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双亲(初稿)
首页 > 写作 作者:礼记 2023年12月28日 浏览:16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曾经,他和她来过这个人世间,他是我的父亲,她是我的母亲,他们相亲相爱,辛辛苦苦的把生育的三个子女抚养成人,并帮助三个子女,照看他们的后代。

他生肖属牛,2004年离开人间,享年68岁,普普通通的一生。她生肖属龙,2008年,68岁时撒手而去,极其平凡的一生。

回忆双亲,他们对子女百般呵护,给子女的,是一个温馨的家。父亲总是面带笑容,极少发脾气。母亲心地善良,辛勤劳作,爱子情深,甚而舍不得打发孩子做家务活。回忆双亲,他们的关爱是暖暖的,有时几乎达到了溺爱。记忆里没有挨过他们任何一个巴掌。

有些事情,终生难忘。

(一)父母不舍得独享肉,留给我

我读高中时,一个月从县城学校回家一次,有次爸爸妈妈非常高兴的告诉我,有个亲戚家搞养殖,送来些肉,他们没舍得吃,存放到村前的饭店了,趁我回家,给补补身体。爸爸去取肉,回来的时候空着手,满脸的无奈。原来那个时候村里经常停电,有时停的时间比较长,结果肉在冰箱里坏了,变味了,开饭店的大哥平时比较忙,也没注意到。

暑假里我给孩子们上德育课,提起孝道,讲到这个故事时,眼泪差点掉下来。在物资依然紧缺的八十年代,父母平时很少能吃上肉,就那样一直给我留着,最后他们自己一口都没吃上,想来心酸至极。

(二)父亲的尴尬

兄弟姊妹三人,我排行老幺,父亲逢人就说,就偏疼这个小女儿,喝羊汤的时候,只带着这个小闺女,这话不知道真假,也不知道哥哥姐姐听到后会怎么想,而父亲的偏爱,让我有时候就会任性,乃至让父亲遭遇尴尬。

有段时间家里没有种花生,我偏偏整天滴嚷着吃花生,特别是那种刚从土里拔出来,带着芬芳的泥土味花生,花生皮特紧实,剥皮时有点费力,剥开嫩嫩的果仁,细细咀嚼,甜甜脆脆,刚出土的花生,加上些调味大料,煮熟后,绵软香醇,另是一种美味。为着幼女的这个小小心愿,爸爸应该是考虑了很久,某次就带着我来到村北的庄稼地,说是转着玩,就看到爸爸左看右看了周边,低下身拔了一颗别人家的花生秧。我当时还没明白,是要“偷”鲜花生来给我吃。

爸爸刚把花生秧拔出来,没等的细看花生结果多少,种花生的人家,竟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过来了,真有点怀疑是土地爷爷化身呢。当然她知道爸爸人品不错,也以为是看错了人,要知道,农村庄稼成熟的时候,偷花生、偷地瓜、偷玉米的不在少数,那种情形之下,父亲急中生智,笑着说,我刚巧路过,拔一颗看看今年的花生收成怎么样?

时至今日,我想起父亲情愿自己“背黑锅”,颜面扫地,也没出卖他这个小闺女,不让别人知道他家有个馋嘴闺女,这就是无私无怨的父爱吧!

也就是从那次拔花生的事情以后,父亲就规定,我家里每年一定要种花生,或多或少,一定要种,为的是家里一直能有嫩花生给小女儿吃。

盼儿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成长的过程中,让父母失落,令父母无奈,也是常有的,回忆双亲,子女不争气时,他们给予的爱,是严厉指正,不能姑息的。

(三)父亲的瞪眼

小时候农村没有幼儿园,我则比较幸运,小学一年级前,赶上了第一批育红班,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大班。有次早上起床上学时,习惯的赖床喊妈妈,要她过来帮我穿衣服,应该是妈妈在院子里忙,大人孩子要吃饭,圈里的猪,拴在树下的羊,笼子里的兔子,院子里跑的鸡、鸭、鹅,都也等着吃食呢,爸爸听到我的撒娇,不知道是着急去上班,还是那天心情不好,严厉的瞪了我一眼,训斥到:“都几岁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我愣了一下,吓的大气不敢出,赶紧的穿好衣服,溜下了床。从那天起,我就每天早上自己独立穿衣服了。也许一惯和颜悦色的父亲,容忍我这个坏习气好久了吧,他的一次压制不住的怒火,浇醒了我,促进了我的成长。

记忆中,父亲的责备,也仅有那么一次,对于子女犯的过失,父亲有十足的耐性,老师般循循善诱的话语来教导说服。

(四)母亲的怒骂

带小宝回娘家时,想起母亲手擀的面条特好喝,就让她午饭做来吃。妈妈说我给你带着孩子,你先把面和好,都结婚这么多年了,也应该学着做些家务了。我想也是,端来面盆,舀上面,水往里面一倒,也不懂的加多少面需多少水,就下手了。妈妈说你慢慢弄,她抱着宝宝刚要出门,我举起黏满了面的双手,笑着让妈看,我咋弄啊,两个手都黏住了,拿不动了!或许是妈妈看到我的家务活如此失败,也许想起了婆婆的“告状”,当即气的大骂起来,情绪激动,音高八倍,我习惯了妈妈的慈眉善目,受了如此训斥,一时不能接受,把面盘往旁边重重一摔,当即回顶了一句,不吃了!妈妈看着她怀里因我摔打吼叫,受了惊吓的宝宝,不再说什么,默默的出门而去。我不满母亲的态度,故意好几天不搭理她,不给她好脸色看,还归结到以前让我只管好好学习,不让做家务,就啥也不会干,一时气愤难平。

后来我幸运的学习了孝道,领悟到要孝养父母之心,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无理,父母教导不到的地方,要给予理解,日常生活中自己要善于学习揣摩,不能让她们处处担忧。

诗经《蓼莪》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父母一辈子养育子女,其间历经多少艰辛劳累,无数忧思牵挂。

回忆我大学毕业那会,赶上国家不再工作包分配,茫然不知所措,一向怕热的父亲,冒着酷暑,四处求亲告友,低声下气,委托打听,我还抱怨他无能,不如同学的父母那样有本事,直接安排进事业单位。回忆我第一个工作单位,离家700多里地,交通不便利,母亲担忧幺女,牵肠挂肚,时常半夜里坐起,难以入眠。

回忆父亲正盘算着他的一笔退休补助金,买件流行的呢子大衣时,被我悉数拿去,交了单位改制股份钱,失落却从没抱怨过一句。回忆没有上过学,没有上过一天班的母亲,当我在一家不错的单位上班有些失意,欲辞职时,语重心长的安慰我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最终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回忆父母牵挂闺女和外孙,千里迢迢赶到,我却不曾为他们做一顿像样的饭菜。楼房面积小,父母晚上坚持睡地铺,实在不能好好的歇息。回忆父亲走的那年,母亲哭诉着说如果我的姊妹三人,有一个条件好些的,能让父亲继续住院的话,父亲不会走的那么早,悲痛绝望的话一度在我的心中留存了很久。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 ,入则靡至 。”一向健朗的母亲突然发病,溘然离世,才让我猛然意识到,以前种种理由,都是借口,参加工作后,探望父母的次数极其有限,后悔晚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兄妹三人的经济条件逐渐好转之时,父母却永远的离开了。睹物思人,看到父亲喜欢吃的糕点,爱喝的龙井茶,听到母亲最爱的评书《杨家将》,爱唱的戏曲《红娘》,多少次潸然泪下,没有孝敬父母的愧疚,更加的涌上心头。小家庭日子没过好,没足够的条件为父母购置他们心爱之物,却不懂的孝父母之心,还时常让他们担忧。

《跪羊图》歌词中写道:“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清明祭祖扫墓的日子临近,回忆双亲,泪湿衣襟。父亲母亲,不懂事的孩儿,向你们忏悔了,此生无能报答,来世还做你们的儿女,回报您们的养育之恩。

……………………………………………………………………

在人生的记忆长河里,很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淡忘或者完全没有了记忆,而很多事情,却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发生。

我从上初中开始住校,初中的时候,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回家,周日下午再返回学校,初中是第九中学,家距离乡镇近些,是步行来回。高中的时候也是住校,但是当时的第十九中学,现在更名为二中了,在县城,步行来回有些吃力了,高中的课程也多,基本都是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随着社会经济的日渐好转,高中的时候能用粮票买馒头和学校食堂的饭菜了,回家也很少需要带重重的大粮食包袱了,交通也便利了不少,可以坐车回家了。

《跪羊图》

父母恩德重如山

知恩报恩不忘本

做人饮水要思源

才不愧对父母恩

小羊跪哺

闭目吮母液

感念母恩

受乳恭身体

膝落地

姿态如敬礼

小羊儿

天性有道理

人间孝道及时莫迟疑

一朝羽丰反哺莫遗弃

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

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

多少浮云游子梦

奔波前程远乡里

父母倚窗扉

苦盼子女的消息

多少风霜的堆积

双亲容颜已渐老

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

多少浮云游子梦

奔波前程远乡里

父母倚窗扉

苦盼子女的消息

多少风霜的堆积

双亲容颜已渐老

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

为人子女

饮水要思源

圆满生命

尽孝无愧意

儿女心

无论在何地

给双亲一声感恩您

给双亲一声感恩您

往事父母种种关爱,记忆的闸门打开,往事历历在目。父母无私无求的爱,子女能做到的回报的确是微乎其微,感同身受。

摘录:

【白话】一片莪蒿长又高,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怜我的父母啊,生我养我多辛劳。没有父亲何所依?没有母亲何所靠?离家服役心含悲,回来双亲见不到。父亲是您生下我,母亲是您养育我,抚育我啊爱护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想要报答父母恩,恩德似天无以报。

**************************************************************************

在他们离开的这些岁月里,睹物思人泪满襟,梦里再见空欢喜。

我的父亲

我兄弟姊妹三人,我属于老幺,对于父亲,姐姐说他脾气好,几乎从来没发过脾气,对此我也有同感。

因为父亲脾气特好,妈妈还时不时的批评他,没有”大架,就知道笑“,爸爸退休前做过供销社的经理,妈妈认为虽然是个小领导,也要有”威严“,不能该板着脸的时候还那么“和善”。但是对于这种建议和”批评“,爸爸也是听过而后依然好脾气,“改”不过来或者说不会改。

………………爸爸买桃子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爸爸在供销社负责过采购,对物品的挑选上有眼光和经验,还是爸爸细心的缘故,总之我感觉爸爸会买东西,乃至于妈妈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农村大集,很多都是家庭妇女去赶集购物,我家里则爸爸负责逢集时家里物品的选购和补充。爸爸买来的东西总是满意几乎无可挑剔。

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如今,感觉多数的水果泛泛无味,而唯独想念老家集市上爸爸买回来的桃子和瓜果,为什么味道总是那么的香甜。

视女如掌上明珠,有求必应,爸爸对我的爱也是如此。小时候水果里面最偏爱吃桃子,每次都让爸爸别忘了从集市上买些桃,可是后来长大了才知道,爸爸对桃毛过敏,经过桃摊的时候,恨不得避之而快走,现在想想,小时候的我经常吃上甜脆的蜜桃,却不知道爸爸为此,”遭了多少罪“。我不懂事的时候,还抱怨爸爸为什么很少去帮妈妈去地里干农活,爸爸对玉米和麦秆和桃毛等这类植物,都过敏。关于过敏的难受感,有过敏原的人都会有所感受。

……………………爸爸带我去抓药

初中的时候,我体小瘦弱,不过还好,不是体弱多病。估计发育慢的原因,只是同龄人正常发育的年龄段,有些月经不正常,这事给妈妈说了,就又成了她的挂心事,但是妈妈的确属于女主内的家庭妇女,一切男主外的事情,基本都是爸爸来去做,所以就连这种看月经,女孩子感到羞以启齿的事情,也是爸爸带着我去”瞧病“。而那个时候看病的事情,总少不了麻烦我县城人民医院的六叔。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那时节看病也不方便,乡里乡亲,方圆几里大凡知道有在人民医院上班的医生,都千方百计寻求,我这滴滴亲的六叔,又是县人民医院小有名气的外科大夫,当然成了众乡亲”攀附“的救命草,但是对工作忙率的六叔来讲,老乡上门求援,也成了一种负担,甚至说近乎“骚扰”了。

我去县城瞧病,也是爸爸委托六叔,提前联系好了某个知名中医。于是有一天,从家里,爸爸用自行车带着我,来到104国道路边某个固定等车点,等去县城的公共客车。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也没看到有通往县城的客车过来,我不争气的哭了,疼爱我的爸爸虽然也很着急,但是一时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当现在我们看到几乎家家都有私家轿车,城际班车,顺风车、快滴车、甚至各种拼车,出行方便快捷的同时,估计想像不到,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还是十分匮乏,交通依然非常慢,几十里的路途出行也很很不方便。

在我年幼的心里,爸爸还是很有本事的,爸爸经常全国各地出差,为供销社选购物质,出门应该是他的强项,所以在我等车等的焦心哭泣的时候,爸爸心软了,为了不再等不知道几点才来的大巴车,爸爸打了个”摩的“,那个年代有摩托车的也很少,所以有的人专门用摩托车来载客做生意。

从等车的地方到县城,摩的也就用了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但是现在想想,应该大大超过了爸爸预算的开支,也许我们再等一会的话,票价便宜的大巴车就过来了。但是为了孩子们,父母什么都能舍得,而我们年幼时的任性,不知道给父母带来多少无奈呢。

也许爸爸妈妈更看重的是,带我看病回来,开了几包中药调理,说没啥事情,只是血虚而已。

………………爸妈的担忧,初二那年我动了小手术

初中的时候我和姐姐在同一个学校,七十、八十年代,小学升初中,都会刷下去一批孩子,所以我家族里的姊妹个个都能考上初中,也在村里算比较小有名气的。姐应该是复读了一年小学,估计上一年级的时候年龄也晚,不然大我4岁,初中的时候只比我高一级呢。我们读的初中,在当时是第九中学,初中里面的好学校之一,每周五放学后走路回家,周日再背着饭菜走路回学校。

应该是很多事情,人都会有自我感知,住校的我,有次无意中触摸到乳房上有个疙瘩,可以用手推来推去。疙瘩很明显,我慌慌的睡醒后,就赶紧去告诉我姐,后来我记得当时姐说她也很害怕,虽然那个时候的瘤不像现在听之色变,但是总是因为异样而心情错乱,我也是好几天听不见老师讲课,心里总挂挂着这个疙瘩,好容易挨到周五回家,姐事先告诉了妈妈。我犹记得当时的情形,妈妈正和邻居家的婶子一起忙着给我和姐姐准备下周带的煎饼,一边摊煎饼,一边开心的唠家常。然而姐姐告诉妈之后,她赶紧的过来摸我乳房上的疙瘩,然后母亲就不再言语了,也忘记了摊煎饼还是烧火,揪心而不知所措。

那个时候爸爸正在外地出差,当时的通讯工具不发达,没有手机,座机也极少,我也不知道妈妈是怎么通知爸爸的,总之,好像是爸爸出差还没到回来的时间,不几天,就惶惶不安的提前从外地赶回来了,赶紧的带我去医院检查,检查后很快就做了手术。多亏了我的六叔是县人民医院的外科大夫,他前前后后的给安排手术的一切进程,直到把疙瘩切除后,化验分析是纤维瘤,所有的人才放松了。当然我那个年龄不知道什么恶性和良性,只知道后来妈妈问我当时害怕了没有,我是无知者无畏,哪里知道什么害怕?但是这事,让爸爸妈妈着实担忧了很多很多。

回想当时,也要感谢那个年代的生态环境,虽然家里经济紧张,但是日常吃的粮食和饭菜,都是当今紧缺供应的有机食物,极少化肥农药,也很少各种食品添加剂,菜园里的井水都是甜甜的,捧起来就能喝,人身受到的”污染“少,所以也少各种恶性病。

……………………爸爸的奔波,大学毕业那年

爸爸在世的时候, 在我这个他挂在嘴边最喜欢的小女儿,对于他,却从没有想到过感谢、感恩这个词,甚至有时候还会抱怨他是个太普通太普通的人,不像其它人的爸爸,是大领导。

大学毕业那年,不知道是年轻还是性格的原因,毕业后,我不会像现在自己的孩子那样,投简历,去人才市场,自己去找工作,反倒回家天天大门不出,还羡慕那些同学,有的去了财政局,有的去了银行,有的去了广播局,为什么别人都有一个有本事的,做领导的爸爸和亲戚,为什么我的爸爸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我毕业的时候,爸 爸已经退休在家了。

心里愤愤不平,为什么我在大学里的学习成绩那么好,那些成绩不如我好的,能进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单位?想到最后,就愈加郁闷天天在家蒙头大睡。

回头想想,当年由于我的任性和无知,给爸爸带来多少的心里负担。”望儿成龙,望女成凤“,我这个从小学初中,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的孩子,家里人骄傲的对象,高考的时候却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高考给我的是压力,给父母的应该是“颜面扫地”,而这些,他们却丝毫没有责备过我。当我有幸考入大学之后,我的好学,大学里的一等奖学金,再次让父母高兴,可是大学里学习的理论知识,竞让我这个优等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社会上的”真实工作“,毕业了,却是茫然不知所措。

我却不知道,爸爸在我毕业的那个炎热的夏天,在我天天在家闷头不出的大热天,和哥哥到处奔波,访亲问友,到处为我打听工作。其实我知道爸爸身体的原因,又怕冷又怕热,他大热天是很少很少出门的,但是为了我,他不知道奔波了多少地方,最后终于在一个老乡的大力帮助之下,找到了一个当时来说,效益不错的国营企业。也算给我这个不懂事的闺女的完成了一件大任务。

当我后来慢慢思想相对成熟,学会自己打拼,自己投简历,自己进修,寻求到自身感到相对理想的工作单位时,感觉刚毕业的我,不知道当年为什么会那么的无知?也愧对初中时学校颁发的地级市三好学生,大学里颁发的三好学生荣誉。在我反倒成了嘲讽的一面,空有知识而无社会能力。

后来母亲经常抱怨我说,我毕业的那边,我们当地的县城,响应国家政策,还是会给大学生安排工作的,一般都是去机关事业单位,不需要像当今社会这样千军万马去过独木桥参加国考等,那个时候大学生还是国家相对缺少的,只不过要等机会,一般要在家等半年左右,我的堂姐晚我一年中专毕业,也是在家等了大半年,去了工商局上班。母亲后来在我成家后甚至骂我,死妮子,天天在家闹脾气,不愿意安稳的等分配,看看现在混的啥?!抱怨,是因为爸爸当年求爷爷告奶奶,为我好不容易谋到的国营企业,几年后倒闭了。就算我后来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进了当地的报社,小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慢慢改善,母亲仍然还会说我当年的种种坏脾气,在母亲的心里和大众心里,当然是在机关事业单位旱涝保收,铁饭碗稳定的。这是后话。

对于爸爸,我不知道在我大学毕业那年,为我工作之事,受了多少累,甚至有多少的委屈和难堪,记得母亲那时候着急起来,也叨叨他遇到事情不会求人办事,不会说话等等。这其中的汗水和辛劳,我这个他最喜欢的小女儿,给的打击最大了吧。

父亲的一生,普普通通,2004年的正月十九,在从医院住院回来后的一周,他离开了他的家人,永远的走了。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写作路上之一(今日随笔)
废寝和忘食
清明时节忆双亲(初稿)
本文作者:礼记     文章标题: 清明时节忆双亲(初稿)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3/12/28/%e7%88%b6%e4%ba%b2%e5%81%8f%e7%88%b1%e5%b0%8f%e5%a5%b3/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35秒。
  • 内存消耗 4.52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