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
看过了《弟子规》第24条之後,接下来我们要扩展我们的心胸。怎样扩展?就是要有慈悲,要有爱心,对待世间的一切众人,我们要怀着这样的爱心来对待一切众人。所以,接下来讲的就是【泛爱众】。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这个「众」,我们这里讲的是众人;除了人之外,你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这个世界就更为美好了。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一条也指出来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仰天一看天空,你我都是一样的;我们站在地上,都是同一个地球上面,所以人应该要彼此的珍惜。尤其最近科技的发达,交通的便捷,人与人之间往来互动更为接近,地球就快要成为地球村了。所以人与人之间更应该和睦共处,族群与族群当中也应该相互的包容,相互的尊重。不要认为我这个民族比较优越,我的家庭也比较富有,就有那种侵略别人之心,轻忽别人的心态,往往都是纷争的开始。所以人为什麽会有争斗,就是彼此不能包容,彼此不往来,彼此不互相尊重,才会引起这样的争端。假使人都能互相的包容,从个人开始做起,家庭一定幸福美满,社会也会一片祥和。
我们如果能爱护一切动物,爱护一切花草树木,我们每天早上起来,看到天空的云彩,我们会感觉大地非常的美。我们再看这麽漂亮的花草树木,我们看到大自然这麽美,看到花长得这麽漂亮,我们内心也都会觉得非常的喜悦。我们再看看动物,天空飞的,我们听到鸟儿在唱歌,我们听到植物上面的虫鸣,我们是不是也会觉得很安心,很宽慰?所以在此地,如果我们能把爱心扩展到动物,也能爱惜一切动物,爱惜世间的一切植物,爱惜这些花、这些树,人间一定会更美好。人看到这麽好的环境,生活也会更为完美,更为幸福。
【行高者,名自高。】
这里就讲到一个人为什麽会受到别人的推崇与尊重?就是那一个人品德涵养都很好,他足以服众人,大家看到他的言行,他的举止,就会从内心不由自主的敬仰他、尊敬他。为什麽?因为他有德行,有修行,有涵养。所以这也告诉我们『行高者』,就是内涵、品行,你的品德。品德修养到达一个程度,一个修养很高的人,他的名声、他的威望自然相对的提升。这种从内心发出来的敬仰仰慕之心,不假外力,不是说他用权势来希望大家能服从他,敬仰他。
『人所重,非貌高』。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值得尊重,不是他长得好看,也不是他有权势,他有财位(有财产有地位),不是的。因为那种是假的,真正从内心仰慕是不容易的。就好比颜回赞叹孔老夫子,他就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你看老师他非常的高昂,为什麽?他的内涵、他的品德、他的修养都是那麽高,那麽雄伟。为什麽雄伟?因为他的德行、他的威严会让我们不自觉的景仰他。所以此地也提到了,一个人要受到别人的尊重,一定要从内心做起,你才有办法以德服众。
【才大者,望自大。】
这里就讲到一个人有才德、有才学,有真正的学问,这些才德随着你学问的提升增高,你的声望也会随着你的内涵而提升。为什麽?世间人都很希望拥有良好的老师,你有这样的才学,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人所服,非言大。】大家除了羡慕你的才学之外,同时也很敬佩你有这麽深厚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知识,知识的话,我们一看就明了。学问是有真实的实学,这些实学散发出来,你的言行、你的举止都会很令人敬仰的。所以这里讲人之所以能服众,不是他讲话大声,也不是用权势能压迫的,而是自自然然你有那样的真才实学,有那样的道德涵养,你才有办法令所有的众人推崇於你,敬仰於你。
所以此地就告诉我们,人要好学。尤其领导人物或者老师,我们都要知道自己一定要不断的提升,才有办法作育英才,你才有办法在团体里头、团体当中领导众人。自己千万不能有偏颇,行为方面更要谨慎;不能谨慎,不能廉洁,那你就没有办法领众,更不可能有办法服众。不能服众,我们就晓得,这个团体随时都有瓦解的可能。所以这里再再告诉我们,我们的品德要光明正大,才能赢得众人的服从。
【己有能,勿自私。】
这里也提到人不能吝财。财有两种含义,一个是自己的才能,一个是钱财。当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吝於自己的才华布施。如果你有智慧,你有能力,应该帮助一些没有能力的人,希望他们也能在这一生愈来愈好,能帮助别人解危,能帮助别人解决社会上的困扰也好,财物上的施舍也很好。总而言之,这里告诉我们,你有能力,不管是什麽样的能力,只要是好的,我们都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财富,适时的帮助别人,都是中国传统的美德。
今天社会上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很主动的帮助别人,我们读到《弟子规》之後,衡量自己,如果你真的有才学、有才德之人,应该要站出来为这个社会多做一点事情,这样才能挽救社会颓败之风。
『人所能,勿轻訾。』
这个「訾」就是轻视、鄙视。有些人看到别人好的一面,他不愿意赞叹,也不愿意有成人之美,反而会落落的批评,有什麽了不起,我也行。有道是「文人相轻,同行相忌」。很多人都因为面子问题,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往往不但不赞叹,反而还要多加以批评两句,这个也是人的通病。有这样的毛病,检查看看,这是经常很容易犯的过失。我们读到这一条也要很谨慎的想一想,如果有的话,及时的改正,我们会更好,这个人生会过得更好。
因为妄加的批评,旁人看了,他会认为你是一个贡高我慢之人。我们也晓得,「谦受益,满招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我们最忌讳的就是自傲自满,自傲自满的人就没有办法与众相处。不能与众相处,这个人生就没有什麽意义,因为你都没有朋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中的互动,我们一定要有成人之美的这种心胸,看到别人有能力,应该赞叹,能再加以帮助,那是最好不过了。
【勿谄富,勿骄贫。】
这个『勿』就是不可以,『谄富』就是去巴结富有之人,或者有权势之人。『勿骄贫』,也不要骄傲,贫贱也不要难过。这里告诉我们,当我们生活好一点,我们不要笑贫,不要轻视这些贫穷没落之人;我们如果贫穷,处於贫穷,我们也不要去巴结有权势之人,没有必要,人生活在世间应当坦荡荡。这里也告诉我们,要有志气,要有气节,有道是素富贵安於富贵,素贫穷也安於贫穷当中。
我们讲世事无常,人环境的好坏,可以说风水轮流转。今天你看到甲非常的得意,焉不知十年之後,甲可能落魄难堪都说不定。所以人要珍惜现今所有的环境,当你有地位、有权势的时候,千万不要仗势欺人;我们贫穷的时候也要有志气,一定要发愤图强,不要有那种自卑的感觉,一定要努力向上。你能努力,自然能改造自己的生活,自然能改造自己的命运。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珍惜;你不懂得珍惜,轻视别人,同时别人也会瞧不起你。你今天富贵,哪一天你落寞了,别人一样的也会瞧不起你。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想一想,我们应该要珍惜。富贵的时候,不忘要多施舍;贫贱的时候,不忘自己要好自为之,要努力自强不息,自然能改造环境。
『勿厌故,勿喜新』
这一条就更重要了。人追求美好的,都是一般人的习性,看到好的就想要,我也希望能拥有。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我们的欲望就永无止境。所以有一句话说,「喜新厌旧」,这可以说自古以来,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习性。对物品来讲,如果不能珍惜,不能爱护一切的物品,追求物欲就会愈来愈深,这样对我们人生也是很不好的。为什麽?因为无止尽的欲望会带给你很大的痛苦,当你入不敷出的时候,这个时候怎麽办?已经养成这麽奢靡的习惯,要回头都相当的难。
所以从小我们也要告诫子弟,要爱惜一切的物品。尤其年轻人,最喜欢追求时尚,流行什麽一定要赶上这样的潮流,这个也是相当不好的毛病。子弟有这样的情形,做父母的一定要告诫之。当然最主要的,父母本身就不能有喜新厌旧这种心态,这个非常要不得。
除了物品之外,人与人相处也更要注意不能喜新厌旧。我们晓得现在的家庭,有很多家庭为什麽会破碎,都是源於家庭父母当中,有一方有外遇,所以把原本幸福的家庭就这样给搞破碎了。抛弃子女,抛弃妻子,弃妻弃子都不应该,弃夫弃子也同样的不应该。为什麽?家庭的建立很难得,家庭的幸福更是难得,我们不可能把这麽幸福美好的家庭,就是在於自己一时的喜新厌旧,一时的贪欲,然後造成破碎,这个非常的要不得,也是造作极大的罪恶。
为什麽?当一个人被抛弃,不是他一个人而已,还有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子女,伤了多少人的心,可以说是非常的伤心。想一想子女在这麽小,他就失去了亲情,可能没有父亲,可能没有母亲,这也是天下最悲哀的一件事情。在失去家庭的温暖之後,长大如果在外面为非作歹,父母的过失就更大更大了。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有很多青少年在外游荡,有很多青少年在外不知要迷途归返,不晓得应该赶快回头。我们探究他背後,都是有一个身世凄凉的家庭背景,原来都是得不到亲情的照护,从小疏於管教。在家庭失去温暖之下,子女肯定没有办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一切社会安定的关键所在,为人父母的要珍惜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庭,我们不要轻易的让这个幸福的家庭破碎。
夫妻当中含有极重的情义,什麽情义?想想看,婚前两情相悦,才有可能结合成为一个家庭,结为夫妇。婚後彼此互相努力,建立这个家庭,买了家,安置好一个幸福的窝,彼此都有恩德,这个叫恩义,夫妻之中这个恩义我们不能忘记。还有一个,夫妻里头还有信义,婚前彼此信誓旦旦,山盟海誓,想想过去的这些誓言,如今摇身一变统统忘记了,夫妻之间的三义都不见了,情义、恩义、信义都不讲了。所以,现在有这麽多的家庭破碎,看了实在是非常的难过,尤其无辜的下一代更是可怜。所以为人父母的,我们要想一想,我们所作所为是不是影响重大。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倾向,自己要反省一下,想一想它的危害、它的影响有多深。
所以,当我们读到『勿厌故,勿喜新』的时候,自己也要反躬自省,在物质上面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毛病?在与人相处,在感情方面,我们是不是也有喜新厌故的这种心态?这是非常要不得的,一定要及时回头,悬崖勒马,一切还是来得及挽救的。
【人不闲,勿事搅。】
这里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我们会忽略很大的一点,哪一点?经常只有顾到自己,不能替对方着想。譬如说我们要找人讲话,要找人帮忙,我们如果没有注意对方是不是有空,然後就请人帮忙,就跟别人讲话,往往对方碍於这个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讲。所以,在此末学也深深感受到,从以前服务於公职,或者後来从事教职,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扰。对方不知道你很忙,虽然看到你手上很多工作,但是他就喋喋不休,他就要找你讲话,明明我们在思考,但是没有办法。碰到这样的人,怎麽办?心里只有默默的希望他能看到我这麽忙,赶快的离开。有时候,我们正在思考的时候,正在做事很忙的时候,又接到电话,这个电话偏偏对方又跟你讲了很久,有时候不好意思跟他拒绝,往往也会带给自己无限的困扰。
所以,每一次我讲到『人不闲,勿事搅』的时候,我会特别的告诉学生,当你看到别人很忙,千万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不要再找他的麻烦。「勿事搅」,就是不要再麻烦他做其他的事情,不要让别人更忙。同时,我也告诫所有的小朋友,当你要打电话给亲人、给朋友,我们也要特别注意看看时间,是不是已经吃饭的时间到了,或者人家在休息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不要在这个时候打电话给别人。即使你要打电话,你也要问一下:请问你现在有空吗?不要电话拿起来,就拼命讲个不停。人有时候是很忙的,但是碍於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绝。
所以在电话当中,我们也要建立一个新的观念。我们打电话给别人,除了问候之外,如果要长谈,要细讲,要聊长一点,希望也能问一下对方有没有空闲。过去的学生,他们知道我都有这样的习惯,所以他们打电话来,通常都会先问:请问老师有空吗?如果他的问题比较长,我都会另外安排时间,请他什麽时候再打来,方便的话就那个时间打来,这样才不会互相的影响,所以这个也是很重要的礼节。希望每一个人在读到这一条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烦。
『人不安,勿话扰』。
我们看到一个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们也不要再去找他讲话。这个「话扰」就是再去找他讲话,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这个事情找他帮忙。有很多人非常有爱心,听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赶紧去看他。我们晓得,病人他在生病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存他的体力,而且他非常微弱,正是需要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一个接一个去探望他,这样只有叨扰他。等他好了之後,我们再去看他都不晚。
所以当我们要做,要需要人帮忙的时候,眼睛一定要仔细的瞧瞧,对方是不是很忙;很忙的时候,我们连跟他讲话的时间,我们都尽量的要避免,更何况要找他帮忙。人不安的时候,我们看到人生病,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应该也要让他有好好休息的时间。
也有一些小朋友,他们会跟我抱怨哥哥姊姊经常欺负他。我就问他:为什麽你会被欺负?我会说:是不是哥哥姊姊在做功课,你去吵他,你要他陪你玩?他说:是。我说:你这样就犯了《弟子规》这一条人不闲,你去事搅。你看到哥哥姊姊正在用功读书,你去吵他,要他陪你玩,你就是不对的。如果你能看到哥哥姊姊他很忙,然後你不去吵他,你就是好弟弟。你可以跟哥哥姊姊讲:等你功课忙完了再陪我好不好?千万不可以吵他。孩子在听到这样的讲解之後,往後吵架的机会就降低了,因为他也懂得替哥哥姊姊着想,功课为要。当他功课做完了以後,做哥哥做姊姊的再陪弟弟玩,这样才对。而不是看到哥哥姊姊一回来,就抓着他不放,要他陪你玩。
所以孩子小小的年纪,你这样讲道理给他听,他往往都能接受,而且也能改善。大人这一点看到别人不能替对方着想,就是看到人就想请人帮忙,这种习惯也要改正。为什麽?有时候人很难开口拒绝,可是自己又很忙,又很矛盾。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与人相处应该要怀有经常会替对方设想的这种心。
人与人交往贵在能知心,也贵在能替对方设想。这一点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善於观察我们周遭的人事物,不要经常的去叨扰别人。你要叨扰别人,要请别人帮忙,也要看看对方有没有空闲。要找人讲话,我们也要想一想,这个话该不该讲?有没有必要讲?看到别人没有这样的心思陪你讲话,我们也要及时克制自己,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很高兴很快乐,一定要急着跟朋友分享;一定要看状况,这样才好,同时也不会让别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人有短,切莫揭。】
人跟人相处当中,互相看到对方的不是,互相见到彼此的缺点,这是很经常的事情。我们看到别人有缺陷、有短处,『切莫揭』。这个「切」就是真实的,很真切的,一定要切记;「莫」就是不可以;「揭」就是把人家讲开,把人家传开。我想每一个人,他都有弱点、有缺点,这些缺点跟弱点也是最不愿意让人知道的。所以当我们知道对方有缺点,我们不要像传声筒一样,到处去讲别人的这些短处,非常要不得。你会讲别人,同时也要记住,别人也会讲你;你怎样讲别人,别人也会以牙还牙对待你。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人要有包容别人的心量。看到别人有短处、有毛病,不要去传,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可以说是相当缺德的。
『人有私,切莫说』。这个「私」就是隐私,也是不可以说,一定不可以说,「切莫说」。在人与人相处当中,我们也不免会有一些朋友,他过去曾经遭到一些痛苦之事。当我们知道他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不愿意人家知道的这种隐痛,我们晓得了,也应该替他保密,不可以去讲,讲了以後他的伤害会更深。除了这个隐私之外,有一些事情不应该让当事人晓得的,我们也不应该去传述。
『人有私,切莫说』
举一个例子来讲,一个朋友曾经这样说到,他说有一个医生,他看到这个病人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可以说在数日子了,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所以,他就跟这个病人说:你可以回去了。这个病人的年纪也不小了,当医生跟老伯说:老伯,你可以回家了,从此以後你就不用住院了。他的含意就是说:你过世了以後,你永远就不会到医院来了。这位老伯就这样回去了他的家里。因为医生的这一句话,给这个病人产生很大的信心,他说永远都不用来看病了,不用再住院了,所以他非常的高兴。
事隔一两年之後,这个病患觉得自己就好了,他想说经过一两年再回来复诊看看。这个医生看到这个老伯,就非常的惊讶说:老伯,您怎麽又来了?这个老伯就讲:我来看你,因为你以前说我已经好了,可以回家了。回家之後,我就非常的高兴,对自己很有信心,就这样慢慢的调养。经过两年之後,他认为应该再来医院检查,看看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这个医生就告诉所有医学系的同学,他说医生的一句话,往往可以让病人燃起生命的希望。因为他没有把真相告知这个病人,所以病人也不晓得自己的病这麽严重。由此可知,很多的病都是因为心理作祟被吓死了,不是他真正病死的。所以当别人有隐私,不应该让他知道的时候,我们也要替他保密。这是一个故事。
有一次有一个医生朋友,也讲到类似这样的故事。他就讲病患甲乙两个人,病历的诊病单开错了,甲是胃炎,乙是胃癌,两个单子给错了,结果真正胃炎的人就转换成胃癌,真正胃癌的人他看到自己不是癌症,原来只是胃小小的发炎而已,结果两个人的命运就不同,一个活得很好,一个很快就病死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对於别人有隐私不应该让他知道,或者我们知道的也不应该替他宣扬,这样会造成别人很大的伤害。後头我所讲的病情,我们也要注意病人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打击,这样的事实,我们也要替他隐蔽起来,不要让他了解。
曾经在亲朋好友当中聊天,也听到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一个人,他的父亲得了肺癌,他们不想让父亲知道他得了癌症。所以当医生诊断证明开给他们的时候,家族就开了一个会议,认为应该给父亲过一个很安详很快乐的晚年,不希望他在医院里头折腾。所以就把这个「癌」字去除掉,把它用立可白涂掉,改成炎,发炎的炎,再去影印,就拿给父亲看:爸爸,你是一般的肺炎,我们回家疗养就可以,吃吃药打打针就可以。
经过几年,两三年,父亲也真的是很快乐。子女知道父亲的病已经相当严重,但是不愿意让父亲在医院里头做很多化学治疗,或者痛苦的这种试验,他们不愿意。父亲在这两三年当中也过得很快乐。有一年过年,他就自己跑去给医生看,因为精神不错。医生就跟他说,你已经癌症末期了。结果来不及了,因为家人没有陪同他,这个父亲知道以後,心情大受影响,隔了几个月就走了。
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我们晓得当有一些隐私,不能让对方知道,我们肯定要替他保密,不要让他知道是在保护他。尤其是这个病情,为人子女的,我们如果晓得亲戚朋友当中有这样的人,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事实的打击,我们一定要替他隐蔽,不要让他晓得。看到别人,或者听到别人有痛苦的隐密,有隐私,我们更不应该去跟别人宣扬,这是非常要不得的,很损阴德的一件事情。
【道人善,即是善。】
这里也告诉我们一定要隐恶扬善,我们把善良的一面多推广,这个社会会更美好,就是善,我们能讲人家好的这是好事。为什麽?当别人知道的时候,他们心生效法之心,就是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把这个善的一面更加的扩散。人人能行善,这个社会不是更好吗?
『人知之,愈思勉』。「人知之」,就是善的一面,当别人晓得以後也会很高兴。「愈思勉」,如果当事者他听到自己的善事传开之後,他自己也会警惕自己,自己会更再接再厉。因为人都有向上提升的欲念,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不断不断的向上提升。所以当我们行善,如果别人晓得也没有关系,我们更应该警惕自己,再接再厉,再做得更好。
但是不能有那种为善人知,为善就是要大庭广众都晓得自己为善。我们要晓得,为善不欲人知是最好的。当别人把你的善传开之後,我们更要谨慎自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求诸己,希望自己能更好。所以「人知之,愈思勉」,当这些善良的一面、好的事情传开之後,肯定会有很多人来效法。
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你能把孝悌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有感受,他会起而效法,来行孝,对自己父母孝顺,这个就是好事一桩。所以,人不要忘记,看到别人有好的一面,我们一定要赞美,我们要把善良的一面更要加以发扬光大才是。
【扬人恶,即是恶。】这里就讲到如果不能扬善,专门把不好的事情张扬出去,就是恶。为什麽?因为把不好的传出去以後,人心惶惶,而且说不定你传的又不是事实,如果让别人误以为真,信以为真,那更是要不得。
『疾之甚,祸且作』
所以你把这些不好的事情传开,传得很快的时候,「疾之甚」,这个恶事传得特别快,「祸且作」,有时候会招来很大的祸害。所以,人一定要记住,看到不好的事情、看到不对的事情,我们要想一想,三思而行。尤其当今的媒体传播非常的快,传得愈快,伤害可能愈深愈大。所以,看到不好的要记得三思而行。隐恶扬善自古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美德,在现今社会里头,我们更需要隐恶扬善。
【善相劝,德皆建。】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我们都晓得人与人之间,好朋友当中,我们见到朋友有过失,我们理所当然的都会劝他两句;夫妻之间,我们看到对方有过失,做太太的或者做先生的难免我们也会劝他;看到子女有不对的地方,做父母的肯定也会来教导他。这一条就告诉我们,『善相劝』,这个「善」要特别的注意。我们都知道规劝别人,可是这个「善」就是你要有善巧方便。
今天为什麽很多人不能接纳别人的规劝?有两种原因,我们不能不晓得。第一个,规劝的人,他的态度、他的语气很强势,就好像指责说:你不可以这样,你错了,态度不能圆融。第二个,就是对方他接受你这样严厉的态度,不是很好的口气,他不能服你,他认为你这样讲我,我偏偏不改。所以此地讲「善」,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我们想一想,跟我们最近的亲人,如果不是父母就是子女,再不然最近的就是夫妻。为什麽会吵架?吵架的原因,不外是听了口气很不好,听了很不舒服。为什麽会不舒服?就是对方在指责过失的时候,往往态度语气相当的不好,令对方受不了,所以两个人才会吵架。这里就提到人与人之间,如果在规过劝善的时候,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抓到适当的时机。你如果没有抓好这个时机,这个时间抓得不好,让他很难堪,让他觉得很难为情,就会伤害到他的自尊。
【善相劝,德皆建。】
每一个人都很讲求自己的自尊,都很讲究自己的面子问题。所以一定要记得,当我们在劝勉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对方他接受的程度有多少,一定要衡量,然後再尽我们的力量来帮助他,来规劝他。同时,一个人如果有真诚之心想要规劝别人,我们说「诚於中而形於外」,这个时候你的语气、你的态度一定是非常虔诚,一定能感动对方会察觉说:我这样的确是过失,很感激你的劝勉。如果我们用强势、很威权的这种态度来劝勉别人,有时候反而没有办法达到规劝的目的,而且还结了怨仇,还怀恨於你。你这麽凶,给他没有面子,给他现场难堪。
所以我们读到这一条,不要很高兴看到别人有过失,就赶紧去跟别人讲,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尤其夫妻之间,夫妻俩人的对话,往往都是家里子弟学习的对象。你能委婉互相尊重,子女在讲话,他的语调也会跟父母一样轻声细语。如果父母之间有过失,彼此是用很严厉的这种言语来指责对方就不对。
所以在此地,你能「善相劝,德皆建」,这个德就是我们自性里的性德,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德行,肯定都能有改过向善的这种本能,这种德行。因为我们後天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原来所有的德行,没有办法发挥出来。所以在此地,它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真是好朋友、亲人是应该要讲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可以不讲,我们不能见死不救,看他一步一步的堕落。如果你见死不救,你不愿意规劝,这里就讲你就没办法建立你的德行。
「德皆建」,就是双方都能树立很好的德行。从历史上,我们前面已经讲到唐太宗跟魏徵,像这样的皇帝,开阔的胸襟,能接纳建议大臣对他的规过,可以说相当的难得。贵为皇帝都能如此,我们想一想,我们今天的身分地位,是不是更应该学习他们这麽宽宏大量,这麽大的胸襟。我们在劝别人,在劝人的时候,自己也要想一想,用怎样的言语,用怎样的态度;如果你能比喻,用譬喻的方式,往往收到的效果更高。
『过不规,道两亏』
如果你看到他日益在造恶,你见死不救,你不愿意帮助他,就是「道两亏」,两边都有亏损。一个是一直往下堕落,他的道德日益沉沦;另外一个,你眼睁睁的不愿意帮助他,这样也不对。所以「过不规,道两亏」,你没有规劝别人,别人不懂得改正,这样也是有失为人的本分。
在此地也要提出一点,这也是很多家长都纷纷反应的;也就是说,如果父亲在教小孩,他比较严格,做母亲的就在旁边搅局。什麽叫搅局?就是爸爸口气比较严,妈妈就在旁边鼓噪说何必这麽严格,让小孩有所依恃,让小孩觉得你们大人都没有办法一致,所以他就有恃无恐,这个也很不对。当有人在劝教子女,或者在劝勉别人时候,在旁的人应该要先回避一下,千万不要破坏当时的教诲。因为教导子女,非常忌讳一个严格的在教,一个很宽宏大量的在旁鼓噪,这是很不好的。
记得小时候,邻家有一对婆媳相依为命的这户人家,子女也有几个,当时男主人在外工作,只有剩下婆媳二人。这户人家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最後我们看到他的子女长大之後,都相当有成就。每当媳妇很严格在教育她自己的小孩的时候,甚至会揍他、打他,做奶奶的会回避到一旁。等孩子被打完,被教训完之後,祖母她会出来牵着孙子说:你刚刚就是因为犯错,犯错母亲打你是要你好,把你打醒,因为你做错事情了,打你一次,你永远记住这样做是错误的,她是要你好,将来不要变成坏人,将来你会成为社会上贤良之人。有这麽贤明的奶奶,所以我们看到这户人家他的子女都相当有成就。
所以为人父母的,当你夫妻两个人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应该要协调要同步要一致。做为爷爷奶奶在旁边如果看得心疼,就应该要出去回避一下。当然做父母在严厉教导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谨慎小心。为什麽?你打他的时候,我们也要打安全的部位,不可以打要害,这样反而会有意外,或者意外的灾难发生,那就真的是遗憾终身。
所以「善相劝」,我们两方的品德都可以树立,因为我们可以渐渐的切磋而提升。不过在此地还要再郑重的叮咛一下,善巧方便它的重要,才能达到劝解的效果。如果你没有善巧方便,这个效果可能没有办法达到。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这一条也跟我们切身生活,有相当大的关联性。从最接近的日常三餐,吃饭的时候,我也曾经这样问学生:碰到你喜欢吃的菜,会不会一直往自己的碗里装?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小朋友都会说:会。为什麽?他想到的只有自己,他觉得今天的菜很好吃。爷爷奶奶也说:好,那你尽量吃。小朋友从小没有人教,他就知道:我只要喜欢,我就可以多拿,我就可以多吃。殊不知,这样给他树立了很不好的习惯,他不懂得我们在取拿之间,我们要观察周遭是不是别人没有用到,别人没有吃到?因为小朋友现在每一家每一户都生得很少,在家里就是一块瑰宝一样,像宝物一样,所以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从小他要吃的,他要用的,全部都满足他的欲望。
所以在这一条,我们看到周遭现在的人,对於取舍方面,往往不懂得人与人之间要讲义。「贵分晓」,就是说你在取与当中,你在拿还有施与的时候,你必须要明白个中的道理。什麽道理?取用当中要讲到这个「义」字。为什麽要讲义?如果你今天很自私,只有自利,你就不懂得还有别人。我们要晓得,如果你都自私自利,别人也是自私自利,这个社会会变成怎样的社会?一定是你争我夺的社会。所以我们看到现前的社会,我们也晓得这一条很多人不晓得。不晓得从小就要告诫子女,要养成多给与,少取用,少为自己而取用。
『与宜多,取宜少』
「与」就是给与,给与别人要多一点,自己占有少一点,自己不要有占有的心。所以我们看到这条,我们就想到人要有布施的心,当你面对很多种的物品或者钱财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第一个就能分辨我可不可以拿?我拿了以後会有哪些後果?首先我们要建立这样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晓得在社会上,从事一些比较特殊行业的这些人,往往会有很多人巴结,会有很多人送礼,甚至於走後门。当你看到有很多钱财横亘在你前面的时候,这就是考验我们廉洁之心,我们的操守。
所以,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君子跟小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义跟利而已。讲义的人,他会觉得我取用当中,我是不是得宜?是不是对的?如果不对的话,当然不能取。所以,这里我们如何来从小教育子女?有一个朋友很善於教育自己的子女,譬如说吃饼乾,吃水果时,他就讲四个孩子当中,一包里头一个人只能吃两片,不能多。所以小孩从很小,他拿着饼乾不是自己拿着一包。跟我们现在看起来,有很多小孩父母给他就是一包,他独享,分给别人不愿意,因为从小就没有这种给与得多,自己取用得少,没有这样的观念。这个朋友,他从小朋友很小,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教他。
水果如要削皮的,就教他怎麽削,削了之後他可以多吃一片。为什麽可以多吃?因为他多付出了劳力。所以他说他们家的小孩,从小就养成吃东西一定是均等。对待别人也是一样,不敢多取。如果有剩下,一定是再把它封起来。做父母的也没有比较疼爱哪一个,谁要求多吃一片就给他。当然这些孩子有这麽良好的父母教诲,长大也都很有成就。
所以有很多生活的小细节,生活的这种规范,从小父母就要让他建立起正确的观念。我们也晓得,施与愈多,你所得到也愈多。所以古人有句话说:舍得愈多,所得的也愈多,你得福更多。所以,舍得、舍得,舍了就得。为什麽?当你在施舍当中,你就跟人家建立结交了很多善缘。如果将来你有困难,这些朋友肯定也会帮助你,也会回馈於你。所以此地也讲到,当我们心胸能开阔的时候,我们给与的更多,我们所获得的相对也会更多。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这一段也是跟我们日常生活很有关系。尤其大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我们也会特别感受到,明明很不想这件事情落到自己的身上,偏偏别人就会丢给你。我想很多大人都普遍有这样的感受。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将加人』,当你不管是言语或者事情要加诸於别人,譬如说你将要批评别人,要说别人不是的时候,你想一想。想什麽?想一想对方,他是不是愿意接受你这样的批评?你这样讲他,他会不会难过?如果你自己是他,你肯定会难过。想到这里,就应该赶快停止。
『己不欲』当你自己也不愿意别人这样来对我的时候,就要及时的停止。不管事情也好,言语也好,我们都要三思而後行。「将加人,先问己」,平常我们都忽略了。为什麽忽略了?因为我们经常没有这种反思的举动,往往看到就讲,往往看到了以後就加诸於别人,让别人痛苦,我们没有感觉。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往往人都会忽略,我讲完就算了,从来不去考虑它的後果是怎样的。所以这里也特别提醒到我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每一个人都不希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言语加诸在自己的身上,以同理之心,我们就要想到别人的感受,也不应该这样加诸於别人。
【恩欲报】
这里就讲到我们人要懂得感恩。能感恩的人,他内心经常会觉得很满足,觉得世间的人对他都很好,他生活的环境也会一片的祥和。为什麽?他感激所有的人对他好,他也感激世间种种的环境都是非常美好的。这里也告诉我们,人要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头,不要活在愤愤不平、经常抱怨,不能活在这样痛苦的世界里头。
所以,这里提到『恩欲报』。简单的讲,就是谁对我们有恩,我们一定要有感恩图报之心,一定要报答他,不可以忘恩负义。我们想一想,现代的社会,几乎是忘恩负义的社会,几乎可以说是这样的。当然好人还是很多,可是比例的确是太少了。我们想一想,这一生当中,我们拥有这样的身体,谁给予我们的?父母。如果没有父母从小这样辛苦的把我们养大,我们就没有今天。再想一想,我们能有这麽良好的生活条件,每天快快乐乐到学校去读书,谁给予我们的?就是师长。你能明理,谁教导我们的?也是老师。这些学校谁盖的?就是国家。我们再想一想,今天有得吃,有得穿;吃得好,穿得也好,又是谁的功劳?就是很多人集体起来一起努力所得到的。
所以在佛法里头讲人有四种恩德,我们必须报答,而且这个恩德对我们非常非常的大。第一个,就是父母之恩;第二个是师长之恩,老师的恩德,启发我们的智慧非常的大;第三个是国家之恩,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施政,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头。另外一个就是众生恩,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众生他们努力才有的结果。
所以我们想到这里,我们从最切身的想到了父母,我们一定要有感恩之心,感恩就要懂得来报答,怎麽报答?你能尽心尽力奉养你的父母。你能尽自己的能力,把你的才华把你的才艺贡献给国家社会,也是报国家之恩,报众生之恩,报老师之恩。为什麽?老师辛苦的传授我们的智慧,传授我们的知识,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报答老师的恩惠。怎样报答?一定也要再传授下去,一代传承一代。
『怨欲忘』
这里就讲到当你有不平衡,当你受到委屈,当你心中有仇怨,这个时候应该要赶快把它忘记。我们想一想,当我们看到蓝蓝的天空,没有丝毫的云彩,我们会觉得非常的空旷,内心也会觉得非常的开朗开阔。如果你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你终日在那里痛苦,痛苦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我们何不把这种怨恨快快的把它去除掉。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心中有不平、有怨恨,我们应该要早早的把它除掉。这些怨恨就好像浓厚的乌云一样,我们看到天空没有蓝蓝色彩,天空乌云满布,我们看了也是会觉得不舒服。
所以,人活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要懂得调适自己,自己有怨恨的时候,不要把怨恨愈积愈多,就好像存在银行一样,一直生利息,怨恨在心里头愈结愈大,这是很不好的,对自己的身心都有很大的伤害。所以圣人告诉我们,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应该早早的把它忘记。我们也不忘每天要清除内心里头的障碍,内心里头的不平衡,就好像倒垃圾一样,每天要把这些脏的东西统统把它丢光,我们的身心才会安适,才会舒服。
『报怨短,报恩长』。
所以这里就提到,我们仰慕父母,孝顺父母,那是一辈子的事情,是源远流长的。不能说我现在想到孝,我才来孝;我没有想到,我就不知道懂得报恩。所以「报怨短」,要记得有不舒服的时候,要赶紧把它去除掉;有恩於我们的,我们终生不要忘记,这样才对。我们想一想,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有这麽快乐的环境,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
末学曾经看过有一个先天就双目没有眼珠的人,当时我在用餐,点餐的时候,也看到他要吃一碗面,我当时看他在吃面的景况,我那天中午就吃不下饭。为什麽?我感到我自己真的是一个非常幸福快乐的人。我看到他吃这一碗面,虽然有稍微凉一点,但是他两只手这样摸,沿着这个桌子慢慢的、慢慢的摸,然後筷子拿起来慢慢的端起来,摸很久他才吃一口。我看到这种情形,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为什麽?我感到人间有这麽悲惨的人,有这麽可怜的人。我们想一想,今天我们这麽幸福,这麽快乐,我们更应该感恩图报。对於我们好的人,我们不可以忘记,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不能有报怨,不能有怀恨。你看这样的人,他都有勇气,他都活得这麽好。我们常人,我们一般正常之人,更应该不要愧对父母,不要愧对国家,不要愧对师长,应该要好好努力才是。
【待婢仆,身贵端。】
这里就讲到当你是一个主管,当你领导很多人的时候,做为主管,做为领导人,你应该如何来善待你的部属?我们晓得要以德才能服众。从最简单的做一个主管、领导人物,应该如何?这里就讲『身贵端』。你的身体,从你的行为举止,你就要端正。这个「婢仆」,古时候都有丫嬛,我们说婢女;仆人有长工。这些长工、丫环我们就统称为婢仆。可是现在我们不用这样的名称,我们都称为部属,或者家里头的佣人。
如何对待他们?「身贵端」,首先做为一个领导人,做为主人的你,你的身体,你的言语,你的造作,就要端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做得不端正,底下的人也会向你学习,你不端正,底下的人当然就不端正。所以不管是一个公司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家也好,这个主人、带头的,首先都要记得自己威仪一定要端正。如果你很轻浮、很轻率,你就没有办法以身作则,底下的人也没有办法树立好的行为,他们也没有办法建立良好的行为态度。所以在此地,怎样做一个主管?怎样做一个领导人?这里教我们,首先就是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虽贵端,慈而宽』
这里就讲到,虽然你很端正,很严格,但是人不能太苛刻,你做主管的也要懂得体恤下属之人。所以在《论语》里头有一句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说做老板的、做主管的,你对底下的人,你要懂得礼貌,你要以礼来尊敬他。你能体恤他,你能关怀他,你能以礼相待,他就肯定会效忠於你,所以说「臣事君以忠」。因为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切,肯定他就会很卖力的为你工作,他就会忠於他的职守来为你效劳。如果你待他很苛刻,非常的严厉,一点都不慈悲,犯一点小过,你就要很严格的处罚,这样底下的员工不服,将来都有可能给你捅很大的纰漏跟差错,这就得不偿失。
所以古人这样教诫我们,苛刻之人是最无福之人;就是你待人很刻薄的人,你就是一个没有福报的人。老板如果没有福报,这个公司就岌岌可危。所以人待人要懂得「慈而宽」,这个慈就是要仁慈,要有仁慈之心、要有宽恕之心来对待下人。我们想想看,他今天会做这样比较卑微的工作,就是他们能力有不足的时候;有不足的时候,我们衡量他们智慧能力都略差一点,我们能同情他在这一方面有一点差,反应或者慢一点,做为主管的我们能洞察他们有这一方面的缺陷,我们应该好好的教育他们。不可以很严格很严厉,犯了一点小错,就很严格的处罚,这个都是很不对的,而且很不慈悲,很不道德。
所以做为主管的,你要做一个轻松的主管,要做一个有福的主管,要记得对底下要以礼,要经常关心他们,体恤他们,肯定你的福报会源源不断。
【势服人,心不然。】
作为一个主管,如果不是用慈悲,不是宽恕,不用仁慈来对待你的属下;你用势力来服众。用权威用势力用钱财来控制下属,他们不会服从你,只是表面服从你,因为有利害关系。我肯定现在听你的,是因为我要这一份薪水。但是他心里一定是骑马寻马,一旦有比较好的工作条件,他一定就会离开。所以不能用权势、用很严格的条件来令人服从於你,因为它的後遗症是彼此心里都会有反抗,一旦时机成熟,吃亏的是自己,吃亏的是老板。
【理服人,方无言。】
如果你能让大家服从於你,是用理,用正理,用有道理的这个方式,来令众人服从於你,这样大家都会欢欢喜喜的为你效劳。所以此地特别讲到做为一个主管,当你的制度在建立的时候,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是不是有讲到道义、仁义?如果太苛刻的话,这些员工恐怕没有办法真心的为公司效劳。要让大众都服你,你就要有公理、有道义存在,这样彼此之间才没有言语的纷争,你的公司、你的团体才有办法和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