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除了修身之外,我们第二个很重要的“笃行”功夫要用在处事之中,也就是处理事情,事情每天一定都有。
那到底处理事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法则,这个我们不得不了解。而您做事的原则、做事的态度可不能依准现在人的想法。假如您说现在人大部分都这么想,那您就会随波逐流,毕竟知道的人少,迷惑的人占多数。所以假如您是依循现在大部分的人的认知,那您的人生有可能会走弯路。
请教一下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出来,您问他“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他马上会皱着眉头告诉您“您怎么问这么无聊的问题,您怎么不问我现在流行歌曲排行榜第一名是哪一首?”大学毕业,您叫他谈做人的根本,他不见得谈得出来。
但是回到两百年前,您在乡间小路看到一个农夫正在耕作,您跟这个农夫打个招呼说,请教您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他不用打草稿,他可以跟您讲半个小时,为什么?这个社会读书读了十几年不见得会做人,但是古代的人一个字都不认识,可是他知道做人。因为他的父母有身教,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良好,每个人都知道一个人做人的最根本就是要孝顺父母。所以纵使他不识字,他知道要孝顺父母,他知道要友爱兄弟,所以他兄弟一有事情他绝对两肋插刀,他也知道勤劳才能成就事业,所以他工作认真。所以当时的社会状况,它的整个艺术,包含戏剧这些艺术作品,统统是在提醒人如何做人,演出来的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在读书里面都是以圣贤学问为主,在家庭里面父母又会演给他看,所以纵使一字不识也懂做人。
2022年11月4日星期五
而现在学历再高,他可能连体恤别人的心都不见得提得起来。所以现在人依循的标准在哪?我们看下面这一段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道义为原则、为依据,不为私利,不图己功,只问是否合乎道义,不问是否利己,亦不求有功。】
它的原则最重要的要依循道义,这个“谊”通“义”字,而不是依循利。所以古代的人接受圣贤教诲,做事都是依循道义在做,不依循功利,不自私自利。所以社会安定,家庭幸福。
现在不依循道义,依循什么?功利。所以现在年轻人还没有本事,您要找他合作,他第一句话跟您说什么?“对我有什么好处?”能成大器吗?难矣。他会伸手跟人家要利益,他也一定会伸手跟他父母要利益。所以圣贤人高瞻远瞩,早就告诉我们了,教育孩子从小要教道义,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君王跟臣民、领导人跟被领导人、上司跟下属,都只为了自己的利的时候,会怎么样?就打起来了,国家危矣。
2022年11月5日星期六 家人们好,我们继续学习分享 《寻找幸福》笃行——处事(上)
我们之前举了一个例子,纣王吃饭用什么筷子?象牙筷子,再拿个犀牛玉杯,再拿所有这些非常高贵的餐具。那高贵的餐具总不会盛个青菜豆腐,一定是山珍海味。吃山珍海味总不会穿一件T恤,绫罗绸缎,请问这些钱从哪里来?他跟老百姓要利,老百姓跟他抢利,所以就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所以这么早,几千年前的教诲,有多少国君、多少人还在犯这个过失。而现在不止国危矣的情况了,现在是什么?家危矣。多少父母被孩子杀死,为什么?为利,只为了一个手机的钱,杀了父母要拿保险费,这些事情还不是单一一件。所以我们要有警觉性,不能后知后觉。所以一定要在处事当中、做事当中,演出道义为原则的态度给我们的下一代看,给我们的亲朋好友看,唤醒他们的良知。
2022年11月6日
而真正依循道义的人做事会怎么样?依循功利的人又会怎么样?这个我们要深入来思考,深入来比较。孟子有一段话讲得非常有道理,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一个得道的人,他多助会到什么程度?“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所有天下人都来归顺他,他真正完全依道义的话,能够赢得广大民心。“寡助之至”,就是失道的人,寡助到最后会成什么样子?“亲戚畔之”,连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所谓众叛亲离。
为什么唐太宗说到他有三面镜子当中,其中有一面叫以史为镜,以历史当镜子可以知兴衰,一个人为什么会兴?依循道义,得道者多助;一个人为什么会败?失道,失道者寡助,没符合道义就败下来。所以这个依准,您不只可以从几千年的历史看得出来,您只要现在看身旁的大起大落的人,您就可以看出端详在哪里。
2022年11月7日
古代舜王一心一意尽孝心,这是德之本,所以舜王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名、没有势,他只是一心一意依道义行事,不管父母怎么样的伤害他、污辱他,他也不放在心上,只是非常真诚的去尽他的孝道。由于这分孝心、这分道义之心,感动了邻里乡党,邻里乡党再继续传出去,那隔壁的邻里乡党,更远的,我们说“远者怀之”,离他很远的人们也对他的德行生起恭敬之心。
请问舜王有没有开着车子去打招牌?投我一票,我很优秀,有没有?没有。用他的德风自然而然感化,到最后连尧帝都很佩服,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而且尧帝也很有智慧,虽然别人很肯定他,但是毕竟是一个天下,所以还要考试一下。所以观察他几十年的时间确定真有德行,才把天下交给舜王。
所以我们从古圣先贤的举手投足,个中都有学问在里面,我们要内行人看门道,绝不能外行人看热闹。舜王只是尽他的道义,却能够感动一个天下,后来连父母也感动了。假如我们今天当帝王,当德行之人,结果父母在造恶,我们的心会很踏实吗?不踏实,由于他这分坚持,也能够感化像他父母这么顽劣的人。当有人不能被我们影响,我们要反过头来反省自己德未修,所以感未至,要以大舜为榜样。
所以依道义就多助,而且依道义行事的人,他所做的事绝对不会中断掉,他对于整个人类的影响也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消失。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一件事您只要依循它的原则,依循它最重要的精神去做,绝对每件事都可以做得到,事情没有想象中这么难。
2022年11月8日
请问舜帝有了什么条件能够感化一个天下?是不是有五千万?不是,有什么?根本在真诚的心,诚是能感,境界是所感来的。当别人有很多助力的时候您不要羡慕,您要看出来是因为他那颗真诚的心。
所以任何世间很大的事业绝对都不是一开始一堆人来做,都是几个人众志成城,都是真诚之心,自然能够感化、能够感动更多的人来投入,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我们看唐朝打天下的时候,还不就是那几个大将,李渊、他的儿子李世民。所以真诚才是事情成败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抓到这里。您不要在枝末打转,在那边烦恼一大堆,我的能力、我的金钱都不够,那都是枝末,要从真诚开始做起。
我们看看范仲淹有没有权贵?有没有金钱?都没有,凭的是一颗真诚为了利益国家、造福人民的心,所以“至诚如神”,自然就能感得很多的助力来成就他的事业,这个相当关键。
2022年11月9日 星期三
而“不诚无物”,当我们不是用真诚心去经营我们的人生、经营我们的事业,成也是败,这句话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听懂?一个人没有真诚为什么可以成?他没有真诚能成,那是祖宗庇荫。他没有诚还能够可以撑出一个公司来,那是他还有福分可享,不是他真实的真诚跟能力做出来的,而他没有真诚,自然支持的力量会慢慢退,所以虽成必败。
看事情不能看一个点,要看来龙去脉,您假如不能从整个过程去看一个人的起伏,在现在这个社会您会患得患失,您看不真诚的人还这么有钱,不真诚的人还开这么豪华的汽车,其实那都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人生您假如能看得清楚,您会觉得心里很舒坦、很踏实,甚至于您看到这些不遵循道义而有成就的人,您不仅不会跟他生气,您还会可怜他,抓住机会看能不能让他迷途知返,所以心里面绝对不会忿忿不平。
我们看范仲淹本身并不是有很多外在条件,他也能够成就很大的功业利益宋朝。而真诚做出来的事可以超越时空而不败,超越时空!朋友们,范仲淹死了没有?范仲淹的那句教诲,让我灵光乍现五秒钟,在高中时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闪了一下。再过去就是七、八年之后了,所以人生的缘分一定要珍惜,人生有几个七、八年!
2022年11月10日
范仲淹的德行因为是真诚心发出来,从宋朝以后,多少读书人的气节都受他影响,甚至于我们现在的人都受到范仲淹德行的感化,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有一次体会很深,因为我到很多地方。我们说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天文,也有人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这个地方假如山明水秀就会出很多人才。而这个人文就是当地的出现的这些圣哲人,也会影响这个地方的风土民情,所以除了看天文,也要看人文。
我曾经去参访“海瑞墓”,海瑞是明朝的一位忠臣,大家都知道“海瑞罢官”,海瑞非常刚正不阿,非常廉洁有守,所以他的书法里面写到一句,“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确实他这个人间不是从明朝留,留到现在正气还在。我把这句话再另外延伸出一句,“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正法在人间”,这个时候最缺的就是圣贤之道。我们去参访这些圣贤人,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体悟,从他的精神当中看到自己这一生的定位在哪里。
我在看整个海瑞的介绍过程,有一幅画是画着海瑞家里的景象,家里的大门一进去写了两行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话是范仲淹的名句,所以范仲淹的气节直接影响海瑞,所以真诚做出来的事绝对可以超越时空。
2022年11月11日
所以我们现在能不能用自己的真诚去行道义之事,然后让我们的气节、让我们的德行传承家风数百年不坠。人生要立高远的志向。我们在工作当中能不能用真诚、道义去做出榜样,能够在这家公司里面留名青史,这个就要看我们自己的态度,所以一定行事要依循道义来做。
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九期的过程没花到钱,前面跟朋友们报告,第一场因为京华酒店的老板帮我们把场地都打理好了,后来他的太太听了太感动了,连五天所有的费用统统付完了。后来我们第二期、第三期在深圳主办,办了十天,办完之后也是没花钱,而且还剩下一千多块钱。还刚刚好,付了所有老师的机费之后,还剩那么一点点。
所以您看,连这个帮助的力量还会掌握得差不多就好,留太多钱也很麻烦。后来的几期都是有很多的人相助,统统就把事情办得很好,而这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人也能够共襄盛举,您可不能说好事都自己做,这样也不对。很多的人很慷慨,刚好今天请客吃饭,别的人也很高兴能够请到这些朋友,一起要过来跟您付钱,您就给人家一把推到三步以外,就我付就好了,这种学问不够灵活,好事要让人家一起做,所以您可不能慷慨到最后产生执着。
所以学问活活泼泼,最主要的一个原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要替人着想,这一点很重要。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假如都是依循功利来行事、来做事,到最后一定会让人家觉得很没人情,到最后一定会离您而去。而当您身旁的人都离您而去的时候,您再有钱也没用,您再有钱也守不住,因为成事在人才。所以最高明的经济学:“大学”,“大学”说的“有德此有人”,有德行,您才留得住人;“有人此有土”,有人的话,您才有国土,像现在有企业。“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事业的根本,“本也”,“财者末也”。现在人都是本末倒置。
那您如何留得住人?绝对不是靠功利,而是靠道义。所以大学说财散,这个散不是散财而已,散什么?散道义,散您对他的家人的关怀,散您对他个人的栽培,所以财散人就聚过来,有人您还怕事业办不成?但是您财聚,功利只想自己,人就散了。
很多人说,我用钱留住人才,因钱财而来的人才,他日也会因钱财而去,您的价钱总不会是一直最高的。所以现在企业为什么跳槽这么严重,因为他们觉得是钱在留人,其实错了,钱绝对留不住真正的人才,只有道义能留住真人才。因为真正的人才只想好好为家庭做些事、为社会做些事,所以您只要跟他有这样的共识,他绝对会来一起辅助您。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我们中心正式办事的职员四个人,而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是义工,都是第一线的老师,都是很多其他工作的老师。我们也没有发一毛钱给他们,但是只要有空,他们就来帮忙,甚至于很多下班的,晚上他们都出去讲课,免费讲课,比有薪水的人更努力。什么样的动力在推动他们?道义,所以真正的人才要用德行。而当我们身旁没有真正的人才,问题在哪?要反回来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这个太重要了。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当我们面对事情能够抓到根本的原则,就是真诚,就是道义。那您这个本立了,道就自然会建得起来。
而一个人的真诚什么时候练?您说真诚真好,我们很容易羡慕,真诚真好,清净心真好,仁慈的心真好,那您真好没有用,真好要时时提起来,您才得受用。真诚就要在您时时与人交谈当中提得起来,真诚就要在您跟人相处当中提得起来。甚至于您还没有遇到人的时候,您在自己独处的时候,您想到别人都能提起真诚,那您这个真诚就是真正内化成您的存心了。您这分真诚一内化了,就会表现在您的起心动念,表现在您的举手投足、言语行为当中,这个时候他人就很能感受到您这分真诚之心。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除了抓处事的原则(道义)之外,处理事情还是要讲求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办成功。所谓“行百里路半九十”,这半九十的原因在哪?在自己的态度跟方法不正确,才把事情没有办好。《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今天您要到三军当中把一个元帅的头取下来,不算是最难的,应该还可以办得下来。但是您要去让一个人失去志向,那不容易,除非他自己要放弃,所以“匹夫不可夺其志”。纵使他是菜市场里面的小贩,只要他有志向要做哪一件事,您也不能轻易改变他;相反的,假如我们的志向很容易就变了,我们做事不能够坚持下去,那自然而然事情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我们面对事情应该有哪些正确的态度跟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研究研究。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做事当中不可能时时的状态都如您所预料,不可能时时的局势都像您想象中这样,毕竟我们现在要成就一件事要有很多人的配合,所以成就一件事最难的难在哪?难在“见和同解”。
一个家庭最难的就是思想观念能够统一, 这个统一倒不是去依照哪个人的做法做,这个统一是依循道义、是依循真实智慧。那这个家庭绝对兴旺,子女绝对会教育很好。所以问题难就难在思想统一,思想能随顺圣贤教诲,家如是,团体亦如是,公司企业也是如此,甚至于是政府单位都是要“见和同解”。思想观念能够统一,才能把事情办得好。所以当思想观念还没有办法取得统一的时候,有些事您还必须缓一下,这个缓一下倒不是啥事都不做,缓一下是该先从自己的本分做好,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进而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感化自己的同仁,所以能屈者才能伸。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但是您在屈的时候不要让人家看起来很委屈,这样人家会说,学圣贤学问的人都学了这么痛苦,我们还是别学了。您应该要做得很高兴才对,很踏实,那个笑容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个人尽本分的时候活着很痛快,那我们表现得高兴之外,该做的事要不动声色赶快做,常常能多请客、多送礼,常常能多慰问、多关怀。所以我们要学习像鸭子划水一样,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从容,但是在水面上划得特别快,该做的事因为我们还要替家人着想,又要替工作的这些同仁着想,所以刻不容缓,要赶快动。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时时处处从自己修身本分做起。这句话可不是消极,很多人听话听错,“岂能尽如人意”不是叫您不管,是叫您要观察当下的因缘状况。假如现在的缘分有五分缘,您硬是要做到八分,会怎么样?您很累,他人也很辛苦,不愿意配合,这个叫攀缘。所以人要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您去强求的时候,对方反而不能领受您的诚意,有时候还会弄巧成拙,所以急不来。就好像这个朋友才认识您三天,您就把一堆书往他的身上推过去。他对您还不是很了解,您一下子拿这么多书给他,他的内心会很有压力。甚至于他拿回去之后都不知道摆哪里,觉得又不敢轻慢这些书,但是自己又还不是很了解,当您给对方压力了,就会有一些流弊出现。所以我们有一分缘做一分,有三分缘做三分,要能够时时去观察这个因缘的具足状态,不去攀缘。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但是假如今天缘分具足了,已经是十分缘了,那您要做几分?明摆着您可以举手之劳去做了,就好像为长者折枝,必是可为也,绝对不是不能做的。明明缘分都摆在面前了,您还口头禅说“随缘,再看看”,那成就众人的事就挡在谁面前?挡在我们面前,那这个不叫随缘,这个叫随便,随随便便处理事情,这要不得。
尤其我们是处众人之事,所做之事影响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只有几个家人,影响的可能是千千万万的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尽心尽力,所以随缘叫三分缘做三分,十分缘做十分,这才是真正的随缘。而随缘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随缘还带有智慧的判断。
所以我们修行人对这些道理要深入体会,不能只体会在表面,还拿着这个话来推卸责任,那可要不得。当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您就能够去掌控应对之理。我们也不要说我现在就要马上随时随地都能判断缘分到几分,没有这么苛刻,我们说要历事练心,经历事情多了,您拿捏分寸的能力就越来越好。
举一个例子说,跟人讲话也要随缘,所谓“交浅不言深”,跟他认识没几天,您总不能推心置腹把家里的啥事都告诉他,这个在言语上就不懂得缘分观察。这话朋友们您也不要听错了,您听了之后又说一定要认识三年才可以谈真心话,这又听执着了,所以讲话不容易。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比方说这个朋友明明只见第三次,但是他听到您在谈大舜的故事,他听到您在谈范仲淹的故事,他的眼睛都发亮起来,听得非常入神。您总不能在他很专注的时候说,好了,今天我就讲到这边就好了,以后再说。缘分是动态的,当您观察到说,虽然这个朋友只是几次见面,但是他的善根很深厚,这个时候您就可以顺势而为,所以人跟人的交情不能单纯只用交往多少年来看。当朋友的心没有打开,纵使您是三年、五年,感觉上缘分还是不具足;当遇到的朋友是非常真诚,能够推心置腹的,可能交往个一个月,您就觉得好像已经经历过多少年的时间,有这样熟悉的感觉。所以这个也是告诉我们缘分是动态的,我们懂得去观察,而这个判断的智慧也都是积累出来,都要通过您不断地历练、不断地锻练才行。
所以我们处理事情一定要有另外一个态度,叫“勿畏难”。不怕困难,人不怕困难才能够越淬炼越有能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我记得我小学记住一句话印象最深,“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所以一定要有淬炼的态度,不怕困难,撑一下就过去了,撑一下能力就跨上去一步。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感受得出来,很多留名青史的圣贤人都经历过很多的挑战跟挫折。比方说大舜,他被父母误会了,那一段时间他还自己耕作,很辛苦。因为他的诚心,大舜还感动了大象来帮他松地,感动了鸟来帮他除草,我们有没有这种德行?朋友们不要摇头,“圣与贤,可驯致”,真诚心每个人都有,只要您肯点点滴滴去提升,一定可以办得到。
像我们之前有举到的孙叔敖,看到双头蛇,怕其他的人再看到会惹来厄运,所以自己就把它埋了,所以时时处处替人着想。但是他也不是一帆风顺,他是被仇家追杀,到最后躲到海边,很偏远的海边。应该就是我们广东一带偏远海边,后来被楚庄王找到,所以他也是经历很多的困顿。其中还有“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是秦穆公的宰相,是他最得力的助手。百里奚曾经被人家卖了当奴隶,苦不苦?能屈才能伸,而这些圣贤人就是在这点点滴滴当中才淬炼出他不屈不挠的毅力。
孟夫子有一段对我们很重要的的教诲,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历练为了什么?为了成就我们还不足的地方,这不足的地方要赶快磨练补上来了,才能把事情真正做成功。我在高中的时候读了这段话都忘记了,因为读完之后觉得说,我不要做圣贤人,一定很辛苦,又不可以喝咖啡,又要忍受这么多磨练,真的觉得不要做了。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我们曾经去礼敬孔夫子。去了“三孔”之后,内心也是很感伤,因为三孔里面的碑文全部都摔坏了,只有两块没有破,为什么那两块没有破?因为那两块太大了,有一块是康熙皇帝竖的,太大了,他们连动都动不了,其他的都被破坏了。
三孔是门庭若市,结果我们去了周公庙,一个人都没有,不止一个人都没有,都快要荒废了,所以内心很感伤。我们可以推测到这个车水马龙去孔庙的人为了是什么,是不是去深入中国文化?不是,为什么?为的是怕人家问他说您有没有去过三孔,他假如觉得没去好像很丢脸,去看看热闹。
真正是为了深入文化,深入圣贤教诲的人去了,绝对会去周公庙。那个时候我们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们真正体会到教育重要的人,都已经是立定志向做一辈子,所以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当局势如此,我们点点头就回去了。而当您有这分决心的时候,必然能感得很多人对您的帮助。所以虽然是只身一个人,但是很快的时间就能认识非常多的好朋友。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在工作的这三、四个月当中常常都是早出晚归,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披星戴月。早上有时候人家邀请演讲要出去,那我们固定的课程都在晚上,因为一般下完班才有时间。所以我们的家长课都开在晚上,晚上讲完课差不多九点半,九点半留下来,他们探讨一些问题,可能回去都十点多、十一点。
所以回去的时候有时候会看看月亮,身体很累。很多朋友说“老师,您多休息”,怕我太累,我说“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身累躺下去七个小时起来又生龙活虎,但是心累怎么睡都睡不饱。当我们觉得很多事应该做却做不了,那才累。明明看着孩子需要教育,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那才辛苦。
所以在我这几个月的工作当中,平均一天应该都有一场到两场演讲要讲。在这样的磨练的过程,又得到这么多朋友、老师的支持,突然对孟夫子这段话有新的体会。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最后的重点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突然在这段话的下面批了四个字,叫“甘之如饴”。那个磨练给您什么味道?甘甜,为什么甘甜?因为当我们体会到我们要做的事太重要的时候,我们只怕这么重要的事我们做不了,这个时候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我们不能让人生发生这样的遗憾。
所以明明知道教育孩子最重要,明明知道传承文化最重要,就要赶快提起能力能够去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深怕自己的能力提不起来,所以在磨练当中,自己非常高兴,也非常喜悦,所以人完全取决于您的心态问题。
一个人假如不愿意自立自强,他就会落得被人轻视,被人瞧不起。一个人真正有志气,不断淬练自己,他就会赢得身旁人对他的恭敬,对他的推崇。那您以后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绝对不是到时候才来提升能力,必须从现在开始用功学习、用功读书,有真实的学问才能让人高贵,才能让人尊重您。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我们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孩子生起“勿畏难”,生起时时处处要磨练自己的一种心境。他就会不怕辛苦,而他不怕辛苦又能够深入学习,只要突破了这个怕辛苦的心理,他真正进入学问。不用多长的时间,就尝到学问的乐趣了,这个时候您连推都不用推他了。我们现在读书还用人推吗?不只世间学问如此,就像学习中国的六艺,他只要真正不怕困难,突破进去了,尝到学习的乐趣,您也不用推他了。
所以我们书法老师李老师,他很多的学生学得很好的都不是父母催他的。所以任何对事的态度,我们也要循循善诱去引导别人,去教导孩子。
处理事情的态度还有一句很好的教诲,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朋友们觉得这句话有没有味道?很多人对这句话可能会觉得有点消极,其实中国话里面都是遵循中道,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及。而中国圣贤这些教诲真的不是您用想就能体会的。您越去力行,您就越会体会到它的法味很浓。而且每句话可能您二十岁是一个感受,三十岁一个感受,七十岁又是另一个感受,随着您心境的提升,您对这些教诲的感受都会不一样。
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为什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当我们每天问着要收获的时候,您已经把时间都耗在哪?耗在患得患失之中,您的能力都耗掉了,您就不能全心全意好好把事做好。所以我们看假如教育孩子,教育乃百年大计,我们学了几天,教他做《弟子规》,三天就要求他要做到多少。您每天就看着他怎么又没做到,内心就起烦恼,一起烦恼,您办起事来就很难达到十分的效果。
只问耕耘者,他了解到道法自然,我只要尽心尽力把对的种子种下去,时节因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所以这样的心态才能让您的心很平稳,平稳的时候做事才不容易出错,所以这些态度、这些心境,才能够让您的心时时处于能够应对事情的状态。所谓“心平气和”,气和才不会跟人起言语、行为上的冲突。
为什么要提这么多做事的态度?因为人往往不是被别人击败,都是被自己击败。所以这些心态没有建立好,往往走到一半就被自己的借口打回来了。刚刚到公园看到种了一团的树木,它上面写着“迷宫”,谁让我们迷了?色不迷人,人自迷。相同的,事情本身没有障碍您,是我们自己被自己错误的想法障碍住了。
因为现在人做事都很急躁,都很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已经跟做事的道理背道而驰,他就不能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而欲速则不达了。所以明明很多是好事,总是做不起来,这个就要反观自省。自己有哪些思想观念太执着要赶快放下,提起正确的应对态度,这个就很重要。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很多朋友问,“老师,您讲课怎么都不用拿稿子?”俗话讲“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中庸里面提到“凡事豫则立”,做任何事一定要预备好。像我们求学问要先温习,做任何事就像盖楼房一样,先把地基扎好。所以准备动作很重要,您任何事情都没有预备就急于求成,就很不容易把事办好,所以任何事您要能够看得远。
像我要来弘扬中华文化,其实应该是在两、三年前就有预感。因为自己在教学生的过程深刻感受到圣贤教诲对学生一生的受益,当然是因为自己先受益了,也从学生身上印证到,所以特别有这样的一种使命要去做。
那我又是独子,又是长孙,又是长曾孙,所以一下子假如我全身投入,对于自己的家人也是一种很强烈的冲击。所以我们能感受到,尤其母亲都很疼儿子,所以我有预感以后要远行。所以我在两、三年前就跟母亲讲,我说“妈,您看我们这一生这么幸运,能够闻到圣贤的教诲,所以我们的人生改变这么大。那其他的人不见得有机会闻到圣贤的教诲,所以我们有责任要把这个教诲传递开来”。我妈妈听到这里都频频点头,很有道理。接着我就说,“妈,您要把您儿子捐出来”。我妈妈听了就在那里笑。两、三年前就开始讲了,常常看她心情很好的时候就陪她坐一下,然后就给她嘀咕嘀咕。突然两、三年后真的机会来了,一讲,她马上很能接受,所以这个叫“豫则立”。这个豫不是您准备好了,还要让您的家人的心也准备好了。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我们整个演讲的能力绝对不是刻意去训练,确确实实还是存心当中真的感受到圣贤教诲的好,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嘴让更多人得利。所以从去年到现在讲课差不多三百五十场,但是这是台面上的三百五十场,台面下的绝对超过七百场。为什么?因为不是站到讲台您才磨练,时时处处与人交谈都是提起正思惟,提起圣贤教诲,打电话也绝对不耽误时间。
所以因为您平时就在练功夫了,那您站上讲台就觉得很亲切。因为时时对人讲话我们都是提起真诚,那您平常就是这种态度,那站上来也很自然就是这种态度。
记得在两、三年前有时候跟我母亲通电话。我母亲就说,您怎么每次通电话都通那么久,她说您怎么这么会吹牛,母亲跟我开开玩笑。突然有一天我就跟妈妈说,我说“妈,您刚刚听我跟这位朋友聊天,有哪一句是废话?有哪一句是吹牛?”我妈妈停了一下,想了一下,“没有”。我说“妈,下次您不能再说我吹牛”。
但是我接着又跟我母亲讲,我说别人打来电话都是一种缘,缘起缘灭,下一次缘再起还要有前置作业才行,今天您跟他已经聊到某个理了,您不跟他聊透,下次来还要再热身一下。而一个理要讲透,少说要十分钟,是不是?多的话可能要一、两个小时都不止。所以我们今天不是说真的很爱讲话,是讲了之后,您不给人家讲清楚,这样对不起人,对不起这个缘分。所以因为我们有这种态度,所以一点一滴就开始积累讲话的能力,到最后刚好机会来了,也不会觉得太唐突。所以任何时候一定要有预备,在心态当中预备,在能力当中要赶快酝酿,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我都跟我很多的这些老师说,我说您们比我幸运,我是赶鸭子上架,被推出来的。现在我想多念点书有时候时间都来不及了,您们现在比我幸运,现在还可以多念点书,厚积薄发。所以也是以这样的一些观念跟这些老师共勉。当您现在还不是很忙的时候要赶快充实,赶快提升起来,真正等机会来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容高兴的去做,所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孔子很赞叹他的学生颜渊。颜渊有很多的德行,在《论语》里面孔夫子说颜渊是“不迁怒,不贰过”。颜渊的改过能力很强,而且他不迁怒,他惩忿的功夫也很好。然后颜渊又“一箪食,一瓢饮”,颜渊的窒慾能力也很强,所以颜渊确实做到修身的功夫。在《论语》里面也同时提到颜渊是“无伐善,无施劳”,从来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夸耀自己的优点,很谦卑。也懂得把功劳让给别人,甚至于是觉得这些事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所以俗话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一句话很深。
记得我第一次到深圳,过两天我到了一个祭祀三皇五帝的图书馆。除了祭祀三皇五帝之外,里面还有万姓宗祠,有一万多个中国老祖宗的姓氏,牌位就立在一片一片的墙上。我一进去的时候整个人被震慑住了,当我回过神来,我就对着每个墙壁磕三个头。当我在跟每片墙壁上的祖宗牌位磕头的时候,内心非常的惭愧。万姓的祖宗在这几千年来点点滴滴给我们积累了这么多的智慧,而我们这一代的子孙却是拿什么回报,却是糟蹋他们的教诲。所以内心觉得救驾来迟,我们太晚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所以一边礼拜,一边忏悔。
*****************************************
《寻找幸福》笃行——处事(下)
而在这做的一年过程当中也遇到很多的挑战,确确实实很怕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假如没有做好,会断送很多子子孙孙闻圣贤学问的机会。所以确确实实我们的内心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深怕做不好,误了他人。所以时时告诉自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做这些事都是我们炎黄子孙应尽的本分之事。而我们有这样的态度,在做的过程才不会沾染了名闻利养,也才不会因为名利而堕落,所以这个态度也要时时提起。
我在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时候,也得到很多的教诲。其中一进门的时候看到两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假如这件事真正对国家有利益,纵使舍掉生命,纵使会灾祸,他也会勇往直前去做。林则徐有这样的处事态度,所以他所做的事几乎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看林则徐先生烧鸦片的决心,这一把鸦片不烧完,中国人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清朝末年就是因为吸鸦片,整个国人变成东亚病夫,所以林则徐排除万难,只为利益江山社稷。而林则徐把鸦片销掉的方法是不破坏任何自然环境,所以环保,林则徐在几百年前就做到了。所以方法从哪里出来?从真心,真想把事做好一定会找到好方法。
后来林则徐先生处于逆境的时候,被流放到新疆偏远地方去了。但是他在那里也不会因为患难而减少为人服务的心,所以他在偏远地区还大兴水利,造福了很多偏远地方的人民。林则徐教导的种植农业的技术、水利技术,现在新疆、甘肃地方的人还在使用,所以林则徐这种百折不挠的决心也是处事很重要的态度。
2022年12月2日星期五,家人们好,我们继续学习分享《寻找幸福》笃行——处事(下)
林则徐先生的教诲当中有一段教诲很短,但是很精辟。他总结了人生有十个事情您假如做了,对您的人生一点益处都没有;相反的,您假如不这样做,而是朝反方向做,那您人生就很有益处。他归结成“十无益”,这十个教诲,我的感受是都把做人做事的根本抓到了。
我们先看前两句,“不孝父母,奉神无益”。今天我们去事奉神灵,去接受儒、道、释三教圣人教诲,重点在哪?要依教奉行,不是您每天给他上香,那没有用。而三教教诲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诲是什么?百善孝为先。而您真正行孝行善,您才能够得到福分,才能够千祥云集,所以真正去依教奉行的人自然就很有福分。而您连这个最重要的教诲都不做了,纵使每天三柱香,也一点帮助都没有。
而林则徐先生头两句也是修行的根本,“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修身要遵循正道来修,而修道的核心在哪?在仁慈,时时处处替人着想,这个叫第一等学问。而仁又要从哪里下手?《论语》告诉我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所以修道的根本在孝、在悌。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态度从家庭扎根,所以一个人人格最重要扎根的地方就在他的家庭教育之中。
为什么古代这么重视女人的教育?因为家庭当中孩子受谁的影响最大?母亲。怀胎的时候禀承母亲的气节,然后出生后常常视其仪,看母亲的举手投足,然后又受她的教诲。所以一个社会要安定,必然要从家庭的安定、夫妻和乐、孝悌做起。
2022年12月3日星期六,家人们好,我们继续学习分享《寻找幸福》笃行——处事(下)
林则徐归结了“十无益”,这十个教诲,我的感受是都把做人做事的根本抓到了。
第二个,“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连最亲的兄弟都处不和了,出去外面还会照顾朋友?没这个道理。所以在家里面兄弟就能和睦,就能互相提携、互相协助,就懂得有这种兄弟的道义,自然而然出门在外就懂得用同样的态度去面对朋友。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如果在家庭里面兄弟姊妹就吵来吵去,那就不懂得去好好的协助别人,好好的关怀别人。一出去交朋友也很难与人和睦相处,所以孩子一生做人处事的能力关键点还在家庭教育之中。而当我们能够力行孝悌之道,那也是成就了一个人“仁道”的根基,行仁道的一个基础。
2022年12月4日星期日,家人们好,我们继续学习分享《寻找幸福》笃行——处事(下)
林则徐先生第三个“十无益”的教诲:“存心不善,风水无益”。我们说时代假如天灾人祸很多,人就喜欢算命,算看看今年会怎么样,算看看这几年运势好不好。算命去算了之后会不会变好命?很多人不算还好,一算,算命的说您今年会有厄运,他就每天在那里想我明天可能会有厄运,算了之后每天提心吊胆。
真正有德行的人,他绝对不会建议您的时候让您提心吊胆,他一定会告诉您如何转化命运,如何让自己能够消灾解厄,他一定会把道理跟您讲清楚,这个才是真正关怀您。
一个人的运势确确实实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诗经》里面有一句话叫“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所以您心地善良,您们家庭就是一个和睦的气氛,所以您们家的风水一定好。您到团体里面处处懂得关怀同事,同事的工作气氛也很和乐,所以您公司的气氛、风水也很好。所以林则徐先生点出来风水的根本在哪?您的存心。假如您存心不善,纵使您们家是龙穴,三年之后会变鼠穴,您相不相信?
因为外在的整个物质是随着人心在变化,当一个人对自然很有关怀爱心,他种出来的花就开得特别好。而当他处处能够立身行道,能够去关怀乡里,那他乡里的风气也会一天一天的改善,一天一天的变化,所以风水是活的不是死的。
风水的根源就在每个人的起心动念之中,不要着相了,不要觉得那两只狮子摆上去了,我风水就好了。这个叫舍本逐末,本还在存心,本还在自己积功累德。
2022年12月5日星期一,家人们好,我们继续学习分享《寻找幸福》笃行——处事(下)
林则徐先生第四个“十无益”的教诲:“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一个孩子他对人无礼,做事没有章法,房间搞得很乱,纵使他经典背了再多,有没有用?没有用,不相应。所以虽然读的是“出则弟”,但是看到长辈也不会行礼,看到长辈也不会主动先让长辈坐,这个他的心就不恭敬,一不恭敬,读的书无益。而且不只无益,还有害,有什么害?《弟子规》有点出来,“不力行,但学文”,不力行,但是他有学经典,“长浮华,成何人”。我们有一个学生没有从《弟子规》开始做,《论语》背得很熟。有一次他母亲对他做的事在训斥他,他跟他母亲说,“您凭什么讲我,您有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吗?”您看他可以拿句子跟大人对质,他不是拿句子来反省自己。所以我们教导孩子一定要让他了解到圣贤的经典不是拿来背的,而是拿来一条一条的落实做到。当他真正去做到,当他真正形成恭敬心了,那他的心与经典就相应,读一句就利益一句,所以这样读书才有益处。
2022年12月6日星期二,家人们好,我们继续学习分享《寻找幸福》笃行——处事(下)
林则徐先生第五个“十无益”的教诲:“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一个人长傲慢,学问越高越瞧不起人,所以现在高学历者离婚率最高。因为不懂得去体恤别人的感受跟需要,只觉得我读那么多书,我比您厉害。所以确确实实傲不可长,长了傲慢一定跟学问背道而驰。所以我们中国文化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毁在谁的手上?毁在都有读经典的人手上,为什么?他们觉得这些经典我都会背了,中国的东西我学会了,然后他又去西方留学,就觉得西方很多东西比中国好。因为他学的是记问之学,而不是中国的圣贤之道,圣贤之道惟有真正身体力行的人,才可以不断的对学问的深度加深,广度加广。所以只要他不立身行道,必然长傲慢之气。所以我们不要高兴孩子会背很多东西,一定要仔仔细细看有没有落实,仔仔细细看有没有越读越谦卑,这个才是真实学问。所以这两句是林则徐先生对于学问很重要的两个提醒。
2022年12月7日星期三 ,家人们好,我们继续学习分享《寻找幸福》笃行——处事(下)
林则徐先生第六个“十无益”的教诲:“做事乖张,聪明无益”。我们做事情假如不遵循道义,做事假如不遵循章法,只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去乱搞,铁定把事情给搞砸了。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人就喜欢朝自己的意思做,觉得自己的想法观念可以超过古代人,往往吃亏的还是自己。因为天地之间做人做事的纲领不会因为时空改变,所以我们要先能虚心领受圣贤教诲,先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您才能快速掌握做人做事的纲领,所以这点也很重要,先放下自己的知见,不要搞小聪明。
林则徐先生第七个“十无益”的教诲:,“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当运势不到的时候,您硬是要去做,就会累了自己,也累了别人。我们说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所以当运势还没到的时候,您先充实好自己,等待机会,所以这点很重要。您假如每天在想这件事很重要,一定要赶快做,每天花心思在那里担心。结果后来真的机会来了,您又说我的能力还不够,那就很可惜了,所以时运还没到的时候赶快充实自己。我们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个独善其身不是说没有心兼善天下,是时运还没到。所以这个时候赶快独善其身,等时节因缘机会一来,马上兼善天下。这个就是掌握时节因缘去做事。
2022年12月8日星期四 ,家人们好,我们继续学习分享《寻找幸福》笃行——处事(下)
再来,“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我们假如用不法的手段去得到财富,纵使您再拿着钱去帮助别人、救别人,有没有用?没有用了,因为您已经做出错误的示范,您已经是用不法的手段赢得财富,已经给社会一个最不好的榜样了。所以真正一个人对于财富要明理,知道财富都是自己财布施种的因来的,这样才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好,所以在财富方面也要注意种财布施的因。所以后面这里所提的是做事,是观察时机、时节,还有提到经营财富。
最后这个是告诫我们保护身体,因为健康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根基,所以“不惜元气,吃药无益”,吃再多的药有没有用?没有用。所以一个人生活要有节,不可以常常熬夜,不可以食物有时候吃很多,有时候又不吃。这样对您的身体耗损得很严重,您到时候买再贵的药也为时已晚。
最后,“淫恶肆慾,阴骘无益”,“阴骘”是指阴德。一个人假如好色,然后行为又很恶劣,纵自己的欲望,纵使祖先积再厚的阴德也没有用,迟早大祸都会临头。所以看到这边的话,我们也要观察到子孙要有德行,他才不会沾染这些坏习性。所以您要积阴德之外,还要给子孙一个最好的榜样。这是林则徐先生给我们人生的十个提醒,叫“十无益”。
2022年12月9日星期五,家人们好,我们继续学习分享《寻找幸福》笃行——处事(下)
处事当中的方法有很多,其实处事的方法、态度,相信每个人的人生体验都可以说出个几条出来。所以我们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都是可以随着每个人人生的体验把它记下来。您假如有好的体会,也欢迎大家跟我做切磋,把您的好的经验可以告诉我,我可以再把您好的经验讲给更多的人受益。
在处事当中我们也要专注、专一,因为心不可二用。一下子做很杂的事,会把您的心绪都搞乱了。您很专注做一件事,您的经验跟能力就能够快速提升。做事当中也要考虑量力而为,您不能说好事就一头栽下去做,还是要先考虑自己的力量怎么样,然后也要考虑自己的家庭状况目前能不能做这件事。您不能自己愿意了,投进去之后,结果影响到整个家庭生活。假如家庭都失和了,这件事能不能做好?就很难做好,所以必须瞻前顾后,量力而为。做事要能成功当然也要很有恒心,所谓“有恒为成功之本”。所以答应别人的事,或者决定要做的事,一定要有坚持到底、贯彻始终的决心,这个也是处事的态度。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25/10/15/%e3%80%8a%e5%af%bb%e6%89%be%e5%b9%b8%e7%a6%8f%e3%80%8b%e7%ac%83%e8%a1%8c-%e5%a4%84%e4%ba%8b%ef%bc%88%e4%b8%8a-%e4%b8%8b%ef%bc%89/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