浩、张伟、刘芳三人的大名,邺下那里还有位邢子才:这四位学者,虽然都较为喜好经术,但也以才识广博擅名。像以上的各位贤士,原本就该是为官者中的上品,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村夫庸人,这些人语言鄙陋,风度拙劣,互相之间固执己见,任何事也干不了,你问他一句话,他就会答出几百句,若要问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么,他大概一点也摸不到边。
邺下有谚语说:“执教的人上市去买驴,契约写了三大张,不见写出个驴字。”如果让你以这种人为师,岂不会使人丧气。孔子说:“去学习吧,你的俸禄就在其中了。”而今这些人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上下工夫,这恐怕不是正经行当吧。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经文,精通注文之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提供些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它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居”指闲居之处,他说“居”指讲习之所,现在又有哪个能够亲见?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可惜,就像那逝去的流水般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求对自己的事业有所帮助。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非常满意,再无话可说了。
……………………………………………………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 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