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天下父母—不读经典是万万不能的!
首页 > 传统文化 作者:礼记 2024年2月27日 浏览:42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

国学经典问答系列

献给0到13岁孩子的父母—不读经典是万万不能的!

1、什么是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读经教育所读的经典,不局限于中国的经典,也不仅指古代经典,只要是人类最有价值的著作,西方和现代的经典作品也在我们的诵读范围。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易经》、《弟子规》、《千字文》,西方英文经典《柏拉图》、《莎士比亚》、《圣经》等重要著作。

2、什么是国学经典教育?

答:国学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传统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3、什么年龄读经最好?为什么说3-6岁是最佳的读经年龄?

答:最好是13岁前,适合胎教、0—6岁儿童学习效果为最佳。如果错过最好的年龄段,那就从当下开始吧!成人同样可以学习,成人读了一百遍论语,也是可以开慧,顿悟的。

答: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①此阶段的儿童记忆能力极好,而且与父母有一定的交流能力,能接受父母的意见,按要求进行学习;②、此阶段时间充裕,因为没有上学,没有家庭作业,家长可从容安排孩子的读经时间;③、此阶段的儿童心性较纯,没有过多自己的主张,一般能听从父母的话,乐于完成读经任务。

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先让孩子坐下来,嘴巴跟读;当孩子能坐得住了,让孩子边跟读时边指,开始的时候,先五分钟、十分钟的读,读完一样,让孩子玩一会,再读下一样,当孩子适应下来,再适当的延长时间。

4、孩子对读经没有兴趣怎么办?大人与孩子谁觉得经典更容易?

答:循序渐进,初期不要求背诵,听读百遍,自然熟记于心。对孩子来讲,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吃和玩、看动画片、打电脑游戏了。但是读经可以培养孩子静心读书的习惯,还能从经典中获取智慧,习惯一旦养成!智慧奠定!终生受益!

孩子儿童时代喜欢的,长大同样喜欢,很多的兴趣不是表扬出来的。西方教育孩子,喜欢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放弃”,孩子累了,不练琴了,那好吧,随你吧,孩子。其实当时如果坚持了,练习,一年半年,其实练琴就会成为孩子的终身兴趣。所以有些兴趣也是适当地引导出来的。

答:大人是理解记忆方式,先理解后记忆。而0-6幼儿是自然右脑记忆,记经典和记电视上的广告词没有任何区别,更没有难易之分。儿童时期先记下这些经典,在以后的人生中孩子自然会理解、感悟并应用经典的内容。孩子现在记“道可道,非常道”和记下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校,小猫小狗哈哈笑”是一样的。

5、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全部交给学校?

答:每一个人,至少大部分人对现行的教育体制,都心里都怀着不安,不过很少人能自己解决这个不安。目前我们无法改变大世界,让我们去改变小世界吧,从我们自己的孩子做起。

我们想想我们的教材多久没有更新了?浅浅的十几本书,让我们的孩子披星戴月读了六年。不管90,还是80甚至是70后,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哪个学科,都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小明、小刚、小红…..编教材的教育局,居然连名字都懒得换一换。周立波都忍不住说了,现在的我们都长大了,小明,你们现在还好吧。

6、为什么德行教育这么重要?

答:比如同学吸毒,他跟不跟着效仿?他参不参与?是否有定力?显而易见,一棵树根扎得深,任由风雨飘摇,否则随波逐流,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有根的孩子吧!管好自己的孩子,把读经典的理念分享给身边的人,德行天下,以德为本,厚德载物。这样,我们中华的下一代就会是优秀的,有智慧的。学音乐也好,舞蹈也好,缺失了德行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

7、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专注力会得到提升?

答,内心的宁静,安详,是专注的前提。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静心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8、为什么说读经典能很大程度增加识字量?

答:小学的教学大纲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认字量是2500字。一部《道德经》五千言,不重复的字1800,论语不重复的字1399个,加起来多少?3199个字,是不是,区区两部书就把国家教学大纲计划的小学认字量给灭了。

而我们的孩子多可怜啊,晚上写,认生字,背课文哪一天是晚上八点之前做完的?哪一天不是早上七点起床的?如果我告诉你,你的孩子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六年,只是认了2500个不重复的字,而且这些字没有生僻字,没有高难字,都是以小猫钓鱼为起点的简单字。六年的付出,你…心酸吗?值得吗?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迷信学校的教育。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几十颗心,去面对每一个孩子。有一天,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别人从来也不会说这个孩子没有学校教,只会说什么啊?对了,没家教。

《千字文》有一千个字,《论语》是一万六千字,《道德经》是五千个字,《易经》是两万四千字,一年孩子背完了数万字,认字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9、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会爱上阅读?

答:因为读经典习惯以后,产生对文字的喜悦心,对文言文产生亲切感,会让孩子强烈爱上阅读。湖南吃辣椒长大的孩子,长大喜欢吃辣椒,北方吃面长大的孩子,长大的主食还是面。人生最初进入习惯的吃的,学的,文字,都会成为一生的习惯。

10、为什么读经能让孩子的阅读速度飞速提升

答:是的,所有的孩子读经以后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升阅读速度,爱上阅读。50%的读了经典的孩子阅读速度能够一目十行!

大家都知道一句生活中的话:“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难走的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啊?我们读经典的孩子,读书的起点比别人高,是一开始就站在高岗上看世界。背下了十几本经典,来读白话文,不是就可以一边哼着歌谣,一边走下山的路吗?不但一目十行,还能即时记忆,恍如照相机,一页页把白话文照下来。

11、为什么读经会帮孩子减负?

答: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分数”是紧箍咒。孩子们疲于奔命,小学六年,每天都在写字。这样的孩子,是没有自己的童年的,因为他们“朝起早,夜眠迟”,周一到周五白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晚上要练琴,做作业,周六到周日奔波在各种兴趣班。白天在学校稍有不慎,老师家长两面夹击。老师电话、信息一来,孩子就是犯了错误的小绵羊,由家长老师磨刀霍霍。

他们哪里是孩子?是童工啊!所以,我们打着爱的旗帜,让他们做童工的事。

读经的孩子由于很深的理解力,对语文,数学,各科的理解力更强,学得更加轻松。

12、为什么读经会让孩子成为记忆超人?

答: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尤其在13岁前,具备某些超强的能量。正常坚持读经一年的孩子,无论古文还是现代文,基本上能够读两遍,背出来。这是科学,是因为一年的时间磨练了脑细胞,培养了立即记忆的能力,孩子具备这种能量。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记忆力过目不忘,别小看了这个记忆力过目不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现状里,这个是抵御应试教育摧残孩子的法宝啊。好啊,你考什么都行,我的孩子背书像打开流水的水龙头,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多么顺其自然,没有心理压力啊。单词要背,句子要背,物理公式要背,数学例题思路要背,更别说政治,历史,语文这些了。如果通过我们两到三年的训练,孩子养成过目不忘的习惯,是给力了孩子一根神奇的魔术棒,解开了现代教育的枷锁。

13、为什么读经的孩子作文写得好?

答: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作文自然就好了。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14、为什么读经典孩子更懂得担当?

答:读经典的孩子的人生观是从小树立的,一个目标执行力很多年,也没有改变过,自然懂得承担。举个例子:读经典的孩子与不读经典的孩子成人后去拜佛。一个孩子说:“佛祖,请保佑我事事顺意,家人平安吧。”这是推卸责任啊,佛没有办法去承担每个人的责任,如果有,那就是迷信了。

读经典,有内功的孩子长大会知道,其实佛是科学,不是迷信,佛法是最大的哲学,他会求佛说:请保佑我有能力保证我的事业顺利,家人平安吧。他会知道,责任是自己的,佛保佑他付得起自己的责任就好了。所以读经典的孩子当然懂得担当。

15、为什么读经典是与圣贤为友?

答:大家都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亿万身家有亿万的圈子,千万百万有他们的圈子,蛇鼠是一窝的。那为什么印度的贫民窟那么多孩子走向美国的硅谷?往上去看,都有一个让孩子阅读的父母。你的孩子不能跟奥巴马做邻居,没有关系,巴菲特不是孩子的叔叔,没有关系,与老子,孔子不处同一个年代,没有关系。因为这些伟人,圣人都会立言,著文。背诵他们的文章,是孩子们的心灵鸡汤,是进入到这些伟人心灵最深处的旅行,天天与伟人相处,孩子们不成为有大智慧的人,成为杰出的人都难啊。

16、为什么说读经典的孩子气质好?

答:相由心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经典孕育的魅力与美貌,是不会随着时光消逝而褪色的。睿智只会日增日涨,所以孩子的日渐优雅,美丽,气质会越来越好。

17、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会爱别人?

答:《老子》——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一般人对他人的善意是理性告诉他应该这样做。读经典孩子的爱是因为德行深厚,爱不是给予他人的,给予的爱是需要回报,没有回报会产生不平衡,委屈,计较等等负面情绪。而读经典孩子给予他人的爱是分享。因为内心丰盛,爱满满地,溢出来,多出来的分享给他人,健康而自然,不求回报。所以读经典的孩子在社会中能得民心,众人心之所向。

18、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更爱自己?

答:《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当今心理素质差,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杀的孩子,每一分钟都在发生这样的悲剧。中国每年自杀的人有多少:25万,自杀未遂250万,在大学生中,1/3的学生有自杀念头,在自杀人群中,2/3是无征兆自杀……

读经典的孩子深明爱自己的理所当然性。而不是一味做好人,好人–讨好别人,亏空了自己。读经典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好是满满的,分享的好,而不是挖空了自己的元气去讨好他人的好。

19、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是真正的做自己?

答:人在追求梦想,财富的过程当中,往往会迷失自己,当然,迷失了自己的人也会有外人眼中的成功,或名,或财富。但是终有一天,迷失的本性会让这个人失去自己,甚至自由。比如寒门学子最终到了某个位置成了贪官。比如某个大律师认定自己这么懂法都不去打法律的擦边球实在太可惜了。都是迷失了自己的行为。还有的孩子为了迎合老师,下课不下楼玩,不去跑,为了迎合父母,装出很听话的样子,违背自己内心想要的玩耍,快乐的时刻。读经的孩子有很深的定根性,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越长大,越懂得做真正的自己。

20、为什么读经的孩子有更加孝顺?

答:百善孝为先,《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将一部《孝经》倒背如流的孩子,种下的是孝顺的种子,终有一天这颗种子会浇下领悟的甘泉,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给父母晚年一片阴凉美好生活。

21、为什么读经典打底的孩子在深造的过程中更容易突破瓶颈?

答:读经典,如建楼盘。一层一层大地基,地基牢,可建百层摩天大楼。地基浅,十层,八层,楼就摇摇欲坠,甚至像上海的房子一栋直直地倒下。那是无根基的楼。孩子也一样,仿佛流水线的产品,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走来,如果是个豆腐渣工程的孩子。读完大学,往上深造的时候,有心无力,总是遭遇瓶颈,郁郁不畅。而经典就是孩童时代的深厚地基。

22、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做事情更有恒心?

答:《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任何一个事业的成功=选择+坚持+执行力。当孩子立志背诵经典的那一天开始,坚持每天三十分钟。一年、两年下来,七年、八年下来,除了收获丰盛大智慧。试问,世间还有哪一件事情,哪一种事业这个孩子不能经营好,坚韧不拔。别人难以考取的硕士,博士,对于一个坚持多年读经典的孩子,还有难度吗?

23、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更具想象力?(一)

答:在庄子笔下,我们看到他如何梦见蝴蝶、欣赏鱼乐、曳尾于涂、笑傲江湖。他口中的比喻,有如连环之珠,晶莹剔透而闪耀慑人,能使听者驻足沉思、若有所悟,甚至自觉惭愧、若负平生。–经典的世界,是天马行空,想象力驰骋的世界。从庄周梦蝶,到庖丁解牛……

24、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更具想象力?(二)

答:将两百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看白雪公主的电影,一组听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画白雪公主。看电影的孩子们画出的白雪公主,像一,二三,叫口令的呆公主,几乎一样。听故事画出的公主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生动的样子,各个独具自己的特色,有仙境的公主,有森林的公主……三年后再画一次,看电影孩子画出的公主,三年都没有长高,没有变化,而听故事的孩子画出的公主,又有了新的美丽,新的动人之处。所以我们小学课本的编者,应该是看电影长大的。

25、为什么国学励志?

答:教育的真正目标,我们学过《易经》就很清楚,叫作“蒙以养正”,一个小孩子最开始的时候,养正是第一目标,养正就是养他的心,而我们现代的做法都是在养形,让他学很多技能,考很高的分数;不知道儿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养志、养气,因为小孩子是春天,春天要让他有志气,我们有二句话,第一句叫:“傲不可长”,一个人可以有骄傲,但不可太骄傲,第二句是“志不可夺”,我们现在要么让孩子特别骄傲,什么赏识教育,不断地表扬,让孩子特别骄傲,要不然就让他没有志气。所以在傲与志气之间有一个中间的点,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要培养孩子的志气,不要让他没有志气,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26、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能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

答: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27、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具有更深层的感悟力

答:我们生长在地球上,能听到身边的声音,都是不大不小的声音。太大的,太小的,宇宙的共鸣,天地的精华我们是听不到的。其实这个世界是有磁场的,而读经的孩子,由于充满正的能量,能静能动。在动态的静心中,觉察心是高于常人的。我们的人-肉体,气,神,常常是不在一块的,或人在心不在,心在神不在。不要把肉体存在某一处当成存在,事实上,精,气,神,三合一,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读经的孩子,灵魂是可以观照自己的内心的。他与自己在一起,与天地同在,经典如同一个扫帚,日日扫去心灵的尘埃,让每一天都心灵清爽,身体也健康,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标。

28、读经典需不需要孩子理解它的意思

答:不主张去理解,孩子最大的才能是记忆的才能,先熟记在心。

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解释比孩子高明,要知道用白话文去解释文言文是多么苍白的一件事情。孩子三岁有三岁的理解,十岁,二十岁,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读经像存钱,存钱难,理解像取钱,取钱易。

我们读的经典,已经不是普通的说教,是道,大道。所谓大道无形,道是靠悟的。我们的孩子积累了许多的道在内心,内功丰厚的时候。自然有厚积薄发的那一天。至于是哪一天,我们不必太早强求。但是有一天你会得到意想不到,惊艳的,难以置信的收获。

我朋友已经得到了。说个她女儿背书的例子。孩子六岁半的时候,二年级刚刚开学,老师发下的语文书,第一个作业是背诵,她一口气把一本书都背完了。第二个星期开始学习,秋天,要找十个优美的描写秋天的成语。买了一本成语词典,那天是周末。结果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孩子把成语词典背了。

经典好比是充满智慧、阅历丰富、德高望重的老人,能认识这样的老人,自然是孩子一生的福气。但指望孩子认识了就能完全了解老人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包括我们大人,不要说这样阅历丰富、思想深遂的智慧老人,即使是一般普通的人,我们也不能完全了解他的想法的。虽然不一定了解,不一定理解,但认识总不会错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加,了解一定会越来越多的。对经典的认识和了解是一样的道理。

注释都是后人的理解,未必正确。我们先熟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之后,你会发现很多内容自己就可以理解了,用文言文理解文言文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很多时候,白话文去解释文言文反而是苍白无力的。如果碰到个别难的地方,无法理解,再查资料或请教老师。

29、各位父母,我们需要有教育孩子许可证、资格证吗?

答:现在社会,各行各业,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个证,开车需要驾驶证,做其他行业也会需要一个资格证明,但是唯独对事关人类发展、社会和谐的最重要的事:教育孩子,每一个父母,都不需要教育孩子岗位资格证,这不能不说是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遗憾。因为我们的父母,是不用领证上岗的。我们个别的孩子,像只小白鼠,你高兴了亲她,他犯了你认为的错误的时候吼他。他是我们某些家长情绪的奴隶,可怜的孩子,有些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看天吃饭,看脸色行事。所以做父母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付出的努力成就一个大智慧的孩子。

30、一种说法:我的孩子,只要开心快乐就好,不要成为什么天才、伟人对吗?

答:天下父母心,天地间也只有父母为了孩子可以放弃所有,甚至生命!

但是我们问一问,我们的孩子,他自己怎么想?我们怎么能帮孩子自己做决定呢?孩子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从离开了母体、脐带剪断的那一刻,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立志,由他决定,不是我们。不要让孩子成为完成我们梦想的傀儡,不要让孩子承载着父辈未曾实现的梦,这一叶小舟,颠簸在世故的人海。

所以,每个孩子,都要做真实的自己,我们父母不能为了孩子迷失了自己的真性情,把灵魂跳出一个高度,来观照自己,我们开心吗,我们是否在跟随孩子去迎合学校的要求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那么孩子自己呢,他自己要成为天才、伟人,我们没有必要阻止他,因为一个坚持记经典、背诵经典的孩子是有能量,有大智慧的,我们让其自然发展。

31、为什么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的失败。

答:我想请问家长,你现在拥有的东西,财富、房子、金钱,都是你们的吗?不见得。是否目前的财富是你的,要取决于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后代。将来他是你老来的保护伞,还是你沦落成为他一生的提款机?取决你今天给他什么样的教育。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的失败。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孩子可以独立地生活,可以自己去探求真理,而不是离开了父母就逃脱了樊笼,去挑战道德、伦理。

32、父母在读经典路上的效能在哪里?

答:人生路上一路风景,我们父母是导游,要指引孩子们欣赏风景,到哪里去,从哪个角度。美在哪里?细节的高贵。父母是一个人生方向的指引师,孩子的未来兴趣是走的一条游戏之路,还是电视之路,或是走上阅读的旅程?感受各种深刻的心灵,欣赏到奇异美妙不平凡的风景,孩子的大方向在我们父母的手中,责任重大,要用好我们手中的魔术棒。

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问题孩子,在机场砍伤母亲的逆子,吸毒、K粉白粉的孩子,这颗问题的种子是在三岁、四岁,小的时候已经种下的,只是在这一天发芽了。

那么,我们给孩子种下什么样的种子?种下经典的种子,终有一天,这些圣贤深刻的种子会发芽,会在孩子的心灵开出奇异芬芳的花朵,继而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老的时候,只需安心地在树下乘凉就好了。

33、读经典为什么要慢慢来,要坚持做?

答:比如现在西医占据了治病救人的主流位置,为什么?快,立竿见影,长什么割什么,把人当动物,符合国人的急迫之情。西医治病如水滚了,泼一瓢凉水,火没灭,什么时候水再滚了,再泼。中医治病,是先把火灭了,火刚灭,水还是滚的,等到凉要很久的时间。我们不肯等待,宁愿找西医去加水。我们现在的某些培训班,就像西医。那么经典教育更像中医,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慢”的艺术,三分教,七分等。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等待!

现在成功学很流行,成功的人讲什么都是对吧。有些成功人士为了讲课更加有内容,有分量,常常讲一些成功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排除万难。其实,我们要知道,成功固然不易,但是也没有那么难,其实成功就是坚持。

所以,读经典不是万能的,不读经典是万万不能的!

34、各位父母,我们需要有教育孩子许可证、资格证吗?  

答:现在社会,各行各业,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个证,开车需要驾驶证,做其他行业也会需要一个资格证明,但是唯独对事关人类发展,社会和谐的最重要的事:教育孩子,每一个父母,都不需要教育孩子岗位资格证,这不能不说是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遗憾。因为我们的父母,是不用领证上岗的。我们个别的孩子,像只小白鼠,你高兴了亲她,他犯了你认为的错误的时候吼他。他是我们某些家长情绪的奴隶,可怜的孩子,有些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看天吃饭,看脸色行事。做父母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付出的努力成就一个大智慧的孩子。

35、一种说法:我的孩子,只要开心快乐就好,不要成为什么天才、伟人对吗?

答:天下父母心,天地间也只有父母为了孩子可以放弃所有,甚至生命!

但是我们问一问,我们的孩子,他自己怎么想?我们怎么能帮孩子自己做决定呢?孩子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从离开了母体、脐带剪断的那一刻,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立志,由他决定,不是我们。不要让孩子成为完成我们梦想的傀儡,不要让孩子承载着父辈未曾实现的梦,这一叶小舟,颠簸在世故的人海。

  每个孩子,都要做真实的自己,我们父母不能为了孩子迷失了自己的真性情,把灵魂跳出一个高度,来观照自己,我们开心吗,我们是否在跟随孩子去迎合学校的要求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那么孩子自己呢,他自己要成为天才,伟人,我们没有必要阻止他,因为一个坚持记经典,背诵经典的孩子是有能量,有大智慧的,我们让其自然发展。

36、为什么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的失败。  

答:我想请问家长,你现在拥有的东西,财富,房子,金钱,都是你们的吗?不见得… 

是否目前的财富是你的,要取决于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后代。将来他是你老来的保护伞,还是你沦落成为他一生的提款机?取决你今天给他什么样的教育。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的失败。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孩子可以独立地生活,可以自己去探求真理,而不是离开了父母就逃脱了樊笼,去挑战道德、伦理。

37、父母在读经典路上的效能在哪里?

答:人生路上一路风景,我们父母是导游,要指引孩子们欣赏风景,到哪里去,从哪个角度。美在哪里,细节的高贵。父母是一个人生方向的指引师,孩子的未来兴趣是走的一条游戏之路,还是电视之路,或是走上阅读的旅程?感受各种深刻的心灵,欣赏到奇异美妙不平凡的风景,孩子的大方向在我们父母的手中,责任重大,要用好我们手中的魔术棒。

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问题孩子,在机场砍伤母亲的逆子,吸毒、K粉白粉的孩子,这颗问题的种子是在三岁、四岁,小的时候已经种下的,只是在这一天发芽了。

那么,我们给孩子种下什么样的种子?种下经典的种子,终有一天,这些圣贤深刻的种子会发芽,会在孩子的心灵开出奇异芬芳的花朵,继而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老的时候,只需安心地在树下乘凉就好了。

38、图文并茂是否是小孩的最爱?

没看过图文,一开始就用纯文字教的小孩,喜欢纯文字的,必定也喜欢图文。--不必特意再寻找所谓图文解说的课本了,喜欢上硬梆梆的纯文字读本,以后孩子就会什么都喜欢,这才是最大的幸福呀。

39、读经教育为什么只强调背诵? 

答:古人云: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少记性。 

 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是各有其成熟之时机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幼童时的心智特色,是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辨、理解,故此时应让他多记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酝酿日久,待其长大,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0、经典会过时吗?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重要特色是发自人性,超越时空。不管要承继自我传统,或要吸收外来文化,其简捷的进路,便是直接从各民族的“经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头活水。尤其中国的经典名著,不论四书、五经、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都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与优雅高尚的情怀,读中国经典,当有助于开拓的一个人的心胸志趣,培养一个人的敦厚好学精神。

经典是人文理想的荟萃,并且是民族智慧的源头,因此,经典教育将同时具有增进语文能力、培育人文教养、契接民族智慧的三种功能。

41、为什么很多家庭读经不能坚持?
季谦先生答:
一般来说,读经之所以不能坚持的原因是父母,而不是小孩。读经看起来好像枯燥,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并不认为如此。尤其是十岁以下的孩子,往往乐在其中。无所用心地学习语文,本是人类的天性。
 
父母不能坚持的最大原因,是因为认理不清。
理之不清有两大障碍,第一,他会受自己思考惯性的影响,因为他从前是不读经的,而他现在不是生活得好好的,何必读经呢?第二,是他会承受不了社会的压力,因为整个社会都是在读“正规学校的功课”。还有许多才艺都要学,哪有时间再读经呢?  

其实,第一点,他应该彻底想一想,他这样的人生,是真令他满意吗?还有他的孩子如不多读点经典,处在现在这种社会,将来会像自己这样吗?
第二点,学校功课,是真那么重要,那么困难吗?其实,只要好好大量读了经,其它功课不做也会,何必花那么多时间精神在那既简单将来又没有用的功课上呢?
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不读经,将来就很难了。而其它的功课,现在没做,以后做是来得及的,何况读经的小朋友,功课才艺没有不好的。本末轻重之间,如何决定?才是聪明的父母,才是负责任的父母所需要思考的!为什么不静下来好好想一想呢?为什么听演讲的时候想通了,过几个月又糊涂了呢?
您的孩子的大好前途就握在您的手里,请家长做决定吧!

42、读经典为什么要慢慢来,要坚持做?

答:比如现在西医占据了治病救人的主流位置,为什么?快,立竿见影,长什么割什么,把人当动物,符合国人的急迫之情。西医治病如水滚了,泼一瓢凉水,火没灭,什么时候水再滚了,再泼。中医治病,是先把火灭了,火刚灭,水还是滚的,等到凉要很久的时间。我们不肯等待,宁愿找西医去加水。我们现在的某些培训班,就像西医。那么经典教育更像中医,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慢”的艺术,三分教,七分等。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等待!

现在成功学很流行,成功的人讲什么都是对吧。有些成功人士为了讲课更加有内容,有分量,常常讲一些成功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排除万难。其实,我们要知道,成功固然不易,但是也没有那么难,其实成功就是坚持。

附:经典的选择标准读诵顺序在哪里?

关于读经之顺序,读经之理念,只是选经典熏习浸润之,一般共认之经典,其价值都已甚高,故不必一定有什么先后。如勉强要分,则以义理为先,辞章为后。义理之中,又以平正为先,偏向为后。平正之间,又以通论为先,特论为后。

故所有读经顺序,建议以四书为首,老庄居次,而易经诗经又其次,以下则为其它,以佛学为外来,故殿于最后。

读经典的方法?

读经有两个原则要好好的拿捏拿捏。一个叫做老实读经,一个叫大量读经。

老实就是老老实实,读真正的经,从论语等开始,从最高深的智慧开始。大量就是用很多的时间,花很多的精神力气,甚至整天到晚通通读经,这样叫大量。

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读经方式:“读经三百教学法”。所谓“三百”,乃是三个“一百”,即:每天进度平均约“一百字”,每一百字至少念“一百遍”,每天让每一个读经的孩子都得“一百分”!

六岁以下的孩子怎么教为好?

孩子有其个别差异,能听、能跟、能指文、能识字、能背诵是最好的,其次能听、能跟、能指就很好了,其次愿意听声而跟念,再其次,只要常给他听,不管有无反应,教育的重大效果就已在其中了。

读的方法,只有一种。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一句句背下来,一篇篇背下来,一本本背下来,背愈多愈好,背愈熟愈好。两三个月之后,就脱胎换骨了。

但如果什么条件都没有,是不是就不能教呢?不是!只用读经机录音也可以教,甚至教得更好,更正确。——先不必管其发音,唯一要管的是他听多少,读多少。如听得不够,读得不够,神仙也教不会。如果听得够,读得够,发音自然会渐渐好起来,这是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天性。

我们千万不要把儿童看笨了,低估了。我们看笨他,他一辈子就笨给我们看。我们低估了他,他一辈子就用爬的给我们看。要当下即是,愈早愈好,愈多愈好,愈高愈好,能教也教,不能教也教。

5、孩子这么小,不了解经典,有何用?

答:先背个几十万字比较重要,其它的,就不必管那么多了。理由如下:①如果满腹经论了,想了解内容,简直是反掌之易。但书没背上几句,将来想要了解,且看其痛苦吧!且看其肤浅一生吧! ②、小时正是背诵大好时机,理解,是一辈子都可以的事。须知,“幼而学,壮而行”,也是一种“学以致用”,而且这才是“学以致用”最正确的意义。

6、大人与孩子谁觉得经典更容易?

答:大人是理解记忆方式,先理解后记忆。而0-6岁幼儿是自然右脑记忆,记经典和记电视上的广告词没有任何区别,更没有难易之分。儿童时期先记下这些经典,在以后的人生中孩子自然会理解、感悟并应用经典的内容。孩子现在记“道可道,非常道”和记下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校,小猫小狗哈哈笑”是一样的。

7、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这种提问,是一个常见的普通“设局”性疑问,是一种诡辩式的逻辑伪推理题,需要直接破掉这种伪推理陷阱和假设定的结果,那么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人类需要先弄懂以后才去干的事情,在一生中所占的比例到底有多大呢?

例一:如果自己生了病,是否必要先弄懂医生开的药然后才敢服用?还是直接相信医生,当下及时施治服用?为什么大人自己不用先当药剂师练好手弄懂药性,而却敢让不懂药性的孩子直接服用医生所开的药物?

例二:一日三餐吃的大米饭,做师长的是否懂得大米是如何生长而成的?如果大人都不懂其生长加工全过程,为什么自己却敢张嘴吃米饭?为什么还敢让什么也不懂的孩子也吃呢?是不是大人都要先当农民以后,自己才敢吃米饭?才敢让孩子也吃?为什么大人不用先当农民耕种,却能食用五谷?

人生中有多少事是并不需要先弄懂再去实践的东西?

例三:大人都读得懂英文吗?都读得懂德文吗?大人在世上活了几十岁,自己都不懂外文,但是为什么却要花血本,让孩子到处找最好的学校,去学习英文、学外文?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学习连大人自己都没有学懂的东西呢?

按照这种提问的“逻辑性”,是不是也应当先让师长、大人自己学好了英文以后,才可以再让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去学习外文呢?做父母的都不懂外文,为什么却胆敢迫切地让孩子学习外文? 这样的问题,是否能够成立?为什么不能成立?

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是圣贤们通过自己的大智大慧创造的一种“外文”,更是天文、地理、人文无所不包的大学问。

大人不懂经典,是因为从小没有人教自己学习!国家丢失了自己民族文化之根的教育,使大人们面对“经典”,普遍就像面对外文一样,这是民族文化之殇,是教育的缺失,使大人们丧失了一次提升自己人文素质的机遇。

大人们都读不懂经典,并不是自豪的“资本”,而只是一种可怜的悲哀,是成年人们的悲剧!请不要再一次让“读不懂”又成为孩子们的伤痛和民族的痼疾。

大人读不懂外文,只好看着孩子们读懂它而出国发展,自己跟着孩子的屁股到国外时,却像木偶一般,失落万分。

难道我们还要让自己在本国文化的土壤里、在经典的学习上,也像这种学习外文的情况一样,再度重演一番吗?大人们为什么因为自己读不懂,就要求我们的孩子不去诵读?为什么因为自己读不懂,就要求孩子们不去主动掌握智慧文章而获得智慧呢?做父母的,不是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期望孩子超越自己、光宗耀祖吗?那么为什么要因为自己不懂,就不让孩子们去读懂呢?

中国祖先们留给自己后代的经典,都是智慧的结晶和天人合一的学问。经典是人间绝学,只要诵读它们,并且长期坚持不求甚解的“素读”,那么经典中所设置的“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两大特殊性的教育功效,就会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对任何人的心智都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古人有一句口头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诗来也会吟。”

想一想,教孩子读诗的大人们,又有几个是真正懂得唐诗的?有几个大人敢自称是弄懂了唐诗的诗人?诵读精美的诗词,都能使人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大量“文学细胞”,提高作文和诗文的水平,那么比诗词歌赋更深邃的经典,岂不是只要熟读、精读、恒读,就能更加有益于心身的健康成长?就能更加有益于构建道德心灵、益智而开慧呢?

还可以再问一个问题:教孩子学外文的老师,有几个是翻译家般地懂外文?孩子们在读外文时,又有几人是先弄懂了语法和变格之类才学会的呢?外文单词,不都全是死记硬背而掌握,然后才熟能生巧、融会贯通而应用的吗?请问:对七岁以前的孩子教习外文时,是先教语法吗?老师讲语法结构时,孩子们真的能听懂吗?老师自己面对外国人时,真的能做到无障碍性地交流吗?

所以,我们要坚信:“经典诵读千百遍,其中真义自然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外文单词是背熟的,而不是看熟的。开口诵读,才是弄懂文化的良方。

8、孩子对读经没有兴趣怎么办?

答:循序渐进,初期不要求背诵,听读百遍,自然熟记于心。对孩子来讲,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吃和玩、看动画片、打电脑游戏了。但是读经可以培养孩子静心读书的习惯,还能从经典中获取智慧,习惯一旦养成!智慧奠定!终生受益!

孩子儿童时代喜欢的,长大同样喜欢,很多的兴趣不是表扬出来的。西方教育孩子,喜欢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放弃”,孩子累了,不练琴了,那好吧,随你吧。其实当时如果坚持了,练习,一年半年,练琴就会成为孩子的终身兴趣。所以有些兴趣也是适当地引导出来的。

9、小于3岁或大于6岁的孩子能读经吗?

答:三岁以下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只适于播放音频文件进行熏陶,不建议三岁以下的儿童采用跟读指读方法进行学习。孩子小的时候,主要是以听为主,可以听录音,也可以是父母读给孩子听,平时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当音乐播放给孩子听,无为而为。

六岁以上的孩子,由于上小学后作业较多,时间会比较紧张,只要父母有心,仍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学习。13岁以上的孩子,由于已有自己的主见,心性杂乱,很多父母的意见未必肯听,运气好的,还可以进行学习,运气不好的,孩子不愿意听你的话,要读经难度比较大。

以上是从儿童教育的角度谈年龄的问题,如果从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方面考虑,读经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行的。我们也是通过与孩子一起读经,一起学习,各方面自觉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道德修养方面,心胸方向,比之从前进步很大,所以我们非常感谢孩子,是孩子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10、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全部交给学校?

答:每一个人,至少大部分人对现行的教育体制,都心里都怀着不安,不过很少人能自己解决这个不安。目前我们无法改变大世界,让我们去改变小世界吧,从我们自己的孩子做起。

想想我们的教材多久没有更新了?浅浅的十几本书,让我们的孩子披星戴月读了六年。不管90,还是80甚至是70后,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哪个学科,都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小明、小刚、小红…..某个“名嘴”都忍不住说了,现在的我们都长大了,小明,你们现在还好吧?

11、为什么德行教育这么重要?

答:比如同学吸毒,他跟不跟着效仿?他参不参与?是否有定力?显而易见,一棵树根扎得深,任由风雨飘摇,否则随波逐流。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有根的孩子吧!管好自己的孩子,把读经典的理念分享给身边的人,德行天下,以德为本,厚德载物。这样,我们中华的下一代就会是优秀的,有智慧的。学音乐也好,舞蹈也好,缺失了德行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

12、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专注力会得到提升?  

答:内心的宁静,安详,是专注的前提。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静心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13、为什么说读经典能很大程度增加识字量?

答:小学的教学大纲1-6年级的认字量是2500字。一部《道德经》五千个字,不重复的字1800个,《论语》约16000字,不重复的字1399个,加起来多少?3199个字,是不是,区区两部书就把教学大纲计划的小学认字量给灭了。《千字文》有一千个字,《易经》是两万四千字,一年孩子背完了数万字,认字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而我们的孩子多可怜啊,晚上写,认生字,背课文哪一天是晚上八点之前做完的?哪一天不是早上七点起床的?如果我告诉你,你的孩子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六年,只是认了2500个不重复的字,而且这些字没有生僻字,没有高难字,都是以小猫钓鱼为起点的简单字。六年的付出,你…心酸吗?值得吗?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迷信学校的教育。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几十颗心,去面对每一个孩子。有一天,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别人从来也不会说这个孩子没有学校教,只会说什么啊?对了,没家教。

14、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会爱上阅读?

答:因为读经典习惯以后,产生对文字的喜悦心,对文言文产生亲切感,会让孩子强烈爱上阅读。湖南吃辣椒长大的孩子,长大喜欢吃辣椒,北方吃面长大的孩子,长大的主食还是面。人生最初进入习惯的,吃的、学的、文字,都会成为一生的习惯。国学经典问答系列

15、为什么读经能让孩子的阅读速度飞速提升

答:所有的孩子读经以后,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升阅读速度,爱上阅读。50%的读了经典的孩子阅读速度能够一目十行!

大家都知道一句生活中的话:“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难走的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啊?我们读经典的孩子,读书的起点比别人高,是一开始就站在高岗上看世界。背下了十几本经典,来读白话文,不是就是可以一边哼着歌谣,一边走下山的路吗?不但一目十行,还能即时记忆,恍如照相机,一页页把白话文照下来。

16、为什么读经会帮孩子减负?

答: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分数”是紧箍咒。孩子们疲于奔命,小学六年,每天都在写字。这样的孩子,是没有自己的童年的,因为他们“朝起早,夜眠迟”,周一到周五白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晚上要练琴,做作业,周六、周日奔波在各种兴趣班。白天在学校稍有不慎,老师家长两面夹击。老师电话、信息一来,孩子就是犯了错误的小绵羊,由家长老师磨刀霍霍。

他们哪里是孩子?是童工啊!所以,我们打着爱的旗帜,让他们做童工的事。

读经的孩子由于很深的理解力,对语文,数学,各科的理解力更强,学得更加轻松。

17、为什么读经会让孩子成为记忆超人?

答: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尤其在13岁前,具备某些超强的能量。正常坚持读经一年的孩子,无论古文还是现代文,基本上能够读两遍,背出来。这是科学,是因为一年的时间磨练了脑细胞,培养了立即记忆的能力,孩子具备这种能量。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记忆力过目不忘,别小看了这个记忆力过目不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现状里,这个是抵御应试教育摧残孩子的法宝啊。好啊,你考什么都行,我的孩子背书像打开流水的水龙头,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多么顺其自然,没有心理压力啊。单词要背,句子要背,物理公式要背,数学例题思路要背,更别说政治,历史,语文这些了。如果通过我们两到三年的训练,孩子养成过目不忘的习惯,是给力了孩子一根神奇的魔术棒,解开了现代教育的枷锁。

18、为什么读经的孩子作文写得好?

答: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作文自然就好了。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下笔千言,滔滔不竭。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19、为什么读经典孩子更懂得担当?

答:读经典的孩子的人生观是从小树立的,一个目标执行力很多年,也没有改变过,自然懂得承担。举个例子:读经典的孩子与不读经典的孩子成人后去拜佛。一个孩子说:“佛祖,请保佑我事事顺意,家人平安吧。”这是推卸责任啊,佛没有办法去承担每个人的责任,如果有,那就是迷信了。

读经典,有内功的孩子长大会知道,其实佛是科学,不是迷信,佛法是最大的哲学,他会求佛说:请保佑我有能力保证我的事业顺利,家人平安吧。他会知道,责任是自己的,佛保佑他付得起自己的责任就好了。所以读经典的孩子当然懂得担当。

20、为什么读经典是与圣贤为友?

答:大家都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亿万身家有亿万的圈子,千万百万有他们的圈子,蛇鼠是一窝的。那为什么印度的贫民窟那么多孩子走向美国的硅谷?往上去看,都有一个让孩子阅读的父母。你的孩子不能跟奥巴马做邻居,没有关系,巴菲特不是孩子的叔叔,没有关系,与老子,孔子不处同一个年代,没有关系。因为这些伟人,圣人都会立言,著文。背诵他们的文章,是孩子们的心灵鸡汤,是进入到这些伟人心灵最深处的旅行,天天与伟人相处,孩子们不成为有大智慧的人,成为杰出的人都难啊。

21、为什么说读经典的孩子气质好?  

答:相由心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经典孕育的魅力与美貌,是不会随着时光消逝而褪色的。睿智只会日增日涨,所以孩子的日渐优雅,美丽,气质会越来越好。

22、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懂得关爱别人?  

答:《老子》–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一般人对他人的善意是理性告诉他应该这样做。读经典孩子的爱是因为德行深厚,爱不是给予他人的,给予的爱是需要回报,没有回报会产生不平衡,委屈,计较等等负面情绪。而读经典孩子给予他人的爱是分享。因为内心丰盛,爱满满地,溢出来,多出来的分享给他人,健康而自然,不求回报。所以读经典的孩子在社会中能得民心,众人心之所向。

23、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更爱自己? 

答:《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当今心理素质差,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杀的孩子,每一分钟都在发生这样的悲剧。中国每年自杀的人有多少:25万,自杀未遂250万,在大学生中,1/3的学生有自杀念头,在自杀人群中,2/3是无征兆自杀……读经典的孩子深明爱自己的理所当然性。而不是一味做好人,好人–讨好别人,亏空了自己。读经典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好是满满的,分享的好,而不是挖空了自己的元气去讨好他人的好。

24、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是真正的做自己?怎么才能不迷失自己?

答:人在追求梦想,财富的过程当中,往往会迷失自己,当然,迷失了自己的人也会有外人眼中的成功,或名,或财富。但是终有一天,迷失的本性会让这个人失去自己,甚至自由。比如寒门学子最终到了某个位置成了贪官。比如某个大律师认定自己这么懂法都不去打法律的擦边球实在太可惜了。都是迷失了自己的行为。还有的孩子为了迎合老师,下课不下楼玩,不去跑,为了迎合父母,装出很听话的样子,违背自己内心想要的玩耍,快乐的时刻。

读经的孩子有很深的定根性,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越长大,越懂得做真正的自己。

25、为什么读经的孩子有更加孝顺?

答:百善孝为先,《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将一部《孝经》倒背如流的孩子,种下的是孝顺的种子,终有一天这颗种子会浇下领悟的甘泉,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给父母晚年一片阴凉美好生活。

26、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在深造的过程中更容易突破瓶颈?

答:读经典,如建楼盘。一层一层大地基,地基牢,可建百层摩天大楼。地基浅,十层,八层,楼就摇摇欲坠,甚至像上海的房子一栋直直地倒下。那是无根基的楼。孩子也一样,仿佛流水线的产品,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走来,如果是个豆腐渣工程的孩子。读完大学,往上深造的时候,有心无力,总是遭遇瓶颈,郁郁不畅。 而经典就是孩童时代的深厚地基。  

27、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做事情更有恒心?

答:《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任何事业的成功=选择+坚持+执行力。当孩子立志背诵经典的那一天开始,坚持每天三十分钟。一年,两年下来,七年,八年下来,除了收获丰盛大智慧。试问,世间还有哪一件事情,哪一种事业这个孩子不能经营好,坚韧不拔。别人难以考取的硕士,博士,对于一个坚持多年读经典的孩子,还有难度吗?

28、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更具想象力?(一)

答:在庄子笔下,我们看到他如何梦见蝴蝶、欣赏鱼乐、曳尾于涂、笑傲江湖。他口中的比喻,有如连环之珠,晶莹剔透而闪耀慑人,能使听者驻足沉思、若有所悟,甚至自觉惭愧、若负平生。–经典的世界,是天马行空,想象力驰骋的世界。从庄周梦蝶,到庖丁解牛……

29、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更具想象力?(二)

答:将两百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看白雪公主的电影,一组听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画白雪公主。看电影的孩子们画出的白雪公主,像一、二、三,叫口令的呆公主,几乎一样。听故事画出的公主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生动的样子,各个独具自己的特色,有仙境的公主,有森林的公主……三年后再画一次,看电影孩子画出的公主,三年都没有长高,没有变化,而听故事的孩子画出的公主,又有了新的美丽,新的动人之处。所以我们小学课本的编者,应该是看电影长大的。

30何为教育?为什么国学励志?

答:教育的真正目标,我们学过《易经》就很清楚,叫作“蒙以养正”,一个小孩子最开始的时候,养正是第一目标,养正就是养他的心。而我们现代的做法都是在养形,让他学很多技能,考很高的分数;不知道儿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养志,养气,因为小孩子是春天,春天要让他有志气,我们有二句话,第一句叫:“傲不可长”,一个人可以有骄傲,但不可太骄傲,第二句是“志不可夺”,我们现在要么让孩子特别骄傲,什么赏识教育,不断地表扬,让孩子特别骄傲,要不然就让他没有志气。所以在傲与志气之间有一个中间的点,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要培养孩子的志气,不要让他没有志气,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31、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能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

答: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32、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具有更深层的感悟力

答:我们生长在地球上,能听到身边的声音,都是不大不小的声音。太大的,太小的,宇宙的共鸣,天地的精华我们是听不到的。其实这个世界是有磁场的,而读经的孩子,由于充满正的能量,能静能动。在动态的静心中,觉察心是高于常人的。我们的人-肉体,气,神,常常是不在一块的,或人在心不在,心在神不在。不要把肉体存在某一处当成存在,事实上,精,气,神,三合一,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读经的孩子,灵魂是可以观照自己的内心的。他与自己在一起,与天地同在,经典如同一个扫帚,日日扫去心灵的尘埃,让每一天都心灵清爽,身体也健康,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标。

33、读经典需不需要孩子理解它的意思

答:不主张去理解,孩子最大的才能是记忆的才能,先熟记在心。  

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解释比孩子高明,要知道用白话文去解释文言文是多么苍白的一件事情。孩子三岁有三岁的理解,十岁、二十岁,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读经像存钱,存钱难,理解像取钱,取钱易。

我们读的经典,已经不是普通的说教,是道,大道。所谓大道无形,道是靠悟的。我们的孩子积累了许多的道在内心,内功丰厚的时候。自然有厚积薄发的那一天。至于是哪一天,我们不必太早强求。但是有一天你会得到意想不到,惊艳的,难以置信的收获。

我朋友已经得到了。说个她女儿背书的例子。孩子六岁半的时候,二年级刚刚开学,老师发下的语文书,第一个作业是背诵,她一口气把一本书都背完了。第二个星期开始学习,秋天,要找十个优美的描写秋天的成语。买了一本成语词典,那天是周末。结果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孩子把成语词典背了。

经典好比是充满智慧,阅历丰富,德高望重的老人,能认识这样的老人,自然是孩子一生的福气。但指望孩子认识了就能完全了解老人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包括我们大人,不要说这样阅历丰富,思想深遂的智慧老人,即使是一般普通的人,我们也不能完全了解他的想法的。虽然不一定了解,不一定理解,但认识总不会错的,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加,了解一定会越来越多的。对经典的认识和了解是一样的道理。 

注释都是后人的理解,未必正确。我们先熟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之后,你会发现很多内容自己就可以理解了,用文言文理解文言文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很多时候,白话文去解释文言文反而是苍白无力的。如果碰到个别难的地方,无法理解,再查资料或请教老师。

  1. 什么是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读经教育所读的经典,不局限于中国的经典,也不仅指古代经典,只要是人类最有价值的著作,西方和现代的经典作品也在我们的诵读范围。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易经》等。西方英文经典《柏拉图》、《莎士比亚》、《圣经》等。

  • 什么是国学经典教育?

国学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传统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3、什么年龄读经最好?答:最好是13岁前,适合胎教、0—6岁儿童学习效果为最佳。如果错过最好的年龄段,那就从当下开始吧!成人同样可以学习,成人读了一百遍论语,也是可以开慧,顿悟的。

4、为什么说3-6岁是最佳的读经年龄?答: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①此阶段的儿童记忆能力极好,而且与父母有一定的交流能力,能接受父母的意见,按要求进行学习;②、此阶段时间充裕,因为没有上学,没有家庭作业,家长可从容安排孩子的读经时间;③、此阶段的儿童心性较纯,没有过多自己的主张,一般能听从父母的话,乐于完成读经任务。

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先让孩子坐下来,嘴巴跟读;当孩子能坐得住了,让孩子边跟读时边指,开始的时候,先五分钟、十分钟的读,读完一样,让孩子玩一会,再读下一样,当孩子适应下来,再适当的延长时间。

5、孩子这么小,不了解经典,有何用?答:先背个几十万字比较重要,其它的,就不必管那么多了。理由如下:①如果满腹经论了,想了解内容,简直是反掌之易。但书没背上几句,将来想要了解,且看其痛苦吧!且看其肤浅一生吧! ②、小时正是背诵大好时机,理解,是一辈子都可以的事。须知,“幼而学,壮而行”,也是一种“学以致用”,而且这才是“学以致用”最正确的意义。

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

——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  王财贵教授

(国学经典问答系列)

6、大人与孩子谁觉得经典更容易?

答:大人是理解记忆方式,先理解后记忆。而0-6岁幼儿是自然右脑记忆,记经典和记电视上的广告词没有任何区别,更没有难易之分。儿童时期先记下这些经典,在以后的人生中孩子自然会理解、感悟并应用经典的内容。孩子现在记“道可道,非常道”和记下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校,小猫小狗哈哈笑”是一样的。

7、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答:这种提问,是一个常见的普通“设局”性疑问,是一种诡辩式的逻辑伪推理题,需要直接破掉这种伪推理陷阱和假设定的结果,那么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人类需要先弄懂以后才去干的事情,在一生中所占的比例到底有多大呢?

例一:如果自己生了病,是否必要先弄懂医生开的药然后才敢服用?还是直接相信医生,当下及时施治服用?为什么大人自己不用先当药剂师练好手弄懂药性,而却敢让不懂药性的孩子直接服用医生所开的药物?

例二:一日三餐吃的大米饭,做师长的是否懂得大米是如何生长而成的?如果大人都不懂其生长加工全过程,为什么自己却敢张嘴吃米饭?为什么还敢让什么也不懂的孩子也吃呢?是不是大人都要先当农民以后,自己才敢吃米饭?才敢让孩子也吃?为什么大人不用先当农民耕种,却能食用五谷?

人生中有多少事是并不需要先弄懂再去实践的东西?

例三:大人都读得懂英文吗?都读得懂德文吗?大人在世上活了几十岁,自己都不懂外文,但是为什么却要花血本,让孩子到处找最好的学校,去学习英文、学外文?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学习连大人自己都没有学懂的东西呢?

按照这种提问的“逻辑性”,是不是也应当先让师长、大人自己学好了英文以后,才可以再让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去学习外文呢?做父母的都不懂外文,为什么却胆敢迫切地让孩子学习外文? 这样的问题,是否能够成立?为什么不能成立?

8、孩子对读经没有兴趣怎么办?

答:循序渐进,初期不要求背诵,听读百遍,自然熟记于心。对孩子来讲,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吃和玩、看动画片、打电脑游戏了。但是读经可以培养孩子静心读书的习惯,还能从经典中获取智慧,习惯一旦养成!智慧奠定!终生受益!

孩子儿童时代喜欢的,长大同样喜欢,很多的兴趣不是表扬出来的。西方教育孩子,喜欢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放弃”,孩子累了,不练琴了,那好吧,随你吧。其实当时如果坚持了,练习,一年半年,练琴就会成为孩子的终身兴趣。所以有些兴趣也是适当地引导出来的。

9、小于3岁或大于6岁的孩子能读经吗?答:三岁以下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只适于播放音频文件进行熏陶,不建议三岁以下的儿童采用跟读指读方法进行学习。孩子小的时候,主要是以听为主,可以听录音,也可以是父母读给孩子听,平时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当音乐播放给孩子听,无为而为。

六岁以上的孩子,由于上小学后作业较多,时间会比较紧张,只要父母有心,仍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学习。13岁以上的孩子,由于已有自己的主见,心性杂乱,很多父母的意见未必肯听,运气好的,还可以进行学习,运气不好的,孩子不愿意听你的话,要读经难度比较大。

以上是从儿童教育的角度谈年龄的问题,如果从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方面考虑,读经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行的。我们也是通过与孩子一起读经,一起学习,各方面自觉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道德修养方面,心胸方向,比之从前进步很大,所以我们非常感谢孩子,是孩子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10、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全部交给学校?

答:每一个人,至少大部分人对现行的教育体制,都心里都怀着不安,不过很少人能自己解决这个不安。目前我们无法改变大世界,让我们去改变小世界吧,从我们自己的孩子做起。

想想我们的教材多久没有更新了?浅浅的十几本书,让我们的孩子披星戴月读了六年。不管90,还是80甚至是70后,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哪个学科,都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小明、小刚、小红…..某个“名嘴”都忍不住说了,现在的我们都长大了,小明,你们现在还好吧?

11、为什么德行教育这么重要?

答:比如同学吸毒,他跟不跟着效仿?他参不参与?是否有定力?显而易见,一棵树根扎得深,任由风雨飘摇,否则随波逐流。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有根的孩子吧!管好自己的孩子,把读经典的理念分享给身边的人,德行天下,以德为本,厚德载物。这样,我们中华的下一代就会是优秀的,有智慧的。学音乐也好,舞蹈也好,缺失了德行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

12、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专注力会得到提升?  

答:内心的宁静,安详,是专注的前提。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静心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13、为什么说读经典能很大程度增加识字量?

答:小学的教学大纲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认字量是2500字。一部《道德经》五千个字,不重复的字1800个,《论语》是一万六千字,不重复的字1399个,加起来多少?3199个字,是不是,区区两部书就把教学大纲计划的小学认字量给灭了。《千字文》有一千个字,《易经》是两万四千字,一年孩子背完了数万字,认字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而我们的孩子多可怜啊,晚上写,认生字,背课文哪一天是晚上八点之前做完的?哪一天不是早上七点起床的?如果我告诉你,你的孩子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六年,只是认了2500个不重复的字,而且这些字没有生僻字,没有高难字,都是以小猫钓鱼为起点的简单字。六年的付出,你…心酸吗?值得吗?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迷信学校的教育。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几十颗心,去面对每一个孩子。有一天,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别人从来也不会说这个孩子没有学校教,只会说什么啊?对了,没家教。

14、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会爱上阅读?

答:因为读经典习惯以后,产生对文字的喜悦心,对文言文产生亲切感,会让孩子强烈爱上阅读。湖南吃辣椒长大的孩子,长大喜欢吃辣椒,北方吃面长大的孩子,长大的主食还是面。人生最初进入习惯的,吃的、学的、文字,都会成为一生的习惯。

15、为什么读经能让孩子的阅读速度飞速提升

答:所有的孩子读经以后,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升阅读速度,爱上阅读。50%的读了经典的孩子阅读速度能够一目十行!

大家都知道一句生活中的话:“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难走的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啊?我们读经典的孩子,读书的起点比别人高,是一开始就站在高岗上看世界。背下了十几本经典,来读白话文,不是就是可以一边哼着歌谣,一边走下山的路吗?不但一目十行,还能即时记忆,恍如照相机,一页页把白话文照下来。

16、为什么读经会帮孩子减负?

答: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分数”是紧箍咒。孩子们疲于奔命,小学六年,每天都在写字。这样的孩子,是没有自己的童年的,因为他们“朝起早,夜眠迟”,周一到周五白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晚上要练琴,做作业,周六、周日奔波在各种兴趣班。白天在学校稍有不慎,老师家长两面夹击。老师电话、信息一来,孩子就是犯了错误的小绵羊,由家长老师磨刀霍霍。

他们哪里是孩子?是童工啊!所以,我们打着爱的旗帜,让他们做童工的事。

读经的孩子由于很深的理解力,对语文,数学,各科的理解力更强,学得更加轻松。

17、为什么读经会让孩子成为记忆超人?

答: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尤其在13岁前,具备某些超强的能量。正常坚持读经一年的孩子,无论古文还是现代文,基本上能够读两遍,背出来。这是科学,是因为一年的时间磨练了脑细胞,培养了立即记忆的能力,孩子具备这种能量。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记忆力过目不忘,别小看了这个记忆力过目不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现状里,这个是抵御应试教育摧残孩子的法宝啊。好啊,你考什么都行,我的孩子背书像打开流水的水龙头,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多么顺其自然,没有心理压力啊。单词要背,句子要背,物理公式要背,数学例题思路要背,更别说政治,历史,语文这些了。如果通过我们两到三年的训练,孩子养成过目不忘的习惯,是给力了孩子一根神奇的魔术棒,解开了现代教育的枷锁。

18、为什么读经的孩子作文写得好?

答: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作文自然就好了。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下笔千言,滔滔不竭。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19、为什么读经典孩子更懂得担当?

答:读经典的孩子的人生观是从小树立的,一个目标执行力很多年,也没有改变过,自然懂得承担。举个例子:读经典的孩子与不读经典的孩子成人后去拜佛。一个孩子说:“佛祖,请保佑我事事顺意,家人平安吧。”这是推卸责任啊,佛没有办法去承担每个人的责任,如果有,那就是迷信了。

读经典,有内功的孩子长大会知道,其实佛是科学,不是迷信,佛法是最大的哲学,他会求佛说:请保佑我有能力保证我的事业顺利,家人平安吧。他会知道,责任是自己的,佛保佑他付得起自己的责任就好了。所以读经典的孩子当然懂得担当。

20、为什么读经典是与圣贤为友?

答:大家都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亿万身家有亿万的圈子,千万百万有他们的圈子,蛇鼠是一窝的。那为什么印度的贫民窟那么多孩子走向美国的硅谷?往上去看,都有一个让孩子阅读的父母。你的孩子不能跟奥巴马做邻居,没有关系,巴菲特不是孩子的叔叔,没有关系,与老子,孔子不处同一个年代,没有关系。因为这些伟人,圣人都会立言,著文。背诵他们的文章,是孩子们的心灵鸡汤,是进入到这些伟人心灵最深处的旅行,天天与伟人相处,孩子们不成为有大智慧的人,成为杰出的人都难啊。

21、为什么说读经典的孩子气质好?  

答:相由心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经典孕育的魅力与美貌,是不会随着时光消逝而褪色的。睿智只会日增日涨,所以孩子的日渐优雅,美丽,气质会越来越好。

22、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懂得关爱别人?  

答:《老子》–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一般人对他人的善意是理性告诉他应该这样做。读经典孩子的爱是因为德行深厚,爱不是给予他人的,给予的爱是需要回报,没有回报会产生不平衡,委屈,计较等等负面情绪。而读经典孩子给予他人的爱是分享。因为内心丰盛,爱满满地,溢出来,多出来的分享给他人,健康而自然,不求回报。所以读经典的孩子在社会中能得民心,众人心之所向。

23、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更爱自己? 

答:《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当今心理素质差,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杀的孩子,每一分钟都在发生这样的悲剧。中国每年自杀的人有多少:25万,自杀未遂250万,在大学生中,1/3的学生有自杀念头,在自杀人群中,2/3是无征兆自杀……

读经典的孩子深明爱自己的理所当然性。而不是一味做好人,好人–讨好别人,亏空了自己。读经典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好是满满的,分享的好,而不是挖空了自己的元气去讨好他人的好。

24、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是真正的做自己?怎么才能不迷失自己?

答:人在追求梦想,财富的过程当中,往往会迷失自己,当然,迷失了自己的人也会有外人眼中的成功,或名,或财富。但是终有一天,迷失的本性会让这个人失去自己,甚至自由。比如寒门学子最终到了某个位置成了贪官。比如某个大律师认定自己这么懂法都不去打法律的擦边球实在太可惜了。都是迷失了自己的行为。还有的孩子为了迎合老师,下课不下楼玩,不去跑,为了迎合父母,装出很听话的样子,违背自己内心想要的玩耍,快乐的时刻。

读经的孩子有很深的定根性,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越长大,越懂得做真正的自己。

25、为什么读经的孩子有更加孝顺?

答:百善孝为先,《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将一部《孝经》倒背如流的孩子,种下的是孝顺的种子,终有一天这颗种子会浇下领悟的甘泉,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给父母晚年一片阴凉美好生活。

26、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在深造的过程中更容易突破瓶颈?

答:读经典,如建楼盘。一层一层大地基,地基牢,可建百层摩天大楼。地基浅,十层,八层,楼就摇摇欲坠,甚至像上海的房子一栋直直地倒下。那是无根基的楼。孩子也一样,仿佛流水线的产品,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走来,如果是个豆腐渣工程的孩子。读完大学,往上深造的时候,有心无力,总是遭遇瓶颈,郁郁不畅。 而经典就是孩童时代的深厚地基。  

27、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做事情更有恒心?

答:《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任何事业的成功=选择+坚持+执行力。当孩子立志背诵经典的那一天开始,坚持每天三十分钟。一年,两年下来,七年,八年下来,除了收获丰盛大智慧。试问,世间还有哪一件事情,哪一种事业这个孩子不能经营好,坚韧不拔。别人难以考取的硕士,博士,对于一个坚持多年读经典的孩子,还有难度吗?

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

——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  王财贵教授

28、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更具想象力?(一)

答:在庄子笔下,我们看到他如何梦见蝴蝶、欣赏鱼乐、曳尾于涂、笑傲江湖。他口中的比喻,有如连环之珠,晶莹剔透而闪耀慑人,能使听者驻足沉思、若有所悟,甚至自觉惭愧、若负平生。–经典的世界,是天马行空,想象力驰骋的世界。从庄周梦蝶,到庖丁解牛……

29、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更具想象力?(二)

答:将两百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看白雪公主的电影,一组听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画白雪公主。看电影的孩子们画出的白雪公主,像一、二、三,叫口令的呆公主,几乎一样。听故事画出的公主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生动的样子,各个独具自己的特色,有仙境的公主,有森林的公主……三年后再画一次,看电影孩子画出的公主,三年都没有长高,没有变化,而听故事的孩子画出的公主,又有了新的美丽,新的动人之处。所以我们小学课本的编者,应该是看电影长大的。

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

——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  王财贵教授

30何为教育?为什么国学励志?

答:教育的真正目标,我们学过《易经》就很清楚,叫作“蒙以养正”,一个小孩子最开始的时候,养正是第一目标,养正就是养他的心。而我们现代的做法都是在养形,让他学很多技能,考很高的分数;不知道儿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养志,养气,因为小孩子是春天,春天要让他有志气,我们有二句话,第一句叫:“傲不可长”,一个人可以有骄傲,但不可太骄傲,第二句是“志不可夺”,我们现在要么让孩子特别骄傲,什么赏识教育,不断地表扬,让孩子特别骄傲,要不然就让他没有志气。所以在傲与志气之间有一个中间的点,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要培养孩子的志气,不要让他没有志气,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31、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能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

答: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32、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具有更深层的感悟力

答:我们生长在地球上,能听到身边的声音,都是不大不小的声音。太大的,太小的,宇宙的共鸣,天地的精华我们是听不到的。其实这个世界是有磁场的,而读经的孩子,由于充满正的能量,能静能动。在动态的静心中,觉察心是高于常人的。我们的人-肉体,气,神,常常是不在一块的,或人在心不在,心在神不在。不要把肉体存在某一处当成存在,事实上,精,气,神,三合一,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读经的孩子,灵魂是可以观照自己的内心的。他与自己在一起,与天地同在,经典如同一个扫帚,日日扫去心灵的尘埃,让每一天都心灵清爽,身体也健康,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标。

33、读经典需不需要孩子理解它的意思

答:不主张去理解,孩子最大的才能是记忆的才能,先熟记在心。  

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解释比孩子高明,要知道用白话文去解释文言文是多么苍白的一件事情。孩子三岁有三岁的理解,十岁、二十岁,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读经像存钱,存钱难,理解像取钱,取钱易。

我们读的经典,已经不是普通的说教,是道,大道。所谓大道无形,道是靠悟的。我们的孩子积累了许多的道在内心,内功丰厚的时候。自然有厚积薄发的那一天。至于是哪一天,我们不必太早强求。但是有一天你会得到意想不到,惊艳的,难以置信的收获。

我朋友已经得到了。说个她女儿背书的例子。孩子六岁半的时候,二年级刚刚开学,老师发下的语文书,第一个作业是背诵,她一口气把一本书都背完了。第二个星期开始学习,秋天,要找十个优美的描写秋天的成语。买了一本成语词典,那天是周末。结果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孩子把成语词典背了。

经典好比是充满智慧,阅历丰富,德高望重的老人,能认识这样的老人,自然是孩子一生的福气。但指望孩子认识了就能完全了解老人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包括我们大人,不要说这样阅历丰富,思想深遂的智慧老人,即使是一般普通的人,我们也不能完全了解他的想法的。虽然不一定了解,不一定理解,但认识总不会错的,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加,了解一定会越来越多的。对经典的认识和了解是一样的道理。 

注释都是后人的理解,未必正确。我们先熟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之后,你会发现很多内容自己就可以理解了,用文言文理解文言文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很多时候,白话文去解释文言文反而是苍白无力的。如果碰到个别难的地方,无法理解,再查资料或请教老师。

34、各位父母,我们需要有教育孩子许可证、资格证吗?  

答:现在社会,各行各业,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个证,开车需要驾驶证,做其他行业也会需要一个资格证明,但是唯独对事关人类发展,社会和谐的最重要的事:教育孩子,每一个父母,都不需要教育孩子岗位资格证,这不能不说是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遗憾。因为我们的父母,是不用领证上岗的。我们个别的孩子,像只小白鼠,你高兴了亲她,他犯了你认为的错误的时候吼他。他是我们某些家长情绪的奴隶,可怜的孩子,有些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看天吃饭,看脸色行事。做父母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付出的努力成就一个大智慧的孩子。

35、一种说法:我的孩子,只要开心快乐就好,不要成为什么天才、伟人对吗?

答:天下父母心,天地间也只有父母为了孩子可以放弃所有,甚至生命!

但是我们问一问,我们的孩子,他自己怎么想?我们怎么能帮孩子自己做决定呢?孩子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从离开了母体、脐带剪断的那一刻,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立志,由他决定,不是我们。不要让孩子成为完成我们梦想的傀儡,不要让孩子承载着父辈未曾实现的梦,这一叶小舟,颠簸在世故的人海。

  每个孩子,都要做真实的自己,我们父母不能为了孩子迷失了自己的真性情,把灵魂跳出一个高度,来观照自己,我们开心吗,我们是否在跟随孩子去迎合学校的要求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那么孩子自己呢,他自己要成为天才,伟人,我们没有必要阻止他,因为一个坚持记经典,背诵经典的孩子是有能量,有大智慧的,我们让其自然发展。

36、为什么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的失败。  

答:我想请问家长,你现在拥有的东西,财富,房子,金钱,都是你们的吗?不见得… 

是否目前的财富是你的,要取决于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后代。将来他是你老来的保护伞,还是你沦落成为他一生的提款机?取决你今天给他什么样的教育。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的失败。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孩子可以独立地生活,可以自己去探求真理,而不是离开了父母就逃脱了樊笼,去挑战道德、伦理。

37、父母在读经典路上的效能在哪里?

答:人生路上一路风景,我们父母是导游,要指引孩子们欣赏风景,到哪里去,从哪个角度。美在哪里,细节的高贵。父母是一个人生方向的指引师,孩子的未来兴趣是走的一条游戏之路,还是电视之路,或是走上阅读的旅程?感受各种深刻的心灵,欣赏到奇异美妙不平凡的风景,孩子的大方向在我们父母的手中,责任重大,要用好我们手中的魔术棒。

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问题孩子,在机场砍伤母亲的逆子,吸毒、K粉白粉的孩子,这颗问题的种子是在三岁、四岁,小的时候已经种下的,只是在这一天发芽了。

那么,我们给孩子种下什么样的种子?种下经典的种子,终有一天,这些圣贤深刻的种子会发芽,会在孩子的心灵开出奇异芬芳的花朵,继而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老的时候,只需安心地在树下乘凉就好了。

38、图文并茂是否是小孩的最爱?

没看过图文,一开始就用纯文字教的小孩,喜欢纯文字的,必定也喜欢图文。--不必特意再寻找所谓图文解说的课本了,喜欢上硬梆梆的纯文字读本,以后孩子就会什么都喜欢,这才是最大的幸福呀。

39、读经教育为什么只强调背诵? 

答:古人云: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少记性。 

 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是各有其成熟之时机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幼童时的心智特色,是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辨、理解,故此时应让他多记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酝酿日久,待其长大,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0、经典会过时吗?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重要特色是发自人性,超越时空。不管要承继自我传统,或要吸收外来文化,其简捷的进路,便是直接从各民族的“经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头活水。尤其中国的经典名著,不论四书、五经、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都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与优雅高尚的情怀,读中国经典,当有助于开拓的一个人的心胸志趣,培养一个人的敦厚好学精神。

经典是人文理想的荟萃,并且是民族智慧的源头,因此,经典教育将同时具有增进语文能力、培育人文教养、契接民族智慧的三种功能。

41为什么很多家庭读经不能坚持?
季谦先生答:
一般来说,读经之所以不能坚持的原因是父母,而不是小孩。读经看起来好像枯燥,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并不认为如此。尤其是十岁以下的孩子,往往乐在其中。无所用心地学习语文,本是人类的天性。

父母不能坚持的最大原因,是因为认理不清。
理之不清有两大障碍,第一,他会受自己思考惯性的影响,因为他从前是不读经的,而他现在不是生活得好好的,何必读经呢?第二,是他会承受不了社会的压力,因为整个社会都是在读“正规学校的功课”。还有许多才艺都要学,哪有时间再读经呢?  

其实,第一点,他应该彻底想一想,他这样的人生,是真令他满意吗?还有他的孩子如不多读点经典,处在现在这种社会,将来会像自己这样吗?
第二点,学校功课,是真那么重要,那么困难吗?其实,只要好好大量读了经,其它功课不做也会,何必花那么多时间精神在那既简单将来又没有用的功课上呢?
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不读经,将来就很难了。而其它的功课,现在没做,以后做是来得及的,何况读经的小朋友,功课才艺没有不好的。本末轻重之间,如何决定?才是聪明的父母,才是负责任的父母所需要思考的!为什么不静下来好好想一想呢?为什么听演讲的时候想通了,过几个月又糊涂了呢?
您的孩子的大好前途就握在您的手里,请家长做决定吧!

42、读经典为什么要慢慢来,要坚持做?

答:比如现在西医占据了治病救人的主流位置,为什么?快,立竿见影,长什么割什么,把人当动物,符合国人的急迫之情。西医治病如水滚了,泼一瓢凉水,火没灭,什么时候水再滚了,再泼。中医治病,是先把火灭了,火刚灭,水还是滚的,等到凉要很久的时间。我们不肯等待,宁愿找西医去加水。我们现在的某些培训班,就像西医。那么经典教育更像中医,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慢”的艺术,三分教,七分等。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等待!

现在成功学很流行,成功的人讲什么都是对吧。有些成功人士为了讲课更加有内容,有分量,常常讲一些成功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排除万难。其实,我们要知道,成功固然不易,但是也没有那么难,其实成功就是坚持。

★★★★★★★★★★

附:经典的选择标准读诵顺序在哪里?

关于读经之顺序,读经之理念,只是选经典熏习浸润之,一般共认之经典,其价值都已甚高,故不必一定有什么先后。如勉强要分,则以义理为先,辞章为后。义理之中,又以平正为先,偏向为后。平正之间,又以通论为先,特论为后。

故所有读经顺序,建议以四书为首,老庄居次,而易经诗经又其次,以下则为其它,以佛学为外来,故殿于最后。

读经典的方法?

读经有两个原则要好好的拿捏拿捏。一个叫做老实读经,一个叫大量读经。

老实就是老老实实,读真正的经,从论语等开始,从最高深的智慧开始。大量就是用很多的时间,花很多的精神力气,甚至整天到晚通通读经,这样叫大量。

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读经方式:“读经三百教学法”。所谓“三百”,乃是三个“一百”,即:每天进度平均约“一百字”,每一百字至少念“一百遍”,每天让每一个读经的孩子都得“一百分”!

六岁以下的孩子怎么教为好?

孩子有其个别差异,能听、能跟、能指文、能识字、能背诵是最好的,其次能听、能跟、能指就很好了,其次愿意听声而跟念,再其次,只要常给他听,不管有无反应,教育的重大效果就已在其中了。

读的方法,只有一种。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一句句背下来,一篇篇背下来,一本本背下来,背愈多愈好,背愈熟愈好。两三个月之后,就脱胎换骨了。

但如果什么条件都没有,是不是就不能教呢?不是!只用读经机录音也可以教,甚至教得更好,更正确。——先不必管其发音,唯一要管的是他听多少,读多少。如听得不够,读得不够,神仙也教不会。如果听得够,读得够,发音自然会渐渐好起来,这是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天性。

我们千万不要把儿童看笨了,低估了。我们看笨他,他一辈子就笨给我们看。我们低估了他,他一辈子就用爬的给我们看。要当下即是,愈早愈好,愈多愈好,愈高愈好,能教也教,不能教也教。

★★★★★★★★★★

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是圣贤们通过自己的大智大慧创造的一种“外文”,更是天文、地理、人文无所不包的大学问。

大人不懂经典,是因为从小没有人教自己学习!国家丢失了自己民族文化之根的教育,使大人们面对“经典”,普遍就像面对外文一样,这是民族文化之殇,是教育的缺失,使大人们丧失了一次提升自己人文素质的机遇。

大人们都读不懂经典,并不是自豪的“资本”,而只是一种可怜的悲哀,是成年人们的悲剧!请不要再一次让“读不懂”又成为孩子们的伤痛和民族的痼疾。

大人读不懂外文,只好看着孩子们读懂它而出国发展,自己跟着孩子的屁股到国外时,却像木偶一般,失落万分。

难道我们还要让自己在本国文化的土壤里、在经典的学习上,也像这种学习外文的情况一样,再度重演一番吗?大人们为什么因为自己读不懂,就要求我们的孩子不去诵读?为什么因为自己读不懂,就要求孩子们不去主动掌握智慧文章而获得智慧呢?做父母的,不是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期望孩子超越自己、光宗耀祖吗?那么为什么要因为自己不懂,就不让孩子们去读懂呢?

中国祖先们留给自己后代的经典,都是智慧的结晶和天人合一的学问。经典是人间绝学,只要诵读它们,并且长期坚持不求甚解的“素读”,那么经典中所设置的“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两大特殊性的教育功效,就会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对任何人的心智都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古人有一句口头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诗来也会吟。”

想一想,教孩子读诗的大人们,又有几个是真正懂得唐诗的?有几个大人敢自称是弄懂了唐诗的诗人?诵读精美的诗词,都能使人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大量“文学细胞”,提高作文和诗文的水平,那么比诗词歌赋更深邃的经典,岂不是只要熟读、精读、恒读,就能更加有益于心身的健康成长?就能更加有益于构建道德心灵、益智而开慧呢?

还可以再问一个问题:教孩子学外文的老师,有几个是翻译家般地懂外文?孩子们在读外文时,又有几人是先弄懂了语法和变格之类才学会的呢?外文单词,不都全是死记硬背而掌握,然后才熟能生巧、融会贯通而应用的吗?请问:对七岁以前的孩子教习外文时,是先教语法吗?老师讲语法结构时,孩子们真的能听懂吗?老师自己面对外国人时,真的能做到无障碍性地交流吗?

所以,我们要坚信:“经典诵读千百遍,其中真义自然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外文单词是背熟的,而不是看熟的。开口诵读,才是弄懂文化的良方。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诵读经典的好处
学车记(初稿及后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8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9次,耗时0.046秒。
  • 内存消耗 5.08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