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我有五个孩子,我会给他们取名“定 静 安 虑 得”,为什么呢?读过《大学》的家人们,都知道里面的这段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写这段话时,我又想起来初中的时候,有段时间老师让我们学习写说明文,可是我明知故犯,把一篇说明文写成了记叙文,还有对话,老师还把这篇文章当做反面范文在班里读,提醒大家要注意说明文的形式,不可以“太活泼”的,现在也是,本来想严肃的写一下自己读《大学》的感悟,还是轻松一下吧。所以标题改成了“假如我有五个孩子”。
感谢现在放开了二胎政策,有的地方还出台了三胎政策,虽然是这样,但是我们不会像父辈祖辈那样,生育五个甚至五个以上的孩子了,不是说嘛,虽然现在大家的经济条件都相对好了,但是养育一个孩子所花费的精力和物力,都有些“养不起”,再别说养育五个孩子的奢望了。 有时候,会处于一种莫名的“躁”状态,做事不能静心,生活、工作也感到纷乱无序,更无法静下心来写哪怕一篇简短的博客,而博客在我,如同一个倾诉的对象,一个僻静的港湾,可是,我不能静,不能静下来……
也许是这种的状态,当用心梳理的时候,脑海里会出现《大学》的提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个人想得到什么,想成就什么,必须要“虑”,会思考,有个周全的计划,那么这个“虑”如何而来?要由“安”而来。 “安”代表着一种镇定,一种境界,或者说稳,内心稳定,走路步伐稳定,说话是从容不迫,吃饭时细嚼慢咽,安安稳稳,心平气和,才可“虑”的周全,细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安”呢?这就需要“静”。 “静”是一种氛围,需要的那种可以听到针落地的声音,可以听的到钟表的滴答声,大智慧往往是从静中而生,为什么佛堂寺庙让人感觉那么静谧,为什么佛法是大智慧的代表,皆由“静”中而生。那么如何才能“静”呢?必须先“定”。 “定”顾名思义,不动,体育课上稍息之后,就是立定,然后是齐步走,开始动,所以只有“定”才可以静,走动就会产生声音,不能“静”,气定,方可心静。 老祖宗的经典里,告诉了我们多么深奥的生活道理,现在的我,不段的在提醒自己,你想“得到”什么,必须先定,再静,做到安,能够虑,方可。
在这个多元素的社会年代,加上发达的互联网,各种利益的诱惑,我们往往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情,想想几年前,我做着网络产品销售,经营某知名洗发水,兼做着学生学习辅导,同时在修学传统文化,是因为自己兼顾的太多导致不精而炮燥吗?还是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呢?销售想做的业绩蒸蒸日上,辅导想把孩子带出“清华、北大”生,传统文化想将来成为“大家”…… “定 静 安 虑 得”,我辈当细细的品味老祖宗的经典瑰宝,时时反省自身,如果想把某件事情做好,那么就从《大学》的定开始吧。(本文为笔者原创,转载请声明)



本文地址:https://liji.mofengfeng.com/2016/07/06/%e5%81%87%e5%a6%82%e6%88%91%e6%9c%89%e4%ba%94%e4%b8%aa%e5%ad%a9%e5%ad%90/
版权声明:若无注明,本文皆为“礼记”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还没有机会尝试一下 帮顶
有收获!!非常感谢您
感谢朋友们关注博客,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么强,,支持楼主,佩服