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首页 > 未分类 作者:礼记 2025年4月29日 浏览:37 字号: 评论:暂无评论

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书籍阅读,仅供家人们学习参考。《好家教 好人生》作者:胡社功、胡钡泾

前言: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一个国家有国魂,一个军队有军魂,一个家庭也应该有家魂。家魂就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齐家济世乐修身,德育经天纬地人。经典熏陶如雨露。滋撑弟子步青云。
“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当今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要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

《好家教 好人生》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世界经典
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有过这样一个著名的结论:“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国都消亡了,唯有中国源远流传至今,这是什么凝聚力?这是儒家(忠孝仁义)教育的结果。否则,早也七零八落,不知变成多少个小国家了。中国就是第二个印第安,欧洲人的版图”。他还预言:世界未来的文明时代,就是儒家思想的文明时代,因为儒家忠孝仁义的文明就是人类最本性的文明。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发出倡议,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如今,387所孔子学院和509所中小孔子课堂已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因为中国有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提倡仁义、和谐,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所以,历史上满族、蒙古族的入侵都不能改变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反而被中原文化同化了。

***********************************************

 《好家教 好人生》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节 经久不衰赖于三个“独一无二”
《参考消息》2004年10月18日登载了一篇俄罗斯经济学院弗拉基米尔.波波夫教授的文章说:“历史学家们认为,中国文明在三个方面是独一无二的。第一,是象形文字。令人惊叹的不是来自图形的象形文字,几乎所有古文字都来源于图形文字,令人惊叹的是中国将象形文字一直保持到今天。其他民族或早或晚都已经改用字母,而中国却没有发生这种变化。第二,中国保存了浩瀚的古代文献,大量古籍记录了5000年的历史。历史学家们认为,中国对历史事件记录之详尽,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罕见的。第三,世界上没有一种文明能够像中国那样崇敬祖先,它对精神生活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波波夫所言中国文明的三个“独一无二”,其根即是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是开启中华文化巍巍大厦的金钥匙。中华文化之根在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永不磨灭的金光灿灿的身份证。中华民族文化也是全人类的灵魂。

***********************************************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节 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源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的圣贤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事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儿女的基本形式。
中国古代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不管是文学家、史学家还是政治家、哲学家,也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没有不重视家庭教育,不重视家训的。

帝王家训:汉刘邦的《手敕太子》,唐李世民的《帝范》,清爱新觉罗.玄烨的《庭训格言》。
官宦家训: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苏瑰的《中枢龟镜》,唐李恕的《戒子拾遗》,宋包拯的《家训》,宋袁采的《袁氏世范》,宋李邦献的《省心杂言》,元许衡的《与子师可》,明姚舜牧的《药言》,明温以介的《温氏母训》,明陈龙正的《家矩》……

上篇 家魂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节 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源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康百万齐家之道: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何氏家规:
此篇凡分孝亲敬长之规、隆师亲友之规、待人接物之规、鞠育教养之规、读书写字之规、出处进退之规、节义勤俭之规、饮食服御之规、量度权衡之规、撑持门户之规、保守身家之规十一类,其下或又分为数条,包括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内容。

***********************************************

道德仁义鉴清浊,孝顺感恩自楷模。一片爱心凝至善,顶天立地是人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承担社会责任,
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温家宝

第二章 人的根基是道德 第一节 圣贤教诲
道家的《吕祖劝孝文》说:世之人,善莫大于孝 ,不善莫大于不孝……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
教育孩子要以德为本。教会孩子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你就能让孩子这一生立于不败之地。
要“教育”和“育人”并重,不只是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学会知足,学会感恩,这无疑是现在孩子教育中需要特别强调的一个环节。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成人成才始于孝敬。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从小培养孩子尊老、敬老、孝敬的美德,对于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意义和作用非同寻常。这比给予孩子优越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

第二章 人的根基是道德 第一节 圣贤教诲
一天晚上,我(胡教授)给儿子、儿媳、女儿说,自己吃一堑,自己长一智,是聪明的人;别人吃一堑,自己长一智,那就是智慧的人。我给你们出一道思考题:你们见过偏瘫病人吗?见过糖尿病病人吗?你们想得这样的病吗?你们怎样做才会不得这样的病?你们听说过网瘾、早恋少年、问题孩子吗?你们听说过被孩子气得死去活来的年轻父母吗?这些问题能在你身上避免吗?怎么做才能避免?你们怎么做、怎么教育才能保证男孩长大不变坏,女孩长大不受害?《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意思就是说最好的医生,是让人在没有病的情况下防止得病;圣明的人,是在人们还没有犯错误的时候告诫人们不犯错误。谁能够抓好预防不生病或少生病,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把孩子培养成材,谁就是智慧的人。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第二章 人的根基是道德 第一节 圣贤教诲
保健有路子,生病有规律。好孩子是好方法培养出来的,坏孩子是不合格的父母教育出来的。
事实告诉我们,学习好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但有爱心、有孝心、有感恩心的孩子一定是个好孩子。有爱心、有孝心、有感恩心的孩子才会是幸福平安的孩子!

***********************************************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第二章 人的根基是道德 第二节 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德不高则行不远”是做人观,做事要先做人,我们相信,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与之一起患难与共,荣辱共担;只有品行端正,才能望高走远。
道是什么?道是自然规律;德是什么?德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行为。所谓讲道德,就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就叫有德,反之就叫缺德。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自然规律,是道的正常运行;寒暑雷电,风霜雨露是自然现象。这是我们必须去接受和适应的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但如果要求永远风和日丽、春光明媚、和风细雨、风调雨顺、太阳不落月亮不缺,那可能吗?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罢了。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德有两种,即阳德与阴德。所谓阳德,是指那些公开的、明显的、有形的,被人们普遍认为应该赞颂和发扬发扬光大的事情。比如舍己救人、扶危济困、尊老爱幼、拾金不昧、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等等。谁这样做了,他就会被人们尊敬和表扬,被宣扬和提倡,被社会所认可和推广。
所谓阴德,是指那些做了好事而不张扬,默默无闻而什么也不图的现象。农村有一句劝人向善的话叫“积阴德”即指此。实际上,做了好事不被别人知道就是积了阴德,谁做的好事多,所积的德就多。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积了阳德,自己的账本上就有了收入,但得了名利又等于支出,一收一支又达到了平衡,这是大道中的平衡规律在起作用。而积了阴德时,自己的账本上就有了收入,不被宣扬、不要名利便没有支出。但只要记入自己的账本,就是自己的财富,谁也拿不走。在因果规律、平衡规律、大道自然协调规律的作用下,必然要通过一些途径去实现收支平衡。这些途径和现象主要是吉祥、幸福、健康、平安、财富、长寿、善终、护荫子孙等等。所以积德,特别是积阴德是走上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吃亏人常在”、“便宜里有亏”才是道破天机的真理。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蒙牛老总牛根生说:“先做人,后做事。”“小胜凭智,大胜靠德。”“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要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发自己的光,但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社会上确实有这样的现实: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也差,对社会、他人的危害还不会太大。能力差也就算了,危害还不会太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它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有时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家公司,甚至于一个国家。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点,但他只要虚心学习,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步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照样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敬重。老锁匠的年纪渐渐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为自己物色一个接班人。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验。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金银财宝。”老锁匠又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也不解,都来询问老锁匠,他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老锁匠的话确实耐人寻味,他把道德作为权衡徒弟的最终标准,所以二徒弟虽比大徒弟才能差,但最终因为品德优秀而被师傅选为接班人。可见德才兼备的人最为珍贵,而两者失衡时,品德就要重于才能了。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德与才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宋代政治家司马光在总结历史上用人治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二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只有德才兼备。才为贤者。
咱们国家不缺人,缺的是人才,最缺的是有德行的人,最紧缺的是德才兼备的人。但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说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真是这样吗?这是教育的误区。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学习好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一名大学生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区送完女朋友返回,当车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某,被告人下车查看,发现被害人倒地呻吟,因怕被害人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了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连捅数刀,致被害人当场死亡。杀人后,被告人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口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在他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被告人在庭审上说:“从小到大,我的生活除了学习以外几乎就是练琴,妈妈陪我练琴,小的时候每周练琴,为了练琴,妈妈都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妈妈为了不让我以作业多为借口,就回到家先弹琴,弹完琴后才能写作业,我害怕作业写不完,小学课间除了上厕所都不会离开座位,我就一直在赶着写家庭作业。
上了初中,学习下降了,成绩不好,爸爸很着急,爸爸转业以后就没有再找工作,他学我的数理化,然后给我辅导。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呆着。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畸形的教育异化了其心灵。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今天,我们该如何做父母?这依旧是当下每个父母都逃不掉的课题。大学生撞人杀人案和留日学生刺母案被报道出来后,公众的普遍反映就是他们无法理解,身为人子,他们何以做出这些惨无人道的事情?而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我们看到了他们俩更为隐秘的成长细节,这些细节出来后,我们在对这两个孩子感到痛恨的同时,也多了一些同情和反思,同情的是“他们得到的是扭曲的爱,他们的心都是凉的”,反思的是“是谁把他带到这样的人生路上,什么教育方法使他们丧失了做人的善良?”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德行好的孩子一定是好孩子
某家公司招人:本科以上学历,月薪1万……20天没招到合适人选。第21天来了一名年轻的小伙子,当考官请他进去时,这名年轻人轻轻的把门打开,又慢慢地把门关上,面带微笑地小步走到考官的对面,深深地给考官鞠了一个躬。当考官说“请坐”时,年轻人双手托起凳子移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端身正坐下来。他正等着提问的时候,却听考官说:“你被招聘了。”年轻小伙子听到后略有歉意地说:“对不起,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考官说:“你是大一的学生,为什么来应聘?”年轻人说:“我们学校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天天都在议论,虽然上了大学,将来就业仍然很难。我是想来看看应聘到底有多难。”考官说了三句话:“一是你继续回去上学,三年毕业后想来我们公司,我们欢迎;二是上学期间的节假日、实习期间来我们公司,我们欢迎;三是这三年你有什么困难,尽管和我们联系。”

上篇 家魂
一家幼儿园招聘幼师。30多名从幼师毕业的学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两个小孩在走廊里哭闹得很凶,惊动了园长,这时,园长走出办公室看到的是应聘人员说说笑笑,竟然没有一个去安抚哭闹的孩子。园长当即宣布:“今天招聘到此结束。”30多位应聘者不解地质问园长怎么没开始就结束?园长说:“两个哭闹的孩子就是考题,我们幼儿园不需要缺乏爱心的老师。”
当我们的孩子长大走向社会的时候,社会上仍然是不缺人,缺的是人才,最缺的是有德行、懂礼节的人。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假如某个公司需要招50个人,报名有可能是2000人,哪50个人会被招聘?那就是站有站姿、坐有坐相的人,就是“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的孩子。有可能地板上有个大头针,哪个孩子能够弯腰把它捡起来;地板上有纸屑,哪个孩子能把它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这个孩子就被招聘了。
有爱心、有孝心、有感恩心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快乐的好孩子。只要孩子有爱心、有孝心、有感恩心,即便是学问不多,也是一个合法公民,做力所能及的事也对社会有贡献。

^^^^^^^^^^^^^^^^^^^^^^^^^^^^^^^^^^^^^^^^^^^^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第二章

人的根基是道德 第三节  孝为德之本

“孝”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百善孝为先”的主导地位,它是中国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和实践起点,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也是社会教化的核心和根本。

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说:“孝,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孟子说:“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儒家,视“孝”为第一善(百善孝为先);佛家,视“孝”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道家,视“孝”为第一事(人间第一事)。爱的原点是“孝”!曾国藩说:“读遍天下书,无非一个孝。”魏书生说:“德育好、体育好,学习自然好!”孝为德之本,一孝百事开!孝心是成就一个人事业的基石!

上篇 家魂 第二章

人的根基是道德 第三节  孝为德之本

清末民初赫赫有名的印光大师说:1.世少善人,由于家庭无善教。而家庭之善教,母教最要。以人之幼时,日在母侧,其熏陶性情者,母边最多。

2.欲家国崛兴,非贤母则无有资助矣。世无良母,不但国无良民,家无良子。

3.须知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首莫大功德。

要让孩子多听《弟子规》、《三字经》的录音,要给孩子多讲24孝一类的故事,让孩子多读这样的故事,从小接受圣贤文化的熏陶,3~4岁就会熟读圣贤教诲,心境如玉。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第三节  孝为德之本

《天堂午餐》是河北传媒学院大三学生刘啸宇用相机拍摄的一部视频短片,仅有短短6分钟,没有华丽的镜头,没有复杂的故事,甚至所需要的“投资”加起来不过200元,但却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在网上广为流传并有各种转载,观看点击加起来近千万。

视频中儿子给去世的妈妈做了一顿妈妈盼望已久的午餐,却只能是送给天堂的午餐,这个儿子迟到的孝心引起了网络上大多数网友的热议,被很多人忽略的“孝心”话题瞬间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第二章

人的根基是道德 第三节  孝为德之本

《天堂午餐》的故事内容十分简单。儿子小翼为天堂里的母亲精心准备着午餐,这是他第一次下厨,切菜、洗菜、做饭,他始终面带微笑,一边做饭一边回忆起和母亲的点点滴滴:妈妈叫他做吃饭,妈妈笑着说:“妈多会能吃上儿子给我做的饭?”做完饭,小翼把亲手做的小菜一一摆上桌子,为母亲盛上满满一碗饭,让妈妈坐下,示意妈妈多吃菜。而回过头来扒拉着自己碗里的饭时,泪水却一滴滴地掉了下来。妈妈的位置上根本没有人。前几天,妈妈像往常一样提着菜正准备上楼,却昏倒在地上,再也没起来。“妈,你还没吃上我做的饭呢!妈……你怎么就走了呢?”儿子看着座位上妈妈的遗像,痛哭流涕。妈妈没有回来,满桌子的菜,妈妈一口都没有吃到……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直白的故事,却感动了无数的人,网络上的疯狂转载,网友们纷纷留言,该视频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孝心,而是在等着以后,却失去了尽孝的机会,就像古语中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第二章

人的根基是道德 第三节  孝为德之本

孩子为什么缺乏孝心?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说:“别看我的孩子小,可是特别自私。我们全家人去饭店吃饭,他点的一盘鱼香肉丝,别人谁也不许动。他说那是他的。”

某幼儿园一个6岁男童,因母亲把一辆玩具小汽车送给了客人的小朋友,孩子就当着客人的面揪住母亲的头发往墙上撞,嘴里说:“我要教训教训你!”

小学的孩子是另一番情景:一位母亲因丈夫遭遇车祸住进医院,动用了她三年级的孩子230元的压岁钱,孩子发觉后,硬要妈妈偿还,说:“凭什么用我的钱?”

一女生在学校谈恋爱,因父母进行阻止,她吃了近30片安眠药,并留下绝命书:“我的死是爸妈逼出来的。”

这样的孩子还有人性吗?正常的人谁敢跟他们交往?谁都会说:“他对亲生父母都那么残忍?就更不必说对别人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仅会失去朋友,也会失去做人的尊严,失去人生应有的幸福和快乐。

上篇 家魂 第二章 人的根基是道德 第三节  孝为德之本

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而根子却往往在家长身上。因为家长只关心孩子身体的成长,成绩的提高,不关心孩子德性的形成。

例如,一个女孩正在家里写作业,爸爸下班回来了。刚刚在学校接受过爱心教育的孩子马上倒了一杯茶水递到爸爸面前:“爸爸,喝茶。”谁知,爸爸冷冰冰地说:“去,去,去,写作业去!别趁机跑出来玩!谁让你倒茶了?考个100分,比什么都强!”

再如,一个男孩看到有病的妈妈在厨房做饭很辛苦,便走进厨房说:“妈,我来帮忙吧?”妈妈马上挥挥手说:“不用你,把你的功课做好,就是关心你妈了。妈妈可不希望儿子长大当厨师,妈妈要你当科学家!”

上篇 家魂 第二章

人的根基是道德 第三节  孝为德之本

孩子心中刚刚萌发起来的爱的火苗一次又一次地被父母扑灭了。渐渐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考高分,就是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了。然而,这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达到的目标啊!于是,许许多多的孩子变得心灰意懒,玩世不恭,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

就这样,“累坏了”父母,“惯坏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认为这些是父母应该做的,谁让他们当爸爸妈妈了呢?也不能白当啊!

上篇 家魂 第二章

人的根基是道德 第三节  孝为德之本

以下七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子女孝心:

1.刚出生时,一哭就喂奶。吃饱了还哭,就抱着,睡着还需抱着游走,哪怕三更半夜,不惜牺牲父母的休息与健康。

2.稍大点,百依百顺,像对待太子和公主一样对待儿子和女儿,而父母就做地道的奴仆。要什么给什么,只要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不惜一切代价。

3.大事小事,凡是家中之事,包括洗袜子、洗手帕、扫地、倒垃圾等,一律不让孩子干,一律由父母代劳,不怕父母累个半死。

4.家中所有好吃的都让孩子吃,父母少吃或干脆不吃,或者吃儿女剩下的。家中所有好穿的都给孩子穿,父母穿旧衣服或拣孩子穿剩的衣服穿。

人的根基是道德 第三节  孝为德之本 以下几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子女孝心:

5.孩子要多少钱给多少钱。开支合理不合理,不用管。家里没有,就找亲戚、朋友借,或者贷款。只要孩子高兴,只要孩子不发脾气就行。

6.孩子对父母不满意时,任他们发脾气、指责,甚至骂娘,父母都逆来顺受,笑脸相对,不知所措也没关系,只是不要反驳,更不要反抗。

7.父母年迈力强时为儿女服务,鞠躬尽瘁,自己的健康、幸福、事业都统统放在一边,把自己全心全意为儿女服务的奴仆形象牢牢的印在孩子心里。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第三章  学学《弟子规》

立世无求万古垂,犹思鸿雁经天飞。成才原本千家愿,身范需守弟子规。

中央党校教授任登第老人和牛淑卿副教授在《大家都学弟子规》一书中提出:大家都学《弟子规》,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公,建设美好国家;二是为私,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具体说,就是一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为中华民族后继有人,血脉相传。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第三章  学学《弟子规》 第一节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

文化具有遗传性,中国人的灵魂思想里流的是祖宗的血。我们要做的是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道德观念,让它在当今社会熠熠闪耀。

心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相同,它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通常,我们讲心性,也称它为实相,即宇宙真实的面目,这种自性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它是有,但不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可以接触得到的。老子也知道有个自性,他把自性称为“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篇 家魂

第三章  学学《弟子规》 第二节  人的内心都是向善好德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向善好德。有没有很会照顾父母的孩子不会照顾别人?有没有不会照顾父母的孩子很会照顾别人?有没有不爱父母的人会去爱别人呢?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为其悖德。

“人之初,性本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善是什么呢?纯正纯善是可以恢复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到,人与生俱来就这样。

第三章  学学《弟子规》 第二节  人的内心都是向善好德

四川雅安地震——奇迹!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地震灾害降临,让我们的同胞流血牺牲,让我们同胞的家园毁于一旦,但中华儿女的爱心聚汇成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战胜一切困难。一个个感人的细节是今天的财富,更是今后的财富。让我们感动的一幕幕发生在灾害发生中或发生后,它是抗击灾害的强大动力,同时,这种互助互爱、勇于担当、责任使然等“感动”的内涵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动力。

让我们永远记住灾难中的感人一幕、感动情节,让它们增添“感动中国”的厚重。迫在眉睫的是感动后的行动,爱心在此时此刻会“跳动”,捐款捐物成为一种自觉,灾区的灾难有13亿人在担当 还有国际的援助;这份感动在战胜灾难之后同样宝贵,仍需继续,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每时每刻都需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有爱,就有希望!让一点点的爱心汇成爱的海洋!让灾区死难灾民的灵魂得以安息,让受伤的灾民得到最及时的救治,这是所有人的梦想,这是战胜所有困难的力量!这是爱的力量,这是中华民族得以振兴的希望!

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上篇 家魂

第三章  学学《弟子规》 第二节  人的内心都是向善好德

善良是中国人血液里的DNA

2012年6月3日,广州市天河区一名叫琪琪的3岁女童,头被卡在自家四楼铝合金花架上,整个人悬挂在空中,她发出了阵阵哭声。在万分危急之际,一名黄衣青年从琪琪楼下一层的防盗窗爬出,沿着窗户徒手靠近琪琪悬挂的位置。黄衣青年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窗户上连跨四步,双脚并立站在琪琪正下方。青年一手握住防盗窗,一首将琪琪往上托,整整托了15分钟。最终,在交警和众多好心人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将琪琪救出。然而,黄衣青年却默默离去,没有留下任何信息。随后,有目击者将视频发布到了网上,引起轰动。大家称这名身着黄色体T恤的小伙为“最美路人”、“托举哥”、“黄衣哥”,一时间引发全城对他的搜索。一个礼拜后,媒体在一家城中村的超市里找到了这名“路人”。

面对记者,“托举哥”说:“我觉得其实也没做什么,能帮一点就帮一点,每一个路人都会这么做的。我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等到一切平静下来,我要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地生活。我觉得见义勇为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

第三章  学学《弟子规》 第二节  人的内心都是向善好德

“托举哥”周冲说:“群众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因为我一个人根本救不出那个小女孩。因为我过去的时候,下面已经有好多群众用双手,甚至说想就这么上去接住他她,但是可能是因为够不着吧,所以不是说一个人能救下那个小女孩,我希望群众都发扬这种精神,有这种热情、乐于助人的精神去帮助所有有困难的人。”

最美教师、最美的哥、最美洗脚妹、最美护士、最美妈妈,从2011年开始,被冠以“最美”的面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最美”也成了被频频使用的热门词汇。“浙江出了最美司机,黑龙江有最美女教师,我们天河区有最美路人”。这是《南方都市报》在报道“托举哥”周冲时引用的广州市天河区宣传部部长蓝小环的一句话。而各地对于“最美”的自豪之情,最近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感知。

第二节  人的内心都是向善好德

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在那浩瀚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稀有的树种,叫胡杨。它扎根地下50多米,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其顽强。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世人称为英雄树。它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的象征。

美国作家亨利说:“人生有三件东西:第一是善良,第二是善良,第三还是善良。”巴金将此作为教育子女的座右铭。

上篇 家魂

第三章 学学《弟子规》 第三节《弟子规》是什么?
《弟子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爷爷说:“它共有1080个字,360句,包含113件事。”
《弟子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爷爷说:“它读起来很好玩,背起来很好记。”
《弟子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爷爷说:“它做起来很顺手,用起来很容易。”《弟子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爷爷说:“它可以让我孝敬父母、尊重老师。”

《弟子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爷爷说:“它可以让我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
《弟子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爷爷说:“它可以让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弟子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爷爷说:“它可以使我受人爱、受人敬。”
《弟子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爷爷说:“它可以让我快乐、幸福生活一辈子。”

第三章 学学《弟子规》 第四节《弟子规》是人生的导航仪
《弟子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意在童蒙养正,主要讲了一个人在家、外出、求学、待人接物等具体事宜的标准和要求,对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明辨是非、知道对错、美丑,养成宽厚待人、严以律己、尊重他人、谦恭做事的行为习惯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意义。
对独生子女来说,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弟子规》就会成为孩子人生的一面镜子,对照它,孩子就大体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弟子规》还可以培养孩子养成自觉学习、自愿学习、自主管理的良好习惯。如果家长能够认真学习《弟子规》,从小按照《弟子规》培养孩子,孩子将会走上健康的人生。

第三章 学学《弟子规》 第五节 《弟子规》是人生的防火墙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儿童读本,被誉为“童蒙养正宝典”,是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教育孩子从小学好《弟子规》,从小让孩子懂礼、明义、好学、孝亲、尊师,就会增强孩子抵制不良风气的免疫力,任凭网络世界里黄风掠过,我心岿然不动!
如果家校联手认真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将会为孩子构筑一道绿色的、健康的防火墙,在孩子的生命上游构建一道安全堤坝。打好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确保一生健康成长。俗话说:根深叶茂。人和植物一样,一个人如果从小把根扎好,长大以后,经过个人努力,一定会是一个德才兼备、智慧超群的栋梁之才,一定会给人类做出很大贡献。

第三章 学学《弟子规》 第五节 《弟子规》是人生的防火墙

第六节《弟子规》是病变的杀毒软件
《弟子规》是杀毒软件,它能使坏人变好人,还能使浪子回头。
被13所学校开除过的学生胡斌,男,22岁,甘肃兰州人。不听父母话,打架欺负老师。他说:“《弟子规》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人生价值,《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幸福的人生。所有的亲人都认为,只要我长大不进监狱,做个正常人就不错了。但是我把他们全部都伤害了,和他们对着干。”他现在的职业是做义工,不求任何回报,一心弘扬《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第三章 学学《弟子规》 第五节 《弟子规》是人生的防火墙
90后坏女孩牛文荣,19岁,河北廊坊人。他曾被学校劝退,不敬老师,不孝父母,有抑郁症,老想自杀。《弟子规》使她开启孝心,找回良知,变成淑女。现在做义工,弘扬传统文化,受到人们尊重。
曾经杀人的东北黑老大康金利,男,50岁,在监狱里呆了30年,他身上中过40多刀,缝了300多针,走黑道惹下杀人大祸,畏罪潜逃3年还是被抓,在枪口下讨回一条命。传统文化是他由鬼变成人。现在,他全力以赴做义工,弘扬传统文化。魏涛,男,45岁。辽宁沈阳人,曾经刀捅父亲,醉打母亲,殴打岳父;曾经贪财好色,出售假药;也曾遭遇横祸被人暴揍,也曾精神崩溃,欲走绝路。《弟子规》改变了他。
……
大量事实证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庭的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莫大焉!

********************************************************************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 
好家教 好人生 (下篇 家术)
新房入住——老杰的故事(五)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本文作者:礼记     文章标题: 好家教 好人生(上篇 家魂)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5/04/29/4429/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统计
  • 建站日期:2016-8-1
  • 运行天数:3217 天
  • 文章总数: 438 篇
  • 草稿总数:1
  • 评论总数:14 条
  • 链接总数:0 个
  • 分类总数: 53 个
  • 标签数量:1 个
  • 页面总数: 2 个
  • 用户总数:1 人
  • 最后更新 2025年5月23日 11:06:46
  • 查询数据库38次,耗时0.035秒。
  • 内存消耗 4.57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