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首页 > 传统文化 作者:礼记 2023年11月27日 浏览:129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本文摘选自学习群,收集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不可不读!)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历代统治者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被后世广为征引,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可见《颜氏家训》影响之大。

………………………………

【教子篇】
原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注释】 

  ①运为:行为。  ②恣:放纵。  ③翻:反而。  ④诃:同“呵”。训斥、呵斥。  ⑤逮:等到。 

译文: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

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

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原文: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注释】 ①矜怜:怜悯,同情。

译文: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聪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的。

………………………………

【止足篇】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止,为立涯限尔。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吾终身服膺,以为名言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如非道求之。
译文:
《礼记》上说:”欲不可以放纵,志不可以满盈。”宇宙还可到达边缘,情性则没有个尽头。只有少欲知止,立个限度。先祖靖侯教诫子侄说:”你家是书生门户,世代没有出现过大富大贵,从今做官不可超过二千石,婚姻不能贪图权势之家。”我衷心信服并牢记在心,认为这是名言。

天地鬼神之道,都厌恶满盈,谦虚贬损,可以免害。人生穿衣服的目的是在覆盖身体以免寒冷,吃东西的目的在填饱肚子以免饥饿乏力而已。形体之内,尚且无从奢侈浪费,自身之外,还要极尽骄傲放肆吗?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懂得适可而止,还把致败坏受害,何况士庶呢?常认为二十口之家,奴婢最多不可超出二十人,有十顷良田,堂室才能遮挡风雨,车马仅以代替扶杖。积蓄上几万钱财,用来准备婚丧急用。已经不止这些,要合乎道理地散掉;还不到这些,也切勿用不正当的办法来求取。

………………………………

【省事篇】
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夺其翼,善飞者减其指,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鼷鼠五能,不成伎术。”

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文章无可传於集录,书迹未堪以留爱玩,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画绘、棋博、鲜卑语、胡书、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
译文:
铭刻在金人身上的文字说:”不要多话,多话会多失败;不要多事,多事会多祸患。”这个训诫对极了啊!会走的不让生翅膀,善飞的减少其指头,长了双角的缺掉上齿,后部丰硕的没有前足,大概是天道不叫生物兼具这些东西吧!古人说:”做得多而做好的少,还不如专心做好一件;鼯既有五种本事,可都成不了技术。”

近代有两位,都是聪明人,喜欢多所经营,可没有一样成名,经学禁不起人家提问,史学够不上和人家讨论,文章不能入选集录流传,书法字迹不堪存留把玩,卜筮六次才有三次猜对,医治十人才有五人痊愈,音乐水平在几十人之下,弓箭技能在千百人之中,天文、绘画、棋博、鲜卑语、胡书、煎胡桃油、炼锡为银,诸如此类,只是懂个大概,都不精通熟练。可惜啊!凭这两位的灵气,如果不去弄那些异端,应该很精妙了。

…………………………

原文: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终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惰慢,便为凡人。

 译文:自古以来的那些圣明帝王们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老百姓?这样的事情在经书和史书中随处可见。我也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所以姑且挑选近代紧要的事情说一说以启发点悟你们。现在士大夫的这些子弟们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接受教育的。学的多的已经学了《礼记》《左传》,学的少的也学完了《诗经》和《论语》。

等到他们成年,体质性情逐渐成形,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育诱导。他们中间那些有志向的能经受住磨练,成就了清白正大的事业。而那些没有操守的,从此就会懒惰起来,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

原文: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计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既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谓为足,安能自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译文:人生在世,应该从事正当的工作。当农民的就要进行耕作。当商人的就要做买卖,当工匠的就应该精心制作各种用品。艺人就要深入研习各种技艺。当武士的就要熟悉骑马射箭,做文人的就要谈论圣贤经典。常见士大夫耻于从事农业商业,又羞于从事工匠技艺等工作。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动笔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整天混得酒足饭饱,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了结一生。

还有的人因为祖上有德,得到了一官半职,于是就自我满足,又哪里能苦心致力于学业呢?碰上有吉凶大事,议论起来就张口结舌,茫然无所知。如同掉进云雾中一般。在各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能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却像塞住了嘴巴一般,低着头不吭声,只有打哈欠伸懒腰的份儿。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替他们害臊,恨不得钻到地下面去。这些人为什么不勤学几年以免终生的羞愧和耻辱呢?

………………………………………………………………………………………………………………………

原文: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祕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簷车,跟高齿屐,坐碁子方褥,凭班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三九公讌,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译文:梁朝全盛之时,那些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以至于当时的谚语说:“登车不摔跤,可当著作郎。会说身体好,可当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

等到朝廷变革,动乱来临,考察选拔官员时不再使用过去的亲信。在朝廷执掌大权的也没有了过去的同党。这个时候这些贵族子弟们自己一点能力也没有,对社会毫无用处。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蠢材。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

…………………………………………………………………

原文: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译文:只 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自从兵荒马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有人虽然世代都是平民老百姓,但是由于懂得《孝经》《论语》,还能给别人做老师。有些人虽然是世家贵族子弟,但由于不通文墨,无不落魄到给别人耕田养马的地步。由此看来,怎么能不努力的去学习呢?

………………………………………………………………………………………………………………………………………………

原文: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注释】 

  ①《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②指:通“旨”,意图。 ③敦厉:敦厚劝励。 ④资:依靠。   ⑤伎:技艺,才能。  ⑥馔:食物。 

【译文】 

  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加个人的道德操行,劝勉世风习俗,也不失为一种才艺,能够用来自谋生计。俗话说:“积有千万资财,也不如身怀小技。”各种技艺中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没有超过读书的。

世人不管是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广交朋友,见多识广,但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 

…………………………………………………………………

原文: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

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

译文: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

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 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

原文:以上为不学者言学,以下为学者言实学。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智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

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 今子既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译文: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是次一等的人。因而,之所以要学习,就是要使自己的知识丰富、明白通达。如果说有天才存在的话,那肯定是出类拔萃的人.

如果作为将军,那么他们不知不觉就能具备和孙武、吴起相同的能力。作为执政者,他们先天就能有相管仲、子产那样的才干。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又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蒙着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

原文: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

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矛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发穀,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

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已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

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得情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译文: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

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

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

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

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家人们好,我们继续学习分享《颜氏家训》之【勉学篇】

原文: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慙惧,起而行之也。

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

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

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

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已,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音涅疲也然沮丧,若不胜衣也。

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

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远。

译文: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於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於做实事。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於是谨慎戒惧,起而照办。

不懂得服侍君主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守职不越权,见到危难不惜生命,不忘对君主忠谏,以利国家,於是凄恻自忠,要想效法。

一贯骄傲奢侈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恭俭节约,谦卑养德,礼为教本,敬为身基,於是惊视自失,敛容抑气。

一贯鄙吝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重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周济穷困,於是羞愧生悔,积而能散。

一贯暴悍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贬抑自己,齿弊古存,待人宽容,尊贤纳众,於是疲倦沮丧,身体弱得不胜衣。

一贯怯懦的,要他看到古人的不怕死,坚强正直,说话必信,好事干下去不回头,於是勃然奋力,不可慑服。

这样历数下去,百行无不如此,即使难做得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於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用在哪一方面都会见成效。

………………………………………………………………………………………………………………………………………

原文: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迁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陵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译文: 从学习之中获得知识,没有什么地方不能适用。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只知道空谈不知道行动,忠孝谈不上,仁义也欠缺,再加上他们审断一桩官司的时候,不一定了解其中的道理,主管一个有一千户的小县的时候,不一定要亲自管理那些百姓;问他们怎么去造房子的时候,他们不一定知道楣是横着放而棁是竖着放;问他们怎么种田,他们不一定知道高粱要早下种而黍子要晚下种。

整天只知道吟咏歌唱,谈笑风生,写诗作赋,悠闲自在,除了增加一些迂阔荒诞的东西以外,对于治军治国没有一点办法,所以他们会被那些武官嘲笑辱骂,确实是有原因的。

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仇视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那样。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

原文:

古之学者为已,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无矣。然人有坎坷,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译文:

古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用学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今人求学是为了他 人,为了向他人炫耀。古人求学是为了他人,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 福社会;今人求学是为了自己,修身养性为了做官。学习好比种树,春天 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评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天的 花朵;修身养性有利于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好比摘取秋天的果实。

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

原文:孔子 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译文:孔子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 

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

原文: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

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

【译文】

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世道变迁而变化。汉朝时代的贤士俊才们,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发扬光大圣人之道,上知晓天命,下贯通人事,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获取卿相职位的人可多了。汉末风气改变以后就不再是这样了,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知道背诵老师讲过的现成话,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我看大概不会有什么用处。

因此,后来的士大夫子弟读书都以广泛涉猎为贵,不肯专攻一经。

…………………………………………………………………

原文:

梁朝皇孙以下,总之年 ,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己后,便从文吏,略无卒业者。

冠冕,而为上者,则有何胤、刘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绥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

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那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

【译文】

梁朝从皇孙以下,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学读书,观察他们的志尚与崇尚,到步入仕途的年龄后,就去参与文官的事务,没有一个是把学业坚持到底的。

既当官又能坚持学业的,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縚等人,他们都兼通文史,不只是会讲解经术。在洛阳城,我还听说有崔浩、张伟、刘芳三人的大名,邺下那里还有位邢子才:这四位学者,虽然都较为喜好经术,但也以才识广博擅名。像以上的各位贤士,原本就该是为官者中的上品。

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村夫庸人,这些人语言鄙陋,风度拙劣,互相之间固执己见,任何事也干不了,你问他一句话,他就会答出几百句,词不达意,若要问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么,他大概一点也摸不到边,不得要领。

邺下有谚语说:“执教的人上市去买驴,契约写了三大张,不见写出个驴字。”如果让你以这种人为师,岂不会使人丧气。孔子说:“去学习吧,你的俸禄就在其中了。”而今这些人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上下工夫,恐怕不算正业吧!

………………………………………………………………………………………………………………………………………………

原文: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

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译文】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经文,精通注文之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提供些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它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居”指闲居之处,他说“居”指讲习之所,现在又有哪个能够亲见?这样就算讲对了,这一类的争议有什么意义呢?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

光阴似箭,应该珍惜,它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还。我们应当博览经典著作之精要,用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能两全其美,那样我自然也就没必要再说什么了。

……………………………………………………………………………………………………………………………………………………

原文:

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吾初八邺,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崔转为诸儒道之。始将发口,悬见排蹙,云:“文集只有诗赋、铭、诔,岂当论经书事乎?且先儒之中,未闻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

魏收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似》,博士笑曰:“未闻《汉书》得证经术。”收便忿怒,都不复言,取《韦玄成传》,掷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寻之,达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

【译文】

  世俗的儒生,不博览群书,除了研读经书、纬书以外,只看注解儒家经术的著作而且。我刚到邺下的时候,和博陵的雀文彦交往,曾对他讲起王粲的文集里有驳难郑玄所注《尚书》的地方。崔文彦转向儒生们讲述这个问题,才开口,便被凭空排斥,说什么:“文集里只有诗、赋、铭、诔,难道会有讲论经书的问题吗?何况在先儒之中,没听说有个王粲”崔文彦含笑而退,终於没把王粲的集子给他们看。

魏收在议曹的时候,和几位博士议论宗庙的事,他引闲《汉书》作论据,博士们笑道:“没有听说《汉书》可以用来论证经学。”魏收很生气,不再说什么。拿出《韦玄成传》丢在他们面前站起来就离开了。博士们一通宵把《韦玄成传》一起翻阅寻找,到了天亮,才前来向魏收致歉道:“原来不知道韦玄成还有这样的学问啊!”

…………………………………………………………………………………………………………

 原文: 邺平之后,见徒入关。思鲁尝谓吾曰:“朝无禄位,家无积财,当肆筋力,以申供养。每被课笃,勤劳经史,未知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褐,我自欲之。”

【译文】邺下平定以后,我被迁送进关中。大儿思鲁曾对我说:“朝廷上没有禄位,家里面没有积财,应该多出气力,来表达供养之情。而每被课程督促,在经史上用苦功夫,不知做儿子的能安心吗?”我教训他说:“做儿子的应当以养为心,做父亲的应当以学为教。如果叫你放弃学业而一意求财,让我衣食丰足,我吃下去哪能觉得甘美,穿上身哪能感到暖和?如果从事於先正之道,继承了家世之业,即使吃粗劣饭菜、穿乱麻衣服,我自己也愿意。”

…………………………………………………………………

 原文: 校订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译文】校勘写订书籍,也很不容易,只有当年的扬雄、刘向才算得上是称职的。如果没有读遍天下的典籍,就不可以妄下雌黄修改校订。有的那个本子以为错,这个本子认为对;有的观点大同小异,有的两个本子的文字都有欠缺,所以不能偏听偏信,倒向一个方面。

……………………………………………………………………………………………………………………

……………………………………………………

〔鉴赏〕:《颜氏家训》是北齐颜之推为阐述教子治家、立身扬名而作。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勉学》在《颜氏家训》中列卷四第八篇。代表了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影响后世至巨。之推思想由《家训》一书看,杂玄、释而本儒家。所以本篇所论勉学,其实乃在鼓励读书,读儒家经典。大要为一“破”一“立”。“破”在批判魏晋六朝以来盛行于士族上层的清谈玄学不肯实学之风;“立”在倡导一种以读六经为主,勤勉踏实的学风。

先说说他“破”一些什么。人为何需勤学?颜之推指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士农工商四民应当各习其业,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尚且勤学,何况庸常之人。然而,魏晋,尤其齐梁以来,有两种风气影响了世风、学风。一种是不学无术;另一种是崇尚清谈玄学或浅学。由于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所以文武事业两皆不能,更有一些士族子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平时只会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

这种人(一种是不学无术;另一种是崇尚清谈玄学或浅学)。仰仗家世余绪,在社会上混个一官半职,出入各种社交场合,“望若神仙”洋洋自得,逢到考试可以请人捉刀。然而一旦遇到国家丧乱,只能“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因为不肯花数年工夫,所以“长受一生愧辱”。相反,有些寒族子弟,因熟读《论语》、《孝经》,尚可为人师。

另外一种士人,读书不求甚解,“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结果成为浅学之徒而遭人耻笑。至于一批崇尚老庄的“任纵之徒”也往往“桎梏尘滓之中,颠仆名利之下”,没有什么好结果。对此种种风气,颜之推认为不可效法,他的结论是:“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积财万千,不如薄技在身。”而对士人来说,“技”之易习而可贵的,莫过于读书;读什么书?“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这是本篇所议论的第一个问题。

…………………………………………………………………

再说说他的“立”。既要读书勉学,首应明白读书目的为什么,明白读书应取一个什么态度。针对世人急功近利的庸常短见,颜之推反复申述了勉力读书的重要性。他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多智而明达”,但假如能够坚持读书,则必有天才拔萃出类者成为人才,那么禄也就在其中了。所谓“开心明目,利于行”,实际上不仅仅是修养,其实也包含了将来在社会上谋生。

此外,颜之推认为士人读书养性一定要效法古圣贤,因此他批评齐梁以来社会上常见的两类读书人,一类是“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的空头读书人;另一种则是“浅尝辄止”之辈,这类人稍读几卷书便“凌忽长者,轻慢同列”,结果“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所谓“以学自损,不如无学”。所以对读书人而言应当明白“春华秋实”之理,读书勉学犹如种树,“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这才是读书人应取的态度。这是本篇论述的另一个问题。

…………………………………………………………………

第三,什么时候为读书最佳时期?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是贯穿于整部“家训”里的思想,更是本篇主要论点之一。由于各人遭遇不一,即使盛年先学了,晚学也是不可缺少的。

他以孔子、曾子、荀子、曹操等硕儒前贤等事迹,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同时颜之推还针对社会上种种不良士习和学风一一加以剖析批评。总之,他要自己的子弟向古贤学习,“行道以利世”。

颜之推生当乱世,身历数朝,有家学渊源,当时即称淹博,他深知南北政治俗尚之得失,学术之短长。《家训》一书记录他生平的学问与见解,为历代“家训”之典范。《勉学》中有许多见解暗合现代教育心理理论,此外文章本身也多有可取处:描绘士大夫丑态惟妙惟肖,典型的事例俯拾皆是,令人忍俊不禁;教训子弟则循循善诱;因是写给子弟看的也不拘章法,犹如与人谈话,娓娓道来,推心置腹,不惮烦不训人,令人有坐春风、沐时雨之感,实为家教、风教之典范。(《颜氏家训》学习分享完毕)感恩家人们共同学习。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树的生命力(今日随笔)
转载:生肖五行、亲戚关系等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本文作者:礼记     文章标题: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3/11/27/%e8%bd%ac%e8%bd%bd%ef%bc%9a%e3%80%8a%e9%a2%9c%e6%b0%8f%e5%ae%b6%e8%ae%ad%e3%80%8b%e5%8e%9f%e6%96%87%e5%8f%8a%e7%bf%bb%e8%af%91/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37秒。
  • 内存消耗 4.47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