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
第二种,孩子上小学开始教育。这类家长认为,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能给孩子负担,所以在学龄前就是放养,让孩子尽情地玩。持这种观念的家长也不在少数,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 这些孩子进入小学后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因为以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惯了,突然上学后要遵守课堂纪律,完成家庭作业,非常不适应。于是,纪律问题、作业问题、成绩问题,和同学的相处问题等等一大堆。 老师三天两头找家长,家长,这才意识到错失了之前六七年的教育良机,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个时段,如果家长及时悔悟,从自身做起,慢慢影响孩子,还是具有一定可塑性的。我们这里有很多这个年龄段开始读经典的孩子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第三种,孩子0-6岁就开始教育。一百多年前,有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去请教大科学家达尔文。她问:“先生,我的孩子应该何时开始教育?”达尔文反问道:“你的孩子有多大了?那位母亲说:“他还小着呢,才两岁半。”这时达尔文惋惜地回答:“夫人,你已经迟了两年半了。” 教育学家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6岁前奠定,零岁到6岁的教育能占整个教育过程的80%。心理学家认为从出生到6岁的智力发展最快,医学上证实小孩从生后到2岁内头围增长最快,尤其是1岁以内。出生时头围是33~34cm,到1岁时是46~47cm,2岁时48cm,6岁时为50cm,与成人几乎相近了。孩子的脑重量在出生时只有300多克,9个月时就可达到660克,2岁半至3岁时增长到900—1000克,6、7岁时为1200克,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从脑的生理机能看,孩子2、3岁时,大脑的各种反射机能已经得到发展;6、7岁时,大脑半球的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 这为孩子智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可促使他们智慧发展。人脑的重量与智力发展成正比,但是人的智力发育却呈递减法则,即人的年龄越小,智力开发的越高。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抓住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及早开始。这些宝贝的父母抓住了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在读经育儿的路上不断地收获着惊喜!
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第四种,胎儿时期开始教育(胎教或负一岁教育)。以前,人们认为胎儿在出生前一直安静地躺在母体子宫里睡大觉,直到分娩时才醒来,这是错误的。其实我国自古就很重视胎教。中国古代胎教始于西周。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明,“教之以一而识百”,这就是太任施行胎教的结果。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胎儿有奇异的潜在能力。每天诵读圣贤经典可以使准妈妈怡情养性,恬静安宁,给胎宝宝创造一个美好的内在环境。同时流传千古的国学经典是最具智慧和能量的圣贤之言,将会给胎宝宝构建一个最优质的外在信息刺激环境。所以听经典出生的宝宝都健康漂亮,聪明可爱,好养好带。 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第五种,备孕阶段(负二岁)就开始学习育儿。《礼记·中庸》中说:“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意即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在育儿方面,充分的准备工作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已经孕育的生命,我们有系统的读经计划,为孩子构建人生的大格局、大智慧。而对于准备孕育的生命,如果能从父母自身的学习提升开始准备,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生育”,那无疑将起到更好的效果。“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第六种,婚前就开始自我学习。大多数权威的教育专家主张,育儿应该从选择配偶开始。 其实,人类早就意识到父母亲的遗传素质对后代的智力发育有一定影响。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左传》就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记载,强调同族近亲婚配对后代极为有害。 要使后代健壮聪明,就要从选择配偶开始,才会生出具有较好遗传素质的后代。
而如何才能选择到好的配偶?除了生理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出口成章”的人会和一个“出口成脏”的人结为夫妻。如果双方都是学习圣贤经典的,那肯定更容易情投意合,在未来的子女教育上也更容易达成一致。如果有幸娶到了读圣贤经典长大的知书达理的女子,在家中孝亲敬老,辅助夫君,善教子女,敦伦尽分,这家庭哪有不幸福的?虚受老师说,我们的子女是“圣二代”,他们在我们这个师缘大家庭中都是世交,将来交友、择偶也都令父母更加放心。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4/11/06/%e6%95%99%e8%82%b2%e5%ba%94%e8%af%a5%e4%bb%8e%e4%bb%80%e4%b9%88%e6%97%b6%e5%80%99%e5%bc%80%e5%a7%8b%ef%bc%9f/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