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3年5月24日立体电影首次出现,为了把观众从电视夺回来,好莱坞推出了一种新玩艺儿–立体电影。戴着特殊眼镜的观众像在观看《布瓦那魔鬼》及《蜡屋》这类惊险片那样,发现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车及魔鬼的后面。从而为我们带入了立体电影的时代。
目录
编辑本段立体电影原理
立体电影(ANAGLYPH):将两影像重合,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当观众戴上立体眼镜观看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亦称“3D立体电影”。
立体电影是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出现于1922年。这种电影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银幕上,通过观众的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立体电影就是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的拍摄装置,拍摄下景物的双视点图像。再通过两台放映机,把两个视点的图像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显示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重叠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体影像,就要采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图像,右眼只看到右图像,如在每架放影机前各装一块方向相反的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从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偏振光方向不改变,观众使用对应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镜观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这样就会看到立体景像,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互补色、开关、柱镜、狭缝光栅等都是在保证左眼看左图,右眼看右图这一基本原理上的几种屏幕观看立体的不同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屏幕上看立体的方式会更多。
人以左右眼看同样的对象,两眼所见角度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立体电影的原理即为以两台摄影机仿照人眼睛的视角同时拍摄,在放映时亦以两台放影机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银幕上,以供左右眼观看,从而产生立体效果。
拍摄立体电影时需将两台摄影机架在一具可调角度的特制云台上,并以符合人眼观看的角度来拍摄。两台摄影机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为哪怕是几十分之一秒的误差都会让左右眼觉得不协调;所以拍片时必须打板,这样在剪辑时才能找得到同步点。
放映立体电影时,两台放影机以一定方式放置,并将两个画面点对点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个银幕内。在每台投影机的镜头前都必须加一片偏光镜,一台是横向偏振片,一台是纵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这样银幕就将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观众的眼睛里。观众观看电影时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镜,左右镜片的偏振方向必须与投影机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过滤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画面,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放映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放映的画面。这些画面经过大脑综合后,就产生了立体视觉。
利用人的双眼视角差和会聚功能等特性拍摄的放映时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普通的电影或照片都是一个镜头从单一视角拍摄的,影像都在同一平面上,人只能根据生活经验(如近大远小、光线明暗)产生空间感。而立体电影则是由从类似人两眼的不同视角摄制的具有水平视角差的两幅画面组成的,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幕上呈双影,通过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观众左眼看到的是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的是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于是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观众看到的影像好像有的在幕后深处,有的脱框而出,似伸手可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采用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的立体电影受观众厅座位区位置的严格限制,观众头部不能随便移动,否则立体效果消失,因此观众感到异常不便。
在戴眼镜观看的立体电影中,广泛采用着彩色眼镜法和偏光眼镜法。彩色眼镜法是把左右两个视角拍摄的两个影像,分别以红色和青(或绿)色重叠印到同一画面上,制成一条电影胶片。放映时可用一般放映设备,但观众需戴一片为红另一片为青(或绿)色的眼镜。使通过红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红色影像,通过青色镜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此法的缺点是观众两眼色觉不平衡,容易疲劳;优点是不需要改变放映设备。初期的立体电影常用这种方法。1985年日本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展出了采用这种方法的球幕黑白电影,效果更佳。
偏光眼镜法的立体电影,从1922年开始一直为各国所重视,有些国家已和大视野的电影相结合,拍成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体电影。这种电影在放映时,左右画面以偏振轴互为90°的偏振光放映在不会破坏偏振方向的金属幕上,成为重叠的双影,观看时观众戴上偏振轴互为90°、并与放映画面的偏振光相应的偏光眼镜,即可把双影分开获得立体效果。由于制作和放映工艺的不同,偏光立体电影有双机和单机之分。1985年的筑波博览会上展出了70毫米大银幕彩色立体电影。自60年代以来,中国拍摄的立体电影是采用偏振光方式观看的立体电影。
苏联在70年代研试了全息立体电影,观看时不必戴眼镜,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围。由于观众眼睛的视觉调节和收敛是自然的,不会引起过分紧张和疲劳,观众只要转动头部,即可看到如同实物那样的位置变化,比普通电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实物体那样。这种电影仍在研究试验阶段。
立体电影是应用光的偏振现象的一个例子。在观看立体电影时,观众要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这副眼镜就是一对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这样,从银幕上看到的景象才有立体感.如果不戴这副眼镜看,银幕上的图像就模糊不清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人眼看物体说起。人的两只眼睛同时观察物体,不但能扩大视野,而且能判断物体的远近,产生立体感。这是由于人的两只眼睛同时观察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左眼看到物体的左侧面较多,右眼看到物体的右侧面较多,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
立体电影是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从两个不同方向同时拍摄下景物的像,制成电影胶片。在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把用两个摄影机拍下的两组胶片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体电影,就要在每架电影机前装一块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从两架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偏振光方向不改变。观众用上述的偏振眼镜观看,每只眼睛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这样就会像直接观看那样产生立体感觉。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
摘下3D眼镜,你看到电影画面是重的。两个重叠的画面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用两个不同的摄影机拍摄出来的。3D电影的原理其实跟人眼是一样的,之所以我们用肉眼看到的世界是有立体感的,是因为两个眼睛细微的角度差别经由视网膜传至大脑里,就能区分出景物的前后远近,进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
3D 电影在拍摄的时候,就是用两架摄影机模仿了人的眼睛。行内有‘昆虫眼’、‘人眼’、‘巨人眼’之说,如果要拍很近的景,两个摄影机要像苍蝇的眼睛一样离得那么近。一般的话两个摄像机之间的距离跟人眼差不多。如果要拍远景,两个摄像机就要分得像巨人的眼睛那么开。根据拍摄距离的远近,有一个公式来算出两个摄像机之间的距离应该摆放得多远。“但是光靠公式也不行,主要还是要靠经验。有时候两个摄像机可能会垂直着或是斜着放,然后再用一面镜子,才可以完成拍摄。”
3D 电影为什么现在开始成气候,以前用胶片拍3D,一套摄影机有三四十斤重,到了数码时代,3D摄影机已经不到10斤。在放映的时候,以前的胶片3D电影必须两台放映机一起放,稍微一不同步电影就毁了。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3D电影快速上马。
其实这几年3D电影一直集中在动画领域,那是因为动画片加30*的投资就能变成3D的了,只需要后期弄弄就行。真人实景的3D的投资就得比2D的多一倍了。立体摄影器材、后期制作、选景、耗时等都牵涉到费用问题,而且如果拍得不好,后期用的时间会更长,花的费用也相对更多。”
编辑本段发展史
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眼镜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是《爱情的力量》,遗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经遗失了。早期的3D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
1936年利用双镜头摄影机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有立体效果的影片,但此技术具有不少限制。之后从RealD三维等技术发展、阿凡达等电影流行之后,立体影片才进一步被广泛推广。
立体电影图片欣赏(12张)
有一名澳大利亚导演宣称,1936年纳粹德国时期已经成功拍摄两部三维电影。[1]
1952年,讲述非洲探险的《非洲历险记》被认定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长片。该片的口号是“狮子在你腿上,爱人在你怀里”。尽管《生活》杂志在当时称该片“廉价、荒谬”,但观众们仍然热情地挤进电影院去体验片中的“自然视角”。
1953年,《恐怖蜡像馆》等一批3D恐怖片应运而生,3D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黄金时期。
1954年,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们,绝大多数都对3D电影低眼相看,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根本不是艺术。然而,希区柯克不这么想,他在1954年拍摄了3D版的《电话谋杀案》,成为了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 ,环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谭》,该片也是至今为止惟一一部有续集的3D电影。新版《黑湖妖谭》计划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国的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陈强主演。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摄了短片《魔法之旅》,虽然这部短片只有16分钟,但通过CGI与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当时令人惊讶的3D效果。
1982年,《13号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电影慢慢复苏。
1983年,3D版的《大白鲨第三集》轰动一时,放映首周就赚得1300万美元的票房。但因为电影本身水准低下,3D效果也无过人之处,很快就让观众失去了兴趣。
1985年,《魔晶战士》成为世界首部3D动画长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长片《极地特快》诞生。该片在2000块普通2D银幕上放映,3D IMAX银幕只有75块。然而就是这75块3D IMAX银幕,获得的票房占全片总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强组合”,让发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
2005年,迪士尼的动画片《鸡仔总动员》采用了新型投影技术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电影时容易产生的眼睛疲劳。
2008年,《U2 3D演唱会》是第一部完全用3D摄影机拍摄的真人影片,这个音乐纪录片堪称先锋。
2009年,环球的动画片《鬼妈妈》是第一部采用停格动画形式的3D电影。2009年,《阿凡达》成为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电影。阿凡达(Avatar)是一部科幻电影,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该影片预算超过5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预算最高的电影。
大卫·斯莱德(David Slade)执导的《暮光之城3:月食》已于2010年6月30日上映。影片采用3D IMAX技术 。
《暮光之城3:月食》的故事继续围绕女主角与吸血鬼爱人以及狼人之间展开,在狼人角色淡出之后,她还将面临新的吸血鬼军团的挑衅。据悉,随着《暮光之城》的人气爆炸,系列电影的投资规模亦越来越大,特效水准也将大幅度提高。1962年,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陈强主演。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中国拍摄的立体电影是偏光立体电影。
3D电影在国内大范围上映实际始于2008年的《地心历险记》。近在咫尺的细微生物、呼啸而过的珍奇异兽、过山车般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100元的高昂票价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让该片在有限的80块3D银幕放映27周,票房达6700万元,平均每块银幕票房80万元。以票房3.2亿元的《赤壁》(上)为例,它在3600块银幕放映合每块银幕票房8万多元。比较两部影片,3D电影平均银幕票房数是普通影片的10倍!“卖一部电影的票房就收回了放映设备的投入”,堪称奇迹。
一系列引进的3D大片掀起了3D热潮,国内众多院线纷纷扩建、更新放映设备,力推3D电影。08年中国的3D银幕数量还只有86块,一部《地心历险记》6700万的票房极大的刺激了各院线老板的胃口,纷纷上马升级3D银幕和设备,到暑期《冰河世纪3》上映之时,中国的3D银幕数量已经迅速发展到350块。《阿凡达》上映之时,中国的3D银幕数量将突破600块,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3D电影市场。中国3D银幕数量2010年的目标甚至是1300。
短短一年半时间,3D银幕数翻了近五番,而且这一增速还在持续。一种是放映机成本较低,投入几十万,但科技含量在眼镜上,因此一副立体眼镜的成本就达到了700元(如今更新换代,不少影城已经不需押金了);另一种方式,则是眼镜只有20到30元,但设备成本高达几百万。只要有数字银幕,在此基础上花20多万元添加设备就能放映3D电影,成本不算高,复制起来非常容易。因此绝大部分影城都采用前者设备放映DDD电影。
中国3D电影市场一不留神成为全球第二,成长速度可谓一日千里。同时,一批优秀的影视、动画工作者也投入到了3D电影的制作。开创了国产3D电影的先河。随后。只可惜国产3D电影还不成熟,一方面技术上不能真正与好莱坞3D效果抗衡,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的创作不伦不类,这三部电影进入市场也是几乎石牛入海。
业内传言“未来两年,市场上国产3D电影会出现“扎堆”之势。2010年2月初上映的3D动画《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正在制作中的3D真人版《惊魂平安夜》、《唐吉诃德》、《胡桃夹子》和3D动画《摇滚藏獒》、《天书奇谭》、《古蜀传奇》、《齐天大圣闹天宫》、《猪八戒招亲》等将与势头更加凶猛的进口3D大片形成直接竞争。 但状态来看,和《齐天大圣前传》、《麋鹿王》、《乐火男孩》相似,这些影片都貌似为了抢3D热潮,分食3D技术带来的巨额效益,诚意难说。
编辑本段主要应用
科幻电影:造成如云霄飞车上下俯冲,海底世界,太空漫游,子弹射出等原本真人电影无法呈现的惊讶式特效。
珍宝欣赏:对于珍藏的古董及珠宝,无法如临现场可以透过三维技术摄影保存,透过三维完全详细检视。
远距医学:对于远距离的开刀,必须有两眼存在的距离感,三维可以提供最佳的解决。
编辑本段制作流程
立体影片制作客户的要求,主要诉求点,制作师交流与沟通。
业内通用的专业立体电影流程前期制作,内容包括根据剧本绘制的动画场景、角色、道具等的二维设计以及整体动画风格(色调,节奏,情绪,泥塑—魔戒,星战,绿巨人等)定位工作,给后面三维制作提供参考。
根据文字创意剧本进行的实际制作的分镜头工作,手绘图画构筑出画面,解释镜头运动,讲述情节给后面三维制作提供参考。
在三维软件中由建模人员制作出故事的场景、角色、道具的粗略模型,为故事板(Layout)做准备。
用3D粗模根据剧本和分镜故事板制作出Layout(3D故事板)。其中包括软件中摄像机机位摆放安排、基本动画、镜头时间定制等知识。
根据概念设计以及客户、监制、导演等的综合意见,在三维软件中进行模型的精确制作,是最终动画成片中的全部“演员”。
根据概念设计以及客户、监制、导演等的综合意见,对3D模型“化妆”,进行色彩、纹理、质感等的设定工作,是动画制作流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对3D中需要动画的模型(主要为角色)进行动画前的一些变形、动作驱动等相关设置,为动画师做好预备工作,提供动画解决方案。
参考剧本、分镜故事板,动画师会根据Layout的镜头和时间,给角色或其它需要活动的对象制作出每个镜头的表演动画,有人工设定关键帧,也有动作捕捉器。动画调节在三维动画中是与二维动画类似的思考方法,但在这个工作上三维动画有很大的优势。我们知道二维动画在制作时有“原画师”和“动画师或中间画”,在三维动画的世界之中设计者做的是“原画师”的工作,我们操作骨骼系统在不同的关键帧设定动画。而“动画师”的工作则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根据前期概念设计的风格定位,由灯光师对动画场景进行照亮、细致的描绘、材质的精细调节,把握每个镜头的渲染气氛。
根据具体故事,由特效师制作。若干种水、烟、雾、火、光效在三维软件[2](Maya)中的实际制作表现方法。
动画、灯光制作完成后,由渲染人员根据后期合成师的意见把各镜头文件分层渲染,提供合成用的图层和通道。
配音配乐 由剧本设计需要,由专业配音师根据镜头配音,根据剧情配上合适背景音乐和各种音效。片子的音乐可以作曲或选曲。这两者的区别是:如果作曲,片子将拥有独一无二的音乐,而且音乐能和画面有完美的结合,但会比较贵;如果选曲,在成本方面会比较经济,但别的片子也可能会用到这个音乐。
旁白和对白就是在这时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对白完成以后,在音乐完成以后,音效剪辑师会为影片配上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至此,一条立体电影的声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备完毕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以上所有元素并的各自音量调整至适合的位置,并合成在一起。这是立体电影制作方面的最后一道工序,在这一步骤完成以后,则立体电影就已经完成了。
用渲染的各图层影像,由后期人员合成完整成片,并根据客户及监制、导演意见剪辑成不同版本,以供不同需要用。
编辑本段观看方式
电影院中普遍采用。一般用偏振眼镜观看,也有用光谱眼镜的。
不闪式3D 电视方式是最接近我们实际感受立体感, 不闪式3D的特点:有关视角方面,在视听推荐距离内观看时不闪式3D全然不成问题。比如,除了在一米以内站着、坐着或者用非常不正常的姿势观看电视以外,在3D电视视听推荐距离内观看时没有任何问题的。
唯一缺点是播放1080p时只有540p,也就是画质减半,导致效果不明显。
是另一种3D立体成像技术,有红蓝、红绿等多种模式,但采用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时分法需要显示器和3D开关眼镜的配合来实现3D立体效果。时分法所采用的立体眼镜构造有些复杂,当然成本也高些。
优点:
应用得最为广泛,资源相对较多
缺点:
1、戴上眼镜之后,亮度减少较多;
2、3D眼镜快门的开合在日光灯作用下与左右图像不完全同步,会出现串扰重影现象;
3、快门式3D眼镜的售价基本在1000元左右,相对较贵,并且需要安装电池或充电使用。
为了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接收电视立体节目,我国自己制造出了光栅式的立体电视机,但光栅式也有缺点,就是清晰度和其它的立体相比要差些,只有在非常大的电视上清晰度稍高,但这样一来,价格也就上去了,想克服这个缺点就是要技术进步。
这是一战后的一位老兵发现的一种看立体的方式(国内叫过全真立体),这项立体电视技术与原有各种制式的电视设备兼容,其原理是在拍摄立体节目时,让摄像机向左或向右匀速移动,主要是运动立体的效果。观众看节目时,戴上一付对应左移或右移的特制眼镜,这种眼镜的镜片一个是透明的,另一个是半透明的,成本低廉,如果不戴眼镜和看普通电视没有区别。这项技术面临淘汰的原因是左移与右移所拍的片子与观看带的眼镜容易混淆,造成立体效果不明显,而其兼容性好的特点又被过度炒作,八十年代起,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几起几落。
以前专用于看立体相机拍的图片对,图片对一般左右呈现。缺点:看图像或电影时最多只能是屏幕一半大小;优点:非常清晰。
在各个角度看上去都是立体的,不用立体眼镜。价格是贵得出奇,只在科技馆有展示。
该类型眼睛安装有电池,在使用时打开开关使用,效果较光栅式有明显提升。
编辑本段电影格式
左右分离也叫两路视频,独立两路视频,原则上效果跟左右合成,上下合成效果一样。其实未必,左右分离是公认的最好偏光立体电影,自然有它的原因。左右分离主要有以下优点:
左右分离视频可以加入独立的音轨文件AC3,想任意换国语、粤语、英语……只要有独立音轨都可方便加入使用,这样左右分离的立体电影轻松实践左右主响外,还实践了合音响、环绕声、低音炮,甚至7.1声道都不是梦想,成为真正4D级别的商业效果,左右格式的短片同时也支持连播,如果左右调错更方便改名,同时支持影讯设置,快捷方便,左右分离电影最好的可达1080高清,是最好,最受欢迎的商业立体影片格式,唯一的缺点高清的左右分离是对电脑主机和显卡要求较高,体积也较大
左右合成
左右合成把左右两路合成一个视频的偏振格式,同时也合成了音轨。左右合成的偏振电影一般较宽的非标准格式(未必是非标准压缩),因此很多商家以分辨率骗外行人(比如1280X480的分辨率,有的商家还号称720高清,720高清分辨率是1280X720,而1280X480的左右合成格式实际上的分辨率才640X480,比DVD的分辨率还低,达不能最少的商业要求),左右合成的分辨率的算法是宽度除2,而高度不变。
左右格式
左右格式的优点是:最方便看立体,就算用暴风影音播放也能用观屏镜或斗鸡眼大法直接看高质量立体,左右格式短片也可以连播,缺点是无法加入独立的5.1音轨AC3,视频格式并标准,高清的左右格式对电脑主机和显卡要求较高。
上下格式
上下格式和左右格式的基本一样,也是非标准的长宽比的视频格式,上下格式是上下排放的。上下格式的产生最初是因当时辉煌一时的红网眼镜立体时代,因现在流行的宽屏的16:9立体电影做成上下格式,2D播放时拥有更大的可视面积,上下格式的真正分辨率算法是宽度不变,高度除以2。
上下格式的主要优点是:上下格式也是顶级的偏振格式之一,可做成最高1080高清的上下格式,方便红网观看,短片能连播,也能支持影讯设置一劳永逸,缺点是无法加入独立的5.1音轨AC3,高清上下格式对电脑和显卡要求较高。
、
交错格式
这种是看上去两重影的交错格式,是一种比较科学,比较复杂的偏振立体格式。这种扫描方式的交错格式运用上了反交错技术,交错格式也是市场上唯一长宽比标准,视频长宽比也标准的偏振格式,可以做成标准的DVD,方便信号储存,于是交错格式的立体电影因此产生。想想左右格式要做成DVD也是不可能的,除非颜色非常差的红蓝电影,那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逐行扫描交错格式最致命的弱点是仍然沿用MPG的反交错技术,高清时代面临极大的挑战甚至淘汰,720以上的交错几乎不见了踪影。
这种是垂直方向交错隔行扫描的条形交错格式,是以交错场直接显示一幅立体帧。这种电影看上去花,其实不然,这种电影也有做成标准的DVD格式,用DVD播放机连接交错的三维显示器在一定的分辨率下也能观看。但由于隔行扫描的是较老技术,得不到高清时代很多设置的认可,这种交错模式的高清片并不常见,但不能说没有。阿凡达也出现过这种隔行交错扫描的720预告片,分辨率的算法是宽度不变,高度除以2,影像不变形,是比较科学的一种储存格式,或许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电台立体频道信号标准。
隔行扫描的优点是对电脑要求不高,也较好播放成两路分离而不用去设解码,可实践连播,混播及影讯设置。缺点是分辨率较低下了,480P的效果好不上高清的红蓝,支持独立音轨除了左右分离格式我自然不用多提了。想转换成左右格式,也不是一般的高手可言的,除非用专业的软件。
左右格式
如下图,也可以叫标准的左右格式,这种变形的左右格式立体电影市场上也不是少见。这种左右格式的长宽比一般是标准的,一般是1080P、720P、576P、480P的标准视频,这种视频的算法也是宽度除以2,高度不变。这种左右格式宽高比是标准了,里面的视频是拉长了一半,播放的时候要设备成一个16:9或4:3才能恢复原形,这种影片的分辨率是同等左右合成分辨率的一半,优点自然太少,也能连播,影讯设置,对电脑的要求中等,如果没有720以上的分辨率,除半后绝对不如交错格式。如下图,也可以叫标准的上下格式。这种上下格式也是标准的长宽比,图像是左右伸拉变形的,这路上下格式非那种上下格式,分辨率上是要打对折的,虽然这种分辨率上高度要除以2,还好最大的也有1080的高清,要是480P的除以2,那简单不如红蓝的高清,可偏偏这种片分辨率都不高,新手们买这种上下格式的片特要注意,虽然也是偏振的,但分辨率太低下,模糊不清。
绿红格式
绿红格式也叫绿品红格式,绿玫瑰红。这种立体电影是近两年内比较流行,比较常见的影片有《地心游记》、《我的血腥情人节》、《卡若琳(鬼妈妈)》等到立体电影片,相信会成为互补色电影的新宠。主要是画面比较柔和,与红蓝(红青)电影相比,红色显示更鲜艳,因为绿和品红本来就是互补色,这两互补色比较不暗,更能显示柔和的细节,特此推荐。说明:互补色电影效果不相上下,看个人对喜欢喜好和色彩感观,只是本人客观评价绿品红格式是较好较科学的互补色电影,希望不想争论这没意义的话题。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3/11/23/%e7%ab%8b%e4%bd%93%e7%94%b5%e5%bd%b1/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