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芜送家堂
“小孩儿 小孩儿 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进了腊月门,孩子们天天数着指头盼新年,大人们风风火火地忙年,忙碌的程序里,有一件事项一定不能忘了,就是“春节祭祖”。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伯庐,在他所著的《朱子家训》里,告诫后人“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论语》第一篇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昔时贤文,诲汝谆谆,无一不是在提醒后辈子孙,要时刻牢记,常缅怀祖宗。
有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春节祭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婆家处于莱芜中部,大汶河的分支赢汶河从村旁缓缓流过。第一年到莱芜过春节,“送家堂”这个说法让我感到很新奇,家堂的本意是安放祖先神位的屋宇,当地人用于尊称祖先的神位。
我在婆家看到的送家堂大致有三个过程:请家堂、供家堂和送家堂。
大年三十请家堂:大年三十,有的年份忙的没三十了,就腊月二十九,也就是除夕的傍黑天,族人们将准备好的黄纸,叠成牌位,在上面恭恭敬敬的写上已故列祖列宗先人大名,再由两位族人代表,一般都是家族的男老人,带上香、纸钱和牌位前往墓地,焚香磕头,请已经故去的先人回家过春节。
先人们一般都是请到家族中兄弟里最年长的家里,它们的牌位按照辈分顺序排列,统一供奉在一张大的八仙桌上。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日常就餐时有很多礼仪,如: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或者长辈坐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一般来说夫妻要挨着。家堂先人的牌位,次序也很有讲究,高祖居中,左边是高祖下辈,右边是小辈。夫妻都已经过世的,媳妇和夫君要挨着不能分开,早些年一夫多妻的,就大媳妇挨着夫君,依次类推。夫妇中一位故去,健在的另一位千万不能写上牌位。
先人们请回来后,要将手中香先插于大门上一炷,同时用一根木棒,拦在进院的大门内,意思是防小鬼进门捣乱,同时也为了辟邪。其它门房也插上香,包括栏门。
先人们请到家后,八仙桌上摆满饭菜,奉上水果,敬上酒水、茶水,供他们享用。
公公在世的时候,他在兄弟几人中排行老大,家堂就请到了我们这边,婆婆总会精心的提前布置供家堂的房间。最近几年,家族里,同一个老奶奶名下的兄弟中,排行最大的大哥家新盖的沿街房,宽敞透明,出入方便,家堂便不再换地方,就固定在了这位大哥家。每到请家堂,婆婆有时会自己先去大哥家看看先人们请回来没,有时候会打发别人去看看,知道请回来了,就赶紧的把准备好的豆腐、方子肉送过去,如果第一拨送到,婆婆回来后总是开心的笑的眯起眼睛,合不拢嘴,有时候送的有点迟了,就会叨叨自己老糊涂了吗,这么重要的事情都怠慢了。
供家堂:大年初一早上,新年的第一顿美餐,家族里的大爷大娘、叔叔婶婶包括已经结婚成家立业的兄弟们,都会早吧早滴,争先把最上等的菜品送到家堂桌上。“三十晚上熬一宿”,几乎一夜没休息的婆婆,赶在拜年的来家之前,把供家堂的整鸡、整鱼、方子肉送到家堂,供先人们享用。上菜过后,每一位前往家堂上供的家人,都要点上三炷香、倒上茶水、伏地磕头以表敬意。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各种水果、点心也一应奉上,让祖宗们感受一下时代的变化和物质的丰裕。
“初一初二满街走”,初一拜年,辞旧迎新,家族的后生晚辈们,要先去家堂给先人们磕头拜年,祝福新年好,再相约结伴到大爷大娘、叔叔婶子家,问候“过年好”,迎祥纳福,恭贺新春!
大年初二早上,家族里的大爷大娘、叔叔婶婶及已经结婚成家立业的兄弟们,也是早吧早滴,去给家堂的先人们送去新的饭菜,换一换口味。
正月初二,婆婆那边的风俗是长大的外甥去姥娘家走亲戚,外甥到了姥娘家,第一件事,先到姥娘家的家堂去上香、磕头,给姥娘家的祖宗们拜年。父亲的先人、母亲的先人,都不能忘记,都同等恭敬缅怀。
初二下午送家堂:初二下午,走亲戚的男人们回家了,3点左右,家族的全家老少,带着黄纸、香和鞭炮来家堂集合,准备送家堂。在外地工作的,在城市里过年的,常年在外帮着孩子们照看孙子、外孙的,这时节很多也回到农村老家,平日里为了生活,各奔东西,过年因了送家堂聚到一起,许久不见,倍加亲切,男人们互敬香烟,女人们家长里短,孩子们更兴奋,许久不见的玩伴也来啦。
送家堂第一步是分纸钱。纸钱是专门阴间花销的,早些年,是用在一根木棒的头上带有银元的钱垂子,在院子里打纸钱,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曾经繁琐的打纸钱,已演变的简单了很多,现如今是用人民币在黄纸上印一下,印完后,黄纸变成了纸钱,最后由年纪大的老人给先人们一一分钱,好让他们在天堂有钱花。
纸钱分好后,接下来是烧纸钱。这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幼,都相约来到开阔的路旁,族人们聚在一起,先在地上画出一个一个的圆圈,这些圆圈要处在一条直线上,每个圆圈里面放上先人牌位、纸钱和香,纸钱须先在手中对折,顺时针划开,划出犹如细密扇叶的圆扇,再放圆圈里。族人们按长幼次序排成一排,为先人们烧纸钱。有的一边烧纸,一边念念有词,纸钱燃烧烬后,浇上水饺汤或者粮食水,让先人们吃饱喝足,伴随着袅袅的青烟,带着后辈们浓浓的祝福,先人们轻飘而去。
烧纸钱完成后,族人纷纷在道路中央摆放好鞭炮,现如今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鞭炮也由100、200头,变为500头、1000头,越来越长,红红的鞭炮整齐的铺在道路上,有的家人还带来礼花礼炮,这个时候,由胆子大点的,迅速点燃鞭炮,其它人赶紧的往后退,鞭炮礼炮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路旁看热闹的,一边捂着耳朵,一边往后退。响声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烟花味,道路上犹如铺上了火红的地毯。
送家堂的整个仪式结束了,先人们心满意足的回家过了年,被热热闹闹的送走了,也给子孙后辈们送来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带来了好年头,好兆头。
百善孝为先,中华孝道,传统美德。《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讲《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旨在教育和激励后代不忘本源,继承并发扬祖先的美德。莱芜春节送家堂,民风淳厚,正所谓孝道美德代代传。
………………………………(备注)以上为正文,后面是备份资料。
后记:以上初稿经刘(洪生)老师修改后,春节前发表,感谢刘老师的辛勤付出。
春节期间回莱芜过年,特别关注了一下送家堂。几个细节,
1.送家堂烧完纸钱,洒粮食水,围着所有的圆圈周边洒。
2.送鞭炮最大的8000头,盘如同大车轮胎。
.有些资料没写入文章里:
1.家中如有少女,没出嫁的去世,不能上供桌,这是忌讳。男孩没成年去世的,在供桌一边放个牌位,或不能上供桌,送家堂的时候,念着给烧点纸钱,证明家里人没有忘记。
2.儿时在老家,除夕前的几天,一般都是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爸爸和叔伯们,挎着媛子,里面装上香、烟酒、纸钱、供品,鞭炮,去墓地老林,给已故去的太爷爷太奶奶,我的爷爷奶奶们上供烧纸,说不能女人们去上坟,上坟时准备的钱,是专门阴间使用的。这种钱先用一张崭新的百元的人民币在上面照照,米良米良,再用一种短细的铁箍,老家称这种工具为fo,放在黄裱纸上,木槌敲击着fo,一排排的敲过去,裱纸上就出来一排排的钱币形状,这种工具后来见到的越来越少,都是提前几天打招呼才能借到。
家中则是除夕夜时,妈妈将八仙桌和院子的香台上摆上满满的供品,爷爷奶奶的相框位于堂屋门冲着的八仙桌后面的长条机中间,擦的亮亮堂堂,正月初一一大早,来拜年的后辈,先给爷爷奶奶的相框跪拜磕头。
【注释】
①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去世时谨慎对待。
②追远:指通过祭祀缅怀祖先。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父母去世时一定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要经常祭奠祖先,这样做,百姓的道德风尚便会越来越淳厚。”
【王蔚教授悟评】
古代对丧、祭特别看重。
何谓慎终,葬之以礼也; 何谓追远,祭之以礼也。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违之谓也。
你会发现,同样的思想,夫子与弟子之间,可用不同的词语表示。
这样的例子,《论语》中比比皆是。
顺便说一句,过去墓田中常常见到慎终追远的牌匾,现在公墓中亦是。比如我养父母长眠的邹平公墓,便有这样一块牌匾。
民德归厚,民风越来越淳厚也。讲究孝之人,必忠必信必义。若此,民风怎能不厚?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4/01/28/%e8%8e%b1%e8%8a%9c%e9%80%81%e5%ae%b6%e5%a0%82/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